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备维修每日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保养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为生产力三大要素之一的机械设备在施工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是保障社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企业只关注新型机械设备的引进,而忽视了对现有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导致了现有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甚至提前被废弃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重视。
1.机械维修体系
1.1 机械设备的磨损及处理
机械设备是一种特殊的物品,无论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零工作状态下都会产生磨损并降低其使用性能,这种磨损是所有机械设备都会出现的问题,也叫做设备的劣化。设备的磨损可以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指的是由于机械的使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硬件上的损耗和其它使用痕迹;无形磨损是指机械在闲置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的环境作用下,机械设备自身被锈蚀以及产生不可避免的老化而性能减退的现象。面对机械的磨损问题对应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对于损坏比较严重没有维修价值或者维修成本比较高的机械设备可以用更新设备的方法,替换老旧设备;二是对于磨损不大,尤其是那些主要受到无形磨损的机械设备可以及时检修,更换最新的部件,有效提高其使用价值,是企业日常维修保养的主要方式。
1.2 设备维修方式
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周期维修,周期维修适合于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产生磨损的时间和磨损程度都大致相同,比较好掌握维修频率,可以制定维修计划的维修方式;第二,事后维修是企业日常养护管理中常用的一种形式,“事后”也就是在设备产生问题后,或者在设备的性能下降、准确度也下降到标准数值以下时要进行必要的修理,一般是突发性事件,不好制定维修计划,但是这种形式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机器运转的效率;第三,状态维修,状态维修是近些年各大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中比较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方式,是指根据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机器自身的状态而进行的一种提前检修的方式,即“事前”维修。依据设备的日常巡检记录、定期自检报告和状态监测手册里提供的数据,通过多种监测方法以及人员的经验判断综合分析,得到的对设备产生故障的预判,并做好相应的维修准备工作。状态维修是科学有效的维修方法,能够很好的降低突发事故的频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
2.1 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只看到设备的老化磨损到淘汰,并着手更新引入新的设备,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也贬低了设备自身的价值。再高端的机械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也会出现故障,只有进行精心的、持续性的维护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因为设备一旦维护不当,老化速度便会加快,造成故障频发的现象,会降低机械设备的安全系数,也会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同时也会造成设备使用年限的减少。
2.2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没有得到重视
对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松懈,维修保养工作处于随坏随修、不坏不修的状态,如果缺少某一配件只能即时去采购,不会提前储备配件,一旦设备已使用了很多年,其中的配件很难在市场上购买到,常常会因为某一配件的不能配备而导致整个设备无法运行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维修保养的成本也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
2.3 机械设备的维修队伍没有得到重视
企业对机械设备管理缺少重视是普遍的问题,深入探究原因还是由于企业没有专业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在实际中企业管理者没有持续性发展的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维修队伍力量薄弱,企业的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起,很多是技术工人出身,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只能够解决一般性的故障,技术能力不强。
3.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日常管理工作
实行合理有序的管理,首先要建立机械管理的规章制度,提出日常检修记录的要求。将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之间建立联系,设备的使用人员缺乏责任心,出现故障就直接联系维修人员,应该建立责任制,使用人员也是本机的管理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对出现问题的人员实行问责制。
3.2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
机械设备的特性决定了要把维修保养工作做到平时,精心管理,养用结合,养修并重。机械设备操作员要严格按照规范使用设备,使用后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清理,每日对设备进行自检,认真填写自检记录表,随时掌握设备的状态,如果发现异样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对所需的机械设备的配件要提前申请做好预防,减少因为维修耽误的生产时间。对那些没有专人操作的设备也要设专人负责日常的保养工作,责任明确,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3.3 成立专业的维修队伍
随着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的增大,机械设备的性能也愈加复杂,不能够靠基本的维修技术就能解决问题了,要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机械设备基础知识的讲解,及时更新产品知识和先进技术,使维修人员能够深入了解设备的各项性能和指标,在维修工作中可以快速准确判断出现问题的部位。加强维修人员对电脑程序和智能化运作的掌握和熟悉,全方位提高对维修人员技术能力的水准。
4.结语
总之,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影响企业运行的各项经济指标,只有对机械设备科学检修、精心养护,及时处理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的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坤.浅谈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要求与提高设备维护水平的措施.消费导刊,2009-03-08.
