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控技术

调控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控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调控技术

调控技术范文第1篇

1.1晒种:由于棉种休眠期长,需要较长的后熟时间。通过晒种可以起到打破休眠,杀死种子表面病菌的目的。

1.2浸种:用缩节胺200mg/L浸种12小时,幼苗侧根数量增加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放慢,节间适中(3.4-4.5)cm,出叶速度并不降低,初始果枝平均下降一个节间。苗期一般不需要化控。如雨水多则可视情况轻控。

2蕾期调控

2.1中耕: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发育。中耕深度先浅后深,做到碎土良好,达到增温保墒的目的。

2.2叶面施肥:补充棉花苗期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硼、锌及少量的氮、磷肥。

2.3受灾棉苗、僵苗一促为主,采取中耕、喷施赤霉素、叶面肥,对发生干旱的面田要提前灌水施肥促苗早发。

2.4喷施缩节胺,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花芽分化,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在0.7-0.9cm之间为宜,根据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化控浓度和次数。

3花期调控

3.1此时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期,又是水肥供应充足期。在灌水前3-4天必需对棉田进行缩节胺化控,用量在3-5g/667㎡.施用缩节胺次数、时间、用量应结合气候水情、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灵活掌握。再用药量上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为防早衰进行二次追肥,施尿素8-10kg/667m2。

3.2打顶整枝:通过择除顶心,去掉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养分有效的运输到生殖器官,防止早衰,保证秋桃成铃。

3.3打群尖:抑制叶枝和果枝生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保证蕾铃正常发育。

3.4去叶枝、推株并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底部棉铃的发育。

4吐絮期调控

针对贪青晚熟的棉田。于9月20日前,在最高温度高于20℃前的几天使用40%乙烯利120-150g/667m2加水3.5kg均匀喷施在全株棉叶上。

调控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调控中心;监控提示仪;自动系统

随着监控中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监控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也逐渐的被推向了更高的步伐,监控自动化系统在运行的时候主要是集中于监控方面它主要的是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程序化的操作来实现集中化的监控、保护与监控接口的情况、进行信息分层分类、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运行管理的规范、将视频进行系统化的调试,这些基本上都是在规范的形式中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实现监控中心的一体化的机制则,最关键的就是对监控进行把脉,这就要求在研发的过程中对监控提示仪要进行很好的设计,提高运行的效率,进行全面的监控。

面对我国目前的调控中心存在的问题是:调控中心的设备在运行监控与通讯功能中存在着电网系统故障,监控系统事故报文繁琐,遥信的状态量错误及监控自动化系统设备安装质量不够高的问题,以及监控系统内的信息紊乱的状况。因此在以后的调控中心需要改进设备,不断的更新技术,保证调控中心的监控提示仪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运行状态。

1 调控中心的具体工作

在当前社会,调控一体化逐渐实现了一体化的设置,在对于各个变电站或者是一些监控中心都开始使用了,其中调控中心主要的实现电网的调度、变电站监控以及在特殊的情况下来进行紧急的变电操作。这种模式的运行,基本上将急变电站监控和电网融为了一体,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及时、全面的掌握变电站内部的信号,这种操作就是将调控中心的监控最大的使用,则在提示仪上的反应就可以及时的、准确的将信号进行传播,这样就可以快速的作出判断,这就为及时的处理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监控提示仪基本上减少了管理环节中的问题,在不适用大量人员的情况下,提高了日常的使用效率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在实现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中,基本上提高了社会的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监控的功能主要的就是突破调度的安全防范以及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模式,这样能够不断的加大对技术的更新速度,能够在组织优化的过程中组件的形成新的研究设备,这样不断的加大对调控中心的建设,在使用监控提示仪的过程中对于调控中心的控制逐渐实现无人化的管理,形成自动的管理模式。在城市的建设当中,其中调控中心主要的就是将电网负责运行,在整个过程中将电网进行调度运行、系统化的运行、一斤进行调度计划、最终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将变电站的设备的运行主要的集中在监控业务当中,在输变电设备的监控进行系统化的运行,在此过程中实现一体化的调控。

