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维田园诗

王维田园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维田园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9-02

美学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人人都能看到世间万事万物。能把它呈现出来的才是大师。”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中。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故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界的山水田园。王维诗中镜花水月般空灵意境的创造,除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独特的才艺气质密不可分。王维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以诗人的气质入诗,以画家的气质入诗。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的山水诗意境优美而意味隽永。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诗的意境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诗人虽没有正面表现人物的活动,但从“孤烟”一词的点化中,却衬托出人气的存在。尤其是“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孤寂了。在画面上,色彩淡薄,可以领悟到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灰,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恬适安闲、自由自在。倘若没有淡到极致的修养,岂能臻此妙境?王维笔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冲淡的心情。诗人将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这种消融,意味着冲淡,诗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在物中。诗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忘我、无我、有我的空灵境界。

至于王维的田园诗,则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其着色不浓,却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选,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画打上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塑像,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锥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卜的叶子也开始稀疏;紧接着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

二、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山水诗最具典型意义的一首代表作是《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他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诗作抒发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与高洁人品,同时也笼罩着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成为于维后期写景诗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世人所重。诗中有描写诗人自在自得的一面,如弹琴及长啸,还能欣赏到幽篦的美景,甚至连明月也来作伴,这些意象都是诗人舒畅的心绪有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包含着同外部污浊世界抗拒时的坚定意志。这首小诗仅20字,诗人运用了回应、比衬和映对的结构手段,使全诗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读来使人产生回荡呼照之美:“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意境悠远。

在山水诗的描写中他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五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廊,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颔联写近景,步入终甫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颈联义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尾联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山居秋暝》的前半首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王维;水墨画;水墨情结;山水田园诗;淡雅

董其昌在《画旨》中指出:“文人之画,自右丞(王维)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宫南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远接衣钵。”在这里,王维被董其昌推作中国文人画的始祖。王维对于文人画的贡献,一方面在于通过作品启示人们理解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

作为文人画南宗派宗主的画家,王维的水墨画淡泊宁静、诗意满满,以其深厚的文学意蕴,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基调: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在画作中远离政治环境的影响,透过画作表现自己清白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王维的水墨画中有禅学旨趣,其作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意蕴深沉,天真自然,虚幻空灵,淡泊平远,画面柔润、清淡、素朴,钟情于水墨,笔迹劲爽,背景色调淡雅,意境悠远,整体呈现出“空寂清妙、空灵静逸”的美感,王维首创的水墨画正是“淡之极也”,所以其意境上的冲淡玄远、萧散淡泊也是道家思想对王维产生影响的结果。画家身份的诗人王维画艺高妙,诗作绝伦,诗画相互影响,尤其是为后世称赞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处处可见其水墨情结的影响。

我国传统画六法提出“经营位置”乃“画之总要”,要求画家将多个孤立的景象整合成为相互关联、合理有序并富有艺术美感的完整画面,融合成为完美、不可超越的艺术境界。王维将这一画学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禅。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秋水、落日、孤烟都成功的暗示了时间和季节特征,有静有动,远近结合,有序的安排使这些孤立的景物成为了一幅和谐、安然而又鲜活的山水田园风景画,柴门之外,抬头望见远山,倾耳听到水声,伫立感受到清风席来,前方的渡头空余落日,孤烟烟袅袅,黄昏即将到来,风景远近错落,经过精心安排,呈现出别样的韵味,深秋的暮色和狂歌的隐士相映成趣,物我相融,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浑然一体。诗中意象的经营与画中物象的安排,异法而同理,异曲而同工。

中国古代绘画虚实结合,需要将现实景物的大小、虚实经过艺术处理,达到以虚见实、以实衬虚,小中见大的效果。王维的诗自然也运用了这一绘画技法,比如《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的第一联犹如画笔细细勾勒汉江轮廓,“三湘接”、“九派通”表现出了汉江景色的宽广辽阔,雄浑壮观,画面就此展开,颔联首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江水流出天地之外,一条汉河成为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展现在读者眼前,水势浩荡,远处的山若隐若现,让人顿生豪迈之感,颈联写郡邑漂浮在水上,波涛汹涌,犹如在碧空中翻腾,气势之豪壮,已难以想象,最后“留醉与山翁”,以有尽之笔道无尽之景,言有尽而意无穷。整首诗层层递进,远近结合,以形寓意,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掩卷之后,仍能感受到汉江之水的波澜壮阔。

