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第1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

题中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怀古”,是古人写诗词常常采用的一个题目。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咏历史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首词就是苏轼游览黄州赤壁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有所感触而写。其实,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吴三国争雄,吴国名将周瑜联合刘备,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军的地方是另一个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这里词人借怀古以抒怀抱,不一定拘泥于地点的确凿。

怀古的重要一环,是怎样把今和古联系起来。苏轼望着波祷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古以来那些才华出众的人物都已随同时间流逝而消失,犹如被源源而来的浪涛从历史上冲洗掉了一样。于是,他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大江即长江。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声韵的要求外,也显得更有气魄。“千古”,指久远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旧的。“垒[lěi]”,指营盘。“人道是”,据说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guān]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樯[qiáng]”,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第2篇

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和张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对待,也不能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必须处理好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的内容究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它。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虽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但在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上与必修课存在差异,选修课也应有与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很能代表苏轼“豪放”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其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词人豪放风格、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唐宋诗词选读》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另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作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内容平实质朴,不过分渲染词采,以情动人,与必修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体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婉约风格。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词作风格是有很大帮助的,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使学生感知到同一词人也可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宋词两大风格流派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融合选修与必修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把握好详与细(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总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选修课程的教学应与必修课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其具有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合理剪裁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者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尊重并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例如,《〈史记〉选读》中《太史公自序》,教材编写人员选此文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艰难历程,学习他为了实现伟大夙愿而忍辱负重、坚韧追求的精神。但文章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费劲,即使花许多时间,学生仍然对原文的字词句难有彻底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这篇课文,学生只需阅读书旁的译文,能大致感悟作者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即可。而有些容易把握和理解的课文,如《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则可作为必修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选修课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做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在学习方法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需呈现多样性。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如开设《史记》选修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孔子世家》等文史知识复杂,语言晦涩难懂,可由教师讲授。《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开发研究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探究刘邦与项羽得失的根源、性格的差异,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等。

3.结合影音资料

赏析《史记》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鸿门宴》《刺客列传》等,让学生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原著的异同,从影视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品评其好坏。

4.组织辩论会

如结合《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择生”与“择死”话题展开探讨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谋反篡权,还是被逼无奈,受人陷害”设正方、反方,为自己的结论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精心组织,展开论辩等等。

5.微电影剧本创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第4篇

一、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

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课堂印象不好,主要是因为气氛沉闷,教学形式单调,而且检测方式单一,考试也非常地死板。虽然现在的教材一直在不断地优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眼表。在很多学生的眼里,文言文只是一个符号,文字是枯燥的,没有任何的味道。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让文言文课堂更加地欢乐,多一些创意,尽量让一些工具化的知识在教学的时候变成是有生命力的世界,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导入法,可以利用优美音乐引出课文,可以引用美文佳句引出课文,可以利用精美图画引出课文,还可以利用传说典故引出课文,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进行导入。再如诵读、板书等方面,均可以用多变的方法进行激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知之者”成为“好之者”,让“好之者”成为“乐之者”。

二、带着比较的目光,找到教学文言文的蹊径

“比较法”是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比较法对句式的分析,词语的总结,以及文章内容的理解都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恰当地应用比较教学法,对我们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比较的内容分,可把比较法分为专题比较法与综合比较法。专题比较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专题性的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可以把作家做为专题,也可以把作品作为一个专题。如对苏轼进行研究,通过历史记载了解其人其事,通过作品,可以看出苏轼是诗人、词人,还是散文家、书法家。通过专题比较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整体地了解作家作品。综合比较法即对作家作品或某一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全面的比较。综合比较法主要用于系统复习与综合研究中。例如对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进行总结,可以从本单元的作者、描 写对象、线索、 描写顺序、描写方法、结构形式、主要修辞、语言风格、感情基调等等进行比较,通过综合的专题比较,分析同一类文章的不同艺术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从比较方向的角度,可以把比较方法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反映一定时代或时期、一定地域或空间的作品放在一起来探求其异同关系”。如把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进行比较,可激发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纵向比较法,即把时代不同的两个或以上作家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而研究某些异同关系的比较方法。

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比较方法是求同比较法与求异比较法。求异比较法是将相似的一些知识或课文,通过比较进而区别他们的不同之处。求同比较法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将看来似乎不太相似的事物、知识或课文,从其共 性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范文第5篇

1.总观全文,把握作品脉络,联系上下文推断词句

作品的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理解了个别能有效地理解整体; 同样,对整体有了大致理解,也有利于对个别字词的理解。

