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甫诗三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杜甫诗三首范文第1篇

百度通过百度站长平台官方微博了该声明,并强调称:“百度不会提供任何SEO服务,更不会推出所谓的付费SEO服务。”

百度方面还提醒网站开发者和站长不要轻信第三方谣言,遇到收费SEO服务之类的承诺关注举报!(李根)

以下为百度声明全文:

近日,有传言称“百度会与第三方推出SEO付费服务”,对此,我们郑重声明如下:

杜甫诗三首范文第2篇

在服饰行业整体不佳的情况下,国内知名服装品牌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马服饰”)近年来仍保持了较为稳健的增长:2015年主营收入94.5亿元,同比增长16.1%,扣非后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25.3%。2016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6.2%,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24.5%。

总市值306亿元,随海澜之家、雅戈尔之后排名第三,市盈率31.33倍,而雅戈尔3.78倍,海澜之家12.42倍。此外近三个月累积涨幅19.84%,也远超纺织服装板块涨幅6.92%的平均水平。

公司近几年业绩复苏并保持较稳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竞争白热化的服饰行业竞争,公司未来如何应对?就以上问题,《投资者报》记者近日致电公司,但未能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致函公司公开邮箱也还未收到任何回复。

多品牌战略应对细分消费

在行业下滑的情况下,森马服饰之所以还能保持较稳健的增长,并且较其他竞争品牌更早进入业绩回暖期,与它近几年的细分市场战略和自我改革举措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为其带来最大收益的童装产业。

目前,国内童装产业仍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且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利好,保守估计未来每年新出生婴儿600万至800万。但前几年的童装行业品牌较为碎片化,尤其是在中端童装领域还未出现较强的国内品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森马依靠自己起步较早、在市场深耕多年的巴拉巴拉子品牌,取得了国内童装市场最高占有率,且有着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随着市场逐渐集中向领导品牌发展。

除了巴拉巴拉之外,为了覆盖更多年龄段,森马还设置了马卡乐和梦多多两个童装子品牌。其中,马卡乐聚焦0~7岁,2015年已实现盈亏平衡,2016年4月份新开30多家门店,目前大概拥有160~170家门店。而梦多多品牌则更体现了森马在儿童产业的野心。除了定位更为“潮、酷”的服装风格,还以此品牌进军早教市场,意图打造出“文化+童装+商业中心”的三位一体模式,后续仍将继续收购相关儿童产业,欲向儿童产业综合服务商的角色转型。

2015年,森马童装业务店铺净增300多家,达到3864家,收入同比增长24.81%,占总收入比已超过40%。

除了童装品牌之外,森马的起家产品休闲服饰也随着消费升级持续有一些新动作。

在目前的大众休闲装市场上,本土品牌竞争分散,而且现在的消费者不仅要求更高的性价比,还越来越青睐快时尚。这则需要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去支撑。

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森马在店面设置、供应商、线上渠道去库存等方面都不断做出调整。首先主动调整店面情况,关闭不盈利店面;下沉渠道抢占二三线城市市场先机,目前二线城市森马店铺数量超过2000家;此外,对原有供应商进行筛选,淘汰了一部分小供应商;线上电商2014年为森马去除5个亿库存,提高了业务恢复速度。这些措施使得2015年森马休闲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26%,毛利率达到35.64%,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传统的服装生产销售领域之外,森马还开始涉足产业互联网,不仅在2015年投资了韩国跨境电商ISE,还想在当下时兴的“网红产业分一杯羹。

公司认为“淘宝自然流量的增长已经接近极限,为应对新模式的出现,产业互联网将会是大势所趋,垂直平台的整合将会是真正的机会。”将流量成本较低的网红与公司相对较强的供应链相结合,发展社交平台,为高质量产品带来更多热度,是森马对这一产业的期待。不过虽然有一定想象空间,传统服饰公司进军互联网产业仍有一部分阻碍,并且凭借森马一家之力来实现整个行业供应链的整合有较大难度。

上下游优化打造生态圈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新形势,森马这几年来在整个生产至销售链条上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在产品研发上,过去5年公司研发投入累计高达4.07亿元,过去三年增速为22%、56%和30.26%。此外,公司还为主力品牌巴拉巴拉设置130多个阿米巴小组,在产品企划、趋势研究、商品设计以及生产配套等方面反应速度更为迅速,产品更新升级时间也缩短了很多。

在供应链方面,公司自2013年开始转向精细化运作,2014至2015年供应商数量从400余家缩减至不到200家,小的供应商被淘汰,目前合作的多为生产巨头和上市公司,这对产品质量升级及交期的稳定起到较大作用。此外,森马还计划从女装产品开始,在今年下半年对30%供应链尝试快速模式,这部分产品的周期将从订货会模式下8~9个月周期缩短至2个月,并由公司统筹配货、补货。这些措施都会对公司库存及资金周转率的变化起到良性作用,比如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就较去年同比下降了19%。

而在渠道整合方面,森马建立了一级和二级商渠道,一级商主要做服务,拿5%扣点,不参与销售,将渠道链条缩短。童装渠道由街边店向购物中心转移,升级渠道建立巴拉巴拉中高端的形象。电商渠道上,森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负责品牌在线上的发展和销售。2015年公司电商业务实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83.67%,收入超过17亿元,贡献了20%的收入占比。

杜甫诗三首范文第3篇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杜甫诗三首范文第4篇

他们说,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为“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我追问,知道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学生们茫然地摇摇头。我又问,那还知道杜甫的哪些事情吗?学生说,我们的老师就讲这么多。我笑着说,关于杜甫,我可能要讲一节课。学生惊讶了。

是啊,不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情品行,又怎能读懂其诗呢?又怎能把握准诗歌的内涵呢?我想,语文老师为什么不多讲讲诗人的“人”呢?多跟学生谈谈诗人,聊聊文学,这样不是能让学生更亲近语文吗?

