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第1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据此,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还学于生谈一些看法。

一、生本预案,因学设教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及他们能学到什么水平,以此来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而不应该单方面地考虑教师自己应该教什么,甚至是怎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因学设教也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数”这个内容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有时候2是不是也可以比3大?”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3比2大”,而是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你们认为2有可能比3大吗?请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结果竟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2有时候就是比3大,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家里的二姨、二姑、二叔要比三姨、三姑、三叔大。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家里人会说二姨比三姨大呢?

生1:因为二姨的年龄比三姨的年龄大。我二姨今年都28岁了,可我三姨才25岁呢,28比25大,所以当然是二姨比三姨大了。

师:二姨是外婆的第几个孩子呢?三姨呢?

生1:二姨是第二个,妈妈是老大是第一个,三姨是第三个。

“原来是这样啊!”至此,那些原本认为2有时会比3大的学生恍然大悟。“二姨”中的二是“第二”,表示排序的,而不是表示数量。

二、引渡迷津,顺学而导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顺序,不能完全由教师备课时的预设来定。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里,教师应该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及时地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因势利导,充当好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小数”这个内容时,教师本来预设以学生每天早上吃的2两米粉作为切入点进入课堂的,可是还来不及说,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某某同学借了我12块钱,那么,10块钱是整数,剩余的2块钱是不是就是小数了?”教师顺学而导,提出让其他学生来帮助解答。

生1:12元就是10元加2元,2元也是整数。

师:如果某某同学借这位同学的人民币总数是12元5角,我们一定要用元做单位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示?

生1:可以表示为12.50元。

生2:我知道啦,5毛钱要用元做单位的时候,就要写成0.5元,这就是小数。

显然,教师这样的顺学而导,导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在点子上,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真正实现了“还学于生”的要求。

三、智慧转身,化教为学

化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要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而是要让学生多讲多练。但没有“教”的“学”,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 “学”需要在“教”的引导下从自发走向自主与自觉。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给学生多一点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课堂活起来,真正做到还学于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然后使用教学课件把分解的插图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中物体的数目,然后自己制作一个表格按组把这些数字填写进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和图片,看一看能够发现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物体的位置关系和数字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总结获得了这样一个结论“两端物体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中间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物体的个数少1”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你能举出生活中这种规律的例子吗?”学生列举了路灯、人行道的树等生活中的实例。由此可见,结合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探索,并积极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第2篇

表象 线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27-01

概念是小学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那些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符号、图形、数字、定义、术语、法则都属于数学概念。教会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概念教学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教会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概念核心。为此,笔者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论述概念核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概念核心为基础,建立概念表象

概念教学往往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笔者认为,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数学教师应以概念核心为基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建立数学概念的表象。

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应根据“平行线”的内涵,准确把握其概念的核心是“永不相交”。为此,教师应先安排学生去感知实物,如让学生去观察桌子、黑板上的边框,通过“长”与“宽”的关系理解两条“边长”与两条“边宽”的关系;并从这些表象认识中,建立起关于平行线这一概念的表象,就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

数学概念本质是对一类事物本质、共同属性的概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列举一些体现概念特征的具体事物,让学生从这些事物中得到了概念的表象认识,然后从这些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概念的核心,从而得到对概念的深刻认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直角》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举例观察,黑板上“长”与“宽”这两条线的角度、埃及金字塔的塔顶两条线的角度、埃菲尔铁塔两条线的角度等例子。让学生得到“直角的两条线互相垂直”这一表象,并理解这一直角概念核心就是“垂直”。

二、以概念核心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实质上,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教师可以以概念核心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过程中感知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抓住分数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平均分”为线索,向学生讲述分数的性质。有一个农民把一块地分给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分得这块地的■,第二个儿子分得这块地的■,第三个儿子分得这块地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都觉得非常吃亏,于是为了这块地大吵了起来。刚好聪明的阿凡提经过,听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说,其实你们的父亲是很公平的。

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农民分地的方法很公平,教师可以抓住“平均分”这一线索,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三个图。

