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人共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价值确认 价值分离 预期价值法
一、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全球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了5000亿美元。但可转换债券潜在权益价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尚未解决。美国会计职业界至今仍然按照apb第14号意见书将可转换债券确认为债务(直接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3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要求可转换债券分别确认为债务和权益(分离债务法),并建议了两种方法:一是负债部分以债券本金和利息的现值计量,发行债务总值减去债务确认价值即为权益价值,这与美国早期apb第10号意见书的使用的方法一致,即为余额法,通过转换期权公允价值或用black-scholes等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期权价值,再以发行债务总值减去期权价值作为债务价值。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把可转换债券双重性质问题的解决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fasb再次着手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与权益问题,委员会明显倾向于按照债券现值和嵌入期权价值将可转换债券分开处理,这类似于第10号apb意见书和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我国在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关于可转换债券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即在初始确认时将可转换债券发行收入分解成债务和期权价值进行会计处理。
在marcelle等(2005)提出的预期价值法之前,学术界对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计量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多数是检验现代期权理论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vigeland(1982)较早注意到期权理论可以应用到转换的可能性和转换的时间选择上。king(1984)为可转换债券计算了潜在权益的期权价值。这种“潜在权益”从债务中扣除加到了权益中,并用于财务比率的计算中。而可转换债券代表的股数等于“权益价值”除以现行股价。king认为可转换债券权益的价值就是期权的价值,并假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价值就是直接债务的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况仅在可转换债券没有转换情况下出现。gaumnim andthompson(1987)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可转换债券价格如何随着其内在权益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可转换债券是否转换的“可选择性”在会计处理中加以反映,直到2005年,marcelleandlann提出预期价值法,才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预期价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预期价值法的基本原理 预期价值法认为可转换债券内含的期权既不是债务也不是权益,在标的股票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既可能产生权益又可能产生负债。如果债券被转换,债券的本金则不用偿还,而只需支付持有者持有期间的利息;如果债券不被转换,发行者则需支付持有者全部本金及利息。因此债务的预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转股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定的转换概率下,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券价值(本金和利息现值)与利息现值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与此相对应,权益的预期价值则由债券发行总价减去预期债务价值得到。这一做法也是分离法,但它没有像ias32那样以直接债券价值代替债务价值,而是在考虑了转股的可能性基础上,在发行当日或之后,动态地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总价进行分离确认负债和权益的价值,以建立一种公司债务、权益、财务杠杆以及每股盈余的动态经济观,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预期价值法建立在债务和权益的价值将随着可转换债券的寿命周期而变化的财务理论基础上,认为对于期权类型的金融工具,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和距离到期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可转换债券以及相应权益和债务的价值。因此,在预期价值法下,必须重算转换股份的预期数量、债务的预期价值和权益的预期价值,并分析其对债务、权益、财务杠杆和eps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1)预期转换股数。金融分析家们在计算eps时把预期的转换股数计入总股份,而预期股数取决于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的大小。假设n为潜在股数,为转换的可能性,预期股数则为n(p)。(2)债务预期价值。直接债务的价值常常被视为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的价值,它是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将债券本金和利息进行折现。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债券预期没有转换而本金和利息需被100%偿还时才适用。这就是说可转换债券有三种可能:一是全部被转换
