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震熊先生――诚信老店“李熊记”的创始人及董事长,是其店的金字招牌和最佳代言人。他思维敏捷睿智,言谈亲切务实,有着与中药一样的底蕴与精华,从事人参玉桂中药批发业务长达六十年,见证了香港中药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推动香港中药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勤学苦练修得过硬本领
从河图洛书里所蕴藏的医学奥秘,到神农尝百草;从明代的李时珍到当代名医锺南山,传奇的典故和人物故事生动地诉说着几千年的中医药文明历史。中医药能在历史长河里不断完善,传承至今,播散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里,是其自身价值的最好证明。
在香港,同样不乏中药的繁荣景象。香港人素有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风俗习惯,英国政府接管香港后,对中医药行业不加干预,因此在港岛、九龙、新界之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直至屯里乡间处处可见,呈现一片“十步百步移,抬头见中医”的景象,可见中医药在香港的普遍。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基础,为李震熊先生走向中药业铺就了道路。
原本,李震熊先生的爷爷是经营一家越南产玉桂的中药材进口公司,但由于身体欠佳而关闭了店铺。1950年,他与父母从内地来到香港,在父亲的介绍下,前往一家中药材公司学习。这家药店的老板是李震熊先生爷爷以前店里的伙计和老乡,按辈分来说,他是李震熊先生的叔公。
就这样,李震熊先生一头扎进了浩瀚的中医药材参茸业的海洋里,尽管当时的他只有十五六岁,对中药材一窍不通,但他天资聪颖、踏实好学、手脚勤快,对各种药材抱有好奇好学的心思,愿意帮每个人的忙,什么累活都抢着干。经过刻苦的学习,他已能熟练地精确辨认出多种参茸药材的特性,而使叔公眼前一亮的是,他快速掌握了心算技巧,这使同伴望尘莫及。因此,叔公非常喜欢这个头脑灵活、吃苦耐劳、有上进心的小伙子,并决定把来店工作半年多的李震熊先生带到第一手进口越南玉桂的公司去见识开盘做买手的工作,让他开始学习如何进货,并打算把他培养成参茸玉桂店里的重要角色――买卖手。
做好一名买卖手,人参玉桂的传统鉴别方法是要必备的能力。眼要准确地观察到每个品种的外形、色泽、表面粗细、断面纹理;手摸体验物品质地轻重、坚实、松软、老嫩、滑涩;鼻子嗅、口尝体会人参玉桂药材的气味,对此,李震熊先生用心地对待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在多次采购活动中细心学习,经常向别人请教,独自多加揣摩,摸清其中门道;在各大药材生产基地和药材交易中心不厌其烦地进行对比,寻求最优质、价格最适宜的品种。
这样的工作陪伴了他很长的一段时间,十年之后,李震熊先生已成为一名非常有实力、成熟的买卖手,既掌握了辨识优质人参名贵药材玉桂的能力,同时对主要的名贵药材采购熟稔于心,与各地的药材商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而在这时,叔公已去世,胸怀大志的李震熊先生,便开始计划着开办自己的人参及越南玉桂批发生意。
诚信经营一身药香飘四海
这时的李震熊先生,已从当年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办事沉稳老道、有魄力的年轻人。凭藉着自己的力量,他无畏地掌舵前进,于1960年创办了香港李熊记有限公司,经营世界各地的人参及越南玉桂等名贵中药材业务。
香港,是世界上出产中药的主要集散地及国际贸易中心,亦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在经营当中,李震熊先生慢慢地摸索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藉着香港这个良好的平台,专门做贵重的长白山野生人参及越南药材转口及批发等业务。五十多年来,李震熊先生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宽厚有礼,在香港及海外拥有一大群忠实的老顾客,许多顾客直接打电话,传真,电邮要求订货,使李熊记得到了稳健地发展。
当谈及经营之道时,李震熊先生的回答言简意赅,“首先,一定要为顾客提供世界各地出产的天然、优质的名贵中药,品种保证货真价实;其次,提供公道的价格,薄利多销,共创双赢;第三,对同行友善诚信,团结互助,互利互惠,共同成长。”正因为他一直坚持诚信经营、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使李熊记不仅与同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成为了香港市民耳熟能详的诚信品牌店。
李震熊先生还是一名基督教徒,时时谦虚谨慎,对待员工时从不摆老板的架子,一切以人为本,不恪守死板教条,“对员工好,员工自然也会对公司忠诚。”他相信每一个人拥有着自己最诚挚的一面,而且每一家公司只有把全部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才能够更快速地向前发展。“从业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公司每一天都在发展,我很满意自己的事业。”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对手下员工有很高的满意度,对自己公司充满着自豪感。
几十年来在药行里的磨练和积累,只需一闻一看一摸,李震熊先生便能够辨别所经营的名贵中药材的真假,几十年来所建立起的渠道,也使他常常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上等药材。因此,从放心和安心的原则出发,香港许多大药材公司为保证其公司的信誉,都愿意出一些中介费用,拜托李震熊先生帮助采购贵重药材。
然而,“李熊记”所提供的优质天然产品,却一度受到了顾客的质疑,然而就是这件事,却从侧面说明李熊记产品质量的上乘,远远超乎顾客的意料之外。
有一次,一位消费者从香港一家最大规模老字号,以专卖正药出名的药材连锁店,购买了一些上等优质枸杞皇,这些枸杞皇表面呈暗红色且特别大粒好肉,当他把枸杞皇放入水中浸泡十五分钟以后,该消费者发现:枸杞皇已膨胀成珍珠葡萄颗大小,颜色非常鲜红,与浸泡前的暗红色完全两异,更使人疑惑的是,水的底部还有一些鲜红色沉淀物,于是,他把枸杞皇拿到了那家香港大连锁店的药材公司询问原因,可能由于当时服务员与顾客解释得不甚清楚,使顾客疑心重重。而当顾客联想到近来市场上出现的苏丹红事件,二话没说就把枸杞皇送到香港食环署进行投诉,而这些枸杞皇正是由李熊记供应的,经过调查及化验表明,那些枸杞是现在市场上最天然、最上等的并符合香港卫生条例的品种。
在采访当中,李震熊先生当场向我们演示并解释为何暗红色枸杞皇会有红色沉淀物。原来这些枸杞皇经晒干后可便于存放,表皮颜色因晒干而从原本的鲜红色变成暗红色,在运送过程中,其表皮因互相碰撞难免有一些破损,因此在浸泡之时,其内部鲜红色的果肉果酱从破损的表皮缝隙里钻出来,便成了红色的沉淀物,而枸杞皇的外表因浸泡后又恢复了鲜红晶亮。而这种枸杞皇,恰恰是目前枸杞品种中最好的,与其它普通枸杞品种有相当的差异,那名顾客因少买到这种优质的枸杞皇,而产生了质疑。
由此而来,李熊记的口碑在香港叫得更为响亮,而李震熊先生本人在经营李熊记过程中,一贯坚持诚信服务和一流品质,早已成为李熊记最佳形象代言人。
培养人才推动中药业发展
历史的沉淀无疑是厚重的,六十多年后的今日,李熊记喜迎八方来客,真心对待每一位顾客,然而这仅仅是李震熊先生工作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些精力投放在为中药业培养人才上,积极推动我国中药业的发展,为社会贡献出力量。
近年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浸会大学设置了中医,中药系学科,这些学校为扩展学生视野,会邀请在中医药材里非常有资历、知名度很高的人前去演讲,李震熊先生便是获得诚意邀请中的一位。
当接到邀请时,李震熊先生表示,不如把学生接来我公司进行实物考察,这个方式更能观察到贵重的天然药材每个品种内的不同形状物品,亦得到了校方的极力赞同。目前,在香港可买到的药材品种约1900多种,但在李熊记可以见到一些甚至连学校的中药博物馆里都不曾见到的贵重药材。因此,每年李熊记会迎来五六批由教授带领来中医中药系的专业学生,每一批学生,李震熊先生需为此特意抽出一些时间,专门担当讲解员,对受保护的麝香,金丝熊胆,及长白山产的野生人参,牛黄,猴子枣,龙涎香,枷楠香等贵重药材,指出每一个品种的特点,包括形状色泽气味及用口尝试,才能使同学们真实理解到更深入更明白的地步。这样一来,学生们受益匪浅,不仅可以亲眼目睹一些难得及受保护的频临绝种的贵重药材,也可获得李震熊先生所授的药材辨别技巧。
