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叶圣陶童话集

叶圣陶童话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叶圣陶童话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叶圣陶童话集范文第1篇

叶圣陶是现著名的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童话对于我国教育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西方童话对叶圣陶早期童话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童话;叶圣陶早期童话创作;影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集《稻草人》。文学界一般认为,《稻草人》这部童话故事集开创了中国本土童话故事的先河,这部童话集里面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也正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叶圣陶说,他的童话受到了西方童话的影响,这指的是安徒生和王尔德两个人的童话写作风格。

一、安徒生童话的影响

叶圣陶曾经有过一段小学教员的经历,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五、四”前夕,但是孩子们的童真给叶圣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一直在努力要给儿童找到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但是,当时熏陶孩子们的读物大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怪力乱神之说,迷信色彩严重,并且其中蕴含的暴力思想并不适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叶圣陶便有了想要自己创作的思想,想要以一己之力创作出适合儿童读的童话。

这个时期,安徒生童话传入中国,其中对儿童纯真思想的描写,拟人的动植物的清新之感给叶圣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物与事物的选材上,安徒生极力避免暴力的人物冲突,更不用严格的道德说教来指导小读者,没有情节的紧张和善与恶的激烈交锋,安徒生的童话用他那颗不老的童心娓娓道来他构想的童话世界,在平和温馨的世界里,描述他心目中和谐美丽的生活。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思想与叶圣陶不谋而合,叶圣陶也不同意让孩子接触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迷信神怪,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远离迷信、扫除腐朽经验,能够荡涤儿童心灵的存在。出于这种儿童本位的思想,叶圣陶自然对童话的选材方面更加接近安徒生,在这个过程中,叶圣陶童话作品的选材、思想、主题等方面,都与安徒生童话非常相似,也是温顺的动植物和美好的人物,在平凡与宁静演绎着人生的美好。

但是,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氛围正是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丹麦,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康。可是叶圣陶所处的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处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救亡图存的热血青年叶圣陶,他逐渐发现自己营造的美好的纯真氛围逐渐将自己的创作挤入了死胡同,他的祖国疮痍满目,人民水深火热,但是他却歌颂着美好的生活。这时候叶圣陶的童话创作与早期的《小白船》、《燕子》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尽管主角依然纯真善良,但是与其身处的环境却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表明叶圣陶在接受了安徒生单纯化创作思想的同时,逐渐引入了人性复杂性对儿童的影响,这是与当时深刻的社会矛盾息息相关的。

二、王尔德童话创作的影响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晚期,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僵化腐朽的道德观念,许多新生代的思潮的出现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王尔德就是在这种传统与颠覆的社会现状中创造出了属于他的童话风格,这与叶圣陶当时所处的情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候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就表达了这种情感,孤独地站在麦田里面的稻草人,既不能为主人驱逐害虫,也不能救主人于危难之中,是叶圣陶对祖国母亲的笛声倾诉,这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王子面对着他的臣民,既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也不能代替人民受苦,只能默默地流泪。这个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情绪,叶圣陶的创作初衷,已经从单纯的歌颂生活慢慢过渡到了替民众发声,表达了对恶势力和侵略者的控诉和对祖国母亲承受苦难的深深悲伤。然而,王尔德由于深刻的基督教背景,在童话的结尾之处总是能够让黑暗的势力走向地狱的门槛,让善良的化身回到天堂的圆满,但是叶圣陶的童话结尾却很难找到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这是因为叶圣陶没有基督教的背景,不可能写出关于上帝的用意的童话,而当时所处的时代,也不能将自己的愤怒诉诸笔端,叶圣陶的这种苦闷在作品中都被表达了出来,如稻草人的最终倒掉,就表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这是一种人间欢乐的终结,代表着需要面对的惨淡的人生。

尽管思想上的沉重不由自主地诉诸笔端,但是叶圣陶还是尽可能地维护其童话叙事风格的抒情性。这与安徒生和王尔德的童话风格相类似。叶圣陶发现,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与自己相关联的,这正是儿童的纯真的表现之处。叶圣陶对儿童的情感的表达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目标,他们快乐都是自然的,所以这样的表达也符合儿童的想象力。但是出于当时暗淡的现实状况,叶圣陶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几乎都是转瞬即逝的,就像他说的一样“中国的儿童就是要憧憬美好,但是这不意味着就要在丑恶面前只能害怕地闭上眼睛,我们尊重儿童的天性,我们更加能够面对生活的苦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叶圣陶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中国童话先河的开创者,自然受到了安徒生和王尔德创作风格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原因,他又加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创作的特点,这才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代宇辉. 打开另一扇门――论叶圣陶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因素[D].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李元. 中国现代童话的诞生[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5).