,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只需支付到期前利息;二是全部不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需将债券本金加利息支付给投资者,但实务中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既可能转换又有可能不转换,假设这种可能性为p,则按预期价值法计算的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务价值(假定不转换时的应付额)和利息(假如债券到期转换应付额)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即:债务的预期价值=(1-p)*直接债券价值+利息现值*p。借助于这一公式可以发现,在p为100%时,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其债务预期价值仅为全部转换前所付利息的现值;当p为零时,即可转换债券预期未转换时,债券的预期价值即为直接债券价值;如果可转换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则有(1-p)的可能性不转换,债务的预期价值会小于直接债务的价值。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越大,债务部分的预期价值就越低。(3)权益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计算:一是余额计算法。可转换债券的总价值等于预期债务价值和预期权益价值之和,因此权益的预期价值等于总价值减去预期债务价值;二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法。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期权价值是权益预期价值(现值)与行权成本预期价值(现值)之差,那么权益预期价值则是期权价值和行权成本预期价值之和。如果行权成本用公允的市场利率折现,则与余额计算法计算结果相同。在股份、债务、权益预期价值的计算中,转换的可能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债券没有其他诸如发行者赎回等嵌入期权,而且仅在到期转换条件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可用于计算转换的可能性,即n(d2)在black-scholes模型代表在行权日获利期权的可能性,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n(d2)则代表转换的可能性。如果可转换债券允许到期前行权或者为诱导转换允许发行者赎回债券,可以使用美式期权定价方法。这些可选择的期权计价方法提供了每个转换日转换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可用来计算预期的债务和复杂期权的价值。
(二)预期价值法示例 abc公司发行5年期面值100(百万)元可转换债券。一般利率8%,由于含有期权,所以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低于正常利率5.5%,仅为2.5%。每张1000元的债券可以转换成40股普通股,发行者不能赎回。现行股价20元。股票未含股利,预期价格波动约35%,无风险利率3%。为了简化,假设发行者不能赎回可转换债券;除了转换特征的买入期权没有其他嵌入期权;欧式期权;行权日即为到期日。这些假设使该例可以直接使用black-scholes模型,而且更易反映其他嵌入期权、行权的跨度或随着时间变化的行权价格。具体计算结果和过程如下:(1)收集整理公司基本信息。(表1)详细列示了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嵌入期权和原有资本结构的基本资料。公司以面值发行5年期利率2.5%的可转换债券,低于正常8%利率,因为可转换债券含有期权。每张100元债券中含有4份期权,每份期权价值通过black-scholes模型和第2栏中的参数计算得出为5.58,4份共有22.29元期权价值。对于不含期权的2.5%的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的可转换债券的真正价值是77.70元。(2)美国现行债务法与预期价值法下eps的对比分析。(表2)将目前gaap把可转换债券作为一般债务处理的方法与预期价值法(ev法)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两种方法稀释股份和稀释eps的影响过程。尽管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为4000000股,但因为转换的可能性0.3142,所以第2栏中预期股数应为1256800股(4000000*0.3142)。ev法稀释了大约8%。相比较,按照gaap规定稀释了27%。因此ev法下的稀释率相对较小。为分析对稀释eps的影响,使用转换发行部分的利息调整税后净收益。如果在ev法下使用相同的盈余,稀释的eps则为1.02(16256800/16500000),这是—种反稀释作用。(表2)的第2栏显示的ev法下的净收益是只将有可能转换部分债务的税后利息加回到净利中。因此ev法下稀释efs应是0.95(15500/16256800),而gaap现行制度下计算的稀释eps是0.87(16500000/19000000),这相对低估了eps。(3)现行美国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分离债务法和预期价值法下财务杠杆的对比分析。(表3)对比分析了现行美国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分离债务法和预期价值法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在预期价值法下预期权益价值为43.5(百万)元,为分离债务法得出的预期价值仅为22.3(百万)元,只是预期价值法计算权益价值的一半,而现行gaap不考虑预期权益价值。这种对预期权益价值估算的不同,导致ev法、分离债务法和gaap下的债务权益比不同,分别为1.04、1.17和1.33。由于按照gaap可转换债券不
含有权益价值,因此计算的债务权益比最低。显然现行gaap的做法实际上比ev法高估了债务权益之比。
三、预期价值法的改进
与以前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方法相比,预期价值法引入了转换可能性概念,而且随着标的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债务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都在变化,因此这种动态理念是该方法创新之处。但该方法在反映可转换债券经济实质等方面仍可做进一步研究。实际上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兼有债性、股性和转换期权的混合物,但三种特性不一定所有时间都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有时表现为债性,有时表现为股性,有时表现为债性和股性同时并存,但不论那一种情况,只要可转换债券未转换就一直含有期权。因此,可以对预期价值法做一定的改进,使这三种可能在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上加以体现。(1)可转换债券到期一张都未转换成功。这种情况下可转换债券则以债性为主,但比一般债券多了一种转换权利(尽管未转成),故其发行收益应分解为持有期间本金和利息现值加转换期权价值。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债务价值=直接债券价值=债券到期本金现值+持有期间利息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2)可转换债券到期全部转换。这种情况下可转换债券则以股性为主,持有者用持有债券可以在规定期限换回价值相当的股票。故其发行收益应等于持有到期按转换价转换的股票和转换期权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股权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的股权价值=直接股权价值=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股权价值。(3)持有债券转换的可能性为一定概率。假定持有债券转换的可能性为p,则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为股票,即具有股性;同时也有(1-p)的可能性未转换,即具有债性。此时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体现为其债务价值、股权价值和转换期权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的债务价值=(1-p)*债券到期本金和利息现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p*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