这其中,李震熊先生对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尽心尽力是不言而喻,“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将成为中医及中药行业里的中坚分子,我很欢迎他们的到来,而且中医中药也将会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2006年,李震熊先生还参加了《红参分等质量》、《野山参分等质量》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众所周知,野山参是中药的精华之一,但随着国内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香港中药联商会终身名誉会长李震熊先生,希望能从宏观的角度正视野山参的危机。他提出:尽快制订野山参的资源保护和开发计划;有系统地研究长白山野山参的替代品;制订野山参行业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发展大纲,完善政府法律,对野山参进行保护,计划开发,合理利用。
今日的李震熊先生,坦言深受父亲影响。他的父亲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高材生,为人澹泊谦逊、品格高尚,“年幼时父亲教我及姐姐《三字经》和《千字文》,并教导我‘读书志在求学问、练修养,而不是赚钱。’这些我都谨记于心,影响毕生。”
如今,虽然李震熊先生年事已高,生活安稳,儿子们各自拥有事业,但仍精神抖擞地返公司上班,“我对自己的工作很喜欢,它已成为我的一种娱乐方式,期望能够一直做下去。”他坚持相伴了六十多年的人参玉桂药材行业。
在以后的岁月里,李震熊先生将一如既往地提倡:保住传统的精华,把历史留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药,不仅在我们手里发扬光大,更要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中医药文化,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2个部委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全国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甘肃启动仪式暨兰州市活动前不久在甘肃省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
宣传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通过在兰州市范围举办大规模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让社会更加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加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推进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据介绍,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将举行中医大篷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启动仪式上,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向甘肃省赠送中医药图书、医疗物资和科普宣传资料;并组织“弘扬国粹,爱我国医”签名,以及中医药专家义诊、常见中药饮片真假鉴别、文体表演等活动。活动启动后,“中医中药中国行大篷车”还开赴全省开展送技术、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此外,还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临甘肃调研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甘肃活动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亲临甘肃省考察调研中医药工作发展情况。
活动期间,王国强一行在甘肃省副省长咸辉的陪同下先后来到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省中医学校、省中医院,实地了解这些中医院校及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并看望了甘肃省百岁名中医李少波。在此期间,王国强充分肯定了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同时,对甘肃省的中医药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王国强副部长指出,各级卫生部门要将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和即将在全国推开的医疗卫生改革结合起来,抓住改革机遇,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中医科研工作。
王国强副部长提出,甘肃是中药产业大省,要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强强联合,争取把甘肃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各级医疗机构要重视中医药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群众乐于看中医、吃中药;要加强中医药政策研究,进一步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
源远流长的甘肃中医药文化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黄河上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不仅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甘肃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在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中药资源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中药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历代名医辈出。几千年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有效方药,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伏羲文化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伏羲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伏羲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医祖岐伯
岐伯,北地(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于人文初祖黄帝时代,为黄帝臣,主管医药。他和黄帝共同完成了流传最久的医典《黄帝内经》,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对中华医学的贡献最大,由此被奉为“中华医学之祖”。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甘肃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他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他的针灸术现在被140多个国家所采用,享誉海内外,因而他被后人推崇为世界针灸鼻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
敦煌医学
1899年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近五万卷书籍,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医学残卷至少在60卷以上,其中医经10余卷,针灸6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藏医4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新集备急灸经》、《新修本草》等,这些古医籍和敦煌莫高窟壁画大量的医学内容,被学术界称为敦煌医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
中国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简牍,共3批。第一批是《仪礼》简;第二批是王杖诏书会简;第三批是医药简牍;1972年出土于旱滩坡汉墓,共92枚。内容是当时抄录的验方,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多个,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等科,是研究汉代中医学、药物学和针灸学的重要资料。
