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醉花间冯延巳

醉花间冯延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醉花间冯延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醉花间冯延巳范文第1篇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3、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4、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5、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6、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7、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8、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29、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30、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3、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34、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5、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3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7、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8、涌金门外小瀛洲。——仲殊《诉衷情·寒食》

39、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41、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4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4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44、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45、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6、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7、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8、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49、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50、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51、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2、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53、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5、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56、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5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59、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0、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61、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62、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63、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6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5、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66、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67、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68、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69、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70、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1、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7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73、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74、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75、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76、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7、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78、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79、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

80、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81、行云去后遥山暝。——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82、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83、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84、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85、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86、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8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8、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8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90、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91、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2、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93、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4、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5、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96、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97、西园日日扫林亭。——《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98、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99、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00、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01、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2、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0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04、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105、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0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08、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0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10、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111、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112、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1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14、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115、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116、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17、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1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19、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20、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2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22、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3、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124、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25、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26、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127、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28、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29、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30、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31、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醉花间冯延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真;感情;环境;经历;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73-03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即位时改名煜,号钟隐,是中主李的第六子。他生于深宫之中,但同时又处在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环境里。他的父亲李很有文学素养,所作的词虽少,却因委婉哀怨的艺术特色而被人传诵。做过李宰相的冯延巳也是一个有名的词家。而李煜自己,也爱好经籍文学,精于鉴赏,并有着多种文艺才能。他不仅是一代词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创“聚针钉”、“金错刀”、“撮襟”诸体。他又善画,尤擅长于翎毛墨竹;并且精通音律,善于作曲。他还写过有关书法、音乐方面的理论文章,不过他的文章大多已散失,所剩寥寥无几。一个封建时代的皇帝,具有如此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且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成就,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身为南唐国主的他,经历了常人不曾有过的从帝王之尊沦为阶下囚痛苦折磨,这种经历上的巨大变化,让他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加细腻。无论是前期写流连风月、伤春惜时的作品,还是后期写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作品,都写得真率自然,形象鲜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周济评其“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介存斋杂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认为他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这些评述都源于李煜的“真”。

情感生活中,李煜与大周后可谓是伉俪情深。在大周后疾笃之时,竟欲投井自殉,万分悲痛。吴熊和等著《十大词人》里有如下叙述:“自制诔刻之石与后所爱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书燔之与诀,自称‘夫煜’。辞数千言,皆极酸楚。”可见,他与大周后感情真挚。但在大周后重病期间,他又与小周后有着“袜步香阶”的幽期密会。那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就描写了约会情景。在“花明月暗”“薄雾轻笼”的夜晚,一个女孩子袜提鞋行走在香阶之上,目的是与情人约会,那“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的大胆露骨抒写,也反映出李煜其人其词之真。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过着纷繁豪奢的宫廷生活,也正是这样的生活才让他有了学习各种文学艺术的机会,形成了他安逸享乐、不谙于国事政界纷争的单纯思想。再加上青年时代曾受到长兄太子弘冀的猜忌,他便以典籍自娱,把才智精力倾注于文学艺术、爱情和享乐中,他的《渔父》词两首(“浪花有意千里雪”、“一棹春风一夜舟”)正表现的是他这隐遁恬退的思想。他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也应与此有关。他生长在慈父和“岁时赐予,必先诸姒然后及中宫”的慈母身边,加之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他一直以来的纯真任纵。也许正是他的这一纯真性情,让他适于追求文学艺术中的真善美,钻研其中,不自觉地达到了极高境界。所以后人在联想到他的身世和精湛的词作时称其“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他还笃信佛法,广建佛寺,募民为僧,沉湎于佛教之中。以至于当金陵城陷之时,仍在佛寺诵经礼佛,想通过虔诚感动菩萨,免于大厦之倾。在徐铉奉太宗之命来见时又不免生出“悔杀了潘佑、李平”这样的感叹,以致于饮牵机毒药而身亡。