上述方法是对预期价值法的改进。改进方法将可转换债券完全转换情况下的价值界定为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与股权所含期权价值之和,而不是预期价值法中的利息现值。这是因为在完全转换状态下,现在持有的可转换债券价值足以使持有者在转换日换回价值相当的标的股票,而不是换回一点利息,此时现在持有的债券价值应等值于将来转换日换回的股票价值。另外,即使是到期全部转换为股票,在初始价值中依然含有期权价值,因为当初没有这种权利,将来债券是不能转换成股票的。在可转换债券未转换情况下,未转换并不代表债券价值中不含转换期权价值,而是含有的期权价值没有条件去实现,但这并不否认转换期权价值的存在。由于在以上这些方面的理解不同,使得在转换概率为p时,对可转换债券债务、股权和期权的价值确认产生很在差异,从而对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等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改进的预期价值法下,前例abc公司可转换债券计算如下:应确认的债务价值=(1-0.3142)*77.70=-53.29(百万)元;应确认的股权价值=0.3142*68.10=21.40(百万)元;应确认的期权价值为25.31(百万)元。此时,abc公司的债务总值为353.29(百万),权益总值为346.78(百万),因此债务权益之比则为1.02,比未改进前预期价值法的债务权益比更低。
四、结论
摘要:本文在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具有一定创新观点的预期价值法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反映可转换债券交易特征的价值分离方法,以期为可转换债券价值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价值确认 价值分离 预期价值法
一、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全球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了5000亿美元。但可转换债券潜在权益价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尚未解决。美国会计职业界至今仍然按照apb第14号意见书将可转换债券确认为债务(直接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3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要求可转换债券分别确认为债务和权益(分离债务法),并建议了两种方法:一是负债部分以债券本金和利息的现值计量,发行债务总值减去债务确认价值即为权益价值,这与美国早期apb第10号意见书的使用的方法一致,即为余额法,通过转换期权公允价值或用black-scholes等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期权价值,再以发行债务总值减去期权价值作为债务价值。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把可转换债券双重性质问题的解决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fasb再次着手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与权益问题,委员会明显倾向于按照债券现值和嵌入期权价值将可转换债券分开处理,这类似于第10号apb意见书和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我国在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关于可转换债券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即在初始确认时将可转换债券发行收入分解成债务和期权价值进行会计处理。
在marcelle等(2005)提出的预期价值法之前,学术界对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计量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多数是检验现代期权理论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vigeland(1982)较早注意到期权理论可以应用到转换的可能性和转换的时间选择上。king(1984)为可转换债券计算了潜在权益的期权价值。这种“潜在权益”从债务中扣除加到了权益中,并用于财务比率的计算中。而可转换债券代表的股数等于“权益价值”除以现行股价。king认为可转换债券权益的价值就是期权的价值,并假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价值就是直接债务的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况仅在可转换债券没有转换情况下出现。gaumnim andthompson(1987)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可转换债券价格如何随着其内在权益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可转换债券是否转换的“可选择性”在会计处理中加以反映,直到2005年,marcelleandlann提出预期价值法,才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预期价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预期价值法的基本原理 预期价值法认为可转换债券内含的期权既不是债务也不是权益,在标的股票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既可能产生权益又可能产生负债。如果债券被转换,债券的本金则不用偿还,而只需支付持有者持有期间的利息;如果债券不被转换,发行者则需支付持有者全部本金及利息。因此债务的预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转股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定的转换概率下,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券价值(本金和利息现值)与利息现值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与此相对应,权益的预期价值则由债券发行总价减去预期债务价值得到。这一做法也是分离法,但它没有像ias32那样以直接债券价值代替债务价值,而是在考虑了转股的可能性基础上,在发行当日或之后,动态地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总价进行分离确认负债和权益的价值,以建立一种公司债务、权益、财务杠杆以及每股盈余的动态经济观,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预期价值法建立在债务和权益的价值将随着可转换债券的寿命周期而变化的财务理论基础上,认为对于期权类型的金融工具,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和距离到期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可转换债券以及相应权益和债务的价值。因此,在预期价值法下,必须重算转换股份的预期数量、债务的预期价值和权益的预期价值,并分析其对债务、权益、财务杠杆和eps的影响。具体方法(1)预期转换股数。金融分析家们在计算eps时把预期的转换股数计入总股份,而预期股数取决于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的大小。假设n为潜在股数,为转换的可能性,预期股数则为n(p)。(2)债务预期价值。直接债务的价值常常被视为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的价值,它是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将债券本金和利息进行折现。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债券预期没有转换而本金和利息需被100%偿还时才适用。这就是说可转换债券有三种可能:一是全部被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只需支付到期前利息;二是
