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问题导学;双向价值;构成设计;问题质疑
“问题导学”导学稿的设计有三大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超前阅读。课堂因为有备才会出现有效交流,同时让学生在有序的预习过程中,养成有效的自主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二是了解学生课文预习的学情。基于预习反馈区分“已知的和未知的”的学情,结合文本恰当地调整教学任务,让课堂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为“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设计好学习思路。因此,“问题导学”导学稿,具备“导学、导教”的双向价值。
一、“问题导学”导学稿的构成
“问题导学”导学稿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学习目标、课前自学、课文研讨与交流。
1.学习目标
学前起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在学习完成后起到反馈、总结的作用。“学习目标”不同于老师的“教学目标”,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可操作性强,语言必须准确具体。
2.课前自学
包含三大方面内容:文本背景资料、基础知识、阅读感悟和疑惑。其中以“阅读感悟和疑惑”最有价值,“感悟”与“疑惑”的收集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并在学生问题中基于“文本特质”做问题汇总、梳理。
3.研讨与交流
在正确、深刻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进行精心的、有层次梯度的、以“导学、导思”为目的的、围绕“研讨与交流”的问题设计,以供学生课前预习时做前置性的、有针对的、有深度的思考,这样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才能碰撞出精彩的光芒。
二、“问题导学”导学稿的问题设计
关于“导学、导思”的问题设计,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研讨与交流”是问题导学中最能体现“问题意识”的部分。问题设计主要符合以下要求:
1.问题设计有目标
问题应围绕学习目标来设计,而不能“跑偏”。围绕制定的学习目标,选取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计问题。比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围绕“梳理结构和体会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这一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计导学稿中研讨的主问题:(1)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以表格形式让学生梳理结构)(2)臧克家用诗人的语言与崇敬的感情记录了闻一多先生的许多细节,请抓住一个词、一个短语来体会人物形象。我从短语(词)读懂了闻一多先生。这种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或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能力。
2.问题设计要适度
适度,包括问题本身的难度要适度以及探究时间上的适度,以2~3个问题为最佳。适度的问题才能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保证学生导学稿的完成和课堂展示的完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探究主题要选择重点或者关键内容能促使学生利用旧知探究新知,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钱梦龙老师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避免“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
3.问题设计要开放
“问题导学”导学稿设计的问题要有一个以上的开放性问题。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目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开放的问题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这为对话和争论提供了素材。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可以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设计两个研讨的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所以能触动学生的兴趣点与情感点,因而学生在导学稿中有可以书写的内容,课堂上更是说得兴味盎然。
4.问题设计要“合作”
探究问题的设计最好要体现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往往是能够让学生深刻、全面、综合地理解文本主旨的问题,也是能够拓宽学生思维视角、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设计时要注意细节,包括活动的设计、任务的设计与给予等细节都要考虑周全,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个体投入合作学习。
如《羚羊木雕》导学案中设计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要求组长汇总每位组员的想法,得出较完整的处理方案,并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负责汇报。
5.问题设计要有层次
问题设计要体现“导学”“导思”的层次性,可以把问题层次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识别级(文体、概括内容、文言文字词等――写什么);第二层次,品析、理解级(语言品析到内容还原――写什么,为什么写);第三层次,品悟、应用级(深层解读文本内涵及文本特质――为什么写,怎么写);第四层次,拓展级。目标大的问题进行分化分解,难度大的问题要进行层次分解。
三、“问题导学”运用的“质疑方法”
“问题导学”导学稿中“质疑”这一问题的设计,是要真正教会学生“提问的艺术”,是“生本课堂”实践的基础,是“问题导学”导学稿有效运行的基石。
1.从课题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如:题目取“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妙处?
2.对教材矛盾之处质疑
如:题目为“济南的冬天”,结尾为何写成“冬天的济南”。
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
如:《济南的冬天》中多次写到“点”字,有什么妙处?
4.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
如:《济南的冬天》中“像我”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5.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如:“最妙是下点小雪”一句,妙在何处?
6.对文章运用的标点符号、表达方法等进行局部质疑
如:《济南的冬天》中写水的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以上质疑之处,抓住了文章重点、难点、关键点,发现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四、“问题导学”适用的“课堂模式”
“问题导学”的阅读课可以适当采用“一二一式课堂教学模式”即10分钟组内小展示,20分钟各组间大展示的课堂形式,10分钟巩固提升。“问题导学”导学稿中学生问题的汇总与“文本价值”的交汇整合成少数几个有价值的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不进行小组间的私下交流,而由学科代表或者老师组织在全班进行“大展示”。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几个主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与交流,“主问题教学意识”贯穿整个教学。“学―疑―思―释―怡”组成我们教学的过程。当然教学模式的采用要适时适当,切不可僵化死板地套用。
课堂转变借力“问题导学”导学稿,简化教学环节、增加课堂容量。同时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之下深刻体会每一文本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