绘画比于文学的长处在于能够用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姹紫千红的自然世界,或者以淡远素拙的墨色表现出自然偶尔的冷寂萧条,表达画者旷达悠然的内心世界。身为画家的王维比其他人更长于以多样、多变的色彩用于诗歌,使山水田园诗成为一幅活的画面,“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青”、“白”搭配,清亮透明,纯洁无暇,宁静而又优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溪水本无色、河石原冷清,天寒也无过,红叶渐零落,山路仍如往昔,一切如旧,却因为季节的关系,都蒙上了一层与往日不同的色彩,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改变,恬静闲适的环境,宁静无为的心态,都通过色彩表现出来。

禅学的“色空观”,与水墨画自然的色泽遥相呼应,以淡色清雅之姿,寓清心寡欲之思。王维禅学的绘画观对其山水诗的影响亦十分深厚。《辋川集》中,诗人描绘了文杏馆、鹿柴等众多景观,群山环绕,亭台楼榭、绿水缓缓流过,俨然一幅世外桃源之境,超凡而脱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洞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意境皆空秀明静,淡雅无尘,宛若仙境。黄庭坚《摩诘画》中曰:“丹青王右丞,诗句妙九州。物外常独往,人间何所求。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胸中有佳处,泾渭看同流。”王维诗中的空寂无人的“无我之境”是禅学“色即是空”的文学体现,画中有禅意已拓展至文学创作领域,诗中之禅更让人回味无穷。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山水田园 自然 自由 追求

在陶渊明以前诗关注国家政治的题材为主。如屈原、曹操等。到了晋代,陶渊明改变了局面,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后来,这种诗体却成了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丰富了诗的题材。使得山水田园诗更具有影响力。

田园诗是怎样开创的呢?陶渊明为何要写这种诗体?这就得说说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晋代诗人,出生于没落的氏族家庭。少年时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抱负无法施展而退出"尘网,过隐居生活。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心迹。他觉得自己出仕是个错误,可这错已无法挽回。但今后自己可以改正。因为在这迷途上自己走的不是太远。那什么是他以为正确的路呢?那就是退出仕途过自由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追求的是自由。关于他的人生追求与很多诗人相似。如后来的王维就是如此。不过,王维他是在自然中寻求寂静,追求恬静的生活及心灵的寂静。陶渊明与王维都是田园隐居的诗人,生活与不同的年代,陶渊明,晋代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王维受其影响,但又有自己的诗风特点,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两人对这一诗体贡献很大,他们的相同点,追求的都是心灵的自由、清寂一种脱俗的境界。陶渊明走归隐之路,他不想在世俗中玷污自己的品格。 王维却在禅宗上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受佛教影响很深。他所追求的也是身心的清静自由,如《鸟鸣涧》中就表现的很突出。

陶渊明与王维,他们在心灵上所追求的是同于一种境界,但同时也稍有不同,毕竟一位的仕途很不顺心而另一位却很顺利。两人的生活状况也就大不相同,陶渊明生活穷困而王维却有自己的别墅。两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在诗中,陶渊明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以平淡自然成为楷模,影响着后代的田园山水诗人。如《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显感到很朴实、自然和平淡,陶渊明的诗中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等等。而王维的诗就带有神韵、清逸之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天性地抓住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精心素描,或入骨刻画,大作挥洒自如,意境清新独到

陶渊明和王维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点人们都持肯定态度。因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而到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美,使山水风格更加丰富。并充满生机。他们二人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起到创立和推动作用。可谓"功臣"。

通常人们往往把山水田园诗放在一起讲,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田园诗会写到农村风景,但其文体上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及其一些诗人的感受。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光,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之感,往往与浏览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虽然有这种区别,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是更多一些。否则人们就不会把他们放写到一起了。就因他们俩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会使陶渊明的诗风给后来写山水诗文的的人们以很大的影响,如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及至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苏轼,还有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等。可陶渊明的山水诗却只有一首那就是《游斜川》。为何陶渊明的诗对后世中一批文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诗风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他的诗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当我们读了以后就会有畅快舒服之感。不象有些诗显得很矫揉造作。虽辞藻华丽,可读后却没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唯一感到的就是乏味。当然它就不会是传世之作。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4篇

摘要:王维前期的诗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还有对黑暗政治的抨击。这些诗内容深沉充实,气魄宏伟奔放,笔力刚健苍劲,有一种浩气之风骨。其山水田园诗清新流畅,浑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发现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是一种逸怀的风骨美。

关键词:王维;风骨;逸怀浩气

以前评论王维诗歌作品,多以他的山水田园诗为主,从王维诗的全体入手的不多,更少有人论及王维诗的风骨。那么,王维的诗到底有没有“风骨”?是怎样的“风骨”呢?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选了15首王维的诗。他是这样评价王维诗的:“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秀”是“隐秀”,针对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所谓‘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辞藻,雕章琢句,而是要善于把一些难以描写的景象,十分生动,十分逼真,十分自然地再现出来,使人有如耳闻目睹、亲临其境一般”。“词秀”指语言要秀美。“雅”指诗风雅正,清雅。“调雅”指诗风高雅。“词秀调雅”主要针对诗的艺术而言,即“风”。而“意新理惬”主要针对诗的内容而言,即“骨”。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境界高雅:“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又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其意与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相同,也是一种“风骨”。殷璠认为王维诗中有这种“风骨”。