[2]庄国森。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保养[J].才智,2011年13期,56-57
关键词:故障;维修;设备点检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烟草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设备向着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工业生产在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对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使用年限、降低维修成本支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等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对卷烟加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的同时;也要针对设备的状态监控与设备的点检诊断技术投以更多的目光。
一、概论
1.现代化卷烟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化卷烟工业企业是运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的,机器设备是企业生产的基本手段和必须依赖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决定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主要的生产活动已由最初依靠人为主的生产发展演变成依靠设备为主的生产,即由操作工操纵机器设备来完成的。因此,搞好设备维修管理,正确地使用设备,精心保养维护设备,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才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由于机器设备直接完成了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消耗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设备技术状况的影响。因此,搞好设备维修管理也是改善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个现代化卷烟企业来讲,要达到好的产品质量,谋求生产稳定,就必须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确保设备稳定运转。为此,企业在日常的生产中必须重视设备点检维修管理,通过采用现代化设备点检维修管理方式,强化设备运行状态监控,使之最大限度地发现或减少突发故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修理时间和费用,使设备最有效地被生产利用,设备维修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充分满足这些要求。现代化卷烟企业设备往往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精密化、自动化的特点。由于这些优点,给企业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停机损失大、维修难度高、维修成本高等一系列难题。对此,摆在设备管理部门的课题是:(1)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2)通过有效的维修管理和设备的改善,保持设备精度、性能。(3)在维修中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资金,降低维修成本。(4)不断提高维修技能和水平,使维修人员具有对设备异常的快速反应能力。(5)采用先进的设备点检维修管理方式,选定能预测故障、排除隐患的有预见性、计划性的维修管理制度。
2.现代化设备维修管理概要
(1)设备维修管理方式。为要管好设备,首先应确定一个好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维修管理方式来适应现代化设备最合理的维护和检修,这是维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决策问题。目前,国外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基本上有: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即制);日本的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制(即TPM制);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美国的后勤学。其中,苏联的计划预修制是属于科学管理理论,而后3种方式则属于现代化管理理论的范畴。日本的TPM制综合了以下的经验和做法:吸引了美国生产维修体系作为主体;吸收了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和特点;学习了中国“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日本钢铁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设备的大型化、高速化,设备管理也经历由事后维修进入预防维修阶段的转变,它是1951年从美国引进的,然后又从预防维修过渡到生产维修。所谓生产维修是一种以发展生产、提高效益为追求目标的最佳维修方式,其基本的出发点是维修的经济性,这是一种与生产相互结合得十分紧密的维修方式,根据设备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大小而采取不同的维修手段,以使设备能够得到针对性维修。当企业处于投产初期时,主要任务是使设备运转稳定性,而实现运转稳定化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预防维修,它是生产维修制的核心,其宗旨是有计划地把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性能低下消灭在萌芽状态。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为了事前发现和找出隐患而对设备实施的周期性的点检、检察;其二,将已查出的隐患及时排除或予以修理,使之复原。