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雄人物的故事

英雄人物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雄人物的故事

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一教:品味人物,感受人物鲜明形象

一、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引出主题。

1.课件出示:整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2.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就像这奔腾不息的长河滚滚地向前流着,无数英雄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最终消逝。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资料统计,在这本书中写到了1798个人物,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本书中,在众多的人物中,数一数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引出本次读书会的交流主题)

二、围绕主题,进行谈话交流

话题一:你认识《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

1.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姓名,并将姓名写在三国相应的区域内。

2.教师出示五段书中的语言描述,请学生发挥想象,猜出每段文字描述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并追问对该人物有什么印象。(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等)

话题二:你最欣赏《三国演义》中哪个英雄人物?请说出理由,可以举例说明。

重点预设:诸葛亮、关羽、曹操(说说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人物特征)。

话题三:从书中的英雄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话题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或者说“英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教师总结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教:剖析战争,了解历史真实事件

一、揭示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聊《三国演义》这本书。许多评论家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全书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四十多次,而且手法多样,构思宏伟,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走进三国的战场,领略书中给我们描绘的那一场场战争。

二、交流探讨

话题一:《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哪些战争?什么战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出小说描写最为出色的三大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话题二:聚焦三次战争。

师:三国是一个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往往重要的战争也决定了双方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对这三场战争作个比较分析,一起来完成一项填空。

战争名称 主攻方 应战方 双方兵力 战略战术 关键人物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彝陵之战

1.学生填表,填好后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聊“火攻”: 三次战争中,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攻”,火攻好在哪儿?

3.以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例,梳理出先后运用的计谋(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

4.再来聊聊实施这些计谋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

5.小结:赤壁大战固然重要,然而,战前的若干小事件也极其关键,是智慧的较量,是计中有计,一计套一计。它们好比是一个完整链条上的若干环节,缺一不可。

话题三:综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什么我们今天单单交流这三个战争?

1.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出示三国形势图。

2.读《三国演义》这类历史小说,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在一次战争,局限在对一次战争的深入理解上,还应该综观整本书,整体地来看战争。(教给学生纵观、横看这类读书方法,是阅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方法)

三教:积累语言,学会表达灵活运用

一、走进故事王国

1.师:同学们认识了那么多三国英雄人物,对战争描写也尤为熟悉,可真了不起!你们知道吗?在人物、战争的背后还有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王国,请各组推荐的“故事王”给我们讲一讲。(多媒体出示“走进故事王国”及评分要求)

2.各组代表讲述,评委打分。

3.故事内容:可以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战役,可以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谋略,也可以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救主”场面,还可以讲述其他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等)。

评分表

次 故事王 评分标准、单项得分(每项2分) 总得分

用普通话,语速适中 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故事连贯、完整 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语感丰富,角色分明

魏组

蜀组

吴组

4.宣布“故事大王”得主。

二、逛妙语佳句城

1.请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国成语,说说它们的出处和意思。(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出一个成语记1分)

2. 创设语境:我们再登上经典句子城堡去看看。听,周瑜正在高声长叹:“老天既然生了周瑜,为什么又生诸葛亮?”他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请分在吴组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3. 教师出示自己收集的书中经典佳句,学生齐读,再请学生结合故事中的情况讲讲它们的意思。(也可以讲其他句子,每组限时2分钟,每讲清一个句子的意思记5分)

4.请学生说说知道的与三国有关的俗语、歇后语。(每组限时1分钟,每讲清一条记1分)

三、激发兴趣,拓宽阅读面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回味了《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了解了一些精妙的词句,初步领略了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宣布得分最高的一个小组为本次读书活动“三国通”)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名著,仔细品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更深的感受!