2 调控中心的监控提示仪技术及其推广

在我国智能的电网的基本环节就是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调度以及将信息进行通信,在这种电网的运行当中,基本上的都在用的是新的技术设备、新的系统来进行整个调控中心的用电操作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调控中心的全站的采集使用状况,这就需要实现对监控技术的不但更新,这种设计就是要将监控设备在整个调控中心的使用来提高整个的运行效率,这对于监控提示仪的要求就应该更加的重视。

由于在整个调控中心内部存在很多的只能辅助系统、状态监测系统、以及各项信号的控制系统,由于在整个调控中心内部存在过多的监控系统,这就在工作的当中给操作人员带来了不便,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对于各项监控系统的加大就增加了监控中心的投入,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遭成了混乱,这就需要在这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对调控中心的各项设备进行有条理的监控,将调控中心的信息及时的进行监视,对于相关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操作或者是控制,这就需要在此过程中实现智能的监控,打破传统的监控提示,运用智能的设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整个调控中心的信息能够及时的反应给相关系统,这种信息报告可以保护信息的流传,很好的测量和控制信息,以便将信息及时的处理、分析,为调控中心的正常运行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调控中心监控提示仪的重要性:在整个调控中心,为了实现调控中心的高级的应用管理的功能,基本上实现对于变电站需求的高质量的高效数据,在对于当前的调度中心基本上都是将变电站的上报数据进行数据的核对,来实现调控中心的准确数据,这些只是将数据进行上报,并没有对监控的设备进行有力的控制,不能反映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因此监控提示仪在整个调控中心的作用也十分的关键,使用监控提示仪可以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在提供数据的同时可以将减少调控中心在工作状态的数据处理的工作量,而且能够及时的为调控中心提供预警或者是及时的信号报警显示。对于监控系统的使用,基本上就是实现调控中心的监视功能,在此过程中就是将调控中心通过远程的方式来观察整个运行的状态,这时候调控中心就相当于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在设备运行的同时可以对整个状态进行监视,如果发现不良的状态,这事监控提示仪就会及时的发出警惕,这就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效地保障,减少了系统运行的误差。

3 总结

对于调控中心使用这种监控提示仪的设备,基本上实现了一体化的监控系统,在整个调控中心的正常运行当中加快了整体的运行速度,提高了整体的运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基本上实现了智能化的监控技术,对于调控中心的开发、检测、使用、建设都提供了良好的数据信息保障,使用这种监控提示仪就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性质。对于这种指令控制打破了传统的使用状态,更好的满足了当代我国变电站、调度中心的使用状况,将这种控制电网的控制能力和一体化的操作方案表现的更加完善,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力的发展和将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推向更高的步伐,逐步实现自动化的系统设置,完善我国调控中心的设备技术。

参考文献:

[1]郭云正,朱佳慧,杨斌.调控中心监控自动化系统的设置[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11).

[2]姚志强,王永福,叶海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有关信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9).

[3]罗松,刘婷婷,樊陈.调控中心监控人员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

调控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

葡萄设施栽培,是利用设施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在不适季节或不利条件下的一种现代果树保护地栽培。葡萄是主要果树之一,以露地栽培为多。生产中存在易受气候影响、病害多、品质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可缓解上述问题,且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葡萄品质、调节果实生育期,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设施中,与葡萄生长相关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要进行人为控制。因此,控制的适宜与否,是设施栽培中的关键。

1温度调控

一是休眠期温度的调控。设施葡萄7.2℃以下需要经过1 000~1 200h才能通过自然休眠,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设施栽培葡萄必须先满足其低温需求后再进行生产。实际生产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盖草帘,关闭通风口;夜间将草帘揭开,并打开通风口,使温室内温度在7.2℃以下、-10℃以上。这样既增加了低温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冻害。12月中旬用20%的石灰氮涂抹结果母枝的冬芽,迫使其解除休眠。二是开花后至浆果采收期温度的调控。萌芽至开花前,最低温度在5~6℃,最高温度在28℃。正常情况下白天应保持在20℃左右,夜间10~15℃。如果此期内温度过高,升温过快,花器官分化发育太快而发生畸形变态,花器官发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开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8℃左右,夜间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过20℃。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除去薄膜覆盖,使之变为露地。着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些,这样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湿度调控

