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丙酮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N几乎累及全身所有神经,导致感觉丧失、肌力减弱、肢体坏疽,及大脑、心血管、泌尿系统、胃肠道等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本文旨在探讨应用中药养血通脉汤治疗DN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1型或2型糖尿病人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29~79岁,平均(51.1±16.9)岁。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参照文献[1]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每日摄取热量无显著差异(P>0.05)。
1.2 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措施包括饮食控制,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养血通脉汤治疗4周。养血通脉汤系由人参、生黄芪、当归、牛膝、桃仁、红花、川穹、葛根、黄精、丹参、炙首乌等组成,适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引起的胸闷、心慌、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系高血糖所致微循环障碍而致感觉及运动神经受损,亦即中医所述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治疗期间除应用降糖药物外,未用其他药物。两组病人均与治疗前后采空腹肘静脉血进行血糖、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检查,并用丹麦DANTEC公司产DISA2000型肌电图仪测定、记录主侧肢体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资料统计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诊述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纳入病例:①经B超或X线摄片检查证实为泌尿系结石。②发作时有腰痛,肾绞痛,呈放射痛,伴有血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③结石纵横径小于1.0cm。④肾功能正常,患侧肾积水中等程度。⑤年龄<68岁,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的心脑血管、消化道溃疡疾病,生活自理。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控制感染,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每次2片,每日2次,连服1周,肾绞痛发作时肌注654-2 10mg,每日饮水2000-3000ml,坚持每天跳绳15分钟。
治疗组在对照组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石汤辩证加减治疗治疗。基本方药为:金钱草30g、石苇30g、冬葵子、车前子、鸡内金、丹参、莪术、白茅根、黄芪各12g,甘草6g。并随症加减:下焦湿热,小便涩痛者加黄柏,栀子各12g;下焦淤滞,少腹刺痛者加白芍、延胡索各12g;肾气亏虚,乏力者加杜仲、续断各12g;肾阴亏虚,心烦咽燥者加女贞子,枸杞各12g;结石久留不下者加王不留行、威灵仙各12g;血尿明显者加墨旱莲,蒲黄各12g,每日一剂,复煎取汁600ml,分早晚2次服用,35天观察疗效,同时嘱患者每天饮水2000-3000ml,坚持每天跳绳15分钟。
3 疗效观察
3.1治疗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临床拟定。治愈:结石排出,临床症状消失,X线片或B超复查结石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减轻,X线片或B超复查结石较原来缩小三分之一以上,或下移3cm以上。肾积水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X线片或B超复查结石无变化,肾积水无改善
3.2治疗效果
①两组临床治疗比较:治疗组87例,治愈36例。有效4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81例,分别为治愈22例,有效4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3.9%。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腰痛,血尿,尿痛,肾积水治疗后改善率分别为97.6%,97.6%,82.1%,96.4%。对照组分别为96.2%,75.6%,56.8%,89.3%,后3项治疗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病案统计融合了多个临床学科的配合与作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统计等工作后,从而得到更为规范的数据,为医院管理提供更佳的依据。从表面看来,病案管理与医院统计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病案管理与医院统计之间存在相互监督、相互利用、相互说明的关系,均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病案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价值
病案不但是医疗业务统计的原始资料,同时还能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通过深加工病案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及理论进行分析,可为医院的长远规划及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同时还能分析出医院的医疗效果、业务水平、医疗质量等,还能监测医院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找出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1.病案统计可为临床科室的管理提供信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临床科室,而临床科室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主体及核心。病案统计中的“平均住院日”、“术前住院天数”、“床位周转率”、“病床使用率”、“科室出入院人数”等统计指标均可反映临床科室的经济管理及工作效率。例如为避免医院感染暴发等事件的发生,严格要求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控制在1.5%以下,无菌手术切口中甲级愈合率控制在97%以上,而医院每月均可通过病案统计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超标,则可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病案统计可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每一年年初,医院均需要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院业务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中包含“总业务收入”、“手术人次”、“出院人数”、“总诊疗人次”等统计指标。每一年制定的指标的均是根据上一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比较后,并根据医院的实际制定出来的,有效保障了医院发展目标的可靠性、先进性、科学性。3.病案统计为诊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每个病案均准确记录了患者的诊治、转归过程,可较为全面的反映医院的医疗制度、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等。当前我国的医院管理工作主要由病案检查出发,将病案作为评估及监督诊疗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检查病案的内容,并通过对病案进行统计分析后,从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措施,进一步确保了诊疗的安全性,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4.病案统计可为医院考核提供核算依据。病案统计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病案统计报表中的指标是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的指标的反映,通过病案统计,可有效减少医疗成本,为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病案统计可影响到医院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病案信息系统,可全面了解每个科室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能反映每位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管理情况,通过统计这些数据指标,可制定出相对应的绩效工资、晋升标准、年终考核考评等。
