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祖先的摇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依次用手势作出下列小动物的外形(孔雀、小狗、螃蟹、鸭子、小猫),让学生猜出动物的名字,然后课件出示一只穿着鞋子的小猫咪。由此引出小猫能否穿鞋子的话题,设疑引入新课。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优秀案例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教学优秀案例参考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和部首“革”,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故事增长知识(了解动物蹄、爪的不同作用),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盲目学样。
教学重点:
1、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不能穿鞋子的原因。
2、有感情地指导朗读,特别是文中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动物脚的用途,懂得如何看待问题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手势激趣、自然导入
1、教师依次用手势作出下列小动物的外形(孔雀、小狗、螃蟹、鸭子、小猫),让学生猜出动物的名字,然后课件出示一只穿着鞋子的小猫咪。由此引出小猫能否穿鞋子的话题,设疑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需要认识的生字。
读后让学生汇报,对小猫咪能否穿鞋子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检查生字。此时教师用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带着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出示词语读。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原因的查找
1、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呢?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找找原因吧(学生读后汇报原因)
2、抓住表示小猫咪穿鞋子原因的重点词语,“羡慕”首先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猜测小猫咪自言自语说了什么羡慕的话,他羡慕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3、理解词语“好奇”,想象小猫咪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
4、你能体会小猫咪的心情吗?让学生类比小猫咪,试着读出小猫咪羡慕的语气。
对话的启示
1、课件出示“自主阅读提示”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回答问题。 自主阅读提示: 想一想-----小猫咪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画一画-----描写小动物脚的用途的句子 读一读-----体会文中小动物说话的语气
2、小组汇报 小猫咪都遇到了哪几种小动物? 读出小动物脚的用途的句子。 让学生自由说文中小动物脚的用途,并适机引导学生用“如果....就....”来回答。 让学生做一做刨、抓、游、跑的动作。 指导读,体会读,男女生赛读,通过读对话体会不同的说话语气。 标点练习。让学生根据标点读出语气,并且练习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说句子。
答案的揭晓
1、汇报小猫咪脚的用途。
2、理解小猫咪不能穿鞋子的原因,让学生自由读猫妈妈说的话。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进行范读,学生齐读。
四、情趣引读,品味主题
1、教师创设情境:(师扮演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来到院子里,遇到了分别由学生扮演的其他五种小动物,进行适时对话朗读,体会人物说话语气,进行品味人物特点。
2、评价小猫咪:你认为小猫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明理:学习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牵动课外
1、课件出示多种小动物,让孩子自由选择或者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它小动物的脚的用途。
2、课外阅读: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
语文教学优秀案例参考二
教学目标:
1、按要求预习课文。掌握预习方法。