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活动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实质;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民族英雄人物书籍,讲故事比赛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学英雄精神,做时代新人;通过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弘扬民族精神要与现实生活、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家乡的变化等来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广大学生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的十七大献礼。培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俭朴,勇敢顽强,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活动内容

1、对活动进行规划,制订活动方案。负责人:吴爱梅

2、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负责人:吴爱梅

3、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诵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负责人:吴爱梅

4、各班举办一次弘扬民族精神的专题讲座。负责人:各班主任

5、举办一次“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演讲比赛。负责人:张玉华

6、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负责人:各班主任。

7、读一本介绍英雄人物或反映革命历史的书籍。负责人:张文梅

8、举办一次相关的图片展览。负责人:各班主任

9、举办一次读书征文比赛。负责人:吴爱梅

10、进行“我心中的家乡”绘画比赛,并将获奖作品在校内展示。负责人:徐领筠

11、上好形势教育课(具体收看电视台或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的节目。 负责人:袁金升、胥相鹏

12、各班在本学期出好一期黑板报。负责人:各正或副班主任

13、背诵爱国诗词。负责人:张玉枝

三、保障措施

1、召开一次校行政会议,对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进行专题讨论研究。

2、在全校教师会和班主任例会中,宣传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师学习活动的方案。

3、每项活动都精心策划安排,实行专人负责制,做到全员参与,注重实效。

4、做好文字、照片等的收集归档工作。摄影工作由张玲、徐领筠老师负责。

5、各项活动由袁校长室牵头,具体由德育主任负责操作。各科任教师应主动与班主任协调配合,做好各项有关工作。

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好莱坞电影;英雄情结

好莱坞电影中始终存在着“英雄情结”。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往往存在着一个英雄梦,对自己成为英雄的幻想经常提供给人们面对艰难生活的勇气。而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一方面要迎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其本身就热衷于对“美国梦”和英雄崇拜进行表现。因此英雄电影一直是好莱坞主流电影的代表,不管是狂收票房的《复仇者联盟》,还是观众耳熟能详的《金刚狼》《碟中谍》《蝙蝠侠》等系列影片,英雄电影一直都是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支柱之一。[1]而作为英雄电影的代表人物,美国演员、导演兼电影制片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1930―)可以说见证了好莱坞英雄电影的成长史,从早期的《荒野浪子》(1973)到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百万美元宝贝》(2004),再到后来大受追捧的《父辈的旗帜》(2005)、《硫磺岛家书》(2006),伊斯特伍德的演艺生涯见证了好莱坞英雄电影的发展,用自己的奉献精神塑造了多个传奇。在伊斯特伍德从事电影事业的40余年中,其共参演了48部电影,导演了31部作品,担任过18部电影的制片,并制作过9部电影的音乐,可谓是多才多艺。[2]他原本只是以俊朗、坚毅的外表成为当时英雄电影炙手可热的演员,而从《迷雾追魂》(1971)后,伊斯特伍德正式以导演身份开始塑造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通过对伊斯特伍德电影作品的分析,来深入探讨伊斯特伍德与好莱坞电影的英雄情结是极有意义的。

一、从西部荒野到现代都市――英雄背景设置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美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描写西部牛仔的英雄电影,这也是好莱坞英雄电影粗具雏形的时期。因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化让美国人时常感到生活的焦虑,而此时英雄电影的出现无疑是缓解民众焦虑的最佳方式。[3]此时的西部电影与英雄电影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之处,勤劳勇敢而积极乐观的牛仔极具阳刚之气,尤其是在荒蛮的西部背景衬托下,牛仔们更承担了一层表现美利坚民族勇于开拓、勇于冒险精神的意义。因此尽管牛仔时代在历史上十分短暂,但是在电影中却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伊斯特伍德的《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与《黄金三镖客》无不诞生在这一背景之下。

而在1990年以后,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们开始了一次转型,英雄人物诞生地从荒凉的西部沙漠搬到了现代都市,呈现英雄的方式大多依靠都市暴力、犯罪、黑社会枪战等途径,英雄和观众的距离更近,影片内容也更贴近大众的生活。《太空牛仔》可以说是伊斯特伍德进入都市英雄的开篇之作,影片中的柯文年老、暴躁。由于其年轻时是装满核弹的卫星系统的设计者,从而成为拯救人类的英雄,过早的成名让柯文一直生活在自暴自弃中,直至晚年才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而后悔年轻时太在乎名利。严格意义上来说,《太空牛仔》是一部依照“英雄”的外壳来表达“享受当下”的美国式生活方式的电影。

