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现状;实践

2011年10月14日,浙江省卫生厅网上了关于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第一批)名单,确定全省116家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基地,我院名列其中。我院是浙江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也是首批国家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后备基地。这三年多来,我们经过积极探索,形成较为完善并具有我院特色的培训档案,对促进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培训档案管理现状及介绍我院培训档案管理实践工作。

一、培训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尚不明确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没有一个明确的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各培训单位主要根据省厅基地评审和年度考核指标为参考,自定义归档范围和归档内容,致使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未能及时整理归档,档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有待商榷。

(二)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管理培训档案普遍固守旧模式,未能走出惯性思维和传统理念。管理硬件各单位参差不齐,以传统纸质档案收集为主,各类数据库录入为辅。档案管理的数据库结构不合理、种类不齐全,因输入工作量大、预处理工作繁杂等原因未能及时进行电脑输入,使大量信息资源闲置并浪费,约束了住院医师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培训档案管理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培训单位对培训档案管理缺乏内需动力,思想上不重视。一般没有设专门的培训档案管理人员,而是由培训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或医教干事监管。监管人员不但档案意识不足,而且缺乏档案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在日常归档工作中存在缺项漏项、重点不突出、文字资料和图表资料不符等现象。

(四)档案经费投入和工具配备不足

由于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处于摸索阶段,各培训单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培训管理和质量改进上,未能充分认识到培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工具配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培训档案归档不全。

(五)培训档案利用率较低

培训单位的大部分档案管理仅仅是把住院医师的档案加以保存,并未进一步进行开发和利用,造成档案资源的浪费。

二、我院培训档案管理实践

(一)专款专用,加强硬软件设施建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成以来,我院设立专门账户,培训经费的使用按专款专用方式进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培训费用、培训对象的工资福利待遇或生活补贴等。医院领导重视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推进培训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建立考试专用电教室,引进了医学学习与考试系统、学习签到与学分管理系统、带教老师与学生匿名互评系统等,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培训档案管理效率。

(二)定期培训,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规范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培训档案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我院特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由两名专职人员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为助理档案馆员。13个培训学科的学科秘书及各科室的科主任秘书负责培训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定期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审核与归档。定期召开科主任秘书会议,对科主任秘书进行档案相关知识培训,建立秘书QQ群、微信群等网上交流平台,让科主任秘书分享档案收集和归档的方法,以便取长补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三)合理分类,加强培训档案完整性

主要可概括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档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师资培养档案、住院医师培训对象档案。基地档案包括:基地简介、培训学科、制度建设、设备情况、经费管理等。师资培养档案包括:师资队伍花名册、进修计划、关于规培带教和管理的师资培训、学术活动记录、学员对带教老师的评价等。培训对象档案包括:学员个人基本信息资料、轮转计划、考勤、出科考试理论和技能成绩、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带教老师对学员的评价、奖惩等。

(四)深入研究,加强培训档案的利用

我院通过对培训档案的研究与对比,如对带教老师评估表、培训对象出科成绩等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带教老师教学水平和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等,从而采取措施改进培训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训对象档案翔实、客观地体现了培训对象在培训中培训效果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对其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培训对象档案记录了培训对象的平时表现、培训效果,为选送单位提供客观数据,让选送单位了解培训对象取得的培训成绩、培训接受能力和获奖情况等,便于共同加强对培训对象的管理,促进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嘉兴市第二医院推行的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实践时间不长,还需要不断探索。本着在“实践中优化,在优化中提升”的理念,不断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涂师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档案管理与利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3):4-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

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构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被称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而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专科医师必经的重要阶段。专科医师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包含专科医师培训、准人和管理。医学毕业生要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经过严格的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具备专科医师资格,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工作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师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开展培训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二是配套制度完善,宏观上有立法制度;三是政府对培训有统一标准,严格控制培训人数,并提供经费;四是具体培训过程由非政府性质的组织或协会负责;五是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权,颁发行医执照和许可;六是培训基地多数是大学附属医院,但政府从整体上规划,将培训工作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不是某个医院或大学的人才培养问题;七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竞争淘汰机制;八是行业协会和医疗市场对医师执业具有约束力;九是公众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专科医师质量的评价。