李煜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使他缺少社会阅历,形成了他无心计、无堤防的坦诚而没有半点城府的性格。在词作中他也毫不掩饰地将感情宣泄出来,了无保留的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缘情而行,真率自然,是其为人之本性也是其创作的独特风格之所在。

在创作上,李煜常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入词。因生活状况的变化,词的内容在各时期明显不同,但它们又共同具有“情真”这一特色。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时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中期写家庭变故、国家衰败的惆怅不安、迷茫感伤时情真意切;后期写亡国之痛更是血泪至情。他的词都是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其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尽管不同时期词风有很大的变化,但以词来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感受则是始终如一的。对李煜在词作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夏承焘在《唐宋词叙说》中说:“李煜是用这种文学(即词)揭发自己的灵魂,表现没落贵族的悲哀的第一人。”他的词是自己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词来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感受,其词作可以说是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后主前期的词,由于当时他生活奢侈豪华,寄情于深宫的清歌艳舞。因而写下不少绮丽的作品。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日上三竿,本来是君王早朝的时间,但对于李煜来说好像没有这种约束。我们所见到的场景是:次第添香的香艳环境,不见停歇的歌舞娱乐,因舞起皱的红锦地衣,不知不觉金钗滑落的酣畅表演;邀杯微熏,拈花嗅蕊。李煜对这种享乐已经写到了十分,写到了无以复加。

再看那首描写他与小周后偷偷幽会的《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词中描写了在花意朦胧、月色昏暗、轻雾笼罩这样柔和、美丽、朦胧、香艳的氛围,展示出小周后赴约时那种袜提鞋的急切忘情,可谓情真景真。李煜也没有了帝王的的那种高高在上和皇家的尊贵,而是充满了世俗的常人生活意味:极俚俗,极真挚,也极动人。

在以上几首词里,后主毫不掩饰地把自己亡国之前整日沉湎于骄奢侈靡的宫中生活、不思朝政、苟且偷安的情状表现出来,并且丝毫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和地位。李煜作词的心态完全是一个常人的心态,是一个诗人的心态,是一个多情者的心态。自古以来帝王不直接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景与心理状态,而是弘扬道与理,以标明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但李煜却全然不顾这些,不仅在词中直接描写他的宫庭娱乐生活,而且在词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尽述其奢华,烘托其气氛及场景,真挚表达自己纵情享乐、沉迷其中的情致意兴,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当金陵城陷,李煜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不得不接受了违命侯这个耻辱封号,李煜也便从九五之尊沦为阶下之囚。经历上的变化,命运的巨大落差,在其词作之中,有抚今忆昔的,有无限感伤的,有悔恨至极的,等等。这时期词作的内容由原来的宴饮娱乐也变成了追忆、感叹、悔恨、无奈、悲痛,处处流露出思念故国、抚今追昔的沉痛和哀伤,直捣肺腑,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更有着极强的震撼感染力量。正如周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说:“昔人谓后主亡国之词,乃以血写成者,其言语语真切出于肺腑也。”有人曾说过以李煜的才华,如果没有后一段被俘遭禁的经历,那么他不过是个冯延巳,而现在他以一个皇帝的身份,经受了屈辱的囚徒生活,这就使他在词的创作上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传诵千古之作。试看一首《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作此词时李煜已被俘押至汴京,过着失去自由、失去尊严的类似囚徒般生活,他想东山再起,他有心复国,但目前他失去了原来的一切,想要复国几乎无望,只能过着“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生活,于是他叹惋“太匆匆”,他呼喊“几时重”,花开花落会勾起他对故国往事的诸多回忆,引起他对目前处境和残酷现实的莫名感伤。作者把人生的无常之可悲和天行有常之间的矛盾写到了极致,花开花谢是自然界的十分正常的规律,正是这再正常不过的规律而毁灭了花这样美丽的生命。在这首词里,花人一体,正因如此也印证了自然界的无情和残酷,这里面饱含着词人的情感,是词人痛苦内心的宣泄,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深深挽留,其中饱含着作者巨大的悲慨。这一切并非作者有意造作粉饰,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纯真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此词震撼人心,力透纸背。

