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通过研读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出她内心对美好的渴望,对幸福的向往,感悟字里行间作者流

露出的深深地同情。

2、通过幻想和现实的对比朗读,对比对幸福的渴望和现实的严酷,体会作者的虚实结合表达方法和表达

效果。

3、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

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重点研读小女孩的幻像部分,感受那份温暖与美好

1、利用板书回顾上节课内容:

(课件出示一道练习):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里,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在街上卖了一整天

的(火柴),人们(视而不见),(冷酷无情),小女孩一根也没卖出去。最后,冻死在街头的凄美的故事

2、就这样从头冷到脚,从身体冷到心里,此时她最需要什么?最渴望什么?(温暖 食物)

3、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她总共擦燃几次火柴?她分别看到了什么?快读课文第5至10自然段。

(课件出示练):她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许多美好的幻像----(暖

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

请同学朗读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A、生自读课文,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

2、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

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

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

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枝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

在向她眨眼睛。

4、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

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

方去了。

(幸福、快乐、温暖、美好)

B、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重点品读"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美好愿望

1、品读五次擦燃火柴的句子,感受小女孩对美好的执着追求

我们再次找到小女孩擦火柴的句子,把目光聚焦在哪些句子上,细细品味,你又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学生朗读句子,交流感受

句子: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

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

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4)、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5)、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3、看到这些词语了吗?如果说第一次她斗胆终于抽出一根,是因为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她为什么

擦着一根,又一根,直至擦燃一大把?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像,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前面

的踌躇和后面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像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

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4、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渴望幸福 执着追求)

5、指导有感情朗读画线句子,

(三)朗读:幻像与现实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A、师生合作朗读

B、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小女孩这样穷人,

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写法上,你发现了什么?

(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读悟,重点读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

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

(四)介绍童话题材,引导读童话故事

师: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说明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是

人们愿望的反应。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用适合儿童的语言和合理想象,有趣的情节,性格鲜明

的人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

引导学生读童话: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实效

启发诱导

应变

“真是精彩极了,你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童话世界!”

“我认为你应该强调这篇童话的创作背景?”

“孩子们读的真好啊!”

“跟我教这一课还真不一样呢。”

······

还是从前不久我上《卖火柴的小女孩》那节公开课说起吧。刚一下课,就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场教师你一言我一语,毫无保留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诸位发自肺腑的评议声中,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也从心底腾起一丝困惑之情。一节课成功与否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如一节精读课文的评估标准,与一节略读课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教学,由于年段不同,课文体裁不同,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对一节语文课进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我认为一是指教学目标是否全面。二是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语文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的片段,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的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师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是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的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一个人的时候更少了。说明的生活多么简朴。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的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如,一年级《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又比如,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也许每一位教师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还曾经谈到社会制度的问题,认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教这一课,还要体现这种思想的话,显然是有悖于选材意图的。教学之前一定要准确理解选材意图,人道主义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我们一要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二要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人们之所以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广泛传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她早已跨越了社会制度和地域的局限。从教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对这篇童话做出准确的思想定位。

第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处理,主要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的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重点的,比较容易解决,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第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么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授之以渔”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学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最后,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乐学课堂;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98-01

1.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2.移情体验,让语文课堂更活泼

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就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3.深入想象,升华情感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通过联想和想象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和情感,受到情感教育。

还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为例,文章最后讲灵车开过去后,人们仍不肯离去。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这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灵车开过后,十里长街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请大家想象一下并描述出来。同学们边想象着边动情地叙述:"灵车虽然消失在路的尽头,但是大家一动不动,眼光凝视着灵车的方向。""这时,雨更大了,大家仍旧没有离开,一小时、两小时……""长街上传来一阵阵恸哭,大家默默地喊着:,……"学生都进入了沉痛的情境,对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激发了出来,教室里传出低声的抽泣声,情感得到了深化。通过展开想象,学生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感情上的深层次体会,强化教学效果得到了。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新课导入时,教师以深情的话语、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触动其心灵,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新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情感基础。

4.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摘要: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渗透 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其教学活动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三、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营造恰当情境氛围,传达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异向精神;质疑;想象;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而异向思维和异向精神又可以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异向思维和异向精神的重要地。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异向思维能力和精神呢?

一、营造平等互信的氛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异向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相信每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发表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异向思维能力

教育者首先要在课堂上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异向因素,从教材中寻找异向素材,启动异向动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深厚的兴趣和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进行求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异向性思维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把学生引向探索之路,让学生在读、写、画、议、讲的多维角度和活跃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异向的意识,发展异向思维能力。

三、在质疑中寻找异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种。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疑问,会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求得疑问的解答,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思维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策略。因而教学设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展开思维的常用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着眼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注重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期望、定向、激励、调控功能,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以有效的诱导来调动学生进行异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的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辅导,对学习疑点的指津。要让学生自己去发问,不要过早评析,越俎代庖,以防学生思维迟钝,产生依赖思想,阻碍异向思维的展开。通过设疑求异,让学生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是平常之处生奇,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异向思维的火种。

四、启发想象,培养异向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和异向思维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文章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异向思维。如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刚开的荷花、没开的荷花和全开的荷花的样子和颜色,使图画的内容结合,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异向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这些做法,能使学生较好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学生不同的发言内容,是异向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拓展。

五、广泛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异向性活动

相关期刊更多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美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民主与法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