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史记高祖本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刘邦的机智狡诈
应当说,刘邦虽然不是读书人,但他的智商是相当高的。这首先由张良的口中道出。张良原本是要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的,他只是路遇刘邦军队,但这一初识使张良相见恨晚:“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留侯世家二十五》)这说明刘邦是“天才”,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天赋。刘邦还很擅长智力急转弯。汉四年,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愿为假王。起初汉王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当时汉王正被项羽围困荥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并附耳语,怕生变故。于是,汉王顿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可谓机智,善顺风使舵。有时刘邦的机智中又常有狡诈的成分。广武对军,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高祖本纪第八》)这一随机应变的军中智诈可谓极知轻重,刘邦似乎是一个妙本天成的出色演员。另外,一出尽人皆知的鸿门宴大戏也充分例证了刘邦的表演才能。
二、刘邦为宽大长者
机智狡诈的刘邦似乎怎么也与宽大长者沾不上边,但这又确是刘邦优胜于项羽的一面。秦末讨论兵攻咸阳的时候,怀王诸老将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高祖本纪第八》)无独有偶,刘邦率军西过高阳时,郦食其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高祖本纪第八》)刘邦在伐秦的过程中也确实不负所望,具有大人长者的风度。刘邦听从南阳城守舍人陈恢的建议,劝降宛城城池数十座,既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加快了进军的步伐;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第八》)唐代李观《项籍碑铭序》说:“噫,从始而言之,盖天理有素乎!故生项以静难,生汉以牧人。静难者授勇,牧人者授仁。”
三、刘邦的政治远见
从整个秦末战争过程看,刘邦具有一统天下的帝王之志,它的站位自然比项羽高得多。比如:关于定都的问题,“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高祖本纪第八》)刘邦截然不像项羽怒烹说者的“沐猴而冠”的行为。还如关于分封诸侯的问题,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高祖本纪第八》)这与项羽在天下未定之时就大肆分封十八路诸侯致使很快就造成自己后院着火的情境大相径庭。宋代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六云:“羽皆以为按甲休兵为天下盟主之时,不知汉之心不尽得天下不止也。”凌氏《史记评林•项羽本纪》中明代凌稚隆批语:“项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岂知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
四、刘邦的知人善任
很多人也许以为刘邦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本事,怎么能与叱咤风云的项羽相抗衡呢?其实,刘邦最大的优点(也是本事)莫过于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刘邦能把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聚拢到自己的麾下(且韩信、陈平还是从项羽阵营转投过来的),如太阳周围运行着众多的行星,共同构成了一片辉煌灿烂的星空。张良入咸阳约法三章的建议、入汉中火烧栈道的绝计、行功先封雍齿之谋、入都关中的计策;陈平离间项羽范曾的反间计、荥阳突围的金蝉脱壳计、伪游云梦擒韩信及其他六出奇计;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等等,在刘邦的建国征途中无不至关重要,也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壮美的活剧。正如韩信所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得人才者得天下,刘邦践行了这一法则,孰谓刘邦无才?
