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小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2、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3、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来源:文章屋网 )
1幼儿个别化教育的现状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最初阶段,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幼儿阶段就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幼儿的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情况很不乐观。一直以来,家长和老师都是用传统狭隘的教育观念去衡量和教导孩子,很多幼儿园长期以来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科书和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比如,一个班美术的教学内容是教孩子学习蜡笔绘画,其他的班级也都要教孩子绘画,最后的美术评价标准都是蜡笔绘画。这样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的幼儿不擅长蜡笔绘画,反而用彩笔画得会更好,但教师一味地要求孩子们学习一样的内容,就使幼儿教育走向了僵化,过于强调了统一,实行“一刀切”的教育,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个性化差别,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2掌握幼儿的特点是开展个别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在幼儿园,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完成对孩子的一般性教育,但在对孩子进行个别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潜力进行培养时却很难进行有效的教育,很多教师都感到无从下手,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孩子的各自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全面掌握孩子的特点之后才能进行个别教育,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特点时,重点要了解幼儿的性格、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教师在了解幼儿时,首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因为只有知道幼儿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教育。如:幼儿喜欢什么都争第一,特别是在喝水、吃饭以及上厕所时,常常争抢着第一个跑出教室、争着排在队伍的第一个……经常会出现你拥我抢的混乱情况。我园大一班有个叫杜凯的小朋友,每到洗手的时候,特别喜欢争抢着第一个去洗手。有一次在他推开别的小朋友准备第一个洗手时,老师走过去对他说:“只有谦让的孩子,才是老师最喜欢的,这才是最乖的,应该排好队,按顺序洗手,不能挤别人。”老师说完这些话后,那个孩子就主动走到了队伍后面,然后笑着对老师说“:老师,我现在做的对吧!”老师当时就对这孩子的行为给予了表扬,并让大家都学习这种行为。从这以后,孩子们在活动时都礼貌了很多,互相谦让,不再互相拥挤。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幼儿们的表现肯定有所不同,总有做得慢、快、好、差的,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掌握幼儿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个别教育。
3幼儿个性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工作中,采取班级集体教育和多元分组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是最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存在的弊端提出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幼儿个体发展不平衡实际情况,保证个体在较小的教学单位“组”之中可以获得均衡或者更浅谈幼儿教育中的个别化教学研究青海华(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广西•南宁530001)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1)36-0080-02教研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便于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幼儿的个性潜能。很多人认为分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个别教育形式。而多元分组教育进一步发展了分组教育这种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了分组教育的“元”分组特征和原则。详细来说,这里的“元”指的是多纬度、多因素和多时空。多因素分组原则,指的是开展分组性的教育活动,要结合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来开展和组织。比如要考虑幼儿在认知方面(认知水平、认知结构、认知方式等)、生理方面(身高、体重等)以及情感方面(情感特点、主体状态等)的因素,科学地进行组合分组。设置不同发展水平的组别(发展水平相近或相异的),开展不同教育指向,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应。这样去实施分组教育,才能实现最初的个别化教学目标,这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形式。对幼儿的分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随着教学内容(强度、难度)以及幼儿发展情况经常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群体适应性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幼儿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幼儿个性化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4.1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个性化幼儿教育的前提就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要想真正地让幼儿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这些个性。