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课程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新课改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凸显湖南省道县寿雁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特色,我们正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改革之路。
一、国旗下的“四项课程”
2015年12月我校被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评为“四项课程优秀学校”。2016年6月1日《永州日报》教育新闻、光明教育网以“寿雁小学每周举行升旗仪式”为题报道了我校国旗下的“四课” (体育、艺术、健康、国防)。
每周一,广场上徐徐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教育之花绽放在校园每一个角落。她既有形,又有声,直观、大气、不可或缺的爱国教育力量,对全校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感染、熏陶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每周一,升旗后,在国旗迎风飘扬的广场上,随即某班的全体学生集体展示他们的才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活灵活现的话剧,婀娜多姿的舞蹈,富有情感的经典诵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专注灵性的手语舞,刚劲有力的手语操,柔中带刚的艺术操……美不胜收。1个班表演,24个班观赏,辅导员摄像,班主任设计、指挥,大部队评价。活动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更是每名学生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良机。
每周一,升旗后,以班为单位轮流进行,“演练、展示、评价、改进”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善。这是一项全员课程观、全程课程观的校本课程,她凝聚全体教师及莘莘学子的心血和智慧。
每周一,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期盼,我们坚信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全体师生定会坚定信仰,奋发向上。
二、开学初的入学教育课程
假期中,学校精心设计入学教育提纲式教案。开学第一周,我们的校园课堂,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文化知识课,各个班均为入学教育课。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有“不乱丢垃圾、不随便吐痰”,也有“我爱体艺”,还有“学校财物我爱护”等多种养成好习惯、培养优良品质、争做文明学生的课程。有室内教育课,也有室外看、讲、思、操作课,还有室内、室外演示和练习结合的课。从中略举一例,仅供参考。
第五课时(室内):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
1.重、难点
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言行或改变学生的陋习。
2.探讨要点简列
(1)当你想进网吧玩游戏时。
(2)就寝前想在校园到处追闹、玩游戏、吃零食、在床上跳时。
(3)睡觉时想与他人讲话、找借口上厕所、往外溜走时。
(4)吃饭、看汇演节目、领奖品排队想插队时。
3.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中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或解释,最后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在日常学习中做到。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一周的入学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上课秩序好了,乱丢、乱吐少了,损坏公物没了,一句话:身上的毛病一扫而光了。
三、菜地里的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西南是高耸入云的馒头岭(自然石山),岭下是观赏、休闲的厚德亭,亭前是青草碧绿的运动场,运动场旁是香气扑鼻的桂花园和种类繁多的菜园。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有山有亭、有草有坪、有树有菜的园子里,足不出户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北、西边的菜地分别被“S”“Y”“丰”字等造型的艺术路分割成不同形状的许多块,每个班分到一块作为学农基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自己的菜地里参加力所能及的一切实践活动,他们记录了自己走过的一条条坎坷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奇迹!
在这里,孩子们懂得了“怎么整理土地?在什么天气情况下整理土地?种什么样的菜需整理成什么形状的地形?菜地为什么要整理出垄和沟……”在这里孩子们知道“何时种什么菜?怎么种菜?什么时候浇水?什么季节收获?怎么收获……”在这里孩子们知晓“菜的生长过程,成熟过程,不同过程的形状、大小、颜色……”在这里孩子们感悟“种菜的乐趣、艰辛、学问,甚至发现……”三门课程,前者是放开手脚的课程、中者是规范手脚的课程、后者是操劳手脚的课程。另外,我校还有生龙活虎的班级文化活动课程、坚持不懈的校本研培课程、惠及千家万户的家庭教育课程等,每天、每周、每期与其他课程相依做伴,构成我校校本课程中一条条跳动的波浪线。
关键词:德育工作 创新 教育
心理学表明: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们、对社会做出的反应,德育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把道德原则、道德要求化成学生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增强常态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形成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局面。同时,要以教学为中心,在学科教育和活动中积极渗透德育知识,再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此,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
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渗透课程意识
我们首先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全员德育观。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是实施德育教学和德育的主体,其它教师不是德育的实施者,忽视了全员德育的功能。全员德育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在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都明确提出了“情感和态度”的课程目标,例如:语文教学通过典型的文学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科学学科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里必须有“情感和态度”目标,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每名教师包干几名学生,负责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指导。包干对象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杜绝教师出现“喜欢优生,嫌恶差生”的行为。每名教师都要留有帮扶记录,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情况。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必须有每名任课教师的评价意见。通过这些举措,把每名教师纳入到德育工作的队伍中来,壮大了德育队伍的力量。
其次,我们保障了课堂渗透这一德育主渠道的畅通。为落实教学目标中“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我们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把缺少“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教案定为不合格教案。我们还把“情感与态度”目标做为听评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要求“情感与态度”目标体现不明显、落实不到位的课不得评为优质课。在教学工作学生评议中,也把“课堂教学中能否合理渗透德育目标”做为一项重要评议内容。
二、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强化资源意识
德育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创新和特色,更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发掘资源优势,建设学校独有的德育工作新特色。我们一是从学校师资上挖资源。我校的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有专业的教学人员,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组建了美术特长小组、音乐特长小组、书法特长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并把优秀作品挂在宣传橱窗里展出,即充分展示、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又起到了怡情励志的作用。二是从学校文化、乡土文化上挖资源。我校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特别是作为平阳县唯一一所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学校,我们运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装扮校园,培养了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民族大团结的高尚情操。三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挖资源,使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三、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贯彻人本意识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首先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我们制定了教师忌语,规定教师对学生不许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这样的还能……”、“自己看书去吧”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对每个学生都给予真切的关爱,每名教师对包干的学生,每两个周必须至少谈话一次,并留有谈话记录,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大人生观教育。在这种人生观的教育中,我们不是对学生讲大道理,而是把深刻的人生道理蕴涵在点滴小事中,使学生真正从生活中受到教育,而不是死记一些人生教条。比如,当学生考试失利时告诉学生,“每一次创伤都是一次成熟”,让他们坦然地去面对挫折;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告诉学生,“忘却的同时意味着心灵的净化”,教育他们要“君子坦荡荡”;尽管这些忠告揭开了生活表面美丽的面纱,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甚至有点残酷,但它告诉了学生应该怎样面对生活。这对他们人生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四、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教育
