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励志成长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故事应有所筛选
古今中外,故事浩如烟海。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草木、历史地理、人物典故……无一不入故事之林,良莠混杂,不筛选能行吗?
怎样筛选呢?第一,把思想性、教育性放在第一位;第二,选择故事性强、富有情节,而且符合儿童口味的故事;第三,适当照顾趣味性,诙谐而幽默;第四,必要时可把故事进行剪裁加工或改编。
开发孩子的智力
孩子听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其想像的翅膀能不断挥舞,并逐渐进入角色。为了训练孩子的想像,有时可在故事的中途停下,让孩子自己去续编,从中进行引导,有时还可以和孩子互相交替地对接故事。心理学家所说的“讲故事是训练儿童想像力的体操”,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学习语言,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学习塑造人物典型。如果在孩子听完故事后,父母能让他复述,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而且还有助于其记忆力的锻炼。
塑造孩子的人格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道理往往难以被他们所领悟。但是,如果利用形象、生动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与刻画,他们就很容易接受。他们不仅能接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准则,而且还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感情,树立起模仿的榜样。比如,“谦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讲大道理,孩子听不明白,大人亦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换上故事《孔融让梨》,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必须要有针对性
不同年龄的孩子,故事应有所不同。年纪小些,故事应短些,情节应简单些,故事的含义亦应浅显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故事可相应拉长,情节相应的复杂,含义亦可深刻些,让他们通过思考去领会。
上午9点,从哈拉和林出发,过鄂尔浑河大桥北行,贴着杭爱山西麓,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到Khotont县城所在的山谷的谷口,然后西向进入这个山谷。这里已经离开哈拉和林所在的前杭爱省(Övörkhangai Aimag, Övör意思是“南”),进入了后杭爱省(Arkhangai Aimag,Ar意思是“北”)。沿此山谷西行,就进入杭爱山腹地了。从山谷深处冷杉林里流出来的小河,出山之后北流,一直流到下午我们要去拜访的窝阔台夏宫。在这个到处是马群的山谷里,有一座古城遗址。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馆长敖其尔(Ochir)先生说,这里是一座蒙古古城遗址,一般称为黄金宫帐。古城规模不大,城墙遗存已经不太明显,城内外草地上有数十头老鹰缓缓走动,人靠近了才盘旋而起。这些老鹰体型硕大,目光阴冷。两天前在布尔干省(Bulgan Aimag)的达欣其楞县(Dashinchilen Sum)境内草原上宿营时,宿营地旁边的山崖上,就有一个鹰巢。鹰巢裸露在一块高耸的石崖上,白色的鹰粪让鹰巢和四周崖石看上去如同覆盖在白雪之中。中医药材有所谓“鹰粪白”,用以治疗面部瘢痕,大概就是取其纯白如雪吧。受到不速之客惊扰的老鹰呼啸飞腾,一直巡弋在我们营地的上空。跟那头惊怒之中的老鹰比起来,这里大群的老鹰显得悠闲而又傲慢。
从黄金宫帐遗址所在的山谷出来,在平缓辽阔的鄂尔浑河河谷草原的西部边缘继续北行,穿过有着高高的芨芨草的低洼地区。再走不到半小时,汽车突然东转,远远地看到东边草原上突兀而起的古城墙,那就是著名的回鹘牙帐城(Khar Balgas,蒙语意思是“黑虎城”)。大约中午12点20分,离城墙一两公里的地方,汽车就停下了。敖其尔带着大家走向地上散放着的一些大块石头。当看到那块蟠龙碑首时,有人大声喊了起来:“九姓可汗碑!”是的,这些破碎散放的花岗岩石块,就是著名的已经碎裂上千年的回鹘九姓可汗三体文碑的一部分遗存。所谓三体文,指此碑分别以汉文、突厥鲁尼文和粟特文写成。汉文碑题作“九姓回鹘爱登里罗汨没蜜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碑立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是歌颂保义可汗光辉事迹的。
九姓可汗碑及其附近的回鹘牙帐城遗址,是1890年被芬兰人里克尔(H. Heikel)发现的。碑身当时已经碎为八块,后来破损更为严重。里克尔于1892年在赫尔辛基的Finno-Ougrienne学会的出版物上以《鄂尔浑碑铭》(Inscriptions de L’Orkhon)为题发表了他的惊人发现。那时候突厥文和粟特文都还没有被解读出来,要了解碑铭的意义,只有根据其中文部分。在这方面,中国学者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俄国学者拉德洛夫1892年编订《蒙古考古图录》收有鄂尔浑诸碑,1893年,俄国驻华使节拿着这书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求帮助,清政府派沈曾植出面,对书中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及九姓回鹘可汗碑的中文部分作了研究。后来李文田编写《和林金石录》,也收录并考释了九姓回鹘可汗碑的中文部分。王国维著有《九姓回鹘可汗碑跋》,利用中文史籍研究碑铭所反映的回鹘历史,把这一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突厥文和粟特文的先后成功解读,可汗碑的丰富内容得以充分展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尽管长年的破损使碑铭的保存状况相当不好。
