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物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三案六环节到现在的六模块,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在我校已有三年.反思这几年的物理教学,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不可小窥的非智力因素
高三任教班级中有一个物、地班,在与这个班级学生的接触与相处中,让我深深体会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常规的想法:已经高三的学生了,哪有不好好学习的?事实并非如此.总有一部分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都很差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朦朦胧胧,很少考虑,对于学习甚至抱抵触情绪,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而物、地班就聚集了不少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六模块显得很是苍白,毕竟再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了学生主动的配合,都将沦为空谈.
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教室,心里是忐忑的.毕竟这是一个让许多教师头疼的班级,更多的交流之后发现,其实班里的学生真的很可爱,当然,这是在不谈学习的情况下.不是他们不希望有好成绩.不想用功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不想有好成绩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个只有11人达B的班级来说,高三一年学习的任务无疑是沉重的,对别人来说是复习,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其实还是新课.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对物理产生兴趣,是比教他们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
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我会给他们讲一些以前打“翻身仗”学生的例子,鼓励他们不要泄气.为了给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一些鼓励,我会把讲课节奏放慢一些,照顾大多数同学,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为了训练学生的解题规范,我会详改他们的作业,并经常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我告诉学生: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希望你们有决心和恒心,高三一年一起努力,力争高考取得满意成绩.
这样,我用热情去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用爱心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能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攻心”是有用的.
二、不可忽视的课本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中的自学质疑模块,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了配合该模块,一般会提前发放学案.
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学案可以很好地起到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及相关材料完成预习,起到对新课心中有数,对新课内容中的问题预先形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讲和解决问题.然而,高三更多的是复习课,对于课本内容,学生自认为已经有了高一、高二的基础就不再看了.往往一份学案、一本复习资料就是学生复习的全部内容.事实上,课本中的许多定义、定理学生只是记得大概,有时甚至根本不记得.
我曾提问过“楞次定律”的内容,学生不能完整地把内容描述出来.复习时,很多学生仅满足于完成学案,至于学案以外的内容一概不管,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和学习,课本从来都是根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包括高三复习时,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本,把基本的规律、原理还原到课本.
实验的复习,是高三物理中比较难的内容,但是题目再难,究其原理还是书本上几个基本实验的原理.
例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具体到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原理就是课本上两个基本实验电路图所示的原理,具体用何种连接方式、误差情况如何,则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去做具体选择.
有些学生在实验基本原理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去做题,在书本模型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去挑战变化条件之后的题,当然胜算不大,即使碰巧解对了,下次再遇到同种类型题依然云里雾里.
本学期本教研组活动分教研组、集体备课组、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三个组分别开展活动。教研组活动由杨云河老师负责,因该教师3月15日—4月29日由学校派往玉溪师院附中学习,这期间由王立新老师负责,集体备课组活动由付美强老师负责,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杨德鹏老师负责。对各组活动都要求制定出活动计划,定人,定时间,定地点扎实开展活动。现将各组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研组活动
本学期教研组计划活动八次,实际活动八次。
第一次(2009年3月6日)认真传达学校两组长会议精神,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深入落实安全维稳,抓好三生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讨论本学期教研组活动计划,制定了教研组活动计划,并强调本学期教研活动要求:(1)按时参加活动,不迟到,不缺席,有事请假,严格考勤。(2)活动时,认真,积极,愉快接受组内安排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
第二次(2009年3月20日)传达教务处、教科处工作计划,学习《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讨论制定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活动计划,根据学校要求推荐物理组骨干教师名单和学校教代会代表名单。
第三次(2009年4月3日)2008年—200年上学期各年级物理期末考质量分析,各位教师根据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方面,学习不够主动,复习巩固较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不够,对重要规律的练习不够,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多,综合能力知识应用较差。教师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知识点讲得简单,知识的精细上不够注意,精度不够,学生练习强度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应反复多讲,及时加强复习巩固,精讲多练,对于差生,不要打击,应多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兴趣,教师要耐心。另外,特长班的问题是个新问题,如何引导特长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培养文化课的学习兴趣,特长生文化课的学习层次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等问题都有待探讨。
师大支教教师孔彩灵老师在师大是教课件制作的,因此,为充分利用师大支教教师资源,提高我校物理组教师课件制作的能力,在征得孔彩灵老师的同意后,对物理组全体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活动,活动分三次完成。
第四次(2009年5月15日)课件制作培训(一):此次培训,孔彩灵老师首先展示了她制作的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一个完整的复习课件,然后,逐一介绍制作的基本方法,使各位教师对课件制作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
