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感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宝典里,清明这个节日最具多重含义和多重意义。她是祭奠先祖、缅怀亲人的重要节日,是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更是抒发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但她还是一个亲和大自然的节日,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恋,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此表现的最为直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节日的迷恋。人们需要在清明这个节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结,感悟心灵。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灵感受中,是快乐多于凝重,没有忧伤和悲痛。草青了,树绿了,柔软的春风拂来,让人暖洋洋的,我们都像换了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撒欢。清晨,从父母手中接过平日里不多见的零花钱,带上午饭,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烈士塔下,高声朗诵着: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庄严、肃穆,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敬仰的心情。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黄土下面,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这里还连着许多人的忧伤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牵念镌刻在这里。但那时,不懂得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亲人的沉重代价,不懂得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和体会不到它的内涵。当母亲逝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时,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发强烈,隐隐之痛阵阵袭来,正像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所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思念和悲痛铭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象,悲情与春思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意象,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种炫美的景观,她们都融化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清明节纪念英烈和先人,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它荡涤我们的心灵,清思明理,化为一世清明的情怀。
《树叶感怀》为一曲淑女味十足的生命清唱,虽然对“女特务”这个笔名感到怪怪的,对作者也一无所知,但丝毫不妨碍我对作品的欣赏。
清新流畅的语言
纵观全文不足400字,在有限的容量里始终托物言志,情真意切。尤其语言清新自如,不扭捏、晦涩,极具亲和力,规避了故弄玄虚、无端情殇的现象。“抬头凝望那一树沉密的绿荫,带给人无限的清凉。啁啾的小鸟在你的身旁歇息,无眠的蝉儿在你的清影下欢畅。”文字舒缓大方,娓娓道来,如彩笔徐徐拉开,洋溢着清丽的质感。她的《茶乡》、《荷塘》等诗作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
“小中见大”的继承
散文本是我国文学的正宗,诗歌、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是它的衍生。实际上能驾驭散文写作绝非易事,小中见大、扬扬洒洒、随心所欲、形散而神聚说之简单,而真正付诸笔端则不是一般作者所能为的。( : )
《树叶感怀》集中笔力写“树叶”,非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而过于显微,应当说冒了一定的风险。好在笔者抓住了树叶的特质,“虽然你没有红花的娇艳,没有树干的高大,没有彩虹的绚烂;可你有云朵的纯洁,你有月儿的柔情,你有大海的博大。。。。。”进而得出“尽管你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而饱满的绿色是你生命的摇篮。没人给你喝彩,没人给你掌声,而你的无私,你的奉献,你无怨无悔的的执着,直到褪尽光泽。”同时将树叶人性化,“第二人称”抒情,亮化胸臆,效果显而易见。
