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舞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广场民间舞蹈 群众文化 发展联系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290-01
最近几年,青岛市以群众文化建设为契机,围绕“拥湾枢纽、生态商都”发展定位,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通过体制机制、活动载体、活动阵地、文化队伍“四个加强”,突出地域特色,传承民俗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示崂山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全区人民饱满的精神风貌,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和繁荣,为构建富强文明和谐现代化青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场民间舞蹈是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结合地区文化特点和广场民间舞蹈发展实际,做好广场民间舞蹈建设工作,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发展。
一、广场民间舞蹈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发展联系
1.广场民间舞能够锻炼群众的身心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都有很强的工作压力,一天的工作十分劳累,精神十分紧张,身体状况呈现亚健康状态,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身体和精神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广场民间舞蹈作为一种集体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对人的四肢和身心进行锻炼,随着音乐摆动身体,能够显著降低人神经方面的压力,使得精神得到舒缓。广场民间舞蹈对一个人的专业舞蹈要求不高,谁都可以参与进来,一群人一起跳舞,能够体会到群体活动所带来的欢乐。加强广场民间舞建设的本质目的就是希望社会大众能够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释放自我,提高身体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对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社会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抒发思想情感,丰富文化生活
广场民间舞蹈风格大方,动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切实展示出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明形象,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群众都喜欢在晚饭过后积极参与到广场民间舞蹈中。参与广场民间舞蹈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还能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参与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思想情感能够得到全面的抒发。广场民间舞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小区广场、文化广场或者公园都可以表演,是集合了舞蹈表演、健身、歌曲表演等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变现形式,所以,广场民间舞蹈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
3.传承民族文化
在广场民间舞蹈中,有相当以一部分内容是由民族舞蹈构成的,因此,广场民间舞蹈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秧歌、舞龙、舞狮等表演形式都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舞蹈演员都会身着传统的汉族民间服饰通过大鼓、铜锣、唢呐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体现出浓厚的汉族文化,可以说不用地区人们在舞蹈过程中所跳的舞蹈,身体所呈现出的姿态都代表了地区群众文化中的精髓。而广场民间舞蹈通过将地区的鲜明群众文化融合在舞蹈中,通过舞蹈形式、音乐、歌曲、服饰和动作来展现一个地区浓厚的民族个性和对于文化特色,因此。在广场民间舞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民族文化就会被继承和发展下来。
二、广场民间舞蹈发展对策分析
广场民间舞是群众参与面最广、积极性最高、最接地气、需求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开展广场舞活动是实施“城乡文化小广场建设工程”的重要一环,暨通过开展广场舞在村、镇建设一个文化小广场,培养一支文化活动队伍,配备一批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培育一批文化品牌项目,建立一套文化运行机制,带动整个城乡基层文化活动的繁荣开展。但随着近年来,随着广场民间舞蹈运动的蓬勃兴起,参与广场民间舞蹈运动的群众越来越多,广大广场舞运动爱好者与其他运动爱好者及居民争运动场地、音响扰民等问题也日常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促进广场民间舞蹈科学发展。
1.强化统筹
广场民间舞蹈活动是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民间舞蹈工作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牵涉到政府多个部门和社会各个层面。要做好广场舞工作,引导广场民间舞蹈健康发展,就必须强化对广场民间舞蹈活动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工作内容,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分工明确、统筹有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为广场舞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2.加强培训
为提升广场民间舞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地区文化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全区广场舞培训,专门编排广场舞教材,聘请专业舞蹈教师,教授现代舞、三步舞、扇子舞、手绢舞、秧歌等形式的广场舞。并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邀请乡土文化能人,到各个街道、庄村教授舞蹈技巧,吸纳更多的群众到健身队伍中来,力求用优美的舞姿,装扮美丽的城市。
3.加强规范化管理
文化、城管、公安等部门应相互配合,主动参与到广场民间舞蹈活动中来,对现在的广场健身舞活动进行“支持性”规范化管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规范,进而将全民健身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建设、规划部门可规划建设好广场小屋,给组织者提供方便。城管部门要引导市民在规范的区域内活动。文化部门可派专人教授各活动点的领舞人员,带动市民学习各类健身舞,并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甚至还可将“青岛精神”、“市民须知”等一些需要市民了解参与、配合的知识编成歌舞,推介给市民,让市民在娱乐中提升素质和开展科学健身活动。
4.适当投入,创造条件
要学习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适当给予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用电和参与跳舞者上厕所难的问题。凡是能给公众开放的场地,都应为广场民间舞蹈活动提供方便。一些临近的单位院落,学校等,都应对应活动时间为公众开放,为活跃城市文化生活,为全民健身大开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闫爽爽,苏跃,栾春波. 浅谈广场舞蹈中民族民间舞元素的运用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22)
[2]张玉萍,杨立群,任治芳,刘举斌. 民族健身舞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3]黄鑫. 画龙点睛 锦上添花――浅议音乐在群众舞蹈中的作用[J].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5(03)
[4]谭林涛. 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大众文艺. 2013(15)