所以预防维修是设备的预防医学,即进行早期治疗。为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需十分重视设备维修的规律。我们通过对各种维修方式的实绩记录进行统计与分析,并绘制出一些反映维修规律的曲线,即常说的“浴盆曲线”,又称之为“巴氏达夫”曲线。设备在其后半生中,全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初期故障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故障大多数是由于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与调试的缺陷而引起的,所以,这一阶段应注意调整和改善维修;(2)突发故障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故障大多数是由于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引起的,也有部分是设备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所以,这一阶段应注意提高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责任心和技能水平;这一阶段应注意提高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的责任心和技能水平。(3)磨损故障阶段。这个阶段发生的故障主要是由于设备磨损引起的,所以,应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预防性检查、计划维修和改善维修。对生产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所形成的“巴氏达夫”曲线也不一样,尤其在磨损故障阶段,曲线有了明显的变化,采用预防维修,设备故障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选择预防维修方式意义深远。
二、全员参加设备点检维修管理意义
维修工作的目标就是谋求用最少的费用,达到最高的设备有效作业率。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贯彻TPM,而TPM的最大特点是全员参加,所谓全员参加,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设备点检制度是以设备点检为中心的设备管理体制。专职点检人员负责设备的点检,又负责设备管理,是操作和维修之间的桥梁与核心。点检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岗位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维修人员的专业点检;专业点检人员的精密点检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科学分析判断。设备点检由操作人员、维修技术人员、专业点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全员”的力量,在不同专业和不同阶段协调于同一目标下,使这些各类专业技术的各个层次的人相互配合、协调,形成完善有效的设备点检管理体系。企业一般按设备3级保养时间为基轴进行的3级点检。日常点检,是由操作工人按规定标准,以五官感觉为主,每日对设备各部位进行技术状态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隐患,采取对策,尽量减少故障停机损失。专业点检,是以维修工为主,操作人员为辅,按企业规定的设备管理标准与要求,以操作工日常点检和精密点检发现之提报异常项目并结合专业标准对对设备各部按不同周期进行定期技术性排查和针对性维修。精密点检以专业点检人员为主,按企业规定标准与要求,使用精密检测仪器定期对不同设备甄选部位进行的技术状态检查或判断,指导重点机台(重点部位)的检修工作。
三、结束语
第一条 目的
为使本公司生产设备的预防保养、日常维护、故障请修备品零件管理、维修绩效作业有章可循,以维持生产设备正常运转,降低故障率提高生产率,特订立本办法。
第二条 范围
凡有关生产机械、电所气仪表 、公用设备等的保养维护、均依本办法规定办理,其范围包括:
1经办单位权责划分及职责
2设备基准资料的建立
3保养计划的订立
4保养计划的实施与检核。
5故障请修。
6备品零件请购与管理。
7电焊、气焊作业管理。
8保养维护绩效的检讨。
第三条 组织名称与机能
一、本办法所述及的部门名称及相关人员,均依现行的组织机构编订。
二、若遇有组织机构重新调整时,由总经理室召集有关人同检讨修讨。
第四条 经办单位权现划分和职责
一 、经办单位
(一)管理部门:财会部为本公司设备的管理部门。
(二)保养维护部门
1.生产部维修单位(因工作需要区分为机械组及电机组),负责与生产业务有关的建筑设备、机械设备、储存设备、电气仪表设备及杂项设备等维修。
2.行政部总务单位:负责非生产部工务单位的其他设备维修。
3.使用部门:负责使用设备的保养及维修,使用部门难以划分者以管理部门为使用部门。
二、 有关部门的职责
1.设备帐册的建立并予以分类作业规范。
2.协同保养维护部门订立各项设备的保养作业规范。
3.督促各使用部门依规范执行保养维护工作
4.定期合同使用部门盘点使用设备,其作业方式依本公司”设备盘点管理作业”办理。
5.随时查核设备登记卡所载的名称、规格、和数量是否与实际相符
6.制作标签于设备上利保管员和盘点。
二、设备检查基准的订立
1.设备于安装试车完成后,工力单位主管应依据设备图纸特性,维护保养说明、操作状况等资料,编制含设备的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判定标准、处理方法、检查周期、检查人员等项目的”设备检查基准表”
2.“设备检查基准表”订立完成后,经生产部经理召集使用单位主翻倒等 及检讨后,呈总经理核准公布实施。
三、设备基准的订立
1.工务单位主管应对现有设备,依据设备资料、说明、操作状况等订立各设备的部位、使用油脂、检视周期、换油基准、负责人员等资料的”设备基准表”
2.“设备检查基准表”订立完成后,经生产部经理召集使用单位主翻倒等 及检讨后,呈总经理核准公布实施。
第六条 检查保养计划
一、年度检查保养计划
维修单位主管应于每年12月份,依”检查基准”及设备运转状况,配合产销目标的设定,拟定下年度”年定期检修计划表”,一式四份,呈总经理核准后,一份自存,一份生产部办公室,一份使用单位,一份送总经理室备查。
二、月份检查保养计划
1.维修单位主管于每月25日前,依据”年定期检修计划表”并参照当月份设备实际维修状况,产销目标、备品零件情况拟定翌日份的”月份检查保养计划表”,及月份计划表”,各一式四份,呈总经理核准后,一份自存,一份生存部办公室,一份使用单位,一份送总经理室备查.
