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课件

小学美术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课件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第1篇

一、巧用多媒体,激趣导入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只有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上课开始,学生刚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安定下来,教师这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比如,在一年级《动物的花衣裳》一课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看一些动物的图片,看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一些动物的认识,再跟着我又通过视频播放了孔雀的生活习性录像,大家的兴趣越来越高昂起来,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说说孔雀的外型特征,引出它的花衣裳,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来。新奇、好玩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过来,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巧用多媒体,难点突破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体现在难以把抽象的事物转变为简单而形象的图形,并表现出来。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的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

在教学《汽车》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因此,对汽车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汽车的造型、性能、色彩的特点,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汽车的海洋中去探索、考察、参观,甚至于实践,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们可以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首先是各种各样的汽车,名车欣赏,一辆接着一辆,有时两辆同时出现,在外观和造型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也是如此。当这些汽车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汽车的世界里,甚至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驾驶汽车,自己坐在车子里的感觉。这时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并使学生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巧用多媒体,自主学习

学生是美术的初学者和爱好者,信息量特别要适中。简单、大量、重复、模仿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要素,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因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多媒体恰恰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培养能力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美术欣赏课 教学策略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谈到关于“美”这个主题时,都会说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呢?其实确实如此,在生活中不懂得欣赏的人们大多把认为能够吸引自己眼球的景象当做一种美,而懂得如何欣赏美的人们对美有主观的把握,也许别人认为的美和漂亮,在他们的眼中并不是那么出彩。那么他们如何发现和观赏美的呢?其实,在他们眼中的美可以这样评价:美不一定美,丑不一定丑。其实具有这样一种对美的欣赏能力,才会在美术这门艺术中发现美的奇妙和美的神奇。

具有对美的欣赏能力,才懂得如何谈论美,才懂得如何定格美丑这个深层的概念。下面探讨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中有效引导学生欣赏美。

一、培养学生兴趣,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考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曾讲述过自己之所以能够在物理学界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因为自己很聪明,而是自己对物理中的一些理论充满浓厚的兴趣。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学习同样如此,以学生的主观意愿为主,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做了解,抓住他们的兴趣这一特点,采用因兴趣施教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对教学充满兴趣,能够积极在讲课中探讨和思考,让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慢慢提高。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让人对其产生关注力,长期这种关注将转变为乐趣。教师还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让学生首先产生一种迷惑,对此迷惑产生思考,而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他们消除这种疑惑。让学生在这种长期的教学模式下形成思考能力,渐渐增加学生好奇心,使得学生对美术的探索兴趣更浓厚,也让学生更能挖掘出美术欣赏课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和提升自己。

二、增强学生自主探索意识,树立学生的欣赏观

学习过程中只有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才会真正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才会学会把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当中。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态度。在美术欣赏课中更需要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意识,每次上课时,老师都要以课件形式展示许多图片,当学生看到一幅画后,首先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此画的欣赏有评价,只有做到如此,学生才会懂得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才能真正达到开设此课的意义。例如:湘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巨匠童心》,介绍的是中国画家齐白石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当课件展示出各自生平与绘画风格时,学生分别以自己的认知描述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解的理论知识,然后教师在课堂中逐一引导,教师也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知识表象,让学生通过欣赏后谈论自己的见解等,提高欣赏能力。

三、相互交流探讨,共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种审美观,拥有了欣赏事物的能力,这一阶段是他们审美观形成的时期,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观,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审美观欣赏事物。相互交流探讨是一种相互弥补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应给予学生自,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讨机会,因为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观才刚刚形成,每个学生的审美定不相同,有的高,有得低,通过这种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可让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完善,从而使得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采用有效策略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出改善,如发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比较低的时候,可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为学生展现一些有趣的图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在上课时选择一些有趣的美术教学素材,在课堂中带着学生一起绘画,这样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绘画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对美术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

欣赏能力是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一种审美观点,具有这种对事物的欣赏能力,才能在鉴赏艺术时发现美。审美观是一个从小到大不断提升的过程,并在不断提升过程中使欣赏能力随之提高,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对事物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多角度欣赏和看待美,也让学生对美的欣赏不仅停留在局部。

美术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指引学生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第3篇

一、用数学的魅力营造乐学的氛围

1.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动画以及悦耳的声音,不仅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老师教的兴趣。如,“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成人眼里学习起来似乎没有多大困难,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的障碍,而且学习过程常常显得有些单调。其中,给商定位、试商以及定商是学生最难以把握的。在计算题教学方面,多媒体似乎没有什么优势,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课件,借助于多媒体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758÷32”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课件,用动画展示出来:

(1)出示这一题的除法竖式 [758][32],让学生判断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商定在哪一位。

(2)在确定了商应该定在十位上以后,在商的十位上出现一个不断闪烁的小红点,以此强化商的定位的问题。

(3)出示这样一个文本框:

让学生确定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再让括号里十位上的2飞到不断闪烁的小红点上,从而完成了试商和定商。

由于以上几个环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并且每个环节都配以音乐和“你真棒”的画外音,学生感到很有意思,轻松地突破了难点,获得了在黑板上难以达到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了教的乐趣,提高了使用多媒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用新颖的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但他们对互动性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在“2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老师设计了一组接龙游戏:把20道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卡片放在讲台上,由某学生上前任意抽出一张,开始进行“看加法说减法”接龙游戏。如果一个学生抽的卡片是8+4=( ),则该学生说:“8加4等于12,12减8等于4,12减4等于8。小朋友,我说得怎么样?”接着,由刚才的这位同学指名下位同学上前来抽下一张卡片,把接龙游戏进行下去。这个游戏的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强,上前接龙的同学不仅能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行使老师的权力,决定下一位进行接龙游戏的学生。所以,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学习与游戏浑然一体,练习的密度也较理想。

二、用数学的魅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在提出问题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一节“分米、毫米的认识”新授课上,新授和巩固练习已经完成,老师和大家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后,提出问题:“学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我想知道有没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想知道一张纸的厚度怎样量。”“1尺是多少米?”每一个问题都是孩子们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些问题不必也不可能当堂全都解决,重要的是:孩子们思考了,并正在思考着,在进行一种有价值的建构,其间的点点滴滴由于闪烁着智慧之光而显得弥足珍贵。

2.在问题解决中发现自我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数学的价值,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如,教学这样一道习题:三(1)班共32人,双休日到公园去划船,每条大船24元,限坐6人,每条小船20元,限坐4人。你认为应该怎样租船合理?教师首先发问:“这里的‘合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这里的合理就是要省钱。教师接着提问:“租什么样的船比较省钱呢?”学生经过分析和比较,认为坐大船平均每人花4元钱,坐小船平均每人花5元钱,所以,租大船比租小船更合算,于是,就有了解法:32÷6=5(条)……2(人)。这里就出现了新的问题:租5条大船,余下的2人怎么办?有学生提出可以再租一条大船,因为租大船每人花费比较便宜,这时租金共24×6=144(元)。此时有学生反对:剩下的2人只要租一条小船就行了,因为租一条小船比租一条大船便宜。解法是: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24×5+20=140(元)。这时,有学生进一步提出:用这个方案,那条小船本来能坐4个人,只坐了2人,就浪费了两个座位。问题被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一条大船上的6个人加上余下的2人,共8个人,正好租两条小船。解法是: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24×4+20×2=136(元)。显然,这样的安排是最合理的,其中包含了最优化的数学思想,而且反映出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头脑。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第4篇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小学美术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