李煜词作感情抒发是以真取胜,以真感人,以真设境。其词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感染力,能够抓住并突出所写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突出强调人物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加强了作品中人物的活跃气氛,从而贴近读者,给人真实的感觉。如《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此词描绘的是宫中夜晚的生活场景,这个夜晚,极尽富丽堂皇。在清静的月色中,有晚妆初了、肌肤如雪、鱼贯排列的宫娥这样的视觉铺排,有“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这样的听觉渲染,又有临风飘香的嗅觉描绘,加之醉拍阑干,乘马赏月,可谓是集声、色、味于一体。作者确实有诗人的潇洒,他陶醉于其中,沉浸于其中,对于生活的真情投入,对于自然的用心理解,李煜做到了极致。

又如他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通过伤春伤别的题材,以片刻欢乐的梦境反衬当时的囚徒生活,寄托他抚今追昔的亡国之思,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梦醒后无限悲伤的不幸者形象。试想李煜曾作为一国之君,痛失故国沦为阶下囚,受尽屈辱,曾经的美好如落花流水般一去不返,留下的是无限的仇恨与愤慨,抚今追昔,令人痛彻心扉。面对天堂地狱般的巨变,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依然是直面世故的真纯,以其“赤子之心”,将郁积于心的悲伤、无奈、寂寞和悲哀诉诸笔端,不做作,不粉饰,表现了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与超然。

李煜词不仅在情感表达与题材内容上具有“真”之特性,词中所应用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也给人真切自然之感。历代词评家对李煜及其词作都有极高的评价。如清代谭献的《谭评词辩》卷二中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比。”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对李煜评价极高。晚唐中期,词由民间词而发展为文人词,以温庭筠为先导。那时的词多通过香艳的色泽着力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通过密集的意象和高洁的品物表现闺情愁思,辞藻华丽,思维跳跃。多写相思、恋情、闺怨等,题材狭窄,辞藻华美,风格艳,乃青楼妓馆应歌之作,很难看到词人本身独特的思想感情。而李煜则是把词变成了抒发自己感情意趣的工具,虽也有伤春悲秋、离怀别绪之词,但那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他用词来直抒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抒自己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他一扫花间之气,不借铅华之丽,于“蓬首粗服”中显出天然韵致与情味。

他也善于将抽象感情具体化,熔铸自己的感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绘,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李煜观察细腻、敏锐,善于表达,并能深入体验身边事物,其词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这首词中暮春潺潺无休乱人心绪的雨,天寒心烦的冷寂和孤郁时登高远眺的场景,是我们在异国他乡孤苦忧郁时,都会有的共同感受,而作者就是以这些共同点来打动人的。他发掘并呈现出了这些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间的必然联系,所以人们遇到相同的境遇时,常常产生与词人相同的心理,由此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在《清平乐》(别来春半)中又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样的句子是化无形的离恨之情为有形春草,把愁思写成鲜活的有生命的形象了。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更是以其形象的概括将离愁之情写得凄婉动人,使人感觉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不去。将一己之悲慨升华到人类共有情感体味,这样的“真”,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李煜词的真,也表现在大量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上。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直抒胸臆,尽情挥洒,使词中情事物象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罗,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明白晓畅,但感情却凝重深沉,语言浅近,但又情深意切,把苦不堪言、悔不当初的那种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收到了语浅情深的效果。李煜就是这样不同于其他词人那样采取幽隐曲折的写法,而是大胆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强烈动人的感情,这正表明他忠于感情,也体现了其人真词也真的本色。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词学研究论文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宋词鉴赏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5〕蔡厚示.李李煜词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

〔6〕吴熊和,等.十大词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醉花间冯延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柳” 意象分析

