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腹中鳞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文第一处: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原文第二处: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通过以上比较,现在的很多教参以及赏析文章坚决认为,细腻敏感的黛玉前后两次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说明她从外祖母的对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这话中之话有两个意思:一是《四书》作为四种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集,是男子们科举考试的入门书,走仕途经济道路的基础课程。而黛玉是应该老老实实守在闺阁之中的千金小姐,应以女红、贞德为要紧,所以在贾母看来黛玉的闺阁女儿要务失之偏颇。二是黛玉说的“只刚念了《四书》”,更是犯了大忌,女子无才便是德,认字本身就不加苛责,读《四书》已是超越身份范畴,而黛玉竟然说“只不过”,可见言辞之轻狂,所以贾母给了轻描淡写的回击。基于以上两点,贾母自然被盖上了“封建教母”的印章。
但我在教学生这一课时,隐约感觉到这种解释的牵强。通读《红楼梦》,又读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之后,我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贾母的回答是客气的实话,而黛玉的不同回答是由于缜密的角色定位。
首先黛玉问“姊妹们”,这里因为有前面对迎春、探春、惜春三人的简单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她们的身份,所以这里的姊妹们显然是指此三人。贾府里面的四姐妹,除了元春成为贵妃外,其他三人尚且待字闺中。姊妹四人的贴身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们分别代表了琴、棋、书、画,而四位贴身大丫鬟的名字不仅仅是贾家诗书世家的写照,更深层代表了她们主子的特长。元春不在这里的姊妹们范围内,暂且不提。迎春人称“二木头”,虽然她下棋很拿手,但不会作诗也不去作诗,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她的诗文,甚至她连诗社也不参加,所以严格说不能算是读过书的人。
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走到探春的住处,“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很明显探春的特长是书法,学文作诗肯定是略逊一筹的,后来有钗黛湘三人为首作诗比赛,探春每次也作,但基本属中游水平,所以探春是读过书但读书不多的人。
惜春善作画,为此曹雪芹煞费笔墨,还让宝钗为惜春画出“大观园”出谋划策。 惜春本人更是忙于作画和念佛,从不参加作文写诗此类消遣,她充其量就是只能认字的人了。
由此可知,姊妹三人都发展了特长,而对于识文断字没有刻意钻研,所以贾母的回答有一半是实话。当然黛玉初来贾府,算是贵客,吃饭也要被让到尊位,贾母也是第一次见外孙女,自然要把对她的关照和疼爱放在首位。黛玉本人自然流露出气质风韵,可谓才气逼人,这些是一向对人明察秋毫的贾母都看在眼里的。所以贾母回答的另一半就是客气,既是对黛玉满腹才学的一种肯定,也是从和姊妹们的比对中表示一份赞赏。
其次是黛玉的回答。黛玉在回答贾母问题的时候,只是稍微谦虚了一下,《四书》是儒家经典,后来黛玉教香菱学诗,给香菱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诗集,又和宝玉共读《西厢记》,可见她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贾家是豪门贵府,而林家是诗书世家(有林如海是前科探花为证),两家的孩子应该从小就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况且黛玉来到贾府,发现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吃穿用度很是不俗,那么对子女的教育肯定也是相当地重视。她在这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加上她强烈的自尊和心底的自卑,也不允许过于贬低自己,所以她的回答既给姊妹们交流的空间,也给了自己三分实力的展示平台,可谓一石二鸟。
但她在回答宝玉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是两样了,这跟贾母无关,跟宝玉的身份有关。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嫡孙,是贾家未来的希望。封建正统家庭对继承人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即便是不喜读书的“混世魔王”,同样逃不掉这一关。因此宝玉从小就在父亲的怒颜监管下攻读诗书。但贾家对女孩子们的教育相对轻松,所以贾府的女孩子才不失时机地发展了业余爱好。和男子相比,正常思维下女子肯定是相形见绌。女子读的书再多,和男子一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看来,黛玉的谦卑到极点的回答,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是贾母本人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这是摘掉“封建教母”印章的关键因素。先撇开贾母本人,薛宝钗算是众姑娘中诗文出众的了,可在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里,黛玉的酒令里明显有《西厢记》的曲词,其他人并不理论,宝钗后来却是千小心万叮咛黛玉,应以女红为主,而不以诗文为意。这说明本身是才女的她,也坚定地认为读书写诗作文是最后的业余爱好,不应在此着意。可见当时这样的态度是封建正统对女子读书的态度。如果贾母是正统的代表,那么她无论在生活习惯还是思想观念方面,都应是极力地反对诗文词曲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回目里,鸳鸯宣牙牌令,贾母是第一个行酒令的,从酒令的风格里,可以看出贾母本人很会欣赏词曲,至少是个艺术爱好者。而之前贾母一行人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在潇湘馆中,有一处描写极能说明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
