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的作文三年级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3年的新教师,能被我校领导选中参加**骨干培训,我感到非常幸运,怀着一颗热情而激动的心在5月6日这一天,我随同**教育一行教育追梦人开启了**市小学班主任高级研修班赴**为期五天的学习研修之旅。
**市教体局教师教育科吴科长在开班典礼上对班主任培训的重要性,这几天要学什么,以及怎样学提出了要求。吴科长强调:
1、要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培训效益。3、要利用这次培训机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吴科长提出的要求我谨记于心,因为在我们一行人中,不缺乏老班主任,他们经验丰富,比我更有管理经验,我这次来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下午,**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班级管理艺术》的培训。邱老师从教24年,在多年的教学中树立了“自能”教学思想,并将“自能教学”延伸至教育管理。个人先后获得**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市“魅力中队”优秀辅导员、**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邱老师从定位-角色、目标-培养人、构建-管理体系、实操-管理模式、小结-生态圈、展望-幸福教师六个方面展开讲解班级的管理艺术看!老师们听的多认真,邱老师的讲课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在邱老师的讲解中我懂得: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教育背景下,无论哪个工作岗位都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新的方法,扩大专业知识结构,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我印象最深的还属我们去**市**小学的那一天。我被分派到了四组,全天需要拍照片、写文字。**小学**校长热情的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文化和特色班级。这所学校以穿越文化为中心,花样课程引领,融古通今,融美入心。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三年级八班孩子们的作文评价,真正做到了教学评一致性。湖岛小学的孩子们是非常棒的。参观完班级和走廊文化,在马校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四楼活动室。
**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首先,通过播放微课和视频,让孩子们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由来和民俗。然后,两位同学展演的相声向大家诉说了南北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差异,这段相声将课堂推向了,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热烈掌声。其后,学生通过读诗词、诵民谣、唱歌曲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最后,为了传承端午节习俗,孩子们当堂动手制作五彩绳。这堂课,将知识和实践有效融合在一起,也将传承和融合解释的淋漓尽致!
马校长的报告《办一所真诚关切的学校》从仰望星空、踏实前行两个方面全方位诠释了如何构建情感性班集体。接下来,我们以游戏形式分组,临时组建团队。在短时间内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才智,从外在、内在、意义、实践这四个方面进行头脑风暴,实践活动将情感性班集体建设落到实处,时刻诠释融文化。
至善棠争艳,滨海春满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春节,历代以来都是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之首,诗人们咏唱节日之时,先想到的就是春节了。其次才是重阳节,端午节等。春节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一岁的成长历练,更是欢乐与温馨。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小学优秀作文6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小学优秀作文600字一在中国,每年春节的这段时间正是每家每户最热闹的时候。我家也不例外。
在除夕的前一天,我就帮着妈妈和外婆做除夕的准备:打扫卫生、接待客人、包饺子什么的。这些活儿虽然很累,但是做起来可好玩儿了,尤其是做饺子的时候。
那些色鲜味美的饺子一个个看似十分简单,其实做起来可复杂了哩。先要把之前预备好的面粉和水和在一起,使劲儿的揉、搓、压一番,然后用擀面杖把它们擀成一张张薄薄的饺子皮儿。我经过好一番努力,终于擀出了第一张自己做的饺子皮!我把它轻轻地摊在手上,生怕它一不小心破掉。饺子皮已经全部完工!现在应该开始好好地准备饺子的馅儿了。妈妈用菜刀麻溜地躲着肉末,外婆则在一旁洗着芹菜。我的任务呢,十八猪肉末和芹菜和在一起,做成猪肉芹菜馅。不一会儿的工夫,饺子馅儿也全部完工。剩下的工作就由那些经验丰富的舅妈们来完成,我们小孩子只等着第二天除夕品尝美味的饺子了!
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除夕夜了!外婆家里聚满了亲朋好友,大家围在大圆桌四周,吃起了团圆饭和我们昨天包的饺子。男人们喝酒,女人们看春晚,小孩子们都吵着闹着要到院子里放炮竹,真是热闹极了。
到了大年初一,由于昨夜守岁的原因,我整个上午都赖在床上睡着懒觉,心里还想着昨晚和小伙伴们打闹的情景。
这真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十分快乐的除夕夜!
