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栽培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范文第1篇

1.形态特征

具肉质根,茎丛生,高60cm~120cm,无毛,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通常三深裂。花茎10cm~20cm,花朵硕大,有芳香,花生枝顶或生于叶腋,花期4月~5月,单朵花期5天~7天,其中单瓣花开放时间短些,重瓣花开放时间长些,群体花期约25天,果期8月~9月,依地区及品种不同而稍有差异。

2.生态习性

芍药性耐寒,在我国北方可露地栽培过冬。夏季喜凉爽气候,栽植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栽植于阴处,虽亦开花,但生长不良。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好,盐碱地和低洼地不宜栽培。喜肥,以含丰富有机质的肥最佳。

3.栽培技术

分株多用在药用芍药的繁殖上,即将母株挖出后,去掉附土并将下部根系全部剪掉,仅留根颈部分(俗称疙瘩头),用利刃顺其势切开,分成几个子根颈块,每一块的根颈需带3个~5个芽,切口处可用硫黄粉涂抹以消毒杀菌,然后栽植。此法能促进根颈部多萌生新根,而且新根生长均匀,可以提高根皮产量和质量。

芍药根粗大、肉质,储藏有丰富的养分。表皮上有许多不定芽,因此也可以用来扦插繁殖。常在秋季结合分株时将剪除的根做扦插材料,但需选择粗壮(直径2cm以上)、较新的根,剪截成15cm~20cm长的小段,平埋在平整的沙床内或竖直放在25cm深的沟内,覆土压实。为防寒防旱,可在封土上覆盖地膜或加塑料拱棚,保持土壤湿润。第二年春天逐渐去除覆盖物,以利幼芽出土,秋季便可移栽。国外芍药栽培者也用此法繁殖。

芍药除茎顶形成顶花蕾外,还经常在上部几个叶腋中形成侧花营。为使顶花蕾生长发育良好、开花硕大,应当剥掉这些侧花蕾,以使养分集中供应。剥除侧花蕾宜在晴天进行,不宜阴雨天剥除,以免伤口感染病菌。但有些品种的侧花蕾很容易开花,同时也不太影响顶蕾的生长,适当保留还可以延长观赏期,如‘大富贵’、‘蓝天飘香’、‘胭脂点玉’、‘五花龙玉’等。

芍药地上茎开花后于初冬前枯死,应从地表剪掉,集中烧毁以防病菌传播。在寒冷地区,应对株丛培土防寒保墒。

4.日常管理

春季嫩芽出土前需扒去培土,根据墒情适当浇水,并中耕除草以促进生长;芍药喜肥性强,在现蕾期、孕芽期需及时追施磷、钾肥或浇灌肥水,霜降后再施1次含氮、磷、钾的有机肥做冬肥。芍药是肉质根,不耐涝,但过于干燥也会生长不良,在7、8月气温高、空气干燥时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涝:花谢后及时剪除残花,以防止结种消耗养分,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后齐地剪掉地上枯枝。

5.病虫害防治

芍药的主要病害是芍药叶斑病,也叫黑斑病,其症状是首先在叶片上出现黑褐色的小斑点,进而扩大成轮纹状,导致叶片枯死。防治方法应在展叶后及时喷1遍25%多菌灵600倍~800倍液,以后每15天喷1次,连喷5次。

栽培管理范文第2篇

栽植地的选择

雪松喜光,应种植于光照充足处,在遮荫处多生长不良。雪松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粘重的黄土和瘠薄的土壤中均能生长,但以在深厚肥沃疏松的沙壤土中生长最好。雪松喜中性或微酸性土,但也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在pH值8.8、含盐量0.25%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雪松怕积水,不宜种植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应低于1.6m;在草坪中种植应适当抬高地势,否则植株受水渍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雪松虽然有一定的耐寒力,但最好还是栽植在背风向阳处。

起苗和运输

起苗前一周对植株浇一次透水,浇水的目的有两个:

是为了使植株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利于栽植后成活;二是利于挖掘时土壤成球。起苗前首先要将最下部的侧枝用草绳子拢起,以防止在起苗过程中将侧枝折断而影响观赏效果。起挖土球的直径为雪松基部干径的6倍~8倍,土球直径过小会过多损伤根系,造成栽植后成活率不高、苗子长势不强、生长速度慢。当然土球直径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会增加人工成本、起吊不便,运输过程中还容易散坨。土球的高度一般为直径的80%左右。土球挖好后要立即用湿润的草绳呈“橘子式”绑扎,土球绑扎好后将植株轻轻推倾斜,然后再用草绳将整个植株的侧枝收拢起来。吊装时要轻吊轻放,不要碰碎土球,不要擦伤树干表皮:装车时要土球在前树梢在后(即车尾处),并在土球两侧放置固定物防止颠簸而使土球松散。苗子装好车后要立即盖上苫布,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风吹而使植株过多失水。

栽植

以春季的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最佳种植时间,雨季的6月~8月也可以种植。种植穴应在栽种前半个月挖好,坑穴的尺寸要比土球大50cm左右,深度要大于土球高度25cm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栽种时操作方便,起挖时要注意将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并进行晾晒。种植前要在穴底施入经腐熟发酵的圈肥,圈肥要和土壤充分拌匀。

坑穴处理好后即可进行栽种。将带土球的树轻轻吊起放入种植穴内,

般来说土球要低于种植穴3cm~5cm,放正后可填土并分层踩实,所回填的土壤最好是拌有肥料的表土。种植后立即围坑打堰浇一次透水,三天后浇二水,五天后浇三水,此后要及时松土保墒。此外,还应及时搭设三角式支架,防止植株被大风吹倾斜,支架可保留一年。如条件允许,搭设风障则效果更好,对恢复树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栽后管理

浇水雪松在种植后两年内要特别注意浇水,一般根据气候情况来确定浇水次数和浇水量,总的原则是使土壤湿润而不积水,如5月、6月、9月每个月要浇一到两次透水;7月、8月降水比较丰沛,不是过于干旱可不浇水,大雨后如有积水还应及时排水,防止水大烂根。在草坪中种植的雪松更应该防止积水,因为相比而言,草坪需水量较大,长期喷灌会对雪松生长造成影响,极易发生病害,这就是雪松在草坪中种植为什么需要抬高地势的原因。另外,在干旱少雨的夏季除按要求浇好水外,还可于上午的8点前和下午的6点后对植株进行喷雾,这样做不仅可提高小气候环境的湿度,还可以使植株通过枝叶吸收水分,减轻根系的负担。从第三年起,可于每年的3月初浇解冻水、11月中下旬浇封冻水即可,不用另外浇水。

施肥雪松除在定植时需要施用基肥外,以后每年初春和秋末结合浇解冻水和封冻水时各施用一次经腐熟发酵的农家肥,以动物粪为佳。如果植株长势较弱,也可以施用一些氮、磷、钾复合肥,但用量不能过大,次数也不可过多。另外,也可以采取叶面施喷液肥的方法来恢复树势,方法是用0.5%尿素溶液,于上午8点前对植株进行喷雾,每10天~次,连续喷2次~3次可有效增强树势。

修剪株形好的雪松主干明显,大侧枝轮生平行外伸且分布均匀,小侧枝微微下垂,整个株形从下向上逐渐缩小,呈塔形,顶端优势明显。但对一些树形不够理想的植株也应及时进行修剪。有些雪松的顶梢柔软而下垂,可用细竹棍捆绑使其直立,充分发挥顶端优势;在顶梢出现竞争枝时,要选择长势较好的一枝留下做主干延长枝,将长势相对较弱的枝剪除。一般情况下,雪松树冠下部的大枝、小枝均应保留,使之自然地贴近地面才显得整齐美观,但对过密的枝条适当进行疏除也是可行的,修剪要使枝条在各个方向分布均匀,分层排列,树冠紧凑而不拥挤。另外在修剪同一层主枝时,要注意树势的平衡,对长势过强的枝条也可以进行短截,以达到树势平衡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

虫害雪松的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红蜡蚧和松毒蛾。如有发生,可施用呋喃丹杀灭地老虎,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进行浇灌来防治蛴螬,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红蜡介,用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000倍液喷杀松毒蛾。

病害雪松的常见病害有疫病和灰霉病两大类。

疫病中,根腐病是雪松的主要病害,新生根很容易感染此病。受害根最初为浅褐色,后期为灰褐色,最终呈水渍状坏死,受害植株长势衰退,不萌发新梢,严重者会使植株枯死。猝倒或立枯病主要危害小规格植株嫩叶或根基部,表现为内皮层呈水渍状,组织坏死软化,病苗倒伏而死。大规格苗基部已经木质化,根茎染病后不易倒伏而呈立枯型,表现为枝叶干枯褪绿,表皮皱缩。疫病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浇灌,或用70%敌克松500倍液和90%乙磷铝可湿性颗粒1000倍液按1:2的比例混合后灌根,6月至8月每20天浇灌一次。

