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的传说

名人的传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名人的传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名人的传说范文第1篇

文/聂玮

据报道,英国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了50种最常见衰老征兆,其中包括:秃顶及耳朵变大等。

英国Engage Mutual保险公司完成的这项调查涉及大约2000名18-65岁英国人,调查内容是“你认为一个人变老的信号有哪些?”结果发现,大多数人表示,喝杯酒,看着电视就睡着了或早早地穿上羊毛衫和厚裤子都是衰老标志。

对女性而言,衰老的最早信号包括:参加妇女协会、着装开始重视舒适而忽视款式、只要外出必穿大衣等。

此外,衰老标志还包括将钥匙、手提包和眼镜放错地方,开车缓慢,小心翼翼,而且有些人的名字记不住。另一个泄密衰老的信号是,一股脑儿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却不顾自己说的话是否礼貌。抱怨“电视垃圾”,讨厌激情音乐、听收音机等也是衰老信号。

调查还发现,“对音乐排行榜前10位歌曲一无所知”和“因为怕吵而不去酒吧”是另外两个衰老信号。不过,最意外的发现是,1/3的参试者认为,自己在21-29岁时就感觉到衰老信号。而大多数人认为60岁以上才应该被正式认定为“步入老年”。

吃大蒜每天别超三瓣

印度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将大蒜捣碎制成鲜蒜泥,然后给大鼠吃不同剂量的鲜蒜泥,在不同时间测定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并在28天时进行肝组织的病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吃每公斤体重0.5克的大蒜泥,就可能引起一只动物的肝损伤。该实验确定的鲜大蒜泥安全剂量是0.25克/公斤体重/天,折合成人的安全大蒜泥剂量为12.5克/天(体重为50公斤的人)。因此,我们每天吃大蒜别超三瓣,否则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免费的

研究发现,快乐不是银行中的巨额存款、高级跑车和品牌服装,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丽。

一项调查显示,让我们面带微笑的事物实际上是生活中简单的快乐――人们每天都能免费获得的东西。

当被问及最重要的快乐是什么时,2000名受访者中有22%的人选择了欢笑,紧随其后的是与知心朋友共进美食(占总人数的21%),拥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

这项研究表明,尽管世人看重物质财富,但人们仍能从不花一分钱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乐还有:太阳照在脸上的感觉、读一本好书、沿海滩漫步和盖干净的床单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阅老照片追忆往昔和闻到刚修剪过的青草的气息。

组织这次调查的拉尔夫・沃克说:“在一个过于复杂和紧张的世界中,我们似乎正在寻找重新与真正重要的东西建立联系的方法。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丽最让人快乐。似乎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正是生活中不花我们一分钱的最简单的事物。”

心情不好勿吃糖

文/冯国川

名人的传说范文第2篇

茂名“九怪”

第一怪:“穿鞋不穿袜”。初到茂名的外地人最怪的莫过于很多茂名男人光脚丫穿皮鞋。无它,回家一脱皮鞋就可穿拖鞋,方便也。

第二怪:“孩子父母带”。在很多双职工中,有小家伙了,往父母或岳父母家一放,干自己的工作去,周末才共享天伦之乐,羡煞外地人也。

第三怪:“中药当饭菜”。午饭,拿北芪、杞子煲汤:上班困乏时含一块花旗参片;晚上烤完鸡翼再来一杯“二十四味”。很让外地人纳闷:一日三餐药不离口。

第四怪:“粗话常挂腮”。外地人与茂名人觥筹交错,把酒言欢,蓦地茂名人一句:×你××。外地人莫名其妙:我啥时得罪你了?一了解才知,这只是很多茂名人的口头禅而已,不知者不罪。

第五怪:“烟筒人人爱”。细心的外地人会发现很多人家都有一根“大碌竹”,到别户家中作客,大家一边聊天,一边轮流吞云吐雾,“大碌竹”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第六怪:“神龛家家摆”。一些旧式茂名人家中都有一个神龛,供奉着祖先、关公、财神,逢初一、十五必烧香叩拜,这是否反映了茂名人的孝心或精明的生意头脑?