2021春节小学优秀作文600字二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每个单位都放假了,当然除了我们的守护者。今年我过的春节真是喜忧半参!
在看春节晚会时就我和姥姥把手机真正的放下,一起看了春节晚会。瞧瞧!三舅舅正在拿着手机下围棋,二妈和二爸拿着手机斗地主,妈妈拿着手机打王者荣耀,爸爸看电子书,剩下的就不说了说了都是气。
春节晚会上有一首﹤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这首歌唱完后,台上忽然走上来了100多人。听完介绍后,我才知道他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站岗,因为特殊的职位而不能回家过年,所以他们的心理愿望是‘明年我一定回家过年’
所谓入乡随俗,大年三十。告诉我们要去祭拜祖先,我们要烧纸钱,放炮仗。在在挨着磕三个头,前两个的坟我不知道是谁,但第三个没人比我更清楚了。那是我的姥爷在去年过年时去世了。
在初三的晚上姨夫没有来。来送祖先的鞭炮便由我来放我十分激动,因为炮鞭炮我三年级就会放了,而且我也不害怕。所以姥姥让我来放。以前送祖先是姥爷放,姥爷走了本应该由姨夫,但姨夫在他们家过年了。所以这个重担就交给了我。
初四上午我们炸了花馍馍和麻花,炸的过程中爸爸把没有上色的麻花就捞了出来,虽然熟了,但他们定西必须得有上色,要不然就会让人嚼口舌。
今年的新年就没有去年那么热闹了,因为姥爷走了,基本上都在哭,就只有那么几件高兴的事情,到最后还有寒假作业,真是让我把所有开心事都忘了。
2021春节小学优秀作文600字三要说春节最快乐的事,那就是放炮了!
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年”的故事,年是一种怪兽,每到大年初一,年就出来吃人。据说,年有三怕:怕光、怕声、怕红颜色。刚刚听完这个故事,我就吵吵嚷嚷地说:“爸爸,咱们赶快去联、爆竹吧!要不然我会一整晚睡不好的,因为我怕有十几头年在我们家转悠!”爸爸不慌不忙地说:“好!我们现在就去!”爸爸刚说完,我就兴奋得一蹦三尺高。我们骑着三轮车行驶在黑蒙蒙的大街上。这让我感到好像有几个年已经靠近我了。
终于到了商场里,那里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有千奇百怪的爆竹、有形态各异的灯笼、还有五彩斑斓的摔炮,一些“滑稽”又好玩的玩具。最让我兴奋的是那里还有过年的食品,看着它们很色香味俱全的样子,我忍不住流下口水。口水就像瀑布一样一落三千尺。突然,一个假扮年的面具映入我的眼帘,我大声喊道:“我想要一个。”爸爸说:“好呀!”于是我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差点一头栽向地面呢!
买完炮竹,我们就回家了,可是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了放炮的声音,这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差点把我吓昏了!我生气地大吼大嚷:“这是谁干的!”说完我转头一看,调皮的妹妹拿着摔炮摔在离我不到一厘米的地面上,我惊慌失措地说:“这下我的裤子肯定着火了!”我回头看了看到了裤子没有着火,我的心这才平静下来,我想:难道摔炮没有攻击力吗?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上摔炮,同妹妹一起玩“争霸赛”。“啪啪!”我被打败了!妹妹看到后继续攻向我的“城池”。我灵机一动,一下跳起来,妹妹被我击中了!我兴奋得就像挖到十箱大宝藏似的。
最后,我们把大爆竹点燃,火花像一支支箭一样发射到天空,突然爆炸,这响彻云霄的声音仿佛在告诉我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我爱春节,更爱春节时人们全家团圆的气氛!
