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类文章

科技类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类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类文章

科技类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技综合;出版社;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108-03

随着我国关于科学教育工作的加强与相关市场经济的风潮,使得当下我国的科技类综合出版社十分众多,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素的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发展格局。而在科技综合类出版社中,化学化工类的市场需要又十分广阔,对综合类出版社的发展又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随着国家的图书出版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式政策的颁布,也使得我国由传统的新华书店独占各行各业图书市场的情况变为“各行、多家出版社协和发展”的新局势。同时,在当下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新型出版社市场中,传统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和新生型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如何占据稳定的市场,保持源源不断的发展力并且不被市场所淘汰已经成为当下科技类综合出版社应该思考的主要题。笔者认为,在当下的整体出版社市场中,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将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当下发展问题看作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无论是传统型科技类综合出版社还是新生型科技类综合出版社才能找出相应的对策,并且做出最佳的科技类综合出版社战略性对策。才能使得书店、出版社与读者之间建立完美的对接关系,最大权益化地适应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市场环境。笔者从以下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1 化学化工类图书分析

当下我国化学化工类的图书在出版发行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且相比传统的化学化工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中,化学化工类图书一方面可以快速进行传播,扩大了科技综合类出版社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化学化工类图书的相关出版权也受到侵权的威胁。

1.1 化学化工图书市场的恶性竞争分析

在化学化工类的图书出版工作中,随着市场政策的开放,和化学化工类相关的国内出版社,无论是传统型的化学化工类出版社,还是新生型的化学化工类出版社,多数都在为了自身的销售与取得主要接触人的文章材料而进行明争暗斗。多数化学化工类出版社都在将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点、营销渠道作为沟通书店、读者、主要接触人、出版方的重要途径。也因此使得我国的化学化工类图书的市场竞争陷入恶性循环。此外,甚至有的化学化工类出版社不惜以故意降低价格作为吸引书店的营销手段。而这种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不仅使得化学化工类出版社行业市场得到了破坏,而且使得书店在得到大折扣的化学化工类图书的同时,进行高价格的售卖,使得消费者的权益也得到了损害。从而形成“低价近――高价卖――卖不出――驳回出版社”的恶性循环。

1.2 化学化工类图书的知识产权受到潜在威胁

随着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并且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与我国消费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化学化工类图书的互联网资源也在逐渐普及,互联网逐步成为我国获取化学化工类图书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化学化工工作者与相关化学化工类图书电子文档的售卖者在如何正确借助使用互联网这一资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化学化工类出版社行业发展的结果,尤其是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使得对化学化工类图书的相关知识产权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不但从源头上侵害化学化工类图书的著作权,而且也严重损害着化学化工类出版社的影响力和信誉度,使得当下涉及到化学化工类图书的作者、出版社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权益侵害。并且化学化工类图书的作者也无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是由互联网的网络隐蔽性以及互联网的及时性所造成的维权困难。笔者认为,对于此,出版社应该与作者达成相应的协议,保证化学化工类作者的电子版Word、电子版pdf文件不被泄露和在互联网里面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化学化工类的图书的著作权额出版权得到相应的保护。

2 实施科技综合类出版社权威性建设

当下我国的科技类综合出版社发展水平和国外的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国际化水平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尤其是一些科技综合类出版社权威性建设方面,我国政府在科技综合类出版社的设施与发展战略政策方面的投资中资金有限,使得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在出版相关科技综合文献、期刊杂志、科技图书的过程中,限于没有良好的科技权威评委资源以及相关软硬件设施这一现实,无奈之下,只好让科技水平一般的评委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去体会和理解相关科技综合类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性方面的前沿性,也就只能在科学技术的理论层面去明白和理解相关需要出版的科技综合类文章的表层文化和创新性因子。

