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雨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代汉语;比喻句;本体
比喻,古人说:“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比喻能把印象增大增深,用两种东西的形态或性质,使读者心中多了些图景:人的闲情如娇花照水,我们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加了池畔娇花的一个可爱景色。”(老舍)比喻作为修辞格的一种,它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无论是在古代汉语或是在现代汉语中它都大量存在着。本文试从语法、语意的角度对古代汉语的比喻句作一探讨,从而发现古代汉语中无论比喻的类型,还是比喻的表述方式,都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出古汉语中比喻句和比较句的区别。
一、比喻句的类型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本质不同但通过艺术的联想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形容描绘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形容描绘的事物叫喻体,被描绘形容的事物叫本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叫比喻词。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比喻句,第一,要有本体和喻体。第二,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第三,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中,第二、三两点是比喻能够成立的主要条件。
归纳古代汉语比喻句的基本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本体+比喻词+喻体 如,将军兼此三者,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本体+喻体 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论语・颜渊》)
3.本体+喻体+动作 如,嫂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第1种格式(本体+比喻词+喻体):本体、喻词、喻体都同时出现,是标准的比喻格式,无论是在古汉语或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很常见的。(这里仅以古汉语为例)例如,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硕人》)
例(1)本体分别是“手、肤”,喻体分别是“柔荑、凝脂”,用“柔荑”和“凝脂”的形态来分别比喻“手”和“肤”的形态,十分贴切而形象。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喻词“如”来连接,且喻体是一个定中结构的词组。突出本体和喻体二者外在视觉形态上的相似性。
格式1中,喻词除了用“如”外,还可以用“若”“犹”“类”“似”“同”“象”“譬如”“譬于”等表比喻义的词语来替换。如,
(2)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北冥有鱼》)
(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以上例(2)(3)两个比喻句,分别用了不同的喻词来表示比喻,但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这些不同的喻词都可以用“象”“如”来替换,结果也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格式1中在某一喻体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有几个喻体同时出现的情况。例如,
(4)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这个例子是对箫声的描绘。如果只写“其声鸣鸣然”,显然十分平淡,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于是把箫声凄凉哀怨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总的来说,格式1(本体+比喻词+喻体)中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了,是直接明显地打比方,叫做明喻。以上4例都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明喻。此外,还有一种比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不用比喻词,只是把本体和喻体写成是主谓句式或对偶排比的句式。例如,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例(5)“闲愁”是本体,喻体是后面三句话。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形象地表现出“闲愁”之多。
例(5)没有比喻词,但在理解时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可以而且只能加入“象”“如”一类的明喻词,重点突出其相似性,这类句子我们可以把它归入第1种格式中。
第2种格式(本体+喻体) 例如,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7)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例(6)本体分别是“君、庶人”,喻体分别是“舟、水”。把“君”说成是“舟”,把“庶人”说成是“水”,形象地道出了君民之间的关系。例(7)本体是“诸葛孔明”,喻体是“卧龙”,把诸葛孔明说成是卧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学识渊博、善于捕捉事情先机的神人形象。
以上两例都是把被比喻的事物(本体)直接说成是某一事物(喻体),用名词谓语句(有人认为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比喻的内容)来表示比喻,叫做暗喻。它不是把本体和喻体说成相似而干脆说成相等,这样更强调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语气比格式 1的语气肯定。
第3种格式(本体+喻体+动作) 例如,
(8)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壮公八年》)
(9)(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贾谊《过秦论》)
例(8)“人立”,像人一样地站着。“人”既说明了主语“豕”的状态,又说明了谓语“立”的方式。
例(9)“云合响应”,像云彩那样地会合,像回声那样地呼应。“云”“响”分别表示动词“合”“应”的情态。
格式3中喻体为名词,并“以其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性地描绘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态。”喻体在句子中做了谓语动作的状语。“这个做状语的名词(即喻体)可译作‘像……一样地’‘像……似的’等。”这种格式是古代汉语中所特有的,也就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二、比喻句与比较句的区别
比较句就是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在性状或程度上的差别的句子。其中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而作为一个比喻句,第一,要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第二,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且要有相似点。
从对两种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比喻句与比较句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从结构上看:首先,比喻有三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在比较句中找不出来。其次,比喻句中本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而在比较句中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2)从表达目的上看:比喻是为了使所描绘的人或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而比较则是为了通过对比从而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轻重、大小差异等结果。例如,
(10)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例(10)把“季氏”与“周公”相比,得出程度上的差异:季氏比周公富有。且被比较物(“季氏”)和参照物(“周公”)都是人。上述两例都是用“于”表示比较的,且表示比较点的词语(“少”“多”“富”)都显见于句子中。
总之,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从句子中找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并且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表达目的上主要是为了描绘、说明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对于比较句,我们在句子中找不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只有被比较物和参照物,并且二者在本质上是同类事物。在表达目的上比较句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轻重、大小差异、优劣高下等结果。并且不能在被比较物和参照物之间加入“象”“如”一类的词。
从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归纳了古代汉语比喻的几种主要形式,从中我们看到要辨别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不仅要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喻句的格式,是否存在比喻的四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还要看它在语法、语义上是否符合比喻的语法、语意特点。总之,要辨别比喻句不能只注重形式,还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利于正确地理解文意。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20.