刘小琼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了解到当地
的民俗民风,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聚集地,有责任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因此,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方法之一,然而,一味的口传身
教式的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特别是在新时代飞速发
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和创新,如何将传统的舞
蹈文化与新的教学方法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
题。
一、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
首先,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基本上还保持着一个固定
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通常是由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
作的规律,而这种口传身教的方法,随然把动作的外在规律讲清
楚了,但缺乏生命力。例如在土家族舞蹈动作中,摆手动作是最
常见到的,动作简单易学,很容易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动作本身
缺乏了解,不知道摆手动作的由来,缺乏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文
化知识的掌握,因此,动作脱离了生活,造成纸上谈兵的结果。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全面性和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学校
应该根据自己地域特点来计划教学内容。不同地区的高师院校当
中,每一个地方高师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
在湖南地区的高校里,在校学生的籍贯普遍都是湖南本省,而他
们当中很多人都听过或者见过参与过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应
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有效的将舞蹈文化传承下去,这样在学习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时才能保持特色,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例如在
湖南的一些高校中,很多学生都来自湘西少数民族,这些学生本
身就是本民族的传承人,如果学校能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民
族特点,加以保护和开发,将是我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一笔巨大
的财富。
再次,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考核过于片面。
大部分高师院校在对学生知识考核方面都是采用组合考试的形
式为主,考试内容都是老师上课教授的组合动作,这种考试过于
单一,不能全面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
全面,因此,需要加强改进。例如在藏族民间舞蹈考试中,考试
内容主要是定格在藏族步伐和风格的把握上,考试内容虽然很明
确,但是过于程式化,不够灵活,很难对学生有个全面的评价,
即使有些学生在考试时的表现不够好,但也不能够一票否决,应
该从其他方面,多角度的进行考查,得出结论。
二、加强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走进生活,体验文化
不同地区的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要想原汁原味
的保持和传播这种文化,最好的途径就是深入到生活中去,通过
生活中风俗文化的熏陶,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舞蹈动作注入
生命力。大多数时间里,学生都是关闭在教室里学习知识,这种
学习看似学到了很多,但是由于缺乏亲身体验,使得学生只学到
了表面的东西,不能体会到舞蹈文化中的精髓。更缺乏对动作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定期带学生进行采风
活动,让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学习中
领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蕴意,把被动的单一的知识概念转变为主
动的丰富的实践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加真实和具体化。
(二)丰富内容,突出特色
教学内容是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如何突出教学
内容的特色, 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制定。 目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中,
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基本都是规范在五个大民族的舞蹈文化学
习中,缺乏当地民族民间舞蹈特色的学习。因此,应该突出教学
特色,加强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才能够将自己本民族的舞蹈
文化传播出去。例如,在湖南湘西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这里的
舞蹈文化历史悠久,也是重要的文化保护区。而这些地区虽然在
全国很有名气,但在舞蹈文化方面却缺乏系统的研究,导致一些
珍贵的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缺失。如果我们能够利用
好这一文化资源,将其系统的统计与编辑成教学内容,那将让我
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加丰富,繁荣。
(三)多元化教学,灵活运用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但这种教学特色也
应该与社会文化相结合起来,吸收多元文化知识,采取多元化教
学模式,努力实践,灵活运用。例如,可以把所学的动作整合在
一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
活的改变教学法式, 进行调整, 使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全面考核,鼓励创新
从古至今,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考试。而在高师
院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考试的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的反
应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应该改变考试方法,从多个方面入
手,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能一棒子打死,也就是说,不能
因为莫一个动作没跳好就否定了全部。同时,如果大家跳出的动
作都很整齐到位,但缺乏创新,只是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
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动作的编创上虽
缺乏经验,但是能敢想敢做,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一
定会做的很好。
总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承载了我国上千年的文化历史,是
我国中华儿女的血脉。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继承和传播民族
民间舞蹈文化的载体,作为一名舞蹈文化工作者,肩负使命感,
积极探寻高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方向,深入民族民间舞蹈文
化研究,加强宣传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只有与时
俱进,深入生活,改进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才能推进我国高等
师范院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桂琴.《中国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湛江师范学
院学报 2011.04.