国内有回鹘史专家介绍此碑时,称此碑位于“柴达木河畔”,其实是在鄂尔浑河西岸的回鹘牙帐城南,立碑处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建筑遗址,有学者认为应当是一个摩尼寺。可汗碑就位于此寺东端。1996和1997年,日本大阪大学森安孝夫教授领导的考察队(有趣的是,当时的蒙方合作人也是敖其尔教授),两次来到回鹘牙帐城考察,九姓回鹘可汗碑是考察重点。他们对现有碑石、历来有关记录及各国所藏碑铭拓片作了细致和全面的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原碑三体文字中,中文应当有34行,粟特文45行,突厥鲁尼文可能多至116行。碑铭拓片,分别收藏在圣彼德堡的亚洲博物馆、巴黎的亚洲学会、京都的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与立命馆大学文学部、大阪的大阪大学文学部、乌兰巴托的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我国有两家图书馆收藏此碑拓片,一是国家图书馆,一是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长久以来,残损的粟特文和突厥文碑铭部分,有多种版本的转写和翻译,最新的转写和翻译,是日本的森安孝夫(突厥文)和吉田丰(粟特文)两位教授完成的。
九姓回鹘可汗碑的碑文涉及回鹘史的许多重大问题,比如有关回鹘信奉摩尼教的材料,一直受到学界重视。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回鹘牟羽可汗协助唐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从洛阳北归时,携带了四名摩尼教僧人,这是摩尼教传入回鹘的开始。据可汗碑的中文部分记录,“爱登里罗汩没蜜施颉咄登蜜施合俱录苾伽可汗”(应当就是牟羽可汗,可汗前面那18个字是可汗号)从东都(即洛阳)北归时,“将睿息等四师入国,阐扬二祀,洞彻三际……故能开正教于回鹘”,造成回鹘“今悔前非,愿事正教”,并且抛弃传统的萨满,使摩尼教在回鹘地区获得独尊地位,“往者无识,谓鬼为佛,今已悟真,不可复事。……慕阇徒众,东西循环,往来教化”。根据森安孝夫教授的转写和翻译,在突厥文部分也有与摩尼教直接相关的文字。
我们拂试九姓回鹘可汗碑碎片上的尘土,试图辨认一些笔画。与毗伽可汗碑不同,回鹘可汗碑不仅碎裂,而且早就不完整了。据说19世纪末就有俄国人把两块较大的石块运回圣彼德堡了。即使这两块还在,也难以拼合出原碑的模样来。也许正是因此,剩下的碎块才随意散放在草地上。轻风飘过,蚂蚱们从草丛高高跳起,落到可汗碑的碑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回鹘牙帐城。我们步行穿过略有起伏的草地,经过了东西排列的那一列塔形夯土堆,下到青草茂盛的护城河里,再从护城河向上,爬上七米多高的夯土城墙,来到牙帐城的城墙上。这下,可以看到全城景象了。在蒙古看到的十多座古城中,回鹘牙帐城无疑是最给人深刻印象的,最高大,最雄伟,让人联想起毛乌素沙地里的统万城。回鹘牙帐城位于后杭爱省Khoton县境内,恰恰在前杭爱省的省界以北,其经纬度是:N47º33.837´,E102º39.490´,当然不同的测定,数据会略有不同。有机会去的,可以凭借GPS直接在鄂尔浑河谷里找到它,即使数据微有误差,高耸挺拔的城墙会在你相距极远的时候就向你发出召唤。漠北回鹘汗国于751年建造此城,后来此城长期作为回鹘的首都,成为漠北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840年黠戛斯人摧毁漠北回鹘汗国。
全城呈不规则方形,历来测量数据都很不一致。据森安孝夫教授等人1997年测定,北城墙长424米,西城墙长335米,南城墙长413米,东城墙长337米。南、西、北三面城墙外都有护城壕,由于低洼,壕内草长得格外好,郁郁葱葱,形成深绿色的长条。在保存较好的北侧护城壕的内侧,还能看到另有一列较矮的短墙,似乎是某种军事设施。城东西各有一门,西门还有很大的瓮城,瓮城外似乎还有低矮的城墙。城内有明显的坊墙遗迹,看得出城内有规整的街区规划。苏联学者在城内做过发掘,据说找到有唐代风格的莲花纹瓦当。城内东南角有一片明显高出城内地基约四、五米的高台,其规模应当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从地上的砖瓦残片来看,这里的确曾经有建筑。这个高台俯瞰全城,形势优越,与中古洛阳的金墉城颇可相类。猜想这里应当是可汗宫帐所在。在东城墙以外,还有明显的街区遗迹,坊墙格局与城内相近。这也许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区,遇有外敌时,他们可以从东门撤入城内。从南城墙向外看,相当大的范围内也都有田垄或矮墙的遗迹。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灌溉农业的痕迹。
城南北两侧,在城壕之外约50米处,各有一列夯土塔形建筑。这与今天哈拉和林的额尔德尼召周围的白色佛塔有些相像。城内西侧,有一个巨大的高塔。城内外的塔形建筑究竟是什么?蒙古学者认为是佛塔。从很早以来,欧洲很多学者如拉德洛夫等也都认为是佛塔,当然另有学者认为是用作军事瞭望的高塔。一般的旅游指南(如著名的Lonely Planet系列)也都说是佛塔。可是,回鹘崇信摩尼教,怎么会有佛塔呢?说是佛塔显然是不符合回鹘汗国宗教生活实际的。苏联的米诺尔斯基、日本的森安孝夫等,都不赞成这种解释。关于城内高塔的属性,新疆吉木萨尔的北庭古城内也有这么一座土塔,因此很多学者倾向于把它解释为军事设施(联想一下,河北定州还有一座绝高的北宋料敌塔)。那么,城外南北两侧的两列塔形夯土建筑,又是什么呢?显然现在还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摩尼教禁杀生,禁食荤腥,所谓“食菜事魔”。九姓回鹘可汗碑里也说回鹘汗国信奉摩尼教之后,“熏血异俗,化为蔬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这对游牧经济下的回鹘社会生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当然并不是所有汗国人民都彻底放弃传统生活,严格遵守摩尼教义。但即使是核心集团微小程度的改变,也需要有足够的经济上的支撑。筑城定居,灌溉农业,集中工匠,等等,大概都是与此相辅相成的社会变革。回鹘与唐朝政权之间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安史乱后唐朝每年给予回鹘的巨额赐赠,以及每年的马缣交易的“和市”(白居易诗所谓“五十匹缣易一马,缣去马来无了日”),给回鹘汗国统治阶层维持其脱离于传统游牧经济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础。在回鹘牙帐城看到城内外规整的坊墙街区和规模宏大的田垄格局,也让人恍恍惚惚以为自己身处农业地区,而不是在蓝色天穹下的漠北草原上。
