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秋名言佳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件商品售出都是要进行包装的,精美的包装,总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购买欲望.
中秋节快到了,爸爸在超市买来了一盒月饼,单看它华丽的包装,让我有立马吃月饼的冲动.它的包装盒是一个长不过20厘米,宽不过30厘米的红色袋子,在袋子的中间书写了几个'梦圆九天,中秋宇航月饼'的字样,它的旁边是几幅与航天有关的图片.我拿出袋子里的盒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红色的绸缎裹着九个大小一致的花形盒子,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个花形盒子一看,却只有一个直径不到四厘米的月饼,我咬了一口月饼,没有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倒是品出了满嘴的'铜臭味'.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心连心超市的月饼.进入超市,一排红色的中国结吸引了我的眼球,原来是月饼专柜,许多人都驻足观看,啧啧不休,超市里的月饼分为三区;一区是礼品包装区;一区是临时包装区;一区是散装区.我注意到礼品包装区里,远处看,只见一片大红色一直到末尾,近处看,上面的包装都很精致,特别是有几盒月饼刻着嫦娥,玉兔的图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古诗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人名言,把中国古典文学艺术,蕴涵在月饼之中.月饼基本上都是本省生产的"乔家珊""好家坊"等系列,价格都在100元到800元之间不等.
来到散装区,价格相对而言,更便宜,月饼脱下了华丽的包装,是按个数卖,价格是1元到10元不等.看那边的临时包装区,是现做现卖,一个人在袢豆沙陷料,一个人在揉面粉,一个人在把刚刚从烤箱里带着余热的月饼,拿出来,简单用纸包装,动作娴熟,老练,也吸引了不少的购买者.
月饼的包装在变化,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过一个有水准的,有品味的节日.中秋月更圆,也希望人们吃月饼时能够寄托人们的思乡之情.
活动一: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开展了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结合教学相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的家庭》中,本单元英语语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对于家庭成员的英语称谓词汇,梳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家谱的形成,并运用家庭成员的称谓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教学中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词汇较多,英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民汉学生,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针对学校的汉族班和双语班,针对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民汉学生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对于家访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包含家访的家庭成员照片及成员的称呼,联系电话及家族的大或小,这样增进了教师对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充分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借助课堂主渠道及形式各异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参与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风俗习俗和餐桌礼仪》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研组采用不同的教研活动途径,倡导民汉师生体验参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民汉学生过生日时相互邀请,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日过法,进一步增进民汉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民族团结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在民汉教师中我们相互参加婚礼庆典,了解不同的婚庆习俗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相互邀请,如古尔邦节时,维吾尔族的同学邀请汉族学生到家中做客,感受古尔邦节的节日氛围,在开斋节中,相互邀请,体验开斋节的不同特色,而在汉族学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时,就有了不同的体验和参与,享受中秋节的月饼,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美味的月饼》中享受端午节的粽子。在圣诞节时,民汉师生共同参与庆圣诞节活动,有手抄报竞赛活动,百词竞赛活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等多种英语特色的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主动与和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举办了七年级民汉学生的英文手抄报竞赛活动,选出并展示了获奖的民汉学生的作品,创造了圣诞节的氛围。在八年级的民汉学生中开展了名言警句,佳篇佳句的英文书写竞赛活动,展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展示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在九年级的民汉学生中,我们开展了英语现场作文竞赛活动,全校2200多名学生参与庆圣诞节活动,获奖的民汉学生共230人,有民汉教师20人获得了优秀指导奖,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体民汉师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活动三、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不同民汉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平台,各民族中小学生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重过程
在英语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过程促进民汉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二部分《风筝是什么材料做的》中,我们了解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分别通过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展听听力、放风筝的家庭活动,让民汉师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特色的习俗“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加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爱家爱校的效果。
活动四:加强我校汉语班和双语班的班级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民汉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备试讲活动。通过主备试讲活动发现了汉语班和双语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目的明确---主备试讲活动要求,根据七级的教学任务安排主备试讲活动,提出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每位老师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讨论:新教材中英语教学不同课时的处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上好听说课-----对话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课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效率的技巧;英语预习导学案的模式;如何把小组合作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学习的技巧、对话背诵及课文背诵的检查如何落实;课堂上怎样落实英语书写;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困惑。
七年级的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备试讲活动开展;