第七怪:“方言满天盖”。茂名不大,却汇集了普通话、广州话、潮汕话、雷州话等诸多方言。信宜人听水东人讲话好像“鸭听雷”,化州人与根子人讲话就如“鸡同鸭讲”,怪不得许多外地人来到茂名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像到了东南亚。

第八怪:“拖鞋凉席过半载”。茂名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天气炎热雨水多,冷天极少,一张凉席一双拖鞋可以凑合着过半年了。

第九怪:“汗布大过衫”。茂名天气炎热,特别是八九月,骄阳似火,骑自行车的女士们,一件披肩汗布既凉快又了增添一份飘逸。

潮;山人特有的文化习俗

信奉妈祖

传说福建湄洲民女林默,她父兄及未婚夫一天出海捕鱼,遭遇大风,林默在家勤工纺织,其嫂见她骤然停机默坐,但口中衔一梭,两手也握紧梭子不放,良久如此。疑姑有病,赶快端来开水送到跟前来,但呼姑不应。嫂以手推姑并大呼,林默开口应嫂。此时她口中梭子坠地,眼泪直流,长叹一声:“他,不得救矣!”嫂惊问其故,姑答:“亲人海上遇风,刚才已在营救,忽见未婚夫失桅落水,不得生还!”嫂不信,待父兄归,言海上事故与林默所说者同,父兄得救者是因林默手上二梭紧握,而口中一梭坠地就是未婚夫那根桅倒了。林默后来悲痛而逝。传说她仙逝之后于海上屡救风浪中之渔民。海上作业者崇敬她,称她为“妈祖娘娘”,林姓者则称她为“姑娘”,供上神位,建庙祭妃,因而行船者初一、十五在舟中祭拜妈祖,每年三月廿三为“妈祖生”,隆重祭拜。

土地公

南澳岛渔民都敬奉土地神,但是南澳人一般只拜土地公,其中有一个传说:传说很古时候,台湾一对土地公婆,有急事想渡过海峡到南澳岛。正当走至海边,忽遇一位妇女在树下痛哭,便问其故。原来,那妇女是海峡对岸南澳岛人,这次随夫出航,遇风翻船,丈夫死在海里,她侥幸漂至台湾海岸,孤苦伶仃,今想在这株大树上吊。土地公听后,想救妇人一命,要赠送点钱给她,却遭土地婆反对,说:“渔夫遇风,死在海底,何止千万,你勿多管闲事,俺应赶紧过海峡,到南澳岛去,免得误了自己的事。”土地公听后,对土地婆这种态度很恼火,于是,他只管给钱救济渔妇,并一气之下,单独奔往南澳岛了。后来,被救妇女,返回南澳后,把遇到土地公婆一事,说给了乡亲,自此,南澳人就拜土地公。

三山国王

每年农因二月十五日,是“三山国王生”。这一天,南澳岛上两座三山国王庙里,香烛兴旺,祭品、大猪头等三牲摆满桌子,男女乡民川流不息,纪念传说中有功于国家和潮汕民众、受历代皇帝所封的三山国王,祈求合境平安、出海得利。每月初一、十五,也进庙烧香。新船下海,也捧香灰入船供拜。至今在南澳以及潮汕、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的三山国王庙,都来源于揭两县(古称揭阳)河婆镇之西的霖田祖庙(又名明贶庙、三山国王庙)。

吴川三绝

飘色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这些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特别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一板飘色往往就像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现时飘色一般由2-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并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色发展到如今的的一板两层或三层飘色。造型艺术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木工铁工技巧发展到现代已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将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