此外,部分科技综合类出版社随着近几年的规模扩大化,使得出版资源和相关科技综合类文章资源严重不匹配,出版图书所需的设备老化、出版的技术人员不能进行定期培训、一些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对全球的前沿科技咨询的最新信息不能及时获取等等,均使得我国当下的一些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科技综合类出版社权威性建设发展缓慢、综合影响力甚微,对我国的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市场的全面发展与对前沿科技、新型创新型技术的综合认识无法得到预期应有的宣传影响效果,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和我国当下一些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发展现状都将直接推动科技类综合出版社从出版社内部的审核结构、管理层进行适应新型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市场的改革。

2.1 通过主要接触人进行

根据笔者对我国的163家出版社的调查,在我国当下的一些科技综合类出版社中,有许多科技综合类出版社的编辑学历水平都是文科出身,有的甚至是国家三本院校或者专科的学历水平,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导致科技类的出版社在审核相关的科技文章的过程中,只重视相关影响力和吸引读者的兴趣等方面,而不能将科技文章的创新性精神和科技文章所附带的科技领域的权威影响方面的附加属性等融入到出版相关文章的过程中。

此外,相关的科技类出版社无法高效地运用互联网资源和主要作者进行通讯联系。我们都知道,网络技术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大规划,它和其他科技一样都有创新性、实用性、技巧性、合作性、群体性等这些基本属性特征,但是笔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将网络资源作为一项官方网站的挂牌工作,使得相关科技投稿人在投稿环节,无法通过互联网渠道和出版社取得尽快的联系,并且出版社对相关职工要求过于强调模块化的技术,不注重培养网络技能的通讯和宣传功能,这些问题致使我国当下一些科技类出版社在与主要接触人的沟通过程中得不到快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得科技综合类的出版社在科技权威的建设过程中存在障碍。

2.2 通过选择文章类型进行

对于我国的科技综合类出版社来说,具有明确的文章类型筛选目标是促进其出版和对相关文章分类的重要前提。受传统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发展模式观念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当下出版审核文章的过程中评委专家在制定文章类型目标时,往往只是考虑到单一的出版目的,单纯地要求科技出版活动的传播性和对出版社的影响作用,没有结合实际科技文章的影响因子和创新性情况考虑。

对于传统的科技综合类文章的筛选中科技文章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但却极具科技前沿性的文章,一些专家评委由于自身水平和研究领域的限制,往往会错过这些科技含量极高的文章。基于以上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科技综合类出版社首先应该在文章类型上进行改革。首先出版社在安排文章类型板块时,应该参考国外的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比如《Nature》与《Science》等,这些国际级核心期刊所出版的文章,均具有领域权威性,并且所出版的文献均具备一些共同特征,考虑到影响力极大的核心国际级刊物的共同特点,我国的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应该根据国际级核心刊物的文章实际情况为出版社定制相关的文章类型内容,强调文章专业化、影响性和创新性。

2.3 通过报道对象以及读者进行

笔者认为,当下科技综合类出版社还应该通过报道对象和读者进行科技权威性建设。比如可以通过在报道前,先和报道对象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以确保在实际的报道文章中,没有遗漏重要信息和增强对象、报道对象事迹、出版社的三方影响力,从而为建设国内科技综合类出版社的权威性做出贡献。

此外,出版社应该根据已有的读者资源用户,和读者进行每期的互动,比如在上一期的出版物中留下一些共同讨论的话题,使得读者参与进来,从而更容易获取读者的兴趣,在新一期的出版物中,增加读者感兴趣的部分,从而提高了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3 对于科技综合类出版社的发展思考

3.1 以信息咨询及职能延伸服务促进发展

笔者认为,科技类综合出版社应该从信息咨询以及职能延伸服务方面进行战略的规划和建设。

第一,科技综合类出版社要根据当下构建科技综合出版社权威性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出版社内部的人才结构,通过信息咨询和职位延伸,进行合理配备不同部门不同需求的人才。