从刘姥姥一个村妇(最能代表老百姓的价值观)的口中,我们知道当时人们对读书这件圣贤事,还是有性别上的界定和认可的。而贾母的态度却让人心生敬意。她首先是笑了,说明心中满意,后来还要补上一句“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岂止是心中满意,简直就是面上的得意了。而后来到了宝钗屋里,看到宝钗为了迎合长辈们的审美情趣,竟然屋子里面“一览无余”。贾母看到此种情境,是这样说的:
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阅读文学作品,不要动辄就想“深刻理解”。因为是否深刻,那是见仁见智的。但是,由于作品对象的特点,我们走进作品却可以有共同的思路。比如,我们理解《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注意她在怎样“看”,又在被别人怎样“看”。
林黛玉这次进贾府,不是来玩几天,而是来投奔母亲的娘家,也就是寄在外祖母篱下。因此,对即将生活的环境和朝夕相处的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非常注意观察。加以她自幼聪慧,眼光本来就在一般人之上,因此,她的观察格外细致,格外深透。
首先,她在注意观察环境。还在轿中,她就“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看到“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她还注意到区分外祖的长房的“宁国府”与舅父的“荣国府”。然后,她很注意贾府的布局。当邢夫人带着她来到贾赦院,“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她甚至很注意室内陈设。来到贾政院,她仔细看了正室的大匾、案上的古铜鼎和对联。到了王夫人日常居坐宴息的东房,她能很快判断出炕上的位次不是该她坐的,“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其次,她更注意观察人物和人物间的关系。“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和三春见面,她很快看出三人之间的区别。王熙凤一出场,黛玉马上注意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息,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就连她在二舅母屋里喝茶时,还在“一面打量这些丫鬟们”呢。当然,林黛玉观察得最为她。细致的还是贾宝玉。黛玉见到宝玉第一眼“便吃一大惊”(宝玉一见黛玉,却是一笑),黛玉是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宝玉看罢却是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的描写就像两峰对峙,双水分流,把两个人都写活了。
黛玉没有停留在观察上。她还在不断考虑怎样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对贾母、王熙凤,她做得很有礼貌;对邢夫人、王夫人,她很注意地搞平衡;对三春姐妹,她很小心地藏锋芒。所以,她明明“念了《四书》”,可当知道三春读书不多后,再面对宝玉的问题“妹妹可曾读书”时,回答的就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连多年养成的饭后过一时再饮茶的习惯,因不合这里的规矩,也马上改了过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88例,孕周37~42周,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年龄2O一27岁25例,28~35岁19例;学历: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13例;孕周37—4O周27例,41—42周17例;初产妇36例,经产妇8例。对照组年龄20—27岁26例,28—35岁18例;学历: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14例;孕周37~4O周29例,41~42周15例;初产妇34例,经产妇1O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但不给予心理护理。观察组根据其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以强化心理护理为主的护理,具体内容:①创造良好的环境:新人院的临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对医院环境容易产生陌生感,而陌生感又会引发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因此,在临产妇初次人院时,医务人员应当保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首次接触临产妇时,要热情耐心地向其详细地介绍医院的环境情况,介绍与分娩有关的仪器设备及相关作用。临产妇做每项检查时应仔细解释检查的目的及作用,以过硬的职业态度来取得产妇的信任与配合。此外,待产室及分娩室的环境应保持和谐美观,让产妇产生温馨的感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是影响临产妇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如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认同,易引起临产妇不良情绪,如焦虑、孤独、恐惧等。