泥塑

在梅录镇的大街小巷和附近村庄,都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大型泥塑。这些泥塑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如屈原、岳飞,白素贞……几乎所有戏曲舞台上的人物,都是他们塑造的对象。也有反映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的造型作品。泥塑肖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表情细腻逼真,色彩浓淡相宜,多是精美的艺术品。梅录的泥塑,据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和梅录发达的砖瓦陶器工业是有关的。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录瓦窑村的一些陶工艺人,就利用砖瓦泥塑造真人一样大小的泥塑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以后,梅录在元宵期间就普遍有泥塑展出活动了。古时展出的泥塑,除了歌颂正面人物的创作外,也有揶揄社会现象的作品。据梅录头村传说,明代朱洪武年间,皇上派遣官员到各地选美,并搜索奇花异草,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于是梅录头村的群众在元宵期间,塑造了朱元璋(洪武)和他老婆的泥像展出。泥像眼大、肚大、脚大。眼大表示贪婪,肚大吃人,脚大践踏黎民。这件事传到朱洪武耳中,他大为恼怒,下诏要杀绝当地群众。后来一个能说会道的村民辩解说:“眼大看物准,肚大有福分,脚大站得稳,这泥塑歌颂皇上,何罪之有?”朱元璋无言以对,只好作罢。从此以后,泥塑便成为梅录头欢度元宵的一种传统艺术。

花桥

名人的传说范文第3篇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一套图书,名叫《上下五千年》,希望你们阅读一下,它会带给你们很多知识和快乐。

这套书讲述了我国从神话传说到近代大约五千年的历史,里面的内容很多。有神话传说故事,还有从我国第一个朝代到近代许多英雄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文化名人的介绍。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万里的故事”,为了抗日,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种种磨难!

这套书有精美的插图,漂亮的包装,看了这套书,可以使我们受益匪浅,可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五年级:欣^_^

名人的传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厦门乡土文化;现状;透析;对策

厦门乡土文化是指带有浓厚厦门地方色彩,反映厦门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地域特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等。

现状及原因透析

笔者在开展课题之前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例如:“厦门本地方言是什么?”回答正确率不到20%;“你了解厦门乡土文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在无意中了解一些”的占7%;“没有兴趣,完全不了解”的占89%;“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调查,了解了一些”的占4.5%;“自己喜欢,有意识地了解,增加知识,培养能力”仅占0.5%。

在乡土文化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美国。他们从乡土文化教育入手,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和地方资源,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其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的内容之一。反观目前我国的教育,当前存在大量乡土资源利用率低下、乡土文化教育严重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制约,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花在乡土文化教学上的时间无不是能省则省;二是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重视度不够,在新课标中,没有对乡土文化的教与学做出明确规定;三是社会各界普遍缺乏乡土文化教育意识,来自社会的支持力不够。

那么,该如何把丰富多彩的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传播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呢?经过摸索、反思,笔者找到了比较高效的教育范式,即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研发乡土课程;第二,与活动相结合;第三,与课堂相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研发乡土课程

研发乡土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开发得当,对课程资源的补充,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意义。课题组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深入研读语文教材单元体例,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标,结合四年级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特点,开发出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鹭鸶文香――厦门乡土文化读本》,本书共包括9个主题,分别是“可爱的花鸟、迷人的风景、趣味的歌谣、美丽的传说、著名的古迹、名人的风采、多彩的艺术、诱人的美食、别样的风俗”。每个主题下有2个以上与语文单元主题或内容相近形式相异、或主题相近形式不同的课文,如,“可爱的花鸟”这一主题,可结合四上第三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后进行拓展学习,这一主题共编辑了两篇课文,分别是郭沫若的诗歌《白鹭》和舒婷诗歌的《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把厦门乡土文化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学习民间文化,传播文明种子 一是传授民规。让当地有文化有一定威望的老先生传授民规。他们对厦门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都十分熟悉,引导学生走访或请老先生进校园讲座的方式,给学生讲当地的民间俗语谚语、民俗风情等。例如,陈利民老师讲民规:红色象征幸福、吉祥,门联、请帖都用红纸,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庄重、衰思的象征。还讲了民间的一些忌讳,如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客人在座时扫地,被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等,这给孩子们实实在在上了一堂礼仪课。二是引领民艺。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迎来了陈清平先生的《哥仔在厦门》的讲座,先生从哥仔的渊源、发展、曲种的分类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还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侄儿女儿老爸》《飞兵奇袭沙家浜》,为孩子播下了民间艺术的种子。三是拓展民俗。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厦门的传统节日,举行了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如元宵节扎花灯比赛;中秋节期间,带领学生到东渡的民俗文化园参观学习,给孩子讲博饼的历史故事,班级举行中秋博饼活动,感受当地节日的气氛;端午节引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习俗,举办端午诗歌大赛,组织学生到集美龙舟池看赛龙舟等。活动过后,引导学生写活动的体会和收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当地民间文化的兴趣更浓更深入了,传播了文明的种子。