[2]程建榕.王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结合的研
究》 教育探究 2008.02.
[3]王晓茹.《论民间舞组合教学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北京
舞蹈学院学报 2005.02.
[4]牛菲.《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思考和建议》 大舞台
2011.08.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有多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其中,我们常常通过民间艺人的口中提到“艺诀”这个名词。通俗的来说,“艺诀”就是漫长文化长河中,民间艺人对自己的艺术,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实践,汇总与研究出来的诀窍。这些诀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非常适合教学。相对于舞蹈教学纯理论的语言,“艺诀”能够极好的给予相关学习人员更好的启发,从而理解民族舞蹈的深刻内涵。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山东的胶东地区有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山东胶东大秧歌”。其中,秧歌演员在表演中,不断地进行腰部的拧动,从而成为了中国舞蹈中的一大特色。秧歌演员在表演中就总结除了一套诀窍,叫做“小嫚拧”。极具诙谐幽默、地方特色的语言很好的介绍了山东胶东大秧歌的舞蹈特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用比较生硬的语言来阐述这种舞蹈动作,教师这样的讲解使得学生常常不达其意,还破坏了舞蹈教学的美感。学生的不理解是一方面,教师教学过程也是极为吃力的,都未能达到教学中的目标,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山东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审美风格素以“小脚的美感”著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山东妇女近代之前一直有着裹脚的习俗,山东大秧歌的艺术形象取材之一就是来自于裹脚的历史因素。所以“小嫚拧”就是说裹脚妇女因为缠足所引起的疼痛走路不稳,所以才会形成“左右摇摆”的艺术表达手法,这种手法活泼俏皮、生动形象具有极大的美感。学生在结合对“小嫚拧”充分的想象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教师只要在旁边进行动作上的规范与纠正,教学进度就会事半功倍。在中华大地上,这样的“艺诀”是非常多的,语言通俗易懂之外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艺诀所表达出的丰富内涵,也能够使学生在灵魂上得到升华,加深对舞蹈的喜爱,深刻的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文化。
二、将地方文化特色注入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去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我国幅员辽阔,拥有者众多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地方文化怀着敬仰的情感去学习。有的教师对于民间文化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单一的人为地方舞蹈粗陋,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教师在自身掌握了民族舞动的内涵后,怀着情感去教学,把自己看成是文化传播的大使,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就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喜爱。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舞蹈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地方的风土人情造就了民间舞蹈。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苗族舞蹈,其中有个艺术动作,似独特的甩手,这个动作有着较大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针对此类现象,我们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大西南,地貌奇特,大多是崇山峻岭,山高而。根据苗族人的传统习俗,苗族姑娘身上通常装饰着大量的银制饰品,由于日常的劳作需要经常的翻山越岭,另外加上背后沉重的背篓,就会使人汗滴如雨下,这个时候就会用手去不断地擦汗,身体上银制饰品哗啦啦地响,就产生了独特的苗族民间舞蹈。结合这一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令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甚至可以模拟苗族姑娘登山时的情景,进行情景再现,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正确的引导,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进去,从而到达教学目的。
三、将民间舞蹈的具体动作进行解析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效性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系统,对于动作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舞蹈的动作就是由千千万万的个动作的优化结合,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对于某个动作进行重点的解析,对于教学工作的进行时大有裨益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结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动作进行拆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刘三姐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歌舞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遍及在壮乡、苗寨、瑶山等区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由广西各民族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又在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广西的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近年来,广西民族民间舞坛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从大型舞蹈诗《咕哩美》到音乐剧《白莲》,从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到大型歌舞《漓江诗情》,以及单项舞蹈《担》、《姑娘不穿鞋》等,荣获了国家“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大奖”、“荷花奖”、全国少数民族第二次会演金奖和“孔雀杯”单项舞蹈金奖。
一、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它跨越几千年的时空,传承至今。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是起源最古老的一种艺术门类,比文字的历史还要早,可以说随着人类的出现就有了民间舞蹈这门充满活力的动态艺术,如原始社会的狩猎、劳动、宗教等简单的舞蹈形式就是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这些原始的舞蹈雏形具有宗教性、习俗性、自然性及表演性,艺术性的特点,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反映形式。千百年来,民间舞蹈经受了历史时空的洗礼流传至今,就足以证明民间舞蹈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一)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