2、自学生字新词。积累相应的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大意是什么;
(4)提出疑难问题;
(5)根据需要和可能搜集有关资料;
(6)尝试背诵课文。
二、导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8课《祖先的摇篮》。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3)提出问题。你在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复习预习方法。
同学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预习的方法。
(课件显示)齐读。
预习课文的方法
a) 读通课文。
b) 自学字词。
c) 理解内容。
d) 质疑问难。
e) 搜集资料。
三、学习课文。
1、解题。问:“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
看,这就是“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这是多大的摇篮呀,一望无边,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神奇的森林,齐声朗读《祖先的摇篮》。
2、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讨论。
(1)指名回答。问:“祖先的摇篮”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小组讨论。问:“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
4、交流。
预习课文时,同学们搜集了许多人类保护环境、反对破坏生态的资料。大家来交流一下。
5、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保护我们祖先的摇篮,让大自然永远美丽。
四、课堂练习。
1、词语连线。
注意题目要求:可以多种答案。先在书上试着划一划,然后说一说。
2、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试着学写一段小诗。用彩色纸抄写出来。
语文教学优秀案例参考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远行”是什么意思呢?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 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 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 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1、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这个巨大的心形岛――塔斯马尼亚,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屿之一,它的面积相当于海南岛和台湾的总和,探索它的最好方式就是自驾车了。不过虽然不大,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可以转一圈,但要细品它丰富的魅力,一周肯定不够,于是大有爱上它的人,一次次地回来。而且,因为岛上的地形起伏不平,所以,看起来很近的路程,却要多耗一些时间。
戴是我们的向导兼司机,土生土长于塔斯马尼亚的她,年轻时是体育老师,每周在十几个小镇上的学校里轮流教课,现在60多岁了,还每天精神抖擞地给我们开车,她把好精力归功于流放犯祖先们。原来,这个美丽的岛屿,想当年是只有罪犯才会被遣送上岛,从东边的亚瑟港(Port Arthur)、列治文(Richmond),到西岸的莎拉岛(Sarah Island),尽是恶名昭彰的罪犯流放地。这些年轻的流放犯们在岛上修桥筑路,直到1856年这个岛才因1642年发现该岛的荷兰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而被命名为塔斯马尼亚岛。现在亚瑟港的监狱遗址更成为塔斯马尼亚旅游一大热点。其实他们犯了什么罪呢?在朗塞斯顿附近的坎贝尔小镇(Campbell Town)的地面上可以找到答案。这些由流放犯后代们捐25澳元做成的一块块铺在地上的砖,作为一种对祖先们的“特别”记忆,上面有流放犯祖先的名字、年龄、国籍、配偶,因何罪被判多少年,好多都是因为盗窃罪,比如偷马被判终身监禁,偷钱被判14年,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
在摇篮山的色彩中徒步
路线:德文波特-摇篮山
从澳洲大陆飞过来的飞机,停在了德文波特Devonport机场,塔斯马尼亚的第三大城。一进机场,大大的招牌提示人们将蔬菜水果留下,不能带入岛上,因为它们可能会带有破坏岛上农业的昆虫,为了保证这一点,甚至还有警犬在一旁虎视眈眈,查出来会被当场罚款。
一路开到摇篮山(Cradle Mountain)。摇篮山是塔斯马尼亚最大的国家公园,位于岛的中部偏西的地区,1827年由探险家Joseph Fossey发现并命名,与四川九寨沟还结成了姐妹景点。
一进入摇篮山野生动物保护区,就发现了一只小袋鼠wallaby蹲在路旁。说起来很有意思,塔斯马尼亚的野生动物们都是有“袋”的,包括袋鼠、袋熊、著名的塔斯马尼亚恶魔,甚至连貌似灭绝的塔斯马尼亚虎也有个“袋子”,很是可爱。