第七条 检查保养、作业实施
一、日常检查保养
维修单位和设备使用单位应依据”检修基准”、”基准”的规定内容执行日常保养、作业。
(一)日常检查保养人员指派
1.设备操作人员为日常检查保养人员。
2.设备使用单位主管可依工作情况指派有关人员协助。
3.工务单位的日常检查保养人员由工务单位主管指派专人执行。
(二)日常检查保养的执行
1.每班检修者,应纳入各级设备自主检查项目中,逐项检视。
2.每日检修者,由当日早班负责人员于上班时逐项检查。
3.每周每日检修者,由使用单位主管指派专人于完成后逐项检查
4.前述检查人员应填报并汇整”设备保养检查表”,由单位主管审核、呈生产部经理指示后,填写二份,一份自存,一份生产部办公室存档管理
五、定期停机检修
维修单位除拟”朋份检查保养计划表”及”朋份计划表”外,并参考”请修单”,于定期停机检修前,召集设备使用部门主管检讨停机检修的作法及人员配合。
第八条 故障请修
一、异常反应
1.设备发生污损、异声、漏油(电)造成作业不良时设备操作人员应立即处理,并反映单位主管,倘无法处理者,并会同设备使用单位主管,做有关修护准备,设备使用单位应开立”请修单”作为工务单位的修理凭证。
二、厂内维修
1.维修单位主管应于每日上班时,依据昨日以前请修未修项目。定期保养计划及每日检核作业的工作负荷,分派所属人员的检修工作和安排维修工作。
关键词:仪器设备;急诊科;标准化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能力;设备故障;医疗成本;规范化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内科日接诊病人150余例次,日抢救危重病人20余例次。共有护士76人,其中男11人,女65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63人,护士6人。共计拥有仪器设备24种81台,其中属于常用抢救仪器设备的8种64台,包括心肺复苏机1台、除颤仪2台、呼吸机10台、洗胃机2台、心电监护仪30台、心电图机2台、微量泵11台、输液泵6台。
1.2方法
1.2.1对急诊科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基线调查科室人员通过收集资料和头脑风暴法,列出当前科室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2.2成立科室仪器设备管理小组科室在2016年1月成立仪器设备专项质量管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牵头,总共9名成员参与,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护士,其中90%以上成员都曾经参与过科室品管圈活动,有一定的品管质量管理意识。小组成员负责有关资料收集整理、调查讨论并制定科室仪器设备标准化管理模式、问题反馈及改进等。1.2.3仪器设备标准化质量管理根据《山西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急诊科仪器设备管理的要求及《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进行仪器设备标准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2.3.1仪器设备建档管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核心内容[2]。我科从仪器设备入科开始建立档案,将仪器设备进行编号,统一拍照,建立档案,内容包括设备名称,型号,购入日期、价格,设备序列号,医院设备卡片编号,科室负责管理区域,入科培训记录,仪器设备达到使用寿命后通过科室提出申请,医院各相关部门论证报废,将报废资料连同仪器设备每年度使用、维护记录全部归档处理。1.2.3.2仪器设备日常使用规范化管理包括建立仪器设备交接检查记录本、维护记录手册及抢救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记录,护士每班交接仪器设备数量及是否完好,专人负责每日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并清洁登记;维护手册包括报修时间、报修部件、报修人、接收人、维修结果;建立使用登记记录本,一机一本一用一记录,记录本内粘贴仪器设备使用流程、操作程序、常见故障排除及使用后消毒方法。1.2.3.3仪器设备规范化培训将仪器设备按照使用频率、零部件复杂程度及风险值分为3类,其中风险值根据“ISO14971医用风险管理———第一部分:风险分析应用”推荐的方法对医学设备进行风险分析,将其风险划分为设备属性、物理风险、设备特性、安全性能、致死状态、使用频率6个部分,根据风险的程度制定评分标准,依据评分标准就可以计算某类或某台设备的风险值(risklevel,RL)(见表1)[3]。其中一类仪器设备为科室常用的、部件复杂及风险值超高(RL40)的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仪器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等,此类仪器设备也是临床最容易出问题、培训工作量大、使用难度大的仪器设备之一,因此要求一类仪器设备培训必须包括入科培训、日常培训(两个月为1个周期)、月考核,要求做到培训形式多样化,如针对呼吸机,我科制作了呼吸机图文手册为呼吸机培训教材,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护士学习和记忆;培训人员拓宽到除科室仪器设备培训小组外的医院工程师、厂家工程师共同多方面、多角度培训,考核形式包括理论考核、情景模拟考核、问卷星多形式考核,确保人人考核达标后方可投入使用。要求科室护理人员每日检查仪器性能,医院设备科工程师每月下科室进行巡检,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行跟踪考核改进,定期总结问题、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二类仪器设备为科室常用的、部件相对复杂及风险值高(30RL≤40)的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仪器设备,如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监护仪等,培训包括入科培训、日常培训(1个季度为1个周期)、月考核,科室护理人员每日检查性能,工程师每季度巡检,同时针对一类、二类中风险值高的仪器设备制定应急预案并每季度组织科室演练,如呼吸机断电、洗胃机断电等的应急预案;三类仪器设备为科室常用的或不常用的、部件简单或相对复杂、风险值低(10RL≤19)的仪器设备,如血糖仪、心电图机等为半年培训周期、月考核,科室护理人员每日检查,工程师随时巡检。