一、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开始培训试点工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1995年,卫生部颁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正式启动了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训全过程为5年,前3年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训,后2年进入三级学科接受专业定向培训。1998年,卫生部颁发了《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晋升主治医师的必要条件,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卫生厅(局)、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医院被授权颁发培训合格证书。1999年,国家建立起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注册制度,加速了医师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我国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国25个省市307家医疗单位共申报了3048个试点基地。经过卫生部组织专家实地评审,在12个省(直辖市)共遴选出涉及34个试点专科的1100个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培训基地绝大多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培训基地招生规模为17536人,其中普通专科12045人,亚专科5491人,其中,其中7省(市)的培训基地均在高等学校,其余5省(市)部分培训基地在医学高校。

就黑龙江省而言,1999年,哈医大开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授权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2006年,又成为全省唯一开展专科医师培训的试点单位,共有培训基地57个,分布在3所附属医院。

二、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特点

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的培训基地是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附属医院和大学是隶属关系。因此,医学高校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有利于培训管理的高效统一;二是有利于培训要求和标准的统一;三是有利于考核标准的统一;四是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直接选拔。因此,构建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体系是培训标准的统一和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质量监控体系设计原则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再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服务需求的众多不同因素,根据医学科学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的特点,制定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措施,确保各项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质量目标定位

培训质量的目标定位是培训质量监控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旨在通过规范化培训逐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使我国的医师培训模式、理念和培养质量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

(四)质量监控的管理体系

1.政府支持,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指导、监督;医师协会积极参与沟通和协调。2.落实层级管理,医学高校构建内部的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三级质量监控体系。3.实现开放的质量监控体系,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加强各环节质量监控措施的信息反馈。

三、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设计与构建

就医学高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而言,培训的质量监控应包括多个层面,既有内部质量管理:医学高校和培训基地(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又有外部质量监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及公众评价等。培训质量监控是在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培训质量的诸要素和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保证培训工作按计划正常进行,并达到质量目标的过程。针对整个培训过程,由学校、二级学院、培训基地等三个层级构成了质量监控的纵向体系结构,上位组织对下位组织有指导、监督、质量控制的职责。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为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又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紧密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调适和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培训过程。

(一)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根据各环节评价的信息对培训过程进行调控和指导。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校成立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管理和指导全校医师培训工作,对培训基地不定期抽查。由学校主管领导、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学院及各临床学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全校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对各临床医学院及各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与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办公,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由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教务处等)的负责人组成,便于工作协调。

(二)培训管理子系统

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决策子系统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各临床医学院成立的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其职能是:负责对本学院医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管理和对培训学员进人培训基地的考核和准人,对培训基地周期性考评、复核。各临床医学院对本单位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给予工作上的积极协调及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与所在临床医学院和上级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三)过程评价子系统

过程评价子系统的功能是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在临床医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培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培训基地在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质量监控关注的主要环节,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实施培训工作,负责对准入学员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评价,并及时与学院培训管理和指导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并接受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麻醉工作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包括临床麻醉和慢性疼痛治疗等,因而麻醉科成为医院规陪的重点科室,但麻醉科是1986年才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的,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科室, 近30年来虽然学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 但在专业教育和培训方面仍欠系统性和科学性, 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麻醉学科和相关学科。所以制定规陪确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对麻醉科来说是新的挑战,大多数规陪人员和麻醉实习生不同,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本科到博士学历,不同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培养模式的复杂性。我们临床中通过对培养模式的摸索,制定了一些方案如下:

1.入科后登记专业、学历、轮转时间及联系电话,并把每个人分配给各个带教老师,原来我们采取统一排班的方式,把规陪医生排到不同的手术间,但实施后发现,不同的带教老师很难掌握各个规陪医生的学习进展以及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循序渐进的开展。