栽培管理范文第3篇

1 西红柿对温度的要求

西红柿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25-30℃,最低发芽温度为11℃,最高为35℃。幼苗期白天适宜20-25℃,夜间15-20℃,结果期白天25-30℃,夜间13-17℃,低于15℃高于35℃不利于开花座果。

2 西红柿对光照的要求

西红柿在不同生长期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发芽期不需要光照,幼苗期要求光照充足幼苗才能发育良好,光照不足会影响花芽分化,影响花授粉。结果期光照充足座果多,膨果快,光照不足坐果少影响产量,光照太强持久则会对果实造成日灼病。

3 西红柿对水分的要求

西红柿根力发达,吸水能力强,叶片蒸发水分强烈,属耐旱作物,即耐旱又需要大量水分,幼苗期生长快,土壤不宜太湿,要控制浇水,开花结果期需经常浇水。一般保证10天左右浇一次,但不要大水漫灌造成沤根死棵,开花座果期如浇水不及时或过于控制浇水,会造成大面积脐腐病发生,土壤过干也会造成生理性卷叶。

4 西红柿对土壤的要求

西红柿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土层厚排水良好,土壤透气性强的壤土,沙壤土经过改良的碱土地都可以栽植西红柿。

5 西红柿对营养成分的要求

西红柿对氮(N)磷(P)钾(K)三种主要元素的要求比例是2:1:2氮对茎叶生长和果实发育有重要作用,开花座果至膨大期,植株对氮的吸收量逐渐增加至结果盛期对氮的吸收量达到高峰。因此,必须对植株及时补充氮肥才能根深叶茂。西红柿对磷的要求不多,幼苗期增施磷肥对花芽分化及花的发育有促进作用。西红柿属喜钾作物,对钾的要求量最高,尤其在果实膨大期可促进果实发育膨大和上色。

6 西红柿常见几种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6.1 西红柿早疫病

西红柿早疫病也叫斑点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主要危害西红柿叶片,有时危害茎果,高温高湿易发病,病菌为真菌类半知菌。要及时通风排湿减少早疫病发生,防治早疫病可用75%百菌清或50%异菌脲各按600倍喷雾防或治效果良好,熏棚可用百菌清烟雾剂熏棚。

6.2 西红柿晚疫病

西红柿晚疫病属真菌类卵菌,以发病快发病重破坏性强而成为西红柿最主要的防治对象,一般晚疫病先从叶缘开始侵入,继而发展成黑褐色大斑,并侵染茎和果实,致茎杆变黑褐色绕茎一周,果实发病不变软,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黑褐色。病菌借风雨和浇水传播,温度低湿气大通风差发病重。晚疫病可用霜洗600倍喷雾防治,病害严重时,可用烯酰吗啉加准能喷雾防治,烟雾剂可用霜疫灭烟剂熏棚。

6.3 西红柿绵疫病

西红柿绵疫病属真菌类卵病,俗称“掉蛋”。初发病叶片发生褪绿病斑,继而水浸状腐烂,果实发病多发生在肩台部位,出现淡褐色病斑后逐渐病斑现输纹状,湿度大长出绵状物白霉。绵疫病高温高湿或地温高湿发病重。防治绵疫病可与防治晚疫病用同一类药,可用甲霜霜霉加琥铜(甲霜铜)喷雾防治,也可用大良加烯酰吗啉喷雾防治。

6.4 西红柿灰霉病

西红柿灰霉病属真菌类半知菌,病菌先浸染花及花柱,然后传染叶片及果实,叶片病菌先从叶尖开始发病呈三角形往里浸入发展,病斑黑褐色,长黑毛,果实发病先从果柄处腐烂产生黑毛。灰霉病是继晚疫病后第二大病害,阴雨天、温度低棚内湿度大露水多发病重,要及时通风排湿,防治灰病害可用腐霉利600倍或美无痕600倍喷雾防治,烟雾剂可用灰霉斯烟剂熏棚。

6.5 西红柿叶霉病

西红柿叶霉病属真菌类半知菌,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黄斑,叶背生黄褐斑绒状霉层,防治叶霉病最好最安全无副作用的有榜中榜(10%多抗霉素)按规定剂量喷倾城或叶秀防治效果也非常好,平常预防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杜绝和减轻叶霉病地发生。

