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负数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产生、形成的过程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1)师说例子(如“水库的水位上升4/5米,下降2/5米”等),指名学生上台记录,并提出要求:请把老师说的例子记录下来,将符号相同的数写在一起。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如第1题是基础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读写和认识;第2题是深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第3题是拓展性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用负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一、现代中职生读书现状
中职院校不同于普通的高中,中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现代的中职教育已经由原来的注重理论教学慢慢地转变为重视训练教学,这势必会压缩基础课的授课时间。语文课作为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引导性读书的重要途径,显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和读书环节在中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转变之后开始变得微妙起来。阅读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生活情操,可以提高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谢冕曾说过,人一旦与书本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追求美好。但是中职学生由于受年龄、心理、环境以及文化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显然无法完全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去网络寻找刺激的网络小说,至于那些名著、理论著作、人物传记等,在他们看来都是乏味的、无趣的,无法使他们真正获得心理上的乐趣和享受。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那些优秀的著作、名著才是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魅力的敲门砖。
二、“读书人是幸福人”带来的启示
高尔基先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如此,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知识,从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喜怒哀乐,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给人认知。书可以让我们从自己的世界进入到别人的世界,进入到不同的世界,可以通过书中的内容悟出感悟、悟出道理、悟出经验,能让我们从书中经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能够通过读书学到经验,避免犯相似的错误。笔者想,这就应该是“读书人是幸福人”的真正意义吧。所以说,当代中职院校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不应该抛弃读书阅读这一个教书育人的好方法。学生读书不用设置专门的阅读课堂,不用有专业的老师进行逐篇讲读,只需要建立一个读书的环境,提供一个读书的场所,丰富一下图书馆已足够。这样,在学生能够学得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锻炼心智,培养社会能力,何乐而不为?笔者想,这应该也是“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一种解释吧!
三、对当代学生读书的建议
(一)学校带动,创造阅读环境
学校环境不同关于社会环境,中职院校的环境与高校、高中等学校环境亦不相同,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创造适合中职学生读书的环境。课外阅读是重要途径,毕竟课堂时间短暂,无法完全通过课堂来完成学生的阅读要求,所以课外阅读成为中职学生心智成长和成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途径。课外阅读需要工具、需要环境,更需要书籍,不能依靠学生主动去购买书籍,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比如图书馆。这样看来,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图书馆藏书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读书需求和读书内容范围。图书馆是中职学生获取书籍信息的重要途径和场所,所以图书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读书的质量和兴趣。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引进专业且合适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帮他们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置开设部分电子阅览室,运用信息网络科技,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教师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朱熹在《学归类编》中曾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里的“详玩”就是反复思考的意思。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不是走马观花,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反复琢磨,方能体会其中滋味。这些都需要教师来引导、教授、耳提面命,方能使学生真正了解怎样读书,以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曾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所以一个好的习惯不仅能够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叶圣陶先生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他曾说:“习惯养成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所以,在平时的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业余时间,都需要孜孜不倦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教授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良好的读书方法,才能够事半功倍,这也正印证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教是为了不教。”
(三)从名著入手,提倡“个性阅读”
古语说的好:“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学生不但要读书,还要经常读书,但是这并不是说要任何书籍都读,任何书籍的内容只是都学,“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读书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层次性、阶段化。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的年龄不大,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很多时候,在书籍的选择上并不能把握得很准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制定一个合适的读书方向和策略。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所以读书可以从名著入手,通过名著阅读,可以让学生从中体悟到人生的经验和智慧,激发学生的人性情怀、精神理性和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要提倡学生名著的阅读,还有适当放开学生思想和求知的翅膀,提倡“个性阅读”。读书本应该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应该接触枷锁,还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在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学生自主的选择书籍,实现他们的“个性阅读”。
参考文献:
[1]朱敏敏.中职语文回归“生活教育”本质探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11).