三、病案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病案统计信息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领导对病案统计工作的重视度不足,病案统计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大部分医院的统计操作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单机运行阶段。有的病案统计工作还是由病案统计人员手工计算、录入、抄写等,导致部分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不能直接利用,造成医院在物力、人力资源上的浪费。2.医院管理者对病案统计工作的认识度不够。当前部分医院管理者对病案统计工作的认识度还不足,认为病案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将病案收集、保存即可,不舍得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投入,单纯的将病案统计看作是完成上级交代的一项任务,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病案统计信息。3.病案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大部分医院的病案统计人员并非专业出身,且主要是由退居二线的临床岗位人员居多,这些病案统计人员存在的通病是缺乏医学统计理论知识、知识贮备落后等。大部分病案统计人员只会最基本的数据收集,并不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导致对收集的病案信息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及研究,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医疗行业要求。
四、提高病案统计工作水平的途径
1.加大对病案统计软件及硬件的投入。现阶段的医院管理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且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案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因此医院管理领导者应将病案统计纳入日常的医院管理体系中,加大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投入,不断改善病案统计工作的软件及硬件设施设备,采用现代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的病案资料信息库,实现病案信息资料在收集、存储、传输、处理、输出等方面达到一体化,从而更好的为医院管理工作服务。2.提高医院管理者对病案统计的重视程度。医院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增强病案统计的意识,并主动承。担病案统计的部分内容,主动对医院管理工作进行追踪,同时对病案进行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追踪,以获取更加完善的病案信息,从而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参考。3.提高病案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病案统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需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医院的规模设立专门负责病案统计的机构,并委派分管院长进行负责,有效分配病案统计人员的工作。同时病案统计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增加病案服务意识,调整统计项目,学习新的统计技能,以期更好的为病案统计工作服务。
作者:沈华 单位:丹东市中医院病案室
参考文献:
[1]何金颖.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144-146.
一、护患沟通的愿望和目的
护患沟通是人际沟通的具体化。人际沟通是人们将思想、感受、意念传递给对方并为对方所接受,是接受、了解对方的双向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思想、感受、情感、意念的传递,是互相了解和接受的过程,也是相互传递信息、为护理工作提供充分依据的过程。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护患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双方在医疗和护理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既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沟通也是提高护士素质,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沟通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体态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语言技巧等。要求护士具有多学科知识,运用生物学、心理学、人文科学及社会学知识和人际沟通的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运用、提高,以便在与护理对象沟通中既能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护患沟通的特点
护患之间的沟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医疗市场的需求以及护理人员的素质等。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法制社会的健全,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大大提高,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多地要求享有自己的权利,更加需要良好的就医环境,需要温馨和谐的就医秩序。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反映出整个医院的工作质量。由于护理工作直接面对患者的特殊性,职业本身对护士语言、技术、行为要求较高。
目前护理人员匮乏,护士对职业的不理解及思想不稳定,使得护士与患者很少有交流和沟通的时间,护患双方缺乏理解和信任,常常是引发护患矛盾的原因。因此,分析护患沟通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患双方共同利益所在。
三、护患沟通的方法
3·1建立信任感信任是护患沟通的基础,彼此信任是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相互间的了解又是建立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沟通的基本方法是交谈,交谈的关键是护理人员本身。首先,护士要主动迎接患者,让患者对医院有一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介绍病区医生和医院周围环境,主动帮助患者解决护理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拉近与患者的距离。通过掌握患者的思想以及对护理工作的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3·2树立护患平等合作的理念:护患关系双方,虽然各自角色不同,但都各有各自的尊严,都有需要尊重、需要理解的权利。双方的合作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护士要尊重患者对诊疗和护理的要求和意见,双方都要用换位思考的观点,理解和尊重对方,主动融洽护患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护患的积极性,促使患者康复。
