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寄语学弟学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关村第三小学学校发展纲要》提出:中关村三小要站在新的起点,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我们要让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拥有北京气质、世界品位、大家风范的学习场所。围绕这样的目标,我们在反复开会、调研,集思广益之后统一了认识:对于当今的孩子们来说,责任心、实践能力、耐挫力、团队精神等是孩子们普遍缺失的,也是孩子们未来的发展中最需要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六年级的毕业课程。
三月:“学长日”课程
课程内容是大手拉小手和岗位锻炼,课程目标是使六年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发挥榜样作用,形成团队精神。
六年级孩子是全校最高年级,他们的思想相对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容易和低年级的学弟学妹沟通,而且,那份特有的人文关怀是我们成人代替不了的。于是,六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之初,我们便开始了“学长日”课程,确立了六年级学生作为学长的心理角色。向学校老师、领导寻求“金点子”,征询家长、学生的心声。之后,“学长日”在我们的头脑中雏形渐丰。我们把学长下到的相关班级叫作学长履责班,这个班的班主任就是学长老师,而原班级的班主任就是辅导老师。因为四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能力,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长更易赢得学弟学妹的认可,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多事还不懂怎样做,班主任希望有丰富经验的学长来指导学弟学妹出板报和队日志。综合考虑后,我们把六年级每个班的55名学生分成11个小组,5人一组,能力强且知识面广的派驻高年级,有耐心且经验丰富的派驻到低年级。
安排就绪,学长们迫不及待地进入学长履职班调研,学弟学妹的需求真是不少,而且各有不同:一、二年级不仅需要绘画高手帮助出板报、队日志,还需要学长教学弟学妹搞卫生,帮助纠正坐姿、整队,带队上科任课等;三、四、五年级希望学长除了完成日常工作,还能够指导朗读,检查古诗、成语接龙的背诵情况,教会学弟学妹制作幻灯片,批改简单的听写、口算作业……
“学长日”于2013年3月11日正式开始。学长们每周二、周四下午履责,负责筹划和协调课间活动,管理班级大小事务。如遇突发事件,他们会及时协调处理,使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每到履责那天,学长在班级吃过午饭,12:30准时到履责班级,帮助老师看午休,到1:10带领学弟学妹听广播,然后跟学弟学妹一起上下午的两节课(或者留在班中完成学长老师分派的任务)及下午的管理班,下午4点回到本班,向辅导老师汇报工作。
“学长日”触动同学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感恩让他们真正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懂得回报,明白人生并不在于索取,而在于给予。同时也明白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有了优秀的集体,才会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个人的不断提高,才有集体的巨大进步。
四月:活力周课程
活力周课程包括篮球赛、啦啦操展示和军训活动,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养成自律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月,春风和煦。学生们也躁动起来,于是我们顺势开展了班级间的篮球赛、啦啦操展示活动。这一次老师们只是排出赛程,担任裁判,其他事情交给学生们。从比赛上场球员和替补的安排,到课余训练;从啦啦操的编排、服装的定制,到寻找适合的排练场地……所有的环节都是学生们自己安排协商后,征得老师同意后去做的。热火朝天的篮球赛让全场热血沸腾。比赛的间隙,啦啦操队员抖擞精神跃动上场,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同时,孩子们还把学长履责班的学弟学妹邀请来助阵,场上激战难舍难分,场下助威呐喊声嘶力竭。篮球赛、啦啦操是一把热火,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和朝气,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篮球赛让学生的内心更加躁动。恰巧这时各中学招生开始了,他们要收束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人生的重大抉择。考虑到这些,我们决定篮球联赛后开始军训。学校请来武警支队的战士,在校园里用下午的时间进行六年级军训。
正值四月底,阳光已经有了一定的威力,又是下午在操场上军训,孩子们感到这比“学长日”、篮球赛枯燥,没劲,而且更辛苦。可是,看到武警战士严明的纪律,整齐规范的军姿,他们明白了军训不是单单练习站姿和齐步走。军训就是清泉,濯洗他们的内心,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孩子们拥有“百花争艳我先开”的气魄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意志。
学生在毕业手册上写道:“活力周赋予我们活力,朝气,青春。让我们体验到奔跑的舒畅,感受到团队的重要以及勇敢拼搏带来的成就感;而军训,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造就了我们的阳刚之美,英雄之气。”
五月:创意月课程
创意月的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创编课本剧、数学综合实践、英语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同时学会合作,形成责任感。
课本剧展演和数学综合实践的汇报活动集中在五月底。这一次老师也是以参谋的身份出现,不再事事亲力亲为。我们的原则是: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包办代替;学生难以完成的,老师帮助出谋划策。为了捧出详尽、科学的实践报告,学生们从三月初就开始选题,调查。他们自制调查问卷,认真统计。他们的视野开阔,从微波炉的安全问题到学校新校区使用,都纳入他们的调查之中。统计结果出来了,他们把分组合作、调查过程的试卷图片、调查结果制成幻灯片,在本班、学长班介绍宣讲。
通过创意月的活动,孩子们对责任有了深层的理解。责任促使他们全力出演,大胆创意,团结协作。责任越大,能力也越大。压力使他们付出了努力,锻炼了能力,激发出了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自我潜能。
六月:毕业季课程
毕业季课程包括出版文集和毕业典礼。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学校文化,传承中关村三小的优秀作风。
学生即将毕业,心中难免有千般不舍。学校发给每人一件纯白的文化衫,孩子们要在上面精心勾画出自己的理想,设计自己的未来。这不是他们第一次画画,可却是画得最辛苦,费神的。落笔,描画,精心构思自己的成长之路,构思未来。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中关村三小是学生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在母校精心的培育下,他们热爱班级、乐于奉献,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有了母校的培育,他们将飞得更高更远。
