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敬父母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非选择题题(26题12分,27题10分,28题12分,29题16分,共50分)26. 八年级学生小明,经常帮妈妈做家务。一次,他突然想到一个主意,给妈妈开一份本周做家务的帐单,放在妈妈的床头,第二天,小明醒来时也发现一份妈妈给自己的帐单…… 小明的帐单小明做的家务 应得的报酬 擦地板 1元洗碗 1元洗衣服 2元帮妈妈买醋 5角自己起床叠被子 1元…… ……合计 10元 妈妈的帐单妈妈的付出 应得的报酬含辛茹苦地抚养小明 0元每天给小明做饭 0元供小明上学 0元照料生病的小明 0元妈妈以后继续为小明作贡献 0元…… ……合计 0元(1)小明的做法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为什么?(6分)
(2)联系材料,在孝敬父母方面,你打算怎样做?(6分)27.一天上午,八年级3班正在进行“师生恳谈会”。会上气氛融洽,同学们畅所欲言。“希望老师上课时讲的时间再少一点,多给我们一些讨论、练习的时间,允许我们有不同的观点。”“如果老师对我们的兴趣小组多加指导,我们的收货会更大,活动也会更有趣。”“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允许我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恳谈会上,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大多被老师们接受,同时,老师们也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1)“师生恳谈会”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2分)(2)请你具体描述一下这种师生关系。(4分)(3)结合全班师生情况,向老师提出建立这种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4分)28.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女儿回家看见妈妈正准备去拿放在高处的东西:女儿:妈妈,我来拿吧。妈妈: (a)不用了,谢谢! (b)好,谢谢! (c)好吧,你来拿。对话非常简单,语言本身并没有障碍,可在选择答案时,中国人大多数选择c,而外国人大多数选择b。请问:(1)面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选择会不同?(3分)(2)你是如何理解和对待这种差异的?(9分)
29、在一堂思品活动课上有这样的一场小品表演,请你看看,再一块探究几个问题。 小强:(身背书包,漫不经心地上场)小团,“山猪”呢? 小团:你叫谁呀? 小强:大胖小友呗! 小团:你这人怎能这样,昨天叫人家“肥仔”,今儿个叫人家“山猪” 。 小强:闹着玩呗,你别小题大做嘛。哎,听说你跟玲玲有点意思,是吧? 小团:你真无聊。(下场) 小刚:(正在看书,抬起头来)你又胡说啦,把同学都气走了。 小强:活该。谁叫他们不让我抄作业,还告诉老师,为此事老师还训了我一通呢,我要跟他们没完。 (小刚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下场) 小强:哎,别走啊,陪我聊聊吧……(孤零零地一个人,无奈地摇摇头,自言自语道)他们为什么都走了呢? (1)【请析原因】是什么原因使小强“孤零零地一个人”?(2分) (2)【请出点子】帮一帮小强,让他不再“孤零零地一个人”。(2分)
一、蒙学经典的濡染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弟子规》《三字经》是非常好的教材。因为书中重点说到了为人、为学的意义和方式方法。《弟子规》后面的章节中,对“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作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和指导,尽管有些做法在现今看来有些唯诺迂腐之嫌,但可见当时道德规范之严明。而一本《三字经》则对学习之事做了详尽的阐述:开头的“苟不教,性乃迁”道出了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性,接着说到怎样学,为什么学,“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重点说到学什么:“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说,先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等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再开始学习诸如数学文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四书五经……等等知识,并且,这些蒙学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字数工整,富有韵味,儿童在朗朗读书中,也深明了其中大义。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为使学生学以致用,我在学生通背了《弟子规》《三字经》的基础上,带领他们去寻找其中的有价值之处。
如有一学生在对“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俺饰,增一辜”做出理解解释后,写到:“我觉得这两句话对我们现代来说,有用。因为这告诉我们,做错事就改,还是好学生。”在理解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后,他又写到:“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有用。因为它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认真听课,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就在这种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中,孩子们对于事情的是非黑白有了更明了的判断,对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就会有明确的方向。
二、古诗词文的浸润
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流传千古。且篇篇美文,透出爱恨悠悠:家国恨、父母恩、夫妻爱、故人情……句句情憾古今。而种种情怀,无不直入人之心田,陶冶、荡涤人的心灵和性情。《关雎》《蒹葭》《橘颂》《水调歌头》《归园田居》《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学生们在吟背这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时,无不被一种美好情怀所熏染。而改写古诗词并配画的过程,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教学《绝句》时,我先按古诗四步学习法带领学生赏读诗文:一、读诗文,正诗音。二、知诗人,解诗题。三、释诗词,明诗句。四、想诗画,悟诗情。然后,要求学生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再配上适合文意的插图。
孩子们在改写中往往会将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诗文写作背景,以及课外自己了解到的诗人生平轶事融入在文章中,进一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三、礼仪讲座的教益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我们常说: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即使坏,也不会坏到哪儿去。所以,当我决定给孩子们进行礼仪讲座时,第一课的选题便是:孝慈。
“不知礼,无以立也!”我由孔子的话引入,先从什么是礼仪及其意义讲起,再讲到礼仪的种类。随即,我话锋一转,并出示小羊跪乳的图片,让学生们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有学生回答说:一只小羊跪在地上喝妈妈的奶。我想到小羊真懂礼貌。(下一位学生说到小羊真孝顺!)接下来,我为学生讲了“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故事,又由孟效的《游子吟》说到母爱、父爱,说到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我用幻灯片打出一个大大的“孝”字,又讲述了四个感人的母爱和父爱故事,其间,教室里静得出奇,连平时好动乱讲的几个调皮鬼也变得安分了。接下来,灯片上出现两个问题:你的父母为你做的感动你的事?你为父母做的感动父母的事?