3·3做好治疗性沟通A收集相关资料:护士通过沟通收集患者的思想和情绪反应,了解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使患者明确进行护理操作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护理计划实施的效果。B告知相关问题: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中要及时将治疗方案,治疗和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患者,让患者了解自己在治疗中病情、经济、预后及相关问题。C康复指导: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减少疾病的复发或恶化,必要时给予书面材料详细说明康复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4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护理人员正确使用语言交流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忽视诚挚温馨的笑容,亲切谦虚的态度,庄重稳健的举止,应用语言和非语言恰当的交流,是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
四、护患沟通注意以下几点
[关键词] 葛酮通络胶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脑梗死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079-02
Getong Tongluo Capsules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GAO Yan-bo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Baotou Central Hospital,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ffect of Getong Tongluo capsules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Getong Tongluo capsul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Xuesaitong tablets. Results 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3.33% vs 73.33%)(P
[Key words] Getong Tongluo capsule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该文为进一步探究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作用,特选择了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16±5.62)岁(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45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35:25。对照组共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06±5.72)岁(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45岁),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分布比值为36:24。纳入标准[1]:①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伴有后遗症;②符合1990年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③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伴有四肢感觉异常或行走不稳情况;④对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了解,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2]:①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患者;②非X梗死后遗症患者;③血液系统、精神系统异常者;④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或者病变者;⑤合并严重感染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血塞通片(国药准字:Z53020181)治疗,100 mg/次,3次/d。实验组采用葛酮通络胶囊(国药准字:Z20060439)治疗,500 mg/次,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进行详细观察。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进行观察。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3]:显效:脑梗塞后遗症(头晕目眩、全身麻木、语言障碍)等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趋于正常。有效:脑梗塞后遗症(头晕目眩、全身麻木、语言障碍)等显著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好转。无效:脑梗塞后遗症(头晕目眩、全身麻木、语言障碍)等未改善或者恶化,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未好转。
1.4 统计方法
治疗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均录入至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
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病变计分及血液流变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危害性较大[4],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的主要康复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葛酮通络胶囊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常见药物[5]。
葛酮通络胶囊的主要成分为葛根黄酮,约占整个药物成分的80%[6],该成分可有效降低脑缺血所引起的Ca2+、SOD活性,对改善脑水肿损伤具有积极的作用[7],且该药物可以抑制糖尿病合并脑缺血的NOS活性,降低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减少LPO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对内皮细胞的损害,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对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损伤发挥拮抗作用,并进一步增强细胞的耐缺氧作用,改善脑梗死对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并可同时改善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保护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并发脑梗死后遗症康复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 周慎,黄江波,李佑生,等.葛酮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瘀血痹阻脉络证的Ⅱ期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3):2514-2517.
[2] 徐廉,邓昭美,孙刚,等.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瘀血痹闭型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5,13(5):57-58.
[3] 黄旺新.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19例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65-66.
[4] 桂鹏,杨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J].医药前沿,2016,6(7):318.
[5] 范舜A,李惠冰,肖雪云,等.中药、甲钴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3):1402-1404.
[6] 张颖.硫辛酸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3):240-242.
