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明和申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教育时机 女教师
作为有着14年教龄的中学女教师,我当班主任的时间仅仅有3年,但是在这三年时间里,我切实感受到了班主任的酸甜苦辣。尽管同学们中考顺利结束了,但是他们那一张张充满笑靥的熟悉脸庞还时时在脑海中浮现。总结这三年初当班主任的经验,只有一句话:走进学生心灵,呵护每一个精神生命。
经常看到许多男班主任,以雷霆暴雨之势征服了不少人高马大的同学。作为女教师的我,一直不赞成以武力威慑学生正在成长的精神生命,因为我深知惩罚所造成的负强化的后果是很难补救的。所以我充分发挥女教师的优势,及时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呵护学生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
找准教育的最佳时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开始当班主任时,我以一种管理者的姿态面对学生。很快,我发现,学生们因我高高在上,对我敬而远之,拒绝和我交流。后来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学生喜欢怎样的班主任和老师。反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喜欢有幽默感,与学生没有距离,知识渊博的班主任和老师。于是,在班级事务管理的时候,我通常用婉转商量的语言,尽量少以管理者的姿势与学生交流。同时把自己的QQ号和电话号码都告知了学生,让他们随时与老师沟通。寒暑假时,我还定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打电话,告诉他们假期应注意的问题,与他们交流学习上的困惑。多种沟通方式,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遇到问题总喜欢向我诉说。结果我们班是出现管理问题最少的班级,成绩在全校四个平行班中一直名列第一。
2.寻找学生的兴奋点
初中生开始由对爸爸妈妈的依赖转向希望别人对自己关注,他们渴望交朋友,于是通过过生日的方式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但是也造成了不必要的物质浪费,形成了不良的攀比意识和帮派现象。为了避免过生日造成不良的影响,我采用了著名班主任任小艾的做法,在班级墙报上设置生日公开栏。在这一栏目里面,有全班40名同学和班主任本人的生日祝福和本人的生日宣言。每天大课间的自由活动时间里留出10到20分钟时间给过生日的同学开一个小小的生日演唱会。这一做法既避免了不必要的物质和时间浪费,又成为了全班同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情感纽带,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三年,班内没有出现一例打架斗殴事件。
3.注意师生沟通的情感点
正处在成长的初中生,还没有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情感比较脆弱。我校是农村中学,很多学生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担任班主任之初,我就把我们班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进行了统计。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单亲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我及时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发动全班同学,进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同学多帮助那些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让他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中考前的半个月,我班成绩处于优秀生边缘的一位男同学的爷爷去世了。请假回来后,他仍然没有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走出来,我从他爸爸那里了解到,他与爷爷感情很好,一直跟着爷爷吃住。我把他喊到办公室里面,告诉他:生命是一场接力赛,每一个人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结;亲人离去之后,生命就传承到下一代人那里,缅怀亲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活着;已故的爷爷绝不希望即将中考的孙子因为悲伤而荒废了学业,那不是爷爷期望的结果,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爷爷才是对爷爷最好的爱。从那以后,那位同学逐渐走出了悲哀,全力以进行到中考复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汶上一中免考生。
4.抓住中等生和后进生的闪光点
世间没有任何人拒绝别人的赞赏,成人也不例外。那些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因为小学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没有进步,也缺少学习的自信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我和各科任老师坚持的原则是“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坚持每天发现学生哪怕一点小小的变化,及时表扬鼓励。我让各科任老师写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表,便于任课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我在班会的时候定期对每一个学生进步情况及时表扬,数学上反应迟钝,但书法较好的孙亚同学,数学思维灵活,但书写潦草,学习不肯下力气的侯代峰同学,以及体育上表现优秀,但不爱学习的王正坤同学都是通过这种欣赏教育的方式跻身优秀生行列的。
5.抓住学生的低潮点,及时做思想工作
学生的学习和情绪不会一直像鼓满了气的风帆一样勇往直前,有时也会出现低潮。我本着“一天给一个学生谈心”的原则,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周期,定期给学生补充动力。对于那些学困生和问题生,更是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增加做思想工作的频率。
6.适当冷处理
对于一些自尊心极强,但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又不服管教的学生,总是进行絮絮叨叨的说服教育不但不会使他们服气,反而会使他们反感。于是我在自习课巡视时,对于那些旷课说话的同学总是不动声色,暗中记下他犯错的频率。次数一多,那些同学看到老师总不去说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犯了。
7.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教育学生应该找到说服教育的最佳切入口,找到开启学生心锁的最好的那把钥匙。在班主任日志中,尽管记录下问题生错误记录,但我通常不会马上去处理,总是想方设法寻找适当的教育时机。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欺负低年级的同学,而且不承认。有一次我从教学楼窗口看到他在楼下把低年级的一个同学弄哭了,把他喊来,他就是不承认。我没有说话,只是把他拉到我站着的窗口,让他往下看,他的脸顿时通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趁机抓住教育时机,把他以前的犯错记录拿出来,告诉他宽容善良是一种良好的修养,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才能获取别人的尊重。他心服口服,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8.寻找师生共鸣点
关键词:德育深入生活生命意义人文精神
