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掉期

货币掉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掉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掉期

货币掉期范文第1篇

2月19日,紧随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达到6.1%的三年新高和一月新增贷款创历史记录的8036亿,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也终于揭开面纱――7.1%的CPI上升幅度,创下了11年来的新高。在2008年的开局之月,便有多个数据达到历史峰值。金融数字的高涨给通货膨胀带来了新的压力,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变得更加坚定。

CPI演绎高位运行格局

7.1%的CPI和去年同期的2.2%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没有像人们担忧的更多,却仍然创下了11年来的月度新高。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同比达到18.2%。在食品价格中,又以猪肉为最,同比上涨58.8%。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了CPI上涨较高的三方面原因,一是春节因素,二是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因素,三是,与去年1月CPI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则认为,传导因素也是1月CPI创历史上涨的主要动因。祁京梅说:“一方面,刚刚公布的PPI上涨6.1%,创3年以内新高。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扬,直接影响食品加工业等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国际上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也对国内市场的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祁京梅认为,“从目前来看,PPI对CPI的传导作用近期以内还不至于发挥殆尽,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消费物价上涨压力变得增大。”从本轮CPI统计数据来看,1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7%,油脂价格上涨37.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鲜蛋价格上涨4.6%,水产品价格上涨8.7%,鲜菜价格上涨13.7%,鲜果价格上涨10.3%,调味品价格上涨4.1%。由此可见,价格上涨的诱因仍然是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为主导。

在2007年,CPI到11月才达到的全年最高水平(6.9%),而这个数字在今年开启月就已被突破。CPI引领下的PPI和新增贷款的创历史疯长,构成了新年肇始的金融数据的高位运行格局。

不必担心严重通货膨胀

事实上,CPI突破7%早已在预料之中。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报告在2月中旬就曾经指出,由于雪灾和春节等原因,一月份CPI涨幅可能创本轮物价上涨新高,同比增幅有望达7.5%,这种情况将持续到二季度以后。但是,随着货币从紧政策,以及雪灾善后工作逐步实施,CPI将在下半年开始明显回落。

尽管没有达到人们担忧的更高值,但由于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可能仍然存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相比于我国11.4%的高经济增长率而言,7.1%还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祁京梅说:“严重通货膨胀的结论还是不能下的,以往西方的经济学中认为CPI达到5%就已经属于严重通货膨胀范畴,但这种界定是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非常成熟下的一种衡量标准,不适用于正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我国。从CPI上涨结构来看,仍是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拉动的,是可以接受的。”

既然如此,那对于处在快车道的中国经济而言,CPI高位运行会不会是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致命弱点呢?对此,祁京梅预计,今年全年CPI走势可能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随着国家各项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和发挥作用,预计下半年CPI涨势会趋于缓和,预计全年CPI将会维持在5%左右。

近期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虽然人们不必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担心,但事实上,CPI上涨仍然处于高行不下的局面,甚至已然接近通货膨胀的边缘。可以肯定的是,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压力。祁京梅也表示出了担忧,她认为,如果不能有效进行抑制,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随着PPI的疯长,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和铁矿石等价格高扬,在未来对CPI势将带来不利的传导作用。与此同时,央行公布的一月份金融数据对于已经过热的市场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根据央行数据,一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增幅比上年末低0.33个百分点。而最新公布的1月新增贷款也一举突破8000亿元,创下了有统计显示以来的月度新增贷款最高纪录。

一个个创历史纪录的背后是通货膨胀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CPI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市场流通货币激增,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峻。早在2月14日,央行就为应对持续的流动性过剩而下大手笔回笼资金。此次央行共计发行三期1950亿央票,且大部分为中长期。即使如此,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仍然没有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对本刊记者说,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在这种大的背景下,CPI、PPI以及信贷的激增使国家宏观调控面临大考,通货膨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货币政策:压力下何去何从?