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强化自身的职业素质,以爱心、怜悯心、耐心、细心来为临产妇提供亲情化的服务,以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来安慰临产妇,消除其焦虑和孤独感。a.进入分娩期后,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尽量地满足产妇身心的需要,主动与她们沟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述妊娠、分娩的过程及育儿注意事项,对她们的疑问应及时、耐心地给予回答,并应及时解决她们的需要,这样可以增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减轻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b.产程中应做好陪护工作。指导临产妇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鼓励她们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每日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从而使人体保持精力充沛,缩短产程,使产妇分娩的痛苦减轻。当临产妇的宫缩反应越发强烈时,由于宫缩疼痛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在宫缩间歇时通过与产妇谈心、照顾起居、鼓励情绪等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
1.3评价方法和指标护理前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24分)进行评定,并自行设计临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待护理结束后由产妇或其家属填写对护理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分析。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两组临产妇产程比较。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分娩的顺利进行与产力、产道、胎儿及心理因素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性密切相关。在临产时,产道和胎儿因素相对而言属于客观因素,产力因素则主客观皆有,产力是分娩的主要动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心理因素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力施加影响。恐惧、焦虑情绪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有研究认为,产妇的心理因素与分娩期的生物学指标关系密切。产妇如果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使体内儿茶酚胺的释放不断增加,从而抑制子宫收缩,使产程延长。焦虑是临产妇分娩时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适度的焦虑可以适度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提高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过度的焦虑则可增强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然而去甲肾上腺素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疼痛与皮质醇之间呈正相关.因此,焦虑情绪可以引起子宫收缩力减弱,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由此可见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的产妇及家属心理状态都处于异常,只不过程度有差别而已,故护理人员应当真诚地与其沟通。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鼓励产妇正确面对分娩过程,并及时开展产前宣教,解释分娩的各个过程及影响分娩的各种因素,从而使产妇及时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面对即将来临的生产。同时护理人员应当提高业务能力,操作时应保持轻柔、镇静、严谨,态度应保持和蔼可亲,仪态应保持端庄大方,积极争取产妇的信任,及时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此外,了解每例临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促使产妇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是护理人员都应当做好的心理护理工作,也是心理护理的最终目的。
一、传神的动作细节,捧出了一个个鲜活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很多传神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个经典人物形象。有时还在动作细节前加上一定的修饰性的副词,使得这些细节更加传神效果更好。例如有许多动作前用一个“忙”字来修饰,比如林黛玉的动作有很多前面就加了一个“忙”宇。体现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内心。例如,贾母让人把三个姑娘叫来时,林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王熙凤的动作前面加“忙”,体现了她“善于逢迎,长于机变”的一面。例如王熙凤出场把黛玉大夸一通之后,话题一转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手帕拭泪,然而这又一次勾起老太太的伤心,王熙风“忙转悲为喜”。贾宝玉的动作前面加“忙”体现他“平等待人,追求个性”的特征。贾宝玉从外回来换了衣服之后,贾母要求他去见妹妹,于是他就“忙来作揖”,“作揖”是旧时两人见面行礼的一种方式,有时避免落于形式,而贾宝玉是“忙”来作揖的,可见这种见礼是发自肺腑的,而不是应付。
