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观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团队合作
一个人变得聪明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人的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智慧的。只有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与观察,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理念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欣赏花朵的美丽,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二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在课堂观察中,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在短期内的确会有效;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观察他人的课堂,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
3.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
通过与上课人的优点相比而发现自己的缺点,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这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虽然弥补的方式方法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但从讲课人的成功之道中却可以获得较大的启示。当教师发现自己与上课人有着同样的课堂缺点时,表明自己的课堂缺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可能这些课堂缺点是不需要避免的,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为听课人有此课堂缺点找到了安慰,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找到了自信。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由于策略与技术总是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这就让我们越发地觉得课堂观察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的帮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要充分地发现课堂观察的功能,就必须站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上来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探寻到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个性而缺少课堂教学自身的共性与规律性。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
1.教学目标
A)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课堂教学活动设定的任务,这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归宿,也是教师让听课人理解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解释。
B)学习目标的预测
教师在预测学生学习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提出可以为学生接受的学习目标。
C)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
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与互动,则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同一,而是指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真实地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2.教学指导方式的丰富性
A)多种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B)多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
C)多种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
D)多种方式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
3.教学过程的清晰度
A)教学设计的清晰度
B)学生感受到的教学清晰度
C)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4.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A)广度:是指班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比例。
B)深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以及给学生带来学习乐趣的大小。
C)梯度:就单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中存在参与深度的区别,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就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梯度了。
5.学习成功率
A)学习目标达成度
学生对课堂情趣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欢送还是欢迎。
B)教学计划实现度
两种判断方法:一是将教师的教学计划与他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活动相对比,看两者是否保持一致;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师教学计划的内容保持一致。
关键词:课堂观察;学生视角;角色转换;关注死角;“90度角”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32-2
对于“课堂观察”这个新颖的概念,教师们大抵经历了两个阶段:起初的“填表式听课”“分工式听课”“音像式听课”的迷茫、好奇阶段和现在的“超越技术的研究式听课”的积累、发展阶段。
纵观课堂观察行为在我校从无效、低效到有效的实施过程,有目共睹的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思想在逐渐升华。
要使课堂观察更加优质和高效,笔者觉得尚需探讨研究以下四个“角”。
一、课堂观察的“视角”:看“教”还是看“学”
课堂观察的视角不同,可能会得出的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说,坐在前面的观察者因为视野所及而只能看到教师“表演”良好,或许会对课堂赞美有加;坐在后面的观察者因为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而看到许多学生的不良课堂状态,从而对课堂大张挞伐。
根据有效教学理论,评价课堂成败的关键,不是观察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是观察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说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上,那么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确立;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经过了学生的实践检验,再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节和整合。因此,依学定教才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中心。退一步说,即使是观察教师的教,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为风向标。