进步中浮躁日盛,文明中喧嚣滋生,理智中无知并存;价值在退化,人性在逐渐暗淡,生命在彷徨。即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漠视,这何尝不是时代和生命价值的悲哀、德育的悲哀,是一定程度上个人及社会价值观的丧失。
对于此,简单的说教已失去作用,进行德育的关键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引领学生去探究生活的意义与目的,寻求生命的价值。重新激发学生生命中所蕴藏的激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并领悟生命意义之所在。
一、深入生活是德育先导
教育与生活的割裂,造成了生命意义的丧失。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数千年来,中国处于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可否认存在一些糟粕。像孔子所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种教育思想脱离生活实际,体现了对人性的压制,对生命权的漠视。这种儒家思想到了汉代董仲舒达到顶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
人是具体的,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能力结构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因人施教,所以必须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历史的看,德育目标主要受制于社会因素,由社会决定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学生个体处于被动角色,受制于社会,是一种单向的顺从关系。现在,在坚持主流的德育价值取向时,可考虑个人的能动作用、个性发展、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个性的生活体验。德育目标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应符合和满足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等非认知因素和个体品质的发展。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育完满的生命,就是促进生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中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们要爱惜只能有一次的生命。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而应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就像冯建军教授所说:“教育与生活血脉相连,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提供教育的营养成分,教育又是为了生活,创造着生活。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与协调。”
二、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育伴随着人的生命的出现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涵,然而我们的教育环境并不在乎人的生命,而把教育作为工具,即对教育的关注,不是因为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社会的直接需要。遮蔽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感悟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对生命的炽烈追求,活出生命的滋味和精彩。当今社会,很多学生深受功利主义及无理想主义的影响,成为“无根之人”;盲目崇拜,造成心灵之泉枯竭变质,从而人生观世俗化,价值观庸俗化,世界观畸形,生命意义丧失。
德育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外部世界,让学生用心去觉悟和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获得意蕴深刻、真实丰富的人生经验。只有让学生感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例如,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在学校的卫生习惯两个样;再如,学生只在“学雷锋日”那一天学雷锋。实际上,这些都是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德育不能只关注教育的外在形式、功用和表面成效,而忽视了德育的自主参与性、过程性,导致学生的心理活动仅停留在浅层次上。任何肤浅的、静态的、人为的知识经验都不能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进而内化,造成生命活力受到严重抑制和销蚀。这样学生就不会追问自身生存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为了活着而学,甚至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从而,缺少执著追求理想境界的韧性精神;缺少坚定冲破人生困境的意志品质;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关爱;缺少超越功利的胸怀;缺少分担他人苦难或分享他人幸福的情感态度;缺少追求真善美的情操。也就是缺少生命价值的内核。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关注人的生命发展,促使学生在不断追问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建构生命化的德育
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指出,传统的德育模式仍然是我国德育的主流:把德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的影响的过程,施加的影响又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规范及约束的外在价值。这样一来,忽视了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日常生活的德育价值。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实现生命化德育的回归:向学生个人德育回归,实现有人参与的德育,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向主体德育回归,道德不是教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选择、体验、实践的结果;向情感德育回归,没有情感的流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德育则是空洞的;向生活德育回归,德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德育产生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
首先,精神生命的教育。人的成长是从自然生命走向精神生命,人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精神的成长,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精神。可以说,精神生命的建构是教育的最高使命和关键。在精神生命建构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探索求异、求是求美为目标;以奋力拼搏为支点;以献身事业为根基;以服务社会为灵魂的。摆脱单一的教育思想、过程、评价标准,以及单一的道德规范和观念,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有选择地设计自我,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个性化的意义。