有人把民族民间舞蹈称之民俗舞蹈,因为特定的民俗内涵 (包括各个民族传统的婚丧、农耕、劳作、时岁、节令、庆典、祭祀等习俗)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内容,而在广西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内涵又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这就使民间舞蹈活动各具特色,绚丽夺目,有着深刻的社会作用,各自代表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点。如民间的社火、秧歌等等,无不具有民俗色彩。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的民间舞蹈,寄寓了各民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岁岁丰收、祥和幸福的愿望。由于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所表现的是人们理想愿望以及劳动、生活的有机结合,所以,只要存在有不同的民族,就有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和各种特征。
(二)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体现各族共同的审美意识
各族人民对生活、对事物美丑善恶的认识有着不同之处。远古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给人们形成了传统的信念力量,加之长期受生产与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使民间舞蹈形成各自的风格动律的特色。民间舞蹈不同风格特点的发展形成,都是受不同的民族风尚和审美意识影响和制约的,它也是在长期的群众生活中逐渐提炼完善的,因而又使它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传统的审美意识,朴素的感情表达,不仅使民间舞蹈具有外在的韵律美和造型变化,还赋予民间舞蹈深刻的思想和情绪节奏的表达,这又使民间舞蹈的生命力进一步增强了。
二、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特征
近年来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正在大致沿着历史前进方向发展,由于编舞技巧运用的不同,或是对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气质和特点的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一直保持着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表演形式以歌舞、跳乐、鼓舞、道具舞、以乐伴舞为主。这几种形式既可独立表演,也可交叉进行。
(一)深刻的文化内涵
优秀的广西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广西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近年来,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广西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漓江诗情》,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对于这类作品,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基本上都是乐于接受和喜欢的。这类作品在不断地寻找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寻求当中进行创作,用舞蹈表现文化和历史,顺应了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
(二)浓郁的民族风情
以《芦笙舞》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情。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三)纯自然的水光山色
纯自然的水光山色的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例如著名的《印象・刘三姐》这类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誉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如梦如幻的山水诗篇,气势如虹的视觉效果,积淀着以刘三姐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文化。这场山水实景演出彻底放弃了传统演出舞台的概念,将演出置放在山水实景之中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画卷。从《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我们就可以看出观众对于这类舞蹈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态”的出发点和纯自然的水光山色以及未经训练的演员等,都成为引起观众关注的因素。
(四)跳跃的祭祀与娱乐性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马山、上林、贵县、武宣、来宾、象州、宜山、河池、环江、柳江、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仪式有渊源关系,直至近现代,虽已转变为半娱乐性的文娱活动,但形式上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中巫术的某些基本特征,其中以壮族的师公舞最具有代表性。它有南北之分,南派舞蹈性强,除有念唱外,穿插大量单、双人和集体舞,如罗伞舞、明灯舞、筛米舞、法器舞等。结束时由伴奏、伴唱和舞蹈的师公们一起舞蹈,名为踩罡。北派师公舞以演说诸神故事为主,有较规范完整的套路、程式,表演时戴面具,扮演不同神祗。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每位神都即兴跳一段舞表示降临,然后演唱该神的故事,唱完再跳一段舞,直至所有神都进行一遍。这些神有的是传说中的英雄,有的则是自然神,如日、月、星、云、雨等。
文化性、民族性、自然性、祭祀与娱乐性是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特征所在,它是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根本原则,现今许多民族民间舞蹈正是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创作的,其作品重在表现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了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民族民间特有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
三、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广西蕴藏着很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艺术贵在特色,怎样才能使作品在舞蹈肢体语言运用上、音乐的选用上,更具有鲜明的广西色彩,这是广西的编导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次还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寻找新亮点,要将自己的舞蹈语汇更巧妙地运用,要靠舞蹈语汇打动人。今后广西舞蹈创作要更好地挖掘它的文化丰富性,挖掘广西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特质,让特有的民间文化流传下来,像《壮族大歌》这样的作品应该作为广西的保留节目,不断地演下去,告诉年轻的人们,壮族是个唱着大歌的民族,让所有的人了解壮族,这是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它以各种艺术样式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及的熔精神性、文化性、审美性于一炉的文化实践活动。在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品性,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承载的内容不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具有十分广阔的文化内涵,它需要赋予传统形式以时代的特征。