沉寂了几分钟后,有小手举起来了,孩子们纷纷述说起自己的成长生活中感人的小细节、小故事。最后我总结说:刚才同学们也说到了在母亲节、父亲节里自己是如何向父母祝贺节日的,这当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孝敬父母的言行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去。老师建议:每天至少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此时,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脸上现出愕然的表情。我趁势说:这很难吗?像这节课,认真听课、被老师表扬了的同学把这消息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不就会很开心吗?给妈妈倒杯茶或一个拥抱或说一句感谢的话,她不会开心吗?“哦,原来这么简单!”一个大胆点的调皮生道出了全班同学的心声。“对!就这么简单!”
最后,我播放歌曲《跪羊图》,并和学生一起学唱,一时,优美动听的旋律在课室里回荡。当我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有同级的老师追着问:“这是什么歌曲?真好听!”
母亲节前夕,我提醒孩子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妈妈献礼。第二天,日记本交上来了,我看得感动不已!看来孩子们深获其益。
四、传统书艺的涵养
书法是中华艺术之瑰宝,学生学书,不仅能传承民族艺术,还是一项修心养性的有益活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席殊老师的“八正”写字法。它不仅教学生学会写字,还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正是我心所想的。我将这一写字法引入了我的语文课堂。
首先,孩子一开始写字,老师就要求学生喊出口号:端端正正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以使学生具有恭敬心、仪式感,从而重视起来、认真起来。然后,是进入写字的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正身——正字”。写字从正身开始。身正心则正,心正则字正。而“正身”包括整理好写字桌面、端正坐姿和注意正确的执笔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收拾、整理习惯。而“正字”则是要求将字写规范、写正确,尤其要注意书写笔顺正确。
第二个环节是“正心——正察”。正心,即静心,是要求写字的人能内心平静,心里没有与写字无关的杂念,专心致志、精神集中。古人云“静能养神” “静能养身”,坐定、静心,对人的健康有好处。而正察是要求学生找出汉字在米宫格中的宫点和部件,以正确定位汉字在米宫格中的位置。
第三个环节是“正意——正临”。正意,即古人说的“意在笔先”“笔到意到”,要求写字者用心去写,看准了再写,一笔不苟。而正临包括描写和临写,要一笔一划地写。
第四个环节是“正念——正校”。正念即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就如同学生学习做人,心中要有正确的是非曲直标准。正校,即自我检查,把写不到位的字修改过来,并对练习进行评价。如同一个人每天反省自己,以端正自己的言行。
“八正”写字法既是写字法,也是炼心法。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学写字,即学做人。
一、以情激学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1.情感投资,以爱结情
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
2.真情实话,以情诱学
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四有”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说出它的内容时,我介绍了一些革命老前辈,努力学习马列主义,赴汤蹈火投身革命的事迹。我又举了个反面的例子:有个大学生,由于不关心品德,最后堕落成了一个偷书贼并杀了新华书店的营业员,而被判处死刑。这时我提高声音问学生学习思想品德重不重要?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断“升温”,使同学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二、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1.语言含情,讲活知识
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然后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
2.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
3.教具育情,情景交融
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三、以情导行
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1.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弟弟妹妹,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学习上耐心辅导,个别学生由于离校较远,我中午带他们一起吃饭;讲“热爱劳动”时,在班级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2.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又挂出《游子吟》的诗句,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
3.严中有情,端正学风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所谓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是简单的态度和蔼,面带微笑,而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创新。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课堂的民主,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试想,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因此,我在课堂上大胆地进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而不是揣摩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便没有对真理的追求。”要把书本上的理论融入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生成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能力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例如在《走进青春》一框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歌曲《小小少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的导入体现青春欢快的节拍,唱出成长的烦恼,同时也点明本节课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烦恼增加了?”“小小少年有哪些烦恼呢?”“小小少年面对烦恼又该怎么办呢?”等。这一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穿插故事,吸引学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而且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讲《享受学习》一框时,我适时地补充“匡衡凿壁偷光”、“苏秦头悬梁,孙敬锥刺骨”的动人故事,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更努力地学习。
3.讨论探究,释疑明理。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取“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参与讨论课题。如讲《发现自己的潜能》一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出示自学提纲,分组讨论:“①人的潜能包括哪些内容?②我们是否都具有巨大的潜能?③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去发掘自己的潜能?④你对发掘自己的潜能有何计划?”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最后汇报总结,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很快地掌握教材内容和要点。
三、坚持以情感教育为中心,以情导行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因此,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1.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典范,用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带动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一、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并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二、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产生了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