CPI、PPI的持续高涨,信贷激增,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和南方雪灾的影响,构成了当前我国经济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局面也更加坚定了国家紧货币政策的决心,而从紧的货币政策无非就是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措施。

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看来,单一采取任何一项措施,似乎都难以在短时期内有效抑制CPI的高位运行。在2007年,我国曾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并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数额很大的对冲操作。而当2月19日,CPI创11年新高,PPI创三年以来新高之后,央行将采取哪种措施又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将会更频繁地采用紧缩货币的措施,同时,在加息的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也将更大。

2月22日,央行终于公布了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指出2008年将继续贯彻从紧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注重引导预期,并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科学地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随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于24日表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货膨胀,既定的货币政策从紧方针并不会因国内外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而改变。

单纯和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虽可以缓和通胀压力却不能根治通胀。祁京梅则认为,信贷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天量的水平,未来只可能在结构上进行调整,而不会在数量上一味增加。就目前的如今的重点应该放在南方灾后重建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中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部预计央行有可能在2月份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发行定向票据。雷曼兄弟经济师孙明春也预计,央行可能于未来几周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利率方面,中行预测,鉴于1月份CPI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央行有可能会继续加息1-2次。

是继续加息,还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继续增发债券,还是多管齐下来抑制早已兵临城下的通胀压力?相比于机构和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央行的态度则显得比较谨慎。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央行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货币掉期范文第2篇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年初以来连续第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9%的历史高位。

央行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

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1月14日,人民银行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凡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银行可依据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直接为企业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相关金融服务手续更加便利。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将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外汇局推出银行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

为进一步满足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1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在银行对客户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通知》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通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简化市场准入管理,凡取得对客户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经营资格满1年的银行,可直接对客户开办货币掉期业务;二是便利市场交易,银行对客户办理货币掉期业务的币种、期限等交易要素由银行自行确定;三是货币掉期中的利率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贷款利率的管理规定。

外汇局规范国际收支核查提高申报数据质量

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各级外汇局开展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工作,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了新修订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核查制度》,并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据现行的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相关制度及其应用系统功能,对2003年版的核查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二是将大额交易与重要交易项目重点核实工作纳入《核查制度》,废止原大额交易重点核实制度:三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核查工作涉及的相关量化指标;四是规范现场核查和大额交易重点核实工作的流程:五是明确各级外汇局国际收支部门对违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规定行为的处理措施及向外汇检查部门移交案件的操作程序。

银监会规范银行信用卡业务

为规范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保障客户及银行的合法权益,1月28日。银监会对外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经营信用卡业务,应当充分向持卡人披露相关信息,揭示业务风险,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诉处理机制。营销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对客户资料保密的原则,不得泄露客户信息。发卡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客户核发信用卡(附属卡除外),向符合条件的同一申请人核发学生信用卡的发卡银行不得超过两家(附属卡除外)。在发放学生信用卡之前,发卡银行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货币掉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 掉期型产品 调研分析

今年1-8月苏州辖内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较去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尤其5月开始,签约量增长明显,5、6、7月苏州辖内掉期业务签约量分别为5.1亿美元、5.8亿美元、6.9亿美元。近期,苏州人行中心支行对开办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的银行进行了调研,目前,辖内开办掉期业务的银行有中行、农行、建行,具体情况如下:

一、掉期产品基本情况

从掉期种类来看,目前,辖内全部掉期产品均为外汇掉期。从交易结构来看,绝大多数为售汇对结汇,即近端购汇,远端结汇。从交易动机来看,95%的业务是出于为企业套利的目的,大部份发生在农行、交行。只有少量业务是企业在提前或延后收付汇的情况下,利用掉期业务对原远期结售汇对冲,从而达到交割日提前或延后。以下主要介绍套利交易。

案例:客户在银行办理一笔售汇对结汇的掉期交易,金额100万美元,期限为1个月。近端的售汇价格为6.1200,因此客户需要在近端将612万人民币换成100万美元,换入的100万美元为企业在该行的定期存款,交易期内不允许企业转走。到一个月后再以6.1304的约定价格进行结汇,得到的人民币金额为6130400元,赚取汇差收益10400元,加上100万美元的外汇存款利息,高于612万人民币的活期存款利率。

二、主要情况分析

该产品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1.美元对人民币远期掉期点为正数,远端的结汇价格高于近端的售汇价格。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通过掉期交易就可以实现一定的收益。如果美元对人民币远期掉期点逐渐收窄的话,那该产品的收益空间也将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2.外汇存款利率较年初有一定幅度增长。《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文件出台以后,要求中资银行将贷存比控制在75%以内,银行为了放更多的贷款,必须要吸收比以前更多的存款,由此一来,外汇存款利率就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8月外汇存款利率高时达LIBOR+230点,而年初大约为LIBOR+100点左右。

据农行透露,今年美元兑人民币远端升水,掉期点较高,一年期最高1700点,目前在900点左右,加上外汇存款利率大约200-300点,客户短期不用的人民币资金可以通过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获取较高的收益。特别是6月底的时候,掉期7天年化收入13%,大大超过了人民币7天存款收益,客户办理热情高涨。和货币掉期相比,外汇掉期业务简单易操作,银行只需和客户定好近端和远端价格即可,价差体现在汇率上,而货币掉期还设计到利率差与汇率的换算,操作起来较为复杂。