第二,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应该根据激励和奖励机制,打造一个扩大人才价值化的内部人才成长体系,从而打造一支稳定的优秀人才团队。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出版社办公环境,提供广阔的人才思维发展平台,让员工尽可能地发光发热。第四,要重视对职能延伸服务人才的培训。一方面,信息咨询员工也要及时“充电”,以适应科技综合出版社市场的新发展和更加激烈的出版社市场竞争。另一方面,科技综合类出版社还要定期培训现有员工。对出版社企业现有的各部门员工,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才能的职能岗位上去,而且要注重对他们的再培训,通过继续学习培训,让他们尽快适新的岗位和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2 以品牌输出及市场化服务促进发展

笔者认为,从科技综合类出版的内部管理角度来看,建立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出版社管理体制,在品牌输出以及市场化服务促进发展是现代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发展制度的本质要求。

建立现代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制度以后,政府授权出版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出版集团(公司)二次授权给下属出版社子企业对本出版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与管理,真正做到“品牌输出,市场服务”的新型科技综合类出版社发展模式,使企业真正成为品牌输出、服务市场、权威建设的市场主体。

这种新的“在品牌输出以及市场化服务促进发展”管理体制模式,将成为我国现代科技综合类出版企业的重要标志。经营机制的创新,是我国出版企业发展兴旺的关键。出版企业要抓住改革机遇,努力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出版事业的发展。

4 结论

国家的图书出版体系的变革和创新式政策的颁布,使得我国由传统的新华书店独占各行各业图书市场的情况变为“各行、多家出版社协和发展”的新局势。

此外,随着我国的图书行业在逐渐走向国际化方向,对相关的出版社也提出了新的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硬性条件。而科技类综合出版社如想接轨国际化的标准发展趋势,更应该以身作则,对自身出版社高要求,对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管理层、内部机制等进行严格的改良与协调,从而才能突破科技类综合出版社的发展瓶颈,打造自身的优势,使得自身在科技类综合出版社行业市场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科技信息全媒体传播主流内容提供商 中国科技信息[J].中国科技信息,2017(2):28.

[2]李艳红,彭超群,何学锋.提升编辑综合能力 促进科技期刊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6(4):97-100.

[3]姚鑫,余莹.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的问题研究[J].天津科技,2015(11):29.

[4]李敏,王雅利.浅议信息网络化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J].山西科技,2013(6):30.

[5]贾佳,潘云涛.数字出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J].科技与出版,2013(2):31.

科技类文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基因 媒介 受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91-02

转基因作物相较于传统农业,是一种新兴事物,对大多数受众来说是陌生与神秘的,而作为公众理解科学的主渠道,大众媒体,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三大新闻传媒所获取的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媒体,分别为93.1%、31.9%和69.5%, 所以,做好转基因作物的新闻报道,对国内受众认识、了解及评判转基因作物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统观国内转基因作物报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转基因作物相关报道传播失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新闻报道理应受到媒体的重视,频繁出现于各种媒体的报道或讨论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转基因技术更像是一种独自发展的技术,在人们的视线中很少出现,并一直带有神秘色彩,很多普通大众其实并不了解转基因技术,同时也缺乏对转基因技术了解的渠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1.1 我国科技类新闻传播历来较少

我国科技类新闻传播相较于西方国家,一直较弱。《人民日报》每星期94个版,其中只有6个版的“科技周刊”,每周四出版,仅接近版面总数的4%。中央电视台虽然设置了《科技博览》、《走进科学》、《科技调查》、《探索・发现》和《科教片之窗》等科技栏目,但其播出时间仅占9%,相比美国的20%以上、日本的15%以上,要少得多。①不仅科技新闻报道比重历来较小,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比重仍在降低。以科技发达的上海为例。一方面,上海的大众媒体渠道在数字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急剧扩张,平面媒体的版面、电视媒体的频道比10年前增加了50%以上,但一些传统的专业科技传播媒体资源都处于消亡、合并的状态。如《新民晚报》以前的“科学馆”专栏也已取消,相关的科技传播信息归并到“科教文卫”等常规性的新闻报道中,深度科技报道基本消失。即使是在以科教文内容为主要特色的《文汇报》,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科技文摘”每周版面比重已从10年前的2.08%下降到现在的1.04%。②