第五次(2009年5月29日)课件制作培训(二):此次培训,由孔彩灵老师指导各教师亲手制作幻灯片,从如何设置幻灯片,如何在幻灯片插入艺术字,插入教学相关的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各教师都认真进行操作,都掌握了幻灯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第六次(2009年6月11日)多媒体公开课教学。付美强老师制作了一个复习课件,内容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在多媒体报告厅进行公开课教学,听课班级高一130班及物理组全体教师,课后,进行了评课。钟崇益老师从课堂组织,教学内容,用词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其他教师作了补充,并对付美强老师制作的课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七次(2009年6月12日)课件制作培训(三):此次培训,由孔彩灵老师指导各教师亲手制作和操作如何从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各个模块通过超级链接进入到教学内容和从教学内容如何通过超级链接返回到教学模块,如何通过自定义动画实现幻灯片文字显示效果,使部分教师基本掌握了制作的基本方法。至此,各位教师只要下去进行一番训练和交流,一定都能制作出一个较好的课件。
第八次(2009年6月26日)期末总结:
(1)由杨云河老师对本学期物理教研组活动进行了总结。
(2)由付美强老师对本学期集体备课组活动进行了总结。
(3)由杨德鹏老师对本学期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进行了总结。
本学期物理教研组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直接面对学生开展的教研活动;
(2)公开课安排的次数太少;
(3)常规教学检查的力度不够。
二、备课组活动
本学期备课组活动由付美强老师负责,计划活动17次,实际活动14次。
第一次(2009年3月2日)讨论备课组活动时间和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间
每周星期一8:30—10:30,每次活动定人、定内容开展活动。
第二次(2009年3月9日)付美强老师《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三种理解和运用》
发表自己的看法,各位组员进行讨论,得出力和运动贯穿了中学物理力学部分和电磁学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
第三次(2009年3月16日)王立新老师谈《高三恒定电流实验复习》心得体
会,从中我们学习到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以及在教学中要注意的知识点间的相关联系。
第四次(2009年3月23日)进行了2008年高考电学实验试题分析,通过分析
使我们对电学实验试题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对平时教学要注意的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
第五次(2009年3月30日)杨安华老师就《挖掘教材潜力,拓宽学生思维》
发表见解,联系课后练习,通过分析,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次(2009年4月6日)肖春桃老师进行了《如何衔接好初、高中物理教学
的几点体会》分析,通过讨论交流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次(2009年4月20日)孔彩玲老师《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观摩课,通
过听评课,使我们学习到组织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思考和提高。孔老师这一堂的课很精彩。
第八次(2009年4月27日)周娅琴老师《初三物理复习的建议》,使我们得
到复习全面仔细,知识点面结合,把握重点和中考热点,概念牢固掌握,方法灵活应用。
第九次(2009年5月11日)许高萍老师《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发表了见解,
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到高中物理习题教学要重视基础题目教学,读题审题要准确。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
第十次(2009年5月18日)杨德鹏老师发表了《中考物理复习建议》,通过
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中考物理复习的方法,以及物理复习的相关策略。
第十一次(2009年5月25日)付美强老师浅谈《计算力做功的八种方法》的
见解,通过研究使我们对力做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帮助。
第十二次(2009年6月1日)杨云河老师对组内教师汇报在玉溪师院附中学习
的学习情况,谈心得体会和建议,通过交流,了解玉溪师院附中的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他们的优点,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吸取他们的优点,完善我们的备课活动,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十三次(2009年6月15日)孔彩玲老师谈《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
用》,使我们了解到了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那些具体运用。以及运用要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物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十四次(2009年6月29日)由付美强老师对本学期集体备课活动进行总结,
总结本学期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本学期集体备课活动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基础差,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方面上,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要摆脱这些困惑的束缚,还要不断探索。
2、备课组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自主、合作、探究这条主线一直贯穿于整个学期,但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上变化不多,受到时间、器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把课堂探究学习组织得更合理、更紧凑,我们备课组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三、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本学期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已初步开展起来。
本学期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杨德鹏老师负责,兴趣小组成员计划由高一年级理科每班五人组成,共25人,但后来增至84人,活动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本学期开展活动16次。
1,校门口堵塞现象的研究
为了准确了解学校门口堵塞现象,课外兴趣小组分六个小组,进行了分工,开展调查活动。
(1)、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观察,对每周最繁忙的放学时段的人流、车辆等方面进行了记录和汇总。
(2)整理与分析通过对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一到放学时间,人和车辆就会骤增:人流中小孩的人数最多,每天都在570人以上。车辆中自行车和摩托车位居前两位,分别为80辆和20辆。就在放学的半小时内(12:00—12:30),不足七米宽的路上,人车混在一起,路上停放了大量的车辆。需要承受沉重的负担,不可能不造成交通的堵塞。在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一些灰色镜头:
①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了校门口就不顾车辆的通行,横穿马路,造成交通堵塞;
②机动车司机为了抢道超车,不断鸣笛,经常发生两三辆车并排通行的情况
③一些家长停放车辆,使原本就窄的路面更加狭小,人流与车辆自然就不畅通了;
④小摊小贩门不听学校的劝阻,随意停放,将学校门口变成了他们的做生意的地方。
⑤校门口坡度比较大,人车混流,非常危险。
此项活动已写出报告交学校。
2、电路板制作
将课外兴趣小组分9个小组,计划由学生制作两块电路板:一块为三盏灯串联电路;另一块为三盏灯并联电路。
首先,由辅导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学习,强调活动要求,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制作要求,然后,将制作材料分发给各小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完成。现已完成13块,还有两块未完成。已完成电路板,若在配电压表,电流表,还可测量电珠工作电压,电流和功率,一块多用。
3、小飞人直升机航模飞行训练
此项目对场地要求较高,训练效果不好,但学生很喜欢。
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1)小组人数过多;
(2)管理不足,组织不够好;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物理 教学 整合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推进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就是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整体优化,它是高效率、高速度实现课改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激发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引入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更透彻。
