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融资渠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范文第1篇

现在解决城市化融资问题,有两大渠道,一个渠道是现在占份额最大的、间接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信贷、开发性金融等等。但是,可能未来更需要发展的、潜力最大的是直接融资渠道,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市场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也需要加快发展。这样就能够通过金融的自主创新、产品的创新,来满足未来城市化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

有人提出,地方不能发债的规定对未来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包括建立正确健康的融资渠道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实际上,我国政府正在着手探索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安排1.2万亿元,其中3500亿是中央代地方发债,还确定了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四个地方作为自行发债的试点,当然有规定,除非通过特殊的批准才可以发,这说明从国家的角度已经意识到未来城镇化发展给地方更多发债的权利确实对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的融资,市政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特别是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包括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这样做的。国外在私营债方面有两类,一类是一般责任债,相当于各地自主财政担保的债务。还有一类项目收益债,这类债实际上主要依靠未来投资的项目收益进行偿还。实际上,我国的城投债某种意义就是项目收益债。这几年国家发改委在支持城镇化融资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项目收益债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这几年城投债方面发行的规模和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城投债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各方面都有制度,只是制度还不完善,需要改变和变革,需要适应未来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发改委角度来讲,我们也对未来发债的工作进行一些探索。比如说,我们考虑,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发债也是一种直接融资比较好的形式,这种债周期又比较长,与城市化建设当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设施基本吻合,它特别适合城市来发,所以我想除了在规模上稳步提高外,另外还要考虑创新债券品种,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城市,根据产业特点创新一些品种来支持城市的发展。当然,还要加强风险防范,确保不出现系统性的债券风险,使融资继续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融资渠道范文第2篇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最具活跃的力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民营企业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民营企业一直受到融资问题困扰,融资渠道不畅影响了民营企业业务的放宽和市场的拓展。本文从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出发,对其融资渠道选择现状及进一步拓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渠道 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其数量大大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来极大的活跃了我国的市场环境,促进了经济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民营经济中的科技企业对国民经济所取得的成就贡献特别突出,二来民营企业为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也很显著,为地方财政反哺地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来民营企业成为解决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为社会新增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岗位和工作机会。

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众多民营企业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但发展的前提是充实的资本,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很难开拓新的市场、引进新的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民营企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决定了其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发展初期资金需求远远超过其经营实力,抗风险能力不高,企业管理水平欠缺,发展潜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信用情况也是很大的弱点,因此在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外部融资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可选择性就比较狭窄,虽然政府针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做出了一些制度和机制上的努力,但民营企业依然在市场融资中处于弱势,有些企业因无及时的资金投入而最终倒闭,留存下来的企业靠薄弱的资本基础在市场夹缝中惨淡经营,很少企业能突破资金限制的瓶颈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现状及隐含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内源融资依然是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在现实的融资环境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自食其力,在迫不得已下才考虑借外债。虽然内源性融资方式成本最低,最易获得,但却无法满足民营企业高速增长的资金需求,特别随着民营企业由初创时期步入稳定发展期,其规模和业务及市场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然而这个质的飞跃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才可以顺利实现。民营企业自有资金基础本来就薄,实现的利润留存既要考虑日常经营运转的流动性需求,也要满足分红等一些现实需要,因此自身实际的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将留存利润一下子投入到预期收益不确定的项目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有些企业不仅向业主要求补充资金,还向内部职工发起了借款,但往往是杯水车薪,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难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增添多少动力。

(二)外源融资方式选择较狭窄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来看,民营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一是银行借贷筹资,二是股票、债券融资。就前者来讲,是民营企业寻求资本援助效率较高的一种方式,并且风险和成本都相对不高,民营企业也愿意优先选择银行信贷。但我国银行体系融资本来就有向国有及大型企业倾斜的倾向,对中小企业存在诸如信用低、管理差、流动性弱、经营风险高等偏见,中小企业又无法提供充分的担保或抵押,因此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慎之又慎,在借款合同中规定较多的限制性条款,且贷款额度一般都小于企业实际需求,因而对民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率都有微妙的影响。就后者来看,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较多的自由,但是在现有的证券市场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的可行性也有一定的限制。主板市场较高的融资要求断绝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之路,债券市场也达不到国外宽松的融资条件,供需方有限,虽然中小板及创业板的融资要求有所降低,但对企业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等也有准入的限制,因此使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三)民间借贷渠道隐性风险居多