刘邦有对儒生郦食其的重视和接纳:“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高祖本纪第八》)对于识人,刘邦又有一番高论:汉五年,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他曾给众将打过一个比方:“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萧相国世家二十三》)这一比喻可谓发人深省,非常人所能道出。刘邦临终前的吕后问计更说明了刘邦的识人之明:“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高祖本纪第八》)如果说这些是比较写实的记载,那么刘邦相吴濞谋反的情节就很神秘了:“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假若果真如此,刘邦的知人之明简直就是“天授”了。
五、刘邦性格的复杂性
刘邦的性格是很丰富而复杂的。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个性不可能单纯到清澈见底,他必须有让人摸不透的地方。很多人经常谈到刘邦的流氓无赖性,但笔者以为这绝非是很单纯的流氓无赖,它还含有很丰富的因素。广武对军,项羽以烹太公相要挟,这时刘邦怎么办?学三国中的徐庶吗?那就绝然不是一个政治家了。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第七》)项羽是拿太公作法码进行要挟,刘邦这样看似满不在乎的回答倒使项羽没有什么“杀手锏”了,这有刘邦的机智在里面;“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高祖本纪第八》)这是刘邦独有而项羽绝无的幽默方式;“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虽然刘邦很荒诞无赖,但他又绝非桀纣一流,所以这一破天荒的玩笑中又有他的大度在;吕公请客,“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第八》)这又似乎有一股豪侠的脱略和胆气让人望尘莫及;至于叔孙通定制,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刘邦入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羽本纪第七》)彭城败逃,“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第七》)一骑士曾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这些则多可以证明其流氓无赖性。另外,刘邦的猜忌功臣之心昭然若揭(尤其是对萧何、韩信的猜忌)。李贽《藏书》曰:高祖“疑何之心,卒于何相终始”。唐顺之《精选批点史记》卷二:“汉高祖之狙诈猜忌,鲍生知之,召平知之,又一客知之,史公又从而反复著明之,而读者不察,犹谓其豁达大度,何哉?”
综上所述,刘邦性格的丰富性和他不同常人(起码要比项羽更优)的政治素质,是他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他成为一个动乱年代的最终王者绝不是误打误撞、小人得志,它的力挽乾坤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
[2]韩兆琦:《史记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
[3]王冉冉:《史记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进行《选读》的教学无疑是教学实践中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在“应试”大山的压迫和遮蔽下,文言文的教学,特别是《选读》这样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长篇巨作” ,不仅使文言文的学习成为苦役,也使语文课枯燥而令人生厌,只要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严酷现状依旧,选修课的命运大抵也只能沦为某种附庸或点缀。本文尝试以苏教版《选读》为例,浅析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大胆取舍文本,精心合理剪裁
《〈史记〉选读》共分八个专题,如《选读》全书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研究《史记》”这些专题,前六个分别从作者、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方面选择文本,后两个专题则谈影响和研究,显然专题三至六是重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全书,每一个专题,每一个篇目都能做到如数家珍。熟知全书,就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精选一些篇目来教学。既然是选修教材,那么必然可精“选” 。选择这些篇目的原则是:一要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二要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远大志向、坎坷经历和“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三是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体会太史公的人本主义精神。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未囿于教材编排体系,而是据实际需要,大胆取舍,合理裁减,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先是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系列,包括《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等六篇文章;后是汉代风云人物系列,包括《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 、《魏公子列传》 、《淮阴侯列传》等四篇文章;最后才是司马迁及其《史记》 。这样由易及难,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开始就能亲近《史记》 ,而非对之敬而远之。