二、从神秘男性到女性的加入――英雄形象的流变伊斯特伍德对好莱坞英雄情结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对“牛仔”形象的塑造。[4]如前所述,早期的好莱坞英雄电影大多描写西部牛仔生活,通过对蛮荒西部艰苦生活的刻画来更为真实地表现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此时伊斯特伍德亦完美地为观众呈现了西部牛仔的英雄形象。如《荒野浪子》中的神秘客处处散发着神秘感,为了阻止三个刚出狱的继续作案采取的种种行动,强烈地展现了英雄人物的个人魅力。此时的好莱坞英雄电影极力展现英雄的神秘性和标志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好莱坞的英雄们不再像之前电影中的那么完美,身上开始出现一些普通人的小毛病,电影中甚至加入了英雄人物的“儿女情长”的感情生活。从《杀无赦》开始,伊斯特伍德在塑造英雄形象上开始加入人性化的东西,英雄不再是威严肃穆的代表,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烦恼。《杀无赦》被认为是反英雄形象的代表作,它没有展现伊斯特伍德早期剧场式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将英雄人物还原到普通人这一层面上。这也和好莱坞英雄电影的发展有关,此时的观众厌倦了传统英雄伟岸、不苟言笑、身手不凡的形象,早期的英雄形象神秘感的吸引力已经一去不返,观众更多的是想拉近自身和英雄之间的距离,希望英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伟大人物,而是走下圣坛、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让观众在真实中感受审美的愉悦。在这样的情况下,《杀无赦》中的威廉・芒尼就成了迟暮的英雄,他不再是枪法精准的英雄,而是步履蹒跚地追着生病的猪,艰难抚养两个孩子的迟暮英雄。而与之成为强烈对比的是通过暴力手段维持小镇治安的比尔。导演通过两者形象的对比来展现迟暮英雄的蜕变,影片中男主角开始反思暴力和掠夺别人生命的合理性。可以说,《杀无赦》中的伊斯特伍德跳出了英雄电影的表层,开始质疑英雄人物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暴力是否能够轻易掠夺他人的生命这一问题,对于好莱坞的英雄情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完善。《杀无赦》也成为伊斯特伍德最后一部西部片,也可以被认为是好莱坞电影西部片的终结之作,自《杀无赦》以后,好莱坞很少再有关于西部片的英雄电影问世。某种程度上《杀无赦》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观众无法再依靠西部牛仔的形象来满足对英雄人物的幻想。此时的好莱坞英雄电影褪去了英雄人物的形式主义,更多地剖析英雄人物的内心走向以及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女性主义引起巨大反响,致力于表现女性主义的电影也受到观众和电影节评委的青睐。[5]在好莱坞英雄电影中,女性向来都是作为英雄的衬托出现的,往往是被英雄拯救的对象,即使是英雄的助手(如“猫女”等),也对男主人公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另外,在有些影片中,主角甚至没有母亲、妻子等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导致英雄的扁平化。2004年,伊斯特伍德拍摄了一部讲述女性英雄的《百万美元宝贝》。电影讲述了热爱拳击事业的麦琪,为了承担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克服性别、年龄的障碍,勇敢追求自己梦想的励志故事。这部关于追梦的电影让伊斯特伍德披上了女性英雄的外衣,正是伊斯特伍德迎合潮流趋势打造女性英雄,使得此片改写了好莱坞英雄电影以男性为主的格局。伊斯特伍德通过女性视角来反击好莱坞英雄电影的性别歧视,打破英雄电影中的男权主义,让好莱坞英雄电影更具多样化。伊斯特伍德更是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百万美元宝贝》成功的背后是对英雄电影男权主义的挑战。好莱坞尽管没有彻底地颠覆男权主义,但是也意识到了过于单一的英雄电影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从2004年以后,好莱坞英雄电影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英雄主角不再受性别、职业限制,天马行空的《蝙蝠侠》《蜘蛛侠》《金刚狼》等系列电影不断创造票房神话,黑寡妇、艾丽卡、白虎等银幕形象的出现不可说没有受到伊斯特伍德塑造的麦琪的启发。可以说英雄人物内心、感情生活、角色的多样化成为好莱坞英雄电影继续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从英雄到“反英雄”――对英雄意义的思考除了在英雄的外在形象设置上有所变化外,好莱坞英雄电影关于“英雄”定义的内核也在悄然发展变化,这从伊斯特伍德最近几年的电影中能够略窥一二。

