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走近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走近科学

走近科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98-02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在生活中观察科学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笔者把科学观察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观察、记录。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笔者准备了蚕卵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学着饲养蚕宝宝,并坚持记录。学生乐呵呵地把“宝贝”接回了家,精心呵护着它们。从每节课的交流、讨论及观察日记中,笔者能感受到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如小希同学在观察日记中写道:“今天,老师把蚕卵发给我们,回家后,我找了一个大大的鞋盒子,铺上了柔软的餐巾纸,就让它成为蚕宝宝温暖而舒适的家吧,我把它们的家放在通风处,等待它们醒来。”小靖同学写道:“蚕宝宝终于孵出来了,我把准备好的新鲜桑叶切成条状喂给蚁蚕吃。一定要让蚁蚕吃饱吃好,喂养的桑叶要保持新鲜干燥,并要经常清理粪便和残叶。”小欢同学写道:“过了一个星期,蚕宝宝有一些反常,不吃桑叶,有时一动也不动。这大概就是蚕宝宝要蜕皮的现象吧。”小花同学写道:“今天我发现蚕宝宝一动也不动了,而且身体开始透明,我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这应该就是蚕宝宝要结茧的先兆了。我赶紧找了一些小木棍,搭了个架子。第二天再去看蚕宝宝的时候,小木棍上有一些凌乱的茧丝,又过了一天,我惊奇地发现盒子里有一个椭圆形的茧。蚕宝宝去哪儿了呢?我拼命地晃动蚕茧,听见里面发出了轻微的撞击声,我想:蚕宝宝可能已经去世了,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吧。”在与蚕宝宝30多天的亲密接触及认真观察后,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生命的伟大与神奇。这种科学观察活动,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从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呢?

1. 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寻求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热”这一单元时,特地跟第一单元调换了顺序,把这一单元的学习放在了寒冷的春天。那一天,笔者故意穿得很单薄,向学生“求助”:“老师今天穿得太少了,冻得冒了,谁能帮助老师,让我暖和一点吗?”“多穿点衣服啊。”这是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这是取暖最方便的一个方法。“那么,衣服能给我们的身体增加热量吗?”笔者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实验内容生活化

科学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故意将踩瘪的乒乓球拿到课堂,对学生说:“老师打算在下节课外活动的时候带大家打乒乓球,可是这个乒乓球瘪了,跳不起来,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老师,我书包有乒乓球,我去拿吧。”有的说:“老师,我去问体育老师借吧。”这时,笔者故作神秘地说:“你们这些办法啊,老师都不需要,等会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这个乒乓球啊,就又能重新跳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眼睛睁得圆圆的,耳朵都竖了起来,生怕错过了这精彩的“魔术”表演。笔者把乒乓球往开水里一放,瞬间,乒乓球就又鼓了起来。笔者告诉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热胀冷缩,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有好多,你能找一找吗?”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

3. 布置生活化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如阴晴圆缺、雨后彩虹、神奇的泡泡、水会变成水蒸气,还会结冰……对于这些现象,学生都见过,但很少有人会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了让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常常布置一些生活化的科学作业,让他们多关注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多想想这是为什么。如在学习“蚯蚓的选择”这一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找蚯蚓。

三、引导生活化的科技制作

小制作活动,能够与课堂教学相伴而行,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它是落实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让科技小制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呢?

1. 制作材料来源于生活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技小发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能当上小小发明家,笔者引导他们利用生活中最普通的材料制作一些科技作品。在学了“运动和力”这一单元后,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家里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赛车。学生想尽一切办法,用最常见的材料制作出最出色的赛车。比如,小宁同学用橡皮泥当小赛车的轮子,用香烟盒子当车身,用小木棒当车轴,用气球当动力,虽然材料非常简单,但小赛车能稳稳当当地开出去很远。小严同学用家里的乐高制作成车身,用橡皮筋当动力,他制作的小赛车是全年级跑得最远的。而小轩同学更不得了,他制作了一部电动小赛车,引来了同学们的羡慕与佩服。