高低错落的摇篮山群峰是塔斯马尼亚荒野最为人熟知的景象之一,它也是长达65公里的陆上线路(Overland Track)的起点,这条步道是塔斯马尼亚最有名的徒步路线,在岛上的最高峰――海拔1617米的奥萨山峰(Mt. Ossa)高耸古老的树木下穿行,可以选择只是10分钟的轻松游览,或者来回山顶的8小时徒步,甚至长达一星期的路线,有专门的旅游公司安排。
从宁静的鸽子湖(Dove Lake)开始,沿着石头小路向山中进发,一路上的雨林和高地草原五彩斑斓地绵延着,花花草草夹着窄窄的山路,小花盛开,湖山水色。鸽子湖边,有一个小木屋,松影,平静的冰湖水面,摇篮山作为背景,这幅画面是摇篮山甚至是塔斯马尼亚的标志之一。
摇篮山也有众多奢华舒适的享受。摇篮山别墅(Cradle Mountain Chateau)窗外对着葱郁辽阔的原始丛林,一不小心就会看到几只小袋鼠出没。别墅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展览,比如各国摄影师关于塔斯马尼亚的摄影作品,通过他们的镜头,塔斯马尼亚呈现出独有的美。而关于灭绝的塔斯马尼亚虎的展览也非常值得一看,里面还有珍贵的虎皮拼成的毯子。
品尝恣意原野下的美味
线路:摇篮山-朗赛斯顿
从摇篮山向东行驶不到3个小时的车程,途经Deloraine,Westbury,Hadspen三个小城,便可到达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朗赛斯顿Lanceston。虽然不算长的路程,但一路上,你会看到澳洲最美最本色的牧场,连绵起伏,有些欧洲风情,但更辽阔,多了些野性。低低的云层下,一望无边的牧场上点点牛羊在专注地吃草,刚被剃了毛的羊群看起来可怜兮兮的。树木有些怪异,只剩树枝,姿态万千,像个雕塑般伸展着,在碧蓝纯净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曲线。一路上,就这么享受着塔斯马尼亚的恣意原野。
午餐我们停在了伊莉莎白镇的圣诞山覆盆子农场(Christmas Hills Raspberry Farm),这里有很多超乎你想象的美味覆盆子,而且用途广泛:制作蛋糕、雪糕、松饼、甜点、果酱和酒。12月至次年5月是农场的覆盆子丰收季,每天傍晚都提供刚刚从地里采摘上来的覆盆子,来这里午餐的人们也络绎不绝,享受阳光和美食。
另一个家族式生意的塔斯马尼亚美味酱汁公司(Tasmanian Gourmet Sauce Company)现在可是小有名气,这个从家庭厨房变成出口生意的公司,现在为新加坡、香港、日本和英国提供29种不同口味的酱汁、小菜、酸辣酱和芥末,完全选用塔斯马尼亚原料制作,日产量高达800瓶。创始人Julie和TimBarbour夫妇还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改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后花园,斜坡似的草坪,被盛开的花朵围绕着,斜坡下是一条小溪,广阔的田野,间或有收割的草垛,还能看到远处村庄中教堂的尖顶。在这种梦幻般的美景中,那只主人家的狗,闲闲地趴着晒太阳,最是自在。在作坊的墙上,挂着这二十多年改造花园的点点滴滴的照片,从最早的样子,慢慢有了生命,成了今天的乐园。
黄昏时到达朗赛斯顿。作为塔斯马尼亚第二大城,朗赛斯顿只有10万人口,城市建筑完整保持着19世纪的建筑风格,有着迷人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街景,朴实而优雅。恰好遇上正在教堂旁拍婚纱的一对年轻情侣,在教堂斑驳的背景前,白色的曳地婚纱更显鲜活。若干对伴娘伴郎,男士全部灰色西装配墨镜,女士浅啡色裙装,手捧鲜花,清一色的古董名车,而古董车的司机,竟全部是老人家,衬衣领带,戴着鸭舌帽和墨镜,很是引人注目。
全球最大的私人薰衣草农庄
线路:朗赛斯顿-比切诺
离开朗赛斯顿,向北开约40分钟就到了布莱德斯托薰衣草园Bridestowe Lavender Estate。远山包围着的大片薰衣草在广阔的土地上起伏绵延着,两棵巨大的英国橡树立在农场中央,将一片紫色划开。
1922年,英格兰人Charles Denny建立了Bridestowe薰衣草农庄,因为这里与盛产薰衣草的法国南部的气候条件十分相似。如今,农庄仍然是塔斯马尼亚唯一的原生薰衣草精油生产商。农庄80%的薰衣草精油销往传统的欧洲市场,也有部分出口至快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
拥有120英亩的薰衣草,Bridestowe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薰衣草培植农庄,现在的管理者Judy和David Roberts在六年前接手并管理农庄。David开玩笑地说,这个薰衣草园是他退休后的“”。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老两口生活在悉尼,每周都要飞过来农庄,David尤其深谙宣传之道,开发了农庄旅行这道生意。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农场,在有百年历史的橡树下野餐,散步,观看农庄的历史风貌。十二月和来年一月是夏季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接待300-500个游客。除了在一望无际的薰衣草里走走,尝尝薰衣草的蛋糕、冰淇淋、蜂蜜,还有很多薰衣草的产品。