《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本段中由于“失”“或”两字难于理解,便会影响对全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全段大意与脉络来推断这两个词的意义。全段大意是说,学习的人有四种什么样的情况,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教育者应该怎么办。推断出“失”指情况,“或”是列举四种情况。再看“然后能救其失也”一句,“救”是补救之意,“其失”就应当是宾语,便可知“失”不能解释为“失去”,而应解释为缺点、过失或错误。这个词弄清楚了,可推断出前五个“失”都同义。“此四者”表列举后的概括,前面的四个“或”都表列举的事实,那么便可推断几个“或”字都不是“或者”之意,而应解为“有的”。这两个难点解决了,整段也就贯通了。

2.将单音词联成双音词或对换新词

古典作品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这些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多数已成为多义语素,阅读时将单音词联成双音词,语意自然显露。

怎样联词呢?根据整句意义,将单音词生发开去,组成恰切的双音词,联通上下文。“操(拿着)吴(吴地)戈(戈矛、武器)兮被(披着)犀(犀牛)甲(铠甲),车(战车)错(交错)毂(车轮)兮短兵(兵器)接(互相接触)。”联词之后,全句意义就明白易懂了。

如果有些单音词不能用联词的方法释义,那么就根据句子前后意思,用另一个恰切的双音词去对换原词,联通文意。如《礼记》中“虽有佳(美好)肴(鱼肉),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最好)道,弗学,不知其善(正确)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够),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努力)也。故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3.根据同类句子结构类推

3.1 并列结构。如《过秦论》“有席(像卷席)卷天下,包(像包裹)举宇内,囊(像口袋)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2 排比句类推。如《天时不如地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由第三句的“威”解释为“威震”,推断前二句“域”“固”是动词,意思为“限制”“巩固”,全句意思也就好理解了。

此外,还有对偶句的类推等。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前句指收税的官吏在东西方向乱吼乱叫,后句可推断他们在南北方向骚扰。两句互相补充,译为:酷吏到处乱吼乱叫,四处骚扰破坏。又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对偶句:“狭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可用同样地方法来理解句意。

4.调整语序,补充省略

古汉语中有很多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理解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作适当调整。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难于理解,调整为“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意思也就明白了。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两个句子的宾语“句读”“惑”都借助“之”提到动词之前,翻译时要还原为动宾结构,意思就明确了。

在古汉语中本应作状语的,常置于句末作了补语,阅读时一般应调整语序,提到动词前还原作状语。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阅读时应将“以师旅”置于动词“加”前,让它们作状语。

另外,省略句在古汉语中是极为常见的。如《过秦论》“(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翻译时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意思自然清楚,但不可一一不出。有的可承前省,有的可蒙后省,这样语意简洁,全都补出来,倒显得嗦。

5.注意词的活用

在古汉语中,其他词类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是常见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先”“后”都活用作了动词,它后面的连带成分是宾语,成为接受动作的对象,解释为“把----放在先”“把----放在后”。韩愈《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不耻相师”的“耻”,都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由此可见,凡形容词后带了名词性成分的,若不是并列关系和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作了动词。凡两个名词连用的,若不是并列和偏正关系的,那么前一个名词必定活用作了动词。

6.找准通假字

“通假”指在古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字通用或借用。“通”,即“通用”;“假”,借用之意。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没有关系,在字形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它们的联系只是音同或音近。在古典作品中,通假字是阅读中的拦路虎,如果不能辨识它,对作品的理解也就卡住了。

怎样辨识通假字?根据通假字音同音近或形近的特点,凡按字面无法解释,只有按音同音近的另一字才能解释的,便有可能是通假字。如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生”通“性”,解释为“本性”。再如《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句中“要”通“邀”,解释为“邀请”。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通“侍”,“侍奉”的意思。知道是通假字,照本释义,句意自明。

翻译时要注意:第一,以本字之义解释通假字。因为通假字是借音而不是借义,解释是必须改用本字之义。如上面举的“张良出,要项伯”中“要”

是通假字,“邀”才是本字,必须按“邀”义解释。第二,以本字之音改读通假字。如上所举“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生”通“性”,应将“生”

读着“性”。既然通假字是以其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那么通假字必定该读本字的音,用本字的义。

7.根据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古汉语中常见虚词很多,而且每一个虚词一般都有几种不同的用法,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作合理解释。如《鸿门宴》中“以”的用法: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介词,把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连词,用来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的原因 ⑤籍何以至此? 介词,因为。⑥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连词,来 ⑦请以剑舞。 介词,用 ⑧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在这篇文章中,“以”字出现了七种不同的用法。

虚词的解释灵活性很大,它的意义需要根据前后语意而定,但也不是说可以随意解释,而是必须按常规去处理。

相关期刊更多

海内与海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归国侨华侨联合会

21世纪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共青团中央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