可以说,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也就是说,广西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一方面,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最能激发人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因而,民族民间舞蹈时常成为该地区时代文化的先锋,是潮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它探索了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新的内涵、新的形式、新的方法与新的途径。每个时代都将自己的区域风尚浸染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中,而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又将这种风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吸收和创新,并展现出来,成为文化创新的先行者。另一方面,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总是处于开放的文化关系之中,它不可避免地接受着一定文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生活的交往活动而不断变化人们一旦发现某种文化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必任其能,竭其力,以谋取之。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正是扎根于这种流动社会文化历史之中,不断探索创新。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现代编舞技法的融入
刘三姐是中国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个美丽的歌仙,围绕她有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1961年影片《刘三姐》中美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美丽的山歌迅速风靡了全国及整个东南亚。《印象・刘三姐》是一次与真象无关的艺术呈现,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美丽的阳朔风光实景作为舞台和观众席,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憾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视觉的革命,是桂林山水的美再一次地与艺术相结合的升华表现。在方圆两公里的阳朔风光美丽的漓江水域上以十二座山峰为背景,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这场演出则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人的感受,让人完全沉溺在这美丽的阳朔风光里。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创作,而“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上帝的共同的创作。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随时都会加入演出,成为最美妙的插曲。晴天的漓江,清风倒影特别迷人;烟雨漓江赐给人们的都是另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梦境。演出正是利用自然气候,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使那里的演出每场都是新的。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在红色、白色、银色、黄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尤其是洗浴一场。演出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融合,让阳朔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出立足于广西,与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看演出的同时,也看漓江人的生活。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了桂林山水。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在广西发展北部湾经济建设中,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各国的重要门户和通道。经济和文化发展日益繁荣活跃。广西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发展与开发一直都是艺术家密切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焦点。广西作为正在崛起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大省,已经在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如《印象・刘三姐》是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历经5年零5个月、1 .654平方公里水域、12座著名山峰、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这部作品于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议为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最佳――休闲度假推荐景区;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刘三姐歌圩)荣获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动力不仅驱使更多的人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竞相开发,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去研习、传承和开发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联系当前的广西实际现状、机遇条件及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性、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和民族舞蹈文化实践的多层面取向等资源优势条件、开发前景及其机遇条件,在尊重民族、尊重传统的新形势下,以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推动广西经济的繁荣,这对广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继而使广西的舞蹈文化产业、旅游舞蹈、舞蹈教育及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理论体系得以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腾飞是舞蹈发展的好时机,民族素质的培养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民族民间舞会得到发展,并且目前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时刻。广西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要靠编导和演员们的智慧积淀总结,只要坚持从本土化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展示不同的风彩,民族民间舞一定可以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舞蹈创作者们还需要去民间挖掘更好更棒更原生态的舞蹈元素,创作一批更具特色的舞蹈佳品。
参考文献
[1]欧建平.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许丽萍.舞蹈印象――民族民间舞蹈现状调查随笔[J].剧作家,2008,(10).