在农庄参观,怡人的气候,满眼的紫,空气中的薰衣草香气,人人都心情愉悦,心满意足。
越过坎贝尔镇,一路向东海岸的美丽小城镇――比切诺(Bicheno)进发。塔斯马尼亚东海岸到处都可以看到空旷纯净的海滩、清澈湛蓝的海水、绵延雪白的沙滩和随风起舞的海鸟。若是六月到九月,还可以看到鲸鱼,海豚在一望无垠的海面跳跃翻飞。
在这个只有 700个 居民的小镇,企鹅游是人气最旺的旅游项目,一到夜晚,就有一群群人跟着向导,静悄悄地来到海边,看回家的企鹅们摇摇摆摆地走上岸。
比切诺的东海岸自然世界(East Coast Natureworld)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我们的乐园。四只小狗大小的小“恶魔”跟随着公园的工作人员Andrew冲出来,拉扯着他的裤腿,Andrew抱起一只,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小“恶魔”竟然就慢慢地睡着了,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竟然显出些可爱模样,不过等到撕扯着抛给它们的一具动物尸体,就看出 “恶魔”样了!四个小“恶魔”将死去的动物用强有力的牙齿扯得尘土飞扬,血肉模糊,嘴里不时发出些凄厉的叫声,看得人心里发虚,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食肉性有袋动物,“恶魔”果然名不虚传!不过,脸部肿瘤正严重地危害着塔斯马尼亚恶魔,它们正在不幸地步塔斯马尼亚虎的后尘,成为濒临绝种动物之一。
霍巴特的创意文化
线路:比切诺-霍巴特
从比切诺开车,沿着东海岸,半个小时就到达菲欣纳国家公园 (Freycinet National Park)。菲欣纳山并不算高,最高峰只有海拔 620 米,但两面都是海,山上的风景绝佳。沿途的粉红色花岗岩,被水冲出一道道深色的痕迹,一路的树木,树皮的线条象抽象画一般,偶尔还能见到树林中的小袋鼠。酒杯湾在山的另一边。站在了望台上,酒杯湾弧形的原始海滩静谧得像个内港,果真像盛着蓝色海洋的酒杯。
在菲欣纳山上,看到远处海湾边一个像魔鬼鱼的奇怪建筑,开车趋近,原来是Saffire Freycinet度假村。才开业不到一年的Saffire由本土设计师设计,外观像条正游向海里的鱼,连接着别墅的,是一条白色鱼骨状的长廊。Saffire Freycinet一晚的费用不菲,至少人民币10000元,不过包括了一日三餐,还有短途的旅行项目。
最后到达的是塔斯马尼亚的首府霍巴特,澳大利亚第二古老的城市。充满魅力的乔治王风格的建筑,繁忙的港口,从容悠闲的市民,宁静的社区,越来越多来自澳洲大陆的人搬到这里来居住。
最喜欢在这座小城里漫无目的地游荡。萨拉曼卡(Salamanca)从岩石区转变为霍巴特最大的手工艺术品中心,在这些改建后的废弃仓库里,塔斯马尼亚人的创意和智慧都可以找到。而亨利琼斯艺术酒店(The Henry Jones Art Hotel)则集中着塔斯马尼亚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曾经的仓库和果酱工厂,由同为Saffire Freycinet度假村的设计师设计,变身成为拥有50个套间的高级五星级酒店。酒店保留着曾经的工厂痕迹,粗糙的砖墙上还隐约渗有果酱的影子。不过现在墙上都挂上了艺术作品,大多是来自酒店的邻居:塔斯马尼亚大学艺术系学生的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多样,由酒店的艺术总监挑选出来在酒店展示,看中了就可以买回家。
当晚,正好赶上霍巴特的音乐节,海边的旧仓库热闹非凡。人们拎着啤酒,抱着大靠垫,或者索性席地而坐。深夜,一切归于宁静,有些微凉。海的尽头,就是南极。
BT Tips
住宿:
摇篮山别墅(Cradle Mountain Chateau)
A/ Cradle Mountain Road, Cradle Mountain
T/ +61 3 6492 1404
WS/ .au
帕珀海港酒店(Peppers Seaport Hotel)
A/ 28 Seaport Boulevard, Launceston, TAS 7250
T/ +61 3 6345 3333
WS/ .au/Seaport
钻石岛度假村(Diamond Island Resort)
A/ 69 Tasman Highway, Bicheno, TAS 7215
T/ +61 3 6375 0100
WS/ .au
Saffire Freycinet度假村
A/ 2352 Coles Bay Road, Coles Bay, TAS 7215
T/ +61 3 6256 7888
WS/ saffire‑.au
亨利琼斯艺术酒店(The Henry Jones Art Hotel)
A/ 25 Hunter Street , Hobart, TAS 7000
T/ +61 3 6210 7700
WS/
农场/餐厅:
圣诞山覆盆子农场(Christmas Hills Raspberry Farm)
A/ 9 Christmas Hills Road, Elizabeth Town
T/ +61 3 6362 218
WS/
塔斯马尼亚美味酱汁公司(Tasmanian Gourmet Sauce Company)
A/ 174 Leighlands Road, Evandale, TAS 7212
T/ +61 3 6391 8437
WS/ .au
Me Wah餐厅
A/ 39‑41 Invermay Road, Launceston, TAS 7248
T/ +61 3 6331 1308