1.2 “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介对利益的追求

不断激烈的媒介竞争,和新闻媒体对利益的追逐,使我国的新闻媒体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容易提高收视率和受众追捧的话题,如“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非诚勿扰”等娱乐性节目,而对于转基因作物等科技类的报道,因为其更多的是向受众传递科普类信息,而并不能形成轰动和持续的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一般科技类报道在国内往往受到冷落。

1.3 新闻从业者和受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缺乏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队伍,制约了科技新闻的报道,相比于转基因报道,一般的娱乐报道入门简单,且更容易有市场,同时因为科技类新闻报道专业人员的缺失,使我国科技类假新闻层出不穷,如曾出现过的“水变油”“华南虎照”等假新闻,不仅不利于我国科技类新闻的发展,而且使我国科技类新闻的信誉在受众心中打了折扣。同时我国受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2003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98%,农村居民则低至0.7%,与美国2001年已经达到的17%相去甚远。”③使我国大众对科技类新闻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我国科技类新闻报道中生涩专业术语的出现及内容的不易理解性,导致大众对科技类新闻的兴趣寥寥,受众对于容易理解和贴近生活的娱乐性新闻和社会新闻更有兴趣。

2 媒介“解压阀”功能的缺失

传媒作为社会的“解压阀”,是传播学者提出的一个形象比喻,意味着传媒在社会心理压力过高时它释放压力,在常态时又能自动控制开关,保持合理压力。传媒作为社会“解压阀”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功能,通过这些特殊功能的制度性安排和建设,传媒就能够起到化解社会烦闷心理问题的作用――即达到 “传媒解烦”的目的。转基因技术作为新兴的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必然遇到一定的反对,笔者认为国内对转基因作物的反对原因如下。

2.1 对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安

部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持反对态度,认为转基因作物会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转基因的毒性问题,转基因作物的营养问题和转基因的过敏反应问题。这些问题在一些科学家的试验里都有呈现。而一些西方国家,对转基因食品也持不支持的态度。如,2009年5月,美国科学与环境医学会(AAEM)呼吁:“可能的话,医生要教育病人、医疗界、市民大众,避免转基因(基因改造)食品,并提供有关转基因食品和健康风险的教育材料。”他们呼吁暂停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对其作长期的独立的研究。④

2.2 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

在对转基因作物的反对中,有一部分人,是对转基因技术的不了解,从而导致把转基因作物妖魔化,还有些误解是超越自己知识范围越界扮演权威的蛮横所造成,如有一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心存恐惧,担心外源基因进入身体,改变人的基因。而黄大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所有生物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核酸组成。食品中含有着的大量核酸成分进入肠胃后会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转基因食品也一样,不会以基因的形式进入人体组织,特别是生殖器官,因而不可能影响人的基因组成。”⑤由此可看出对转基因的误会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转基因专业人士“集体失声”导致的。

2.3 对食品安全的不安

食品安全近年来成为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俨然成为民众关心且敏感的问题,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也使大众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持不信任的态度,影响对国家食品管理能力的信任。同时,因为新闻媒体是为政府服务,不能越级监督这一点也使公众对媒体的转基因正面报道持怀疑态度。

2.4 认为转基因研究过于急功近利,存在不可逆的影响

反对者认为转基因作物不同于现存物种,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瞬间”试验完成的,安全性没有保障,且没有长期的“临吃试验”,用寿命比人少很多的动物做试验,也不能预测转基因食物的潜伏性。人类转基因的急功近利会导致无法估计的后果。

除此之外,反对者还担心转基因专利,认为转基因是西方国家发动的又一场“”等原因。无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害或有益,这都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科学去反复论证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上面人们反对转基因的几个主要原因中看出,反对者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所持有的恐惧和不信任的态度。而造成这种态度和情绪的原因之一,是媒体解压阀功能的缺失。