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我园中二班有个孩子叫明明,平时十分调皮。经常会有幼儿来告他的状。“老师,明明把我的玩具抢走了。“”老师,明明打我了。”等等,因为这些事情,老师批评和教育了明明很多次,都没有什么效果。有一次上课时,明明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看书,刚开始时关系还很融洽,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把旁边小朋友的书拿了过去,当时老师想知道他拿小朋友的书干什么,并没有立即责备他。而是走到明明旁边观察明明,并随意地问他:“你在干什么呢?”而明明却说:“她的书皮坏了,我想给她修修。”老师感到十分庆幸,没有先入为主,像以前那样去批评他。如果我们缺乏尊重孩子的思想,在批评他时,一定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当时立即对他的做法进行了鼓励,并教育他以后帮助别的小朋友时要和他们说清楚。幼儿教师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尊重幼儿,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孩子才能真正地有所进步和提高。
2、《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德国作家卢安克著;
3、《天生棒小孩》:美国作家辛西亚汤白斯著;
4、《和孩子划清界限》:美国作家介小巫著;
5、《捕捉儿童敏感期》:国内作家孙瑞雪著;
6、《从尿布到约会》:美国作家黛布拉哈夫纳著;
7、《留学纽约的童年》:国内作家王海龙著;
8、《倾听孩子》:美国作家帕蒂惠芙乐著;
9、《宝贝比我强》:国内作家汤峥嵘著;
这位小女孩,白天的病情明显缓解,情绪也不那么紧张。可一到晚上7点钟左右,病情急剧转化,神情惊恐不安,说是又见到了鬼。这时,她身边绝不能离开入,但谁也不能触摸她的身体,若是她爸爸、妈妈触摸她的身体。她就会骂人。
小女孩骂人,并非出于孩童的戏言,起因是怕被他人伤害的恐惧。她妈妈还告诉我:“刚发病那阵儿,她只是在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闹得比较凶一些,9点以后就渐渐缓和,到11点就睡着了。第二天起来上幼儿园,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
显然,小女孩得的是儿童焦虑症,是由于孤独与被抛弃感所引发的病态焦虑。这位小女孩生性聪颖,3岁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天赋聪颖均孩子也比较敏感多疑,她从小就害怕被人伤害,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的性困扰。据她妈妈说,自从她4岁那年开始。晚上睡觉之前,常常要问妈妈门是不是关好了,会不会有坏人进来。害怕被人伤害的恐惧,使她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她的性格内向、孤僻,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从不和别的小孩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自行其乐。根据这位小女孩的病情与病因,我给小女孩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理开导,并给她开了一些药,服用后,当天晚上就病去神安了,几天后小女孩的妈妈见到我说,孩子晚上不再说见到鬼了。
生活中这样的病例虽然比较少见,但对于那些像这位小女孩一样从小就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父母及其家长应该格外留心。没有智力缺陷而又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大多是由于对机体深层性冲动比较敏感所致。6~7岁的儿童开始朦胧地意识到男女两性在心理上的差异,出现同性游戏,同友的现象,并逐渐演变为对异性采取排斥态度,男孩嘲笑、欺侮女孩,女孩讨厌、回避男孩,甚至还会发展成为男女两个“群体”之间的争执。在此时期,儿童对性的差别变得敏感,有一种接触异性的腼腆感、恐惧感。在孩童期有性的冲动是正常的,也是十分朦胧的,不要谈“性”色变,也不要放任不管。因为孩子年幼,他们还没有能力处理诸多与性有关的问题。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容易陷入性的困扰之中。因此,科学的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儿童性表现的态度,笔者认为应是一个保健的态度,健是目的,保是手段。童年的性冲动往往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家长注意不得当,就可以化不自觉的为自觉的,这种自觉对儿童并没有好处。儿童自有其不自觉的性活动,保健的任务不在于呵斥禁止以至于惩罚这一类的活动。而在使这一类的活动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一般成年人不懂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往往喜欢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感觉当做儿童的感觉,即自己在某种场合有某种感觉时,认为儿童到此种场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那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儿童有许多活动,一半是由于很单纯的游戏的冲动,一半是由于求知的欲望、好奇心的驱使。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力、智能的提高,幼童时期的那种“貌似什么也不懂”的性迷惑,经孵化而以恶作剧出现。比如掀女孩裙子的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一般父母得悉自己的孩子掀女孩的裙子时,往往立时紧张,认为小小年龄就这么“色”,那到十几岁后不是更不得了?于是,绷紧神经、严惩不贷。裙子被掀的女孩的父母闻及此事,更是气急败坏,似乎不反戈不足以祛晦气。殊不知,这么干戈大动,除了给孩子心灵深处刻上性与罪恶的等号之外,别无他获。孩子只知道那是坏事,但并不了解其真实的原因,有时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好奇心,适得其反。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育任务;侧重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10-01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
《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没能力做事,能有什么用呢?]