WS/ .au
Bridestowe 薰衣草庄园(Bridestowe Estate Lavender Farm)
A/ 296 Gillespies Rd Nabowla Tasmania 7254
T/ +61 3 6352 8182
WS/ .au/
凯特浆果农庄(Kate's Berry Farm)
A/ Addison Street, (3 km south of Swansea), Swansea, TAS
T/ +61 3 6257 8428
鲑鱼餐厅 (Smolt)
A/ 2 Salamanca Square, Hobart, TAS 7000
T/ +61 3 6224 2554
苏瑞尔水果农庄(Sorell Fruit Farm)
A/ 180 Pawleena Road, Sorell, TAS 7172
T/ +61 3 6265 3100
WS/
巴丽拉湾牡蛎农庄(Barilla Bay Oysters)
A/ 1388 Tasman Highway, Hobart, TAS 7170
T/ +61 3 6248 5458
WS/ .au
活动:
东海岸自然世界(East Coast Natureworld)
A/ Tasman Highway, Bicheno, TAS 7215
T/ +61 3 6375 1311
WS/ .au
比切诺(Bicheno)企鹅之旅
A/ Tasman Highway, Bicheno, TAS 7215
[关键词]莫里森;成长;祖先;社区
一
《所罗门之歌》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力作。目前为止,已有很多评论家就文章的民族身份等主题,形象丰富的人物、民间故事p歌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有关小说鲜明民族意蕴成长模式的专门论述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莫里森特殊的文化立场为基点探讨奶娃崭新的成长模式,以期揭示这种成长模式的现实意义和莫里森的美学价值。
美国文学史上不乏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如《哈克贝利・芬》、《白鲸》和《麦田的守望者》。有评论家认为《所罗门之歌》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恩迪里・奥雷理在专著中指出:“《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传统的成长小说。”虽然,该小说采用美国传统文学中的成长原型,主人公奶娃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自私、迷惘和不负责任的纨绔子弟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的成年人。但莫里森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沿袭美国传统成长模式,而是融合黑人文化,赋予成长独呢的黑人民族文化意义。
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主义”至上,个人都不断追求自由和自我,竭力表现自我与众不同。“自主和社会化这对张力在美国成长小说中没有得到化解,仍然存在。”主人公拒绝被社会化,弗洛伊德式的“自我”崩塌了,要么处于精神分裂的状态,要么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无法和现实达成妥协,更不用说融入社会了。”
在《所罗门之歌》中,作者将黑人文化中祖先和社区的概念融入了奶娃的成长经验中,由此塑造了有别于美国成长小说中主人公追求个人主义却拒绝社会化而惘然、失望的模式。奶娃只有从与黑人社区的接触中习得祖先的文化遗产并获得人生智慧,认识到与过去的联系中自己合适的位置,才能抛弃其自私自利的习性,改过自新,成为一个有爱心且勇敢面对现实,乐观追求人生真谛的成人,“当他把家族和个人的历史融入对现在的认识,修复了其分裂的精神状态,平生第一次感到生活是协调的。”
二
祖先是非洲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直线的时间观念不同,黑人所持的是一种循环的概念:即使人的躯体没了,灵魂还留在人间,继续陪伴影响后人。“祖先是人类与神或上帝之间的桥梁,因为他们既是人又是神或上帝……祖先帮助人如何生存,提醒人要对他人、对上帝负责。”
“上路”是成长小说中基本的结构要素之一。在小说中,奶娃也踏上了成长的旅途,作者为奶娃设计的是走向南方的成长之旅。南方,对黑人来说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南方,虽然与奴隶制的历史相勾连,但却是黑人祖先的生息繁衍之地,传统文化的摇篮。历史学家威尔莫指出:“南方教会了黑人放弃极端的个人主义,选择与群体团结一致,与自然保持休戚相关的联系,同时引导他们尊敬自己的祖先和在世的人。”奶娃成长之旅的终点是偏僻的小村庄――沙理玛。莫里森认为:“给人以忠告和保护,仁爱而充满智慧的祖先活于农村而不是大城市里。”沙理玛保存着与非洲极其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人文风情。村里妇女的模样和举止都酷似极具黑人特色的派拉特,出门时也没有拿皮包之类的习惯。这些都进一步拉近了奶娃与祖先的距离并把他引向祖先的栖息之地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摇篮。