古典诗歌之美往往在于意象的建构。明人王廷相认为:“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猫着,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道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的有机融和统一。正如比之稍后的明人胡应麟所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薮》)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量运用柳意象的,则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一、“杨柳”与“柳”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唐・白居易,《忆江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汉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等曲目,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

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杨,蒲柳。”西汉学者毛亨在《毛诗诂训传》中曰:“杨柳,蒲柳也。”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编撰的《广韵》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当代《汉语大词典》中的“杨柳”的意思也都被解释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例如,《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二、柳的意象分析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民间谚语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春天来临的信息。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离别、寄远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离人远人随遇而安,身心顺畅”。①李白的《折杨柳》:“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寄予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惦念之情。李贺的《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将对家人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2.抒乡思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屋前房后,还是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远游在外的诗人听闻《折杨柳》之曲顿生故园之思。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楼万古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3.叹闲愁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顺,英雄末路,岁月空老,人生聚散,闲愁在心。历代文人骚客的际遇也往往如此。柳絮的满天飞洒、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且“絮”又与“绪”谐音,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形象生动。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冬去春来,蒲柳先衰,主人公感叹青春易逝,容颜渐老,担心夫婿看不上自己的伤感之情便油然而生。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是被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以满地烟草、满城柳絮、满天细雨喻满怀愁思,遮天盖地,形象地阐释了作者此时忧愁的深度和广度。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绵纷飞,喻示春天已逝,东坡感伤美景不常,繁华易去,也是自身处境漂泊不定、遭受摧残的悲慨。

(三)以柳喻人,绘人生百态。

1.美丽女子形象

柳树姿态婆娑,枝条纤细柔软,而随风瓢荡时,婀娜多姿,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张先的《醉垂柳》:“细看诸好处,人人道,柳腰身。”这里以柳喻女子柔弱的腰肢,写尽了女子婀娜妩媚之姿。宋人也曾言:“柳比妇人尚矣,条以比腰,叶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③清代诗人程梦星评李商隐诗曾指出:“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如乐天之杨柳――小蛮,昌黎之倩桃――风柳,以及章台柳之词皆然。”②

柳树之叶也常常用来比喻女性的眉毛和眼睛,称“柳眼”、“柳眉”。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一幅含情默默之态,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暖日晴风出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梅腮”似少女含羞,楚楚动人。

2.高洁隐者形象

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之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杨柳阴阴,垂条扶疏,幽静宜人,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作人称“楚狂”的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是对这位有志于隐居的年轻诗友的赞许。唐代刘慎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刘慎虚并将隐居之处命名为“深柳读书堂”。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借“桃李”、“垂柳”,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朴实无华,修身自美的君子。

3.各色世人形象

柳条柔弱,因风起舞,但在一些诗人看来,它摇摆不定,趋炎附势。因此,也赋予它得势小人这一意象。杜甫《绝句漫兴九首》:“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作者将暮春时节的柳絮比作道德败坏、投机取巧、耍奸弄权的小人。南唐诗人孙鲂《柳》:“摇荡和风恃赖春,蘸流遮路逐年新。颠狂絮落还堪恨,分外欺凌寂寞人。”将柳比作倚得春风,颠狂发威的小人,到处飘絮吹绵,欺负“我”这孤独寂寞的人。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也将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并告诫他们总有一天会受到“清霜”的惩罚。

因为柳发于料峭早春时即已破芽,所以古诗词里也有一些诗词将柳写作不畏严寒,抗击风雪的坚贞意象。白居易在《有木诗八首・其六》中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虽柔弱,但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顽强地与之抗争。

柳絮飞扬还可用来形容人才济济。王维《酬郭给事》:“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即以柳絮飞舞颂扬了郭给事桃李满门、人才云集的喜人景象。

注释:

①戴明玺.“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②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49.

③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历代诗话(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1:487-488.

参考文献:

[1]戴明玺.“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纤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文化画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健康之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