方法:80例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术前静脉注射阿托品0.25mg,分别推注A混合液和B混合液。(A液配制方法:先抽取2%利多卡因1.5ml再抽取丙泊酚200mg;B液配制方法:先抽取丙泊酚200mg再抽取2%利多卡因1.5ml。)观察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二者在人工流产中静脉注射疼痛反应,以及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
结果:试验组静脉注射后未出现1例患者主诉注药处疼痛,对照组出现9例患者主诉注药处疼痛。两组静脉推注后2min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结论:经过观察比较,先抽取小剂量的利多卡因再抽取丙泊酚配制的混合液可以有效预防丙泊酚注射痛,并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利多卡因 丙泊酚 配制顺序 注射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4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2-01
丙泊酚具有起效迅速、苏醒迅速完全、可控性强等优点,广泛用于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无痛检查 [1],静脉推注时常常在注射部位产生一种烧灼样的疼痛,注射痛发生的具体机理仍不十分明确 [2],其发生率高达28%-90% [3],导致患者焦虑、不安等情绪的发生,影响麻醉质量。临床使用时常常在丙泊酚中加入利多卡因 [4],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小剂量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不同的配制顺序对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配制A混合液和B混合液。A混合液配制方法:先抽取2%利多卡因1.5ml再抽取丙泊酚200mg;B混合液配制方法:先抽取丙泊酚200mg再抽取2%利多卡因1.5ml。
1.2 选择80例无痛人流患者,年龄18~40岁,体重40~70kg,ASAⅠ级,手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禁食6h,禁饮4h,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于入手术室后选择手背静脉,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心率(HR)、血压(BP)、和血氧饱和度(SpO2)。鼻饲给氧气5L/min。术前静脉推注阿托品0.25mg。
1.3 手术区开始消毒时试验组静脉推注A混合液,对照组静脉推注B混合液。以0.5ml/s的速度匀速注射丙泊酚混合液,推药期间以患者主诉注射部位疼痛或胀痛为疼痛标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述说手部胀痛不适的次数。同时观察患者静脉推注后2minBP、SpO2和HR的变化。
1.4 统计分析。计算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
2 结果
2.1 试验组无主诉注射部位疼痛或胀痛不适,对照组有9例主诉注射部位疼痛或胀痛不适。其疼痛发生率为22.5%。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注射部位疼痛或胀痛的比较(n=40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2.2 两组静脉推注后2min BP、SpO2和HR变化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丙泊酚是静脉麻醉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特别是门诊短小手术和检查,往往单独使用,静脉推注时常常在注射部位产生一种烧灼样的疼痛,注射痛发生的具体机理仍不清楚。临床使用中常在丙泊酚中加入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常用的酰胺类局部,在肝脏被肝微粒体酶水解失活,代谢慢,t1/2为90min。有起效快、穿透力强、安全范围较大的特点。利多卡因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转复室性心律失常时可一次静脉推注50~100mg(1~1.5mg/kg) [5]。而本组用于人工流产的利多卡因的量只有1.5ml(30mg),是安全的。
3.2 与利多卡因相比丙泊酚油性高,粘稠度大;另一方面,利多卡因容量很小只有1.5ml,而丙泊酚容量多达20ml,如果先抽取丙泊酚后抽取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往往集中在注射器的前部,不能充分与丙泊酚混合;而先抽取利多卡因后再抽取丙泊酚的过程中,利多卡因与丙泊酚混合液在注射器内形成漩涡,使利多卡因能与丙泊酚充分的混合,发挥利多卡因的作用。同时,本实验也未发现不同的抽取药物方法对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有任何影响。
3.3 日常麻醉工作中,往往忽视药物的配制顺序,本实验证明,先抽取2%利多卡因1.5ml再抽取丙泊酚200mg的配制方法对预防丙泊酚注射部位疼痛有效,虽然本组资料较少,但也值得医护人员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 王玲,任洪智,叶铁虎,等,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90
[2] Picard P,Tramer MR. Prevention of pain on injection with propofol: a quantitative systemaitic review[J] .Anesth Analg,2000,90(4):963-969
[3] 王琛,王国林.丙泊酚注射痛的机制及预防[J].医学综述,2006,12(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