二、立足文言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在《〈史记〉选读》选修课的教学中,如果只在文本外环绕而不进入文本,只分析人物的情感精神而不抓字词句,肯定是失败的。换句话说,语文选修课程张扬“人文性”不能以牺牲知识教学为代价,必须兼顾其“工具性”。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将《史记》讲成“百家讲坛”,将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人生哲学课”,很可能使《〈史记〉选读》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误区。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基本呈现方式中“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彼此交叉又互相交融。文本研习的核心并不在于“讲”,而在于“读”。“读”本身可以加强理解,出声的“读”,还可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
高考文科语文卷必考文言断句,从提高应试能力的角度也应指导学生多朗读,而不应默读。文本研习重在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选文均有相当的篇幅,如果教师一味串讲,一费课时,二显枯燥,这样的教学只会让老师叫苦连天,使学生终无所获。
《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语言朴素简练、通俗流畅,既舒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因此阅读《史记》 ,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无论是讲读还是自读,都要重视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品味、揣摩、理解。
《〈史记〉选读》的教学方式可依从于内容的不同而相应地选择。如对《太史公自序》等语言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文章可采用讲授式,对后人争议颇多史家研究较多的篇目如《项羽本纪》 、《淮阴侯列传》等可采用探究式,也可以专家座谈、辩论会等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另外适当的音像资料补充也很有必要。
问题探讨教学可以抓住教材中的“阅读与探讨”,开展课堂讨论,如讲授《魏公子列传》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侯生为何北乡自刭”,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义节操守。也可以结合教材后的“参考选题”,组织学生写作研究性小论文。如学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可让学生围绕“性格影响命运”进行写作,有助于引导学生追求人格的完善。活动体验可以进行观赏电影、组织辩论赛、改编剧本等活动。
三、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探究意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史记〉选读》中所选的诸多传主更是充满人格魅力,我们要教会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以及自尊刚强的人生态度。
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事实的同时,又给了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史记〉选读》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这部文史巨著闪烁着的人文精神光彩。学生可通过对文本所呈现的人生智慧和人生价值的反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1、上宫阙的拼音:shàng gōng què。多用于名字。
2、上宫:运气术语。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宫属土音,对应六气,故上宫指太阴湿土司天。出《素问·五常政大论》。
3、宫阙:宫阙是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基础性专业;边缘化;根本;生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38―06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王义道教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一文中指出:“教育主要在于人格的养成,文化的熏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本科教育虽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教育内容,但主要体现为素质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日显重要的形势下,人文素养的提高在高等教育中也愈发必要,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人品、气质、修养和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和思考。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功利气息浓,价值取向迷乱,审美情趣错位。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实用主义,普遍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除去那些专门培养高深专业人才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985”高校之外,普通高校在设置专业和安排课程时,往往先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于是“大学成为了‘职业教育’与‘岗前培训’,而不是人才的摇篮”。在当下“教育市场经济化”大环境中,功利化正侵蚀着高校基础性专业,许多昔日作为学科主干核心的必修课程,因难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受到市场热门实用型课程的挑战,或课程被取消或课时被削减。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功利化’侵蚀大学文化,害在办学失本。功利化的办学思路和对大学文化本质偏颇的理解,使当下我国的大学文化有非常严重的舍本逐末的倾向”。本文拟通过由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边缘化”和剑桥大学英文系“纯文学”的反差引发的思考,对国内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专业舍本逐末的倾向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边缘化”和“复合热”