6.6 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

斑点病包括芝麻斑病和斑疹病、缘枯病,主要危害叶片,细菌性斑点病叶片常出现较小的圆形或多角形褐色病斑,较密集和透明。防治细菌性病害可用柔通(绿乳铜)600倍喷雾也可用大良600倍喷雾,可兼治细菌性软腐病。

6.7 西红柿病毒病

西红柿病毒病有6种类型花叶型、蕨叶型、卷叶型、黄顶型、巨芽型、条斑型,主要防治对象是花叶型和条斑型病毒为主。西红柿病毒病原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苜蓿花叶病毒(AMV)三种毒源。病毒病除种子带毒处,一般有蚜虫、飞虱、蓟马等害虫为病毒传播媒介。防治病毒病要彻底清除田园附近杂草,消灭棚内外昆虫,种子消毒可用10%磷酸三钠浸种45分钟后用清水冲干净捞出,晾干后生芽。病毒病发生后,可用抗毒丰(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加小叶敌500倍混加硕金808(0.1%芸苔素内酯)防治效果非常好。

6.8 西红柿枯萎病

西红柿枯萎病包括立枯、青枯病。枯萎病统一的症状是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发病严重的很难在早晨恢复并死棵,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水份营养受阻而不能正常输送。防治枯萎病早期预防可喷“溃汰”一桶1包,10天喷一次预防枯萎病效果好,发现病株可用甲基立枯磷600倍加溃汰加妙回田30斤水各加一包灌根预防,也可用洛氨铜单独灌根。

7 西红柿几种主要病害防治特效处方

7.1 早疫病:异菌脲600倍加蓝欣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喷雾。

7.2 晚疫病:50%烯酰吗啉纯品加准能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喷雾。

7.3 绵疫病;丙森霜脲氰600倍加捷宝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喷雾。

7.4 灰霉病:速科灵600倍加爱慕6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喷雾。

7.5 叶霉病;榜中榜600倍加倾城3000倍加害立平1000倍喷雾。

7.6 病毒病:抗毒丰300倍加小叶敌500倍加硕金808一小包喷雾。

栽培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栗蘑;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21-01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Chestnut Mushroom

XU Xiao-na

(Funing Forestry Bureau in Hebei Province,Funing Hebei 066300)

Abstrac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chestnut mushroom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selection of land,furrowing,block pattern row pattern of cultivated bag,setting up shed shelter,growth management,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timely harvest and etc.,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chestnut mushroom;cultivation;management techniques

1 选地

露地栽培地势高、向阳、排灌方便的地块,适宜砂质土壤,有粗砂粒更好。为防止杂菌侵染,最好选新开的生地,地块土质过肥、过细、过黏都不适宜栗蘑栽培。

2 做畦

在选好的场地内,挖成东西走向的小畦,长2.5~3.0 m,宽45 cm或55 cm。深25~30 cm,畦间距60~80 cm,畦的行间距80~100 cm,可作人行道,亦有排水功能。在畦四周筑成宽15 cm、高10 cm的土埂,以便挡水。深层土堆放一边作覆土用。畦做好后曝晒2~3 d,病虫害少的场地也可边挖边埋菌块。栽培前1 d,将畦灌1次大水,灌水多少视土壤墒情而定,土壤干旱和保墒能力差的土壤,应灌满畦为止,反之少灌一些。水渗后在畦内撒少许石灰(以地见白即可)。在石灰粉上再撒1层敌百虫粉防治地下害虫。

3 码放菌袋

完成上述工序后,回填土2 cm深左右,然后排放菌袋。栽植菌棒前,用4%的来苏水将栽植工具、菌棒外包装袋和操作工人双手消毒,然后用小刀划开菌棒外的包装袋并剥掉,按接种孔向上依次把菌棒排放在畦内,因菌棒长短不一,要以上表面平整为准。菌棒栽植完毕,用新土把菌棒之间的缝隙填实,并在菌棒表面覆1层1 cm厚的土层[1]。

4 搭遮荫棚

栗蘑有靠帮生长的习性,在菌棒排放完毕,要用塑料薄膜或0.5 m宽的编织袋把畦帮包起来,注意薄膜不要压到菌棒的下面,并在床面上撒1层小石子,防止栗蘑出土后粘泥土。按畦床东西向插北高南低的架,搭上塑料和草帘,以调温、保湿,防风沙和阳光直射[2]。