首先是对传统英雄主题的继承,救死扶伤、拯救人类、英雄大多介于人与神之间的“超人”等,这些固然是好莱坞英雄电影万年不变的特点,而如今的好莱坞英雄电影更加现代化,人物多样的性格,对漫画人物的借鉴,出身卑微但具有使命感的主角等都成为当下英雄电影重要的构成元素。如2006年的电影姐妹篇《硫磺岛家书》《父辈的旗帜》中,伊斯特伍德开始对英雄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硫磺岛家书》中的西乡被迫征兵入伍在战场经历炮火威胁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活着回家和妻子团聚。此时的英雄电影不再只是标榜英雄的成就和人神的特异功能,而是在思考英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伊斯特伍德看来,所谓的英雄实际上更多的是被时代大趋势所裹挟的凡人,成为英雄意味着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代价。西乡并不想成为战争英雄,更恐惧战争留给自己的心理阴影,他只想回家过普通人的生活。就常人的角度而言,西乡这无疑是贪生怕死,但就战争本身来说,它具有哪些存在的意义则是令人深思的。伊斯特伍德希望通过姐妹篇指出,战争存在的意义就是摧毁人性的真善美,不论它以哪种形式存在,其伤害远胜于它发起的目的。而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拜无疑在助长战争发展的可能性,正如在《硫磺岛家书》中,神化的天皇和野心巨大的军国主义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千千万万个西乡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因此,《硫磺岛家书》更可以被认为是“反英雄”的英雄电影。

而《父辈的旗帜》则将这种虚假的英雄主义揭示得更加彻底,影片讲述了由于一张战地照片,几个20岁的青年被政府宣传成英雄,并被利用成为政府筹款的工具的故事。影片深入刻画了年轻士兵的内心世界,如他们对国民欺骗产生的罪恶感,对牺牲在战场上的同胞的罪恶感,这些感情都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英雄主义的虚伪。伊斯特伍德所做出的反思是,当人们在崇拜英雄人物时,是否问过自己这些英雄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是什么形势导致英雄人物的出现。战士们的自省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陷入沉思,即所谓英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们需要英雄的存在?一旦万人敬仰的英雄只不过是某些权贵主义的棋子,英雄就不再是介于人神之间的“超人”,而很有可能只是如同普罗大众一样的普通人。在这两部电影中,不难看到步入老年的伊斯特伍德通过对英雄人物另一面的揭示来展现英雄的虚无,也从正面揭示了好莱坞英雄电影主张的虚伪。

《硫磺岛家书》和《父辈的旗帜》对英雄是否应该存在提出了质疑,但随后伊斯特伍德作品做出了回答,在电影《老爷车》中,伊斯特伍德好像回到了西部牛仔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模式,但这次在《老爷车》中加入了更多温情元素,暴力不再是英雄的秀场,暴力是惩戒坏人、证明英雄的途径。绕了一圈伊斯特伍德和好莱坞英雄电影好像又回到了最初的出发点,但与最初不同的是,当下的英雄电影更受消费者主导,表现个人主义的《老爷车》票房没有达到预期设定,这意味着传统的英雄电影不再受消费者欢迎,加入时尚元素的英雄电影则更受年轻群体的青睐。如创造票房奇迹的《复仇者联盟》《金刚狼》系列等,步入晚年的伊斯特伍德好像无法跟随好莱坞英雄电影的脚步了,但伊斯特伍德已经在好莱坞英雄电影中留下了自己弥足珍贵的脚印。