至此,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课程全部结束。孩子们向学校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答卷。无论是“学长日”的积极服务、模范作用,还是篮球场上的奋勇争先、团队配合,抑或是课本剧展演中的投入演出,无不体现孩子们昂扬向上的精神以及高涨的集体荣誉感。正如校长在毕业寄语中说到的:毕业课程让我们经历的是一段学习的旅程。你会发现,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和教室里,在你全心投入、用心体会、耐心品味时,学习就已经发生了。
关键词:数学教学 美育 教材 课堂 生活
和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哲学家罗素认为:“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尚的美。”华罗庚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但是为什么孩子们感受不到数学的美,觉得数学一点儿都不好玩呢?这是因为数学美是隐藏在感性后面的理性美,是一种理性的折光,它需要学生用逻辑思维的头脑去感悟。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同时最重要的是用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去发掘数学教学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用心去感受数学中的美,在抽象的数学概念中看到具体形象,在认识具体形象中轻松愉快地认识真理,从而让数学美成为激发求知欲,形成求知内驱力的重要因素。在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一贯坚持把数学教学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情绪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课前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
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它的丰富的美育因素不是用旋律、节奏、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由知识本身的内在加工、演绎而成的定律、公式、法则等,以语词、符号等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美的可感形象,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感觉、理解的过程中获得清晰、深刻的美的体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低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学校,如果让他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的美,产生学习的愉悦感觉和深厚的兴趣,就会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更要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美。例如学生一开学就要接触十个数学的认识。教师可以把阿拉伯数字的认识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数字中的美。初次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感觉,产生了愉悦情绪,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再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章时,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币的图案美,更多地让他们用钱币进行买卖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和同学的游戏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只要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挖掘,耐心准备,就能够较好地把握每节课甚至是每一个知识点中所蕴含的美的种子,让其在课堂上生根发芽。
二、课堂上善于把握美的创造
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达到数学美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1. 教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乃至人才的成长非常有利。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学生一入学,教师就要重视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知道认真写字是美的,有端正的书写姿势是美的,上课积极发言、展示自己是美的,认真做题和一丝不苟检查是美的。专心听课、端正坐姿等一切美的习惯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厌其烦地渗透。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美的,应该去实践;什么不美,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己就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对他们的一生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教态优美。面带微笑,语言和蔼可亲,教态大方,给学生母亲般的温暖。
巧用生活实例。根据数学学科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借用有关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和他们熟悉的事物、事例联系起来,就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情绪更加愉悦。例如:在教学元、角、分一部分的内容时,让学生提前收集生活中有关购物的实例或者图片,上课展示给全班同学听。这样,讲的人兴趣盎然,听的人津津有味,不但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板书整洁。教师要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但把自己的教学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更注重板书的美观,让学生无时无处不感觉到美的存在。
上好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课外更多的知识,思维受到更深层次的启迪,锻炼学生能力的一种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不平衡,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活动课教学真可谓是恰到好处。根据活动课与教材结合,与趣味游戏相结合,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好每一节活动课,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品尝成功,在游戏中增进美感。比如,在学习了图形的认识后,设计一节题为《数学乐园》的活动课。各种各样的积木,五颜六色的包装盒等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当这些学具一拿上来,教室顿时鸦雀无声,等待着有趣的活动课的开始。课堂上,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兴趣盎然。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深化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这样愉悦的活动中,学生怎能不爱数学、学数学,利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呢?