八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九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关键词】情景;词汇;兴趣;灵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反映的是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一个作文水平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不会优秀的,相反,一个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其语文成绩是不会差的。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共享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使作文教学趣味化、真实化、个性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扬起智慧的风帆,在创作的海洋中尽情驰骋。要做到这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创设情景,注重观察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心中无货,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习作与生活脱节。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叶老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章就会写到什么程度。”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身边并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
二、丰富词汇,奠定基础
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必须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词汇丰富了,语言流畅了,所表达的意思也就完整、明白了。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作文水平就会相应提高。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给学生创造自己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课内外学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以及文章中的精美句段摘录下来,每周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收集情况,又督促了学生自觉学习,也给总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经过长期坚持,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对言简意丰、形神兼备、蕴涵哲理的词语句子,我让学生分类整理,熟读成诵,以便作文时信手拈来。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而且要注意词语的积累。把含义深刻、学生接触少又不易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体会,理解才是真谛。
三、培养兴趣,激发灵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直观、生动可感、图文并茂、画面丰富多彩的课文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既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又采取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独有的开阔的学习活动环境,以便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促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大千世界,小到家庭学校,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占领他们的生活领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周围的人和事,其内容灵活多样,可以写自己和别人的事情,学校内部的新鲜事,也可以写家庭和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对日记的内容、篇幅和形式都不作限制,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确定,使学生置身于社会之中,观察社会上的真、善、美,分辨生活中的是与非,学会思考,从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素材。在教学中,经常为学生创设情景,拟定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他们练习。
总之,作文要写的真实,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词汇必须丰富,作文要写得深刻,立意必须新颖。作文教学不仅要打破以往教学手段的僵化局面,而且要多元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积累词汇,培养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自愿、自如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课程作业的创新
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重建和提升课程意义的要素。鲁洁教授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论,这种“回归”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1]。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德育教学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世界出发,主要解决实现课堂生活化的问题。所谓“归宿”性回归,是指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与“出发点”回归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更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因此,中学德育课程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堂时空,而要“追随学生的生活”[2]。本文对新课改以来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创新的走势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论述,以期对教师有所帮助。
一、作业目的:走向多维与综合
作业目的既由教学目标决定,又服务并积极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改前中学德育课程在知性道德观关于“学习道德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习书本上写明了的道德”[3]观点的指导下,作业的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经历了课改洗礼,作业观发生了根本转型。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已由过去只是让学生练习“嘴巴”和“笔头”,转变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作业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即既注重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忽视对伦理知识、社会知识、法律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的习得。作业目的观的转变旨在引导学生由“知”走向“行”;由逻辑推演转向触及学生的心灵;由走进文本转向走出校门去思考和解决社会上的有关问题。
基于“从发展学生的角度设计作业的目的”[5]的需要,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或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训练,或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或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和提升;而优质作业则体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巩固、能力的训练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案例】“逆反心理有危害”(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作业运筹
教师发放调查表(见下表),要求学生带回家,在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填写,由小组长回收调查表,并组织全组同学就调查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研讨,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然后全班集中,各组推举代表发言,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分享到他人的调查体验与收获。
显而易见,这道作业的目的具有综合性功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危害、应对措施等知识,而且通过活动提高了与父母沟通、与同学协作的能力,加强了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