在“上路”之前,奶娃是个对祖先毫无所知的“无根”青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完全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他想通过“远离那个家”,“离开这个城市”,摆脱与过去、与他人的一切关联来获取自由。但在南方,通过聆听祖先的故事并亲身感知黑人社区对祖先的认识,奶娃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日渐变化,改过自新,积极面对现实生活。“这个故事他以前不知听过多少遍了,每次总是半信半疑的,今天听这人再次讲起这个故事,他却备觉兴奋,也可能是由于身处当年故事的发生地”,“老人们坐在厨房里…… 谈论着他的祖父。奶娃也跟着思念起祖父来”,此时奶娃不再躲避过去,祖先的种种激发了他对过去的兴趣,也打开了他那颗从未开启的心扉。随着对祖父的了解越多,“他也就越感到他的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有关祖先的一切使其心灵受到触动,使他对瑟丝的遭遇产生一股怜悯之情。从苏珊家出来后,奶娃对祖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承认“自从丹维尔以来,他对他的亲人(不仅仅是他遇到的)的兴趣在与日俱增”,他心里有一大堆关于祖先的疑问,这些疑问促使奶娃去寻找家族历史。当他把关于祖先的经历原原本本地连贯起来,得知曾祖父能飞时,奶娃为能生在这样的家庭而兴奋,纵情高喊,用拳头击打着水,然后又跳起来,似乎他也能飞。关于其祖先的故事给他空虚的头脑里注入了沉甸甸的历史养分,意识到世上万物都是紧密相联的,“感到和他们有着联系,似乎有某种和他们共有的密码、脉搏或信息。当初在家时他可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他从来没觉得自己属于哪块地方或某个人”;同时,祖先对其身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和责任,思维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整个人脱胎换骨,“他想派拉特,想他的家,想他一意孤行要离开的亲人”。文章最后,奶娃像曾祖父一样在所罗门跳台的一跃,表明他悟出了人生真谛并积极去追求:“解放和超越――飞行的原义或是引申义,随着自我的寻得呈现出来。”
三
社区体现着民族文化记忆,是黑人个人生存与发展之本,力量之源。莫里森在评价《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时指出:“这比她犯的任何错都要难以原谅,因为这表明她缺乏群体感,那些认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评论家认为她是一个获救者,但在黑人社区中,她是一个失落者”。其一语道破了她对黑人社区重大作用的肯定与强调,对美国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否定。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把奶娃的自我身份建立在民间传说上,目的是要提醒读者注意作品的主题:个人身份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文中莫里森刻画了平凡而又引人深思的黑人社区――保存着非洲古朴的风范,继续发挥其包容、教导和感化个体的作用。“坐在苏珊・勃德的起居室里,同‘甜美’躺在一起,在渥涅尔的餐桌上和那些男从一起吃饭,每逢这种时候他都不必去备受煎熬,去煞费苦心地装模作样。”
在踏上南行之旅前,奶娃是一个毫无责任感、毫无爱心的青年,“生活没有内容,没有目标”。有次打了父亲之后在街上,所有的行人都挤在马路的一边迎面朝他走来,这一举动暗示奶娃是不合群的。他和自己的家人及亲人也形同陌路,对两个姐姐和母亲从没真正关心过,只是指使和利用,对于哈格尔更甚,玩弄了她12年后,他竟然以一张冷漠的卡片来结束他们之间的关系。“上路”后,奶娃通过接触黑人社区,并从社区中得到帮助和引导,寻得家族历史并习得黑人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刻体会到黑人社区的无穷感染力和“疗救”受创心灵的医治作用,心灵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自私,整个人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并积极面对人生的成年人。