编辑整理本文。
全部不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需将债券本金加利息支付给投资者,但实务中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既可能转换又有可能不转换,假设这种可能性为p,则按预期价值法计算的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务价值(假定不转换时的应付额)和利息(假如债券到期转换应付额)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即:债务的预期价值=(1-p)*直接债券价值+利息现值*p。借助于这一公式可以发现,在p为100%时,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其债务预期价值仅为全部转换前所付利息的现值;当p为零时,即可转换债券预期未转换时,债券的预期价值即为直接债券价值;如果可转换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则有(1-p)的可能性不转换,债务的预期价值会小于直接债务的价值。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越大,债务部分的预期价值就越低。(3)权益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计算:一是余额计算法。可转换债券的总价值等于预期债务价值和预期权益价值之和,因此权益的预期价值等于总价值减去预期债务价值;二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法。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期权价值是权益预期价值(现值)与行权成本预期价值(现值)之差,那么权益预期价值则是期权价值和行权成本预期价值之和。如果行权成本用公允的市场利率折现,则与余额计算法计算结果相同。在股份、债务、权益预期价值的计算中,转换的可能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债券没有其他诸如发行者赎回等嵌入期权,而且仅在到期转换条件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可用于计算转换的可能性,即n(d2)在black-scholes模型代表在行权日获利期权的可能性,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n(d2)则代表转换的可能性。如果可转换债券允许到期前行权或者为诱导转换允许发行者赎回债券,可以使用美式期权定价方法。这些可选择的期权计价方法提供了每个转换日转换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可用来计算预期的债务和复杂期权的价值。
(二)预期价值法示例 abc公司发行5年期面值100(百万)元可转换债券。一般利率8%,由于含有期权,所以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低于正常利率5.5%,仅为2.5%。每张1000元的债券可以转换成40股普通股,发行者不能赎回。现行股价20元。股票未含股利,预期价格波动约35%,无风险利率3%。为了简化,假设发行者不能赎回可转换债券;除了转换特征的买入期权没有其他嵌入期权;欧式期权;行权日即为到期日。这些假设使该例可以直接使用black-scholes模型,而且更易反映其他嵌入期权、行权的跨度或随着时间变化的行权价格。具体计算结果和过程(1)收集整理公司基本信息。(表1)详细列示了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嵌入期权和原有资本结构的基本资料。公司以面值发行5年期利率2.5%的可转换债券,低于正常8%利率,因为可转换债券含有期权。每张100元债券中含有4份期权,每份期权价值通过black-scholes模型和第2栏中的参数计算得出为5.58,4份共有22.29元期权价值。对于不含期权的2.5%的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的可转换债券的真正价值是77.70元。(2)美国现行债务法与预期价值法下eps的对比分析。(表2)将目前gaap把可转换债券作为一般债务处理的方法与预期价值法(ev法)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两种方法稀释股份和稀释eps的影响过程。尽管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为4000000股,但因为转换的可能性0.3142,所以第2栏中预期股数应为1256800股(4000000*0.3142)。ev法稀释了大约8%。相比较,按照gaap规定稀释了27%。因此ev法下的稀释率相对较小。为分析对稀释eps的影响,使用转换发行部分的利息调整税后净收益。如果在ev法下使用相同的盈余,稀释的eps则为1.02(16256800/16500000),这是—种反稀释作用。(表2)的第2栏显示的ev法下的净收益是只将有可能转换部分债务的税后利息加回到净利中。因此ev法下稀释efs应是0.95(15500/16256800),而gaap现行制度下计算的稀释eps是0.87(16500000/19000000),这相对低估了eps。(3)现行美国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分离债务法和预期价值法下财务杠杆的对比分析。(表3)对比分析了现行美国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分离债务法和预期价值法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在预期价值法下预期权益价值为43.5(百万)元,为分离债务法得出的预期价值仅为22.3(百万)元,只是预期价值法计算权益价值的一半,而现行gaap不考虑预期权益价值。这种对预期权益价值估算的不同,导致ev法、分离债务法和gaap下的债务权益比不同,分别为1.04、1.17和1.33。由于按照gaap可转换债券不含有权益价值,因此计算的债务权益比最低。显然现行gaap的做法实际上比ev法高估了债务权益之比。三、预
编辑整理本文。
期价值法的改进