另据建行透露,今年以来,随着海外代付业务的减少,以往三合一等可以为银行拉存款的产品大幅减少。2013年5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银行一方面迫于外汇贷存比的压力,各银行总行都加大了对外汇存款的考核力度,有了存款才可以放贷款。另一方面,银行也加大了对付息率指标的考核,该种掉期产品特点是时间较短,收益率高于同期活期存款利率。长则一个月,短则几天,由于短期存款的利息较低,银行可以以低利息吸收存款,从而降低了付息率。

三、存在的问题

其一,该产品主要以套利和揽储为目的,缺乏真实交易背景,与外汇管理实需原则不符。其二,虚增结售汇统计数据,对统计分析造成误导。该产品近端统计一笔售汇,远端统计一笔结汇,均统计在贸易项下,虚增了结售汇总量,与实体经济偏离。

四、政策建议

(一)督促银行严格执行外汇理财产品报备制度

目前,我中心支局已要求辖内外汇指定银行在开办外汇理财产品之前向我中心支局报备,但目前切实做到的银行很少,应加大监督与检查力度,确保该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核

货币掉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结构;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6)01-21-06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这一举措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引发人们对外汇市场的关注。在当前人民币加入SDR的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外汇市场开放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外汇市场相比,我国外汇市场差距何在?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上重要外汇市场与我国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结构的相关理论

(一)市场结构和市场集中度

市场结构概念源于产业组织理论,指市场的卖方之间、买方之间以及卖方和买方之间的各种关系。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就是上述关系在市场中的综合反映。因此,市场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概念。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包括卖方集中程度、买方集中程度、产品差异性和市场壁垒。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常用的指标,反映了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衡量集中度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绝对集中度是指在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雇员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该指标的比重,即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相对集中度是反映所有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有赫芬达尔指数、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

(二)外汇市场结构概述

广义的外汇市场结构通常包括:1.市场层次。一国的外汇市场通常分为两个交易层次:第一层次是零售市场,由客户和外汇交易商组成;第二层次是批发市场,也称交易商间市场或者银行间市场。交易商间市场的交易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直接交易,交易商可在市场上直接与其他交易商进行交易,彼此既可以充当做市商也可以充当客户,该类交易属于分散的交易且透明度较低;第二种类型为间接交易,交易商通过经纪商间接进行外汇交易,形成准集中型的经纪市场。2.市场参与者。按照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可以分为三类:外汇交易商、外汇经纪商和客户;按照交易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投机交易者和套期保值交易者。3.交易机制。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机制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连续竞价市场,二是定期(集合)竞价市场,三是连续交易商报价市场。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主要采用的交易机制是做市商报价驱动,同时又有经纪系统(电子经纪)通过集中交易商的双向报价提供指令驱动的撮合模式。

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情况

现代意义的国际外汇市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5.3万亿美元,且形成一个以国际金融中心为纽带、24小时不间断的无形市场。其中,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是最重要的两个市场。