身处黑人社区的文化氛围中,奶娃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净化。初到丹维尔,见到库柏牧师夫妻时,他觉得“来到一个人地两生的地方,居然找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认识你的亲友,这当然让人喜出望外”。以前奶娃对种族问题毫无兴趣,当吉他一伙人讨论一个黑人小伙子被白人支解身死时,他只是站在旁边听,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当丹维尔人给他讲述白人杀害他祖先并对其他黑人干的一些勾当时,他对没人把干坏事的人绳之以法而勃然大怒,“奶娃对他自己的怒气也莫名其妙。他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没有感到愤慨。可是现在为什么会大动肝火了呢?”与社区的初次接触使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莫名其妙的认同感并感到他的生活中缺少了些什么。与瑟丝促膝谈心时,“随着她的想法触动了他的心”,奶娃居然做了一件令其最贴心的朋友吉他都不相信的善事:主动帮一个陌生人抬板条箱。与社区成员接触后,奶娃心灵受到触动,深感支配黑人生活和模塑人们性格的文化与自己以往所接受的白人传统文化完全不同,老瑟丝对奶娃说:“你不听人讲话……你的看法不过是放屁”,那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以往的思维模式受到冲击,情感慢慢地向黑人社区靠近。
与丹维尔人的接触使奶娃思想上有了转变,但还没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其成长之路还很漫长,仍需要社区的帮助和引导。沙理玛的男人见奶娃不可一世的架势,皮肤和他们一般黝黑,却长着一颗白人的心,便建议他一块去打猎。打猎故事的情节模式源于远古的成年礼仪式,前苏联学者托卡列夫在谈到原始民族的成年仪式时说:“在此期间,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主要为狩猎技能的传授”。正是他们这一用心良苦意在让他能步上成熟之路的“要求”使奶娃踏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精神上的成熟。奶娃在加尔文等具备民族文化传统社区成员的带领下进林打猎,被授予黑人文化传统和做人的教诲,并经过林中种种肉体和心灵的磨砺和考验后,奶娃经历了一次“死亡”,“再生”后脱掉了原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外衣,认识到人与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以黑人民族文化为指导且精神上富足的成年人。“他有生以来还从来没这么迫切和幸福”。
综上所述,莫里森并没有完全拘囿于美国传统成长模式,而是融合黑人文化,赋予成长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凸显祖先及社区对于在种族歧视和价值观被扭曲的逆境下的黑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作家提出这种模式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给予警示,因为她感到太多在美国定居的“非洲人忘记了交流的必要性,摆脱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自私的个人主义在他们心中萌芽”。同时给予启示:黑人只要能保持黑人文化,就可以挺直腰杆生活在属于他们的国土上且积极向上地谋生活,创文明。
借此以上对具有鲜明黑人民族意蕴成长模式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莫里森痛惜批评家把她的作品放入一个已经确定的文学传统里,因为莫里森渴望的是那种能把她放在她所说的“黑人风格”里的美学分析,这种话语风格就是她所说的“忠实地反映美国黑人文化的美学传统”。
[参考文献]
[1] Andrea O’ Reilly. Toni Morrison and motherhood: a politics of the heart [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94.
[2] Valerie Smith.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a casebook[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3.
[3] Graham Russell Hodges. Studies in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M]. Colg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Wilmore, Garyraud s. Black Religion and Black Radicalism[M], New York: Orbis Books. 1973.
[5] Susan L. Blake. “Folklore and Community in song of Solomon”, MELUS:7:3 (Fall 1980).
[6] Morrison, Toni. “Memory, Creation, Writing.” Thought 59(1984):385-90.
[7] 孙胜忠.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5).
[8]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读解[A]. 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 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013年的端午节,面对面与德力格尔坐在郊外的露天酒吧,享受着雨后放晴的清新空气,采访是聊天式的。德力格尔随意简便的装束,飘逸的长发,忠厚风趣,睿智幽默,几瓶酒下肚,话语就顿时滔滔不绝。