与以前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方法相比,预期价值法引入了转换可能性概念,而且随着标的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债务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都在变化,因此这种动态理念是该方法创新之处。但该方法在反映可转换债券经济实质等方面仍可做进一步研究。实际上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兼有债性、股性和转换期权的混合物,但三种特性不一定所有时间都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有时表现为债性,有时表现为股性,有时表现为债性和股性同时并存,但不论那一种情况,只要可转换债券未转换就一直含有期权。因此,可以对预期价值法做一定的改进,使这三种可能在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上加以体现。(1)可转换债券到期一张都未转换成功。这种情况下可转换债券则以债性为主,但比一般债券多了一种转换权利(尽管未转成),故其发行收益应分解为持有期间本金和利息现值加转换期权价值。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债务价值=直接债券价值=债券到期本金现值+持有期间利息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2)可转换债券到期全部转换。这种情况下可转换债券则以股性为主,持有者用持有债券可以在规定期限换回价值相当的股票。故其发行收益应等于持有到期按转换价转换的股票和转换期权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股权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的股权价值=直接股权价值=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股权价值。(3)持有债券转换的可能性为一定概率。假定持有债券转换的可能性为p,则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为股票,即具有股性;同时也有(1-p)的可能性未转换,即具有债性。此时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体现为其债务价值、股权价值和转换期权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的债务价值=(1-p)*债券到期本金和利息现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p*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
上述方法是对预期价值法的改进。改进方法将可转换债券完全转换情况下的价值界定为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与股权所含期权价值之和,而不是预期价值法中的利息现值。这是因为在完全转换状态下,现在持有的可转换债券价值足以使持有者在转换日换回价值相当的标的股票,而不是换回一点利息,此时现在持有的债券价值应等值于将来转换日换回的股票价值。另外,即使是到期全部转换为股票,在初始价值中依然含有期权价值,因为当初没有这种权利,将来债券是不能转换成股票的。在可转换债券未转换情况下,未转换并不代表债券价值中不含转换期权价值,而是含有的期权价值没有条件去实现,但这并不否认转换期权价值的存在。由于在以上这些方面的理解不同,使得在转换概率为p时,对可转换债券债务、股权和期权的价值确认产生很在差异,从而对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等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改进的预期价值法下,前例abc公司可转换债券计算应确认的债务价值=(1-0.3142)*77.70=-53.29(百万)元;应确认的股权价值=0.3142*68.10=21.40(百万)元;应确认的期权价值为25.31(百万)元。此时,abc公司的债务总值为353.29(百万),权益总值为346.78(百万),因此债务权益之比则为1.02,比未改进前预期价值法的债务权益比更低。
四、结论
【摘要】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前后的X线片评价。[方法]提出术前和术后的踝关节正侧位片的X线片评价要点进行分析,根据X线影像确定术前的切骨部位、植骨和固定方法,明确了假体的正确位置和位置异常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踝关节不稳定、半脱位、胫骨基板倾斜、边缘载荷和影像学松动等。[结果]43例随访2年~8年4个月,平均5年5个月。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标准和作者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优(85~100)32例,良(75~84)9例,差(60~74)2例,无失败(
【关键词】 X线影像学; 评价; 踝关节; 置换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otal ankle replacement.[Method]According to anterior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ankle joint pre and postoperatively, the level of osteotomy and method of bone grafting were confirmed and the correct position of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and its complication were evaluated. Fortysix cases of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were followed up 2~8 years and 4 months with average 5 years and 5 months. With author's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method and Kofoed's system, results of ankle function were evaluated.[Result]The foot dorsiflexion was 6°~16° and plantoflexion 8°~28°, movement range of foot dorsiflexion and plantoflexion was 14°~38° (average 21.4°). The function results showed excellent (85~100) in 32 ankles, good (75~84) in 9, and poor (60~74) in 2, no failure case. The complication included necrosis of incision border skin of 3 ankles and intraoperative fractures of both melleola of one ankle; no foot inversion and eversion, no radiographic loosenning were seen.[Conclusion]Radiological evaluation is a critical and useful measur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function of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to prevent and to early find its complications.
Key words:X-ray radiology; evaluation; ankle joint; replacement
人工踝关节置换的X线评价,无疑是最实用而有效的评价方法。置换后CT、MRI检查常列为不宜或禁忌。因此,熟知X线评价在置换前和置换后的意义显然格外重要[1,2]。Kofoed认为,正像髋、膝关节置换的X线检查一样,是检验和评价术者是否正确完成手术的主要手段,是评价术后疗效与现有症状关系的最客观佐证[2]。
自1997年10月~2006年4月,作者对43例踝关节病进行了人工踝关节置换,从初期至采用作者推荐的X线评价方法,无一失误。