[2]史锡尧.现代汉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59.
【关键词】大数据 MOOC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05-02
2012年以来,以在线教育的井喷式发展为标志,教育领域迎来大数据时代。不仅大数据成为教育行业的热词,谋划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革新更成为教育前瞻者的行动焦点所在,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都纷纷开发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标志着一个教育全新时代的到来。
一 学校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
1.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泛指海量的数据集,因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大量数据,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就可能找出某些规律,产生有价值的信息。但长期以来,这些数据很难收集和利用,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数字设备特别是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的快速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碎片式数据的收集成为可能。同时,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使得海量数据的处理成为现实。
根据腾讯公司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亿。这6亿用户在微信和WeChat中的活动数据,就是巨量的数据集,腾讯公司据此已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有精准受众的分类广告推送,为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01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时代、智能化生产和无线网络革命称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三大技术变革。
2.MOOC的兴起标志着学校教育走进大数据时代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00年以后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MOOC2012年在美国顶尖大学兴起,后因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产生而蓬勃发展。
MOOC教育实现了教育全过程的数字化,把教师传道授业的教学过程、学生问学求道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研讨过程等全部教学活动都存储为海量的非结构化大数据,适合在云计算环境中开展在线教育,带有深深的大数据烙印。
2013年以来,中国知名高校对MOOC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反应。它们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国际MOOC提供商的合作,另一方面马不停蹄地自己创办MOOC平台,开发课程。先后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与Coursera合作,清华大学加盟edX。同时,清华大学创办了“学堂在线”,台湾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创办了“ewant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创办“好大学在线”,吉林大学创办“吉林大学在线学堂”,深圳大学创办“优课联盟”,复旦大学创办“复旦大学慕课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慕课平台”,等等,在线教育呈井喷式发展。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教育部2015年3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6.4万个中小学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了设备配置、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无论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是高校积极进行的MOOC建设,都预示着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预示着学校教育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而这场革命可能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既有的地位。
二 大数据时代的学校教育变革
1.大数据改变学校教育
大数据时代,学校内外每天都产生着海量的数据。在校外,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领域、企事业单位每天产生着海量的数据;在校内,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师生个体也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大数据逐渐会被有效利用,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第一,促进政府、社会对学校的管评模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将逐步过程化、精细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则会呈现多元化。比如对一所高校来说,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毕业生的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都可能纳入对这所高校的整体评价中,从而改变学校既有地位。
第二,促进学校的定位及学科专业设置的变革。一所学校的定位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经济领域所产生的大数据为学校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参考,大数据可以使学校的服务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社会人才需求、产业结构更紧密地对接。有效利用大数据的学校将获得生机。相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离、与产业结构相脱节的学校与专业将会被时代淘汰。
第三,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如今学校教育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时代批量生产的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教学场景。但在大数据时代,学校原有的标准化的教育将转由网络完成,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成功,学校教育因此转向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例如,同样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感兴趣的可以学经济新闻,对时政感兴趣的可以学时政新闻,对体育感兴趣的可以学体育新闻,对娱乐感兴趣的可以学娱乐新闻。学校通过大数据应用可实现个性化的指导和利用无穷无尽的配套资源,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驱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使学校教育摆脱工业化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
第四,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服务管理等都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而改变。随着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将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学校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利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业规划,从而更好地管理、服务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在2015年新生分宿舍工作上,就利用了大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新生的身高、作息时间、兴趣爱好、是否租赁空调等信息,为新生安排生活上合拍的室友。
第五,促进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变革。当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还是以成绩为主要指标,而大数据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正在推行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电子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大数据,将全面反映一名学生的习惯、能力、责任感、心理状态等状况,从而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学校招生录取、用人单位招聘提供重要依据。
2.得数据者得天下
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报告,认为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这也是edX等在线课程提供商向全世界免费开放、广泛收集数据的原因。数据这么重要,学校如何获得和利用数据?