民营企业融资的另一条渠道是民间借贷,在南方一些地下金融活跃的地区民间借贷是众多中小企业的选择。对于一时难找到资金筹措渠道的民营企业而言,民间借贷犹如一根救命稻草,利用及时,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解决资金困境,获得新生机会。但民间借贷隐含的风险因素较多,给民营企业带来可能的风险影响。首先,一些民间借贷组织,如担保公司、借贷公司,其经营不正规,借贷利率很高,且乱收不合理费用,增加了民营企业借贷资金成本,需要以更大的经营利润率才能保持盈利。其次,这些民间借贷组织本身经营也存在风险,有的甚至非法集资来开展借贷活动,其涉嫌违法必然也会殃及民营企业,不仅受到经济损失,还会受到声誉和形象的损失。另外,民营企业相互之间缺乏互助合作的意识,很少建立自发的团体基金或其他互助形式来增加融资的可选择性。

三、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针对以上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民营企业要摆脱进一步发展的融资瓶颈,面临着一些难度,但确需为拓展筹资渠道作出积极的努力。

融资渠道范文第3篇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目前世界各国(地区)所设定的参照系标准各不相同。美国通常把员工在500人以下的企业称为小企业。而我国中小企业是指根据企业的出资人的多少、经营活动的范围、与同行业大企业的比较、固定资产和企业员工规模划分的一类企业形态,具体是指那些企业的出资人十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经营活动的范围除了营销活动均在本地进行、与同行业大企业的比较,规模相对较小,固定岗资产低于40000万元、年经营额数少于40000万元、企业员工不足500人的企业。

(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料表明,目前在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注册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特别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的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困难也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除了机制不活、股权结构不合理、包袱沉重等方面外,中小企业往往还受其规模、技术能力、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薄弱的影响,缺乏自身产品结构调整能力,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品位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从亏损状况看,目前国有亏损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亏损面远远大于大型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本来已经苦不堪言,直接导致不敢轻易对中小企业放贷,从而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信贷担保机制和贷款抵押因素

担保机制不健全,是中小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关键因素。实行贷款担保是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交易存在着风险,一旦中小企业还贷能力出现问题,银行就要独自承担全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的担保机制来降低和分担风险,又担忧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银行会产生“恐贷”和“惜贷”心理。

除了担保问题外,贷款抵押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抵押是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重要方式。首先,资产保全难,不利于中小企业抵押贷款。其次,抵押贷款手续、环节太多,抵押登记和评估费用过高、随意性大,也成为制约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最后,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抵押率较低,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额相对较小,成为中小企业难以取得满意贷款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一来,许多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实物抵押存在困难,在实际操作中,要取得银行贷款将面临不少问题。

(三)银行信贷交易成本和风险因素

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过高以及风险过大,也是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家银行在对企业贷款之前,都要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经济效益、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决定是否予以贷款。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不仅资金缺乏,而且由于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金融机构要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花费很大的精力。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具有数额不大、次数频繁的特点,但其发放程序、经办环节缺一不可,这样就使银行的贷款单位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导致银行的“惜贷”和“恐贷”,从而带来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采取的措施

融资难仍是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共同破题。从外部环境建设来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加强担保体系建设

银监会将牵头做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风险控制、运行监管、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监管,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工作。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除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外,建议有关部门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各项制度,适时推出创业板,发挥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机制转换功能;鼓励VC、PE等风险资本投资中小企业,探索“贷投结合”模式,形成银行贷款与风险资本合力;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工作,为其流动资金短缺提供新的通道;允许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发展以中小企业贷款等为标的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推进银保合作,开发中小企业信用保险产品,以此补充传统担保方式,有效引导信贷投放;改进贸易结售汇与贸易真实性、一致性审核,便利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

(三)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现有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协调发改、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司法、银行、保险、企业及有关中介机构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开展对中小企业及其业主的信用征集与信用评级,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获取的长效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

融资渠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华谊兄弟;融资渠道;创业板上市

2009年9月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进入创业板,10月上市交易。华谊兄弟成功上市说明15年来华谊兄弟的努力得到市场的肯定,更说明华谊影视公司在投融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自有资金联合投资、股本投资、吸纳社会资金入股公司,到银行无担保授信贷款,再到上市融资,华谊公司融资渠道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影视发展模式的变迁。华谊的上市不仅解决了华谊自身的资金瓶颈,而且对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华谊兄弟简介

华谊兄弟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的综合性娱乐集团,其前身为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2004年11月创立的浙江华谊兄弟影视文化公司。

华谊兄弟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涵盖电影、电视剧制作以及艺人经纪的传媒企业,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现有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在各自细分领域均能位列前三甲,且较主要竞争对手具有人才储备、运营机制以及业务板块互动整合效应等方面的优势,行业地位极为显著。

华谊兄弟曾在资本市场进行过三轮融资。2000年3月,太合集团出资2500万元,对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并将公司变更为“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太合集团与王中军兄弟各持50%股份;2001年,王氏兄弟从太合控股回购5%的股权,以55%的比例拥有绝对控股权。

2004年底,TOM集团向华谊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其中500万美元用于购买华谊兄弟27%的股权,另500万美元认购华谊兄弟年利率为6%的可转债。在大约同一时间,华谊兄弟再引进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信中利”,将3%的股权以7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它。这次私募使王氏兄弟获得资金1070万美元,他们所拥有的股权上升到70%。