人类在情感上对英雄的需要,使得英雄成为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英雄主题的表达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从追求外在形式到深入探讨英雄本身存在的价值,并且重新诠释了英雄的定义以及追求英雄的内在含义。而在电影高度产业化的美国电影界,电影人遵循着电影是给观众带来希望而存在的这一目的,热衷于以英雄电影来展现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正能量”,迎合观众对于英雄电影的期待。作为英雄电影代表人物,伊斯特伍德和好莱坞电影的英雄情结是紧密相连的,正是好莱坞英雄电影成就了伊斯特伍德的演艺生涯,也是伊斯特伍德的付出塑造了好莱坞英雄电影的传奇。

[参考文献]

[1] 周小玲.试论美国电影中的英雄情结[J].渝西学院学报,2002(02).

[2] RE卡普西斯.希区柯克之外[J].吕奇莹,译.世界电影,2000(01).

[3] 崔辰.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研究――神话、旅程和文化变迁[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4.

[4] Kitty.美国永远的“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J].电影文学,2005(06).

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雄主义 形成 渊源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195-02

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英雄,和平时期也需要英雄,没有英雄的时代是苍白的时代,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英雄主义”是哺养英雄和造就英雄的乳汁和精神食粮。那么,何谓英雄主义呢?“英雄”,就是才能勇武过人,且能为他人和国家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主义”,就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因此,“英雄主义”就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持有敢于斗争、乐于献身,为了他人和国家勇于追求做出巨大功绩的观念和主张。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是历朝历代所颂扬的,是始终鼓舞人们为了他人和国家不惜鲜血甚至生命去追求崇高的巨大动力。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它源远流长呢?探索英雄主义的形成渊源,不但能解决这个疑惑,而且对英雄主义的培育和弘扬也大有裨益。

一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人的自恋和对死亡恐惧的情感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在人的天性中,与生俱来就潜在存有英雄情结,这是人的主体性心理,是一种原有欲望。这种情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人的自恋心理

人从出生开始,就具有对抗外在侵害的能力,并能战胜一切困难而活存下来,这种活着的欣慰能够使其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出类拔萃,感觉到自身的聪明和强大。这种认识和感觉慢慢地就形成了人的“自尊”意识。“自尊”意识一旦形成,其就会在维护的过程中,生出“自我价值”的观念,也就是自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的自然人,无论其是居在高贵的家庭还是生活在低下的阶层、是健全的还是不健全的都会想方设法要去活着的原因。正是在“自尊”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交互促进的作用下,最终产生成了“自恋”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出现,使人沉溺于自我、关心于自我,以至于产生了不愿被超过、被贬低、被遗忘的心理。在“自恋”心理的驱使下,人为了表明自己比他人、它物更为重要和更为突出,就会竭尽全力证明自己在整个宇宙之中是最优秀的,自己是最有价值的,如此,英雄主义情结就诞生了。

2.对死亡的恐惧

在天地万物之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有思想和灵魂的,而其他动物本质上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纯天然的肉体动物。可人不但有动物的肉体,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地脱离了舒适自然之状态的无知而遁入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出现使其产生了恐惧死亡的心理。而人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种种死亡的威胁,如可怕的疾病、凶猛的野兽、恶劣的环境、自然的灾害、无奈的衰老和人类的杀戮。正是由于人内心中深藏的死亡恐惧和面对着数不胜数的死亡威胁,致使其竭力地、不断地寻找精神的支撑和寄托,以此来强化自身肉体与残酷现实的对垒。这样就出现了人们赞赏面对死亡的“坦然勇气”,就产生了人们尊敬忘却死亡的“无惧精神”。这种赞赏和尊敬的心理,也促使了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美国思想家夏勒在20世纪初也指出:“首要地说,英雄主义是对死亡恐惧的反映。”正是由于内在“自恋”心理的积极驱动,使人追求成为英雄;也正是因为外在“死亡”威力的迫使,使人渴望成为英雄,在这两股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英雄主义的情感。

