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声细语

温声细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声细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声细语范文第1篇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

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1.有生活才有真实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死记硬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尝试,让孩子走进生活,触摸生活。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出现了“麦子”“稻秧”等城里孩子未见过的农作物。学生对我们每天吃的面包、米饭怎么来的,一无所知。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很快,但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却非常有限。这时我们就应该带学生到郊外,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发展。

2.有生活才有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为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我们在学生中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家乡的特产”。学生对某一特产深入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他们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努力创新的意识。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1.日常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乐,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的很难。我们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上课铃一响,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再说字形,正确的奖给贴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指名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3)阅读。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句好段念给大家听,还可以让学生说说新鲜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地,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每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温声细语范文第2篇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温声细语范文第3篇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控制人数。

一个小组人数不宜太多,4~6人最为合适,人数过多容易乱,既不能保证生生参与,又不便于管理。

(2)人员的搭配要合适。

在一个小组中,人员的分配我们都大多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智力、计算机技术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要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而组间同质也能尽量保证组际间的公平性。优秀的小组并非是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比如我们五年级最优秀的小组,人员组成是两男两女,一个男同学电脑技术基础好,一个女同学很活泼,话比较多,还有一个女同学很文静,感觉有点内向,另外一个是学习有困难的男学生,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个小组,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是出人意料的好。

(3)要发挥好小组长角色的作用。

小组在划分好之后,能否成功应用于实践中,小组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组长的确立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小组长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合理安排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其次,小组长要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位成员都能参与进来;最后,小组长要有责任心,能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一定不能选择具有个人英雄主义,包揽整个小组或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的事事包办型的小组长。

2合理的任务设置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中发现,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时候不是很明确、规范,这样学生会把时间花费在理解任务要求上,导致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效率低下,所以老师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是能够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2.1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设置的有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被吸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文件夹共享”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可以设置一个游戏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后,做一个“复制不走样”游戏,由每组第一个学生将教师机里共享文件夹里的一个文件复制,第二个同学再复制第一个同学的,然后依次复制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游戏任务是学生们都感兴趣的,为了执行好这个任务,每个学生必然要了解如何新建一个文件夹并且共享,如何进行复制文件等,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导入方式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乐意参与进来。

2.2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合作性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分工需要,要能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热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存在,让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共同努力,要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在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促进学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和提高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教师在设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使完成制作贺卡的任务能展示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

(1)画面设计是否美观;

(2)新年致辞是否有新意;

(3)语言介绍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如美术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好的可以去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2.3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层次性

在任务的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要把握好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要避免由于任务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任务设置得有一定层次,既有简单明了的适合基础较弱学生完成的任务,又要有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任务。如在讲授“上网获取信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综合运用型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网上下载关于家乡的知识,然后通过组内把各类信息整合,在全班汇报,看哪组同学汇报得又快又多又精彩。要想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组内成员把任务分解成不同层次,然后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为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体现,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促使生生参与的有效保证。在评价策略的建立方面,主要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两方面考虑。

3.1生生评价

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起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接下来让小组长对成员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应是多方面的,要评价该成员任务的完场情况及完成任务时的态度、方法等方面,这里我们可以用评价量规表,比如说,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量规表:A.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B.是否有责任感C.是否认真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D.能否主动协作,帮助他人E.是否掌握了新知识点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评价量规表,对过程性的评价可以设计得简单明了,而对于总结性评价,我们就要设计更全面、详细的评价量规表,一学期可以评价一到二次。

3.2师生评价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在不断巡视,适当监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体的评价,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学困生,不能用一些硬性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可以从坐姿、态度或者进步情况进行评价,要多鼓励。对于优秀的小组除了不断表扬外,也可以适当地奖励他们游戏的时间。

4注意事项

(1)教师不是旁观者,也要参与进去。

教师要俯下身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去,例如在《绿色世博》一课,在学习自选图形的编辑时,不少小组的操作不得要领,这时我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简单地与他们探讨,很自然地参与到出现困难的小组中去,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2)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