张济洲博士强调: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坚持“以学生的身心自由、和谐与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6]。坚守作业目的设计的多维与综合,是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创新的灵魂所在。学生正是借助作业,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在对道德、法律、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的不断运用中成长,在能力的不断磨砺中成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变化中成长。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作业成为学生成长履历中的一种重要标记,成为青春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所彰显的亮丽风景。
二、作业内容:走向实践与创造
新课改以来,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内容丰富多彩:诸如能力的训练、情感的陶冶、行为的养成、心灵的倾诉和个性的放飞等。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彰显作业的人本性与人文性,都不可或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应特别注重实践取向和创造价值。
1. 作业走向实践
作业是彰显德育课程实践性特征的重要元素。作业不能停留在文本内,不能局限在课堂中,不能封闭在学校内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品质,要“注重与社会实践联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引领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行,使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
【案例】
在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第二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的情况,选择一个小小的调查主题,拟订一份调查表,搞一次民意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整理出来,看我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作业时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选择了“旧城区拆迁的居民安置”“怎样解决污染性小广告:城区牛皮癣的问题”“居民对医院药房药价的意见”……然后以作业为“桥”走进社区,进入居民家中,广泛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最后将调查结果形成报告,送给政府有关部门或社区负责人。
类似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学生走近群众,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性作业有多种取向: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可以过程与方法为主,也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但更多的时候是将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实践性作业是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让他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合作乐趣;对于开阔青少年视野,增长社会经验非常必要。诚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教师要借助实践性作业“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要把课程带出课堂,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学生的整个生活”[7]。
2. 作业走向创造
作业操作是学生生命意义发展和创生的“诗意栖居”的过程。学生在“作业情境”的遭遇中进行生动活泼而富有创造性的生命实践,有助于学生获得情境知识,实现心灵的润泽和重建,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思想品德(政治)课开发创造性作业,一般先提供一定的材料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消化、理解既定材料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创造。
例如,“珍爱生命”(《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设计的创造性作业:续写关于赞颂人的生命的小诗。教材提供了诗的前八句:“虽然没有鸟的羽翼,人也可以飞上蓝天/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大洋海底/……”作业要求:“除了上述之外,人还可以怎样?试着续写下去。”显然,这道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能领悟诗的旨趣,还要对“人的智慧性”“人的独特性”有深度理解,并驰骋想象力,才能完成对诗的拓展。
有的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写出了佳句:“虽然没有鹰的眼球,人也能看到宇宙星空的奇妙。”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人的生命的价值,写出了精美的诗行:“虽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人却能在追梦中演绎精彩的人生。”更有学生思接千载,联想到了“天人合一”的名言,别开生面地表达了自己的诗意寄托:“虽然人类是最富有智慧的生物,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族/人是受惠者,更是施爱者/要与一花一草一木为友,让生态文明之风/吹拂绿意盎然的美丽神州。”当学生的思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中学德育课程创造性作业的设计创意,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思考问题;要注重知识的重组、迁移、变通和拓展;注重综合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作业要求:走向分层与选择
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潜能倾向、家庭背景,教师应尊重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作业适应学生,做到“顺性适需”。
1.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顾明远教授指出:要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8]对于中学德育课程作业来说更应如此。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所能承受的作业时间、难度和作业量,把作业区分为“基本作业”“选做作业”和“挑战性作业”等不同的水平层次,允许优生少做“基本作业”,选做难度较大的作业;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前提下,尝试“选做作业”。如此,学生拥有了选择权,才能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案例】
教学高中《文化生活》全册后,教师设计了一道自由选择作业:请阅读本册介绍巴金、鲁迅、徐悲鸿、孔子、屈原、等文化名人的文字和图像。从中选择一个文化名人,从如下三项任务:①写出文化名人的颂文;②写出一幅文化名人画的画评;③写出一部表现文化名人电影的观后感,选择一项完成。
类似这样的作业创意,有利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此,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9]。
2. 注重个性化作业的创意
个性化作业重在呵护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旨在激励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时,教师要求学生书写“我的生命箴言——”。“生命箴言”可能是一个学生就有一个版本。类似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凸显学生个体的特点。又如,有教师安排作业,采用了“自选菜单”的方式。作业类型包括“牛刀小试”“影视欣赏”“漫画赏析”“美文阅读”等,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相反,“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布置个别性的作业,那就说明了他没有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语)
此外,对于个性化作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个体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的横向对比。
四、作业主体:走向自主与合作