2.建立规陪在麻醉科必须掌握的内容,作为学习的纲领,例如:麻醉科品的分类、作用、机理及临床的使用;抢救药品的剂量和使用原则;麻醉的分类及应用;熟悉麻醉的整个过程;掌握气管插管、颈内穿刺和一些区域神经阻滞;掌握心肺复苏过程以及常见急症病人的抢救等。上课内容常规化,并指定人员负责,对课件进行与时俱进的补充和修改,尽量把学科最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对上课的时间不做具体规定,因为麻醉每天的工作量很难估计,由上课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入科后的第一天进行统一集训安排,内容包括麻醉科内基本的物品和常规知识的认识,例如:麻醉机、监护仪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手术间内介绍)、麻醉前准备及常规;麻醉记录单的要求及总结内容;病人离开手术室的要求及转运和交接班;无痛胃肠镜;PACU相关事宜;PCA的管理;麻醉前病人访视;疼痛门诊等内容。由不同的老师负责,但实施中发现,因为值班,不是每个老师都上班,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空带教,衔接出现问题。所以对上课老师进行专人负责制,由本科总带教作为第一负责人,科主任为第二负责人。并对集训内容打印到本子上,以便再学习。

4.在规陪期间,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麻醉规陪医师的临床训练内容,并制定训练内容的登记表,带教老师对训练内容进行跟进,对本手术间病人不能了解的项目如双腔管使用、区域神经阻滞等,推荐给其他老师的手术间了解和学习。

5.建立规陪医生自身管理制,协商决定组长,负责上课时间的统计和消息的通知与传达等。建立请假制度,除人事科和总带教的请假外,还需要带教老师和科主任获悉,并把请假具体时间写在专门的表格上,以便核对。

6.除科内的学习外,还增加了科外的学习,建立了公共邮箱,放入一些麻醉学科最新进展和专家共识等内容,并采购一批书籍,经科内论证后,最后确定美国麻省总医院的麻醉手册为学习内容,并编号,同时制定表格,把领取、归还的时间和所借的时间写上,专人负责。

7.规陪结束后,对规陪医生进行操作考试,制定考试标准,通过对规陪医生的考核,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定,希望促进他们改善带教工作。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考试标准还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针对当前住院医师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 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可考虑为每星期一次,并对带教老师和规陪医生进行双向打分,目前科室人员不足,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

由于本科室许多规范不尽如意,还有待于加强,势必影响带教工作的质量,在对改善带教工作的同时,对科室管理也要进一步完善,例如药品和耗材的放置等,麻醉质量的提高等。

对没完成的临床训练内容,可增加操作演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放映,弥补临床训练的不足,科室要备一个视频操作库,多视野多方面的学习,引进病例讨论数据系统,通过电脑提示来完成临床处理,适当的模拟教学提升规陪医生的临床处理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业的培养,还有做人和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本科室的学习,除在专业上提高外,还需加入人文的知识和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更好为我们的病人服务,关于这些课件还需要挖掘,并需要带教老师言身相教,逐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

总结:

规陪医师年龄一般为30 岁左右, 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一年龄段也是他们走向社会, 逐渐适应并成熟的时间, 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精力充沛, 记忆力和理解力强, 可以说是决定一生中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临床工作者, 能不能出成果有作为的重要时期,这也给我们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推动我们为他们的成才做得更好。为他们提供正规的专业培训, 是造就高素质医师队伍的基础工作, 也是患者的安全和利益的充分保障。我们的培训计划虽然刚刚开始,但取得的成效初步证实了这一设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希望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有更多麻醉专业人士认同并能得到启发, 以推动我国麻醉专业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焱芫, 熊利泽, 陈绍洋, 白晓光.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 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1): 97-99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创“二优”工作

根据医院创建二级优秀医院总体部署及要求,积极认真的参与了相关创建工作,认真学习领会二级优秀医院标准,从制度建设入手,修改制定补充相关人事、科研、教学、培训、医院新技术管理等有关规定、制度、职责、考核、规划等共40余条项,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完善了相关培训制度、培养标准及考核方法、填补了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的空白。在迎检中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和好评。

二、人事工作方面

(一)积极促进医院人才队伍的发展,认真抓好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

由于国家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自主性强,用人单位控制人员无序流失能力弱,特别是医院骨干队伍人才的大量流出,严重影响到医院核心竞争力及专业技术队伍的发展,为引进人才,今年二月,我们经向市卫生局、市人事局请示同意后,在多家媒体招聘启示,面向社会广纳贤才,有18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成熟人才参加了我院组织的招聘活动,市人事局、卫生局进行了全程监督并参加面试评分,共录用研究生2名,临床医疗、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本科学历近30名,护理专业大专生近50名,这些人员都将于7月到岗,将很大程度解决目前临床一线人员溃乏不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