“全球化”引发的“英语热”在我国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主要是英语)是惟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惟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张少雄教授指出高校的语言文字教学中也存在着“外语(英语)一边倒”的现象:“外语考试达不到相应要求,教师不能升职称,学生不能毕业。外语主要是英语,而英语又被默认为美国英语,如同计算机键盘和Windows及所有微软应用程序,英国英语要经过‘添加’安装才能进入学习与使用者视野”。
然而,“英语”虽热,但反映的也只是“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而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基础的“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课程(特别是“英语文学”课程)边缘化现象却日益加剧。文学作为语言文化的精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为“文学是由作家历经生活的创伤与磨练,运用广博的知识、深邃的眼光、独特的视野而锻造出的人类文明精品,是社会在不同时代的历史缩影与写照;文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和最终目标,也同样是启迪人类智慧、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的导师”。也正因为这样,一直以来,英美文学都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的设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西语系都曾开设过此课。由于历史原因这门课曾一度中断,80年代以后它又重新回到了大学的校园。大多数院校在70年代以前就开设了这门课,期间只在三所大学该课受到了冲击而停课。由此可见,英美文学在相当一部分院校中保持了课程设置的一贯性,这充分表明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受到各个院校的普遍重视。
“文学的工具性、社会曾一度非常强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批评社会的一个主要渠道,长久以来阅读文学是文化消费的主导方式。然而近年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变,文学受到了电影、电视、网络、流行音乐的挑战”。“虽然文学市场上的出版数字每年都在递增,但是,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却日渐式微,文学变成了大众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名词”。“在实用主义和读图充斥的大学校园,文学空间日益逼仄”。“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英美文学课时不断被削减压缩,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根本不开设或只在英美文化课中一带而过。“近年来纯粹的文学研究越来越少,而文化化的文学研究正如有人讥讽的那样‘文化像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以至于这种研究到后来几乎成了一种凌空高蹈、漫无边际、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玄学”。
在“市场化”、“功利化”中求发展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纷纷选择将英语与市场热门应用型专业复合,从而大量压缩作为学科基础的“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特别是“英语文学”)的课时,一时间“经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取代了“英语语言文学”而成为英语学科的主要专业方向。昔日作为英语专业主干必修课程的英语文学,现在多沦为选修课程,甚至不再开设,即使仍幸运保留其必修课程地位的,课时也被压缩得极为可怜。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应该“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国文学’(总共72学时),大学四年级开设‘美国文学’(总共72学时)。文学课只占英语专业课程2000学时的7%,从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来讲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偏少”。事实上大部分高校只在本科生的三年级阶段开设文学课,英、美文学各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一学年72学时,甚至连《大纲》规定的只占专业课程7%学时的课时都无法保证。而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被授予的却是“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仅学这么一点点英语文学课,又如何能够名副其实呢?!