(一)美国外汇市场概况

从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来看,美国外汇市场是由有限的做市商提供流动性、众多参与者向做市商询价的报价驱动型价格发现机制。从市场结构来看,美国外汇市场的参与者虽然众多,但做市商机构市场份额较大,市场交易量分布明显不均,是一个由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交易商主导的寡占市场。1.市场结构美国外汇市场属于无形市场,无固定的交易场所,与全球其他外汇市场保持24小时的业务联系,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之一,也是全世界外汇结算的枢纽。世界各地的美元买卖(包括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的交易)都必须在美国(主要是纽约)商业银行账户上收付、划拨,美国国内其他外汇市场的外汇买卖也要通过纽约外汇市场划转。主要OTC外汇交易平台包括EBS、FXALL、360T和路透dealing等;场内外汇衍生品市场则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Group)、费城证券交易所(PHLX)、美国洲际交易所(ICE)和美国国际证券交易所(ISE)等。美国外汇交易分为三个层次,即银行与客户间的外汇交易;本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间的外汇交易。金融危机后,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对外汇交易加强了监管,其中要求外汇衍生品交易通过有组织交易平台——互换执行设施(SEF)进行,该措施改变了外汇市场分散的格局,加强了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近年来,随着算法交易和主经纪业务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交易量在美国外汇市场上的比重逐年上升。另外,大型交易商还是美国外汇市场的规则制定者,成立于1978年的外汇市场委员会由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组成,通过制定准则和规范为美国的外汇市场发展提供指导。2.交易产品及交易量美国OTC外汇市场主要包括即期、远期、掉期和期权等几类。根据2015年7月纽约外汇交易委员会(ForeignExchangeCommittee,FXC)的第22期北美外汇交易量调查,2015年4月所有OTC外汇交易产品(包括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和期权交易)日均交易总量为8812亿美元。其中,即期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4270亿美元,占比48%;远期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1897亿美元,占比22%;掉期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2177亿美元,占比25%;期权产品日均交易量约为468亿美元,占比5%。3.参与主体美国对经营外汇业务没有限制,政府不指定外汇专业银行。因此,几乎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经营外汇买卖。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和非成员银行(商业银行、储蓄银行等)、外国银行在纽约的分支机构、境外银行的行和代表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股票和外汇经纪商等。从市场的地位上看,分为交易商、经纪商及新兴交易机构。交易商以商业银行为主,但目前投资银行、保险机构成为外汇交易市场上的活跃角色,与商业银行共同提供流动性,扩大了做市商群体,即交易商(dealer)。美国外汇市场有八家主要外汇经纪商,经纪商一部分专门从事某种外汇产品的买卖,但大部分还是同时从事多种货币的交易。经纪商自身并不产生交易,但其专业化中介外汇交易也是外汇市场的重要力量。经纪商既有声讯经纪商,也有电子经纪商,目前电子经纪商发展迅速,已经超越声讯经纪商成为主要业务方式。新兴交易机构成为市场新增力量,主要包括高频交易机构、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机构。高频交易机构往往是独立的、以自有账户交易的专业化机构,外汇高频交易领域的寡头垄断特征较为显著,少数机构即是这个领域的主力。高频交易基本依附于机构间市场,与电子经纪平台、多交易商平台以及场内交易所连接,向外汇市场提供流动性。相较于高频交易机构,对冲基金并不十分透明,属于私募性质。典型的资产管理机构是客户账户(比如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进行投资,这类机构往往持有大量的跨国资产组合,无论是投资、头寸调整以及盈亏实现,都需要考虑汇率变动的因素,因而对外汇市场较为倚重。根据FXC调查显示,2015年4月,美国外汇市场上的报告交易商、银行或其他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18%,39%,9%。4.交易币种美国外汇交易包含了绝大多数货币对。FXC调查显示,2015年4月,外汇交易量的币种主要为欧元对美元、美元对日元、英镑对美元、加元对美元等主流货币对。日均交易量分别为EUR/USD2927亿美元,占比28%;USD/JPY1508亿美元,占比14%;GBP/USD1064亿美元,占比10%;CAD/USD977亿美元,占比9%。

(二)英国外汇市场概况

1.市场结构1979年10月24日,英国完全取消外汇管制,伦敦外汇市场基本上成为完全自由的市场,外汇交易量不断增长,并持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作为一个不存在外汇管制的国家,英国外汇市场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界限并不明显,国内金融机构能够参与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也相对较少。因此,跨境交易在英国外汇市场中占比较高。英国外汇市场上超过50%的即期交易通过电子经纪系统(如EBS和路透)和电子交易平台(单银行和多银行平台)达成,而远掉及期权交易大多通过双边询价方式直接达成。由于伦敦时段承接纽约和东京两大交易时段,英国的外汇市场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的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外汇买卖。根据BIS的统计,英国外汇市场上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占比约为40%。尽管非交易商金融机构在英国外汇市场上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大量的交易流仍集中在大型交易商手中,外汇市场的寡占结构仍没有改变,但传统意义上明确划分的二元市场已逐渐淡化。2.交易产品及交易量英国伦敦外汇市场是最早建立的国际外汇市场。2015年4月BIS数据显示,伦敦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达2481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产品主要包括即期、远期、NDF、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六大类,其中即期产品占比约为39%,掉期交易占比约为42%。3.参与主体伦敦外汇市场主体由英格兰银行指定的外汇银行(本国的清算银行、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外国银行)和外汇经纪人组成。外汇银行和外汇经纪人分别组成了行业自律组织,即伦敦外汇银行家委员会和外汇经纪人协会,负责制定外汇市场交易规则和收费标准。外汇经纪人与外币存款经纪人共同组成外汇经纪人与外币存款经纪人协会。从市场参与机构来看,根据BIS统计口径,主要包括报告交易商、其他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等几类,2015年4月市场份额分别为39%,25%,32%和4%。4.交易币种伦敦外汇市场交易货币多达80多种,也是欧洲美元交易的中心。根据2015年4月英格兰银行的统计报告,在伦敦外汇市场交易的货币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和澳元的交易占比分别是89%,39%,15%,16%,6%和4%。从货币对上看,主要集中在USD/EUR、USD/JPY和USD/GBP。