学习名人文化,树立远大志向 厦门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人。这些名人从不同方面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为此,我们让学生以爱国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主题,开展了系列的活动。探访名人足迹:走进鼓浪屿,参观林语堂故居、林巧稚纪念馆、马约翰纪念堂,通过了解相关的介绍,关注厦门名人的成长,感受他们身上独有的气质;参观苏颂公园,让名家引领孩子们成长。倾听《鹭江讲坛》:充分利用厦门市图书馆的资源,定期给学生预告《鹭江讲坛》的内容,让家长带领学生收看《鹭江讲坛》。如由厦大庄景辉教授的《说说嘉庚精神》,陈嘉庚先生“诚以做事,自强不息,毅以做人,止于至善”的精神使师生身心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聆听了彭一万老先生的《路在脚下,德在心中》,彭老以郑成功、苏颂、朱熹等名人的事迹为主要介绍内容,使学生们明白不要惧怕人生的每一次艰辛,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段道路,始终坚持并实践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开展各种比赛:结合传统节日和爱国纪念日,课题组开展了《中华情,少年梦》主题演讲比赛、《励志先锋,我最行!》少儿故事比赛、《读厦门名人,做优秀少年》征文比赛。名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更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从名人的事迹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为他们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

学习美食文化,培养良好习惯 一是体验生活,养成勤积累的学习习惯。厦门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烧肉粽、土笋冻、沙茶面等长盛不衰。为此,每当家长会时,都会向家长宣传我校研究的课题,旨在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参与。每当节假日,便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孩子们去实地参观,如厦门老字号黄则和参观沙茶面、土笋冻、花生汤的制作过程,回去写参观感悟,培养了学生勤于积累习作素材的良好习惯。二是参与制作,养成勤动手的生活习惯。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利用班队课,学做风味小吃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如结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 “别样的风俗”,充分利用班会课,与学校工会联手,请家长到校授课,一节《粽叶飘香,情系端午》的语文生活课诞生了,学生不仅切身感受了节日的丰富内涵,还学会了动手制作烧肉粽的技巧,更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为培养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学习旅游文化,展“鹭鸶”风采 厦门是个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我校充分利用每年的春秋游活动,大展学生的风采。在游玩前期,引导学生做好游玩的攻略,以小组为单位,事先查找资料,配合旅行社,设立了“鹭鸶小导游培训班”。学生们或设计路线,或做景点解说,或给景点命名,在深入景区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景点的原有冠名加以审视,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对未冠名的景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命名,还要说清楚修订和冠名的理由。尤其是让学生当导游,做景点解说员,更让学生大展了风采。这样的活动,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知识,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遣词炼句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导游特长生。

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把厦门乡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为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认知心理学,又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堂“宽度”和“广度”上,衔接乡土文化资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在实践中没有及时激活应用,最终也无法内化为己有。为此,在课堂的“宽度”和“广度”上适时拓宽延伸到所开发的教材资源即《鹭鸶文香――厦门乡土文化读本》。例如,学完“走进伟人”一单元时,我们结合开发的资源,引领学生领略厦门伟人的风采――军事家郑成功、医学家林巧稚、爱国华侨陈嘉庚等。为了更深入了解名人,我们力求打造名家课堂,课题组老师不断探索走进名家的途径,在互相听课,研讨活动中,取长补短。连淑珍老师的《走近陈嘉庚》,钟淑芳老师的《体育界的旗帜――走进马约翰》等,通过学习,学生们从乡土名人的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后,老师们发动学生写读后感,为名人写传记等。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厦门的名人,提高了对厦门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素养。