温声细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催生情感;自主学习; 提高效率

情感是学生学生语文知识的前提和关键。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深厚地学习兴趣,滋生强有力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主动的调动一切感观因素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一、激发学习兴趣,催生语文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魅力、教学风格、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学科的魅力、深度和宽度,用自身清晰、敏慧、活泼的思路,文雅、委婉、真挚的情感,用较深的语法、逻辑、修辞的文学功底,激发学习兴趣,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要从报刊杂志、现代传媒上学习前沿教学理论、先进教学方法,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独特、先进的教学风格,自然流畅、舒心悦耳、言简意赅的教学方法,催生语文情感,用形象的叙述、美妙的比喻、亲切的语调,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爱上语文,乐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用新颖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用问题式的方式,启发性的话语,再现课文内容所表现的思想,让学生产生一种继续学习、探究的欲望。如,笔者在教学《爱如茉莉》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爱如茉莉》课文,让学生由初读如饮山泉,清淡中有丝丝甜意;到经细读如品香茗,丝丝甜意中有淡淡芳香;到精读如饮甘醴,淡淡芳香中有缕缕心香,使学生深深体会、感知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生命的芬芳和光泽,引导学生急于披文以体察内容。接着我用动情的语调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了无痕迹、心有灵犀的爱。启发学生衔接生活体会生活中来自己长辈、父母、教师的关爱,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宽度为核心,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有效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就会更浓厚、更强烈,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孩子,尊重学生的语文基础、情感体验、主体地位和认知能力,了解、掌握学生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方面、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意见进行整合和梳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利用,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语文,感受到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教师在教学要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需指导,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提供积极思维的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调整学生的情绪,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性。教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前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有选择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学会科学预习,通过自我阅读,利用网络、工具书等形式解决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一些暂时搞不懂、摸不清、猜不透的问题标志出来,留待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教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有效地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对问题展开想象,广泛联想,上下沟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教学类型、内容、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方催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在必要关口、重点问题、关键时刻、予以适时、适度、适当的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

温声细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习俗;禁忌;生产;诞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57-02

生育是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令人痴迷的文化。马克思说:“人类的生产包括物质文明的生产和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指的就是生育。中国疆域面积辽阔,生态环境因地域的不同差别很大,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理特性、性格、心理、经济生活以及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缺陷很明显,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下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试图从中华文明底蕴深厚的豫北平原的生育习俗文化研究,揭示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和信仰。

1 豫北地区的生育崇拜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子嗣是严重的事情,整个家庭的生活都会笼罩着阴影。婚后无子或者不育的家庭破裂的可能性很大,生育后儿媳妇的家庭地位就会得到巩固,公婆对儿媳的包容度就会增大,不然“最后一代的传统婆婆”也会丧失最后的容忍。

当地的村庄一般都会有小庙,庙里供奉的一般是老天爷(玉帝)、弥勒佛、观音菩萨和送子奶奶等道教的神灵,小庙一直被认为是全村的信仰。小庙中供奉着送子奶奶,寄托着村民的生育信仰,这是小庙地位无法取代的原因。

每年元宵节正月的晚上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可以到送子奶奶的面前“偷娃娃”。所谓“偷娃娃”就是偷去送子奶奶面前摆放的娃娃形象的泥塑送给想要孩子的人家,多是刚刚举行过婚礼的人家或者还想要孩子的人家。所谓“偷”其实就是拿,“偷”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送子奶奶送给家庭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偷了就得还。接受泥塑的家庭不仅笑脸相迎还要拿出家里的贵重食品答谢来人,泥塑要妥善保管因为来人送的泥塑在孩子出世之后要还回小庙,并且还要再加一倍,送给两个要还四个。每年走街串巷的卖泥塑娃娃的都会光临,送还小庙的泥塑只能从小贩手里购买。送还表示答谢神灵,祈求以后还要保佑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小贩中断贩卖只能去其他地方购买,直到凑齐相应的数量才会去答谢送子奶奶。

现在村里未婚先孕的现象比较严重,多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成家立业的。“偷娃娃”只会给结过婚的家庭送,没有举行婚礼的则不送。如果娃娃还没有送来就已经生育孩子了,那还是要去小庙答谢送子奶奶,购买娃娃泥塑,这种情况下有一个最低购买的数量2个,生一个男孩子购买2个男孩的泥塑,女孩则选择女娃形象。

