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觉艺术教育

视觉艺术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艺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视觉艺术教育

视觉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72-02

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是一条活的、连贯的、永不停息的长河。艺术的发展有自身传统,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这是艺术发展的内因或者说自身规律。艺术随着社会、文化、科技、媒介等的变化而变化、不仅艺术表现的内容、题材、生活、观念、价值会发生变化,艺术的风格、形态、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都发生着变化,甚至新兴艺术门类也会不断产生(如电影、电视、多媒体艺术等)。这是艺术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此外,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便捷、迅速,互相影响的规模更大,可能性更强。艺术发展的形态、样式、风格、主题、内容在今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的创新,而艺术发展和艺术创新又势必会碰到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视觉艺术依着势不可当的绝对地位成为了社会主体媒介,作为社会文化转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大众消费和工业技术大规模崛起的需求不谋而合,即影视传播面是如此之广,对人的强大作用力是如此令人叹服。原因就在于影视文化作为一种视听知觉、声画合一、具有逼真性效果的独具优势,传播范围直接纳入了大多数的群众,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立影像空间,视觉艺术代表了现实,并成为现实,成为经验的符号和自我的符号。英国作家王尔德对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解释,即“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这一令人费解的假设无疑在影视艺术这儿得到了实现。可见视觉艺术拉近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视觉艺术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艺术存在形式,打破了其传播形式和影响。形式,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发展的势头甚至取代传统艺术的文化中心地位。由此可以得出,视觉文化的发展势必会影响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创新的进程与结构。

一、艺术的发展与艺术教学的创新

艺术形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理论的发展遇到了挑战,艺术理论的发展就速度而言要慢于艺术形式,其中的视觉艺术就是很好的例子,进而出现了艺术形式倒逼艺术理论的调整和适应,更有甚者出现了结构性的调整,是一场观念的变革。

艺术的最初阶段的艺术形态是象征性的,在这个阶段,年轻的人类心灵力求用符号来象征型地把他所朦胧认识到的理念表现出来。这种象征艺术往往带有朦胧神秘的性质。典型的象征艺术是中国、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国的文字和建筑艺术,如甲骨文、神庙、金字塔等。这一类艺术往往用形式离奇而体积庞大的东西来象征一个民族的抽象思想。

由象征型艺术发展到较高类型的艺术是古典主义艺术。在古典艺术中,精神理念的内容与物质形式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统一。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古希腊雕塑艺术所表现的内容不像埃及、印度所表现的那么抽象,而是具体的。所以,古希腊雕塑中大量表现的人体既是具体的、生动的,也是精神最适合的住所和表现形式。古典艺术的风格形态则是静默和悦。黑格尔在艺术上指出:“希腊艺术的美好日子和中世纪晚期的黄金时代一样是过去了。”在他看来,“(希腊)古典艺术达到了艺术的感性化所能做到的极致”。

人的精神在本质上追求的无限性与人体的有限性的矛盾,又导致了古典型艺术的解体并进而发展到浪漫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是从物质世界又退回到心灵世界的艺术,它把“自我”置于很高的地位,非常强调人的主观性。在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关系上,浪漫型艺术恰好与象征型艺术相反:象征型艺术是物质超出精神,浪漫型艺术则是精神超出物质。近代的浪漫型艺术中的冲突主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与古典型静默和悦的风格形态不同,它所表现的是动作与情感的冲突和心灵的激动。

19世纪以来,以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等视觉感官艺术文化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和认知方式,彻底地改变了艺术存在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艺术文化的主流,视觉艺术开始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逐渐取代了传统艺术的绝对优势,影响着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培养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的学生为目标,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而当代的视觉艺术文化形式的转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即艺术设计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能力,是一个具有创新和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获得多方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都给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挑战和新的问题,急需要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即对新兴的视觉艺术的影响捕捉不足,艺术教学中的清晰思路等,严重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的正对变化中的艺术形式教学计划。艺术文化的存在形式的变化可以说是对艺术教学尤其实践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要求艺术教学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消费,反之,艺术的教学发展会受到阻碍。

二、电影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本・雅明认为的“赋予瞬间一种追忆的震惊”的现代摄影技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感官和实物直接接触的艺术,发展了电影艺术文化,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距离发生了变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幻觉时空,于是,接受主体与艺术作品客体之间的距离感也由于摄影形象和电影拉近了,甚至消失。

现代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对观众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他发现,艺术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不变,但是由于摄影镜头焦点和拍摄角度的变化,使得观众在心理上自己制造了一个真实世界,因此,一种新的艺术出现了,即不用考虑艺术本身的完整性,不用消除主体和客体的物理距离,就可以看见自己创造的虚幻空间的艺术,这是艺术现实多种审美和时空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艺术设计也由传统的平面化逐渐向动态的综合方向转变。艺术教育和新的电影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和现实拉近了距离,可以实现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可以解决学院化的艺术创造弊端和不足。