二、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1.创景导入模式。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或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观、听、记、思考、记忆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热膨胀知识中蒸汽导管弯曲形状,升国旗、港口码头中起重设备等等,诸如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中实例,通过创设情景能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2.设疑引探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点创设疑点,以及多媒体模拟演示功能,为学生的探索猜想提供模型和验证,从而逐步理解物理概念及相关物理量间关系,提示其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学媒体展示内容的观察、思考,抓住模拟事物的基本特征与原来的事物相关、相连、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使观察力、思维力得到提高、发展。
例如有关物质比热的教学中,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例“烧开水过程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提出,然后学生自己去猜想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结合课件展示,模拟演示通过对水加热时间长短,水升高温度多少,水的质量多少等分析比较,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热量与其他几个因素的数量关系,再通过新的问题提出,对不同物质而言吸收热量多少是否相等?继续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抓住最后一步的模拟实验过程如果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和煤油两种物质吸收热量不相等的关系,引入物理概念比热。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概念,充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
3.模拟启导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设有典型的现象和过程,或者设有提示或富于启发性的事物与现象,引导学生探求真知,运用多媒体技术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主动去获得知识和能力。例如初二教材中有关液体的蒸发具有致冷作用的教学,学生从已有知识知道液体的汽化过程要吸热,既然是吸热怎么又会致冷呢?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甲从游泳池中走出,身上水淋淋,上岸后整个身体直哆嗦。而乙始终站在岸边,他们有着完全不同感觉。从甲身上水在不断蒸发,而乙没有发生水的蒸发现象,甲感觉冷是因为水需要吸热,而人是放热过程,人体表面皮肤温度降低,人感觉就会冷,通过这个课件学生真正领会到“致冷作用”的含义,实质是液体蒸发时从周围物体吸热,即周围物体放热,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再结合巩固性练习“两只温度计,有一只玻璃泡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包住,另一只没有,过一会儿发现两只温度计的示数不同”,学生很容易自然理解。
4.网络教学模式。开放的互联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将不再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等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初三教材中“液体的压强”,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压强的知识,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长江三峡工程的有关知识,收集到“经济效益的世界之最”、“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和安置移民工作难度之最”,一方面学生了解到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动态,又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通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实践的平台。当然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并不仅是如上述所讨论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其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应该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一堂课上将几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有机的整合,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需要防止进入的误区
开展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其中,需要防止陷入以下误区,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果。
1.用物理课件上的视频或录像来代替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物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实验。所以物理实验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物理老师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如果缺少实验器材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或用身边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做些简单的实验。有些老师认为有了别人做好的演示实验动画或视频就不需要自己动手做了,更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实验效果比自己做的还要好,所以干脆不做实验,让模拟实验来代替物理实验。我想这样肯定比不上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获得的知识更加效果好。
关键词: 多媒体 物理教学 应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于物理课堂教学是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许多中学教师已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其与中学物理教学有机整合,为物理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而又精彩的物理世界,优化了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显著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物理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不好,普遍觉得内容抽象、枯燥。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物理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信息量加大,学生易于接受,在愉快的气氛、交互讨论中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主体性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如个别教学模式或协商讨论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一节内容时,可结合一些生活中加速过程如交通工具的启动过程,这些过程可以通过视频截取的方式来获得。播放一段运动员起跑、赛车启动、火箭发射等动画,由于画面新奇,情境扣人心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关于物体加速度的物理表象,为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两抽象物理概念奠定基础。