2021春节小学优秀作文600字四今年寒假,我第一次单独离开爸爸妈妈到远在广州又素未见面的表姑奶奶家过年,在那里,我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广州人都有喝早茶的爱好。大年初一一早,我就和表姑奶奶一家来到了有名的白天鹅宾馆喝早茶。走了一段很漂亮的滨江走廊进入了宾馆大厅,我完全被眼前景色吸引住了。一株盛开满粉红色花朵的梅花灿烂地傲立在大厅中央,四周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小盆景,旁边是一辆红得非常耀眼的跑车,车身印有几只可爱的小猪,我正羡慕地盯看,表姑奶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这么喜欢就好好学习,长大了有本事也能拥有。”我不好意思但深有感触地笑着走向那小小世外桃园般的假山,人造瀑布从假山最上端悬空而下,气势磅礴,假山上红花绿草,春意盎然;红的、白的、黄的、五彩的金鱼条条色彩鲜艳、体态肥硕,在假山下的水池里畅游, 尽情地享受着这人造美景。
我在酒店内无数美不胜收的景和物间来回观看,一直到大人们一再催我吃东西才不舍地就座进餐。午饭后,我们参观了沙面,这一带因为以前是外国租借地,所以保留着很多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是广州一道风景线。
下午,我们来到了广州最有代表性的公园——越秀公园。进入大门,我们就沿着山路直奔五羊雕像。路边的竹林绿得醉人,随风而来一阵阵自然的清香,让人不知疲倦地就来到了五羊雕像。表姑奶奶向我介绍说:“广州也叫羊城,这五羊雕像就是广州的标志。”突然间,我对这高高在上的“五羊”有了说不出的敬意。
晚上,我们还逛了花街,逛花街是广州人春节的一大习俗,大街上花海人海交错,热闹非凡,我们挤身其中,快乐无比。
这真是个不一样的春节,让我见识了不一样的风俗人情,感受了不一样的生活气息。
2021春节小学优秀作文600字五春节,历代以来都是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之首,诗人们咏唱节日之时,先想到的就是春节了。其次才是重阳节,端午节等。正如王安石所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很长,而且中国上下都过春节。所以,春节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过法。
我们天天称呼这个节日为过年,那么,“年”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年可不是什么“快乐,美好的事物”,而是一个可怕,邪恶的化身。它就是怪物“年”。它象征着霉运,厄运,会为人带来灾厄。而一年之末,同时也是一年之首,人们也要赶走这个“倒霉蛋”了。
春节一开始,人们对霉运的驱赶就开始了。孩子已经开始吃糖,买东西了,而大人们也开始买好,准备好除夕夜的一切了。这还不是重点呢!这只是一个序曲而已。大多数地区的春节,都是从腊月开始,在正月十五时结束。而且大多分为这几个部分,以除夕为分界线,有除夕前,除夕和除夕后。
现在,是重头戏了——除夕!大家可能会想:这重头戏就只有一天,岂不是虎头蛇尾吗?那你可大错特错,虽然除夕只有一天时间,但内容可丰富多彩了。光是“走流程”就多极了。早上,不管是谁,都要洗澡,换新衣。要干嘛呢?是的,“年”被“赶”走了。当然,也有地区开始办庙会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们有的吃汤圆,有的吃饺子,还有的吃面。是的,这就是吃货的最爱了——年夜饭。并且晚上,烟花闪耀着,爆竹齐鸣,好不热闹!