作为一个新的技术,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必然都会带来人们一定程度的恐惧和排斥,无论转基因技术就技术本身,是否有益,这是科学论证的过程,但是作为社会“把关人”的媒介,有必要在一个新的技术出来的时候,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报道,传播新的理念和知识,而不是回避消极的态度去处理。当人们对转基因的恐惧或反对越来越大时,媒体才出来澄清或发表一些文章来被动的解释或辟谣,这并不能释放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恐惧和憎恶,反而容易把科研工作者和转基因的反对者们,放到对立的位置,使矛盾激化。媒体应该为反对者和支持者,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对话的通道,使双方能够交流,争辩,释放压力。

3 “自上而下”单向传播,受众话语权的缺失

西方研究者认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不仅局限于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的认知,更应倾向于了解并监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包括两方面,首先,公众作为受众,是被动地接受科学信息。其次,公众还作为传者,应该主动地反馈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意见。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传播,向来是自上而下的单线传播,往往没有注重传播的效果,也没有注重传播的反馈工作,使科学家和政府之间缺乏交流和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科学家和决策者高高在上,而受众只是被动的了解一部分信息。这不仅是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决策者容易处于监管的真空环境,并且不能很好地判断民意的走向,也不利于科普结果的掌控。

4 对策

4.1 媒体应是社会的公器,而不只是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和“卖点”、利益

这除了需要媒介的自律和媒体职业道德外,更需要我们法律和政策的鼓励、约束,如可以把媒体科技报道所占报道的比重进行最低量的规定,并把这个标准作为媒体评优的参考。

另一方面,媒体应该改变自己的报道思路,舍弃科技类报道高端、生涩的形象,在报道方式上,可以用到故事性,趣味性和易懂性的统一,多联系实际,使受众爱看,看的懂。而媒体人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杜绝假新闻的出现,提高媒体信誉。

4.2 媒体应为社会大众提供交流、解压的通道

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不安的大众,当务之急是向他们开放了解转基因知识的各种渠道,同时鼓励他们和转基因专家进行对话讨论。这也是防止人们因为不了解而反对转基因的最好方法。但同时,因为我国媒体一直是作为党和国家的舆论喉舌出现,在一些情况下,媒体报道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扰较大,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媒体的信誉,所以在转基因报道中,要公平中立的提供一个平台,允许有反对质疑的声音出现。

4.3 建立反馈机制,立法保障信息透明度

鼓励民间调查公司定期公布民间转基因认知、态度,调查结果,并立法要求转基因各科研部门和审批部门,对转基因立项和应用信息公开,成立转基因研究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公布成果。完善相关法律,使转基因作物试验和管理有法可循。

注释:

① 彭菊华,丁玲娜.科技新闻弱势传播原因分析[J].当代传播,2006,(4).

② 徐剑,蒋宏.上海专业科技传播人才的现在与发展策略[J].新闻记者,2007,(7).

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5.

科技类文章范文第3篇

考试中常见的毛病及原因有:阅读时一目十行,事物特征抓不准;分析概括能力缺乏,不能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超 过规定字数解答简答题;辨析浯言能力不强,对 语言文字的删留说不出所以然;还有的把说明方法 和修辞方法混为一谈等。

科技类作品阅读命题以主观题为多,解答时除注重语言的简洁明确外,还要重视如下几点。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科技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科普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理清说明顺序。科技说明文,要想把科技知识准确明白地传输给读者,当然离不开恰当而有条理的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和顺序,因说明对象的类别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介绍事物及事物发展变化类的作品,常用时间或空间顺序,其特征往往表现于外,可从形状、构造着手把握其特征:介绍事理类的作品,常用逻辑顺序,其特征常常隐藏于内,须从性质、成因、关系着手把握其特征。