第一,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学校在大数据时代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学校大数据的产生和利用。
第二,加强与在线教育机构的合作。一所学校自身的数据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开发水平有限,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整合利用校外大数据教育资源。一方面要积极加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发挥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优秀在线教育机构的合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服务,促进自身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利用。
第三,加强与政府、企业及行业性单位的合作。政府数据资源已逐渐开放,以上海为例,2014年就有190项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涉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交通服务、教育科技、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能源环境、健康卫生、文化娱乐等11个领域,使用这些数据将有利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又如,人才资源服务单位的大数据,将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设置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加强大数据应用的研究与培训。大数据具有精准定制、预测等多项功能,但数据本身并不能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大数据应用专业团队的建设,加大对大数据应用的研究探索。另一方面,大数据又将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各个环节,未来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大数据,所以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相关培训。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竞争是对核心数据的争夺和利用,学校要想在这场深刻变革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得充分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不断获取核心数据,不断挖掘和利用好数据,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才能从变革中胜出,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反抵押贷款 资产证券化 特殊信托机构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3.09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1.4%,这就对增大养老保险基金提出了种种需求。但因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够健全,养老资金的积累是严重短缺。开拓新的养老保障手段成为必然。反抵押贷款作为最近兴起的退休人员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关注。其具体含义是借鉴家庭生命周期与住宅生命周期的差异,依据个人所拥有的住房所有权,在退休以后将其抵押给业务开办机构并逐期取得贷款,用做晚年生活的养老费用,但其使用权在老人生命周期的后半段仍归由老人享有。只有当老人去世后,才将该住房的产权及使用支配权完全转移给特设机构,作为贷款本息的偿还。当业务开办机构通过反抵押贷款的形式从居民手中取得了大量的住宅,并为此而在后期的每月都需要持续稳定地向这些客户发放贷款,这使业务开办机构的资金来源遇到大的困难,也会使这些资金发生沉淀或凝固,直到数年或十数年后才可能将现在付出的现金予以收回,但目前定期的现金支付就很可能遇到大的支付危机。业务开办机构如何解决这一资金筹措问题,以使业务开办能够顺利推行呢?借助于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将这笔资产通过证券化的形式予以解脱,就是融通资金的可行举措。
资产证券化融资理论概述
资产证券化(ABS,是英文“Asset-backed Securities”的缩写)是指以融通资金为目的,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共同特征和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信贷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增级(对该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结构性重组),并依托该现金流发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这种融资方式的基本过程是:项目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自身持有的某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加以分类并汇集成一系列资产组合,交给负有信托义务的专门机构(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这些机构再以这些资产组合的预期现金收入作为偿债保证,利用一系列信用等级提高方式提高项目资产的资信等级,发行各类可以流通转让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取得发行收入后,再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作为出售资产的交换支付给原始权益人,使原始权益人达到筹资的目的。 资产证券化参与反抵押贷款业务的基本原理
反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选择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国当前反抵押贷款制度改革的过渡途径,主要是基于反抵押贷款与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共同之处。首先,反抵押贷款所出售的标的——房屋是不动产,并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符合资产证券化标的的要求;其次,反抵押贷款中出售的房屋由于都是个人所有,难以借此直接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因此必须找一特殊机构进行资产的重新组合,这正是资产证券化的独特优势所在;第三,反抵押贷款在未来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即合同到期住房产权完全移交后,SPV出售房产所得资金可以偿付前期所发行的债券,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是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很好的保证了债券未来的本息偿付;另一方面,房地产作为资产证券化标的也有利于提高发行债券的信用级别。反抵押贷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具体操作比较容易借助资产证券化进行。
反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具体措施
