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竹子的诗句

描写竹子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竹子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竹子的诗句

描写竹子的诗句范文第1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注】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要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词人看似写山和月,其实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上片写青山“招不来”,又写青山唤我到溪边和它一起居住,再结合词后的注释②,青山的形象就一目了然了;下片写明月,“在天高处”,并且还夜夜听读屈原的《离骚》,结合屈原的形象,明月的特点也就很清楚了。

答案: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

解析:分析“风”的形象,应由诗歌中对风的描写和评价入手,诗人言风“凉”,使“林壑清”为“涧户”“驱烟”,为“山楹”“卷雾”,日落山水静寂之时,又吹响松涛,让人们欣赏美妙的乐章,不辞劳苦地工作。尽管人们看不到它的踪迹,但它的一举一动都满含对人间百姓的深情厚意。所以诗人称其“有情”。

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强烈的动感,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描写竹子的诗句范文第2篇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洒落在地上的碎银。微风吹来,家乡便成了竹的海洋。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仿佛又看到了农民劳动的情景。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洞庭湖里穿行,大片大片的荷花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那些花儿,有白色的,有淡红的,有浅红的,也有粉红的,特别好看。有的全开了,长出了嫩黄的小莲蓬;有的刚绽开几片花瓣,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看着这美丽的荷花,我也不由得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色彩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还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副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美丽而神奇。也是从那时起,我对栖霞阁充满了神往,对白鹿寺充满着想象,对立波亭充满着崇敬……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的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对您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它;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它――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教师点评

描写竹子的诗句范文第3篇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以图为主要切入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内容,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画,本来诗画一家,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思路突破:

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是本首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看图想诗”——“入境吟诗”—“看图填诗”—“读诗想画”,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1、

根据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真实情况,让古诗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2、

诗画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诗画结合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画面。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看图背诵古诗文,课件出示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春晓》、《望庐山瀑布》,学生背古诗。

二、

2、简介作者:杜甫及诗人写诗的背景。

1、

诗中写了怎样的一幅幅美丽而快乐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2、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了解“绝句”相关知识。

3、精读古诗,注意读准停顿。

两个

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

窗含

西岭

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4、明了诗意,体会情感,感情朗读

看图想诗:

(1)、教师出示图片: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黄鹂、翠柳)想到了什么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当你读到这句诗会想到什么景物?是近处还是远处的景物?

(3)出示图片:蓝天、一群飞翔的白鹭,想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机理解“青天”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心情怎样?(轻快、喜悦)读之,想象白鹭在天空越飞越远,然后配上动作作展翅状,眼睛注视天空,再读之。

读诗句用不同的目光注视远处、近

处的景物。

(4)同样的方法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又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千秋”、“万里”,一指时间长,一指路途远。

先析“泊”,后析“含”字,“含”字,联系生活理解,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子就可以说(

),析“含”为包含之意,诗人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小朋友,老师把刚才的画面集中在一起让我们来朗诵这首诗!

入境吟诗:

(1)读全首诗,伴着古代音乐配上动作,想象画面,想象诗人倚窗之状,你从“含”中还读懂了什么?

(2)如学生有疑则释疑:为何要写“东吴”?一是“东吴”与“西岭”相配,二是诗人有东吴的情结。

读诗想画:

出示诗句PPT:(1)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同学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介绍诗人写诗的地点离东吴遥远,从而体会“万里船”的意思,老师为这幅画镶上边,画上挂线,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

三、品味诗美,相机课外延升

1、游戏:接对子

规则: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动词对动词。

鸣对(

),门对(

),两个对(

)。

黄对(

),泊对(

),翠柳对(

)。

遥望千秋雪,

门停(

)。

2、看图填诗

出示图片PPT:花丛中蝴蝶飞舞,鸽子飞上天

,学生填诗句:几只(蝴蝶)舞(花丛),一群(鸽子)上(青天)。

3、相机引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的诗句及图画,学生边读边理解诗的美。

板书设计: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描写竹子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书画欣赏课教学应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在高校,除了艺术专业的学生,书画欣赏课更多是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选修课而开设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书画作品理解力有限,若深入讲解,课时又不够用,因此就必须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进行品评鉴赏。这类鉴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表面形式上,而应该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高尚人格角度出发,突出书画欣赏课的人文关怀作用,最终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比如,文人画是带有文人情趣与思想的一种传统中国绘画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画中常见的墨竹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绿色的竹子给画成了黑色,这就要讲解文人不喜欢俗艳的五色,因为道家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因而文人更喜欢代表了世界本真的黑白二色。接着还要让学生理解古代文人画所采用的托物寄情的表达方法,文人画竹子、莲花,大多时候只是要抒发自己像竹子、莲花一样坚贞有节、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情怀,所以他们往往在“不求形似”的画面上题写代表了自己理想的诗句,以此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引导学生欣赏这类绘画,就要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学习古人的节操追求,陶冶性情;对于书法也是如此,要让学生理解“字如其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等传统书法鉴赏标准,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