二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英雄关注和尊重的观念

在“自恋”心理的作用和驱使下,“优秀”已深埋在自己的意识和观念之中,不容任何人去亵渎和小视;在“死亡恐惧”心理的推动和迫使下,每个人都在磨砺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去战胜恐惧。然而,尽管有很多人在内心中承认自己卓越,但却总也不能挥去对死亡的恐惧,在这对矛盾的复杂斗争和纠葛中,生出了几多的苦闷和彷徨。正是在这种苦闷和彷徨的折磨下,在自己想做到,但却又做不到的情况下,从而对有些能够做到的“人”产生了关注和尊重。这时,人们

心中的英雄,可能不在于其能为他人或社会做出多大的功绩和奉献,而在于他是否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做出其他人不能做和不敢做的事情。其实,不能做和不敢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是否勇敢而界定的。也就是说,最初对英雄的关注,就是想弄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以此来为自己能够做到找到答案和途径。最初对英雄的尊重,就是因为自己不能做到,而对能够做到者的一种羡慕和钦佩。这种关注和尊重,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是通过言语谈论的形式传递下来的。而当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了文字的时候,就以文字的形式被记载,而后流传下来。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传说和记载的东西成了故事,在当时那些大多数人做不到而他能够做得到,那些大多数人害怕和畏惧做而他敢去做的人物,慢慢地被人们称视为“英雄”。翻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英雄人物画卷,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如此被传承下来的。如大禹、后羿、夸父、愚公等。人们在了解这些英雄人物的过程中,知道和掌握了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英雄,什么样的举动才能被人们视为英雄。这样,英雄观念就慢慢地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追求物质满足和享受的同时,也开始慢慢地追求精神的需要和愉悦,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希望成为人们心目中敬仰的对象。如此,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自愿地把英雄作为自己的榜样和目标来奋斗,这样一来,就会使其更多地、更深地、更全面地了解英雄、认知英雄和记住英雄。正是由于人们在大量地了解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基础上,产生了人们对英雄的关注和尊重,并把“勇敢”和“巨大功绩”视做成为英雄必备的条件所认知,这种关注、尊重和认知,被人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形成了英雄主义的观念。

三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对英雄精神树立和歌颂的思想

人的“原欲”对英雄主义产生了情感,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使其渴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而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关注和尊重,使其了解和认知了“英雄”,形成了何谓英雄的观念。在这一“情感”和“观念”的促使下,有力地推动了“英雄主义”的进一步形成。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从英雄主义形成的过程来慢慢分析。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出现了分工,在分工需要的作用下,英雄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勇武过人,但却损害社会与他人的自私自利的狭隘英雄;一种是勇武过人,且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尚无私的英雄。尽管这两类英雄都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它们两个对人类的作用不同,致使人们慢慢地厌恶狭隘英雄而喜欢和尊重无私英雄。人们从维护生存的角度出发,最终把既勇武过人,又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者称之为真正的英雄。把为了个人利益或狭隘利益的英雄看作是“奸雄”或“枭雄”。这也就是有史记载的勇武之人无数,可能被称之为真正英雄的并不多。黄帝被称为英雄,因为据有关记载,黄帝尚武勇而又重修德;尧、舜、禹被称为英雄,因为他们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也特别爱人;荆轲被称为英雄,因为他既勇武无比又是为了他人。所以,孔子说:“见义不为,非勇也”;荀子也讲:“持死、重义而不挠”;左传中还提到:“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他们都以“义”作为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这种既要勇武又要为人类和社会做出巨大功绩的英雄主义精神之树立,使人类发现了英雄主义的重大意义,知道了英雄主义不但能够有效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能起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用。也正因为有“义”的英雄,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才使人类开始大力树立和歌颂英雄精神工作的兴起。从早期的神话传说到历史写作的记载史传,再到诗、词、歌、赋、戏曲和小说等,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的文学和文艺样式都有大量的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甚至还大量存在并流传于民间的说唱文艺、街头文艺和具有各地方特色的曲艺样式中。在这大力歌颂之中,使英雄人物连同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字或文艺作品传颂下来,使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尊敬和仰望的偶像,使英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英雄品质成为中国人民道德品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正是对英雄精神的树立和大力歌颂,才有了英雄文化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有力地推动了英雄主义思想的形成。

