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亲情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点拨
多年来,江西卷的作文命题一直在限制性和开放性的平衡方面大做文章,既鼓励考生大胆出新,考出灵气,又为避免考生套作而设置了重重限制,正如命题者所言,要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201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是如此。这道作文题目,限制性和开放性是并存的。
其限制性主要体现在:
①立意导向有限制。注意其题目中的限制语:“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赞同孟子的观点,即亲情之乐、坦荡之乐、教育之乐,而不能从否定方面立意,如教师非常辛苦,但社会又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因而认为当教师没有乐趣。这样的立意和题目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
②立意内容有限制。只能写孟子认为的“三乐”。第一乐是家庭天伦之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亲人与自己好好地活在世上就是最大的快乐。第二乐是坦荡之乐。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宽则乐。钩心斗角者、心为形役者,是不可能体会到这种坦荡之乐的。第三乐是教育之乐。云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是以天下为己任者之快乐。孟子之“三乐”,一乐家人平安,二乐心地坦荡,三乐教育英才;一是为家,二是为人,三是为社会。如果写成“健康之乐”“环保之乐”“求知之乐”“助人之乐”“淡泊之乐”等等,那就和题目风马牛不相及。
③题眼有限制。必须紧扣“乐”来写:如果写记叙文,必须具体叙述和描写“亲情之乐”或“坦荡之乐”或“教育之乐”究竟是怎样的“乐”;写议论文,则必须论证“亲情之乐”或“坦荡之乐”或“教育之乐”为什么成为“乐”。如果只是一般叙述亲情天伦的纯厚、俯仰无愧的表现和教书育人的事迹,或者泛泛议论它们的意义、价值和可贵,而不归到“乐”上来,那就统统不合题意要求。如整篇文章阐述“诚信”的重要性,而置“乐”而不顾,这是严重偏离题意的。
④文体有限制。规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文体可以自选,但并非“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考生只能从议论文或记叙文中选其一。
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①“三乐”中可任选一乐,没有限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②既可以写现实的,也可以写将来的。如果写第一乐或第二乐,是写现实的;如果写第三乐,那就是写将来的。考生可以想象自己的职业是教师,这样也就有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空间。
③既可以写经历、见闻和体验,也可以写感受、体会和思考。这为不同类型的考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以选择写记叙文,以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取胜;擅长逻辑思维的考生可以选择写议论文,以磅礴的气势、严谨的说理征服阅卷老师。
从考生作文来看,以下几类均为不成功之作:
①审题有误。另立题旨,写成休闲之乐、健康之乐、享受自然之乐等;写了两乐甚至三乐;只写快乐,而没有点明是哪一乐。
关键词:初中作文; 有效指导; 恰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30-00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的后两句。方塘为什么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这是诗人的读书感受,同时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才能达到新境界。这“源头活水”正是写作的不竭动力。这要求学生要多阅读优秀的作品,多积累可用的写作素材。所以语文教师要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上下功夫。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觉得作文教学应从这几点着手。
一、引导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习作所选的材料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让学生觉得它离我们不远,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应该怎么做?所选的材料还要关注时事。
2011年3月10日上午,裴永红在缓缓行驶的列车逐渐接近目标点时,突然从车上掉了下来。从肩膀以下20公分左右处齐齐压断。眼睁睁看着右臂与身体分离、鲜血喷溅,裴永红仍然做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举动:他使劲压住动脉血管竭力止血,快速冲进值班室换了一台对讲机,叫停油罐列车。列车正副驾驶、信号塔台等工作岗位,都听到了对讲机里传来的裴永红声音嘶哑的呼叫。直到看到列车停稳,裴永红才松开对讲机。旋即,失血过多的裴永红昏倒在地,场站立即组织车辆和人员将他送往湘潭市最大的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抢救。湖南湘潭小伙子裴永红在右臂被列车车轮完全压断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向列车发出停车信号,奋力避免一起重大事故的消息,在网络世界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不平凡的“80后”被很多网友感佩地称为“断臂哥”,在很多主流网站成为热门话题,海内外网友评述、致敬的网帖、跟帖如潮,微博转发量过万。