土壤水分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果实的膨大及品质的构成影响很大。葡萄是一种对湿度敏感的果树,国内外近年来研究一直认为,只要改变空气湿度就可改变葡萄的光合状况达到增产目的[1]。因此,设施中湿度的调控是值得引起重视并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般情况下,萌芽前充分灌水,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萌芽后至开花前,灌溉小水1次,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0%左右;开花坐果期停止灌水,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幼果期小水勤灌,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果实着色成熟期停止灌水,及时排水,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湿度的调节主靠覆盖地膜和通风换气,浇水在地膜下进行,这样既可降低湿度又可避免病害的发生。

3光照调控

在设施栽培中常因覆盖物导致光照减弱,而造成光合同化能力的降低。在生产中为了增强室内光照,扣棚时首选透光保温好的无滴膜,并要保持膜面的清洁;同时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改变棚内的光照状况。一是铺挂反光膜。在大棚的后墙上悬挂涂有金属的塑料膜或锡纸,每隔2~3m悬挂1m。反光膜的悬挂减少墙体对热量的吸收,可以将棚内的温度提高2~3℃,同时增加棚内的光照,促进葡萄的着色。二是人工光源补光栽培。补光栽培是在12月至翌年1月白天时间较短的季节即开始加温栽培的设施,为防止树势衰弱而进行的一种措施。一般认为开始补光的季节最好是储藏养分转换前的4~5叶开始。当达到了所规定的叶面指数时就应该终止照明。但使用补光设备,需要相当大的经费,因此收益较高的栽培类型才能使用。三是采用适宜的树形与整形修剪技术。

4气体调控

二氧化碳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生成,园艺作物干物质产量的90%~95%是靠光合作用制造[2]。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产物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呈正相关[3]。在设施栽培葡萄中,由于经常密闭,棚内的二氧化碳严重亏缺,仅能达到果树生长基本量的1/3,严重限制了光合作用。因此,适时适量的增施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大棚果树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的方法有通风换气、土壤增施有机肥、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4]。在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时应注意:一是二氧化碳的施肥要与葡萄生长的主要物候期相吻合。如在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等增施,效果更明显。二是二氧化碳施肥必须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如果通风换气就无法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三是充足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二氧化碳施肥的基础,如果没有植物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就不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四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不应过高,不同的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也应不同。

5参考文献

[1] 晁无极.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栽培品种适应性研究[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5(4):18-20.

[2] 郭淑凤.棚室二氧化碳施肥新技术探讨[J].北方园艺,1997(2):42-43.

调控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变频调控技术 煤矿机电设备

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频调控技术大量的使用在煤矿机电设备中,这不仅改善了煤矿企业生产环境,同时也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变频调控技术在技术上的突破性发展,是在多种基础技术的结合下产生的,但与此同时又高于基础技术,但又是根据这些基础技术衍生出来的新技术。因此,本文从变频调控技术应用的原理出发,重点的阐述在煤矿机电设备中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

1 变频调控技术应用的原理

变频调控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大功率输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等综合的应用,并且也会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加的完善。变频调控技术应用的原理同时也涉及到了电机转动和微机技术,且集合了这些技术的特点,因此变频调控技术应用的原理不能单独的探讨调控技术。变频调控技术是属于强弱电的混合及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性技术,变频调控技术是根据电力半导体的技术,控制工频电源中产生的频率进行转换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主要利用了整流桥对工频电流中产生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之间进行转换,进而使交流电机在驱动电源经过逆变器的时候,可以实现频率和电压双向的调节。所以,变频控制技术可以说是不具有附加的转差损耗高效率的调速方式。