中午1点半,在古城内那座高塔下边,烧水吃午饭,照例还是泡方便面。如果没有筷子,城内遍地丛生的芨芨草可以制作一次性卫生筷。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看不知名的飞虫在草尖轻舞。八月的艳阳当空高照,可是风一吹来,还是觉得冷。周围城墙那醒目的夯土层,如同水波一般,在正午的阳光下似乎微有涟漪。
下午2点,告别回鹘牙帐城,继续北行。40分钟后,来到窝阔台夏宫(Doytyn Balgas)。夏宫遗址上可随处见到有着孔雀蓝琉璃面的墙砖,这种蓝色在中国很难见到。考察队不少人都捡拾了几块,号称要带回去作纪念。事实上一路上大家都在收集各类砖瓦碎片,每离开一个宿营地,都会见到被丢弃的收集品。夏宫北面是一个几近干涸的小湖Doytyn Tsagaan,周围草地盐碱化严重。大概当年这里还是一个肥美的牧场。从窝阔台夏宫向北行车1小时40分钟,约下午5点,到达塔米尔(Tamir)河。塔米尔河水量很大,河谷青草茂密,桦树成林。又到了俄制“普洛冈”汽车显示威力的时候。这种其貌不扬的汽车一路上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和快乐,现在它又如此轻松地涉过最深处超过一米的塔米尔河。过河之后,溯河西行,一路上所见,都是河谷草原的美丽景象。
关键词:成人腹股沟疝;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效果分析
成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部的脏器、组织连同腹膜,经由腹股沟三角区的缺损、孔隙或薄弱点,向体表突出导致的[1]。腹股沟疝若处理不及时,随着疝块的增大,将压迫损伤腹壁,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即行疝修补术。近年来,有报道说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为了探究分析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腹股沟疝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8例腹股沟疝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1.2±3.8)岁。腹股沟疝的类型:直疝14例,斜疝94例;单纯左侧疝25例,单纯右侧疝62例,双侧疝21例。根据疝环缺损程度、疝环周围的腹横筋膜坚实度以及腹股沟管的后壁完整度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I型11例,II型56例,III型34例,IV型7例。患者的合并病情况:高血压22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16例,前列腺增生32例,贫血9例。本组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成人腹股沟疝。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腹股沟疝的类型和临床分型、患者合并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疝修补术。实验组患者给予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即手术时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沟处做一5~7 cm的斜行切口,切开腹外斜肌的腱膜,小心游离腹股沟处的神经血管,注意保护精索,将疝囊向上游离至内环处,当疝囊较大时,将其推入腹腔内,并在疝环处充分填充疝环填充物(巴德氏锥形花瓣),并缝合筋膜和填充物,使填充物固定牢靠。让患者做咳嗽的动作以增大腹腔压力,观察填充物和疝囊的突出情况。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护理,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
1.3评价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恢复基本生活能力的时间等临床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手术结束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成人腹股沟疝属于腹外疝的一种,是临床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解剖特点分为直疝和斜疝,其中斜疝在临床上更为常见[3],占腹外疝发病率的75%~90%,占腹股沟疝发病率的85%~95%。腹股沟疝男性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男女比值约为15∶1,且右侧腹股沟疝多发于左侧。目前,临床上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患者痛苦大,且易复 发[4]。本文分析了我院108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以下优点:更符合生理解剖,手术操作简单,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伤程度,使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痛苦小,并且发生并发症情况较少。
综上所述,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较好,安全可靠,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德刚.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6例腹股沟疝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5):108-109.