努力拓宽德育途径,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只有相互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要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自身素质,让他们懂得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哪怕是微小的细节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其次,家长要讲究道德教育艺术,对孩子既要严又要爱,对孩子的错误,应认真疏导,正面教育,要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真诚地帮助孩子解决社会认识上的偏差,帮助孩子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德育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工程,要使常态化德育工作正常运转,不仅要努力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要敢于创新德育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齐抓共管,让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决心为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全体互动的常态化德育工作管理的新局面而不懈地努力。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摸索创新,以更新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去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去迎接学校德育工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林福兰.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提高方法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
针对幼儿园及小学生学习任务较轻、好奇心较强的特点,从入校之初,学校就应以小学生为重点对象,进行突发事件的宣教。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组织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殊的日子里提高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开展学习教育部《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掌握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雷击、暴雪、龙卷风、疫情、防化十种安全自救知识,使应急避险教育走进课堂。同时通过宣传橱窗、电子屏幕、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渠道,宣传《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加大宣传,营造知识守护生命的浓厚氛围。此外,结合实际,关注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细节。经常性地开展中小学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高度重视大型集体活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深入开展消防、防震等逃生演练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身心安全等知识,切实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开设生命教育课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学会在各种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合互动教育,重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等。近几年,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结合地域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选合适的安全教育读本作为地方课程必修教材。要求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将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其中包括生命教育的内容)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分别安排适当课时,统一选用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同时,在德育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考核,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班校会、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与利用未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资源,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研究生命教育规律,总结生命教育经验,提高生命教育水平。
三、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由各级政府牵头,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督导,各有关部门负责对学校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比较紧张,多数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的安全教育产生了忽视、不重视的心理,对学校安排的各项安全检查等各项工作多敷衍了事,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应引起重视,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应对、预防、处理安全事故时,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确保生命安全无恙。
四、加强安全教育演练工作
建议以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和流程为指导,在常规性小范围内对小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演练活动,提高安全教育实效。为了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安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了多项逃生演练活动。为了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范自救能力,我市利用春节火灾隐患多发的季节,举行了城市中小学消防逃生演练现场会,进行了火情报警、消防疏散、营救被困师生等项目的演练。为了缅怀“5.12”大地震的遇难同胞,增强师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普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急疏散逃生技能,每年5月12日下午,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及应急演练活动。
五、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育理念 针对性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12-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越来越受重视,其中音乐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既能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为学生开辟了自我表现欲自我创新的新天地,这是素质教育有效性的真正体现。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也给当前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才能给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转变教学重心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为我们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广大音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音乐有别于其他学科。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多的进行乐谱、音符等机械、枯燥的训练,而偏离了音乐审美这一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这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旨。因此,我们应转变这种传统观念,要努力使学生从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学生识谱的积极性,并通过这些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简单的识谱、唱歌,即“上课-复习-再上课”的机械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侧重课堂音乐赏析、音乐表现、音乐游戏以及音乐感受交流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拓展音乐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体验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设计音乐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创办校合唱团或乐队,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音乐体验与实践的机会。