三、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基本情况

我国境内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零售市场,也称结售汇市场;二是银行间的外汇批发市场,各银行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进行外汇交易,平衡外汇资金头寸。栗书茵(2011)通过对我国外汇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实证考察,认为我国外汇结售汇市场即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银行间市场属于买方较高垄断、卖方较高寡占的格局。以前在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汇率制度弹性较小的背景下,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扮演着主力买方的角色。随着近年国际收支格局的改变和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垄断结构也将朝着竞争性方向发展。但目前看来,大型做市商银行仍是市场的主力机构,市场份额约80%左右,当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方寡占程度依然较高。

(一)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历程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1994年4月成立,为各金融机构提供外汇交易与清算服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2005年7月2l日,中国外汇市场进行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这个改革背景下,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从2006年开始受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二是从2006年1月开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即期竞价交易的基础上,引入了双边询价和做市商制度;三是不断完善汇率衍生品产品序列,相继推出了人民币外汇远期、掉期和货币掉期,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汇率风险管理需求。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报价时参考前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并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这一举措提高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

(二)市场结构

我国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零售市场,企业和个人客户在该市场办理结售汇业务;第二个层次是银行间的外汇批发市场,各银行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进行外汇交易,平衡外汇资金头寸。从市场规模来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规模更大,约为零售市场交易量的两倍多。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为零售市场交易量2.59倍。

(三)产品和交易结构

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其中,2005年推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2006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2007年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2011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具有即期、远期、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等衍生产品。从交易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构也趋于优化,汇率衍生品交易量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中的占比连续五年保持上升势头。2015年上半年,以掉期为主的外汇衍生品交易约为3.72万亿美元,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的50.7%。

(四)参与主体

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财务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集团。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境外银行(境外清算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以及村镇银行。截至2015年6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人民币外汇会员488家,外币对会员132家,外币拆借会员248家。其中,人民币外汇即期做市商30家、远期和掉期做市商27家,外币对做市商16家。

(五)交易币种

根据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数据,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对人民币交易,占比93.71%;在非美元交易中,主要是欧元、日元、新加坡元和港币,占比分别为1.79%、1.35%、1.55%和0.65%(见表1)。在远期和掉期市场,绝大部分均是人民币美元交易。在外币对交易中,USD/HKD以及EUR/USD占比最多,分别占比56%以及30%。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推出九个货币对的直接交易,但受客盘需求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上的交易币种集中度仍较高。

四、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国际对比

1.交易产品及交易量从交易规模上来说,我国外汇市场的体量较小,2005年上半年为4.53万亿美元,仅相当于伦敦2天、纽约一周的交易量,与我国的经济总量、进出口规模相比,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明显偏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形成了现货和包括远期、掉期、货币掉期、期权在内的基础类场外衍生产品体系,产品结构与国际OTC外汇市场比较一致,同样是以现货产品和掉期产品为主。现货和掉期交易在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中的合计比重超过90%,国际外汇市场以上两品种合计比重也达到80%。不过,相对而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远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品种的交易份额明显落后于国际外汇市场。2.参与主体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与国际外汇市场在大体类型比较一致,都可以划分为交易商、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客户三类,但细分上有显著区别。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以银行为主,做市商银行在是市场的主力机构,市场份额约八成左右。而国际外汇市场上,交易商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以自动化交易机构、对冲基金等为主的其他金融机构已占有相对多数市场份额,与交易商一道共同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此类机构在我国现阶段外汇市场仍缺失。3.交易币种2013年,全球外汇交易仍保持较高的货币集中度,交易最活跃的5个币种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元,其市场份额之和超过80%。美元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交易量占比为43.52%,美元和欧元两个币种的市场份额之和达60.23%。与国际外汇市场对比,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可交易币种数量仍然有限,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交易币种单一化、多样化程度较低,特别是绝大部分交易集中在人民币对美元上,我国外汇市场上美元交易占比超过94%。未来,随着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的深入,我国外汇市场上的币种结构将不断优化,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重要货币的市场份额将有可能上升。4.掉期交易期限结构我国银行间外汇掉期市场期限结构与国际外汇市场比较一致。比如,国际外汇掉期市场上七天以下期限交易与一年内期限交易的比例约为7:2,我国银行间市场的这一比例约为6:3。5.监管措施英美两国都是取消外汇管理制的国家,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对外汇市场的交易基本没有限制。自金融危机以来,英美尽管都加强了外汇市场的监管,但主要集中在提高市场透明度、集中交易平台以及中央对手方清算等,但总体限制较少。而我国对外汇市场的管制相对严格,零售市场交易要符合实需原则,即要有真实的贸易背景,银行间市场机构交易则受到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限制,这就限制了境内外汇市场的广度。与之相对应的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快速发展,离岸市场因管制较少,近两年发展迅速,已超越境内市场。按管涛(2015)的统计,2014年全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已突破了2000亿美元,离岸市场交易量是境内的两倍。