[2]丁丽.中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关键词 国君夫人 梳妆像 周代 服饰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建立的一座遗址性博物馆,由于历史地位特殊、出土文物丰富、遗址保存状态完好等原因,在全国遗址性博物馆中享有较高声誉。第三展厅里面的一座国君夫人梳妆像,由硅胶按照真人模特的比例制作,外面罩以周代服饰,以一个专题展柜的形式展示周代的服饰。因其制作精细、衣着华丽,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本文结合这个专题展柜,从材料、款式、纹饰等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周代的一些日常服饰。
展柜里面的国君夫人长发,头上盘有发髻,衣服整体为丝质,乳白色,杂以淡绿色的龙纹和华虫纹,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宽袖;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因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因此当时的服饰除了蔽体御寒外的功用外,还有反映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级差序和社会地位的功能。
当时的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早在商代,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周代的劳动人民主要穿着材料来源广泛的葛麻纤维制成的衣物,所谓“布衣”,多指此种材料的衣服。当时劳动群众的衣袖大多窄短,既出于便于劳动的原因更是因为可以节省布料。在生产力甚不发达的时代,能够披绸裹锻宽袍大袖者多是贵族官僚阶级,并且可以穿用野兽皮毛御冬。而这里国君夫人的丝质宽袖衣服,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她的宽裕的经济条件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周礼·天官》下:“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其中以副最盛饰,编和次次之,所谓副是在头上加戴假发和全副华丽的首饰,编是在加戴假发的基础上加一些首饰,次是把原有的头发梳编打扮使之美化。追是动词,衡和笄是约发用的饰品,追衡笄是指在头发上插上约发用的衡和笄。衡笄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衣领开向右边,叫右衽。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右衽是汉族服饰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而夫人的右衽服装,则是标准的汉族服饰。
现在我们再看当时服装上的纹饰。随着周代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据《虞书·益稷》中记载所说的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能变化,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属,取其有文章(文采),也有说雉性有耿介的本质,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若聚米形象征有济养之德;黼:即画金斧形,白刃而銎黑,取其能断割之意。黻:作画两已相背形,其意谓君臣可相齐,见恶改善,同时有取臣民背恶向善的含意;十二章花纹是寓意纹,是仰视俯察天地间万物之象择而用之于服饰上的图案的源泉。
从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除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但是,这种审美意识有着社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等级差别上。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例如,天子服饰可尽享十二章花纹;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就此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夫级别的国君夫人衣服上装饰的龙纹和华虫纹,既展示了她尊贵的社会地位,也烘托了她机敏聪慧。
周代的服饰是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糅合先民的图腾崇拜、等一些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美的认识及对社会等级观念的一种物质反映形式,她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式。国君夫人梳妆像这个展柜不足以展示整个周代的服饰制度及发展状况,但是作为一个窗口,我们不仅能透过它从中带来一些传统美学的感悟,也能够看到的祖先在当时条件下的一些社会观念。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输卵管妊娠;治疗结果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已基本取代了开腹手术。