除夕后,小孩忙的不亦乐乎——红包来了!人们开始休息,买鱼,渐渐恢复以往的样子。
【关键词】 语文教学;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22-0025-0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备受关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利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育中也忽视了对人的精神养育有着重要作用的民俗文化这一重要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均衡现象。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有它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 ,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民俗资源,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内涵,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寻找世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文化资源,以之为载体,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教育核心,使学生吸收其中有益的精神营养,并变为自己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一、语文教学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作为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我们都深知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培养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它所涵盖的意义相当宽泛,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丰富,趣味盎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嵌入”这方面的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据笔者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知道西方“情人节”的浪漫,却不怎么了解中国“七夕节”的传统;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欢度西方的“圣诞节”,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个快乐且有中国“年味”的“春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如此描述自己重阳佳节的思亲之情,但是,现在的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不仅是尊老的一种表现,而且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学生民俗观念的淡漠、民俗知识的匮乏,其主要责任应该在教育工作者身上。在大家共知的教育模式下,为了在应试教育这块“战场”上取得“战绩”,大部分教师长期将教学中心放在字词积累和段篇分析上,很少体现语文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特点。即使有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更多的是因袭了孔夫子的思想,把教导学生“明人伦”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也就谈不上去思考挖掘由民众创造和享用的民俗文化资源了。
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一辈子记住自己的语文课的好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我们应该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这样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在这方面,民俗文化教育更有其自身的优势。
作为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不仅是人们世代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积淀、产物,而且也是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生活理念的反映。民俗学者陈勤建指出,民俗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特征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难以磨灭的民族印记,它的内容涉及到人格的塑造、心绪的情结、色彩的喜好、图腾的对象,它如同人类身体中的DNA,留在我们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它通过潜在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每一代人在接受上一代的影响时,无论是接受、修正还是舍弃,都是主动、自觉的。人们在延续、发展民俗的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灿烂主线。
因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中国民俗文化,应该成为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应该强有力地“嵌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案例与体会
1. 从“礼”教起,课堂显露生机。通过研究文献,笔者了解了“民俗”的概念,并认识到先有民俗文化,后有高雅文化,民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源头。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因此,对“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首先是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深刻认识,并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知识的篇、段,以期从民俗角度找到理解教材的新视角。
一节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说“礼”为题作文,学生的思路被卡住了。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礼”的意义和内涵呢?笔者想起了《触龙说赵太后》中对"趋"行细节的描写,对学生进行如下启发:
我国是礼仪大国,这一点在古人对举止言行做的具体要求上就可看出来。古人比较重视步行,对特定场合中走路的速度、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触龙说赵太后》描写触龙见太后时的情景说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在太后气头上去见她,“遵礼”是法俗的需要,“尊敬”是交往的基础,触龙虽慢慢挪动脚步也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这既是显示遵从君臣之“礼”又是表现对太后的“尊敬”,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对太后的劝谏获得了成功、小礼节就这样反映了人物的大智慧。
接着,由此生发,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去深入思考与人交往应遵从的礼仪规范:公共场所慢步轻声,约人见面遵规守时等,这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表现,也是弘扬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必需。这节课,不仅指导学生打开了作文思路,而且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对他们养成审视历史和现实的睿智及洞察力也大有裨益,更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民族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民族凝聚力。
2. 说“氓”解“雀”,发现深层意义。成功利用《触龙说赵太后》中趋礼的解读,尝到了民俗教育的“甜头”,促使笔者下决心引导学生挖掘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内涵,更深入地寻找民俗教育的意义。特别是说“氓”解“雀”的过程,更加深了师生对教材的理解、形成了师生对中华文化的新认识。
说“氓”――讲《氓》一诗,抓住女主人表示“婚嫁随俗”的几句,将其与下文表示决裂的誓言对比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对人物性格有了整体的把握。
先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语言温和委婉,虽已私下定情,因为无“良媒”不得不把婚期推迟,这是一个多么守礼遵法的女子!对“媒妁”之俗的顺从,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自古以来中国婚俗中“媒”的重要,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女子温和柔顺的人性之美。然而,这样一个和顺温婉的女性,面对“二三其德”的男子,毅然发表了与之决裂的宣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前后两段描写鲜明地反映了女主人温柔而又坚强的立体性格,显出了《诗经》人物刻画的成功之处。