(二)启示

通过与美国、英国以及BIS全球外汇市场统计的比较,我们发现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交易规模小,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相符合;二是交易主体单一,以银行为主体,非银行类机构很少;三是产品相对单一,衍生品占比较低;四是币种单一,以人民币美元交易为主。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主体、产品及币种单一的情况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应以加入SDR为契机,推动外汇市场朝着更加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外汇市场买方和卖方的投资、避险等交易需求,并与国际发达外汇市场接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市场的发展:一是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参与机构主要是境内商业银行,参与机构的同质性导致市场需求单一、交易方向趋同。应进一步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入市,尤其是国内大型企业入市;另一方面,应有序引入合格的境外主体,通过丰富参与主体培育形成国际市场意义上的外汇买方和卖方机构,平衡市场供求。二是进一步优化交易产品结构。目前银行衍生品交易量首次超过即期市场。但从衍生品的产品结构上看,掉期交易占比95.9%,远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的比重偏低。未来,可继续发展标准化衍生产品,通过发展标准化产品提高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三是发展非美货币交易。我国外汇市场上的货币集中度较高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客盘需求不足,大多数贸易企业仍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二是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需要,银行习惯将其他货币头寸拆成美元对人民币和交叉货币对进行管理。为此,建议进一步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提高其他货币的客盘需求量,同时通过考核等激励机制鼓励银行参与非美元货币的交易。四是逐步放松管制,满足多种交易需要。应随着资本项目的放开,逐步放松对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以满足各类机构套期及保值的交易需求。

参考文献:

[1]齐兰.西方现代市场结构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6):54-58.

[2]栗书茵.我国外汇市场结构判断及其优化[J].金融研究,2011(6):46-54.

[3]丁剑平,曹芳琴.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5-62.

[4]孙杰.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结构[J].中国金融,2014(23):50-52.

[5]朱红.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

货币掉期范文第5篇

近年来,全球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很快,衍生产品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基础证券市场。因其在对冲风险、发现价格、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和增强流动性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刚刚起步,目前推出的品种中,利率衍生品包括债券远期和利率掉期,汇率衍生品有外汇远期和货币掉期。国内衍生品运行一年多来,各品种的成交量逐步增加,市场成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其作用也在迅速扩大。当然,受多方因素影响,现存问题也很多。比如债券远期,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种融资工具或者说持有的手段。而利率掉期的进一步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参与者同质性强、基准利率体系尚不完善、掉期空间相对狭窄、对冲掉期组合的机制和渠道不畅通、掉期成本过高等因素。在汇率衍生品市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规模很小,仅及境外市场的十分之一,虽说在定价权的争夺上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还难以说掌控着主动权。货币掉期方面,货币当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有所增加,而商业机构之间的交易规模则有限。总体看来,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真正发展壮大的路途尚远。鉴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深远意义与重要影响,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各方普遍关心的问题。

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新动向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月末,全球场外衍生合约名义存量达369.9万亿美元,较2005年底增长24%。其中,利率衍生品规模最大,为262.3万亿美元,占比70%;外汇衍生品次之,为38.1万亿美元,占比10.2%;排名第三的是信用违约掉期(CDSs),规模20.4万亿美元;股票联结和商品衍生品规模分别为6.8万亿美元和6.4万亿美元,分列第四和第五(见图1)。

从增长速度看,信用违约掉期增幅最大,名义余额增长了46%;利率衍生品次之,增幅24%;汇率衍生品增长了22%,排名第三;股票和商品衍生品合约则分别增长了17%和18%,分列第四和第五。比较而言,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CDSs的规模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取代外汇衍生品,在场外衍生品市场中占据第二把交椅(见图2)。