三、课后在生活中自由延伸数学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充分强调了数学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这也是数学实现生活化目的的表现。比如,在学习完十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就建议孩子,计算一下你家和你邻居家一共有几口人,今天爸爸买了几个水果,妈妈买菜花了几元钱等生活中的问题,第二天来讲给老师听。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初次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解决了较为复杂的问题,又要在第二天讲给自己最崇拜的老师听,那种热情、那种成功的美感是一个成年人无法体会到的。
总之,通过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延伸,不但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而且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语
孩子的教育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教师,是孩子们一生学习的领路人。如果方法得当,尽可能地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让孩子们一开始就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在美的体验中接受教育,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美,定会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将指引孩子人生漫长的学习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君.发掘数学美.师范教育,2002年第10期.
[2]文旭强.和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感受数学的美.时代教育,2007年12期.
[3]辛花,周美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的熏陶.科学大众,2007年8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网络技术系201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2班的胡秋成。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作为2013届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13届的全体毕业生,向三年来辛勤培育我们的各级领导、老师、辅导员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深深的鞠躬)
三年前,凤凰花开的时候,我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这个大家庭!三年后,在这凤凰花又开的时节,我们将告别母校师长,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有太多的难分难舍。此时此刻,就算有再多华丽的语言也难以表达我们对母校、对恩师和对同窗的惜别之情。
面对母校,我们心怀热爱与感恩;是母校给了我们学习本领和快乐生活的优越环境,给了我们发奋图强和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给了我们如家般的温暖和如亲人般的关爱;是母校一直以来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培养,才让我们能够在这三年里更好地成长和蜕变! 感谢您啊,我天马山下红墙绿树的母校!
面对恩师,我们想说的是,一日为师,终身难忘!读高中的时侯,常听人说:在大学里,没有老师会管你!但是,在厦门软件学院,我看到的是老师对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耐心!每次课堂上老师总会耐心地解说,课后也愿意花时间辅导我们!亲爱的辅导员们为了让我们自觉学习,每天起早贪黑地做学生工作!还有敬爱的学校各级领导,你们以学生为本、育生如子,为了同学们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懈地努力。能够在这么好的学校学习我感到很幸福!感谢您啊,恩师,您的恩情我们将铭记在心!
面对三年的同窗,我想说,毕业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我们即将走上社会,走进新的生活。我相信,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将以最饱满的热情勇敢面对各种挑战。我们都将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辜负家长、恩师和母校对我们的辛勤栽培。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永远记得自己是厦门软件学院的一份子。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永远“爱校如家”!今天,我们为自己是母校的毕业生而感到自豪;明天,我们将让母校为我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到骄傲!
借此机会,我还想寄语同窗和学弟学妹们:一朝同窗,一世朋友。请大家好好珍惜这短暂的相聚时刻(吧),珍惜青春!学好专业知识和练就过硬的技能是我们踏入社会的基石。让我们一起创造和收割未来美好的回忆(吧)!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2013届全体毕业生衷心祝愿我们母校明天更加美好!