目前常用的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方式有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对于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并无统一的或公认的标准,各级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大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熟练程度选择手术方式。2005年1月—2009年6月,我院采用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及输卵管开窗取胎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病人215例,本文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为病人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输卵管妊娠病人215例,年龄20~41岁,平均(25.3±4.6)岁。其中行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126例,输卵管开窗取胎术89例。所有病人均无手术禁忌证,且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
1.2手术方法
全部病人手术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进行。常规术前准备,消毒铺巾,于脐轮上缘横向切开皮肤长约1 cm,veress针穿刺入腹腔,形成人工气腹,腹压为1.86 kpa。套管针穿刺入腹腔,放入腹腔镜镜头,镜下分别于左右两侧髂前上棘内上方约5 cm处横向切开皮肤约0.5、1.0 cm,套管针穿刺入腹腔,放入操作器械探查。①输卵管切除术[1]:首先钳夹起患侧输卵管的远端,然后用双极电凝和剪刀依次电凝、切开输卵管系膜,最后在靠近子宫角处切除输卵管。②输卵管开窗取胎术[1]:先在输卵管妊娠处最大膨胀区注射血管加压素(0.2 ku/l)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暴露视野,于输卵管系膜对侧、输卵管妊娠部位表面最薄弱处,用双极电凝后,剪刀沿输卵管纵轴作1.0~1.5 cm切口,加压冲洗将妊娠物冲出输卵管,用抓钳取出妊娠物。仔细冲洗输卵管管壁寻找出血点,然后双极电凝止血。如输卵管已破,则自破口处冲洗取胎,电凝止血。术后复查血hcg,有6例血hcg下降不明显,考虑有绒毛组织残留,给予mtx肌注1~2次,1周后复查血hcg全部降至正常,无远期并发症。
1.3不同情况下输卵管妊娠的手术方式
1.3.1不同部位妊娠及结局术式选择输卵管间质部及峡部妊娠行输卵管切除术者占62.70%,而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者仅占13.48%。壶腹部妊娠和伞端妊娠行输卵管切除术者占37.30%,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者占86.5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2.22,p<0.05)。66.70%的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病人行输卵管切除术,而80.90%的流产型和更加稳定的未破裂及未流产型病人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差异有显著性(χ2=47.74,p<0.05)。见表1、2。
1.3.2有生育要求病人术式的选择如果病人有生育要求,则多倾向于选择开窗取胎术以保留输卵管;对那些无生育要求、心理负担较轻者,多行输卵管切除术。见表3。
1.3.3不同出血量病人术式的选择输卵管妊娠不管是破裂型还是流产型,如果病人入院时盆腹腔的积血较多(>500 ml),加之腹痛重、流血多,甚至有休克的情况,多行输卵管切除术;而积血较少(≤500 ml)者,病人及家属选择输卵管开窗取胎术而保留输卵管者较多。见表3。
1.3.4异位妊娠病史及输卵管粘连对术式选择影响有过异位妊娠病史病人,63.49%选择输卵管切除术,与无异位妊娠病史病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01,p<0.05)。术中发现患侧输卵管粘连,会增加手术的难度,且如果保留,则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手术者会倾向于切除输卵管,病人家属也多认可该方案。见表4。表1输卵管不同部位妊娠的手术方式表2输卵管妊娠不同结局病人的手术方式表3有无生育要求及术前不同出血量病人的手术方式表4异位妊娠病史及输卵管粘连对术式选择的影响
2讨论