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作业主体的转变:即学生由对作业的疏离,转变为对作业的亲近;由怕作业、厌作业转变为爱作业,主动参与作业。中学德育新课程作业创新,除了个人作业,还体现在对团队性作业的创意上。借助团队性作业,可以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生存智慧。
1.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
【案例】
在教学“做诚信的人”(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等七个背囊,有一次乘船渡江时天气突变,此时风大浪涌,险象环生。船老板说,请你丢弃一个背囊,减轻船的载重,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所有背囊恋恋不舍,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
学生认真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学生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因为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学生说:我会丢掉荣誉。因为只要诚信不丢,荣誉还会再获得。有学生铿锵有声地说:我会丢掉美貌,因为美貌只是美在外表,而诚信则美在心灵。
类似这种作业旨在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由他们自己作出表达或决策,学生会乐此不疲。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德育课程有许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作出表达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学生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10]
2. 作业走向合作
【案例】
在教学“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了合作型作业:编辑《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作业设计了温馨的提示语:“我们的生活有精彩、有新奇,充满着无限情趣。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不良诱惑。对此,要识别、要抵制、要勇敢地说‘不’!对于正值花季年华的我们来说,如何保护自己不受诱惑和侵害,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作业的操作分为四步:其一,分组拟订调查提纲,内容包括我们可能面对的诱惑,可能遇到的危险或侵害;其二,组长安排全组人员收集自我防护方法,在网上搜集资料,到有关部门调查,征集同学的好经验,以及父母和老师的建议等;其三,各组汇总收集的材料,经筛选后完成手册草案;最后,由班委会主持,融会各组方案的精华,编订出《初中生自我防护手册》。
开展小专题研究、实施社会调查,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和配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孕育守望人生花季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进一步合作,从中可以学会尊重、倾听和分享,增强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与同伴的共同发展。
五、作业节点:走向灵活与开放
在知性德育观的主导下,作业往往是固时性的、封闭的,一般安排在一课的终了。这种简单化、单一性的作业节点,既不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也不利于诊断和改善教师的“教”。与此不同,中学德育新课程作业,从服务和推动学生学习的需要着眼,灵活安排在课首、课中或课尾等各个节点上。
1.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作业与洞悉学情,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之前,教师提出了四个主题:“国家的发展成就”“家乡的变化”“家庭的变化”“未来生活的新期待”,要求学生分别承担一个主题的调查任务。这样的课前作业,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
2. 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课堂中的作业注重将作业操作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寓学于练,以练助学,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成为开拓思路,深化思维,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抓手”,成为通向教学目标的“铺路石”。
【案例】
当“心有他人天地宽”(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渐进时,教师通过呈现情境材料,安排了一道作业。中秋佳节,张某本来要和自己多年未见的妹妹团聚,而当天下午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妹妹的生命,肇事司机也当场丧命。这位司机家住农村,全家靠其收入过日子。司机年迈的父亲在悲痛之余为了赔偿,四处奔走筹了4万元给张某,司机年幼的儿子生活没有了着落。张某得知此事,不仅把4万元赔偿金退了回去,还决定无偿资助司机的儿子上学。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辨析:“是不是要宽容就没有原则,讲原则就无法宽容?”
借助作业,教师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度把握宽容的内涵: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无意伤害时,要善于宽容他人的过错。在可能的情况下,要以宽容感化当事人,使其改过。
3. 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的一个套环,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与其课外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的运筹思路不外乎四条:①围绕课内活动内容,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信息,以扩大视野;②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③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延伸到课外,继续探究相关问题;④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实践和确证。
【案例】
在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时,教师采用法庭听证的形式设计了一道课后作业:近来有许多自然界的受害者(森林、河流、空气、珍稀动物),纷纷向我诉说,他们受到了人类的伤害。环保法将开庭审理。同学们就是律师,可以选择一至两个受害者,通过调查取证,看看他们到底受到了哪些伤害?让我们比一比,哪位律师最优秀?
这样的作业可以引领学生由课内生活走进现实生活,运用和实践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
此外,运筹好作业评价,也是中学德育课程作业创新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新课改以来,中学德育新课程作业评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作业评价的激励性。作业不采用量化法,而是质性评价,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其优点,肯定其进步,鼓励其创意,指点其不足。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作业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作业评价。三是评价过程的对话性。教师注重将单向的作业评价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交流、情感沟通,让作业评价真正成为师生间志趣相投的平台,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增长点,成为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生命发展的载体。四是评价方式的适切性。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文本型作业,一般采用“圈、划、写、辩”相结合的沟通式评价方式;对实践型作业更多地采用“作业展”和报告会的方式进行评定;对客观性作业,可采用小竞赛的形式,请部分学生和教师当评委,以竞赛结果评判作业。五是评价信息的反思性。作业评价重在反馈,教师可引领学生每次或每隔一段时间对作业进行分析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策略。
中学德育课程作业领域的创新,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2][7]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3]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4][5]李臣之,孙薇.发展性作业观[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6]张济洲.中小学作业观:特点、问题与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