2. 科技制作应用于生活

走近科学范文第2篇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据本世纪初统计,13亿6佰2拾8万人,其中0~14岁,2亿6仟4佰7拾8万人;15~59岁,8亿9仟7佰4拾2万人;60岁以上,1亿4仟4佰8万人(占11.03%)。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从上述数据得出,约8亿劳动力养活13亿人口,粗略估算5个劳动力养活3个老人加青少年,可谓负担之重。

从健康状况看就更不乐观了,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而不是只看身体没病。按这个标准,我国的健康人群比例就不好说了。按医学观点,目前我国的医学敏感人群6~49岁占40%约3亿多人,并处于快速上升趋势,我体会这部分人趋于亚健康。按本世纪初统计得前五类大病:恶性肿瘤、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疾病、损伤和中毒,全国共939.72万人,也处于上升趋势,现在可能超过千万,有些慢性病趋于年青化,虽然有些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了,但还没有引起多数人的重视。因此,我国人民的健康态势十分令人担忧,产生此种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从自身找起:

一、不重视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运动。

老年人经常参加运动者居多,尤其女性,在社区、公园、小型广场随处可见,但男性较少,他们运动的形式多样、不挑场地,能活动就行。可是中、青、少、幼情况就差多了,首先是不重视,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幼,家长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忙于进各种学习班和补课,很少关心孩子的锻炼;上班族则忙于工作、应酬和挣钱,强调没时间,这部分人恰恰需要经常参加锻炼,但是他们对场地、项目都有不同的要求,目前长沙供这群人活动的场馆很少,经营性健身俱乐部收费较高,多数人去不起,略收一点费的公益性健身场馆几乎没有,如风东体育场从来不开放,常年闲置无用,这是极大的浪费。

长珠潭及湖南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应该考虑建一些供中、青、少、幼健身活动的公益场馆,使他们处于健康状态,给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倡科学饮食。

古人云“病从口入”,可见吃是很重要的。目前老年人已开始注意饮食,可是中、青、少、幼饮食都有各种问题,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不吃早饭、有的经常大吃、大喝、有的酗酒,有的爱吃外国快餐……结果使脂肪肝人群扩大,动脉硬化、高血压年青化。

这个问题只能靠多宣传,让科学饮食的宣传进社区,而且要长年化,用坚持争取效果。

目前国际经济处于衰退期已成定局,我国虽然也受到影响,但是经济发展仍处于平稳、快速成长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2千美元,处于这一大好时期,全国人民应该振奋精神、快乐向上、积极进取,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培育良好的生活方式。

少吸烟,现在中、小学生都有吸烟人群,走到街上随处可见边走边吸烟者,在公共场合,吸烟者更多,有成时尚趋势。我国烟民众多,肺癌患者呈上升状态,年肺癌死亡人数已达百万,多为这一不良嗜好造成。

走近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题 科研 构建

教育研究对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功能,正如有专家提出的“教学就是研究,教师,尤其是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科学研究者。”为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引导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育实践,并逐步成为一个自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真正“让科研走进教师,让科研走进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选择适合园情的科研课题

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海安县胡集镇中心幼儿园在2002~2006年间,先后主持了课题《艺术教育中幼儿创新意识启蒙与发展的研究》和《农村幼儿艺术教育在一日活动中整合的研究》。我们将课题定位于以挖掘农村自然资源潜在的艺术教育价值为宗旨,把艺术教育与一日活动的诸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以环境来熏陶、以活动为载体,不断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努力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形成了一日活动艺术化、艺术教育全天化的特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又深入思考了应如何将课题研究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深入。我们认为,做课题研究应该“小题大做”,“小”指的是问题的范围比较小,“大”就是要花大力气把它做深、做透。在做课题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挖水井”的精神,而不是“挖土坑”的做法。

考虑到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教师的美术专长、幼儿园良好的美术氛围、以往艺术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将课题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浓缩,确立了以《趣味美术教育与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为“十一五”研究课题,旨在挖掘和整合园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历史积淀的研究成果纳入新的研究之中,以审美为中心,用艺术和美作为手段,以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从而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深化幼儿园以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特色。