三、电视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和电视的出现是社会艺术文化更进一步的结果表现,观众看到视觉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电影给观众的视觉形象还没有完全摆脱“他性”即客观存在和主体之间距离感。视觉艺术发展到电视阶段,这种“他性”使观众这种距离感逐渐消失,因为电视已经走入家庭,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加上内容大都是和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使得观众觉得荧幕上出现的形象和自己很近,甚至就是自己。是高度日常生活化的,甚至好像就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电视媒介中,电视影像艺术与日常生活现实的距离感逐渐消失,随着而来的是审美观距离感也打破了,不再是与审美对象拉开观照的距离,而是要从视觉感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迅速地产生“似真性幻觉”,参与成为必要条件。

电视和一些影像艺术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接触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得与生活一样,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不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观看电影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甚至很多时候,影像似乎比生活还真实。比如观看大型演出、某些天象转播,看电视比实际现场看似乎还要清晰。因为电视建立起一种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级真实”。

电视艺术的发展展现的是视觉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新的视觉艺术的传达将打破统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让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教学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还会引导学生精神层面上的感官认识,找出艺术作品中精神层面的艺术存在,好的艺术作品是作品本身和观赏者审美认识和理解高度的统一,当代艺术现实真真切切地具备这种精神层面的美感,影响着我们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以影视为核心的艺术新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不但全方位地冲击着旧有的艺术形态,还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超越艺术的领域并渗透和覆盖了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以及思维逻辑等。声音和影像发展,尤其是视觉艺术统率了观众,对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艺术文化的教学形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要做的是既要继承优良传统艺术理念,还要学习再创造新的视觉艺术教学观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而,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传统艺术形式,这种视觉现实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艺术教育发展与变革创新的进程与结构。

参考文献:

[1]唐光斌.科学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J].传统与现代的抉择,2009,(8).

[2]张立.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6,(9).[3]常跃中.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互动[J].美术大观,

视觉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 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 Duncum.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视觉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人类的文明进程始终伴随着媒介的进步而向前发展,在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中,视觉文化在中国已蓬勃兴起。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各种广告铺天盖地,每时每刻向大众传播着各种信息和形象,尤其是青年学生看电影电视、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时间几乎已超过在教室上课的时间。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和研究视觉文化生成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中,提高青年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必定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一、视觉文化的社会价值

所谓视觉文化即“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的统称”。可见,视觉文化的意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和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

现代高新科技为人类大众传媒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而视觉文化是借助于大众媒介,强化形态可视特征的一种文化。青年是视觉文化的主体,是视觉文化的策划者、享受者,也是视觉文化的传播者、作秀者。视觉文化反映了商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符合青年渴望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视觉艺术以简洁鲜明的视觉语言较好地表达了文化内容,力求形态简明、形象明朗、引人注目、印象深刻。

视觉文化缩小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场所已远远超出了美术馆、博物馆等高雅艺术场馆,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使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这一艺术追求得以实现;同时,还形成了新的观看方式和审美心境,艺术成为人们随意浏览的对象、消除了人们对艺术的膜拜和神秘感,展示性和消费性成为其自力更生的主要根据。因而,视觉文化颇受青年的喜爱和青睐,成为青年追求时尚和前卫的文化形态。

二、视觉文化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影响

视觉文化的艺术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广告形象、动画漫画、卡通形象、网络电玩等,早已拓宽了学生对影像的接触面。

我们要正视在形象文化熏陶下长大的青年学生虽然属于“读书人”,但他们对看漫画、看广告、看电视、看电影等视觉影像的东西则更感兴趣,并且在这些方面要比读书所花的时间更多。因此,他们更青睐令人轻松欣赏的武打言情片,更青睐于如白话的通俗歌曲,更热衷于在电脑上打游戏和毫无顾忌地聊天……,常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各种视觉信息的表层阶段,缺乏辨别来自媒体的是非真假和利害优劣信息的能力,属于“中弹即倒”的群体。

正因为视觉文化里的视觉符号的泛化,常常导致“视觉审美疲劳”的产生,使人们满足于做一个视觉符号的“容器人”。青年学生养成了对信息符号的不假思索地被动式接受习惯,并且逐渐丧失了深度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削弱和钝化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视觉文化中如何加强艺术素质教育

面对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审美理想该如何发扬光大、文化传统该如何继承、人文精神该如何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加强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的民族化教育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然向上的精神状态。”[3]因此,在进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时,要始终坚持把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当中。