[2]席广君,张长银,陈静辉,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复发疝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杂志,2009,29(增刊1):60.
【关键词】 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063
腹股沟疝主要是指患者因腹股沟缺损造成腹腔内脏器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1], 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疝病发时常伴有剧烈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上常用腹股沟疝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主要包括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2]。因此, 本院比较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就诊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 女12例;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45.32± 8.15)岁;体重52.25~79.54 kg, 平均体重(63.21±5.52)kg;实验组患者中男28例, 女14例;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16.25±17.95)岁;体重53.56~80.05 kg, 平均体重(64.10±5.78)kg。两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实施硬膜外麻醉, 在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处做长度为5 cm的斜形切口, 找到疝囊, 并将疝囊横断及高位结扎, 将聚丙烯补片置于精索后方, 并固定在耻骨膜、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等组织中。
实验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实施气管内插管麻醉, 在脐轮下缘正中处做长度为1.5 cm的纵形切口, 将腹直肌前鞘切开, 用手指将腹膜外间隙拉开, 将Trocar及腹腔镜置入其中, 持续充入二氧化碳, 使压力保持在12~14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将显露耻骨结节、Cooper韧带、腹股沟韧带等组织结构分离, 置入聚丙烯补片, 展开, 随后排气将腹腔镜取出。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6.10±9.68)min, 住院时间为(3.21±1.12)d;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4.16±10.15)min, 住院时间为(6.98±1.67)d。两组手术时间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腹外疝, 腹股沟疝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 其多为男性[3]。诱发腹股沟疝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原因有腹部的强度降低、腹部内的压力升高等。当患上腹股沟疝时, 患者在进行如站立、行走、跑步等简单动作时都易引发疼痛感, 严重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此, 腹股沟疝患者应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 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采用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有张力组织缝合术的创口大、疼痛剧烈的缺陷, 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腹腔镜疝修补术也已被广泛运用于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中[5]。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基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 具有手术创口小、疼痛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 将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实验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效果更显著, 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海华.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医药, 2015(13):246.
[2] 严聪. 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 中国卫生产业, 2013(19):111.
[3] 汪江, 龚建云, 邱学辉, 等. 腹腔镜疝修补手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5):27-28.
[4] 何崇伟. 腹腔镜下疝修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4):175-176.