从品种看,利率衍生品中掉期比重最大,为207.3万亿美元,占比79%;汇率衍生品中则是远期最多,规模为19.4万亿美元,占比50.9%。比较其期限结构,利率衍生品期限较为均衡,1年以内、1~5年和5年以上的规模分别为90.6万亿元、101.8万亿元和69.9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4.5%、38.8%和26.7%;汇率衍生品则是1年期以内的品种占据绝对优势,为29.6万亿美元,占比77.6%。

总体来看,近年来全球持续的有节制的加息以及外汇市场的频繁波动,是造成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全球利率的变化和外汇市场的波动性,未来仍会较大,基于此,对利率和外汇衍生品的需求将日益增多。从中国的情况看,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本币与外汇市场流动性的变化、汇率制度改革的特殊性、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及其限制条件、与全球经济和金融的日益融合等因素,将导致对利率与外汇衍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加快利率与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势在必行。

结构性问题制约债券远期市场发展

中国的债券远期交易市场始于2005年6月15日,并于当年实现交易规模354亿元。2006年,成交量有所扩大,达到658亿元。当然,运行中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债券远期交易的真实性差,参考意义有限,与避险功能相比,其融资功能反而更强,多少有些偏离其原本的作用。究其根源,结构性问题是主因。

交易规模与品种结构

2006年,债券远期交易的规模较2005年增长的幅度高达271.3%。如果扣除2005年实际交易天数仅占2006年一半的因素,则交易量的增加远未如此显著。就交易的品种分布而言,7天品种增幅最大,为863%,21天品种次之,为626%,1年期品种与14天品种分列第三、第四,增幅分别为348%和132%。2005年远期交易品种为11个,至2006年减少至8个,而且交易呈现出向两端即1年期品种和21天以内品种集中的特点(见表1)。

交易者结构

债券远期交易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三类。2006年,这三类机构的交易量合计为1293亿元,占整个市场的比重高达98%(见表2)。

作为交易标的的券种结构

债券远期交易的主力券种为国债,2006年交易量318亿元,占比48%;短期融资券交易量163亿元,占比25%;排名第三的为央行票据,规模126亿元,占比19%;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交易量分别为40亿元和12亿元。虽然国债的远期交易量仍然排名第一,但因短期融资券和央行票据的异军突起,对国债所做的远期交易所占的比重较2005年的74%却已大大下降了,这实际上体现了2006年远期交易券种短期化的特点。

现存的问题

债券远期交易推出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虽然交易量在增加,投资者结构更加丰富、均衡,交易券种分布也较前广泛,但透过实际的交易内容看,仍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

远期交易名实不完全相符。投资人参与远期交易,其首要目的是规避利率风险。但现实的情况是,相当多数量的远期交易实际上被用作短期融资的工具:因临时头寸不足,投资机构委托第三方持有,待资金到位后再行购入。市场上融通资金的方式有很多,但远期交易因具备一定便利,所以被广泛加以利用,扭曲了其原本的功能。

远期交易定价异常,难以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也无助于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债券远期交易经常出现异常定价的情况。以2006年1月11日的一笔交易为例,在市场相对平稳的条件下,存续期仅2.44年的010005国债的收益率意外大幅提升,在短短7天时间里,竟然由1.85%升至3.7%。这笔交易相当离谱,而类似离谱的交易并不少见,凸现出藉远期交易进行价格发现的现实窘境。

远期交易稳定性非常差,突出表现在成交量的变化上。比如,2006年全年债券远期交易量为659亿元,但在当年1月11日一天,交易量竟高达259亿元,占全年交易量的比重超过30%,且价格远远偏离市场的真实交易水平。这种结果根本无法引领市场预期,表明市场还相当稚嫩,离真正的成熟相距甚远。

上述问题远非短期内所能改变。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品种结构不够均衡、合理,参与机构的交易方式单调,投资人避险意识偏弱,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

利率互换功能渐显

中国的利率互换试点始于2006年2月9日。利率互换只相互交换利息支付条件,其本金的载体可以是债券,也可以是银行贷款。笔者看来,利率互换名义上交换的是利息支付条件,但实际上交换的是不同的利率预期和比较优势。试点当年,成交金额达到340亿元,一批机构通过远期和互换达到了避险的目的,几家主要的报价机构也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人民币互换利率曲线。当然,也存在诸如缺乏差异性需求,对冲掉期组合的机制和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以当前的情况看,利率互换的重要性远在其他利率衍生品之上,从2007年一季度交易规模的迅速增长和品种的日见丰富看,其在价格发现和对冲风险等方面的功能在逐渐增强,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利率选择