结论:以学生的学为观察重心,兼顾教师的教。构建这样的观察视角,对课堂观察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从而在人文关怀的宏观背景下,把教学的终极指向定义为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课堂观察者的“角色”:做“先生”还是做“学生”
一般的观察者都把自己的身份固定为教师角色。的确,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只为吸收知识,而是为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同行的平行性听课则往往有以下诸多现象:听记得多,思考得少;课堂上了解多,课前课后了解得少;匆忙听评多,事前准备少;观察现象多,发现问题少。
作为课堂观察者,则必须进入两种听课角色。既要进入教师角色,又要进入“学生”角色,用学生的眼光观察课堂。
作为教师角色时,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观察活动开始前要了解被观察者上什么课堂内容,自己先熟悉一下教材,并想一下如果让自己上本节课,会怎样去设计教学流程。这样进入观察者的角色时,集中精力研究别人怎么讲课,根据被观察者上课的内容和进程,使自己处于教的情境中,使自己进入模拟上课教师的角色。
作为学生角色时,由于教师的认知能力、经验水平和思维状态与学生有太多的不同之处,所以观察者要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里。一边听课,一边想,如果自己是学生,能听懂,会做题吗,如果不会,将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会了,将怎样深入挖掘和探究,从而了解到教师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实情,是否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则。但是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观察者毕竟不是学生,所以还要兼顾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结论:课堂观察者要学会做学生和做先生两种角色。这样才能有利于在听课中思考,更有利于课后的反思、整合和升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唱课堂大戏的名角。
三、课堂观察的地盘:观察“名胜”还是观察“死角”
我们习惯于打磨优质课:为完成开课任务,我们往往追求一节“完美”的课,教师上课如流水线一般酣畅淋漓,妙语连珠,学生群情踊跃,问题一经提出,全班全部举手,特别是有不同层次的学校来观察时,更希望观察者看到的是风景旖旎的“名胜”。但是课堂观察行为强调关注常态课,让课堂教学回归真实,更贴近原生态。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呈现出更为有味、更为多姿多彩的一面。或许学生突发的灵感火花和精彩的回答让教师激动不已;也或许学生的提问让老师猝不及防,教师因提问和回答无法按计划来实现教学进度而焦急尴尬;或许教师善于倾听,引导巧妙,一启多发,折射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或许教师教学机械,学生被动,暴露出教师教学功力不足、专业不扎实的问题。
从吴江目前的中学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提倡在一般或“较差”的班级中举办课堂观察活动。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我们更希望看到“角落”,甚至是“死角”。这样做,更有利于帮助教师在观察进程中从多维度观察、分析,找出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死角,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并综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怎样针对学情来设计组织教学,改善师教生学的行为。
结论:课堂观察更需重视观察在教育教学时被遗忘的“死角”,不能只看重经典课堂,更要关注常规课型;不能只看到发言和提问积极、思维活跃、与教师配合默契的学生,更要关注成绩一般、默默无闻的、令教师出洋相的“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课堂观察活动评估:呵护“尖尖角”还是拥护“90度角”
一般意义上好教师,是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专业能力”常常是教师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能力的代名词,“优质课堂”则演变为高容量课堂教学设计的代名词。这样的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舞台上的“主角”;这样的学生,作为具有强大应试能力的高手,是学校品牌的强势主打力量,小荷的 “尖尖角”:这样的师生“黄金搭档”,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好望角”。
或许学生不会懂得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认识人的一生发展,但他们会学习教师传递的这种评价方式;现实环境下,学生受教育程度再高,仍然可能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积极意义的感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你把学校所学的书本上的一切都忘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发现这和以前教育界提倡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有明显的差异,过去我们强调学生的智育(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实则上只重视智力投资和开发),而今天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朱永新说得好:“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课堂观察活动时,更要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态度的调协、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点拨。
规范而又具体的观察量表是实施课堂观察的基础
细致规范的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专业性的直接体现,是辅助听评课教师完成课堂评价和课堂观察的有力工具[2]。在制作观察量表时,要根据每堂课的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或更改,并且为了使课堂观察更加高效,应当视观察点的多少及记录难易情况对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进行分配,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
以一堂Excel综合复习课为例,我根据教学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包括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数据图表的制作与修改、筛选等内容;第二课时包括对齐方式、文字样式、表格线框等。在制作观察量表时,针对教学内容,我一共设计了8个观察点,分别为贴近考纲、学习形式、讲评方式、练习时间、习题难度、任务感受、作答合格率和全对率。在考查方法的设计上,前4个观察点表中预设了选项可以进行选择,后4个则通过辅的事件记录和软件进行批改,得到量化的课堂数据。在内容多、听评教师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可以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考虑到本次观察量表的记录内容不多,且有辅软件记录,全部的观察点则可以由一名教师来进行,以现场观察为主,课后查证录像为辅。