2.多媒体应用可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将具体的形象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境,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和形象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能丰富学生的表象,启动学生的右脑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如利用动画技术模拟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物理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比如在讲述《单摆》这一节时,先通过实验演示单摆的振动过程让学生观察这种振动是阻尼振动,然后让学生分析单摆小球在振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重力、拉力、阻力),得到结论没有阻力的单摆在振动时只受重力和拉力两个力的作用,即理想单摆模型。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定格播放和慢放振动过程让学生分析重力及其分力的方向和大小变化,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重力的分解图示。通过计算确定重力的切向分力(回复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为,结合近似关系及力的矢量性进一步可得到。再通过课件同时演示单摆与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相位相同),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独立完成课后关于单摆振动特点的表格。学生填表格的正确性和速度都较以前单单通过演示实验和黑板上画受力分析图要好得多。在后来的复习过程中也发现,以前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的作业,现在不翻书本就可以快速完成表格。这一点说明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单摆模型,加深了对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同样的例子还有《平抛运动》、《自由落体》、《机械波》等等。
3.多媒体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实验模拟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物理课堂中,用实验来演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因而总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开发功能可弥补其中不足,现在我们可运用不同的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过程,可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而如果借助计算机的帮助,用摄像机把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使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例如,平抛运动演示实验现象呈现的时间太短,若用数码摄像机把实验过程拍摄下来,用电脑软件做成录像,在大屏幕上重复慢放,这样现象明显、过程清晰,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在初三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在电路分析和计算经常出错,课本中虽然有许多幅相关插图,但却是静止的,没能让学生有电荷流动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Flash)设计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把微观粒子宏观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一、巧把多媒体作光源,光学实验中离不开光源,多媒体中的投影仪就是一个很好的光源,利用它来进行光学实验效果比实验中的一般光源更好
例如:投影出来的光能直接看出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效果欠佳,可以在传播的边沿加一些烟,效果就十分明显了。影子实验,直接利用投影出来的光,把手伸出来,在白色荧幕上就可出现可爱的影子。三棱镜的色散实验受太阳光的条件限制,有时无法在课堂上和内容同步进行。有了投影仪的光源,可以直接把三棱镜放在光源和荧幕之间,慢慢调整角度,就可以在白色荧幕上出现彩色光带,效果特别明显。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设备,又改善了实验效果。
二、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农村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面对一些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老师只能对照课本“纸上谈兵”,这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失去了实验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意义。为了弥补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我从网上或利用Flash丰富的语言编程功能,下载或制作了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上课时,让学生在电脑上分组或单独通过对课件的操作,模拟完成了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的实验,达到了和实际操作的实验一样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教学之前,本人考虑到实验室中没有电动小车,改为其他形式的实验又不好组织。于是我利用Flash制作了互动性、仿真性比较高,可以方便地进行模拟操作的“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实验课件。课件的内容设计从情景问题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的模拟测定、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和结论的得出等几方面,逐步引导推进实验进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电脑上单独或分组利用课件对实验进行模拟操作。学生用课件模拟操作实验就如同玩电脑游戏一样,在既轻松又需要不断动脑思考的情况下,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实验探究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课件对不易直接操作和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进行展示
在日常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总有些实验不易在教室中直接演示操作,有些实验即使可以演示操作,但可见度比较低,学生不易观察。更有一些演示实验,根本就没有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一些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工、组合,制成内容充实、互动性强的演示实验课件,由老师或学生通过运行课件来观察实验现象和操作规范,同样也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如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由于现象发生需要的时间太长,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观察到结果;热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由于仪器小,观察部件细微动作的可见度比较低,演示效果也很不理想。鉴于此,本人通过网络下载、实况录制、Flas设计等手段,整理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需要,对这些资料加工、组合,并补充了大量的描述性语言,组织了一个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利用课件重现和重作实验,为实验的综合复习夯实基础
中考复习中,实验的复习是整体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从初二到初三相隔时间比较长,好多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情景学生都已淡忘。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要么全部遗忘,要么将有些类似的实验内容和过程互相混淆。如果就这样进入全面的实验复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也只能是生吞活剥,模棱两可。因此,中考实验的复习,单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学生作业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所以复习过程中,对演示实验的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就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由于复习时间紧张,对演示实验现象的重现和分组实验的重作,实际上又不可能。这时,运用前面提到的互动性强,仿真性高的模拟分组实验课件和演示实验资源库课件,就可以由老师或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课件集中讲解、自学或模拟操作实验,这就使学生能既快速又方便地熟悉和掌握以前学过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分组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对进一步的深层次、高难度的实验复习和分析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为老师的实验复习教学和学生自主的实验复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