通过图形,学生观察到■与■的份额,与■的份额是一样的。然后以“平均分”为线索,指出分数就是把单位一给平均分,所以,当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以概念核心为本质,突破概念认识上的难点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于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活动,对概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以“概念本质”为核心,往往能扫除学生对概念认识上的盲区,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上舍弃数学材料的现实意义,保留数量、空间等方面的本质信息,指导学生在体验数学概念的核心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实质。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第3篇

教学误区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09-02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计算教学大多依靠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严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引入了情境教学、多样化学习等方式,计算教学较之以往的确生动活泼了许多。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那就是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较之以往又下降了许多。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教师过分关注计算教学课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了计算教学的根本,导致计算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追求情境创设,忽略复习铺垫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情境创设成为多数教师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固然有其无法取代的优势,但也要因需而用。在计算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过分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复习巩固,在引入新知教学中,致使学生所学新知与平常知识经验脱节,导致了计算教学的华而不实,学生所学知识扎根不深。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教师往往会创设这样的情境:草地上有13只小兔子,走了9只,还有几只?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精美的场景画面所吸引,而教师则顺应学生的节奏立马进入新知的学习,却忽视了和“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联系,不利于数学知识的巩固提高。

对策: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相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只有与复习铺垫相结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计算教学更加有效。

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熊大和熊二收集了一些树叶想放在商店的橱窗里展览,这些树叶用去了142副,还剩86副,你能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很快就提出了熊大和熊二一共收集了多少副树叶的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就这个数学问题进行列式计算。学生列出了142+86=这个算式。怎样计算呢?教师再让学生参考两位数加法的方法先行计算。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三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数上的数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从熊大、熊二收集树叶的情形引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自主提问及计算加法时都注重让学生和已有知识经验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复习旧知来联系新知,深化了学习效果。

误区二:追求算法多样,忽略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之一,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但是,在实际计算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不切实际,片面追求算法多样化、全面化,尤其是对那些学生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拐弯抹角的算法还大加赞赏,这样的计算教学,无异于“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出现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舍本逐末,忽略了算法优化,导致学生计算效率不高。如在一些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新奇独特,教师往往爱提出“你还有其他办法吗”来扩散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笨方法”也常被教师大加赞赏、肯定,致使学生真的认为自己的方法好。因此,教师的误导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对策: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相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要使计算教学更加有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效果的目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追求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只有把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结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以“125×88”为例进行教学。笔者在引领学生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是什么。在笔者的引领下,学生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把数位对齐,然后让两位数中的每个因数分别与三位数相乘,把结果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再把乘得的结果相加。教学完毕以后,为了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实现算法的多样化,笔者让学生思考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别的算法吗?在笔者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得出了可以把原式=125×(80+8)=125×80+125×8=10000+1000=11000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哪种计算方法更为简便。毫无疑问,后一种方法因为使用了乘法分配率,因此计算更为简便。借此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计算途径,并且都能达到计算目标,我们要选择那些最简便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通过具体计算实例告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的,虽然这些途径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我们要选择那些最简便、最省力的方法,不断优化计算方法,让计算过程既轻松又高效。

误区三: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习惯培养

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计算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即使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个小数点、一个数字的错误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错误。但是,在如今的计算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注重自己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热闹,却忽略对学生最基本的仔细审题、静心思考、认真计算、注重检查、验算等基本习惯的培养。如在一些计算教学的课堂上,一些教师的课件设计精美,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看得目不暇接,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可是在这些精彩的背后,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点拨、提醒,各种问题都聚集一起呈现出来时,教师再埋怨学生做题习惯不好,则悔之晚矣。

对策:基础训练与习惯培养相协调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生计算训练基础扎实等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计算习惯等因素分不开。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就要抓好学生的计算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两方面,促使学生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时,为了夯实学生的计算基础,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目的,笔者以“1.5÷0.05”为例展开教学,让学生思考:计算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在笔者的启发下,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认为,对于小数除法,首先需要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呢?以谁为参考呢?学生认为以除数化为整数作为参考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因此,需要先把除数0.05扩大100倍变成5,然后,相应地把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变成150,用150÷5=30就是所要计算的结果。在学生基本明白计算要领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在计算小数除法的过程中,哪一步最重要?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认识到了小数点移动的重要性,进而为提高计算效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意识到了小数点在计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导致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还有许多,例如审题、分析、验算等,都是学生计算习惯养成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强化,还要注重在平时的作业中检查、落实,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计算习惯,进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数学;课件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亲眼见证了数学教学辅助工具的变化,由开始的教学挂图、自制教具到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直至现在的多媒体。多媒体的出现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多媒体继承了传统教学辅助工具的一切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创新,可以说是高科技的产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以及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然而在与数学整合的初期,多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以它高效、便捷、形象、生动等优点在征服教师和学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笔者就多媒体在数学课上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多媒体在数学课上的优势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的开始是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此环节也正是学生热身、为整节课打基础的环节。因此,数学课的开始讲究简单地复习、导入,便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在缺少多媒体的参与下,显得特别地生硬,就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如果有了多媒体的介入,便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之中。