“教育市场经济”中的英语专业为求生存纷纷走上了“复合”之路,将“复合”视为英语专业发展的出路,许多院校甚至本末倒置,不顾自身条件一窝蜂地跟风。但如此跟风复合的结果将会怎样?“复合人才培养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其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跟不上,专业老师英文不好,而英文好的老师往往对复合的那门专业仅知皮毛,故培养出来的复合型英语本科生比不上专门院系毕业生,而语言文学的基本功又没有抓好,可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复合专业方向与目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所属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和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获得的“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难以吻合。试想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如果大学四年没有上过英语文学课,没有阅读过英语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没有进行过文学作品的赏析,不了解文学作家和文学批评理论,他又如何能称得上是“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名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呢?同理,如果没有了“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学”这两大学科基石,建立在此之上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岂不成了空中楼阁?那“英语专业”还能被称为“英语专业”吗?!既然毕业时拿的是“文学学士”学位,英语文学课程就应该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除非“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更名为“经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或“科技英语”。但试想,如果学科更名的话,英语专业还能够继续生存得下去吗?经贸、商务、旅游等专业的双语教学或专门用途英语(ESP)就很可能取而代之了。To be or not to be?在当下兴衰存亡处境之下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
二、剑桥大学办学理念和剑大英文系纯文学课程设置的启示
作者有幸于2010年1月至7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英文系访学半年,剑桥英文系“纯文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剑桥这座“世界一流大学”对其办学理念的坚持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信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乃至所有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基础性专业的何去何从也极具启示意义。
剑桥大学英文系(the Faculty of English)成立于1919年,是英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在那幢2005年由英国女王揭幕的英文系砖红色的小楼里,笔者深深感受到文学在英文系的垄断地位。当初申请学校时,剑桥英文系就明确告知只接受英语文学教学方向的访问学者(去之后发现另有一个挂靠英文系但相对独立的语言研究所接受语言学方向的访学)。剑桥英文系的本科教学是三年制,前两年打基础,主要向学生讲授从14世纪一直到当代的英国文学发展史以及各种文学批评理论,使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课程按照年代顺序讲授,分四个阶段:1300―1550年;1550―1700年;1700―1830年;1830年到现在。英文系的主要课程和研究方向均为文学,包括莎士比亚研究、文学批评、欧洲语言和文学、悲剧研究、乔叟研究、戏剧和视觉、文学与文化、现代主义与短篇小说、后殖民主义及其文学、美国文学等。
英文系一年共三个学期的教学也全都是文学及相关课程,涵盖了从中古世纪到后现代、从文本研读到理论探讨、从诗歌到戏剧小说的文学研读。笔者访学的半年共有两个学期:Lent Term 2010(2010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的四旬斋学期)和Easter Term 2010(2010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复活节学期)。Lent Term 2010共开设了包括授课、讲座和研讨(lecture,seminar,class)在内的100多门课,Easter Term 2010因学生5月中旬后开始考试只开设了60多门,全是文学及相关课程。以Lent Term 2010课表中第一天的课程安排为例,共28门,如:维多利亚时期诗歌、《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20世纪美国诗歌、浪漫主义和历史、当代戏剧:从贝克特到现在、拜伦、盎格鲁一诺尔曼时期背景的文本、弥尔顿的修辞等等。清一色的文学课,堪称文学的盛宴。每节课1个课时,50分钟,每门课一般讲授8周,也有4周就结束的。没有必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听,事实上因无法分身,每人每天只能选听6门课,所以必须在这28门文学课中作出选择,所谓的“选修”吧。
“文学”是英文系的定位和惟一的专业方向。同样是在一个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里,剑桥英文系近百年来不变的英语文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从未因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过,所以它才能保持着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之“一流文学系”的地位。你能想象它去顺应时展、随波逐流复合吗?当然剑桥英文系不变的文学专业并不妨碍其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与时俱进:剑桥英语文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对文学作品的主题、特点及作家创作风格和背景的曾经的主流研究,而是更关注一些通常被认为是边缘的而往往被忽视的文学课题的深入研究,如对莎士比亚剧中“男孩演员”(boy player)的研究,关于维多利亚时期“胡言乱语”(non―sense)的研究,简・奥斯汀作品中服饰、茶室和风景的研究,女性歇斯底里的研究,战争在音乐诗歌中的悲剧表现的研究,以及当代文学作品中丑陋情感如耻辱、偏执、绝望、愤怒的研究等等,与文学相关的批评理论、哲学思想在教学中也占相当比重。但万变不离其宗,英文系作为文学专门研究院系的办学宗旨近一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其英语文学的主宰地位也从来没有动摇过。“立足根本”、专心“文学”使剑桥英文系在当今快餐文化的社会依然能傲居“世界一流”。
近百年来剑桥英文系对纯文学的坚持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得益于剑桥大学对院系学术追求的保障。没有大学的保障,何来院系的稳定?
“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是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其保持世界一流大学地位的关键。剑桥之所以出了近80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成为世界上获诺奖人数最多的学府(当然还有更多的没获奖却名垂青史的文人学者和科学家们),剑桥美丽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几百年不变的历史传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人心的从容和淡定是潜心做学问的前提,而心的宁静是需要有一个稳定安宁的学术氛围和美丽宁静的大学校园来保障的。“学术”的追求和“教养”的培养都是需要持久的稳定和从容的心态作为前提的。只有坚持自己的传统、保持自己的风格,不随波逐流,不为社会的浮躁功利所染,才能保持平和、从容和淡定,才能安心地做好学问,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这是否能给我们国内的大学一些启示?所以当我们再提“要建世界一流大学”、“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时,是否先思考一下接轨些什么?怎样接轨?