【关键词】台风;传媒预警;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49-02
一、台风应急管理
商后期预测气象的占卜,是我国天气预报的雏形,殷周时既有农谚预测天气,如“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出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随着时展,天气预测逐渐由人的感性认识发展为科学分析,依靠卫星、自动观测站、计算机等技术进行预报,极大地增强了预测的准确性,为台风应对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随着以天气预测为基础的应急管理不断发展,在台风应对观念上,也由以往的“抗台”逐渐转为“防台”,“安全转移人数”成为媒体和群众的新关注点。在强调“抗灾抢险”的年代,有许多不应受的伤亡损失,如“牛田洋抗台”中有五百多名军人和大学生在抗台前线遇难。去年,同为超强台风的“苏力”在福建省登陆,全省危险区域的30.4万余人员被转移,未出现一例死亡。两次台风的伤亡对比,体现了台风灾害应急管理在技术和观念上的进步,人员伤亡数总体上处于递减趋势。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突发灾害应急管理机构,以台风灾害为例,涉及气象局、海洋局、各级政府等机构,多个独立部门互相配合,形成一个防灾救灾系统。虽然相关部门在风灾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目前的实际应对中,各机构间仍存在着协调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加之台风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我国台风应对的整体水平仍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台风灾害的传媒预警
大众媒体是贯穿防灾救灾系统的重要环节,履行着“耳目喉舌”职能,向群众传递防灾减灾信息,而自身的“环境监测”职能却较淡化,未能积极主动的预警信息。媒体主要根据相关部门的信息进行报道,如气象局侧重于台风的现实特征,如最大风速、中心最大气压等专有词汇,不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报道中也常缺乏具体明确的防御措施,现实的指导意义不足。
伴随实时信息的报道,灾后损失的阶段性报道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常以人员伤亡、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等指标来报道,但从后续灾害的预防来说,这些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潜在的威胁,如巨浪、山洪等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在阶段报道中,前期的评估报道,应对后续可能受灾的地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防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或反思失败的教训,才更能体现媒体的“环境监测”职能。
以《福建日报》为例,去年影响福建的台风共11场,在影响较小的“蝴蝶”等6次台风的报道中,防御信息主要面向相关部门而非群众,如“请相关部门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工作”等,部分粗线条的预防信息,因缺乏针对性而不具备现实的预警意义。在“苏力”等5次较大台风的报道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预警信息,但信息大多来自职能部门,如“大型广告牌加固”“危险地段电路检查”等内容。根据我国学者喻发胜提出的“传媒预警”理论,“大众传媒发挥社会预警职能,并不只是向公众传播政府有关机构授权的预警信息,而是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发现位于‘未然态’的各种危机因素,有效甄别,科学判断,及时向有关部门或公众预警的行为。”。
科学有效的媒体预警信息应是面向公众的普遍可理解的信息,不仅包括风灾信息的实时采集和,还应包括媒体自身的分析和处理,预判风灾可能带来的各类影响,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提供信息支撑。
三、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预警
(一)台风的压力与释放模型分析
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降雨及所引发的灾害链造成,新闻报道涉及台风次生灾害预警的内容较少,这与媒体新闻源单一的现状有关,媒体常对气象和水利等部门的消息进行分别报道,缺乏有效的整合分析。
英国学者Blaikie等在《At Risk》一书中提出灾害形成的压力与释放模型:自然灾害的影响是由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性是指灾害一旦发生承灾体可能造成的损失,反映了区域对于灾害损失的敏感程度。台风的致灾因子尚无法有效控制,但通过对灾害链的分析,能对次生灾害及时反应,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
从《福建日报》来看,登陆福建的台风“苏力”“西马仑”等均造成了局地的强降水,使该省中、西部山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此外,如狂风引发巨浪,威胁航海安全;风暴潮引发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等。根据历年报道内容,可以建立门类详尽的灾害链模型,将次生灾害细化到不同地域和时段,绘制出具体的灾害时空分布图,为防台救灾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在非台风季节的灾后反思也应被纳入报道议程,如从环境保护角度防台,通过封山育林等举措提高对山洪、泥石流的防御能力。
台风对社会、经济发展均会产生重大威胁,现有的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量化指标的方法对脆弱性的高低进行评价,以采集到的样本数据来评价不同的地域和行业等抗御灾害能力的强弱,对风灾的防御具有一定意义,但并不能反映各行业或地域在台风中可能蒙受的具体损失。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媒体根据历年报道中的灾后损失资料,同样可以评价出不同行业或社会领域对灾害的敏感程度,分析承灾体的脆弱性。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台风可能导致伤害流行病(如骨折等外伤)、传染病(如霍乱等消化道传染病)等流行病。在台风“菲特”的报道中,就涉及“因高空坠物和人体被风刮落导致的撞击伤和坠落伤”等内容。媒体应针对医疗卫生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应对“外伤病患增多”的预警信息,同时应针对企事业单位“高空设施排查”等信息,针对普通群众,则应提醒“避开大型广告牌”等信息。媒体根据历年报道,可以建立台风中公共卫生事业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内脆弱性程度的模型。其他社会领域的脆弱性也可以依此分析,对台风影响地区即将面临的灾害损失进行预警。
(二)传媒预警的新发展
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冰心《繁星》之80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冰心《繁星》之120
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 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
冰心《繁星》之159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春水》105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