如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圆的认识”,教材的开始给学生提供了3幅用不同形状制成的车轮,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设计方案。如果单让学生观看图片,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太平常了,学生都知道哪种车轮最实用。为此,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车轮行驶时的一小段动画。通过观看,学生形象地看出了哪种车轮更容易滚动,哪种车轮更平稳,哪种车轮行驶的距离更远……学生通过观看这段动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并且每名学生都能说出喜欢的方案及理由。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被调动起来,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信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

1.2 变抽象为直观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想的效果,以至于影响到新课的讲授进度。笔者相信不少教师也都有过这方面的苦恼。如果借助于多媒体的帮助,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在讲授“圆的面积”这节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到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且很容易找到圆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并迅速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把圆32等分、64等分、128等分……把拼成的长方形的效果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用圆剪拼成的梯形、三角形等,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这门学科的神秘性。以上这些多媒体课件展示也便于学生课下仿照教师的方法进行动手操作,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把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真是一举多得。

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应用中的比单位“1”多或少多少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也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1.3 给教师“减负”

有的数学教师可能认为:多媒体是年轻教师们的工具,对于年龄大的老教师来说再费力去学这项“新技术”实在是一种负担。其实不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在科技飞速发展、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课件没有必要亲自动手去做,只需从网上搜索一下,下载下来,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不适合的地方稍加改动即可。总之,数学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即让学生学会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应尽最大努力熟练使用多媒体辅助自己的数学教学,因为多媒体可以给教师“减负”。

1.4 提供辅助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数学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是数学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在新课的讲授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穿插一些与数学课相关的小知识,便于学生拓展视野,使学生受到教育。如在讲授比例这一课时,课本上提到了我国国旗的5种规格,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下这5种规格的国旗,并简单介绍相关知识,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祖冲之的一些资料,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进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讲授五年级面积单元后的探索乐园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下我国一年产生的垃圾铺到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多媒体在给学生提供辅导资料、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1.5 提供平台,帮助教师成长

多媒体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播种者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请同事帮助解答,也可以利用自己平时的积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前不久,进校组织的网上研修,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与数学专家有了一个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此,笔者真心希望各位同事在借助多媒体方便教学的同时,也不忘多给自己充充电。

2 多媒体在数学课上的应用弊端

多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方便教师、学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2.1 过分追求形式,忽视内容

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多媒体展示的效果,除了在音效、背景等方面大做文章之外,还在字体上大下工夫,最后弄得字体五颜六色。总体上来看是美观了,但由于背景、字体颜色的搭配不当,造成学生该看清楚的看不清楚,能看清楚的却只是华丽的外表。

2.2 多媒体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体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用多媒体贯穿整节课,把多媒体使用到了极致,一节课下来无时不用,真正达到了无笔化办公。这时需要沉下心来想一想: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还是多媒体?答案无疑是学生。教师还是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感受。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并记住1~10,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整节课地播放: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笔者认为此处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先让学生说一说1像什么,2像什么……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经过思考得出来的才终身难忘。还有就是在如此反复播放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何在?简简单单地多媒体播放员?那样的话,教师这个职业还会有那么神圣吗?

2.3 加快了课堂节奏

很多教师喜欢在复习时使用多媒体,因为它可以加大练习量。但在使用的同时是不是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呢?在练习中经常是教师打出一张幻灯片的题让学生去做,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没事了,而学习稍差的学生可能会多用些时间才能做完,部分学生可能根本就做不完。为了保证复习进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是直接放下一张幻灯片或者直接订正大多学生都没做完的那些题。这样差生能跟得上教师的节奏吗?岂不是让差生更差?