《三字经》: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三字经》寥寥数语已经把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意义讲得很明白了。为了通过“壮致身”,达到“上匡国,下利民”,人就得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
人生学习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并影响人的终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教育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孩子出生后,你就得开始养育。
“养育”――“养”《说文解字》从羊从食,供养也。“育”:养子使做善,《虞书》曰:教育子也。并注解曰:不顺子。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
“养育“组成词汇,“养”有供养、养抚、养形、养心、养志、养性、养忠、养恩、养德等。 “育”有哺育,培育,陶育、爱育、训育、教育等词汇。从这些词汇中你就可以知道,家长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引导教育, 并要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为孩子的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孩子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这种引导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主导性。如人的习惯大都是从小养成,愈是幼小时养成的习惯,愈难以改变。最初形成的人格品德,是非观与价值观,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这些正是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而学校主要承担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两者相比前者更重要。
据专家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影响也是惊人的:
在幼儿园期间,家庭教育占80%,幼儿园占15%,社会占5%;
在小学期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20%,社会占10%;
中学期间,家庭教育占40%,学校占30%,社会占30%;
大学期间,家庭教育占10%,学校占30%,社会占60%。
可见,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和人生行为模式影响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调整好孩子的学习态度,以便让孩子的身体,心理和行为模式都得到健康地成长,让孩子健康成人并顺利融入社会。
现在人们一说到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报补习班,让孩子学会认几个字,数几个数那么简单。,家庭教育一定要 “养”中有“育”, “育”中有“养”。 “养”、 “育”结合。也就是说,家长不仅对孩子要养“形”,更要育“情”。否则,还会出现北大才子卖肉、南京博士做乞丐,武汉博士自杀,还有考上大学后才一个星期,就因嫌食堂饭菜味道不好,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法过而跳楼自杀的大学生;有在家没有受到和弟弟一样待遇的自杀的高中生,有一次考试没有排名排在第三名而没有排在第一名子的初中生,有找家长要100元钱买礼物送给同学,而遭到家长拒绝后以自杀抗议的小学生等。有人说养育孩子是为了防老,像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谈上为老人防老,学习“上匡国,下利民” 就更谈不上了!
有人会说,我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学校管教育。据调查,这种想法的家长占70%,尽到责任的只占5%,还有25%的已经认识到有责任,但没尽到责任。你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样教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些呢?差别在于父母,在于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孩子先有家庭教育后有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就没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教育的好坏。如有一个上一年级的寄宿学生,拉屎拉到裤子里不知道换衣服,一直穿了4-5天,屁股都烂了,还不知道怎么办,直到老师发现才解决了此事。有的课程学校是不开的,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些。因此,家长对孩子“养”是基础,“育”才是是根本,“爱”贯穿始终。家长,不能把“养”代替 “育”,把“爱”囊括为所有的教育培养。
教师与家长的教育任务各有侧重,关注点不一样。
教育――“教”:会意字。从攴( pū),从孝。“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基本字义传授:你教我做。本义:教育,指导、训诲。《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
当动词讲时,组成词有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诫),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管,教诲(教导训诫)。所以老师在学校教,就要按照一定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传道不仅是讲道理,它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等。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
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能否有效地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
解惑的潜台词是:学生先主动学习,有疑问,老师再及时解答。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在“教”与“授”的过程中,“授”是重点,“育”在其中,即我们常说的渗透贯通。
再者,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独特性。
家庭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校教育是集约化的,工厂式的,是批量,一名老师要面对整个班级,就不如家里2个甚至多个人关注一个孩子;学校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力不从心,尤其是城镇学校大班额,一个教师一节课要面对上百的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这样不利于发展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只有家长对孩子的特点、特长最了解,所以培养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