(三)辨识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科技说明文,要注重运用恰当贴切的说明方法,把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化深奥为易懂。因而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常会有辨识说明方法并指出其表达作用的试题。中考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引言论等,这几种说明方法必须熟记并正确书写。

科技类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色彩;书籍装帧设计;封面设计;期刊

中图分类号:J0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376-02

一、前言

当人们对一本书产生兴趣时,首先是对这本书的封面产生兴趣,其次是它整体设计风格,然后才是内容。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色彩源于自然。人们对于色彩的感觉是一种天性,它会让人产生冷暖、明暗、轻重、强弱、远近,胀缩等不同心理反应,所以色彩能表现出我们感觉到、却往往不能用言辞表达的东西。

二、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书籍的种类繁多,涵盖面广,大体上分为文艺类、科技类、儿童类和期刊类。

(一)色彩在文艺类书籍中的运用。根据人的审美心理,文艺类书籍的设计就是要把“空白”留给读者,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如《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图1)介绍了中国28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这部书的封面选用整页的黑作为背景,用特写镜头将中国青铜器种之一鼎上的纹饰,用渐隐的方式融进黑色里,纹饰上最突出的是一对发锈的兽形,发出青绿色的光。“世界遗产”四个字及“之”的圆形底与“中国档案”的外框印成了专银,提高了书的档次。“中国档案”采用深褐色和一种能够表达出岁月风蚀、历史久远的字体,给了此书厚重感,也实现了和背景色的统一与相融,搭配很合理。黑是所有颜料混合在一起的总和,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消极,更多的则是趋于肃穆、未知感和黑暗的惧恐。同时它也是高档色,有其高雅、公正和大气的一面。此书整片黑色中营造出一种遥远、神秘、近乎凝固的意境。腰封用了发黄的牛皮纸,周围打了圆孔,圆孔折叠的中心正好在书脊与封面环绕的转折处。封面的背面是空白页,扉页是满页的青色底加上正中的一条白色的、精致的古老花纹图案。青色是为了和封面的色调一致,加上花纹,整体上漂亮、精致。内页用了黑、白、灰和大面积纯度高的色彩夸张又大气。多变的色彩。

和灰调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图片一起向我们讲述了探寻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背后的秘密,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气象万千的中国自然和历史画卷。

(二)色彩在科技类书籍中的运用

科技类书籍是反映自然科学的。在色彩的运用上,多用到的是表现科技理性与智慧的冷色调,如深沉的蓝、荧光的绿以及明度低、对比度差的色彩。《常用农药使用手册》封面中应用到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图2),用马赛克分解下的农药瓶子告诉人们农药的不可触摸性。黑色运用在科技类,尤其是农药中,就会暗藏杀机,有一种危险和警戒的信号。“使用手册”这四个黄字起了醒目作用,虚实结合,展示主题。《常用农药使用手册》是使用说明性的,所以目录和内文排列很简单,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的单黑色,整体显得简单、干净又大方。

封面 目录 内页

图2

(三)色彩在儿童类书籍中的运用。儿童类书籍设计要贴近儿童。由于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色彩的需求不同,所以要想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引起儿童浓厚的阅读兴趣,就要求设计师将红、黄、绿、橙等儿童喜欢的颜色运用到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书籍中去,内容要简明、扼要,易于被儿童喜爱与接受。

1、幼儿启蒙。五个月的宝宝,会盯着墙上红色的心形看;宝宝练习抓东西时,也总是喜欢那些色彩纯度较高的玩具,这说明幼儿的第一认知力是从色彩开始的。由于幼儿认知力的天真与好奇,少儿类书籍的色彩要充满阳光和希望,用纯度较高的鲜艳的色彩,既可以促进他们视觉的发育,又能表现出一种“童趣”。如: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开0―3岁的幼儿读物《婴儿卡》和像台历一张张翻页的《宝宝开始学》。