另外,将科室仪器设备说明书按照类别整理,放于护士方便查阅之处进行学习,与仪器设备厂家工程师达成协议建立工程师通讯录,护士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可随时咨询。1.2.3.4成立科室仪器设备管理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第一责任人,设立组长、副组长及成员三级质控,制定科室仪器设备月质量控制监测指标:每个月科室仪器设备故障发生次数、仪器设备维修次数、仪器设备维修支出费用,质控组成员按月进行数据收据统计监测,每季度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考核问题反馈并制定措施进行改进。
2结果
前后护理人员仪器设备分项考核结果比较实施科室仪器设备标准化管理前(2015年1月─12月)与管理后(2016年1月─12月)比较,76名护理人员仪器设备分项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统计使用率排名前3位的仪器设备为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仪器设备单机平均操作时间节约4min;通过科室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护士对仪器设备使用满意度由89%提高到97%。
3讨论
3.1基线调查的结果分析通过基线调查,急诊科常用仪器设备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仪器设备入科时信息不清,尤其同种设备多台时,在进科使用后会引发一些问题,包括仪器设备零配件问题、入科培训、使用期间出现故障处理等;②科室护士除使用仪器设备外,日常管理维护意识差,仪器出现故障后才与工程师联系维修;③仪器设备出现故障频率高,科室负担维修费用高;④仪器设备引发不良事件或影响抢救工作;⑤特殊复杂抢救仪器设备培训效果差。因此,针对性地进行设备管理,为后期建立科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3.2科室仪器设备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已有医院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每个程序文件都需要不断评估和持续改进,科室建立标准化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在健全的规章制度基础上,从为仪器设备建档到日常应用、管理、出现问题持续质量改进,对整个质量管理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保障诊疗安全。对于科室来讲,尤其是急诊科这个抢救病人的重地来讲,需要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正确使用保养仪器设备从入科到报废的整个过程,从医院角度来讲,建立一个多学科专业团队对管理的每个重点环节进行集体论证、讨论也势在必行,能更好地保证仪器设备安全使用,降低由于设备管理缺失引起的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减少维修所带来的支出,延长仪器使用寿命,降低医疗成本。
3.3建立仪器设备质量监测指标的必要性
有专家在《医疗设备安全质量控制与管理》高峰论坛会上指出: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如果不将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控制纳入其中,会造成医疗质量体系中的严重缺陷,质量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整体工作的水平,只有强化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输出参数准确可靠,才能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4]。目前国内医疗设备相关规范和标准不够健全、医疗机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包括仪器设备从进入医院临床科室使用开始,没有统一质量监测指标。而在急诊科这个特殊的科室中,仪器设备管理要求更高,尤其是安全使用风险意识,从使用到后续消毒、保养、维护,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执行,才可以真正做到让仪器设备为临床服务、为病人服务,不可以只流于形式。质量监测指标的建立可以使设备的使用更加规范,提高医务人员管理设备的能力,最终提高设备的使用效能。
关键词:水利项目;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设备定期点检的概念
水利项目基于RCM实行的定期点检,与过去的设备巡检意义完全不同。
(一)什么是设备巡检
设备巡检是按设备的部位、内容进行的粗略巡视,为了“观察”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定量的维修运行管理,对分散布置的设备比较合适。
(二)什么是设备点检
为了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的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称为点检。
(三)设备日常巡检与设备定期点检的区别与联系:
(1)设备巡检员是专职人员,主要负责某个生产装置的设备巡检。他不同于维护人员、检修人员,也不同于维护技术人员,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专门人员。设备巡检员是利用人的五官或简单的仪器工具,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查,在巡检过程中对照标准发现设备的异常现象和隐患,掌握设备故障的初期信息、,为点检人员提供要检查设备故障点、部位、项目和内容,使点检人员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设备点检。