2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基础教育对每一门学科的共同要求,也是音乐教育发展性评价方案中的重要指标。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基于音乐与生活,以及音乐审美的大众教育,是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关注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以自我为主的教学方式。
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设计教学方案。从教学策略上讲,就是要做到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分层递进。每堂课至少应设计出两个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实践的教学重点。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探索、多表现、多提问、多质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师生间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音乐,作为一门体验性学科,它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与个性的张扬,只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流露。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努力创造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3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三结合”教育的实施
针对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等特点,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它会像磁铁一样,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或感受。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们应当明白音乐它是生活,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让音乐充满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笔者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教学中,利用了动物声音的表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笔者先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想学生展示一种动物,就让他们模仿其叫声,并可以辅助相应的动作表演,最主要是要求其节奏正确。同学们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感到非常新鲜,同时也很渴望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略了社会音乐与家庭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学校与社会及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任一方面,都将破坏其整体性与逻辑性。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社会、家庭音乐教育的结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组织的音乐活动或比赛,学校还可以利用特殊节日,如“六·一”儿童节组织一些适合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的音乐活动,从而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加强家长的音乐教育观念。
4 总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总之,我们要以“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努力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上转变教师角色,从而尽快适应新课标教学。
参考文献:
[1]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农村课改;课堂;问题;对策
房县深处鄂西北山区,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学校总数占全县学校总数的85%。迄今为止,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进行7年之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一直难以提高,多数问题可以通过教育“细胞”——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与否,决定着全县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试图穿过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现状,来洞查全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寻找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房县农村课堂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的运动。由于农村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新理念的模糊认识,客观上给新课改向前推进带来了一些阻力。综观房县农村课堂教学,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教材”现象普遍,“本本主义”严重
教师备课照抄教案,对所教内容一知半解。这种现象,在村小普遍存在。个别教师平时不钻研教材,拿他人的备课本应付检查;上课照本宣科,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讲解分析、机械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的创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师为学生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
(二)教学观念僵化,忽视学生学习差异性
教师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基础也不同这一存在现状,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认识,更缺少主动研究,教学中也难以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教学要求。往往一堂课齐步走,老师“扎扎实实”,学生“老老实实”,未见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现实基本被忽视。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形式主义明显
由于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农村教师进修机会少,先进教学理念及手段在他们身上得不到体现,大多数教师缺少基本的专业素养,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而尤为突出地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在农村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教师自身对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了解不足。知识面不够,这一方面很难引领学生进入新的视野,造就“井底之蛙”蛙声一片的景象;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为应付检查,听课时,老师把教学挂图放在小黑板或幻灯机上放一下,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学生应该如何去观察、理解,是否观察到位、理解的深度怎样不得而知,教学手段不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合作学习中经常存在着目的不明、指导不力、合作不实、评价不当等现象,片面认为在活动中学习就是探究式学习。
(四)学科教学失衡,学习评价缺乏效力
农村美音体教学一直不受重视,被当成副课,这几科的专业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美学熏陶、音乐学习和身体锻炼。小学英语专业教师配备不够,且任课教师本身英语专业方面的基础也较差,学生对英语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同时,对学生课堂的学习评价也缺乏效力。比如;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某一段内容,教师或其他学生仅以朗读时声音洪亮或一个“好”字为评价内容,具体表现好在哪里则模糊不清,评价多浮在表面。而对学生课堂表现不足有哪些,还有什么建议等,均不做评价,缺乏应有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势必大打折扣。
(五)教学组织不到位,学习习惯没有养成
新课改要求,课程学习中有必要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与习惯、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朗读课文的意识与习惯、主动评价的意识与习惯、认真倾听的意识与习惯、独立思考的意识与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与习惯、记笔记的意识与习惯。而偏远农村教师的课堂上,对如何培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关注不够,往往点到为止,缺乏有效地指导和持久地训练,学生学习习惯差,自学能力差,学习目标短浅。
二、问题产生的归因分析
课改问题发生在课堂,就其原因还在课堂之外。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育资源的落后磨灭了农村教师教改的生机,也使教师成长缺少了推动力,多数教师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惰性严重,而这势必影响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基础差