课堂观察记录结果表
经过这样系统的观察,我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及时地修改课堂安排中的不足。在这样专业化的课堂观察中,教师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改革有更好的把握,使专业化教师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引入软件工具,客观评价教学
在听评课中,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仅要记录教学环节及其时间安排,还要记录不同活动形式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观察者需要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记录,课后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这节课中各自的活动形式和占用时间的分布比例,进行数据的记录、汇总和统计,这是一件耗时又费力的工作;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群体,需要知道提问哪些学生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分布情况,在回答中分析与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态度也比较难;而在师生进行互动时,观察者要记录互动的整个环节更是难以操作。
针对这些任务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当深化听评课辅助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将这些烦琐而又十分重要的数据交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不但能够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客观评价教学的发展。软件工具的主要功能是课堂数据内容的记录与分析,如某项活动的执行时间、师生问答的次数、每次的时间、回答学生在教室的位置等。这些任务依靠人工纸质记录的方式需要多人分工,而且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却是授课教师和评课教师十分希望得到的数据。因此,将这些数据交给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听评课更加高效,并保持课堂评价的客观性。
以一堂图片的加工与处理课为例。在课前,我依照课堂内容适当修改了听评课的观察量表,并设计有师生互动环节和课堂测验环节。为了达到对互动环节和测验环节一些数据内容的记录,我设计了简单的具备计时与计数功能的小程序,但正是这个小程序帮我们的听评课解决了大问题,它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互动的时间、提问次数、课堂测验时间和学生测验的准确度等情况,为课后的评价和反思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软件工具的引入是专业化课堂观察的一项重大突破,真实、全面、及时的课堂数据统计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更加清晰明了,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施自我观察、他人观察和合作观察相结合
事实上,教师在每堂课上教学时都进行着自我课堂观察。观察的对象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情况等。自我观察是学生对于学习维度的观察,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并调整教学实施[3]。教师教学维度的观察则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复杂的多面体,想要真正观察好课堂教学还必须合作分工,从多个视角进行观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让单个观察者承担过多的观察点,势必会引起手忙脚乱,疲于记录,进而影响课堂观察的效果。因此,合作观察就显得很有必要,要将课堂观察分解成为一个个可以记录和操作的小任务,各组独立进行,并在课堂完成后实现观察结果的共享,从而使得合作研究具备整体收益性。
总而言之,课堂观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保障。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以此来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参考文献
王蕾.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2(9).
【关键词】学习事实;课堂观察;教与学
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本文通过课堂观察一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想一想,摆一摆”,从中发现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
一、对“想一想,摆一摆”的课堂观察
上课前,从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小组的安排等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学生活动探究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上课中,教师按照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探究.首先,教师请学生上黑板分别用1和2个点点在数位表中摆出不同的数,通过提问:“同样的一个点点,怎么一下子表示1,一下子又表示10呢?”让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
然后,教师让全班学生参与到摆一摆的活动中.在摆3个点点的活动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如何有顺序地摆,感受有序的好处,并在摆4个点点的活动中巩固“有序”的方法.接着,教师提出:“不用摆,你能写出用5个点点摆出哪些数?”让学生尝试独立写出摆数的结果.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根据前面的结果,寻找出规律是:点数+1=摆出数的个数、个位数+十位数=点数.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规律,教师让学生独立写出用6个点点摆出的所用的数.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教师直接出示“8、17、26、35、44、53、62、71、80”这些数,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这是用多少个点点所摆出的数.
二、对“想一想,摆一摆”的课堂分析
(一)本课的优点
本节教学课程,思路和流程清晰、有条理,并能按照综合实践课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新的问题.
此外,教师能将活动探究落实到位,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数学的能力.教师亲切且富有童趣的语言,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的鼓励、表扬的评价性语言也贯穿了整节课,适时地调整了课堂的氛围.
(二)本课存在的不足
1.教师将探究活动分得太细,导致本节课的内容没能完成.
本节课程,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只是“组织者”这一角色还做得不够好,仍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4个、5个、6个、7个点点所摆出的数的探究分得太细,导致拓展延伸的部分匆匆忙忙就过去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整节课下来,教师还是说得比较多.
2.教师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还未能做到全员说数学.