目前,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浮动端的参考利率主要有两种类型,即7天回购利率(R007)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6年,整个市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量合计340亿元,其中,以7天回购利率为参考利率的部分184亿元,占比54.1%,以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参考利率的141亿元,占比41.5%,二者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由此可见市场对于这两种参考利率均有需求。

交易期限分布

从期限分布看,2006年共有11个品种的利率互换有交易,其中,成交量最大的为5年期品种,规模148亿元,占市场总量的43.6%;3年期品种成交量67.8亿元,占比20%;10年期品种排名第三,规模55亿元,占比16%;1年期品种排名第四,成交量28.8亿元,占比8%。总体来说,3年、5年和10年三个品种成交量占整个市场的比重高达80%,充分体现出互换交易的长期化特点(见图3)。

利率掉期曲线变化

掉期利率曲线自2006年5月开始,渐具参照性。掉期利率曲线较好地反映了当年的利率预期变化,并与债券现货市场“两起两落”的震荡走势特点相吻合:掉期利率8月份之前先是大幅提升,随后回落,长端回落幅度大于短端;至11月份,又开始上升,短端上升幅度大于长端(见图4)。

从各品种掉期利率全年的走势,也能够大致反映现货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位置、弯曲度和倾斜度的动态变化。比如在掉期市场,2006年短期利率上升幅度最大,与长期利率的期限差大大缩小,长期掉期利率走平,短期掉期利率提高,二者之间的利差由年初的110个BP下降至年底的51.5个BP,显示出水平位置大幅提高,而倾斜度则显著缩小(见图5)。

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利率掉期逐渐被市场所关注,掉期利率曲线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利率预期,并与债券现货市场走势相吻合。当然,问题也很多,突出的包括相当多机构受准入限制,难以参与,导致利率互换推出后,市场成交还不够活跃;成交的期限结构不平衡,5年期产品占据绝对份额;因缺少对冲机制,少数报价机构在对冲其掉期组合上较为吃力,并导致掉期成本过高;等等。这体现出对于新的衍生工具,各方有一个熟悉、准备和适应的过程,同时也表明,进一步推进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差异性。根据现行规定,可以开展互换的是两类主体,即获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商业银行和其存贷款客户。迄今为止,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备案的机构有52家,其中48家为银行,4家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数量众多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其他类别机构均被排除在外。参与主体受限,有利于在互换业务开展初期控制风险。但因参与机构的比较优势与资产配置同质性强,且缺少不同预期,导致互换市场在发展初期,流动性会受到影响,对冲功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解决掉期成本过高问题。通过目前几家利率互换的主要报价机构的努力,掉期利率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参照基准,但因条件限制,报价还相对保守,导致掉期成本过高。比如,有企业希望通过利率互换将其浮动利率债务成本固化,但按照现行互换报价,企业向报价行支付的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其直接发行固定利率债券所应支付的利息,导致掉期价值为零。掉期交易缺少空间,直接限制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长此以往,在有价值的若干领域,难免会出现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

改变债券现货收益率曲线基准缺失问题。利率互换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债券现货的定价实现的。由于市场分割,基准债券流动性偏弱,且多种交易方式混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条市场成员能够普遍接受的完整、权威的现货基准收益率曲线。基准的缺失,对于互换交易的定价形成制约。

解决互换交易浮动端的利率基准问题。作为浮动产品基准之一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管制利率,且少有变化,与市场利率有时会有较大偏差。成交量最大的隔夜回购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市场参照性虽强,但期限相对较短,与利率互换的期限很难搭配。新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系报价利率推出时间尚短,被市场认识与普遍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各类基准均有短长,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掉期标的,但基准过多,也会造成一定混乱。所以,尽快建立起参照性强的基准利率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逐渐开发新的掉期形式。目前利率互换的形式仅限于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互换,对于不同基准的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并未涉及。固定与浮动利率的互换其价值固然很大,但如前所述的浮动端基准分散,以及固定产品与浮动产品经常走势趋同的现状,客观上对浮动对浮动的互换方式提出需求。在条件具备时,此掉期方式也可适时推出。

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突出的包括利率互换主协议缺失、交易系统的设计与使用以及会计处理等几个方面。利率互换主协议的缺失,因不利于明确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交易会产生一定制约。互换交易目前还不能利用全国银行间同业中心的交易系统,虽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但影响交易的渠道和交易的便利。另外,对于互换交易的会计处理,也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