其实,在多年的听课活动中,我也发现许多语文老师过于机械化地解剖课文,程式化的知识搬运,应试化的套路讲解等,生生地降低了文章的文学性与人文性,甚至于在一些经典美文中,也是进行了公式化的讲解,讲修辞,讲词类,讲表达方式等等,学生学会了答题套路,却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别提写作时能有多大的文学韵味了。我联想到了特级教师连中国老师的《语文啊,你原来是这样的一门学科》这篇文章。在文中,连老师举了教学《回乡偶书》的例子。他说,有老师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要求学生记住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还曾写过什么诗。此后就教字词的读音和写法,重点自然是“鬓”“衰”,反复听写,保证会写会读。然后将这首诗的基本意思翻译一下,概括出思乡的主题。接着,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诗。最后,再通过练习强化这些知识点。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算完成了。连老师说,语文课若仅仅是这样,那就是语文的悲哀了。

老师如果是这样“肢解”了这首诗,也许学生考试能拿个好成绩。但是,这首诗中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耄耋老人的形象呢,多少年来对家乡的炽烈情怀以及还乡的满腔涌动的喜悦呢,这群小孩子的顽皮好奇呢,还有面对顽皮小孩的笑问、一位饱经世事磨砺的老人从内心中透射出来的平和豁朗的慈爱之光呢……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吗?很明显,这些都不可能有。但是,如果老师能多些文学修养,结合诗人的生平性格与其相关诗作进行教学,也许学生不仅能读懂这首诗,还能感受到诗人的形象与诗中的内涵。也许,这样的教学进度会慢些。但,又有何妨呢?

前阵子,有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董仲蠡演讲的《教育的意义》这段视频。董老师说,一次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时不禁手舞足蹈。即使后来被一个女生直接质问讲这些有什么用时,他还是坚持认为,这些才是教育的核心。他说:“我多讲5分钟,别再问这东西有啥用。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当我听到这段话时,心中产生很大的共鸣,甚至于眼眶泛潮。是啊,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我们也多么需要这样的语文课啊!

作家鲍尔吉・原野说:“大自然当中所有原初的事物都有浑朴的本质,即使我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它们,也感觉得出这些事物亘古以来未变的质感。闭上眼睛摸摸并捻一捻河水,水的柔软活泼与清澈是一回事。摸一摸石头就摸到了时间的皱纹和古代。”这提醒了我们,即便生活在一个火热的时代,也需要慢下来,去摸一摸生活最浑朴的本质。我们的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这样呢?

杜甫诗三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立足;课堂;唤醒;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75-01

虽然“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早已提出,可学生们却早已习惯“被教”: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本应活跃的课堂往往陷入一片沉寂,本应积极的学生也往往习惯保持沉默,提出的问题也往往只有老师自问自答。而当答案报出的一刹那学生们却都活跃起来,纷纷拿笔记下答案,有的甚至开始背了起来。

其实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体系,也绝不仅仅是使学生形成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与原理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1],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习惯于老师的“一言堂”他们便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因而立足课堂教学,唤醒学生们那沉睡的心灵已经势在必行!

1.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疏通信息反馈渠道

在应试教育中往往把语文定格为“小语文”,即只注重语文的学科性、工具性[2],而没有把它放在广阔的社会人生背景之下。其实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早已跳出单纯的学科范畴,它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手头的课本。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就应从“小语文”走入“大语文”:“打开”课本,开放课堂,以时代为背景,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课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既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又受到美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比如在讲授修辞手法时,由于资料上的例子太陈旧,同学们上课总是爱走神,对于距离他们生活遥远的例子也无法明白,这样教学效果不免大打折扣。此时不妨结合生活中素材进行补充,像“排队——排才‘对’”这样的广告词就是谐音双关的好例子,“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则选用了引用和顶针的修辞。其实语文知识也存在于课堂之外那片广阔的社会空间,当教师合理引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也在欢声笑语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当我们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疏通了信息反馈渠道,将社会人生的大百科全书和语文课堂、语文课本结合起来,让学生拓展视野、开放思维,才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2.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创优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比较注意保持教师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稍有疏忽,就会受到训斥。学生精神紧张时间过长,就会抑制智力、妨碍学习。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气氛中是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而高压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该变得宽松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创优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3],他引领学生游弋在课堂之中,因而在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同时语文是一门美学,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用语优美,营造合乎课文所需的课堂气氛[4]。在教授《杜甫诗三首》时我针对课文内容安排了这样一则导入语:一位诗人曾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想这正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诗人的写照。他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却永远将目光投向了国家,投向了人民,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就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在创设的氛围中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所以作为课堂气氛的“调色板”,引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的教师只有在创优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才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的探索。

3.变教师为导师,变课堂为学堂

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而应试教育却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应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思、练为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质疑、寻求解答,变课堂为学堂。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激励学生“生疑”,多问,援疑而质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读书而不疑,则只为“书蠹”。所以凡学问上有造诣者,总是从书中生疑,然后解疑才有所成就。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全书.读书法》)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加以解释,以教学生,更应激励学生自己“生疑”。在讲授《杜甫诗三首》时我针对课本注释对“省”的解释鼓励学生分小组查辞海,上百度,来自己判断这样的解释是否符合诗意,最后用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成果,在班上掀起了一股学语文的热潮。

当教师立足于课堂,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精湛的教学技能感染学生,用充满思考性的问题启迪学生,自然能唤醒他们那颗沉睡的心灵,让学生在主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小波,徐磊.现代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7(23):15-17.

[2] 孟晓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求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52(04):72-74.

[3] 王大民.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38(10):40-42.

相关期刊更多

杜甫研究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中国文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