不管是单张的《婴儿卡》还是可以翻页的《宝宝开始学》,它们的共性就是色彩鲜艳、整体风格简洁大方、纸张厚实,而且印刷质量好。中英文的《宝宝开始学》不仅适合学龄前的幼儿,也适合上学的孩子们。

2、儿童读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渐渐有了自己喜好的色彩范围,虽然还对那些纯度高的色彩感兴趣,但他们已不再仅仅限于大面积的红色和黄色,更多的是突发奇想: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小猫为什么要长胡须?他们会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白雪公主》、《Hide & Seek Ocean》(捉迷藏)等连环画和卡通书。

《Hide & Seek Ocean》(捉迷藏),以其简单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有趣动人的设计,深受儿童青睐。它的封面用硬卡纸制成,一只有趣地吐着泡泡的鱼在大海里和各种海洋生物捉迷藏。内页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如用英文写着“Who could be behind the anchor?(谁隐藏在铁锚后面?)”(图3)乍一看除了鱼没有什么海洋生物,但细看起来,在那个橙色的铁锚顶上有一个半圆的凹下去的小豁口,顺着这个小豁口把橙色的铁锚掀起来,一条摇着尾巴的紫色鳝鱼就活灵活现的出现了,鳝鱼的下面还写着“An eel”(鳝鱼)。最令人神奇的是,铁锚盖住的部分和背景完全重合,即使没有铁锚也是一张完整的画面。《Hide&Seek Ocean》(捉迷藏)以艳丽的色彩画面与有趣的设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四)色彩在期刊类书籍中的运用

期刊又名“杂志”,种类繁多,属于比较普及的读物。期刊一般有封面、封底、封二、封三、目录、正文、标题、图片等,这些内容之间有一些固定的元素贯穿始终,文字、图形、色彩之间相互配合,根据期刊的身份量身定做,体现期刊的整体效果。一本成功的期刊不仅可以提升它的发行量,还能提高知名度,当然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期刊的内涵与整体设计。

1.《mangazine|名牌》杂志

《mangazine|名牌》杂志是中国第一本面向国内高端男性读者的,集世界三项印刷大奖于一身的“精英男性杂志”。此杂志之所以列入知名杂志行列,首先是它封面的特殊风格(图4)。《mangazine|名牌》栏头固定不变,但是LOGO的颜色、导读和背景随着专金、专银发生着变化,而且封面处理一贯都保持此样的效果,既显高档又不失单调。图4封面(中)的四位主角代表了黑势力的一种潮流、一个时段的辉煌。背景是白宫的手绘稿,连同杂志的导读文字一同被注入了专金的青金色,乍一看像尘封的过去,实际上是一种暗中生辉的预示。

其次是它高档的色彩、高质量的图片、创新而且简洁细腻的版式风格。《mangazine|名牌》的文章多是报道成功人士的传奇,整本杂志的标题字体是粗黑、黑体,版式简单,色彩以红、黄、黑、白、灰等装点其中,简洁中透着气质,空白中又不乏设计。如图4内文1中小小的红色块放在中间就恰到好处,整体简洁、美观又大方;内文2左边页中间的蓝底上,图说用了比正文大的字体,单看有些笨拙,但整体看起来显得合情合理;内文3竖排的几个蓝色大字,既解释了图片又起到装饰的作用,左右两边的颜色搭配很协调,版面整体看起来很舒服,显得比较干净。

《mangazine|名牌》的广告页堪称精品,高档的金色、黑色、灰色、金银色,色彩的冲击力很强,设计又巧妙,华丽又显高档,让人一看就过目不忘(图4中的广告页)。它的内文可用小5号的字体,也可以用3号字体;一个版面可以只有一张小图,一行竖起来的字,也可以一连几页都是图片而没有图片说明。