首尾呼应的掌控
清明节插柳条是指一种将柳条插在屋檐下面或者是插戴在身上的行为,有人说这种行为是为了纪念传授我们有关农业知识的神农氏,还有人说这种行为是人们效仿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的行为而流传下来的。
插柳条什么意思清明节插柳条是一种从古流传至今的特殊习俗,它是指在清明节的时候把柳条插在屋檐下面的行为,不过也有人们是在这个时间段内的将柳条插戴在身上。
清明节插柳的行为是人们用来纪念神农氏的,这是为了感恩在过去神农氏向人们传授各种有关于农业的事情,从而使人们能通过农事填饱自己的肚子的行为。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节插柳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是因为晋文王曾为感怀介子推而戴上他焚身时身旁柳树的枝条,这个行为后被人民争相效仿从而形成插柳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三月,清明即将到来,天气似乎也被人们的心情所渲染,点点滴滴的流述过往的悲伤。思念已故的旧人,感怀如今的苍凉。岁月如歌,一曲一端记忆,一歌一律悲荒。在有限的时光中,记忆如同稚嫩的幼苗一般缓缓成长,歆享阳光,傲立风雨,习惯了成长,成长在这样一个熟悉的环境里。风依旧那么凌冽,却会温柔的抚摸自己的脸庞,雨水虽然那般冰冷,却在额上流淌,绕过眉角,滋润眼眸。我们一直长风荡歌,潇潇洒洒,徜徉在青春岁月里,如沐荣光。
雷雨在黑夜里酝酿,轰雷阵阵,三月的末尾,少了几分春意,更多是悲伤。
每逢三月清明至,不忘当年欲断肠。说起清明,小时候总是觉得很陌生,总会在本该开开心心玩耍的时候被大人带到荒凉的墓园里祭拜。烟火靡靡,我们却是嬉笑着去捡起飞落一地的鞭炮,兴许还有能拾到没有被引燃的鞭炮。也只有那是娇憨,淘气地将手伸得老长老长,才能够着鞭炮,砰的一声,吓得我们心惊胆战,却又开心不已。后来,也是现在。不由得一阵感慨,当年带着我们扫墓的人,如今已在墓里,往日的小童已经如同当年的青年的模样。父亲就在那里,睡得安然慈祥。
普照茶会的本意为感恩,时距5・12大地震近一年。此次茶会的主办方为茗仕茶众社与普照禅寺。
忆当年断垣残壁,惜今朝以茶重聚。
青城山里。仍旧是一番幽深景象。
来自成都的茶友。皆盛装而来。去年3月,他们曾于此举办第一届的踏青茶会。劫后重逢,于震后重建的普照寺,却是更多感怀。成都浣花草堂中华花艺中心的操瑞芸老师在现场准备展示中华花艺。操老师原本来自台湾,多年来坚持在成都弘扬传统的插花艺术。一提到浣花草堂人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位美丽的花的使者。
此次茶会,诸多茶友既是组织者。又兼任义工。他们开始布置会场,自发地组织此次茶会,纯粹出于对茶的喜好以及对于这个圈子所宣扬的精神的认同。没有过多的宣传,茶会便吸引了近200位来宾。这就是茶所带来的号召力。
茶会在下午举行。中午茶友们则在庙里同进素食。以更好体验茶会的精神。在成都这样一个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让人忆起西晋・张载《登成都楼》所说的。芳贯六清,溢味播九州一样,“烹荼尽具”,人人品饮,感知茶于千年来生生不息、于身心的诸多慰藉。
下午两点,茶会正式开始。祭茶仪式安排在普照寺的大殿里,普照寺的果证法师引领大众颂经祈祷,“只有彼此的关爱,才会让生命更加美好!”正是代表着一年的希冀与感怀。
随后开始供花果。主持人以温和的音调开始吟诵:“2500多年前,佛祖释迎牟尼在一次聚会上,信手拈花,以示大众。众人无有能解佛祖之意。只有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今天,我们在普照寺,再续佛缘。用美丽的鲜花供养佛祖。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像这鲜花一样美丽、绽放!”
茶人供花之后。由普照寺的普空师父表演禅茶。泡茶时,她肃穆专注。在百人之前,从容不迫;于佛殿之下,虔心安详。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更见茶之奉献与平和。
来自成都空林琴馆的琴友则演绎了《关山月》、《阳光三叠》、《忆古人》的离别与清越。古琴,洞箫,歌舞等项,全部是茶友自发的表演。
茶会的重头是代表着四个季节的“梅兰竹菊”茶席。茶席的精神为“春夏秋冬,时间流转、四季轮回、生命循环。”古时文人对于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常借物抒怀、感物喻志。“梅、兰、竹、菊”不仅占尽春夏秋冬,更具“傲、幽、坚、淡”的性格品质,被誉为“四君子”。
茶席上各自插花,精致的茶具与鲜明的色调,昭示着季节的变化与世事的无常。4个茶友分别在各自茶席前泡茶,以最美的心境冲泡出最好的茶汤,也就是他们所要表达的精神。凝神处,茶汤倾泻,芬香醉人。在茶席主人的身后,佛殿前的紫薇花开得娇艳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