二、制定有利于课题运作的管理网络和制度

课题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合理而严格的制度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化、有序化。为了让科研走近教师、让科研走进教学,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1.构建课题研究管理网络,保证课题研究稳步运行。课题研究是创建办园特色的基本保障。在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后,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就要抓好科研管理,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科研管理网络,层层把关、层层落实。江苏海安县胡集镇中心幼儿园的课题研究管理网络如下:幼儿园科研中心组(由正副园长和美术专长教师组成)、各年级中心组(由各年级组长组成)、承担研究任务的各班教师。开学初,各年级组长将总课题目标具体化,分析出各年龄段的研究目标,各班教师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将目标细化,并收集课题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以课题实施为背景,让教师彼此间开展沟通与合作。

2.构建合理的教研反思制度,将教师零散的、内隐的、偶发性的反思活动书面化、外显化、经常化。我们采用“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展示评比”的办法,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日常教学常规管理中,从而让教师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反思上过的每一节课,考察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如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形成独特的趣味美术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自己在教学方面是否比以前进步了,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等等。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策略,并将反思的结果写在专门的反思记录上,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例证。

3.构建研究问题公示制度。为了让教师进一步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时提出来,以促进彼此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我们围绕具体的科研课题及日常教学活动的展开,建立了教研问题公示制度。事实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相互讨论的过程更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公示制度不但能促进教师个别性的学习,还能促进他们的组织性学习。

同时,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我们还举办了“教学反思千字文”竞赛,激励教师总结并表达自己的反思成果,并展示给大家分享。幼儿园规定,教师要结合课题实施的情况,在每次召开的分组问题公示会上每人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具有见解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如一些小组成员难以把握的问题,就可以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法,提到全园性的科研骨干会上去分析探讨,以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时间或每月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专门组织骨干教师一起讨论分析这些问题;若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问题,还可以请有关专家来园讲座或通过网络求助解决。

三、提高教师进行课题实施的能力和技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面对孩子的行为、面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展观察,也不知道要研究些什么内容,只能发现一些表面的、直观的问题,而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他们去做研究,就有些强人所难;此时,如果制定量化措施给老师施加科研压力,就可能会给他们增加许多难以承受的重负。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上研讨课,不断提高这部分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技巧;二是建立组织性学习机制及在职校本培训机制,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参与科研,而不宜给予太多压力;三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信息和业务杂志,以丰富教师的内涵素养;四是要求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参加教科研培训,以拓宽大家的视野。

四、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课题研究是严谨而务实的,它追求理论层面的提升,但不应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而应该与日常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的内容相融合,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相整合。只有这样,课题研究才会真正找到它依附生存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江苏海安县胡集镇中心幼儿园的《趣味美术教育与幼儿自主能力发展的研究》为例,在以往,我们总是把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分得清清楚楚。美术教育作为教学内容,和一些生活内容是截然分开的,除了教育活动中专门的美术教学之外,另外的活动环节中几乎不包含任何艺术教育的成分。在新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尝试让幼儿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建议,再将建议付诸实践,看是否可行。比如,让幼儿玩捉尾巴的游戏一般是由老师编好尾巴再让他们进行追逐,孩子们在玩时总是挑挑捡捡,教师询问后得知他们对尾巴的颜色、样子都不满意,然后就征求他们的意见。孩子们说想自己编。当老师同意了以后,他们先讨论材料,再研究样式,最后再交流编法。第一天,孩子们带来了毛线、布条、彩带等各种各样的材料;第二天,他们开始进行编织大赛,第三天,他们玩了捉尾巴的游戏。后来,他们又觉得不一定就只能做尾巴,还可以做裙子,或围在腰间做腰带,盘在头上当花环……这样,一个单纯的体育游戏就被赋予了做、玩、想等多方面进行的功能,也使得这一单一活动形成了一个连贯的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有了充分可以想、说、做的空间,从而使自主意识得到了增强,并发展了自主能力。

五、加大科研经费,激励教师参与

走近科学范文第4篇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学思结合,全面领悟新课程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和《指南》的出台,为我们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学以来,我们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传达上级课改精神、观看新课程辅导报告录象、组织专题讨论、开展参与式培训、问答式咨询等等。一次次的学习与领会、讨论与反思,教师们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畏难、知难而上到热情接纳的过程。