中药材资源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有中药材1527种,种植面积达246.4万亩。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多种,尤其是地产的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的70%~95%。
发展中的中医药事业
建国以来,甘肃省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进了医院,西医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成立了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省中医学校,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两年以上人员200多人等。但在中,中医药受到了歧视、排斥和打击,截至1977年底,中医药机构仅有5所,中医床位1000多张,其中中医医院床位100张,中医药人员只有8700人,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严重,发展举步维艰。党的以后,中央[1978]56号文件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全省从社会上招收中医药人员200余人,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成立并招生。在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的基础上,198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全省在中医药工作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
重点、专科建设为突破口、提高服务能力为目标,中医事业得到了恢复和振兴,尤其是2000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加快全省中医事业的法制进程。2001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增设甘肃省中医管理局,加强中医的行业管理。2004年,省政府又做出《关于加快中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召开全省中医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贯穿于中医药工作始终,大力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和中药“三名三保”工程,使全省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甘肃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中医药的生存条件和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今年,省卫生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中医药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四个重点工作的首位,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予以有力地扶持。目前,全省拨中医专项补助经费也由2004年的200万元增加到700万元。这些对推动甘肃省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和中医药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甘肃省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07年底,甘肃省共有中医药机构88所,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73所,民族医院10所,中(藏)医药研究机构3所,中医院校2所。中医机构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中医病床7472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16358人。全省约有76%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中医科,5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近5年甘肃省共投入中医药项目、专项及资金1.1亿元,对2所市级中医医院、23所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10.2万平方米。许多中医医院积极转变观念,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改扩建门诊住院楼、装修改造病房、整治院内环境,中医医院的医疗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近5年甘肃省积极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先后投入3460万元对全省各级中医医院的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中药制剂室、28个针灸理疗康复科、15个急诊科、13个感染科、10个特色专科和7个中药房进行了建设。中医医院承担了全省23.6%的门诊服务量和16.4%的住院服务量。5年内,全省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9个;建成全国重点中医药专科3个,在建9个;建成全国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建成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58个,在建16个;在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3个;建成全省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3个,示范机构12个。省政府建立了“甘肃省名中医”评选制度,先后评选并命名表彰两批共56名甘肃省名中医。省卫生厅开展了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医院综合管理,中医药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中医药人才培养逐步强化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方面,甘肃中医学院主要培养本科层次和硕士以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校硕士生达300余人,本科生7000余人。省中医学校以中专层次为起点,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在校生达6000余人。师承教育方面,第三批国家和省级45名指导老师培养出师徒弟100人。第四批国家和省级师承工作为62名指导老师确定了124名继承人。继续教育方面,2002年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5年共审批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43项,实地培训中医药人员2万余人次,网络远程教育1200人次。与此同时,实施了国家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等项目,提高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目前,甘肃省有3所专门的中(藏)医药科研机构。近5年有20余项科研课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科技厅立项,获资助200多万元。省卫生厅立项189项中医药科研课题,资助经费83.5万元。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近百项。有67项中医药科研成果得到转化。2002年,省中医药学会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5年来有115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奖励。
发展中的努力
发展中的不足
甘肃省的中医药事业尽管有了较快地发展,但是从国家加大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力度看,从全国中医药工作的整体水平看,和其他省市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投入严重不足,中西医发展不协调
甘肃省中医医院普遍存在投入少,欠账多,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等缺乏资金,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拉大。