广告图像、动漫影视、网络卡通画等已成为学生喜爱的艺术门类,而对传统经典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视觉文化社会里,虽然一些经典作品远离学生日常生活,但其价值却依然存在,不仅因为经典艺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更因为一切经典艺术作品皆蕴涵着某种深厚的精神内涵及美学价值。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我国的艺术教育应该走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道路,绝不能削弱或忽视传统的经典艺术,而增加大量不具有艺术特质的流行艺术。

我们正处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提倡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并不排斥国外优秀的观觉文化,应秉持着文化教育的精神。透过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概念,强调文化的兼容性,摒除偏见。视觉文化的建设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防止庸俗低级非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2、注重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视觉文化鉴赏力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首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和审美观念均深刻地提示了审美教育在人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罗克弗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我们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鉴赏力。提高他们对视觉影像的鉴别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学会识别、选择和组织各种视觉元素符号,了解如何用视觉语言传递各种视觉文化观念。有了这些细微的视觉经验,才能体会领悟到视觉情感,才能深入地思索问题;其次,通过观察、想像、创造促进学生的各种观念发展,促使学生带着一种想法去欣赏各种观念,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他们的意图;最后,青年学生需要通过各种视觉艺术形式来进行交流,使学生们能够分析、阐述和评价视觉艺术作品中的意义。在辨析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视觉文化的鉴赏力。

视觉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视觉符号通过图形语言的传播,控制课程相关的信息,把视觉符号的各个因素按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进行有机合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令聋人学生敏感的视觉感官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充分弥补了在听觉上的缺陷。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他在上字体设计、宣传册设计、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这些专业课程时,可以把在自己的课件中多放一些相关的视觉符号来索引本门课程,在案例分析时把其中的视觉符号让聋人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而这时教师会发现在聋人学生所设计的宣传册中亮眼的视觉符号带领观者进行观看。在字体设计中的创意自己联想,视觉符号让他们思路活跃和记忆深刻。很显然,视觉符号对于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视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艺术创造,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恰当地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主动探求能力和方法。

2.1视觉符号的应用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聋人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解到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在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多采用视觉符号来引导聋人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聋人学生对于此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实的情境能激发聋人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来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每个人对图形、色彩以及对美的不同感知能力进行教学,课堂上,PPT展示图片,让聋人学生看好,并记住,然后闭上双眼,教师关掉投影仪,让聋人学生通过刚才看到的图片进行联想并在纸上描绘此图形。让聋人学生画好的图形或图像到讲台前面来展示给同学们,同学对此作品进行讨论,加强班级凝聚力以及感知力。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视觉符号是最直接的外部刺激,对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人类获取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获取知识甚至高于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此可见视觉的重要性。而视觉对于聋人学生来说,是他们获取艺术设计知识的唯一途径。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不仅有利于聋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创造性。

3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视觉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图腾形象设计企业吉祥物企业文化

我们要分析的企业VI设计是CI之一种。CI英文即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与图腾相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涉及到广告、经济、商业、企业、艺术设计、公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是一种商业化的概念,包含行为(BehaviorIdentity)、视觉(VisualIdentity)、理念(MindIdentity)识别系统三个方面。从战略角度而言,是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理念、行为、视觉)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规范,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播,塑造出独特的一贯的优良形象,以谋求社会大众认同的企业形象战略。

而图腾则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是一群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体,个人与图腾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形象与图腾时代共生共存,是人类某一群体的徽帜,其图腾形象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图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群体图腾、性别图腾和个人图腾。图腾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谈到,即是在某一时期,图腾文化似乎曾经在更进一步的文明进化中扮演了一个铺路的工作,也即其在初民和英雄及神话时代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时期。

两者相比较,看似有很大差异,仔细思忖则有诸多关联,不仅有趣味性,而且富于启发性。本文主要从图腾分析企业的VI设计,提高CI设计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

一、图腾与最早的商品标志

从图腾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早在我国远古的尧舜时期,作为部落联盟最高君长的尧舜就曾有黼衣十二章。因为天下有十二州,尧舜的帝服上就有十二州的山川象物,即十二主图腾,其中太阳代表阳鸟太昊羲和氏,月亮是玉兔西陵常羲氏,三星是蜀山氏等等。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图腾一语源于上古中华。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认识自然,运用自然物象作为自己族类的标识,以区别于其他,因为图腾的含义之一就是图文。图腾是一种自然实体,具有原生性,是一种严格的族文化,因而有自然图腾与文化图腾之分。

企业视觉识别形象是CI设计构成要素之一,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化、视觉化,是静态的识别符号,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企业的脸。其基本要素包括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辅视觉要素等。从符号学角度看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其形象的选择依据是独创性、趣味性、针对性及艺术性。