客观上,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房县农村教师多为三类:一是民转公进入教师队伍和高中毕业招工进入教师队伍的,他们大都没有经历系统的师范教育专业学习与培训,基础差;二是近几年新招录的教师(特别是支教老师),这些教师有些学习的专业与教学的学科不对口,教学经验不足,在课改中难以进入理想状态;三是农村老龄教师。(如:山海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53.5岁)他们普遍知识老化,不善学习,跟不上课改步伐。农村学校缺编问题突显,新补充的教师数量少,一个教师往往要担任几门学科教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再加上农村教师单边职工居多,一手要抓教学责任田,另一手要抓生产责任田,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精力就很有限,没时间去钻研教材教法和学习课改理论,提升自我。
(二)校本研修困难较大,效果不好
校本研修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的措施,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受多种因素制约而难以开展起来。具体表现在:专业引领力量薄弱,教师得不到及时的专业帮助;农村小学布局分散,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科教师研修自主性不强;农村学校的设备和资料比较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迫切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且有耕教矛盾,校本研修很难使教师的专业层次得到尽快提升。
(三)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农村办学条件差,教育投人不足,教学设施落后,给实施新课程带来了不少困难。农村学校阅览室、图书室不健全,30%的学校只有一间图书保管室,基本没有阅览室,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实验室也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音体美、计算机等辅助教学设施不齐不全,大多一所学校仅一个远程教育教室、一台电脑,且配置低,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特长的发展。
就班容量来说,学校普遍都是五、六十人的教学班,像天明小学、县实验小学等还有72人一个教学班的现象。一堂课上,面对七十多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对于农村教师来讲,确实不易,也办不到。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必须转变,但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就是想改变也难。
(四)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差,学习基础低
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大多较差,很多学生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学习资料有限。在农村,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生比较多,学习起点低,加上农村信息较为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窄,这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我国目前类似房县这样的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地方还不少,要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还需从多方着力。我认为,要解决此问题,政府应担当第一重任。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学职责
落实政府办教育职责,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新目标。
1、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从财力上加大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从人力上加大投入,对于教师缺编的中小学校,及时足额地补充相应的学科教师及其辅助人员;改革大班为小班制,为实施新课程创造适宜的人力环境。三是加强农村学前教育投入,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一切有利因素,确保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真正有所依托,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幼儿园。四是建立学校图书馆,丰富师生学习资料,拓展师生视野,解决因农村老师收入低、学生家庭困难买不起学习资料的问题。
2、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问责制度,保证政策执行力度。房县农村学校占全县学校的绝大多数,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没有决策层的推动,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是不会被自然接受和有效执行的。因此农村学校课改工作更需要县政府及县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在经费上给以实质支持。
3、建立有效地评价体系,推进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育是一项长效型的职业活动,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状况。因此,
首先,应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合理评价教育教学行为。观念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要摈弃以升学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思想和做法,树立“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
第二,均衡教育资源,促进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农村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现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质量不高、人员短缺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城乡的巨大差别。收入过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从日本成功的教育革新与成绩看,经常性的进行教师交换和收入分配均衡是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我们是政府办教育,这点是完全有条件做到的。
第三,确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干劲、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学校校长培训的力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让农村学校校长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尽快成长为学者型校长、专家型校长,成为课改的专家和带头人。
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多给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在职进修、研修和培训的机会,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送培下乡、送课下乡、送教下乡的制度。
(三)挖掘学校潜能,积极应对困境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课改也一样,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困难重重。因此,农村学校要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不可能坐而待哺,必须解放思想,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影响力和竞争能力。
1、充分发挥学校教导处、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功能以及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领老师进行理论学习、业务交流。思想是先导,要通过理论学习革新思想教育观念,提升对新课改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解;在业务学习交流中,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现带教学媒体和手段的合理利用,以增强教师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2、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努力探究以“课堂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新课改所要求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教研成果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管理考评范围,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准。
3、建设以诊断检测为起点的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制度和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制度,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竞争能力。
课改的目标与要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地实验,不断地探索、创新。农村课改问题不容回避,也不需回避,只要大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分析研究,对症下药,总能找到解决课改课堂问题的良策。农村教师也只有扬“科学发展观”之旗,奔优质基础教育之标,拿起教学研究的武器,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才能确保农村课改基本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文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