可以由以上事例启发学生:你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是惋惜、酸楚,还是悲伤?是感动、敬畏,还是震憾?是启迪了人生意义的认识,还是引起了社会问题的思考?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倾吐自己此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现在的学生没有吃过苦,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最好的,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办?会想到身在岗位上的责任吗?会在自己生命攸关的时刻还为别人着想吗?你会不会有不同的选择,把这样的话题给学生写,写过后再组织学生简单的讨论,学生会了解别人的想法,想到自己的不足。
三、批改别人习作,相互交流借鉴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指导学生如何去批改作文,生生互改,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水平,也可以向人家学习。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三、从身边事写起,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在写亲情方面,最多的就是下雨天父母来接或者送雨衣,或者自己生病了父母带去医院的经过。但这种事不是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发生过的,所以这里学生图省事就没写出真实的事例。尽管感情是真的,但不会给读者留下太多的印象。惟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心,让人得以美的享受,《散步》记叙一家三代散步的经过,是人间一首至亲至爱的真情颂歌;《背影》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父子之爱,浸透着骨肉之情。虽然是生活中简单的事,父亲为我送行,给我买橘子,但真实的事件,至亲的感受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不是别人的;写自己的父母,不是别人的;写自己的亲情,亦是不能取代的。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对子女呵护备至的,这都可以写出来,写出真实的事件,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
关注亲情,让爱真的“回家”!2012年中秋、国庆两节相加的八天长假成为众多游子归家团聚的理想时机。但多数人回家后,奔走于各种婚宴、聚会之间,亦有部分人群选择与伙伴结伴出游,本该是阖家团聚的假期变得“团而不聚”。
难道友情真的比亲情还重要吗?运用角度,亲情、爱、孝。中学生已经有了这种心理,每次周日下午三点开学,但学生几乎从早上就离开家门,因为他们与家人相处一天就觉得没有意思了,这个素材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警钟,虽然你还是中学生,但在父母心中你就是家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了,他们需要你离不开你,你要懂得自己的责任,对父母的爱要懂得回报。我也见过对自己家人有点嫌弃的例子,有一个学生的奶奶到教室找她,她奶奶是农村人,在教室门口就很大声地叫她的名字,她觉得可能会被同学嘲笑,奶奶给她东西时竟都没有看奶奶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她的成绩在班级中还是前几名,可想,亲情在她眼中比她的自尊要重要。这就是不对的思想,要结合这样的材料来教育学生。
四、多给学生鼓励,树立写作信心
对我而言,亲情是一种特效催泪剂。
那天,妹妹放学回家,说她在学校哭拉。我以为是谁欺负她,一问才知道她是在给她的同学念他的作文时哭的。
我便拿作文来看,看之前我还在笑妹妹的“没出息“,但后来我发现我的笑是愚蠢的。
作文是写有关父亲的,妹妹写的是我父亲艰苦创业的历程。
她把父亲近三十年来的经历写成一分简历:16岁弃学开拖拉机,19岁开上拉那时少有的卡车,21岁建起第一家工厂,23岁添置一辆桑塔那轿车,29岁建起第二家工厂,30岁建起地三家工厂,36岁又添置一辆桑塔那2000,38岁购买一辆福特轿车。。。
突然间,我觉得父亲很了不起,近40岁的他竟有这样的经历。
接着读下去,妹妹这样写:偶尔,父亲会站在正在规划的新厂前,望着夕阳,在想着什么。这时,我会靠近父亲,数那些新增的白发。接着有写到:父亲的创业路是艰辛的。他付出拉,同样也得到拉回报。父亲成功拉,凭借自己的实力。父亲,我永远以您为荣。但我相信,我会比你更强。
一、作文课导语要别具匠心
作文课导语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兴趣索然,提不起精神,写了也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已。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要做到“一石激起千浪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之中。
首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现在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无怪乎两个原因:一,对自已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即不知道该写什么;二,发现有东西可写,不知怎样能写好。没有想过“写作就是说话”的问题。如“以亲情为话题作文”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吃早餐了吗?”“吃了”,“那么是谁做的?”“是妈妈。”“妈妈爱你吗?”“爱。”“怎么爱?”学生回答平时妈妈为自己做的事。“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来写一写亲情写一写妈妈的爱。”这样的导语使学生觉得没有压力。