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踝)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8~64岁,平均49.5岁。43例中骨关节炎22例,其中16例可追问至多年前有踝部外伤史,和距骨体顶部局限性缺血坏死和踝关节炎2~3年2踝。创伤性关节炎21例中包括胫骨骨折并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广泛切除后行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融合2年1例。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跛行,多数非甾体类镇痛药物难以缓解;踝关节距下关节融合后步行僵硬、足疼要求置换治疗1例。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均按X线评价方法施行。
2 X线评价方法和处理
2.1 置换前踝关节的X线评价和处理
正确的踝关节正、侧位片是进行X线评价的基础。
2.1.1 将踝关节X线图1A简化成图1B示意图分析,正位图:胫骨关节面上画AB线,与内踝内缘线作交点(B’),其下划定的范围为胫骨关节面切除线。侧位图恰为CD线,应与AB线(面)相合。此AB和CD线的设定其下应予切除,(1)必须切除胫骨远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能切到其穹顶上,裸露点状出血[2];(2)此切骨线须与胫骨纵轴相垂直;(3)不损伤内踝和外踝的强度;(4)切骨线应在最高的软骨下骨水平线,尽可能少切骨,尽可能多保留胫骨远端致密应力骨小梁段及其强度[2]。
2.1.2 距骨切骨线的划定
2.1.2.1 PQ线为距骨纵轴线 在侧位片上按距骨前下、后下设N点和O点,获NO线;于距骨头的前上设M点,经M向后作与NO平行线,在距骨体后上边缘获交点L,显示ML线。至此,在ML线行与NO线间作出中分线PQ线。PQ线是穿径距骨头、颈和体部纵轴线,且将距骨分成上、中、下1/3。
2.1.2.2 距骨可切除部分 原则上距骨体的上1/3是可以切除的,是安装距骨假体的切除极限。如距骨顶部有局限性缺血坏死(限在1/3),切 除该部,假体仍然可以植骨安装。作者经治2例(踝)系切除距骨体顶部1.2 cm(1/3高)厚度,植入适量自体骨按置距骨假体,术后随访4年8个月、5年9个月效果依然良好。
2.1.2.3 一般毋需作上述大量切骨处理,要求尽可能保留较多距骨体顶部,其正确的切骨线(面)应在正位图中的EF线和侧位图中的GH线,该2条线就在距骨体顶部的关节球面软骨和软骨下4~5 mm,沿EF和GH线两端作与距骨内、外侧关节软骨下骨切除线正位图EI和FJ线,与侧位图GK和HL线,这4条线划定了内外两侧和前后方应切骨的范围。同时表明了保留距骨内、外踝关节面的安排,也维护了距骨的供血的顺应性,避免因距骨笼罩在过深的假体内而出现供血障碍[3]。
需强调距骨体顶部的正常切骨厚度为5~7 mm,大约是距骨的1/4高度。如果切骨厚度超过10~12 mm,须于距骨假体顶部植入少许颗粒骨,术后推迟患足完全落地负重时间(3周以上)[1,2]。对于距骨体因多种原因引起发育不良(图2),即使距骨切骨再少已无法正确安置假体并使之稳定。因此,必须行结构性植骨,并将假体的矢向舵板在槽内深插至下半距骨体内,而不宜穿透距骨影响距下关节的完整性[3]。
所有胫距骨切骨线,除距骨体顶部的周边宽5~6 mm、厚2~3 mm切骨以外,当置足于0°位时,都是互相平行或重叠,而且没有倾角[1,2]。
术中距骨周边切骨线、切骨宽度和厚度,尚须依从术者所选择的假体规格。
如胫距骨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图3),距骨切骨线宜在侧位片上借助确定NO线,来确定距骨纵轴线,然后再拟订距骨切骨线EF线和GH线,以及距骨周边切骨线和范围[2,3]。
胫骨远端后方有骨软骨瘤和严重踝骨关节炎(图4),在彻底切除肿瘤和保留骨强度之间作出平衡,同时要切除踝关节32°内翻角楔形骨块和(正位片)其胫骨远端的硬化骨,空洞骨应一并切除。因此,确定胫骨切骨线是主要难点,切骨线AB(AB’)的确认,与足踝内翻的矫正必须结合分析,有时踝内侧还须进行软组织松解和肌力调整[3,4]。不注意这一点,也是造成短期内置换失败的后果[2,3]。对距骨陈旧性骨折踝骨关节炎的患者(图5)。应切除胫骨远端的巨大空洞骨缺损,使胫骨保持骨生长的良好切骨面,划定切骨线AB(AB’)线和CD线,遗留细小残缺予仔细搔刮后植入少量自体骨泥可以达致目标[2]。
2.2 假体置换后踝关节正侧位片的X线评价和处理
主要对术后假置及近远期随访作出评价和疗效评估。
2.2.1 胫骨假体(图6a、6b) 假体分为基板(分关节面和骨接触面)、竹节柱矢状位2枚。
2.2.1.1 胫骨假体基板的四边线中的任一条线的平行线应与胫骨纵轴相垂直。但基板前缘线抬高,构成前倾角在10°~15°仍属安全范围。Kofoed指出如前倾角在16°~20°,虽属相对稳定,但足背伸运动范围超过限定,有引发早中期松动、半脱位[2,3]潜在可能[2]。若超过20°时虽容许观察,但要做早或中期翻修准备(图7)。如基板后缘抬高,构成后倾角15°具有脱位、不稳、松动之虞,应早期翻修[3,4]。
转贴于
2.2.1.2 基板内、外倾斜 基板内、外倾角在5°~10°仍是安全的,但要注意足内、外翻倾向,要反复告诫患者平日注意纠正落地足内、外翻倾向的纠正[2]。
2.2.1.3 基板内、外移 胫骨基板内移,会对内踝的骨强度构成威胁,外移,会对外踝骨强度造成磨蚀(图8)。临床的碰撞综合征局部疼痛、肿胀、摩擦感(音),骨局部侵袭、增生兼有,行走痛。若假体选择基板过大或置于外移位,少数会使胫腓远侧联合松弛,胫腓骨间隙>5 mm为外踝外移。
基板后缘线允许在胫骨皮质骨后边嵴的前方,有助于稳定[3]。因此,胫骨切骨时后缘可稍留骨嵴。
2.2.2 距骨假体的正确安置和距骨内舵板矢状位下中插入和假体顶部是否恰能充填完整距骨切骨面,是维持距骨假体即时稳定的重要环节[4,5]。此外,踝周软组织张力的均衡维护,是达到早期稳定的不可替代机制。
2.2.2.1 正位距骨假体的水平顶线和前缘线应与滑动核标志钢丝和基板前缘(或后缘)线互相平行。
2.2.2.2 距骨假体应置于距骨正中位。
2.2.2.3 侧位片,足置正立位,距骨假体应覆盖距骨关节面大部分(>90%)[4,5]。
2.2.2.4 足置中立位时 从胫骨基板四边作下垂线,恰能覆盖距骨假体球面约>80%,若不能覆盖的裸面>20%,是假体过于前移或后移的结果,使术后踝关节不稳定倾向增高。其中多数是距骨的假体舵板槽过于向前的结果。因此,距骨切骨面良好显露,按导板和试件作舵板槽时,不要过于向前是主要控制环节[5,6]。
2.2.2.5 边缘载荷 超高分子聚乙烯滑动核移至前方,与胫骨前缘相齐;而滑动核在胫、距骨假体之间相合在边缘部,这种关系称边缘载荷(edge loading of the UHMWPE bearing)。是胫、距骨假体与滑动核三者关系不稳定的表现,应严密观察其改变倾向[3]。本组1例。
2.2.2.6 影像学松动 系假体骨界面的骨吸收虚影,是早期松动的表现。但病人多数无症状,或症状与影像学松动无关[2,3]。容许继续观察,待有症状和假体轻微移位时,再事翻修或融合[6]。本组迄今无影像学松动病例。
3 结果
对43例平均随访5年5个月,手术后疗效按Kofoed和笔者的标准[1],获优(85~100)32例,良(75~84)9例,差(60~74)2例,无失败(55%)2踝。并由43例患者自测满意度:很满意24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5例,不满意2例。人工踝假体生存率100%[1]。
4 讨论
对于人工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评价主要采用X线评价,除术前有采用CT、MRI辅助外,术后几乎无1例外地采用X线评价,其他影像手段几乎尽皆排除。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最简捷、廉宜的有效诊察方法;(2)踝关节正、侧位标准化X线片是各级医院均可达到的资料;(3)无CT、MRI检查的伪影干扰,可以清晰显示假体在踝部的位置,稍有位置异动即可显示无遗;(4)术后的X线片可以显示骨小梁长入胫骨基板上的微孔时的密集骨小梁影;而距骨假体由覆舟形“舟”内的骨小梁则难以显现。但可以从胫骨侧假体基板上的密集骨小梁可以作出推断;(5)早期松动的X线虚影,足以提示翻修即将来临的警示;(6)发生边缘载荷、半脱位、不稳定等并发症时,能较早发现。但踝部外伤是较为常见的意外因素,是导致假体松动重要原因。X线的术前评价指导手术切骨,也对正确安装踝关节假体作出指导性提示,并对术后假置的正确和异常,甚至对并发症的发生作出明确的预警。
参考文献
[1] 毛宾尧.人工踝关节置换疗效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62-465.