四 英雄主义的形成源于对英雄人物敬仰和崇拜的动力

由于英雄人物做出了对他人或社会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壮举,且他们又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所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历史有意的记载,会受到人们自发自愿的衷心敬仰和热情崇拜。而对于“人”来说,能被历史记载,能被世人尊敬和崇拜,这是莫大的荣誉,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都曾经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典册中或刻在石头上,希望名垂后人,可最终还是被扔进垃圾中或埋进泥土里;有很多人不遗余力地吹嘘标榜和粉饰自己,想让人们对其尊敬,可到头来却被人们所鄙视和唾骂,原因就是他们不是人们心目中的真正英雄。真正的英雄对人类是有功的,对社会是有益的。做到了这点,达到了这个要求,其根本不用把名字刻在石头上就能名垂青史,根本不用标榜粉饰就能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英雄能够获得人们衷心的拥护和爱戴,能够获得人们的敬仰和崇拜,所以,人们都梦想能够成为英雄或愿意去争当英雄。也正是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能够名垂青史和被人歌颂,而对于已做到的英雄人物,就会十分地敬仰和崇拜。敬仰他们做出的丰功伟绩,敬仰他们是众人瞩目的对象,敬仰他们能被人们所记住;崇拜他们的胆量和勇气,崇拜他们的豪言壮语,崇拜他们能被世代的人们所歌颂。在这种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作用下,其就会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产生积极的认识,有了向英雄人物学习的热情和主动心态,从而在内心升起了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争做英雄的激情。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找到了获得敬仰和崇拜的途径,而对自身未来道路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有了要想成就人生的辉煌,就必须去争当英雄的想法,激起了他的雄心和壮志,有力地促其向英雄豪迈之举进发。正是因为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历代才有了英雄人物的不断涌现,才有了英雄主义的源远流长。因此,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是英雄主义形成的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念选.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陈本俊.盛产英雄和英雄崇拜[J].领导文萃,1999(8)

英雄人物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雄主义;中国;美国;比较

一、引言

英雄崇拜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存在,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创造自己的英雄来保持其精髓是每一种文化的责任和目标。与英雄崇拜相对应的英雄主义作为人们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概念自然也属于文化范畴,它反映的是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代表了特殊的社会文化追求。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别不同的文化”。[1]

英雄主义的核心在于评价英雄的社会价值,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就在于怎样的人能被视为英雄。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对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中美两国按照各自的文化价值体系创造了各自的英雄。

二、中美英雄主义的差异

所有的电影都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创作的,中美文化的差异同样也是这两个围家生产的电影差异的基础。还有,不同的社会类型同样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环境,具体说来,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都不同。所有的这些差异都可以反映在电影里,并且成为中美电影独特个性的一部分。

1、电影中成就英雄的能量来源不同

在中国电影中,几乎所有的英雄都是拥有坚强意志和伟大人格的普通人,赋予英雄能量来源在于他们普通的躯体。中国早期的电影《精武门》,讲述了武术大师陈真的传奇故事。日本人办的虹口道场派人来陈真师傅霍元甲的公祭,送上“东亚病夫”牌匾;陈真不甘侮辱,以“迷踪拳”及双节棍打败日本人;并且在公园内凌空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告示牌。

而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他们都是天生的英雄,因为他们与生具有比他人更强壮的超能力。由于他们体内的超能力,所以美国电影中的英雄通常都表现的超自信。更具体地说就是,这些英雄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的个性。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文化和这个国家一样年轻。从建国的第一天起,美国人就不断地开发边界并迅速的扩张势力。电影中创作出的英雄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共有一个相同的个性特征:个人主义以及超强的能力。