2 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煤矿行业是传统型企业,因此过于陈旧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就必须要进行机械设备技术上的更新。本文从矿井提升机、井下绞车、主通风机和皮带机这四个方面进行对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1 矿井提升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

在煤矿工作中,矿井提升机是企业人员和物料传输的主要工具,作为外界和井下唯一通道,因此变有矿井咽喉之称,是矿井工作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所以矿井提升机安全可靠地运行,是对煤矿工作人员和煤矿企业可以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提升机进行更新调控,在传统的方法上是把金属电阻接在电动机的转子电路上,用接触器或控制器把电阻进行阻断来实现最终的调速,但是这些主要控制的装置,会产生大量的电阻耗能和散热的问题。但矿井提升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上的使用,变减少了消耗,并提高了精度和安全性能。可以说,矿井提升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调控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实现了矿井提升机在使用中系统安全性能的增加及能源节约的目的。

2.2 井下绞车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

井下绞车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涉及了保护系统与电控系统两个方面,变频调控技术通常会把电压的波动控制在-10%到+10%的范围内,允许的波动范围在-2.5%到+2.5%的范围内,其确定输入电源则是660V和50HZ。因此,井下绞车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井下绞车过载的能力,在自动转矩低频的运载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其自身额定转矩提供了保障,元件欠压和过热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2.3 主通风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

主通风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不仅是煤矿企业同分系统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与预防灾害发生的基础。因此主通风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上的应用对煤矿企业在加工和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意思,其中通风机的主扇风机在煤矿生产时,需要一天二四小时不停的运转,其为煤矿生产中工作者生存提供了需要的氧气。所以主通风机在煤矿中是无法取代的,随着矿道的不断深入,主通风机在功率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后主通风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上的应用,既满足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同时也可以随着生产的节奏变化,随时进行风量的调节,便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节约了电量的消耗,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2.4 皮带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

煤矿皮带机在工作上的原理与矿井提升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煤矿提升机在矿井工作是,功率明显的大于煤矿皮带机。在煤矿井下作为重要输送工具之一的煤矿皮带机,主要是使用液力偶合器去实现转换皮带机,并依靠摩擦力达到使皮带运动的目的,张力和摩擦力可以带动皮带上的物体进行运动。因此,在矿井实际的生产运输中,皮带必须是具有较好弹性的材料构成的。所以此特点便决定了煤矿皮带机的启动方式。传统软启需要使用液力偶合器,启动时需要将液力耦合器机械效率调为零的模式,以实现电机空载启动的目的。然而皮带机在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上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无用的功率产生。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无用功率,也实现了对电力能源的节约,也降低了皮带机在维护和维修上成本,实现了煤矿企业环保节能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的介绍了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情况,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变频调控技术是煤矿机电生产中核心的技术手段,煤矿机电设备变频调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内煤矿企业恶劣的生产和加工环境,并增加了煤矿机电设备在节能上的效果,达到了降低煤矿企业在生产上成本的目的,提高了我国煤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变频调控技术是煤矿机电设备应用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变频调控技术值得我国煤矿动作着进行研究与分析,这样才可以是我国的煤矿行业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江,赵明星.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J].科技资讯,2011(17).

[2]韩焕胜.变频节能技术在煤矿通风工作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1).

调控技术范文第5篇

棉花,尤其是抗虫棉,化学调控技术合理,能够塑造合理株型与群体结构,结合棉花生产实践经验,化学调控技术可浓缩为“前轻后重,少量多次”。

1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主要作用

(1)防止植株疯长,降低株高,使棉花株形紧凑,结构合理。

(2)促进棉花叶绿素合成,使叶色变浓变深,提高对光的利用率,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积累。

(3)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4)调节“源、库流”之间关系,合理分配光合产物,防烂铃、落铃,增加坐果率。