王维在《别綦毋潜》诗中说:“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他说的“江左风”指东晋以来的俊逸清新的诗风,而“建安体”则指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骨。可见王维主观上也是追求风骨的。

一、 安史之乱前王维诗歌的风骨特色

王维前期的诗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还有对黑暗政治的抨击。这些诗内容深沉充实,气魄宏伟奔放,笔力刚健苍劲,有一种浩气之风骨。

在安史之乱前,王维的诗歌在风骨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一种豪气干云、挥斥方遒的意象。他写的有关边塞,游侠等诗歌,寄托了“济苍生,忧社稷”,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表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热忱,显现了积极、乐观、刚健的民族精神,字句铿锵有力,气势汹涌澎湃。如《少年行》,富有狭义精神的英雄少年慷慨磊落的风度和行为跃然纸上;又如《夷门歌》,诗人在诗篇中歌颂了“屠肆鼓刀人”和“夷门抱关者”的慷慨,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再如《燕支行》、《从军行》和《陇西行》等,写出了将士的奋身杀敌,报效国家,气魄雄壮。他把渴望建功立业的激动心情,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都寄托于诗中,诗风豪迈,这就是浩气之风骨。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风骨特征

王维后期诗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虽然今人对王维后期的生活评价,大多持否定态度。但我认为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仍蕴涵着“风骨”,那是一种逸怀的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流畅,浑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发现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王维用他独特的视角,把自然写得“诗中有画”,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们身上,赋予其顽强、高洁的生命力,“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表现了诗人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其间并无颓废怯懦之意。他把自己的苦闷心情和理想寄情于大自然中,赋予了山水田园灵气,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

他写的寄情山水的诗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有体现顽强生命力的,如《辛夷坞》,在诗人笔下,辛夷花是无限美好的,生在深山幽涧之中,随着春天的来临绽开了秀美的花朵,可是没有人欣赏它的颜色,甚至根本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它春来自开,春去自落,尽管如此,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求赏识,遗世独立;又如《鸟鸣涧》,在这幽静的夜里,人们似乎连细小的桂花从树上落下都能察觉,葱郁幽深的春山,万籁俱寂,这时,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是那样皎洁明亮,以至休息的鸟儿以为破晓,在这寂静的山谷里发生清脆的鸣叫声,从诗中能感受到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有歌咏和平、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如《山居秋暝》,诗中将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景色完美的融合,给“新雨后”的“空山”增添了活力;又如《春中田园作》诗中描写了一幅春日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了青春活力;还有《鹿柴》、《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这些诗中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对人生的深切体悟,超越心灵的体悟。

王维有极高的音乐和美术修养,在他诗歌中,往往能看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听到神奇的音乐。无论是大漠绮丽的风光,还是山涧幽美的景色;无论是战场上的喧嚣声,还是山涧清澈的泉水声,树林里鸟儿的鸣叫声,在王维诗中都表现得“皆出常境”。

王维山水诗字字平淡,“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清淡中见深意。他把情感理想寄托于自然山水中,给山水赋予了活力,在自然界中表现自我,忘掉自我,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体现了其纯朴高洁的品质。这种境界就是一种逸怀的风骨美。

总之,王维的诗为时为事,坚实刚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或跌宕起伏,或超然物外,既有一种浩气的美,又有一种逸怀的美,有一种逸怀浩气的风骨。

参考文献:

[1]陆耀东.唐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唐)元结,殷璠等.唐人选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5]全唐诗(第四册)[M].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4月

[6]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 岳麓书院出版,1998年2月

[7](唐) 王维著,(清) 赵殿成 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

王维田园诗范文第5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清新惬意,沁人心脾。这类山水田园诗,避开战争的烽火,解脱朝堂的倾轧,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噪杂,令人仿佛能看到长松疏枝间浮动的明月、深塘内摇曳的荷花,听到夜来几度风雨、破晓处处莺啼,以及竹丛中迸发出来的浣纱女的欢声笑语,感受到处在这幽美怡人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愉快心情和个人心灵的净化,意识到时光正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向前推移。这是唐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欣赏和享受到的另一种美。它不像大漠雄风的美学洪流那样,以其宏大磅礴的气魄震撼和征服观赏者,以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遏止之势裹胁你身不由己地随同前进;而更像娴静淑美的妙龄少女,以其内在的气质和美学魅力令人心醉神迷,使你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