5 生长期管理

根据栽培季节和出菇时间的不同,对温、湿、光、气“四大要素”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

5.1 出菇前管理

指菌块覆土后至原基出土之前这段时间。按规程排放好菌块后,早春一般10 d内不能放大水。根据土质保水性能不同,可每日或几日适当喷水,保持地表不干燥,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60%~70%即可,10 d以后可适当增加上水量,每天上水1~2次,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70%~80%。在将要出菇现蕾前7~10 d时,要进一步增加水量,使地表保持相当湿润,栅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其次,早春栽培气温低,可采用增温管理方法,增加局部地温,可促进早出菇。适当少量通风[3]。

5.2 出菇期管理

4月底以前脱袋栽培,一般都要到5月中下旬才能出菇,头潮菇朵个大品质好。在6―7月脱袋栽培的,一般15~20 d即可出菇,但是第1潮菇产量较低。有的第7天就可出菇,是袋内原基直接生长形成的,朵型较小。按前述管理,一般经过25~85 d就可出菇,出菇的早晚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另外与覆土的厚薄、畦的深度有关。温度高、覆土薄、畦浅出菇早,相反出菇则晚些。

5.3 原基形成后管理

原基形成后要增加畦内湿度,加强通风,增强光照和适当调控温度,创造栗蘑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佳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5.3.1 增加湿度。出菇时菌块的含水量为65%~70%,畦内空气湿度要升到85%~95%,每天向畦内上3~4次水,上水的次数和水量视天气和菇棚情况而定,一般晴天多上水,阴雨天少上水甚至不上水。大风天气多上水,无风天气少上水。保湿好的菇棚少上水,保湿差的菇棚勤上水。温度低时少上水,温度高时多上水,保持菇棚湿度。原基刚形成至分化前,不能直接向原基上浇水,更不能用水淹没,可用喷雾器喷或向原基周围洒水增加湿度,一般需要3~5 d时间。栗蘑分化以后,每天可浇1次水,让水从畦的一端刚流到另一端即可,注意不要积水,更不要淹没栗蘑,浇水时不要激起泥沙。对保湿能力差的棚或空气特别干燥时(如遇干热风),可在畦内挂上湿麻袋或湿草把等增加湿度,以抵御干热风的袭击。采菇前1~2 d,不要直接向菇体上淋水,只能向周围洒水,以保证其适宜的含水量,提高商品的价值。(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菌袋含水量低于40%或空气湿度长期小于50%时,原基不能长出地面,形成角质化的黄色硬块。原基上的水珠如多次被水冲掉,则原基不再分化或从四周再形成新原基发育成畸形菇。

5.3.2 通风透气。原基形成以后对氧气需求量增加,要加大通风,减少畦内二氧化碳含量。通风和保湿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该矛盾,需结合水分管理进行通风,通风一般选在无风的早、晚温度较低时进行,在上水的间隙将北侧薄膜掀起,通风0.5~1.0 h,通风时要用水淋湿栗蘑,对刚形成的原基要避开通风口,在其他部位进行通风。除定时通风外,在棚的两端要留有永久性的通风口,在干旱季节,通风口要用湿草把遮上,使畦内既透气又保湿。通风不良影响粟蘑分化,轻者形成空心菇,即蘑菇中央的分枝不分化,不能形成菌盖,只是四周分化形成菌盖。重者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抑制分化,严重造成溃烂死亡。

5.3.3 适当光照。原基形成不需要光,但原基形成以后需要较强的散射光,因此在畦的南面加盖草帘,使阳光不能直射畦内,散射光从阴面塑料膜射入。光照强,栗蘑菌盖颜色深、香味浓。

5.3.4 适宜控温。栗蘑从出现原基至采菇的时间随温度高低而异,如气温16~24 ℃,一般在18~25 d采菇;如气温18~26 ℃,一般在15~20 d采菇;如气温22~30 ℃,一般在12~16 d采菇。在栗蘑菇体发育期,畦内温度超过25 ℃时,就要通过加厚遮荫物、上水和通风等措施降温。畦内温度处于30 ℃以上时很难形成原基。