(2)设备定期点检主要是指设备维修人员,主要负责设备故障的修复,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根据设备巡检人员提供的信息,对有故障的设备进行详细地检查和修复。
(3)设备点检人员主要负责巡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检查设备有无异常现象,为维修人员提供更好的依据,缩短维修时间,尽快恢复设备正常运行。
二、设备点检的分类
按作业时间间隔和作业内容的不同,点检分为:日常点检、定期点检二类。
(一)日常点检
作业周期在一个月以内的点检为日常点检或称日常检查。日常点检的对象为在用的主要生产设备,由点检人员根据规定的标准,以感官和借助于便携式仪器,每日一次或数次对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技术状态检查和监视,了解设备在运行中的声音、动作、振动、温度、压力等是否正常,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简单维护和调整,检查结果记入日常点检卡中。日常点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设备异常,防患于未然,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日常点检的作业内容比较简单,作业时间也较短,一般可在设备运行中进行,所以对生产影响不大。
(二)定期点检
作业周期在一个月以上的点检为定期点检或称为计划点检。定期点检由设备维修人员和专业检查人员根据点检卡的要求,凭专用精密监测工具,定期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和测定。除包括日常点检的工作内容外,其检查作业主要是测定设备的劣化程度、精度和功能参数,查明设备异常的原因,记录下次检修时应消除的缺陷。定期点检的主要目的是确认设备的缺陷和隐患,定期掌握设备的劣化状态,为进行精度调整和安排计划修理提供依据,使设备保持规定的性能。
三、设备点检的主要环节
设备点检的内容因设备种类和工作条件不同而差别较大,水利枢纽机电设备点检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确定检查点
一般应将设备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列为检查点。但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确定与设备的结构、工作条件、生产工艺及设备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有很大关系。检查点选择不当或数量过少,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检查点过多,势必造成经济上不合理。因此,必须全面考虑以上因素,合理确定检查点的部位和数量。检查点一经确定,不应随意变更。
(二)确定点检项目
确定点检项目就是确定各检查点的作业内容,如温度、振动、噪声、泄漏、压力、磨损情况等。确定检查项目时,除依据必要性外,还要考虑点检人员的技术水平检测工具的配套情况。点检项目确定后,应将其规范化并登记在点检卡中。
(三)制定点检判定标准
根据设备制造厂家提供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制定出各检查项目的技术状态是否正常的判定标准。判定标准要尽可能定量化,如振动值、油量等均应有确切的数量界限、以便于检测和判定。
(四)确定点检周期
点检周期应根据检查点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依照生产工艺特点和设备说明书的要求,并结合故障与磨损倾向、维修经验等来确定,切不可过长或过短。点检周期过长,设备异常和劣化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失去了点检的意义;点检周期过短。会加大检查工作量,增加费用支出。点检周期的最后确定,需要一个摸索试行的过程,一般可先拟定一个点检周期试行一段时间(如一年),再通过对试行期间的维修记录、故障和生产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点检周期。各单位因实际情况,点检周期有所不同,一般以星期为单位进行点检。
(五)确定点检的方法和条件
根据点检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各检查项目所采用的检查都应具体规定。检查方法和作业条件确定后,就成为规范化的作业程序。例如:是凭感官检查还是用检测仪器检查;是需要解体检查还是不需要解体检查;是停机检查还是不停机人员不得随意改动。
(六)确定点检人员所有检查任务必须落实到人,也就是明确各类点检的执行人员。日常点检工作一般应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因为他们天天与设备接触,对其性能和技术状况十分熟悉,易于及时发现问题、设备在运行中一旦出现故障征兆,能够尽快处理。同时,也有利于推行设备全员管理。定期点检由于工作内容复杂,作业量大,技术要求高,水利枢纽规定必须有专门的点检人员负责,以保证检查的质量和效率。要求各单位在确定点检人员时,要与一定形式的责任制度相结合,力求做到责任明确,要求具体,任务落实。
(七)编制设备点检卡
为了指导设备点检工作,需要将各检查点、检查项目、检查周期、检查方法、判定标准以及规定的记录符号等内容编制成规范的表格,作为点检人员进行检查作业的依据。这种表格称为设备点检卡。点检卡既是考查点检工作执行情况、统计设备维修资料、进行设备技术状态分析的原始记录,又是维修控制和管理中的重要技术文件。编制点检卡时,文字和符号要力求准确具体,简明规范、以便于掌握和使用。
(八)做好点检管理工作
水利项目建立健全了各级点检管理组织机构,形成了设备点检管理网络;制定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做到了职责落实,奖罚分明;为加强信息反馈和管理,定期汇总、整理各种点检记录,并按要求分类归档。运行部门要做好日常巡检和点检的检查、考核和奖评工作,同时,还要着重解决和防止四个问题:①防止不到现场的谎检;②防止判断不准确的误检③防止己列入检查点的重要部位的漏检;④防止查出的问题总得不到解决的虚检。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做好定期点检的检查、考核和奖评工作。