(5)简化农田管理,省时省工。

2 棉花不同生育期化学调控技术

2.1 拌种

用种子量0.03%~0.05%缩节胺拌种后,出苗比对照早2~3天,苗齐茁壮;棉苗出土后,叶色深绿,生长健壮,子叶节位高度比对照降低1-3cm;主根长,须根数量增多。

2.2 苗期化调

2~3叶期,未拌种的棉田用缩节胺7.5-12.0g/hm2,对水150-225kg/hm2;移栽棉5-6片真叶、地膜棉7-8片叶期用缩节胺15~22.5g/hm2,对水225kg/hm2;可有效缩短下部主茎节间长度,使植株生长稳健。

2.3 蕾期化调

蕾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适时化控是决定棉花高产的基础。这一时期用缩节胺7.5~15g/hm2,对水225kg/hm2喷施棉株顶部。若喷后遇雨,雨停后可减半补喷1次,控制主茎和侧枝生长,降低株高,培育理想株型,促进生殖生长,推迟封行,减少落蕾。

2.4 花铃期化调

花铃期,棉花以生殖生长为主,要看天、看地、看长势进行科学化调。开花结铃期,棉花生长发育旺盛,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管理不当会造成大量蕾铃脱落。一般于初花期用缩节胺15~30g/hm2,对水450kg/hm2喷施棉株顶部和下部果枝边心,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减少中上部果枝蕾花铃的脱落,提高结铃率,加快铃的生长发育。这一阶段注意喷施后叶色深绿而掩盖缺肥的现象,在重施花铃肥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化调,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遇阴雨,应尽量喷在雨后,如墒情好,可喷在雨前。

2.5 后期化调

7月底至8月上旬棉花打顶后,是早秋桃形成的高峰期,实现秋桃盖顶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此阶段在管理上除防早衰外,要抓住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根据地力、长势进行适时化调。

对于高产棉田,棉花打顶后7-10天,用缩节胺45~75g/hm2,对水450~750kg/hm2喷施棉株上部果枝边心,加快铃的生长发育,以达到封顶的目的。试验证明,施用缩节胺后,棉花叶片变厚,叶色变深,果节变短,可改善棉株生理平衡,起到互相促进与协调。据2009年8月15日调查情况看。施用缩节胺的棉田株高平均为79cm,比对照87cm低8cm;单株成铃为16.8个,比对照11.9个增4.9个。由此可见,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科学化学调控。可起到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达到多结铃、增铃重、增衣分、增绒长的目的。

3 化学调控应注意的问题

对棉花进行全程化学调控,是夺取棉花优质高产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必须灵活运用。近几年,棉农对棉田开展化学调控有所认识,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施用时间、施用量、喷施部位、施用次数上的不科学,盲目施用,该用时不用,该减时不减,造成失时、失量,呈现出旺而失控和控而过严的“高大空”与“黑矮小”等不良后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与品种、地力、水肥、棉花长势长相、密度、气候条件、茬口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

3.1 化学调控与肥水相结合

棉花喷施缩节胺3~5天后,主茎日生长量就开始下降,施用中应避免一次施用量过大,应在生育期间进行多次喷施,每次施用时间间隔15天左右。如棉田长势过旺,可采用推迟灌水或重复减量喷施缩节胺来控制棉株长势;若长势较弱,可减量喷施或不喷,并通过水肥管理来促进棉株生长。

3.2 化学调控与密度相结合

棉田密度大的,要早进行化调,适当增加化调次数,这样可减少田间荫蔽,增加透光,减少脱落,提早成熟,提高霜前花率。

3.3 化学调控应掌握好施药浓度

施药浓度过大会控而不长,浓度过小起不到化调作用,一般用水量为225~750kg/hm2,每次喷施必须均匀一致,否则会造成棉花高矮不齐。另外喷施量应根据气候条件灵活掌握,干旱年份减少用量,雨量大的年份要增加用量,要因地、因苗、因品种、长势、天气情况来确定缩节胺的用量和喷施时间。如遇大风、雨天应避免喷药。如果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一次,缩节胺用量减半。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地产市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百年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神州百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口腔生物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