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医行业管理有待加强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多数市、州没有中医药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不到位,中医药政策不落实。
特色不突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
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低廉,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中医医院通过西医服务创收来解决生存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缺乏竞争力。
优秀中医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甘肃省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415人,占全省卫生专业副高以上人员的9.13%,只占全省中医执业医师总数的2.54%。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缺乏,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更少。受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对中医认识不足,政策不到位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中西医并重”,存在重西轻中,淡化中医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缺少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要使甘肃省中医药事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事业思路
1.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投入。争取成立省级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提高对中医医疗机构的政府补助水平。要求各市州必须设置相应中医药管理机构,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管理。增加中医药专项补助经费,加大扶持力度。
2.请求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甘肃
省发展中医条例》执法检查。对《条例》实施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督促有关方面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甘肃省卫生厅各有关处室根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支持落实中医药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执行,并及时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予以贯彻落实。
4.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中,扩大中医药(民族医药)用药目录,将中医药的报销比例提高10%,起付线降低20%。
5.“乡乡社社有中医科”口号的提出,就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有中医科,并配备煎药机、中医、针灸、理疗、康复等中医药设备,提高城乡中医的服务能力。支持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探索评选乡村名中医等措施。
6.加强西医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各级各类西医综合医院要在门诊设立中医科,在住院部设立中医病房,病床数原则上不少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并在西医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列为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西医综合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中医知识培训,动员、宣传各科室病人请中医会诊,看中医、吃中药,把西医科室使用中医药情况列入医院对科室的考核指标;探索医药根据中药的处方量、中医收入量奖励科室的办法,要把西医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办出特色,不一定收治多少病人住院,但要争取把各科病人当成中医治疗康复对象。
7.协调各级财政增加中医医院的床位补贴比例。拟提请省财政将省级中医医院床位补贴标准提高1.5倍,解决中医医院收费标准偏低,财政补偿不足的问题。
8.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重视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开展民族医药专科建设,做好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加强民族医药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
9.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组织和利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院等科研力量,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协作攻关;加强中医循证医学的研究;加强中草药栽培、种植、加工、应用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10.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各类中医药人员培训,加强中医职称评聘和考前培训工作,并根据中医药行业特点,制定中医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在实施的为乡镇卫生院招录400名大学生工作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生录取率不低于30%。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虽然在概念上感觉还是个新鲜事物,但事实上,我国早就已经和正在广泛开展向外国居民提供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外国居民来华进行中医药医疗保健或学习中医药技术文化、我国中医药人员或机构在国外开设中医诊所、我国中医师赴外国提供中医药服务此类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4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在国内的中医药服务经济基础上,通过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涵盖医疗保健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内容[7]。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依存、竞争、合作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在这一形势下,开展中医药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如何有利、有序的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给所有从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研究的人员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2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2.1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实物交易阶段。2013年我国中药国际贸易中,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饮片中药材仍是中药进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额占比836%,进口额占比749%[2]。