叶圣陶童话集范文第2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近二百处园林(包括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要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决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相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切的、恰当的,这也表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图画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中国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他主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至1966年编辑出版了4套约500种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他编辑的大量书刊,都体现出了为读者着想,特别注重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思想。作为编辑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从选题、组稿到出版、发行,从编辑指导思想、体例、加工、校对到书版设计、插图绘制、封面装帧,从出版社的经营管理到缩短印刷周期、提高纸张利用率,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别重视培养年轻编辑,亲自主持论坛,修改书稿,举办编辑业务讲座,言传身教,不遗余力。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他长期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和茅盾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深受读者欢迎。他在语文教学方面,重视启发引导,提倡“教是为了不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在语文教材规范方面,他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的编选,有着特殊的贡献。

叶圣陶童话集范文第3篇

《稻草人》是叶圣陶的第一部童话集。这部童话反映的多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的内心世界。童话通过一个稻草人的眼睛,亲眼目睹了深夜里发生的三幕悲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

建议父母带着孩子了解认识过去的生活,并借此理解今天生活的美好。

内容梗概: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位可怜的孤寡老奶奶,她很贫穷,很老了还要耕地养活自己。虽然稻草人不会动,不会说话,可是他很尽责,也很爱自己的主人。

一天夜里,一只小蛾子飞来,它是稻子的敌人。稻草人拼命地摇动扇子,可是风太微弱,根本就不能赶走蛾子。稻草人想到主人要靠稻子丰收来生活,别提多难过了。小蛾子在叶尖下了许多子,稻草人感到担忧,他知道,大祸就要来了,他恨不得一下子跳过去,他又想报信找人来消灭害虫,可是他做不到。

他只能站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小蛾子下的子变成了肉虫,把一大片浓密的稻田吃得精光,稻草人低头哭了,他想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息了。

这时,传来了一个女人说话的声音,原来是一个正在捕鱼的渔妇。河边的船舱里传来孩子的咳嗽声,可怜的孩子正在生病,用微弱的声音叫着妈妈,他实在渴极了,想喝一口茶,可是妈妈只能硬着心肠把孩子丢在一旁,因为她必须捕鱼,明天好给孩子煮粥吃。渔妇能做的,只是在河里舀一碗水给孩子喝。

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孩子和渔妇。他多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啊,可是他的身体就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动不得。稻草人哭得更伤心了。

渔妇捕着了一条鲫鱼,扔到木桶里,鲫鱼用力往上跳,想逃出去,可是每次都被挡住。鲫鱼哀求着稻草人救救它,听着鲫鱼这样恳切的哀求,稻草人心酸极了,可他只能摇头。

鲫鱼并不懂得稻草人的意思,愤怒像火一样燃烧着,它只有求助于自己了。稻草人见鲫鱼误会了他的意思,很难过,一面叹气一面哭。

渔妇睡着了,她支持不住了;鲫鱼跳跃的声音听不见了;肉虫吃饱了稻叶,主人的力气白费了。这一夜,许多痛心的事情凑到了一起。

这时,走来一个女人,她的嘴里发出微弱的声音:“只有死……”她要寻死,稻草人想去救她,可是没有办法。他只能默默祈祷着。

女人在河边站了一会,就倒进了河里。稻草人昏过去了……

第二天,女人的尸体被发现了;桶里的鲫鱼已经变僵了;生病的孩子更瘦了,病得更加厉害;老奶奶看见自己的稻叶没有了,伤心欲绝……大家去劝她,却发现稻草人倒在了田地的中间。

世界并不总是阳光普照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阳光普照的,不仅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还有许多丑恶的东西,这是我们在成长中必须认识的残酷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沮丧,更不能选择逃避,因为那是懦弱的,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其实,正因为丑陋和阴暗的存在,才使美好和光明更加可贵。所以,我们要努力与一切丑恶作斗争,同时,也要更加保护美好的东西、创造美好的东西,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光明。

善良并不是软弱

稻草人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却缺乏足够的力量,所以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最悲惨的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如果我们像稻草人那样,空有善良的愿望,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甚至无法做出任何行动,就只能给自己增添无尽的痛苦,此时,我们便是软弱的。

善良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它并不等于软弱。在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善良和努力,去改变一些事情,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因此,我们有了同情心和爱心,想到要去帮助别人,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努力付诸于行动。我们还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让自己充满力量,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力量传递给他人,帮助他人战胜困难。

域外箴言 佚名

■作为家长,如果你懂得说“可以”,那么你说的“不可以”就会更加有效果。

■要培养好孩子,在他们身上多花两倍的时间,少花一半的钱。

叶圣陶童话集范文第4篇

结合教学,教师推荐好书。我们在教授单篇课文时,可把相关的文章或原着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全貌,掌握更多的知识,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并能更全面地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准确、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如教《卖火柴的女孩》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集》;教授《小蝌蚪找妈妈》后,可推荐一些科普读物让学生阅读;教授《望梅止渴》可推荐阅读《成语故事》;教《三顾茅庐》后可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教授《景阳冈》后可推荐《水浒传》;让学生课后系统地阅读名着,提高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知识,汲取文学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叶圣陶先生提出:“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其核心就是提倡课外阅读。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学习语文不能只限于课堂,应课内外结合,强化课外阅读,实行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相关期刊更多

茶业通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临床放射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胶体与聚合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