[2] 毛宾尧,主编.人工踝关节外科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1-69.
[3] Wood PL, Deakin S.Total ankle replacement: The resuts in 200 ankle[J]. J Bone Joint Surg(Am),2003,85:334-341.
[4] Stengel D, Bauwens K, Ekkernkamp A, et al.Efficacy of total ankle replacement with meniscalbearing devic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5,125:109-119.
【关键词】 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孕妇的健康。但是,近年来,来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孕妇人数呈现出攀升趋势,妊娠期间患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对2009年5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5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有20例患者。研究组20例产妇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28.61±5.43)岁;病程1周-10年,平均(5.78±5.84)年,初产妇12例,经产妇8例。对照组20例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29.18±5.89)岁;病程2周-11年,平均(5.58±5.9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20例患者常规护理治疗,既包括日常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护理、保持病房舒适环境护理、勤加给患者清除分泌物护理等。
1.2.2 研究组 具体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害怕新生儿与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此时,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与患者交谈的方式来安慰患者,并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鼓励安慰,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产前护理: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妇的胎儿成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产前需要给予产妇进行超声检查,对胎儿的体重做大致的估算[1]。一旦在检查中发现胎儿异常,立即建议产妇住院接受治疗,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并多左侧卧位,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激动,避免早产。
生产过程中的护理:可以进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分娩时尽量采取该方式进行分娩,做好产妇的心理工作,树立患者顺利分娩的信心,消除焦虑心理,并指导患者在宫缩间歇期间,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吸氧使胎儿在宫内保持良好的状态,定时测量产妇的体温、呼吸、脉搏以及血压,全程掌握患者的病情,并严密观察患者的自觉症状,在以第一时间里发觉患者的甲状腺危现象。对于手术终止妊娠患者,除了要进行重组的术前准备工作之外,要需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向其介绍手术的治疗方法以及必要性。
产后护理:在产妇生产完毕之后,主要做的护理工作就是严密观察患者产后情况,预防甲亢病情,产妇完成生产后,也需要定时给予产妇测量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知道产妇如何合理饮食、如何进行会阴的清理工作,并仔细观察产妇是否出现心悸气促等各种症状,最好感染预防工作[2]。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产妇未出现甲亢或是心理衰竭现象,成功分娩,母婴健康;②有效:产妇可顺利分娩,部分出现甲亢或是心理衰竭现象,但是经过及时治疗后,母婴都脱离危险;③无效:患者出现甲亢或是心理衰竭现象,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 结 果
20例对照组产妇有7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0%;20例研究组产妇有1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产妇在妊娠期间极易并发此症,对产妇及胎儿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若是产妇治疗经过甲亢治疗,则在妊娠期间所受到的影响不大,若甲亢严重的患者,则会导致胎儿出现畸形现象,甚至是死胎死产,在产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服用的抗甲亢药物的剂量必须要严格控制,不然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与发育[4]。
另外,产妇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后,心理难免会产生负担,而这样的心理状况极易加重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患者产生心理衰竭等。此时,精心的护理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产妇入院待产期间,需要给予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消除产妇焦虑心理,鼓励产妇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进行饮食方面的指导,帮助产妇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尽量降低甲亢的诱因,在产妇生产前、生产时以及生产之后,都要给予相应的护理,严密观察产妇的情况,定时进行血压、脉搏的测量,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及时向医生汇报,确保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5]。本研究给予20例研究组产妇进行精心护理,20例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0.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精心护理在治愈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上具有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给予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产妇精心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51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16(1):94.