曾经有人大代表多次在人大提案要求控制中药的出口,主要认为我国中药材人均资源有限,把这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大多数都不是以有注册身份的“药品”形式而以低附加值的“食品”形式送出去不太合适。尤其是对提取物的批评很多,认为是把有限的中药材资源廉价卖出去,然后往往在国外经过加工后再以进口药品身份高价返销到国内,国外企业不但从中赚取高额的差额利润,而且还把产品生产环节中最大的污染留在了原产地[8]。这样的出口模式对我国的中医药长期可持续发展显然不利。有鉴于此,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乏是一种新的解决途径。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能将中医药从有形的产品交易形式,拓展到前景更为广阔的无形服务贸易中来,打破传统贸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但能大大保护现有宝贵的中医药物质资源,而且还满足中医药受益群体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造福全人类的健康;通过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还将提高我国的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符合中医药资源、技术、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
2.2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对标准化的需求
如何实现对服务业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标准组织(ISO)曾经提出要用技术标准的手段来支持和促进服务贸易的开展,并将其列为标准化的重要研究领域[5]。有关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纲要(2014—2018年)》等系列政策,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进一步科学规范和健康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杨敬宇等[9]研究认为通过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可以掌握其他国家政府对中医药这种传统产品的管理标准,了解海外消费者对中医药产品的相关需求特点。通过我国政府以及中医药国际贸易企业同各国政府进行洽谈,同海外消费者进行沟通了解,从而为将来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奠定基础。大力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之际,标准先行显得尤为迫切。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服务,打破国际间贸易壁垒,让国际间贸易争端变得有理可说,有据可依。尤其是中医药的服务贸易,交易的是无形产品,对于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将体现在服务的总体质量评价上,国际间的共识是成功贸易的先决条件,以国际标准的形式固化这些共识将是最高层次的保障机制。国家和上海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好ISO/TC249秘书处在中国上海的平台优势,积极引导中医药企业、行业协会在国际服务贸易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上面有所作为,将代表我国利益的中医药技术服务,通过国际标准的形式推广开来,鼓励有实力的国内中医药服务企业通过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等形式“走出去”,促进我国的中医药服务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2.3标准化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意义
标准是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补充,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能够实现我国中医药整个行业内涵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中医药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规范中医药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资质和行为,实现科学管理。标准是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质量的根本是标准,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是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可以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保证中医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服务水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0]。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还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医药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利益。通过标准化途径,不但能扩大我国中医药服务行业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而且还增加我国中医药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总结
征集确定了院徽、院旗、标准院名、标准色系等医院形象识别系统,并将医院形象识别系统广泛应用于医院信笺、信封、档案袋、贺卡、纸杯等办公用品以及标识标牌各个方面。建成名医堂、养生堂、中医药文化广场、院史馆等中医药文化形象工程。自创设计制作了《中华医药五千年》百平米长卷木刻壁画系列,“诗画中医”木刻文化长廊系列,“大医精诚”、“橘井泉香”、“悬壶济世”艺术铜浮雕、木浮雕文化墙系列,“水墨中医”科普宣传系列,廉政文化东阳木雕装饰挂件系列四大系列文化工程。
2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
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度的有效途径。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中,医院以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为切入点,采取群众看得懂、听得懂、易接受、参与度高的形式,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中医药义诊咨询、举办中医药科普讲座、展示中医药科普宣传展板、发放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面对面解答群众的健康问题,给出健康指导。每年夏季傍晚利用人们聚集广场纳凉休闲时机,组织医务人员在广场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播放中医药科普宣传片、组织市民开展健康知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有奖问答等科普宣传活动,市民参与激情很高,普及效果显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结合专科专病预防以及养生保健指导,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办《健康有约》、《位、大作用》以及《漫谈中医药》等文化科普栏目,其中系列养生科普宣传作品《漫谈中医药》获得“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组委会”最佳科普作品奖。与当地主流媒体联合策划的主体选题《中医席位》在本市引起市民良好反响。积极组织编印科普着作,先后编印并出版《春夏秋冬养生食谱》、《赵和平临床经验集》、《中药百花赏析》、《诗画中医》等科普系列丛书。
3讨论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效途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