铁板浮雕:在铁板上镌刻生命
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冰冷的铁板上逐渐浮现出一个热情的生命。经过二十余年不懈地艺术追求,郭海博,郭海龙兄弟俩如铁匠般沧桑坚毅的脸庞已经镌刻上岁月的痕迹,而他们创作的郭氏铁板浮雕也被列入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是以手工锤锻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铁板上创作出的一种雕塑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大特色是:可利用铁板原色及铁板特质通过抛磨、烧色等手段使作品升华至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境界。其金属质感,尤其是那独有的雕塑语言所表现出的特殊肌理,具有一种其他材质无法比拟的独立之美。彩铜浮雕艺术也是郭氏兄弟的独创,他们在创作好的铜浮雕作品上,采用烧色工艺,使其作品表面幻化出五颜六色的特殊艺术效果。而焊接堆塑艺术(亦称弧光艺术),则是郭氏兄弟在电焊弧光下,利用融化的金属焊滴在所搭建骨架的基础上直接堆砌而成的金属雕塑艺术。这些艺术作品造型粗犷自然,件件都是无法再造的孤品独件。
几年来,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多次摘金夺银荣获大奖。中国文坛名宿书画界泰斗启功先生看到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后特书赠“铁笔传神”;当代著名诗人、著名书法家旭宇先生誉其为“华夏一绝”。
泥塑:泥巴活儿也是手艺
在一张桌子四周,围坐着几个孩子,他们低垂着头,手里或搓、或揉、或捏着一团泥巴,天真稚气的脸庞充满专注。
这几个孩子都是宋长峰的泥塑传人,宋长峰家住泊头市文庙镇军西村,村子紧临京杭大运河。他说明末清初那阵,家乡一带运河里常闹水怪,有人就捏泥人用以镇妖,自此泥塑大兴。他们家捏泥人起自光绪年间,后一代一代传下来,到他这里是第四代了。
“泥塑三分之一的功夫得用在泥上。做到随手抓一团泥,摔在新刷的白灰墙上,只有水印,没有泥印……”
一提到捏泥人的技艺,宋长峰的热情明显高涨了不少。他说能当众表演,把一根一米长、鸡蛋粗细的泥条,双手一抖、一轮转,啪——一声立起来!
“我是手艺人,这就是我的手艺!”
宋长峰高高的个头儿,长胳膊长手,又扎着艺术家的发辫,眉目之间,自有一股不同凡俗之气,他的绝活儿就是捏泥人。展台上摆列着的都是他满意的作品,一个个小泥人活灵活现、憨态可掬,吸引了不少关注。
清朝末年,文庙镇村村有泥塑,从业人员众多,随便拉出来一个老太太,不过一点钟,即能做出七十多个“鼻儿(三角泥哨)”。但时至今日,十里八乡,只剩下了他们宋氏一家还在从事着这个行当……
说起这些,宋长峰一阵骄傲、一阵担忧。他说要把捏泥人的手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不能到老了捋着胡子,只剩他一个人捏泥人了。所以他开门收徒,不论姓氏、不分男女,凡所能所知,皆倾囊相授。将泥人带上特博会,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门技艺。
芦苇画:来自水乡的记忆
使用剪子、刀子、镊子、烙铁、尺子和刮板等工具,通过剪、裁、烙、拼、点等技法制作的芦苇画带着浓郁的白洋淀风情。特博会现场,杨丙军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再一次征服了观众。他的芦苇工艺画带着泥土的芳香、水乡的记忆,成为白洋淀独特的文化名片。
杨丙军出生于白洋淀边的安新县,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83年,年仅16岁的他到中央美院做了一名插班生,学习中国画。3年后杨丙军回到家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他决定用家乡白洋淀到处都是的芦苇作画。
刚开始,杨丙军心里对自己的芦苇画没有一点自信。1989年,一个工艺品商到白洋淀旅游,偶然间看到杨丙军创作的芦苇画,表示可以收购他的作品。杨丙军咬着牙报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天价:每幅50元。没想到对方一口应下来,一下子买走了他的50幅作品。后来,这位老总又一次要了几百幅。
从此,杨丙军有了自信,《张网捕鱼》《荷塘月色》《渔舟唱晚》等白洋淀风情画精品相继问世。他的作品从白洋淀走向保定,走向省会,走向京津和世界各地。