三、结论

古言道:“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的”,书籍装帧的分类直接影响着书籍装帧的设计风格,不同的设计风格又注定了色彩运用的不同。像文艺类的书籍装帧设计色彩运用多样,版式相对比较灵活,印刷用铜板纸和特种纸较多一些;科技类的书籍装帧设计比较严谨,内文一般是黑白页,而且大都是文字,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封面的色彩也不需要太多的修饰,纸张稍差一些,但可以节约成本;儿童类的书籍装帧设计比较活泼,色彩比较鲜艳,纯度较高,纸张多为硬卡纸,所以印刷质量一定要好;期刊类的杂志相对文艺类、科技类与儿童类还有一些不同,它没有勒口和腰封。如果专业性期刊的内页是全黑白,它的纸张一般不需要太好。如果内页是全彩的,纸张一定不要太粗糙,否则会影响整体效果。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形象思维活动。色彩的档次能体现书籍装帧设计的不同品味。什么样的书籍应配备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色彩适合那一个年龄段的群体?因为书籍装帧设计的风格与色彩的运用,直接会影响到受众的心理。书籍是一个平台,设计师是联接平台与受众沟通的感情纽带。总之,色彩只有建立在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达到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书籍装帧设计的传达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绿色中国杂志社

参考文献:

[1]《色彩的语言》.[墨西哥]费雷尔.译林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视觉传达设计》.叶永平.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3]《色彩构成》.李绵璐,戴永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7版.

[4]《平面设计基础》.王友江.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科技类文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能力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0-02

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讨论会上指出:要想立足全局,更好的面向未来,那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不仅如此,该战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破解,这能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这样一个世纪中,我国想要全面的彻底的实现振兴,那么就必须通过知识、体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来进行,而这些创新的前提则是创新性人才的聚拢。

一、青少年创造性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创新教育,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更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创造性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学生潜能的开发。目前来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球范围内都逐渐的受到重视。目前教学目标的核心主要就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知识[1]。就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他们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创造性而教”。

二、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依据

美国时任心理学会会长的J、P、吉尔福特(J、P、Guilford)早在1950 的时候就开始对创造性研究进行倡导和宣传。他认为多远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力。直到1962 年,A.纽厄尔等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总结:从思考者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价值都比较高;正是因为这种思维的新颖性,所以这种思维的动机性、坚持性以及强烈性是非常大的;创造性思维的任务主要是勾画出原来不够清楚明确的问题。哈佛大学创造力研究的引领者霍华德.加德纳在80 年代中期在《智能的架构――多元智能理论》将自我认识智能、身体――动觉智力能力、音乐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等7 种不同的天赋或智能列举了出来。

三、在科技类场馆运用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得依赖于学科教育,在学科教育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学生还要学会创造性的去学习。除此之外也不能忽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创造性思维。

1.搭建平台以便于激发学生创新潜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

科技馆不仅代表着校外教育这种形式,它还是青少年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技馆当中的展品资源和学生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优势是科研机构比拟不了的。学校课程改革发展和科技馆发挥教育功能都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同时将这些资源整合成科普活动资源包。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实践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为学生要动手动脑的去对活动方案进行学习和探究。

2.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青少年是科技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能传授给学生们,而不是需要空有其表的热闹与“繁荣”。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只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集体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之下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观察、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小蜜蜂这一种比较常见的昆虫作为载体去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或者在观察过程中对小蜜蜂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身体结构进行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去了解与蜜蜂生存息息相关的水分、食物以及空气等等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知道环境与生物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

3.培养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教育由于其自主探索的性质因此需要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并且获得了怎样的体验。科技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以及思维技巧。科技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这种方式不仅注重到提高学生实事求、勇于探索是的精神,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氛围。

4.评估创新教育成果简约而不简单

传统的考察模式没有注重能力提高方面,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考察模式从而不是一味的只在意分数的提高,这种新的、灵活的考察模式不仅仅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还注重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效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科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手、眼、脑各个方面活动能力,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自主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既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青少年社会科技教育场所一般来说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其他校外科技类场馆,这些科技类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这三者在培养和发展青少年思维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效的结合三者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薇.浅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