其次,“原始”的沟通。在班级里老师和学生应进行必要的精神对话及交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沟通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人生经验与生命意义。这样,就会让学生心灵得以打开、思想得以解放、生命之花得以绽放,就会拥有广阔的精神空间,充满信心、希望和快乐。不至于让学生缺少相应的精神砥柱、崇高理想、坚定信仰和远大抱负,从而变成“爬行动物”。
四、追寻个性的张扬
教育从其对象上来说就是一种个性教育,是对个性完美的追求,是对个性张扬与“放纵”的塑造。而我们的德育却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出轨”。从而导致学生“千人一面”,没有鲜明的个性,造成个性遗失。
个性的张扬是一个人富有生命活力的充分体现。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雅典时期的古希腊文明之伟大,是自由个性教育的结果,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声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到古希腊的数学殿堂去了。”相反,拜占庭时代的希腊文明的贫乏,正是烦琐庸俗化教育的产物。
尊重人归根结底是尊重人的个性,生命的潜能既是全面的,又是独特的、有差异的。德育在于为个体生命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让生命自主、自由地发展。多一些个性化的教师、个性化的学校,就会多一些个性化的德育理念。
为此需突破现有的德育体制,进行观念、考评方式等的更新;正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个性特点;自由平等地进行师生之间最大限度的心灵沟通,交流互相间对社会生活及对生命的体验,实现对创新经验的共享;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人意见、见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个性伸展的自由。
五、人文精神的呼唤
德育不能只为德育而德育,德育中人文教育的失落,会造成生命另一半的缺失。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人文精神,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意义体系和人文导向。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公民人文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运兴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的关切、维护和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人性(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追问生命的意义)的统一。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及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现在德育中很少提及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被严重忽视,甚至出现了“只见其物不见人”的现象。教育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学生成为未来的一个“科学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及生命的价值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德者,本也。”总之,对于德育教育的态度,让德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德育,是德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将生命融于德育,将德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和幸福,应是我们所有德育教育者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2]铃木镇一(日本)著,石井译.莫扎特教育风暴.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多角度深入实施;多渠道潜移默化;多环节创设感化;多形式主题活动;生命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的实践活动,又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生命意识的过程。”可见,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基本的英语素质,也要进行生命教育。教学中我从多角度深入实施、多渠道潜移默化、多环节创设感化、多形式主题活动四个方面渗透生命教育。
一、多角度深入实施
生命是美好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因为美好才值得珍惜,因为脆弱才需要保护。英语学科的任务是:让生命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需求;是人性的呵护,也是善良的彰显;是生命的敬畏,也是价值的提升。教学中可从多个方面实施生命教育,例如七A Unit 2 My Day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快乐充实每一天,做到“I am happy,I am active,I am initiative!” ;九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The tiger and Monkey环境保护教育……
二、多渠道潜移默化
1.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英语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许多渗透生命教育的篇章:低年级渗透热爱父母、老师、同学,热爱家乡等浅显的内容;中高年级渗透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潜移默化生命教育的优秀资源。例如Oxford English 6B M3U4 Rules教学中,把生命安全的规则作为情感目标。掌握句型、认知规则后,引导学生:What must/ mustn’t do at home? 积极思考:Why do we have these rules? Can we live without these rules? 从而进行生命教育。几秒,几十秒的时间,对学生却有重要的、一生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上的素材。英语教学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中相关的生命素材,积极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如关于自然灾害的九A Unit 6 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了自然灾害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自救方法。Reading部分讲述的是台湾地震,我用网上的一段地震视频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然后小组讨论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再展示地震发生时自救的图片,既培养了口语能力,又帮助学生获得了很多的地震知识和自救常识。