2、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存在着大量神话般的英雄。他们往往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史诗性人物,英雄就这样被神化了。因此,希腊英雄常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如《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的故事。这些史诗中的英雄以其勇敢和强壮使人产生敬服感。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个人荣誉感,甚至愿意为了荣誉而付出生命。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虽贵为神灵,却有着很强的世俗化倾向,他们具有常人的情感,是更为真实的神灵英雄。

西方史诗中的英雄主义和战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为战场是英雄们得以发挥自己力量和勇敢的最佳场所。他们在战斗中获取胜利,立下引以为傲的丰功伟绩。而荣誉便成为战斗中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

在电影《特洛伊》中,第一勇士阿喀琉斯不为阿伽门农而战,也不为领土而战,他的战争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荣誉,只为荣誉而战。而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战争的起因也是因为一个美丽的女人海伦。而阿喀琉斯的战与不战也是为了一个人――赛伊斯,这种个人本位西方文化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中国同样有着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自然存在着各种英雄,譬如、女娲、伏羲等。在后期便出现了各种以人的面貌出现的英雄,他们均是在人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他们虽然是普通的人但却具有某种超自然的技能。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为的是造福百姓,教化人民。而与荣誉并无太多联系,虽然也存在战争中的英雄,但大多也是为了描写人类的发展历程。

通过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可以发现,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富有人的复杂情感,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往往超凡脱俗、情感崇高,而其中描述的具有神力的人类在感情上同样具有神性。概括起来,“希腊神话表现的是神具人性,中国古代神话则表现的是人具神性”。[2]除此之外,英雄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差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的性格更为丰富、形象也更加丰满,与之相比,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性格呈现则略显简单化。

三、中美英雄主义的文化表征

1、中国英雄主义文化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起源于人与自然作斗争和阶级斗争,然后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与爱国主义共同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描写人与自然作斗争的篇章,长江与黄河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两条主要河流,这两条河养育了整个中华民族,但水患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于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主要战争。因此在这一战争中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被视为英雄,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

英雄主义的产生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阶级斗争以及民族战争。中国经历了漫长的阶级压迫十分严重的封建社会,在这一阶段中,涌现出很多除暴安良、立志革新的英雄,无论成功与否,这些人也都被我们视为英雄。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抵御外界侵略的张政,在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的英雄主义成为这些战争中的精神支柱,保卫民族,抵御外辱成为英雄主义的一个重要篇章。

中国的英雄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忠孝仁爱这一思想的影响,一位合格的英雄必须舍小家为大家,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为先,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国家和人民,完全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美国英雄主义表征

与中国的英雄主义一样,美国英雄主义也来源与美国虽短暂却丰富的历史。其中最为主要的应该是西进运动。[3]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征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黄金宝地,美国人进入了西部。在美国人的西部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西部牛仔,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形象的揭示了为什么牛仔神化,伴随着他们的总是忠诚的骏马和腰间的枪支。这些牛仔是西部开拓者的化身,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着美国理想,勇于冒险、积极追求,向往自由,代表了力量、智慧与正义。而枪在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暴力与残忍。

这种精神在美国影视剧中英雄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英雄总是智慧与正义的,他们拥有巨大的能量,大部分的英雄形象他们的力量是天生的,如阿喀琉斯,蜘蛛侠,终结者等等。美国人崇尚这种天生神力,看这些英雄人物惩奸除恶、主持正义,而与此同时,他们的方法又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四、小结

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英雄形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英雄主义更多的体现的是个人主义,他们往往勇敢,拥有高超的技艺,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凸显的救世主意识。而中国的英雄强调的是忠诚维护的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尽管有差异,但英雄主义都是不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鼓舞着不同社会文化下的人追求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吴丛明,孙婵娟.《当侠者之剑遇上骑士之矛――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英雄主义表现形式差异》.海外英语.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