6 主要病虫害防治

6.1 主要病害

生理性病害:主要有栗蘑腐烂病、小老菇、鹿角菇和空心菇。真菌性病害主要包括木霉、青霉、毛霉或根霉、红色脉孢霉等真菌感染。为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是栗蘑细菌性腐烂病。

6.2 主要虫害

跳虫又名烟灰虫,通常群集危害菌丝体和子实体,使其生长受阻。栽培环境潮湿、卫生条件极差的离地条件下易发生。血线虫主要危害幼小菇蕾,使菇体生长停止、黄萎或腐烂。菇蛆危害成熟菇体,钻入菇体内侧取食。蛞蝓和鼠妇主要危害栗蘑子实体,将菇体蚕食成缺刻状,影响商品质量。

6.3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选择新鲜、洁净、无虫、无霉、无变质的培养料,用前露天曝晒3~4 d,利用紫外线杀菌消毒。生产中严格无菌操作,调节好温度、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和湿润。培养场地应选在卫生、水电、通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避开低洼、畜禽舍厕和垃圾场。

化学防治:禁止使用高度农药,建议使用低毒农药或生物制剂,注意施药浓度、方法和时间,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要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效。每潮菇最多使用2次药,施药后距离采菇期间间隔10 d以上。防治木霉、青霉等真菌感染,可选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人工去除污染组织后,喷洒染病部位。防治栗蘑腐烂病,可选用100~200 U的农用链霉素喷洒患处。防治栗蘑害虫,可选用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洒于栽培畦的表面及周边环境,可起到预防和杀灭害虫的作用。

7 适时采摘

当菌柄和伞盖背面刚出现多孔现象,伞盖周边发黄或发黑时,应及时采收。采收后,畦内2~3 d不要浇水,让菌丝恢复生长。3 d后上1次重水,继续按出菇前的方法管理,隔15~30 d出下一潮菇[4]。

8 参考文献

[1] 董连银.栗蘑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9):18.

[2] 高术国,苏翠军,杨俊英,等.栗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1998,1(4):37-38.

栽培管理范文第5篇

内黄县二安乡沙河庄村农民李银保是远近闻名的金针菇“栽培大王”,自1990年栽培大棚金针菇至今,他的金针菇基地已经发展为产、加、销一条龙的小企业了。一谈起金针菇,他的话匣子可就打开了。别人向他“取经”,他也从不吝惜、保守。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他总结了如下几点,仅供栽培户参考。

1.室内发菌:接种后的金针菇菌袋,宜放置于20℃恒温的培养室内发菌培育。约25~30天,菌丝可长满袋。培养室一定要干燥、清洁,空气新鲜。

2.搔菌催蕾:菌丝满袋后,室内发菌培养阶段已告结束,这时就要将菌袋及时搬到栽培室进行栽培管理。先将棉花塞和套环去掉,把塑料袋拉直成原来的圆筒状,然后进行搔菌处理,就是将培养料表面的接种块和表层老化的菌丝扒掉,并整理平整,轻轻地在表面搔菌,使新菌丝露出来接触新鲜空气,更快促进菇蕾整齐发生。搔菌后,袋口要用报纸或纱布覆盖,然后少量喷水,或者将布在清水中浸湿,稍稍拧干,拉平覆盖,总之,保持湿润即可。催蕾时,室温应控制在12℃~13℃,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为宜。在这样的环境下经过5~6天后,可在培养基的表面看到琥珀色的水珠或一层白色棉状物,这就是菇蕾出现的前兆。搔菌后至现蕾一般需8~10天。

3.现蕾出菇后的管理:现蕾之后,要增强室内通风,降低室温。金针菇出菇期间的最佳温度为10℃~13℃,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温度为6℃~8℃。在这一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掌握在90%左右。喷水时不可直接喷于菇面上,可均匀喷于报纸、纱布上,或在地面四周空间喷雾。切忌高温、高湿,报纸或纱布等覆盖物应经常翻动,增加通风量,促进子实体生长。一般以棉籽壳为培养基的袋式栽培金针菇可收3~4批菇。整个栽培周期约需3个月。从搔菌催蕾至第一批菇发生约需1个星期左右,从菇蕾期到采收约2个星期左右。第一批采收结束至第二批菇蕾出现约需8~10天,第二批现蕾至采收约10~12天。第二批至第三批间隔8天左右,出菇至采收也为8天左右。以木屑、甘蔗等为培养基的栽培周期为2个月左右,可采收2~3批,其产量主要集中于第一批,可占总产量的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