2005年12月,华谊兄弟通过引进马云所掌控的中国雅虎进行了新一轮的私募。TOM以1600万美元的价格减持20%,王氏兄弟和马云联合接手,其中马云接手15%,王氏兄弟回购5%。此外,王氏兄弟还从“信中利”回购了2%的股权,控股地位得到强化。

2009年9月27日,证监会宣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第七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审核。华谊兄弟拟发行4200万股A股,发行后总股本约为16800万股,发行前每股净资产为2.22元,成为在创业板挂牌的最大民营影视制作集团。

华谊兄弟依托国内产业高速发展的契机,打造了以“华谊兄弟”为品牌的影视文化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对金牌制片人、知名导演和知名演员等重要影视文化资源与公司业务模式的高效结合。此外,华谊兄弟汲取国内外娱乐、传媒产业成熟先进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影视娱乐业的工业化运作体系。

二、我国民营传媒业SWOT分析

(一)我国民营传媒业的优势

1、政策支持,体制灵活。我国传媒业有独特的管理体制,监管层能够对国内新闻媒体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监管。传媒业在资本、渠道、内容等核心领域宏观调控程度较高,盈利压力较小。而且,民营传媒灵活的体制,注定了它在意识形态上不会受到太多的干预和限制,会有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

2、业务范围广泛。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我国民营传媒业的运营模式已逐渐成熟,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实现专题、综艺、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企业形象策划;影视文化信息咨询服务;影视广告制作、、发行等业务的综合发展。

3、市场化运作。随着传媒资源逐步对市场的公平开放,我国传媒业的节目质量正在明显提高。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传媒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运作。

(二)我国民营传媒业的劣势

1、同质化竞争问题。我国民营传媒企业间相互克隆的现象严重,缺乏原创的节目内容,在节目选题、内容策划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2、部分影视剧和节目制作单位融资难度增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自身资产缩水,信心不足,投资谨慎,对影视作品的投资数量减少,一些影视剧和节目制作单位项目资金运转不畅。

(三)我国民营传媒业的机会

1、政策日渐宽松。国家在政策给与民营传媒业一定的支持,充分调动国有、民营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真正面向市场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比较完善的广播影视内容产品的生产制作经营体系。

2、传媒业的重组带来资源整合契机。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效益不好的传媒公司倒闭或被并购。传媒业的重组使优势传媒得以扩大经营范围,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传媒业存在已久的地域分割、行业分割等产业壁垒,从而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展,组建实力雄厚的大型现代传媒集团。

3、传媒业提升质量,满足受众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传媒业广告收入锐减、生产成本增加,这些都促使传媒必须提高自己的价格,而只有提升传媒内容的质量,走“精品化”道路,打造优质传媒,才能提高传媒的赢利能力。传媒的消费者是受众,满足受众的需要才是传媒业的根本。

4、数字化进程加快,市场容量扩大。我国电视节目的缺口大,重播率高,供需极不平衡。随着各级电视台频道的增加以及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这一市场的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同时,数字化推动了媒介形态间的融合,提高了传媒业的生产效率,扩展了新的经营领域和盈利空间。

(四)我国民营传媒业的威胁

1、市场秩序混乱。我国传媒业市场秩序依然很混乱,国家对传媒企业的管理现状导致传媒企业受到“优不胜劣不汰”等外部环境制约因素的影响,我国传媒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力还很弱,亟待提升。

2、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虽然“制播分离”让电视节目的制作进入了市场化,但是由于播出的限制性,很多传媒企业与电视台之间仍然处于不对等的关系,相对于制作平台的开放,播出平台的瓶颈束缚依然限制了我国民营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3、国际化进程慢。我国传媒业的经营理念、自身定位、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手法都与国外媒体有很大差距。另外,文化和语言上的巨大差异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传媒业走出去的难度。

总体来说,我国的传媒企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质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从长远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传媒业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三、华谊兄弟融资渠道拓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一)自有资金与联合投资

创立之初,华谊兄弟凭借在广告领域赚取的“第一桶金”参与了电视剧《心理诊所》、电影《不见不散》的拍摄,结果是电影获得大约70%、电视剧取得100%的利润回报。之后,华谊兄弟以自有资本作为生产影视剧的投资额,以与有出品权的单位联合投资为主开始不间断地拍摄电视剧。20世纪90年代,影视业的改革刚刚启动,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电视剧成为电视台制播分离的改革试点,电影业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院线制试点。据此,华谊兄弟不断积累资源和资金,在追求单片成功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