以“永远的莎士比亚”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促成了《明》的诞生。对长期致力于舞台表现形式探索的田沁鑫来说,如何在莎士比亚“大前提”下做足文章、做足风格,是她“向莎士比亚的戏剧精神致敬”的最佳方式。
莎士比亚的很多悲剧作品,曾被作过喜剧化、现代化的大胆移植,惟《李尔王》是个例外。此次,话剧《明》将李尔王的故事移植到中国明朝,并在形式上显得更为自由、轻松、喜悦和幽默。为更好地搭建起《李尔王》与《明》之间的桥梁,李尔王的三个女儿被大明皇帝的三个儿子替换。大明皇帝为传位的问题极为忧虑,太监于是向他推荐了莎士比亚讲述有关退位与传位的作品《李尔王》。由此,《明》与《李尔王》发生亲密纠葛,继而在“分江山”这同一命题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李尔王分出了江山,遭遇了命运的曲折;而大明皇帝是“三选一”,择其强者王之,天下却还是“合”的。由此看来,话剧《明》是借莎士比亚《李尔王》之形,讲大明王朝的“那点事儿”,或更明显地说是讲中国人伦道德的“那些事儿”。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明》是有创意的莎士比亚改编剧目,不如说它是一台以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主的创意话剧。莎士比亚剧作精神的烘托,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印象更为深刻。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话剧《明》的编剧。至于为何选择这一位很红却连一部话剧都没看过的作家,田沁鑫表示说,她正是看中了当年明月对明朝历史的了解,其文字又比较轻松活泼。话剧延续着小说的调侃,半文半白的台词在字里行间透着明月味儿。当然,舞台效果还是田沁鑫的。“导演需要考虑观众和舞台之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这是我一直喜欢研究的课题。”田沁鑫说,《明》的舞台结构始终具有“间离”效果,包括将演员台下暂歇的“落脚点”也安排在舞台上,通过“间离”营造出犹如在排练场一般的舞台形式。
“排练场戏剧”对于田沁鑫来说已是驾轻就熟。在她的作品《红玫瑰・白玫瑰》、《赵平同学》中,都有类似的尝试,但此次《明》如此大舞台的表现,则是“大胆而空前的”。演员在这样的结构下需要完成“双面夏娃”的任务――在自身和角色间穿越,在莎剧和《明》剧的角色间转换。
聚光灯下,表演人物;走出光影,变回自我。这种表演方式在观众和专业人士中引起不小争议,有觉得“有新意”的,也有认为“太随意”的。田沁鑫则认为,这是一种充满了游戏感的中国式舞台呈现,相信观众是很能分清这“台上”、“台下”的区别的。她说,现在大多数作品给观众看什么就是什么,是强迫性的;而她希望直接与观众交流。
出戏、入戏,跳进、跳出,在戏服与便服之间转换角色,这样的结构注定会给演员带来很大难度。主演郝平和陈明昊两人,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国家话剧院的“台柱”,在剧中分别扮演老皇帝和三皇子。一南一北两位实力派演员不约而同地感言“这戏难演”,排练常常延续到凌晨4点。陈明昊扮演的三皇子不但有大段独白,还有许多动作场面,“这个戏对体力的要求太大,加上每天不停歇地排练到凌晨,每个演员的精神和体力都几乎透支。”“这是我排过的最难的戏,我们到现在还在尝试新的表演、交流方式。”演过多部黑色幽默戏剧的郝平,也感慨自己“误上贼船”:“太难了!排《秀才与刽子手》时,我觉得突破了自己的极限,现在以为演个皇帝能舒坦点儿,没想到导演是要故意折腾这个可怜的老皇帝,让演员和角色一起‘不得安生’!”
即便很难、很累,但“排练场戏剧”还是让这两位演员大呼过瘾,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郝平,你休息的时候就睡吧。”休息的时候,田沁鑫给演员的要求,就是真的休息。然而,郝平“真找不到休息的感觉,休息的感觉其实还是像在演戏。直到最后,在一场场的演出中才真正学会了放松。没轮到我表演的时候,我就坐在台上观察观众;到我了,就继续表演。”这是他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演法,这种演法让郝平觉得自己在舞台上有了更多“当家作主”的感觉。“演这个戏时,我并不只是将排练时的一套套既定的程式拿出来,而是要有我作为演员的‘活’的东西在里面,我由衷感到了一种表演的愉悦感。”出戏、入戏的自如感让演员的状态得到提升,“在《明》的舞台上,你会发现许多火花的片段其实都来自演员即兴发挥。它让演员能琢磨演点什么,给观众看点什么,这就是这种形式的生命力所在。”郝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