(2)婚礼上的生育崇拜。当地传统的婚礼上生育崇拜十分明显。在举行过拜天地之后,新娘要进入洞房换衣服,洞房的门外有新娘的两个兄弟把守,不让任何的男性进入。换衣服之前新娘的小姑子会给她端一个红色的洗脸盆,里面盛有少许的水用来洗手,洗过手之后新娘要给小姑子一个大红包,现在一般是500元。洗手之后,新郎的嫂子就会端上来红色盘子盛的饺子,筷子是30厘米长的两根高粱杆,新娘用特制的筷子挤开饺子吃下去。饺子是事先煮的生饺子,吃的时候旁边新郎的婶婶和嫂子要问“生不生”,新娘也会害羞的说“生”,生饺子谐音寓意“生孩子”。 (3)压床。新婚的前一晚要有一个压床的仪式,豫南的风俗是“由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睡在上面”,豫北的风俗是新郎的兄弟过来压床,如果没有兄弟新郎要好的男性朋友压床,压床的时候要和新郎一块睡在上面。压床意味着新婚的夫妇不久以后就会喜得贵子,为家添丁。

(4)铺床。婚床不是婚礼举行前就铺好的,婚礼的前一天压床之后第二天只能在收拾好的床上撒上红枣、核桃和花生。铺床仪式是婚车停靠在新郎家门口等待典礼之前进行。新娘的姨、舅妈、嫂子这时进入婚房把嫁妆中的毛毯、被子、褥子、枕头以及从娘家带来的100个芝麻烧饼装在衣柜里,衣柜里提前也要洒满花生、核桃、红枣。100个芝麻烧饼象征着新婚夫妇百年好合,另外这些烧饼在婚礼结束后供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妇女拿去“吃喜气”。装完衣柜后拿出来几条被子叠成长条状加上枕头放置在婚床床头,铺床仪式才算完成。

2 孕妇生产习俗

现在年轻的一代生育孩子的数量比起父辈要少得多,计划生育虽然没有达到“只生一个”的目标,但是孩子的数量基本控制在2―3个,生儿育女家中添丁是一件大喜事,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对孕妇生产的重视和呵护前所未有。

(1)坐月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孕妇产后的调养至关重要,坐月子的产妇得不到精心的照顾,身体会落下毛病。坐月子期间产妇不能走出房门,要和孩子在屋里呆上整整一个月。主要是怕产妇受凉,三伏天也不例外,即使去院子里也要全副武装。冬天生产的产妇更要紧,绝对不能出房门,产后的前几天还不允许随便下床。坐月子期间的吃喝拉撒全由婆婆精心伺候,这段时间也是婆媳关系迅速升温的时候。产妇坐月子的时候不能洗澡,不能洗脸、不能刷牙、不能梳头,不然将来牙齿会酸软,皮肤容易有疼痛感。饮食方面注意事项很多,尽量吃稀饭,以前当地坐月子典型的食物就是面疙瘩打鸡蛋加芝麻盐。面疙瘩打鸡蛋做出来并不是小面疙瘩,只有做不好才会出现面疙瘩,出锅之前把鸡蛋打散加进去,芝麻盐就是盐炒芝麻不用放油,干炒。芝麻盐现在许多产妇吃不惯,容易腻味,所以改成面疙瘩打鸡蛋就红糖。红糖被认为是补血佳品,产妇坐月子期间吃的稀饭加红糖,喝的水也要加红糖。鸡蛋是坐月子必不可少的,煮鸡蛋、炖鸡蛋、软荷包蛋、硬荷包蛋、炒鸡蛋等等。豫南地区有产妇吃黄酒的习惯,豫北没有见过,不过近几年鸡蛋甜酒也开始让产妇食用。

(2)生产的禁忌。生产的禁忌要严格遵守,其实在怀孕期间就开始注意了。孕妇可以参加别人的婚礼但是绝对不可以去看产妇,孕妇如果是“穿房檐”(租房子住)生产的时候就得搬出去。这两种都是迷信和巫术的相似律有关,惧怕发生血光之灾。孕妇不能参加葬礼,路上碰见葬礼举行要绕道走。不能去看小产的病人,村民认为这是不吉利的,生怕将来自己的孩子会出现意外。坐月子期间,家里不能外借东西,包括平常的小物件。主要原因就是村民觉得借东西好像会把刚出生的孩子借出去。坐月子期间孕妇饮食的禁忌最大的就是不能吃兔肉和狗肉,吃兔肉生的孩子会是豁嘴,吃狗肉生的孩子身上会生黑斑点,皮肤像癞皮狗一样。