[2] 崔志清,刘芳.2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的监测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5(10):951.
[3] 卢梅.妊娠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6):402.
关键词: 架空乘人装置; 钢丝绳; 更换工艺
中图分类号: TD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076-01
煤矿架空乘人装置(即矿用索道)是结合我国煤矿井下巷道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煤矿特征的系列化绳索运人系统,解决了矿山井下长距离、大垂度运送人员问题,缩短职工上下班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长时间连续运输,具有高效、安全、易操作、维护量小等特点,成为煤矿井下运送人员的首选设备。
架空乘人装置(即矿用索道)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地面旅游索道。它通过电动机带动减速机上的摩擦轮作为驱动装置,采用架空的无极循环的钢丝绳作为牵引承载。钢丝绳主要靠尾部张紧装置进行张紧,沿途依托绳轮支撑,以维持钢丝绳在托轮间的饶度和张力。抱索器将乘人吊椅与钢丝绳连接并随之做循环运行从而实现运送人员的目的。
架空乘人装置原有钢丝绳换绳方法是采用人工短距离拖绳,利用人力将旧绳抽出,再人力拖绳安装。带来的弊端是人员运用多、换绳中需要调整托压绳轮,既费时又费力,安全难以保障,且影响运行时间较长,因此如何在更换此类架空乘人装置主钢丝绳中更加安全、省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目标。新工艺摒弃了人力拖绳方式,利用架空乘人装置本身驱动轮作为驱动,11.4KW缠绳滚筒作摩擦轮,进行缠绕式、可控式慢速更换,新工艺的使用使架空乘人装置在更换钢丝绳时,节省了大量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了安全生产。该施工方案的成功应用减少了设备投入和运输转换,施工环节简单,工作效率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概况
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济三煤矿六采西部辅运巷道长2700m,南北布置,变坡点较多,六采西部辅运巷猴车系采用长沙正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JHY系列高速架空乘人装置,RJHY型高速架空乘人装置主要由驱动部分,牵引部分,托绳部分,张紧部分,主钢丝绳,乘人器及电控系统组成,系统针对运行速度高的特点,采用SEW的带强制系统的硬质锥齿轮减速机作为传动装置。整个乘人装置是通过将钢丝绳安装在双槽驱动轮、拖动轮上,经过张紧装置拉紧后,由驱动装置输出动力带动驱动轮上的钢丝绳运行,从而实现人员安全运送。猴车投入运行三年后,钢丝绳达到报废极限,必须换绳,时间紧,任务重,在现场实地考察后,开始琢磨长距离、一次性换绳工艺,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大胆提出新的换绳工艺。新工艺将以往的人力拖绳式改为机械控制式,取得了较大成功。(见表1)
二、工艺介绍
(一)施工准备
提前对备用新钢丝绳进行试验,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02条的相关规定后,测量尺寸,按要求将新绳放在缠绳滚筒东侧,并固定好。在猴车机头驱动轮前方西南侧安装固定11.4KW缠绳滚筒。如图
(二)施工步骤
(1)2人在猴车机尾处利用机尾张紧小绞车将主钢丝绳松至驱动轮最远处,使主钢丝绳处于放松状态。
(2)将猴车上的旧钢丝绳从机头位置截断,东侧旧钢丝绳与新绳插接。
(3)将西侧旧钢丝绳缠入缠绳滚筒。
(4)启动缠绳滚筒,利用缠绳滚筒的牵引力将旧绳缠入滚筒,待新绳绕行一周后将其与旧绳截断。
(5)在机头位置利用葫芦将新绳拉紧,东侧新绳穿过机头滚筒,在西侧与新绳进行插接,插接长度不小于20米(大于钢丝绳直径的1000倍)。
(6)插接完毕后将紧绳葫芦松开,利用机尾张紧小绞车将钢丝绳张紧,调试完毕后开车试运行。
三、结论
(1)本方法与传统的人力拖绳法相比,施工时间短。使用本方法换绳共使用l1h,节省时间2/3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