解“雀”――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同样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情美,从而受到感情的陶冶。
“七夕”和每月十九(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离别话语实际展现了难舍难分的姑嫂情,这种真情融在民风习俗中充盈着淳厚的人情味,教学中渗透诸如“牛郎织女”一类民俗故事,既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闻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3. 灞桥一 “柳”,引发考题寻“踪”。在紧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面对高考必考的诗歌鉴赏题,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卷面上的8分会因种种原因而损失过半,甚至全部丢失。而导致学生读不懂作品或答题出现失误的原因,正是学生民俗知识的欠缺。如柳永《少年游》一词“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针对这首词的理解,笔者做了学生阅读情况统计,结果发现,24人中只有一人认为“词以景起,总揽灞桥全景,‘风物’句紧承首句拓展词意,将现实的故国之思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这一理解是不对的,此题的正确率仅为4%。当问到选对了答案的学生为什么这样理解不正确时,他又只能回答诗中写的不是“故国之思”,至于为什么不是就只有“跟着感觉走了”。
其实,只要学生只要稍微了解一点灞桥折柳的习俗,就能知道灞桥与折柳是别离的象征,再联系“风物尽前朝”即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应该是作者在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表达的应是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而非“怀念故国”之情。可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淀,因而也就抓不住作者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的主旨。更无法想象作者“想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的感伤了。
此时,笔者才真正意识到对“灞桥”“折柳送别”这些古民俗知识的理解程度是怎样地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向往的师生互动、生“思”如泉的理想教学境界与学生知识现状出现了多么大的反差,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由此,笔者进一步意识到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必须加强民俗知识的教学,并带领学生“补”做高考题,寻找民俗踪影,体会民俗知识的“钥匙”作用。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材料、2005年的高考重庆卷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为材料命题,就“此夜曲中闻折柳”和“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等句提问,或从“折柳”问起,直奔民俗主题,或从“梅花、关山”隐藏民间乐曲的踪迹(《关山月》原为汉代反映征人思乡报国情感的《鼓角横吹曲》,它与后世琴曲《关山月》都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梅花落》则是南朝至唐间较为流行的笛曲)入手,如果学生对两支曲子略知一二,就会发现此题与《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都把民族乐曲知识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之一。学生由此明白,多了解一点民俗,对提高古诗阅读能力大有好处。
再比如,高三年级进入11月考以后,频繁的讲题与做题,学生会逐渐感到疲劳,此时,根据诗歌鉴赏题目的需要,适时渗透民俗故事、趣味性常识,会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暂时从疲劳中解脱。
有套试卷,以姜夔《淡黄柳》一词为材料命题并加如下注释:“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这首《淡黄柳》词是姜夔寄居合肥写的,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从做题情况看,学生对这一点不难理解。他们感兴趣的倒是半吞半吐的注解后面的内容――为什么三天不生火?而这正是寒食节这一节日的来历。
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绘声绘色又饱含感情地讲述了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出走,介子推一直追随着他。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悼念介子推。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出处。从此,插柳枝,吃寒食,不动烟火,就演变成了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足下”的故事,演变成了足蹬柳木荡秋千的习俗。
听了这段故事,学生们被其中人物的行为打动了,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诚、重情重义的优良品质以及渴望清明盛世的传统文化精神。这堂课是利用民俗知识促进是个教学实践中的进行的一次知识拓展与情感教育成功的一例。它使我意识到,只要肯挖掘,民俗知识背后定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宝库。而这些民族精神如同血液一样伴随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汩汩流淌至今,甚至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仍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4. 从节令习俗的描写中,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民风民俗的相关内容已有所关注,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把节令民俗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了解华夏各民族丰富的风俗民情,为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的节令描写中。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终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中的好运气”,以便他们过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的却是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预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为争取这一权利,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她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祭祀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真正原因。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记录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更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边城》和《红楼梦》的部分节选(《林黛玉进贾府》)。《边城》中端午节划船、捉鸭子热闹非凡的情景,充满神秘的月光下男女青年赛歌定情的民俗描写,将湘西古老的边城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令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悦其情。而作者则通过这些,赞美了边民纯朴善良的心灵,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红楼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出场的服饰、不同节令热闹的宴饮场面和豪华的布置,表现贾府地位的显贵、生活的奢华,与最后贾府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定会灭亡的历史必然。
三、反思及结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涉及到一些传统的民俗风情,它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如果能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好这些民俗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排除理解文本的障碍,提高学生的民俗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挥其在语文教学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挽救许多目前正在日益消失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