在课堂“深度”和“力度”上,衔接乡土文化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探索求知欲望是语文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落实这一要求时,课题组老师适时衔接了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学校以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例如,郑金华老师开展的《走进鹭岛了解花鸟》,黄文玲老师的《走进鹭岛了解传说》,蔡霜溶老师的《了解厦门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黄紫薇老师的《走街窜巷品小吃》等实践活动,大大地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我们还深入地做专题研究,《大厝的艺术》《厦门鸟类生态报》《中秋闽南博饼风情》《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组织、合作、交流、采访、报道,动手搜集、整理、编辑、汇报等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教研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好的提升,更培养了学生对厦门乡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M]//孔庆东、摩罗和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2]彭光宇.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1).

[3]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卢盛夏.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J].教学新探.2009(6).

名人的传说范文第5篇

正是因为从虚拟名人那里,也可以梳理出很多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元素,当前才会有太多的虚拟名人被通过各种方式包装,重新站到世人面前。

体现在城市建设上,现在一些虚拟名人的故里遗踪,已经成为各地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被疯狂开发。比如,在爱情蝴蝶曾经飞过的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曾经耗费巨资打造过“梁祝故里”;在爱情孔雀曾经“五里一徘徊”过的安徽怀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里将要被构建起中国的“爱情之都”,据说这项工程耗资将达27亿。

被如此开发的,还并不只是那些纯美的神话。虚拟人物一旦成为名人,有了眼球效应,都可能被从文艺作品上请到现实世界。比如,《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就要以雕像姿态站到湖北襄阳的旅游风光带,《西游记》里那个大闹天宫搞破坏的孙大圣,也在现实中拥有自己的故里风景区。甚至,山西吉县还通过深挖一块“女娲遗骨”完成了一次怪异的城市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虚拟人物哪怕长着一张丑陋怪异的面孔,甚至有着一颗邪恶歹毒的心灵,也毫不影响他们重新以光鲜的姿态公然被摆放在世上面前以供瞻仰。有人给古代文学中恶霸西门庆建造故里,也有人在给当代小说《乌龙山剿匪记》里的榜爷、钻山豹、四丫头这些土匪恶人构造旧居。一时间,文化价值迷失,经济开发错乱,在人文与经济之间,价值已经无法找到起码的平衡点。

虚拟名人如果能够为现实世界中人们在精神上站起来,去提供一种力量支撑,那当然是一种好事。比如,在这个爱情被利益绑架的年代,像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那样古典的永恒的爱情,当然就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让那种忠贞纯洁与生死相依的爱情去传播一种可以滋养现代人心灵的爱情文化,去梳理出一种价值元素去纯净现代人的心灵,帮助人们找到有着共同文化情感与价值情怀的同类,本身就赋含着特定的时代价值。

许多的虚拟人物都可以提供相应的价值驱动。在全世界,给原本并不存在的人物树碑立传,打造塑像供人纪念瞻仰,也早就不算兹事体大,不值得莫名惊诧了。比如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美人鱼铜像、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的“撒尿小孩”,前者取材于童话,后者取材于民间传说,如今这两个城市雕塑也都成为世界闻名的地标性建筑;此外,好莱坞大片里的蝙蝠侠、哈利.波特也都以各种姿态被摆放在相关地点,进行着相应的文化诉说,或为自由、或为正义。

一个能够让虚拟世界人物重新复活的时代,也才能让传统与创新都流淌在一片源头活水之中。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依托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很多时候,并没有为现实世界去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积极价值,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有益的东西。

一些地方对虚拟名人的开发,仅仅是基本商业利益的视角,追求眼球效应,严重偏离人文价值。这种人文价值与商业利益的不平衡性,甚至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公共文化污染。当耗资巨大的相关文化建筑,无法成为一种公共艺术,只是满足商业利益的需求,就只会偏离了公共艺术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