本节课中,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说数学、说完整话,但这仅针对部分学生.本节课缺少了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更多是关注自己的成果,没有去关注别人的想法,倾听的意愿也逐渐下降,致使课堂有时出现较为沉闷的情况.
三、思路与对策
本节课存在的以上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现阶段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本节课状况,提出如下策略:
(一)明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念,做到扶放有度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扶放有度.例如,在“想一想,摆一摆”这一节课中.在探究1~3个点点可以摆出的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活动方法,所以在后面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4个、5个、6个和7个点点所摆出的数,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这样就可以提升课堂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想一想,摆一摆”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有时沉闷,就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各自探究的学习成果,通过彼此的交流分享,碰撞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
(三)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说出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来形成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满足学生把答案写出来,还要注重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注重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还要注意通过生生交流,实现全员说数学.
总之,数学课堂应该呈现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在《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手机”为线索设置了: “手机”我说你答、讨论“内需、外需你认为哪个更多”、创“芯”手机三个环节。
观察与思考一
第一个环节:“手机”我说你答
观察:从课堂观察记录看,学生都想说说自己的手机,课堂气氛活跃,互动表现为“好”。班级48位同学,大部分同学跃跃欲试,有十位同学参与互动,他们接二连三分别讲了手机升级的换代,手机对生活的影响,想买手机的愿望(特别是iphone6s)。当老师将学生的互动话题编成问题后,回答问题的学生有 8人。本环节有 18位同学参与互动,互动率大约 37.5%。这样的教学互动比较理想。
思考:有贴近的生活――学生愿意“动”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愿意参与互动。手机是学生很熟悉,也是很关注、很感兴趣的,学生体验深刻,自然有话说,愿意说。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与教材相结合,教学内容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进行互动。如果教学远离了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无法享受到没有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枯燥、乏味、厌烦的感受。思想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首先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其次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
观察与思考二
第二个环节:讨论“内需、外需你认为哪个更多”
观察:在思考5分钟后,以下是学生的看法:
学生1: 我认为内需多,因为生产要满足国内人民消费,这样才能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才能提高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要偏重内需。
学生2: 我认为国外人多,市场更大,应该外需会更多。
教师:这两位同学分别从人的角度简单明了地描述了内需、外需哪个更多。其他同学有没有更独特些的看法?
学生3: 我认为内需重要,因为内需不满足,社会不稳定。
学生4: 我认为外需可以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外需很重要,会更多。
教师:以上两位同学又有新的分析角度,他们从内需、外需的作用角度说明。还有其他角度吗?
学生5:我国主要矛盾告诉我们,发展生产就是解决内需,所以内需更多。
学生6:国外也是要先解决内需的,他们也强调内需,所以外需不如内需多。
学生7:是不是“商品”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哪种商品内需多、哪种商品外需多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
教师:这几位同学强调面对实际情况分析内需、外需哪个更多。我国把坚定不移地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我们要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所以内需更重要,更多。
思考:有智慧的启迪――学生敢于“动”
学生2发言时,表面只是学生1、老师与他互动,其实学生3、4、5、6、7也都在与他互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互动表现为“好”。在这里,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学生交流,促进认知发展。教师没有高高在上,而是运用有智慧的启迪,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自信、自由、独立地发表见解、表达思想,学生敢于“动”。
观察与思考三
第三个环节:创“芯”手机
问题:手机核心部件的芯片,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占比不足两成。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中国芯”有无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如何实现?
观察:对这个问题能参与互动的学生只有2个人,参与率为4%,互动表现为“差”。这两个学生除回答“要发展科技”外,也无话可说,课堂表现比较沉寂。大部分学生比较茫然,不知要答什么。
思考:有层次的设问――学生才会“动”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超出了高一新生的知识范畴和思维局限。“生产”从内容讲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解决问题”从答题角度有三个主体,即国家、企业和个人。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学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但并不熟悉,而“国家、企业、个人”三个主体是高一后期才学的内容。
互动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要精心设问,问题设计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用组合的方式把握好互动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提高问题互动的可行性,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层层设问的方式,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