一、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盛唐时代崇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思想,是形成山水田园诗质朴淡雅、恬静风格的内在审美需求

唐人在多方面地吸取六朝文学成果的同时,扬弃了六朝人专以“沉思”“翰藻”为美(见萧统《文选序》)的指导思想,一力归宗自然。“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这个观念在唐人中是有代表性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东夏韦太守良宰》),则可以看作有唐一代审美心态的典型写照。即使到中唐以后,诗歌创作里讲求人工锻造的风气日益抬头,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那种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皎然(诗式)中标榜的“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的艺术境界,以及“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的锤炼工夫(见卷一《文章宗旨》、《取境》诸节),正是要把人工与自然两个方面协调起来,由情性之真出发,经过精心运思,雕削取巧,而又返归于自然天成。这样一种审美追求,上承庄子“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论旨,下开宋人“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法门,与唐以前诗文创作中片面强调文饰美的作风,是各异其趣的。

贯穿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征是自然。我国古代诗人在宦海沉浮与洁身自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把山水田园作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大自然中,假江山之助,以自然景物为材,创造出风格自然平淡的山水田园佳作,反映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境界。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常把回归自然、归隐山水田园作为追求理想人格、高扬个体精神的归宿与极境(返归自然)。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作为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风物天然),创造出众多意境浑融完整的山水田园佳作,风格上强烈地追求自然平淡之美(风格自然)。文人们回到淳朴的大自然的同时,也回归到了艺术的自然状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回归自然,既是一种人生理想和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准则和崇高的美学境界。

二、从社会思想来看,唐代道、儒、佛三教并存,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情感社会基础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哲学,这也标志着一场宗教革命的彻底成功。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内涵,助长了盛唐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肯定,顺应了盛唐积极事功的时代本质,适应了盛唐思想解放、人性奋扬的时代精神。禅宗对语言和思维的解构,使习常的语言失范,习常的思维失效。契应了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也契合了染禅诗人的创作机缘。盛唐盛行以清幽虚空为特征的山水诗,是诗人性格中与雄杰豪迈所互补的另一种人性的流露,是盛唐气象中与阳刚壮放所共存的另一种意蕴的展示。盛唐山水诗,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学气象,虽然看不到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与盛唐的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佛教教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唐代社会审美心理结构的一块主要基石。如盛唐大诗人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劳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下)其后期诗作也与苦空寂灭的佛教教义如出一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

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三、唐代的隐逸之风,是形成山水田园诗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特征的内在驱动力

第十三章“歌唱自然的诗人”认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出现的原因之二是:当时社会重视隐逸,隐逸之士遂成了社会上的高贵阶级。聪明的人便不去应科第,却去隐居山林,做个隐士。隐士的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的推荐,朝廷的征辟;即使不得征召,而隐士的地位很高,仍不失社会的崇敬。思想所趋,社会所重,自然产生了这种隐逸的文学,歌颂田园的生活,赞美山水的可爱,鼓吹那乐天知命,适性自然的人生观。

早在李唐王朝开基创业伊始,那产生山水田园诗人的归田隐逸之风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滥觞。初唐诗人王绩,就写过著名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随驾隐士”、“仕宦捷径”,这就是唐前期归隐之风的主要中坚及其行为目的。“高宗、天后,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统治者的奖掖提拔,助长了这种隐逸求名的社会风气的流行。“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归隐者的自诩不凡,又使以往极为普通、名不见经传的自然界的田园山水及

隐士们混迹渔樵的隐居生活平添了三分美学魅力。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这就是被盛唐那些静态美的创造者们理想化了的隐居生活。显而易见,尽管王绩《野望》中间四句所写到的田园景象与王维等人的《渭川田家》等作品一样,都从客观上反映了唐代社会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但后者与唐初王绩那种还只是一个前朝遗民在唐朝未被重用,于极度失望之后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的退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作为一种以追求进取为最终目的“以退为进”的政治手段,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归隐,享受着多方面的滋养:李唐王朝为巩固其统制而采取的征召山林隐士的统制策略,时代和社会对逍遥自在飘逸不羁的美学风格的赞许,佛教的引进,道教的振兴,都对这一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过故人庄》孟浩然)成为诗人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清晨八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成为骚客艳羡不已的审美理想。虽然初唐时司马承祯就将这种归隐讥之为“仕宦捷径”,盛唐时孟浩然等人也真的终老山林,但高人雅士乐此不疲,趋之若鹜,可见这一美学思潮具有不可抗拒的潜在力量。如同归隐者标榜“淡薄名利”,事实上却名利双收一样,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的清淡的静态的美的意境,较之边塞诗群创造的那种以强烈的刺激征服读者的动态的美,更加耐人寻味。

四、唐代园林别业的普及为人们歌咏山川田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糖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农垦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