二、生动的神态细节,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林黛玉进贾府》中最突出的人物神态细节就是“哭”和“笑”。
林黛玉笑得最多,但也笑得最苦。见王熙风时,是“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见邢夫人、王夫人时也是客客气气,见礼应酬而笑。一个“笑”字,隐藏着林黛玉内心无尽的苦楚酸痛,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小心翼翼性格的典型表现。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初见黛玉,便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自然直率。
一笑足传情,一哭亦传情。文章通过这六次“哭”的细节描写,同样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与第四段中林黛玉口述的癞头和尚的话有照应,和尚说:“既舍不得出家,只怕她的病一世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见哭声。”而林黛玉初进贾府就见了六次哭,可见这预示着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了。“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林黛玉进了贾府,见到的都是外姓亲友,唯独见不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寄人篱下,她的一生能平安吗?通过这个照应,像一个预言,预示着林黛玉的悲惨命运,预示着进贾府正是她悲剧生活的开端。
三、精妙的语言细节,烘托出小说的典型环境
语言细节不但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恪特征,而目还自酶;折射出小说的典型环境等因素。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对比 人物
读罢《林黛玉进贾府》,凤姐、宝玉、黛玉就鲜活地浮现眼前。掩卷沉思,这一艺术效果归功于艺术大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凸显了人物的灵魂,牵动着我们和小说人物的爱恋嫌鄙之情。
王熙凤是备讨老祖宗欢心的实权人物,贾宝玉是备受老祖宗宠爱的理想继承人。当“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才女林黛玉来到贾府,作者通过黛玉的所见,自然而然地将两位重量级人物做了比较。只见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八宝”“五凤”“盘螭”“宫绦”“比目”足见饰物繁赘,“金”“银”“珠”“宝”“翡翠”发散着珠光宝气,“大红”“五彩”可见色彩艳丽。在深受古典文化濡染的黛玉眼中,王熙凤的打扮是招摇而俗气的,暗示王熙凤在贾府肆无忌惮和飞扬跋扈,这些足以让黛玉鄙视。而黛玉初见刚刚还愿回来的宝玉时却见“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黛玉怀着研究的心理上下打量的结果是:宝玉的衣着华贵而不失简洁,衬托得宝玉儒雅风流。当宝玉再次出现,“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黛玉分明地看到宝玉发式更为整洁高雅,脱去了罩褂与外套,只着半旧大袄,靴子换为鞋子,衣着更为简易,衬托得宝玉平易随和。不变的是“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突出家人对宝玉深挚的期盼与祝福。在超凡脱俗的黛玉眼中,凤姐的衣着奢华艳丽,有夸饰炫耀之嫌,不得不看;而宝玉的衣着雅致简易,有审美享受。一个俗气,一个高雅,一个飞扬跋扈,一个平易随和。作者通过黛玉的视角,在对比中暗示着人物的性格,牵动我们的厌喜之情。
小心谨慎的黛玉除观察到宝凤的打扮外,还仔细打量了二人的长相。凤姐眼若“丹凤”呈“三角”,眉似“柳叶”而“吊梢”,“粉面含春”却藏“威”,在黛玉看来,王熙凤美则美矣,可是太过狡黠阴险,未免让人恐惧。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足见清朗俊雅;“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足见公子多情。“天然”、“万种情思”让黛玉既看到宝玉的英俊又感到宝玉的多情,宝玉的非凡气质让黛玉欣赏心动,让读者渴望亲近。作者通过黛玉的审视比较,对宝玉和凤姐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鲜明传达林妹妹的爱憎之情。
作者不仅善于通过一个人的观察比较描写人物性情,也善于经由不同人的看法表现人物,显现人物性情观念。
同一个宝玉,王夫人看到的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说明宝玉叛逆难训,是母亲眼中的逆子;林姑妈听到的是“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內帷厮混”,说明宝玉放诞顽劣,是林姑妈耳中的小混混;而黛玉看到的却是英俊风流、才情出众的高贵公子。经过对比,欲扬先抑,愈显其美。同一个黛玉,众人觉得她“言谈不俗”,“态度”“风流”,但“怯弱不胜”,“有不足之症”,言外之意即虽美奈何体弱多病;王熙凤夸赞她“标致”,只看到外表,难以识其本质;只有宝玉才会细致用心地赏识林妹妹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赏得其表,识得其质,并爱怜地接受了别人认为是“不足”的体弱多病,以一个欣赏家的眼光看待林的多愁善感。通过层层对比,作者告诉我们,在封建枷锁牢固的社会里,只有宝黛这一对叛逆者才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他们不是封建统治者眼中的孝子贤女,尽管才情出众,气质不凡,也注定命途多舛,这就营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