二、书画欣赏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线条、墨色以及构图、意境的品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书画欣赏课的第二个重要目标。中国书法与绘画的构成要素是线条,对于线条的理解,除了中锋、侧锋、逆峰之外,还要了解绘画中的十八描等勾线方法,以及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等皴法;还有书法中“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坠石、“竖”如万岁枯藤等,都要从中领悟到中国书画用笔的美感。

中国传统绘画在形式上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留白”,对于“留白”的美感要和画面的意境结合起来,留白给画面留出了想象的空间,这种想象扩展了画面的意境,使欣赏者从有限的画面情景扩展到无穷的宇宙中去,从而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的全新体验,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这种高层的审美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欣赏当代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牧牛图》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画面的线条和墨色,画面的上方,柳条墨色淡雅,枯润相间,用笔柔韧,富有节奏。两只水牛除了牛角、鼻子之外,都用层次分明的墨色染成,极为生动。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出该幅作品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牛画的不完整,有的学生能感觉到没画出的牛腿是因为淹没在白色的水里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看出白的地方就是水,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牛的身体动态来领悟水的存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书画欣赏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描写竹子的诗句范文第5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1题;共14分)

1.

(1分)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寄

记)

________忆

________托

(彻

砌)

________墙

________底

(艰

坚)

________决

________巨

(哀

衰)

________思

________老

(掉

悼)

________念

________队

(泰

秦)

________山

________朝

2.

(1分)好朋友,手拉手。

检________

平________

让________

书________

找________

新________

文________

3.

(1分)选择恰当的量词填空。

一________树坑

一________衣服

一________野花

一________小路

一________树苗

一________竹子

4.

(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激烈的________

________的沙柳树

微弱的________

自制的________

________的夜空

猛烈地________

璀璨的________

黑魆魆________千钧一发的________

________地读书

默默地________

紧紧地________

5.

(1分)照样子写词语。

心惊肉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分)给句子加标点。

(1)你是一个会走路的字吗

(2)这有多快乐呀

(3)我的感情最强烈

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7.

(1分)你认识下面的字吗?选出三个注上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丽丽美容院

蜂蜜店

社区便民超市

宇飞电脑

8.

(1分)造句。

①不假思索:________。

②指手画脚:________。

9.

(1分)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

________

________

10.

(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现在,我对牛是很熟悉的。第一,我就属牛。第二,我有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十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属牛,我就把这只小铜牛作为礼物送给你。”说完,就把一只金黄色的小铜牛递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它有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爷爷说:“牛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驱逐蚊蝇,还时常用来鞭策自己啊!”真的,我意外发现:那条牛尾巴似乎在左右鞭打自己,让它的四肢更使劲地朝前蹬。爷爷还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我越发对这只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把它包好,放在写字台上。

从此,每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写日记时,总要看看这自觉、踏实、耐劳的“牛”。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又一次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看着,看着,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广阔的田野里。它腿上沾满肥沃的泥土,低着头,鼻孔里喷出热气,使足劲在用犄角开创道路。它的尾巴用劲地甩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奋力向前。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过的土地。在它的身旁又出现在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着同一个方向顽强地前进。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熟悉——________

喜欢——________

坚强——________

(2)照样子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例:(壮实的)身体

________小铜牛

________身骨

________腿脚

________犄角

________尾巴

________田野

(3)用“鞭策”写一句话。

(4)找出作者想象的内容。

(5)这些想象作者是根据生活中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从作者的想象,可以看出他平时很注意观察________,如果不熟悉牛的习性,也就不可能有如此________的想象、细致的描写。

(6)作者写《牛》这篇文章是因为(

A

.

对牛很熟悉。

B

.

非常喜爱牛。

C

.

为了赞扬生活中的牛自觉、踏实、耐劳的精神。

11.

(1分)作文。

题目:美丽的秋天

要求:①写出秋天的特点。②抓住秋天的四季去写。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11题;共14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7-1、

8-1、

9-1、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