3 关于数学课上使用多媒体的思考

1)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2)多媒体在数学课上有它有利的一面,但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用的。要做到适时适度地使用,不能用它来取代粉笔、黑板的地位。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不能因为使用华丽的多媒体课件而忽视学生这一主体。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14-02

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但能透射出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它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举足轻重。因此,教师应多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细节,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课标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结合数学教学活动情境,随时进行潜移默化的习惯熏陶。

1.认真倾听。倾听是重要的学习习惯,会学习的学生一定是会倾听的。然而,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往往过于自我张扬,静不下心来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要做好表率,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疑问和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神情要专注,不轻易打断,不轻易左顾右盼。教师这种欣赏、专注的神情就是给学生最好的示范。

2.善于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从学生学习到教学评价,都要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本。因此,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把数学信息和提出的问题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拐杖”和“催化剂”。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修理摇晃的小板凳只要往上面打上一根木条,使它成为三角形状就牢固了,这是为什么?问题一出,立刻就引发了学生思考。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师经常从数学的角度让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书写规范。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教学中,不少学生因为书写不规范、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1)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课件或展台把握笔姿势,把每个数字笔画的位置以及书写的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领会每个数字的美。(2)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向师性强,老师能做得多好,学生就能做到多好。每次上课时,教师随身携带一本写字本,边讲解边示范;对书写认真的同学及时展示并相应地奖励,这是引导学生书写规范的好办法。(3)对作业的书写严格要求。发现学生作业不认真书写的,一律擦掉重写,作业检查可以自查,可以同桌互查,还可以小组长查,或老师检查并及时反馈书写情况。

二、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细节的敏锐发现、捕捉和挖掘,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

1.当学生计算错误时。在计算练习中,学生常常把计算题中的数字、符号或小数点抄错。如把“96”抄成“69”,把“+”抄成“÷”,把“20.23”抄成“0.23”,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看题、审题和抄题过程中粗心,注意力不集中,受思维定势影响或基础不扎实引起的。此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在细节上的错误有针对性地引导改正。首先,让学生养成先念出完整数再写下来的习惯。如“96”应该让学生在心中记住“96”再提笔书写,而不是看一个数字抄一个数字;其次,组织学生对典型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次,编写对比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从对比性练习中看出符号、计算方法的不同;最后,让学生学会整理错例集。把错误的做法记下来,分析原因,订正正确,编写同类题目重解一遍。这样就能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产生的消极影响,让学生敏感地捕捉数字信息,并灵活处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2.当学生概念认识模糊时。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时,一个学生问:1升等于多少千克?这时,教师如果能敏锐发现该生把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混在一起,就可以这样修改:把“1升等于多少千克”改为“1升的( )等于多少千克”,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就容易明白升与千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当有的学生合作学习受阻时。当前许多学生合作探究时,容易出现一些学习弱势的学生思维受阻,俨然陪客,坐在一边等着同学或老师公布答案,而发言的、讨论的、记录的、思考的,几乎全是那些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针对这一细节,教师应及时反思并做调整,如设置的题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也应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并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并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才能产生,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细节

1.语言要精练。教学工作要求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语言,在净化、简化语言上多加思考,在“说得精、点得好、导得巧”上多下工夫,要善于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化为点拨引导语言,避免唠唠叨叨的语言习惯。如有一位教师新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巩固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59.85÷3.5,并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算这道题。当同学们在埋头演算时,老师不停地提醒:“刚才老师讲例题时说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同学们一定要先想清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再认真计算。”此类的唠叨只能引起学生的紧张,干扰学生的思维并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导致计算正确率的下降。

2.重视评价的功能。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适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认识》时,一个学生说:“圆锥体就是上面尖尖的物体。”学生的话音刚落,大家就哄堂大笑起来,她也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教师来到她的跟前,慈爱地说:“你已经把意思说对了,能换一种说法吗?”当她说出“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时,老师亲切地鼓励她说得好,她高兴地坐下了。可见,教师从细节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中肯的评价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就能给学生自信和尊严,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