祝愿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拼音、识字、古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三大难关,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的处理,能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让学生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拼音教学更具直观性
小学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拼音是一年级新生认知、学习的第一道难关,在拼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借助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的多媒体的动画来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例如:教学音节“she”:(1)电脑出示“e”(2)再出示小女孩推着卡片“sh”,告诉学生一个声母“sh”和一个韵母“e”碰到一起可以拼出一个音节“she”。(3)课件演示动画效果。小女孩推卡片“sh”变成音节“she”。告诉学生在拼读时,声母“sh”要翘舌,单韵母“e”要读得响亮些。把“sh”和“e”快速连读成音节。借助“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不留空”的要领帮助学生掌握拼读音节的方法。这一动画形式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一拼读规则。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在传统教学中,生字教学一直是老师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灯片,单调地、机械地、抽象地教学生“读字、认字、记字”。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让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象形字“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课件电脑演示:太阳图)
生:太阳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太阳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久以前,古时候的人呀也非常喜欢太阳,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太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动画演示)古人就是用这个符号来记录的,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写成这样这样的字了。(电脑动画演示“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这一课还有几个生字也是从图形变化来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打开课本54页,看看这些生字是怎样变化来的?
就这样,多媒体使枯燥的生字教学生动化、趣味化了。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而且对生字的音、形、义也真正达到了心领神会。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古诗教学更添艺术性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
例如:教学《春晓》这首古诗:
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雨、有花、有小鸟等等。运用多媒体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一句可利用动画展现春天的夜里,下了一场小雨,人们睡得很香,很熟,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都是小鸟那悦耳的叫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句可利用动画回放昨天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昨日还是春花竞放,而一觉醒来,花朵被风雨打落一地的画面。接着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动画:白天,阳光明媚、春花竞放,天黑了,刮起风又下起雨,但是屋里的人们人们睡得很香、很熟,不知不觉天亮了。早晨人们醒来,听到外面到处都是小鸟那悦耳的叫声,推开门看到院里一地的落花。
整幅动画有闻有感,有花有鸟,有风有雨,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情景交融、声色并茂的春天特有的景致,让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四、多媒体可为解释疑难问题创设巧妙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小学第二语言学业评价;实例;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57-03
美国是绝大多数新兴评价理论的“发源地”和“实验场”。上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基础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用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评定学生的成绩。进入21世纪后,课堂评价开始成为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州提倡把以课堂表现为基础的评价纳入州级考试的系统中,鼓励教师把学生评价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从中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在没有束缚的状态下进行各种评价的探索与尝试。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源于学生学习过程、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应用所学形成自我知识结构、理解客观世界进程的评价方式出现在美国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中。
一、美国小学第二语言学业评价实例
1.逸事记录
逸事记录主要记载了自然状态下学生语言学习的典型事件或行为。逸事记录多是随堂进行的,记录的内容可长可短,可繁可简,主要是关于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件或行为。一般而言,一节课的逸事记录可有针对性地重点观察班级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同时也随机记录课堂中发生的关于其他学生的典型事件。逸事记录的观察重点应放在能够反映学生语言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的典型事件上,以事实说话,而不是评价者的主观臆断,一段时间的记录应该能够基本反映出学生语言发展的轨迹。下面的两则逸事记录来自一位名叫茉瑞?莫里斯(Maureen Morrissey)的美国小学老师。逸事1记录了一位说西班牙语的小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过程。逸事2记录了发生在该班语言教学中的几件“语言事件”[1]。
逸事记录翔实、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单位教学时段内运用语言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学生语言发展历程,让教师的“解读、重温和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2],这样既能对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又为学生反思学习提供有效的依据。
表1 逸 事 1
表2 逸 事 2
2.专项记录卡
专项纪录卡常用于记录和评价单位教学时段内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字母等级和百分比是专项记录卡所采用的记录和评定方式。专项记录卡的内容可以根据某个教学时段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制订,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阅读或者口语,记录卡上的时间间隔和等级划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一般应有时间上的延续。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个人专用的专项纪录卡,评价的信息来源既可以是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其他活动。建议教师在每张专项纪录卡的最后设置一个总结性的评价栏,方便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成绩给予鼓励,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茉瑞?莫里斯老师的学生写作能力专项纪录卡是这样设计的:
专项记录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具体化为多个评估项,教师以学生的课堂表现或作品为基础对各评估项进行逐一评定。这样的评定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使因材施教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
表3 写作能力专项纪录卡[1]
3.无等级评语
阅读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在美国,阅读能力的常用评价手段之一是无等级评语。无等级评语通常反映了一定教学阶段(常常是一学期)某个学生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状况。教师无等级评价的依据常常来源于学生在阅读第二语言文本时表现出来的、具有说服力的行为和事件。无等级评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随堂记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课后进行。一般而言,无等级评价的次数可以根据教师阅读教学安排的次数和本班学生的人数而定,不一定需要在每次的阅读教学中对每个学生逐一评价,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反映学生阅读能力状况的“关键信息”,比如学生选择文本深度的变化、阅读技巧的采用、学生对文本的独到理解等等。此外,出于评价的需要,每张评价表要注意填写文本的时间、题目、作者甚至阅读伙伴等等细节。表4是美国米尔沃基帕布里克学区(public schools,Milwaukee)阅读课教师的无等级评语。
无等级评语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反映出的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它所关注的不仅是阅读材料中包含的故事元素(背景、人物、情节)本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与思考、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个体对阅读文本的反应情况也都是无等级评语所涉及的内容。
表4 克里斯蒂日常阅读情况评价[3]
4.探究学习评价表
20世纪80年代引入美国基础教育的探究性学习以其所具有的“生成性”、“非预测性”和“跨学科”的特点为评价学生高层次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探究学习评价表常常被用于评价学生参与较高层次探究活动的表现,它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都纳入评价的视野,将探究活动中能够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都当作指标项。使用探究学习评价表需要教师事先对评价指标作深入的思考和选择,并恰当地划分层次,以便在使用过程中能对学生不同层面的能力表现进行适时评价。探究学习评价表的指标确定可以广泛吸收来自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参与评价的人员也不应局限于任课教师,评价表还可以作为学生自评和其他人员参评的标准。来自帕布里克学区的探究学体评价表(表5)[3]列出了评价学生高层次学习能力的评价指标。
探究学习评价表涵盖了研究内容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结果的等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且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为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比较详细和明确的质量标准。
二、来自美国小学第二语言学业评价的启示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美国小学第二语言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已从“考得怎样”向“学得如何”转变,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的学业评价呈现出适时、精细、全面、便于操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改进学业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评价应促进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以主体身份进行创造与选择的过程,评价的实质是对人的评价。对人进行评价自然就要关注和促进人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和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识,将学生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幅度作为评价的关注点,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及情感的发展。评价不仅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而且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发展的评价是一种开放的评价,既能在某个时间点上进行,也能在某个时间段上展开,评价结果的标记和解释不只是抽象的分数高低,不只是追求简单的结论和比较,而且是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给出具有教育学意义或心理学意义的说明和注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表5 帕布里克学区的探究学体评价表
2.评价应适时进行
所谓“适时”,指评价与教学同步,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适时”评价的出发点是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做出全面、有效、生动的评价,并达到最终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处于割裂状态的教、学、评迫使评价脱离其本身应具有的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发展的本质特征,“为了教育的评价”异化成了“为了评价的教育”。与此相反,“适时”评价既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充分展示和证明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与评价的契合点,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达到推动学习促进发展的目的。
3.评价应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主要表现在评价的精细与科学上。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非显性的过程,常常以学生语言实践中稍纵即逝的“瞬间信息”形式表现出来。粗略的、主观的评价容易遗漏包含语言进步因子的“瞬间信息”,难以得出真实反映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评价结论。关注“细节”的评价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一切表现都成为语言能力发展的最好例证,为教师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信息”提供了可能,为改进教学奠定了基础。关注细节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有效的评价所要适时捕捉的是反映学生语言发展历程却又常常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因为它们既是评价的佐证,也是改进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评价应便于操作
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中的评价除了具备评价理念先进、指标设置科学等特点外,易于操作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一线教师对很多评价手段并不陌生,但真正在教学中随时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操作烦琐是他们“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操作简便的美国小学第二语言课堂学业评价为评价适时进行提供了可能。教学的开始即是评价的开始,几个简单的符号和句子从一个侧面勾画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轨迹,让老师们在教学的任意时段对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成为现实。便捷的操作使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并最终成为促进教学改进的“催化剂”、帮助学生创造有意义学习作品的“助推器”,成为真正的“为了教育的评价”。
参考文献:
[1]Maureen Morrissey. When “shut up” is a sign of growth. Kenneth S. Goodman, Yetta M. Goodman, Wendy J. Hood (editor). The whole language evaluation book. Heinemann Portsmouth New Hanpshire, Irwin Publishy, Toronto, Canada,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