3.借鉴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生命教育上世纪60年代席卷全球。究其原因,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性,是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来为英语的生命教育增光添彩。比如借鉴语文、历史等学科不同程度、不同视野、不同维度的生命教学,丰富了英语的教学素材,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此外,教师的形象、精神、板书、语言、仪表……都可以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美的感染,使之潜移默化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三、多环节创设感化
1.日常生活中。生命教育无处不在,不单局限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使用please、Excuse me、Thank you的礼貌用语问题,祈使句的学习与遵守校纪校规的结合,教师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的感恩教育,例如 “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与环保教育……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我们把课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组交流中。现在的英语教学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在交流中进行生命教育呢?我们要求学生人人选信息、个个都发言,及时礼赞智慧的火花,及时肯定新颖的创意,使活动既热烈活跃,又井然有序。教学火灾救人单元时,我设计了“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face the fire?” and “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see somebody be in the fire?”两个问题,学完课文后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来阐述观点。先提示:What is the right way to save others? What shall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saving others? How can we keep others and ourselves safe? 让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引导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尽可能想出办法。最后汇总交流,使其感受生命的珍贵,使其懂得自救知识,从而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3.走进大自然。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树、红红的太阳……多么美丽,多么惬意。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因为有生命才美丽。学生能够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重要途径是走进大自然。初三课本中野生动物单元,介绍了现在野生动物所面临的环境和生存问题。教学前,利用小长假带领学生走进了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实地观察熊猫,了解熊猫的生活环境及习性。教学时,创设情境,通过对比,思考熊猫面临的生存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大家的想法很有借鉴性:make giant panda reserves bigger, build more reserves, raise money for the giant pandas, stop taking land and destroying the giant pandas’ living areas等等。通过走进自然,加强了环保意识,使生命教育如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可爱,主动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四、多形式主题活动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更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如教学中开展的慈善活动。先观看一些弱势群体的图片,然后回答: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in need? 接着合作探究:If you are only a student, 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the children in need? 大家纷纷表态:raise the pocket money to help build schools、buy some books to them to make them learn some knowledge、write letters to encourage them等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了生命的意义,学会了善良和爱心,体验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激情进课堂,生命放光芒。英语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把学习知识与理解生命结合起来,把培养能力与保护生命结合起来,把学习生活与热爱生命结合起来,使生活丰富温暖,使生命健全高尚!
【参考文献】
许昌小升初报名时间大概在6月16日至6月18日。市区小学毕业生、跨区报名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的方式不太一样。
报名要带什么:
1、所送材料的目录(一页纸);
2、素质报告书复印件(只须复印5~6年级的每一页);
3、5~6年级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由高到低顺序);
4、特长生(体育、艺术、科技、棋类)相关证书复印件;
5、一寸近期证件照片一张。
6、学生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
报名方式:
(一)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由各毕业学校在各区报名点集体报名。
(二)跨区报名者,在毕业学校填写《就近入学报名登记表》,经毕业学校、所在区中招办和接收区中招办签署意见后办理报名手续。
(三)调郑干部、职工随迁子女和在外地借读的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小学毕业生,由本人或家长携带有关证件直接到家庭住址所在区报名点报名。
张家口小升初报名时间大概在6月16日至6月18日。市区小学毕业生、跨区报名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的方式不太一样。
报名要带什么:
1、所送材料的目录(一页纸);
2、素质报告书复印件(只须复印5~6年级的每一页);
3、5~6年级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由高到低顺序);
4、特长生(体育、艺术、科技、棋类)相关证书复印件;
5、一寸近期证件照片一张。
6、学生需提供户口簿复印件。
报名方式:
(一)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市区小学毕业生报名由各毕业学校在各区报名点集体报名。
(二)跨区报名者,在毕业学校填写《就近入学报名登记表》,经毕业学校、所在区中招办和接收区中招办签署意见后办理报名手续。
(三)调郑干部、职工随迁子女和在外地借读的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小学毕业生,由本人或家长携带有关证件直接到家庭住址所在区报名点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