异位妊娠是早期妊娠病人死亡的最常见原因,95%以上异位妊娠发生在输卵管,有报道输卵管妊娠引起的死亡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9%~13%。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式。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两者可以说是各有利弊,输卵管切除术手术彻底,可完全切除病变输卵管,避免该侧输卵管发生持续性或复发性异位妊娠,并对盆腔及对侧输卵管的影响小。但有资料显示,切除一侧输卵管后,病人受孕概率会下降,且对该侧卵巢的血供有影响,从而影响该侧卵巢功能。而输卵管开窗取胎术能够保留和修复输卵管,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重建输卵管解剖结构,且对卵巢的血供影响小;但保留患侧输卵管,则要面对持续性或复发性异位妊娠的风险[2],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所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做到个体化。从本组病例中可以看出,输卵管破裂型、间质部及峡部妊娠、出血量多、无生育要求、既往有异位妊娠病史、盆腔内有粘连病人多行输卵管切除术;而输卵管流产型或稳定型妊娠、壶腹部和伞端妊娠、出血量少、有生育要求、盆腔内无粘连及首次异位妊娠病人则多选择开窗取胎术。上述影响异位妊娠术式选择的因素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病人的因素,又有医生的手术取向因素;既有纯学术因素,又有社会性因素。所以要求医务人员术前及术中要充分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既要考虑到手术自身的因素,又要站在病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谢尔盖伊•彼得洛维奇•特卡乔夫,生于1922年;阿列克谢伊•彼得洛维奇•特卡乔夫,生于1925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人民艺术家,获得苏联国家奖、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等诸多奖项。
1937年,年轻的谢尔盖伊和他的弟弟阿列克谢伊一起画了一张水彩画,是关于普希金的“魔鬼”,“沙皇萨尔坦的故事”,“太太女佣”。1946年谢尔盖伊进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美院,比他的弟弟阿列克谢伊晚了一年。
1952年在全苏绘画艺术展中,兄弟二人创造性的合作,为他们以后的艺术生涯开启了一扇独一无二的大门。画俄罗斯母亲是特卡乔夫兄弟的宿愿,新科奇希是实现这一愿望的理想地方。这里有特卡乔夫兄弟自己的画室,村里有许多年龄各异的妇女,她们的命运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那样的深刻,她们的形象是那样的生动。她们从早到晚地劳动,养育着子子孙孙,那坚忍不拔的意志震撼着特卡乔夫兄弟的心灵。表达对艰辛母亲的爱,是特卡乔夫兄弟欲作此画的动机。数年中,为此积累了资料,画了一系列苦命母亲的肖像。。
特卡乔夫兄弟感到,不拘泥于情节,对人物平铺直叙,是巨幅作品的最佳方案。因此,特卡乔夫兄弟选择了普普通通、屡见不鲜的场而:长凳上,并排坐着不同年龄的女人――穿白色衣服、有孕在身的未来母亲;旁边是身着深蓝色连衣裙、头戴黑色头巾的老母亲,她有点像特卡乔夫兄弟的母亲;正中是托着孩子的母亲;最右端,是年轻妇女的形象,更像城里来客;母亲中间,加进了三四岁的小女孩;远处,是走动的鹅群。为追求最大限度的表现力,特卡乔夫兄弟没有给画面添加过多的内容,力求以粗犷的方式和较大的画幅展示给观众。有时特卡乔夫兄弟把画搬到院子里,以便从远处审视比例是否有误。有些细节是直接画上的:模特就在身边,总有人坐在特卡乔夫兄弟浴室旁的长凳上。在创作此画时,特卡乔夫兄弟力求使每一位妇女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象,同时又使坐在一起的她们互不疏远和孤独,让人感到她们彼此精神上的一致。这是俄罗斯的母亲们……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弥补人口的断层,在物资匮乏的城镇、农村,并不年轻的妈妈们不顾生命的危险,条件的艰苦,再一次为了家庭,为了国家怀上了孩子,画面中的妈妈们衣着朴素,除了左边穿白裙子的大龄孕妇右手上的结婚戒指和最左边穿蓝上衣的中年妇女手上的手表外,在画面中再没有多一件首饰;从小女孩的蓝色系衣服和最左边穿蓝上衣的中年妇女的衣着和亲昵动作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对母女,从女孩的蓝头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美的妈妈,从那件又旧又大的男款上衣和妈妈忧郁而又坚定的眼神上,可以看出她有一个年轻的,但已经牺牲的儿子;她的右手看不到带没带婚戒,一个可能是为了避免画面中和最左手边带婚戒的孕妇的重复,再一个就是从她刚做了没多久的波浪烫发,清爽的夏季套装,保养很好的左手上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干过重体力活,家庭状况不错,丈夫上班了,自己带着孩子在晴朗的夏日出来晒太阳,玩儿累的小姑娘被妈妈训斥后老老实实坐在凳子上,一只手被妈妈抓住,生怕她再离开自己,调皮的小姑娘不小心把旁边阿姨的裙子也压到了;中间抱小孩的高龄妈妈和老奶奶紧紧地挨在一起:干净的双脚可以看出刚踩完衣服的妈妈来不及穿鞋从奶奶手中接过哭闹的儿子,奶奶在生孙子的气,不理他们,宽大的手脚骨节和简朴的衣服显示这家人生活并不富裕;最左边的大龄孕妇腰带系在胸下边,一看就知道是个待产妈妈,她脸上充满了幸福而又自豪的表情;直射的阳光和排队的群鹅可以看出这是个午饭后,画面上表现出一种安逸的,新鲜的,阳光的,明亮的夏日午后,艺术表现形式直接而又略带含蓄,从这群妈妈身上可以看出,她们不顾高龄的危险,在为这个满是创伤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微不足道而又伟大的生育力量,在这一刻,她们就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