最早的CI战略可以追溯到商标品牌的诞生。1851年美国保龄公司的老板威廉・宝特发现负责货运的人总是在装有蜡烛的箱子上画上黑色的叉叉,询问后得知是为了让那些不识字的码头工人能快速识别装蜡烛与肥皂的箱子。后来有人用星星代替叉叉,又有人用群星与月亮的形象代替了原来的星星,从而固定成为标志,以至于经销商认为没有此标志的商品是假冒商品,于是保龄公司申请注册商标使用。可以说最早的商标品牌的标志就是这群星与月亮。

图腾与早期的商品标识虽然不是同一时代,不是同一个国家,也非同一民族,但其所用的形象却相同,就是因为日、月、星辰是先民们抬头皆看到的自然实体,而美国码头工人尽管生活在十九世纪,但他们没有文化,俯仰之间所见到的也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所以他们信手拈来以区别事物,在采用自然实体方面,人类是有一种共识的。在后来的企业标志中,比如壳牌石油标志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演变,但都是贝壳不同的设计形状,而且设计风格越来越趋向于简洁明了。美国贝尔电报电话公司标志在演变的过程中均未改变其基本形象钟形。可见,每一种图形标志都传达出一种意义,其线条、色彩、形状取决于设计理念。在图腾的基本特征及运用自然物象作为自己族类的标识以区别于其他这一点上,两者是有着共同特性的。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设计理念回归中的发展,体现出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图腾与企业吉祥物

从世界各地的图腾形象来看,许多的图腾形象都是自然景象、动物、植物、非生命物等。植物中的牡丹、荷花、竹子、寒梅等均具有典型的特点和鲜明的个性。中国图腾中有动物类,如九凤、天狗、鸟、虫鱼等,其他国家与地区也大同小异,如非洲岩画、澳大利亚岩画、云南沧源岩画等都涉及到人类与各种动物。

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辅视觉要素――企业象征物,亦即企业吉祥物,是为了强化企业的性格,诉求产品特征而设计的漫画式的人物、动物、植物、非生命物以及风景等具象化视觉形象,来塑造企业形象识别的造型符号,其具有说明性、亲切感、吸引力等特点,既具有人物、动物、植物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及故事性。比如海尔兄弟、索尼小子,肯德基公司的山德斯先生、麦当劳叔叔等,都是人物形象;日本运动港的龟兔、小鸭圣吉奥、汉城奥运会的老虎、洛杉矶奥运会的山鹰等,是以动物为吉祥物。五粮液的企业吉祥物就是鹰的形象,其企业标志就由此演变而来,但更为抽象。企业吉祥物的识别性、延展性及灵活性的特点得到CI 策划人员的普遍重视。

企业吉祥物与群体图腾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群体图腾中的动物类、人类,甚或是人与兽的结合体类,都是很形象生动的,表现出团体统一性与凝聚力。企业标志作为视觉识别形象的发展趋势是由繁而简,走向意象化和抽象化。而企业吉祥物则更形象化、富于生动性,有人物类的,有动物类的等,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造型符号,都极具亲和力、一致性及灵活性。随着大众消费心理转化为文化消费,企业在大众心中的印象逐渐成为决定大众购买行为的因素。因而成功的企业均设计有企业吉祥物,以增强视觉形象的鲜明特征,在视觉形象上体现出该企业的统一性特点,从而展示出该企业内部的团结与企业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深入发展及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拓展。

三、图腾的演变与CI设计的发展

早期的图腾是以人类群团聚居区某种天体天象、地理特征、动植物、无生物作为区别他群团的标志,特别是以动物作为图腾标志的,多数动物在本居住区属典型性的物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族群虽仍以自然实体作为图腾,但此时图腾已从自然图腾发展为图腾祖先,由单一图腾发展到复合图腾、衍生图腾。图腾最早仅是为了以示区别,仅仅指图文。随着社会的演进、交际的扩大、繁衍的需要,图腾具有了更为复杂的意义,产生了文化图腾,融入了天地人的某种玄秘,赋予一定的哲学意味,从而构成了神秘、多姿、形象、生动的图腾文化。

CI诞生于欧美的社会文化及市场环境之中,只有短短五十年的历史。CI设计从商标品牌到产品视觉统一设计、企业风格的视觉传达设计,从视觉形象识别到整体形象识别,早已从单纯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为一种企业形象的传播策略,不仅具有识别功能、协调功能,而且具有传播功能及文化教育功能,从而产生了企业文化。企业借助某一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及生活观念等因素,在企业精神统一倡导之下,不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团结精神,并集中统一到企业与个人共同的发展方向上,从而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企业生存能力进一步增强。

图腾的演变与CI的发展历程显示出两者的共同趋势,都是由单一的形象渐渐发展成富于内涵而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视觉形象。图腾在图腾时代具有非凡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作为企业文化之一,无疑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时代,必然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