3 新生儿诞生习俗

(1)报喜。孩子出生是家庭中的大喜事,家里又一辈的人出生意味着香火有继,“有人就有财”婴儿是家庭最大的财富。婴儿诞生之后第三天要报喜。报喜就是上孩子的姥姥家报告喜讯,以前交通不便,孩子都是在家接生,出世以后姥姥家的人可能还不知道,所以要报喜。报喜的时候豫南地区是孩子的叔叔前去,这里是孩子的父亲前去。报喜称之为“送烧饼”,孩子的父亲带着100个用红纸包裹的烧饼给孩子的姥姥和姥爷报喜。外婆接到喜讯后要回礼,回的礼用一个篮子装着,里面装着孩子的一件小衣服、一个小碗、一个小勺、一包方便面、一点芝麻。这些东西寓意孩子会茁壮成长,衣食无忧。报喜的对象还包括自己大家族的成员,告知他们家里添丁以及“吃喜面”的日期,赏脸参加庆祝。

(2)吃喜面。临近的新乡市庆祝孩子出生的仪式是在孩子满月的时候,称之为“吃满月酒”,这里是孩子9天的时候,女孩要在18天。吃喜面的两大主角是自己家族和孩子的外婆家的成员,来人都要带着礼物,包括一件童装,10斤鸡蛋,用篮子提过来,孩子的奶奶接过礼物要回礼,有四包方便面、一把糖果和一捧瓜子。姥姥家的回礼会多一些。来宾入门之后首先要上卧室看看孩子,送给一个大红包,姥姥给2000元,其他的亲戚按照亲疏分别有不同的档次。姥姥还要给孩子一身小棉袄,一个布老虎,布老虎可以护佑孩子成长,有辟邪的作用。孩子的舅舅要给孩子买一顶帽子,亲手给孩子试戴,让孩子觉得舅舅的保护时刻围绕在身边。我认为这是母系社会舅权的遗留。当天孩子姥姥的亲家也会过来祝贺,回礼的时候要放进去煮熟的红鸡蛋,而且要用红线拴住。

左邻右舍看孩子一般都是在吃喜面之前,要拿鸡蛋、童装,给孩子看钱,在当地的说法是孩子出生后亲戚朋友只要看见就要给红包,要不孩子乖乖的样子会看成丑的。吃喜面的当天左邻右舍每家会派一个代表参加。

(3)住满月。孩子满月之后,产妇要带着孩子上娘家住上一段时间,生男孩子满月的前一天就回去,生女孩满月的第二天才回去,孩子的舅舅会过来专程接她们娘俩。走之前孩子还要理发,说是理发其实就是用剪刀剪下几缕头发即可,剪得越难看越好。孩子的姑姑还要用锅灶的黑灰在孩子的脸上抹几下,抹上去的锅灰不能洗,自行脱落。这些举动我认为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父系一方惧怕母系霸占孩子的遗俗。住满月的时间以前很长,现在只要住一天,想回家第二天就可以回。

(4)抓周。孩子一周岁的时候奶奶要给孩子打造一把银质的长命锁,还要举行抓周仪式。为了测试孩子将来的兴趣、志向和性格,周岁那天会在茶几上摆放算盘、鸡蛋、毛笔、书本等让孩子自己走过去抓选,抓住鸡蛋说明将来有口福,生活无忧;抓毛笔和书本将来很好学,抓算盘将来很精明。《西游记》中唐僧抓选的是佛珠,最后成为得道高僧。

(5)百天留影。孩子一百天的时候家长要带着孩子去照相馆照张相,这也是孩子出世以来的第一张正式照片。当地的这个传统至今存在,好多人小时候的这张照片都保存着,照片的上面都刻有“百天留影”四个字。“百天留影”也许是希望将来孩子可以有“百岁留影”。

豫北生育习俗文化无处不包含着人们的信仰崇拜和道德准则。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豫北的生与习俗也会慢慢的更向现代化的医学规范靠拢,无论怎么变化,人们对生命的重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都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宋正海.如何面对人类古老的生存信仰:地理环境决定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相关期刊更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低温物理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海洋技术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自然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