觉得作文不难,要写的就在身边,这正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营造一个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用诗词或输入信息等为导语,触动学生的心弦或发掘学生的创作源泉,比如写母亲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回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从而导入作文,运用人的情感可激规律,让学生产生共鸣,很快进入回忆母亲的情感中,进入写作状态。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而更好的体会作文题目的含义,进而快速整理自己的思维进行写作。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导语的设计上真应该下一番苦心。要多方启发、诱导他们开启记忆的闸门,激起要表达自己心理的强烈愿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围绕文题广泛寻觅头脑里贮存的信息,让他们要写。由此可见导语不可小视。
二、启发内在需求,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习作方法,炼就写作本领,启动学生内在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学生创新的动机和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的机会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学生一起审题,搜集资料,研究写作方案,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选择激励性的语言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才是主体。客体担负着调动和保护主体写作积极性的作用。比如这样一个文题:“以‘1’为话题”作文,题目一出学生一下子就楞住了,这能写成什么呢?这时老师可适时的启发。“‘1’是什么?”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有说是自然数,有说是最少的数量等等。这时我说“‘1’是笔直站立的人,‘1’是起跑线,‘1’是第一个台阶。”学生一下就有了思路,开始构思自己的作文,这次作文很成功。有写:做人要正直的;有写做人要有脊梁的;有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有写做事要从第一步开始的。写作要驱动学生的潜能,启发内在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全面发展思维品质
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可拿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去构思。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取细节知识为其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正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有所思才能有所得,许多重大的难题不就是在人们的苦思冥想中被解决的吗?
思维是多角度的,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要发展学生全面思维的品质,包括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来发展学生全面思维的品质,让学生的思维既有一定的深刻性、广泛性,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四、设立口头作文,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童老师”这几个亲切和蔼的字眼,时不时在我脑海里回荡。突然,像变戏法似的在记忆的花园里冒出了一朵极其美丽的花,它展现出了一幅循循善诱的画卷……
还记得以前,我认为写作文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因为,我总可以听见童老师对我作文的高度评价,那时的我就像个快活的小天使,时时刻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事情的经过写到文章当中。虽然,那时的我写不成什么长篇大论,但基本的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我还是略知一二的。
经常受表扬的我不得不有些飘飘然了。上作文课时,喜欢跟同学讲话,字也写得不工整。
又是一堂作文课,我有气无力地拿出作文本,,只听见童老师说:“这次的题目是亲情……”我一听就开始动笔写了,因为有关亲情的太多了:父母为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奶奶总是为我着想,等等。童老师边讲我边写,讲的重点我也没听。只是图快草草地写完了。突然,同桌叫了我一声,我这才注意到童老师已经盯了我好久了,我的心怦怦直跳。童老师那严肃的目光里流露出批评。我急忙把日记本放好,这时已经下课了。
我不安地把日记本交了上去。童老师接过,仔细地用眼睛看了X遍,接着就动笔了。我紧张极了,盯着那只在同老师手上“跳舞”的笔,却有种不祥的预感。
终于,笔停了。只听童老师喊了我一声,随后就跟着进了办公室。
之见童老师坐了下来,接着用严厉的口气审问我说:“上课听了吗?”我羞愧地摇摇头。童老师把作文本递给我,我翻开一看竟然才个A-我真怀疑是不是拿错了本子。童老师很生气,大声的说:“上课不认真听写得好作文?”“童老师没说你写的作文不好,关键是个态度,没认真等级就是零!”童老师接着说道:“以后上课要专心……”
被训完的我心情糟糕透了。我恨我自己为什么不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后再动笔……唉,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我回到教室,马上动笔重新写“一定要认真”,我在暗暗地给自己下决心。
很快,我用心把作文写好了,交给了童老师,童老师微笑地接过……第二天,我又听到童老师在班里读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