四、 RCM 与状态监测的结合
机电设备维修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发现,由于传统的“计划预修制度”对于经济性考虑不够,执行中受计划准确性的影响,从而造成过剩维修或欠维修。近年,人们己经意识到维修费用和各种损失费用密切相关,尤其是作为基层水管单位的水利项目,需要不断探索和选择先进的设备维修模式,保证设备可靠性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维修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研究和建立高效,经济的维修模式,也是为了解决企业维修成本过高、保障可靠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状态维修是很多先进维修模式所采用的共同维修策略之一,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接触状态维修理论时,就特别注重运用新理念,相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立了每周检巡检制,以班组为单位设备巡检的方式保留至今;
建立了基于巡检制的精密直观点检,主要以维护经验为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建立了基于专业仪器的精密点检,并着重于故障分析技术的应用;
建立了故障分析及处理工作程序,并完善了一整套故障及处理的数据库系统;
推广编制检修工作信息单,与设备检修记录相结合,逐步形成设备检修规范。
水利项目自建成之日就开始探索机电设备管理新模式,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基于精密点检和状态监测技术等多项措施的RCM维修决策体系,使设备完好状况大有改观,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设备的使用性能显著提高。但是,作为主要措施的监测过程,还存在着譬如监测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协调问题、监测准确率和连续性问题,预知维修与传统的以计划预修为主模式之间的碰撞问题等。所以需要开发状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系统网络系统解决上述问题。状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的目的就是完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预知维修模式(RCM),提高劳动效率和自身检修技术水平,也是为了解决企业维修成本过高、保障可靠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一)状态监测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的问题
(l)可以将以前分散采集的数据汇总在一体,统一管理,实现共享。数据最终保存于服务器,随时查看和调用。
(2)可解决分析采集及报告过程的连续性和实时性问题,特别是关键设备,通过连续监测,已形成该设备的资料库,使得维护工作有了传承的可能。
(3)当个人分析不确定时,可由多名专家在互联网上进行会诊。
(4)可以解决以前由人工送报告的弊端,可同时在网络上将监测数据与监测结果发送到各管理层的计算机终端,便于决策。
(5)可以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管理依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随时调阅设备监测档案。
(6)全面提高了设备监测体系的效能,克服了以往监测设备存储量低、分析功能弱的缺点,特别是确保了机组数据采集系统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二)状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与 RCM 的联系
状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丰富了基于RCM的设备管理模式的内容:
(l)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状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定人、定点、定期、定方法、定标准地对设备进行检查,可以实现全过程对设备进行动态管理,符合RCM的管理原则。
此套系统可以让设备管理人员准确地了解设备的状态,使设备应尽可能地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只有设备结构和性能即将破坏和急速下降的临界状态时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变以时间为基准的计划检修为以状态为基准的响应性检修,做到该修才修。与传统的计划检修相比较,可以延长检修间隔,避免过度检修。设备可用率提高,检修成本下降,设备的可用系数大幅上升。
这套系统集中了管理设备的各监测点的管理数据,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应用,可以方便地制定、调整设备的检查周期;监测数据放到网上,授权人员能方便地查找不同时期和不同设备的数据;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设备的状态。结合枢纽己形成的管理模式,可以参考此套系统,根据不同设备的重要性、可控性、可维修性,科学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检修方式,形成一套融故障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和主动检修为一体的、优化的全面维修管理方式,以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全面的维修管理方式要求在设备管理上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有了状态监测管理系统,积累大量有用的数据以后,可以极大地帮助实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