如今,杨丙军已成为白洋淀芦苇画产业的“领头雁”。在他的带动下,安新县不断加快苇编工艺画开发力度,产生了一批苇编工艺厂和苇编工艺大师,苇编工艺品产量逐年攀升。目前安新县已拥有多家苇编工艺画企业,就业人员达千余人,芦苇工艺画产量达到20余万幅,产品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收上千万元,成为当地农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石影雕:在石板上雕琢灵魂
创作者手握一把钢锥,不断凿击黑色大理石板,通过控制手腕的力度,在石板上留下一个个圆形小点,通过点的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及疏密各异,体现画面的明暗、层次结构。石影雕这门独特的手工艺形式完全掌握了艺术创作的精髓,让围观群众赞叹不已。
今年42岁的方士英是石影雕艺术传承人,她的作品曾被评选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并在各种展会上获奖。方士英从小酷爱美术,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不断钻研、雕刻的过程中把作品融入艺术灵魂,作品由“形似”到“神似”,自成一家,创作了堪称一绝的石影雕艺术,其作品完全颠覆传统的“相似”概念,达到了形神兼具的极高境界。每幅作品均经苦心构思、精雕细琢,其独特的神韵、黑白摄影艺术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令人过目不忘,见者无不震撼。
方士英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母村粗布:古老技艺的新延续
河北威县老纺车粗布制品有限公司带来的王母村粗布技艺,引得观众纷纷驻足。尤其是展区内的老纺车,让年轻人惊奇,也让年长的观众跃跃欲试。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自元末明初传入威州,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爱国被评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观众的一试身手相比,陈爱国的技艺极为娴熟,在她手下,纺车将不同的花纹“随心所欲”地织出。
“这是我们家祖传,之前20多年没人做了。”陈爱国说。2006年,陈爱国和爱人成立了公司,誓将土布仿制技艺推广并传承下去。随后,时尚布包和手工装饰品被推向市场,广受欢迎。
“我们在推广上有一些困难,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特博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家有兴趣,我们就更有信心。”陈爱国带来了她的“镇店之宝”—— 一幅名为“龙腾盛世”的手工粗布工艺品,“一天织十小时甚至十三四个小时,织了10个月。”陈爱国说,这些作品机器无法完成,手工的精致,机器无法比拟。
王母村粗布,每块布的每个花型,都有自己的故事。陈爱国正在努力延续着这古老的故事。
面塑:七彩面团捏出幸福人生
红、黄、蓝、绿、白、黑的各色面团,在艺人灵巧的手中,经过揉、搓、拈、压、贴、拍几道工序,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长袖飘飘的仕女、憨态可掬的八戒。无论是纤细的眉眼、头饰,笑意盈盈的口型,还是优雅裙裾的图案,千变万化的衣纹,都被刻画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宋君芳的面塑作品先后被河北省残联、邢台市残联、省民间艺术协会收藏。宋君芳本人在2008年荣获了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并在2010年河北省第四届残疾人技能大赛、2010年春节期间河北省民俗杂技嘉年华等多次大型活动上进行表演。
如今,“面塑家”宋君芳的名声已经传扬到全国许多地方,上门选面塑、慕名拜师、打电话订货的人越来越多,有厨师、商人,也有绘画、根雕大师。这几年,他共招收了二三十个徒弟,从长春到河南,岁数最大的60岁,最小的12岁。
郭海博、郭海龙兄弟现场展示铁板浮雕制作技艺
宋长峰和他的弟子们现场表演泥塑绝活儿
杨丙军现场制作芦苇画
每幅石影雕作品均经苦心构思、精雕细琢,其独特的神韵、黑白摄影艺术的效果,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令人过目不忘。
方士英现场展示石影雕创作技巧
王母村粗布,每块布的每个花型,都有自己的故事。
宋君芳现场展示面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