“在国外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国发展?”这是第一个问题。
德力格尔猛地喝了一大口啤酒,黯然地说:“前年,父亲身患癌症,回国送走了父亲,唯一的弟弟又患了尿毒症,如今正在做透析治疗,母亲已经年迈体弱,并且无人照料,因此,一直滞留国内。”
德力格尔是位特别传统孝顺的艺术家。
蒙古人最崇拜的是祖先成吉思汗,德力格尔也不例外。他父亲是成吉思汗挚友蔑儿乞的后代,乌梁海蒙古人,他的故乡喀喇沁,最早是前线阵地。其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第17代嫡系子孙。母亲从小就酷爱艺术,希望德力格尔在书画艺术上有所发展。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给订阅书画报,希望他将来能在书画艺术上有所发展,但是,他生就性情放荡不讳,不拘泥刻板地临帖,也不按部就班地学画。但孝顺的他也不违背母亲意愿,通过母亲的潜心熏陶,后来对书画艺术有所领悟,并且一发而不可收,特别沉醉于篆刻,几十年,钻研揣摩篆刻艺术,终有成就。
德力格尔的艺名“墨菊”,墨是蒙古人的打头字母“M”, 菊是“驹”偕音,寓意是“一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而他的名字德力格尔,则是马上要开放的花骨朵的意思。他说自己有很深的艺术情怀,也有很厚的民族情节。因此,家乡有他熟悉的艺术语言,他离不开这片宽广辽阔的艺术沃土。
德力格尔性情豪放,他酷爱饮酒,几乎是酗酒;他擅长唱歌,音域宽广淳厚,近似癫狂;艺术需要思考,他嗜烟如命,犹如贪婪;他热爱生活,善于烹调,谈笑间,几盘菜肴就能上桌,绝对是色、香、味俱全。
德力格尔早年涉入纂刻,大学时深研诸家,兼工四体,犹爱罗庸、罗常培、黎锦、姜亮大、陆宗达诸人。闲暇时,研习《说文》,崇拜李阳冰,融入清代顾石如篆法。在日本钻研邓氏笔意,浏览秕书奥妙,取《史晨碑》、《张迁碑》诸碑之长,融泰山《经石峪》之美,秀巧中藏古拙,古拙中秀刚劲。
欣赏德力格尔的篆刻作品时,一块普通的章料,方寸之面,奔跑的骏马,孤独的苍狼,健壮的骆驼,肥硕的牦牛,惟妙惟肖,生动灵活,所篆刻之印,精道、细腻、深邃、质朴,犹有古青铜器般的风韵,恰如蓝天、白云,绿草般舒展。
蒙古马在德力格尔内心深处就是“神的位置”,祖先以马为伴,狩猎、游牧、对外征战以及迁徙,马是蒙古族繁衍生息、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符号。他笔下的写意马,是蒙古祖先征战时的坐骑。而他挥笔时的淋漓潇洒更胜似一幅画:马鬃飞起来,马尾飞起来,他的长发也飞了起来。
一匹电闪雷鸣的蒙古战马,饱含了德力格尔思念祖先的情怀,没有犹疑的恐惧,毫无羁绊的洒脱,永往直前的威猛,昂首嘶鸣的气势,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这是一种民族的气质,又是一种生命的精神,也是一种生活的激情诠释。
中国的写意画法,讲究气韵,注重骨法。德力格尔的写意蒙古马,包涵了传统的章法,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生来就具有这样的艺术种子,多少年过去了,种子开始破土发芽,并开花结果。他选择的创作题材非常新颖,艺术血液犹为新鲜活跃,加上这么多年国外生活的历练,其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春天,我捧起澄澈的河水,浇灌理想的麦田,那涓涓溪流欢唱着,滋润那些绿油油的生命,就像一串优美的风铃声,流淌进我的心里,一望无垠的油菜花,映黄了我每一寸肌肤,微风中摇曳的桃红,注入我生命的血液,流淌着赤诚颜色,暖暖的春风,梳理着我乌黑的头发,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泽润着我人生的梦想,
覆陇黄的日子里,我挥舞着锋利的镰刀,收获诗人的麦子。疏理满树闪闪的星星,泼洒杀虫抗病的汗水。用甜蜜的生活,充盈圆滚滚的西瓜。播种秋天丰实的玉米。
花好月圆的中秋,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的鸭梨,红通通的苹果,雪一样的棉花,丰实的谷子高粱,我把所有成果都换成精神食粮,构造人生智慧的桥梁,妆点人生的丰碑,
我爱这片贫瘠土地,不去羡慕别人土地的肥沃,我挥舞着纤细的胳膊,紧握锈钝的铁犁,小白兔的名言一只鼓励着我;‘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我会学习别人先进的技术,种出属于自己的庄稼,创造出从来没有的奇迹,
生产资料成本的提升,使好多乡亲都放弃了这片不能养家活口的乐土,他们都去繁华的城市,寻找自己的理想,我从他们眼里看到了无奈,看到了悲伤,但是我更清楚的知道,他们早晚还会回来,因为他们也深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还有那些破坏耕地的同志们,他们在自己的灵魂上,竖起罪恶的烟囱,把土地铸造成自己的坟茔,祖先有灵,他们早晚会遭到应有的报应,
我日夜守护着它们,就像守护自己的生命,耕耘着它们,就像耕耘自己的人生,我一刻都不会放下笨拙的锄头,还有锈钝的铁犁,期盼富庶的收获,还有快乐地人生,哪怕有一天,见了祖辈,我也会内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