首先,我们做到园领导先行一步,抓紧自身的学习,反复研究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每一次组织教师学习之前先确定好本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园内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园长助理及三位教研组长组成,每二周召开一次碰头会,了解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商讨制订相应的对策,确保课改能顺利推进。这样通过上下连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园上下一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的启蒙为核心,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确立开放的、整合的教材观,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材的实施者、创造者。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指南》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选用、创编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一般是以主题的形式来选用教材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需要和生成课程来选择、开发、运用教材。让课程既面向全体幼儿,又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一个幼儿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以教研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A多种教研形式,开展专题研讨。

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新教材,我们以教研组为主阵地,采取大组、班组的形式,展开层层推进的学习研讨活动。我们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参与式培训活动、集体与分组、个别学习形式相结合,将课程理念、方案等通过专题进行诠释、分解、尝试。具体的操作方案通过班组的形式,通过案例评述、个案记录等方式进行研讨。本学期我们针对幼儿园研究重点,开展了专题“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运行体系”、“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共同探索、一起成长”;“以整合的观念实践新课程”;“园本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各类活动内容与实施”、“让课程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等,一系列专题研讨,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内容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B创设多种条件,提供教师成长舞台。

本学期,幼儿园举行了教师教育教学比武活动。比武活动分三个项目进行,即教案说课、活动展示及案例评比。教师们根据新课程要求,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了较为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帮妈妈切萝卜”、“造房子的工具”、“家乡的牧场”、“有趣的数字王国”等,幼儿在广泛收集资料、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活动过程自然、活泼。教师还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能引发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各种材料,幼儿能大胆自主地参与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及时记录幼儿的操作情况,把握与关注幼儿生成的活动,幼儿学得主动而积极,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都可以感受到教师在推广与实践新课程中的心血。在案例评比中,教师们将教学活动、主题探索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言行,通过教师的分析、反思予以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的能力,幼儿园举行了教师的“班级网页”制作评比。各班教师充分挖掘潜力,以幼儿学习、成长为主线,制作了内容全面、充实、丰富的网页,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3、下放课程选择自,协调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

在实践新观念时,我们还要求教师能对新课程进行选择性、反思性地学习,这种反思必须是对旧观念的摈弃,对新观念的理解与探讨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注重寻找理论依据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A课程权下放给老师

我们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材的实施者、创造者,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给以一定的课程选择权。我们把课程的选择权给教师,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做到宏观调控,加强管理的。一是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作具体的观察研究和指导,二是抽查各种资料。指导教师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选择、研究教材的依据,帮助教师把新教育观、课程观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去,从而更全面地将课程内容、形式有机整合。协调好“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关系,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B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的转换与平衡

其实,在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没有很明确的界限,同一种教材在不同幼儿园可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在共同性课程出现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替换交互的方法,让幼儿的基本经验得到保证。当幼儿在主题发展中转移“热点”或“兴趣”时,我们也多考虑因地制宜原则。在转换与平衡中,保证幼儿基本经验的提高,在生活中学习与提高。

二、关注幼儿的需要,拓展环境教育资源。

我园的共同性课程的基本内容都选自于新教材,根据新教材提供的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实践新教材的同时,我们发现教材有许多的局限性,往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因资源和相应的配套用具、教材缺乏,容易使主题无法拓展。“生活即教育”,我们及时将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进行选择,在基本经验和教材同整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将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因地制宜地建构体现双重功能的课程类型。如农村的田野中的红薯、土豆等植物;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街道边的树木、花草;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居住、风俗;四季的变化、气候等等都是环境资源拓展的空间。

选择、编排的教育内容,还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幼儿的实际。我们的幼儿都来自农村,农村的孩子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事物的关心、探索和热爱也都从身边所熟悉的事物起。因此我们在考虑选择、编排的教育内容时,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尤其是重视幼儿生成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教育行为。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关注幼儿的需要,把环境还给每个孩子。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了以素质教育的启蒙目标,突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实施的中心环境是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把环境还给孩子。在研讨与实践中我们感到:

首先,赋予环境创设新的内涵。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让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规程》试点以来,我们不断接受和尝试让“墙壁会说话”,运用农村的乡土材料师生共同创设环境。随着对新纲要认识的不断加深,新的理念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我们开始用整合的教育思想来重新审视环境布置所呈现的内容,我们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和要求,更关注时代的特征。基于这种思想,环境创设中更多产生了属于孩子们的“环境”,这些内容不仅满足了幼儿好摹仿的特点,更有利于探索型主题的开展,同时也吸引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促进了幼儿经验、社会知识、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均衡发展。