(二)私募资金与自主投资

2000年,华谊兄弟开始私募融资,联合太合地产公司,各注资2500万,成立了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在这一阶段,王中军不仅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更强调公司的品牌意识和主体意识,采用股本回购的模式进行融资与资本扩张。华谊在高价回购太合后,先后引进了TOM集团、信中利机构、雅虎、分众等企业资金,多次私募和复杂的资本运作后,公司股本金越来越多,但王氏兄弟的绝对控股权并没有被稀释,保证了公司决策的连续性和品牌形象的清晰度。而且,华谊靠良好的品牌形象拓展了融资渠道,先后获得了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的无担保授信贷款。

(三)上市融资与扩张投资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创业板成功上市。此次创业板发行,华谊兄弟募集资金约12亿元,较6.2亿元的拟募集资金项目超募约5.8亿元,超募比率达93.61%。根据上市公告的资金用途,电影投资将达到年产6部,电视剧投资将达到640集,大大超出原华谊年投资影视剧的数量。此外,华谊兄弟还借此发展产业链,投资6家一流水准的影院,将形成编剧、导演、制作、市场营销、院线发行、影院放映等贯穿影视上下游的相对完整的生产链和影视、音乐、经纪人、新媒体等多种业务正和的运营模式。

四、华谊兄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华谊兄弟存在的问题

1、院线投资薄弱。影视制作公司的影响力主要是对下游的发行、院线和电视台,并不直接拥有票房号召力。现代化多厅影院的投资大、周期长,与华谊兄弟过去的“轻资产模式”完全不同。而且,在这个领域华谊兄弟缺少专业的操作人才和强大的高层人脉关系。

2、华谊兄弟人治色彩浓厚。目前我国影视公司投资决策人员大部分是由影视艺术创作者转行而来,没有经过专业的商业训练,仅凭个人经验和审美趣味来判断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华谊兄弟上市前,公司所上的项目要由王中军本人和公司的内容审查委员会以及主创人员共同决策,由此导致公司错过一些不错的影视项目。

3、缺乏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华谊兄弟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能力风险和控制人的道德风险。2005年,金牌经纪人王京花出走,几乎掏空了华谊兄弟的艺人储备,对其经营业绩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此外,冯小刚作为华谊兄弟的金字招牌,也是华谊兄弟最大的风险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华谊兄弟对冯小刚及其贺岁片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完善业务发展体系和管理机制。华谊兄弟上市后应该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完善电影、电视、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联动和“工业化运作体系”的运营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华谊兄弟应将国外传媒管理经验与我国的传媒市场特点相结合,提炼出较为先进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成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传媒机构。

2、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成立专业的团队对影视项目进行规划与调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投资考评体系来帮助华谊兄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自我国影视市场建立以来,各种所有制的影视制作公司为降低风险,都选用市场已成熟的明星、导演等。在这种大背景下,华谊兄弟应该建立详尽的人才培养计划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危机的出现,为培养优秀的影视人才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条件,只有新人新星不断涌现才能保证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华谊兄弟融资渠道拓展的启示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不仅表明民营影视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展,它更是昭示着我国的影视产业可以而且已经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这对影视产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意味着影视产业加入了国家经济大循环中,确立和提升了影视产业的地位。此外,华谊兄弟融资渠道的拓展过程也说明,在股市低迷,银根紧缩的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传媒业应该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结合各种融资渠道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来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控制融资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孙承天,黄依凡.华谊兄弟的造福神话[J].卓越理财,2009(11).

2、张亚培.金融危机下传媒业机遇与挑战并存[J].视点,2009.

3、邵奇.从华谊公司融资渠道拓展看中国影视业的发展[J].传媒,2009(12).

融资渠道范文第5篇

8月1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发《证券公司柜台市场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表示除特殊规定外,证券公司在柜台市场发行、销售与转让的私募产品,直接实行事后备案。同时,协会还《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私募产品机构间交易市场将打通。

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并明确了职责分工,要求金融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今年以来,多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日益突出,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也密集发文旨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点评:“钱紧”、“钱贵”一直困扰着急需融资的众多中小企业。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难题,但在实际操作中,话语权较弱的中小企业仍不得不面临“得不到”和“价格高”两层资金难题。

查阅各国央行数据可以发现,在发达经济体,银行、债券、股市、私募占据的社会融资规模均较可观,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基本均衡。但在我国,超过一半的社会资金由银行贷款供给,经过信托等“通道”放贷的银行资金占比也很大。而银行作为偏好低风险的金融机构,其放贷的风险、审计要求,让企业大感不适应:缺少抵押物只靠银行贷款,只够借1年期流动资金。而展期、续贷风险控制审批流程长,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

因此,有专家表示,从根本上讲,融资贵是银行一家独大、融资渠道窄造成的。从长远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借助市场化手段,改变银行业一家独大的金融格局,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另外,税收审计、工商注册登记方面也应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比如,目前放贷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使很多中小企业新增审计费用。由于担保、评估市场不规范,相关费用也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