其次,瑞吉欧式的幼儿材料区的创设。由教师根据探索的主题创设特定的探索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发生关系,使静止的环境“活动起来”,使环境产生教育价值,让“人”环境与“物”环境相呼应起来。我们幼儿园受“瑞吉欧”理念的启发,在园内创设了一个真正属于幼儿的材料区。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这样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所用。材料区的创设大大满足了幼儿对“探索型主题”的深入研究,不必再为收集材料而烦恼了。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们加强了社区与家长的联系,从而得到了社会与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更营造了乡土材料应用的大教育环境,形成了实施乡土教育齐抓的合力。

另外,能满足幼儿收集资料的资料室的开放。特别要发挥本园教育资源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普遍存在的农村家长收集资料意识淡薄的现状,我们唯有不但开拓信息、资料的来源,才能满足教师、幼儿在探索型主题开展中的需要。因此,幼儿园化了大力气,腾出专用资料室,广泛收集社区、自然、家长中的资料,包括书籍、录象带、VCD、卡片、自然界中的各种农用实物,如各类果实、农用工具等等。同时又配有电脑,让教师带领幼儿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这样多功能的资料室的创设,给教师们更好地实施主题创造了条件,也大大满足了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推动了探索型主题的顺利开展。

四、有机整合,激活课程内容

在观念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遇到首要问题就是“整合观”在一日活动中的体现。强调学科要求、强调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将一日活动各环节进行分段解剖,从观念上的整合;目标上的整合、内容上的整合到资源上的整合,方法、手段及手段上的整合,进行层层对照、分解,从提高幼儿的基本素质出发,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达到对教育各要素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

1、打破学科间界限,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打破分科制,体现整合性,新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分科制被彻底打破。两位教师同时深入班级,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班级实际,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现在,我们每周都安排教师有一定的时间,搭般教师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2、资源的整合,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着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使课程由狭变广、由静变动。我们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使资源能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幼儿学习的“课堂”。

3、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

生成课程其实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观察孩子并捕捉孩子活动中的问题,从孩子生成的问题出发设计主题,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走近科学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ccumulated mathematics teaching experien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discusses how teachers to create situations in the usu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alize students the positive thinking, good at discovering,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nnovate and timely communication, so that students constantly spark creative burst in everyday study , and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关键词:创新思维;积极性;轻松愉快

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enthusiasm;pleasan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63-02

0引言

创新思维是要求人们在原有的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的突破和组合,创造出新的方法、新的概念或新成果;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也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供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任何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创新必须要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积极求新。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人欲,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并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杂乱无章的新思维和新方法有序化和条理化,使其能够有效的解决新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的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导入: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学生也都不知道,一直摇头这时就抓住时机:“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就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学生最愿意接受通过参与游戏,激发的数学思维。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活动,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好的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学习中去,创造性地进行游戏,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同时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从心理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无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尊重学生,认真耐心的聆听每一位学生的的看法,并适时鼓励,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才会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学生才会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让在教学过程在教师预的情境中进行互动。如:在练习课上的一道题:找规律填数10、( )20、( )、30、( )。一位学生回答是15、25、35,这答案大部分都同意了。教师也判断了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有一位学生有疑问的站起来说:“我的答案是12、22、32不行吗?我认为10到12增加了2,12到20增加了8,20到22又增加了2,22到30又增加了8,30到32又是增加了2”学生思维又被激活了,到底这样行得通吗?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是有分量的,这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

3把思维和交流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其得到创新的机会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科学家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如在《小火车》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判断正误”的思维过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很注意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信息较多,这说明学生的开放思维发展比较好,这也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基础。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如“一只大杯能倒满几只小杯”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可以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常常闪现。

而且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才会进步,也才会获得新知或是迸发新的方法。比如,同桌互提问题,你问我答,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显得非常活跃,智慧的火花随时迸发,可以说,交流是创造思维有力的催化剂。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请大家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空吧!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思维的蓝天里。

参考文献:

[1]张光华.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石中英.基础教育新概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丁建强.树立创新教育思想[J].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4]小学数学教育.2000(7-8).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作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江河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环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