三、立足根本才是高校人文基础性专业的生存之道
“立足根本”是一所高校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也是所有基础学科和专业的生存之道。英语专业首先要定位在“英语”这个学科之上,而“英语学科”又要定位在“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两个专业方向基础之上。所以英语专业的教学首先应该是英语语言学和文学的教与学,然后才是其他知识的学习,即使社会时代需要英语与其他专业复合,前提也是先把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基本功打扎实了,让“英语语言文学”名至实归,然后才能谈得上复合,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决不能舍本逐末。只要“英语语言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科的性质还没有改变,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拿到的还是文学学士学位,那么英语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地位就不容改变。
英语文学边缘化和英语专业复合热只是“教育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应用化”和“复合化”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的普通高校基础性专业。2010年初,在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上海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有四所学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察语文科目,或干脆规定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语文在自主招生中遭遇了空前的边缘化,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为什么英语是文理科学生必考的,而语文不是呢,不都是语言吗?”针对高校汉语教学的“弱化”现象,张少雄教授感慨道:“很多国家都有针对本国人的全国性国语等级考试,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却没有类似的全国性汉语等级考试。很多国家建议或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特定的国语等级考试,而在中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却要求学生参加全国性英语四级或六级测试并将考试成绩与学历证及学位证挂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汉语边缘化”同“英语文学边缘化”一样都不是个别现象,除去那些专门培养高深专业人才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985”高校之外,普通高校几乎所有的基础性学科,在改革发展的同时都面临着“教育市场经济化”的巨大挑战,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专业,因为难以像应用性学科一般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其学科和专业地位在许多高校正日趋边缘化,面临着生存危机。
不少大学,尤其是后起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因为自身师资力量和招生生源等原因,将原有或新增的人文社会学科应用化或复合化,其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等均追求应用性和复合性,形成一股应用化和复合化风潮,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均存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专业和学科设置中忽视基础性学科和专业,如英语专业语言学、文学边缘化现象严重;汉语语言文学不重语言文学而重新闻传媒,语言学不重普通语言学而重应用语言学;二是将基础性专业、学科改造为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学科,如英语专业教学让位于经贸、商务、旅游英语,汉语专业教学让位于传媒、新闻、文秘、公共关系、行政管理等应用型或复合型专业方向;三是在课程设置中将基础性专业、学科操作成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如汉语专业大幅度削减汉语文学课,加大了新闻传媒的比重;历史专业变相为专门史研究,如现代革命史,再变相为旅游管理;哲学专业拓展为管理哲学、领导哲学、表达哲学等等;四是基础性专业课程教学不注重基础性内容,应该讲读原典的课程不讲原典而以关于书的书了事,如文学课只简介文学史,不阅读原著;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学生普遍没读过几本原典或元典。
人文社会科学不是不可以有应用性专业和学科,但不能是单一应用型,更不能以牺牲基础性专业学科为代价。没有基础性学科,应用型和复合型学科就没有理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1997)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分为三大类型:理论型、基础研究准备型和技能型。前两类都是基础型,正是因为如此,在高校学科目录中多数人文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第一个都是基础性学科,如“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和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普通语言学”和三级学科“语音学”都是基础性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要真正繁荣,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性学科;而基础性学科的应然路径都是基础性经典的积淀,如果没有贯穿大学四年的理论和基础的积淀,又何谈能应用于实践?
当下国内高校的基础性专业应用化和复合化风潮对相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是一种伤害,不仅会影响大学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有可能造成未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一窝蜂跟风复合,对学生的未来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势必将陷入误人子弟的恶性循环。对此陈漠曾撰文道:
十多年来风水轮流转,各种热门专业层出不穷,如果大学是公司,什么流行就一窝蜂仿它、山寨它、做滥它。早些年流行经济类专业,各个大学、学院纷纷开设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后来又流行法学,人人都想着进公检法,过“律考”;接下来是工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广告学、市场与营销等市场管理专业;没几年风头又转到了IT行业,于是计算机类学科汗牛充栋;然后是影视、艺术、表演、播音与主持类专业挤破了头,连工科院校都敢设影视学院;最后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管理、动漫设计等热得烫手……然而,看看十多年来的大学热门专业,几乎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走向:经济数字虽然高亢,学经济学的学生大多不过在当会计和营业员。“律考”通过率低得可以媲美公务员考试,而公检法早就人满为患。学商科的去卖保健品、搞传销,学计算机的在网吧里当管理员……
高校办学决不能失本,不能舍本逐末。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长久大计,岂能随波逐流?人心的浮躁是教育的大忌。与剑桥的古老从容淡定相比,国内的许多高校中人心浮躁焦虑,处处充斥着短视的急功近利和快餐式的速成,令人痛心之余是否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中国的大学怎么了?曾经是象牙塔的学术圣地,心灵的一方净土,怎么就成了充斥着世俗气息的商业化校园?曾经是天之骄子的莘莘学子们怎么就成了速成的复合品?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大学”,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能“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吗?在一个充斥着浮躁焦虑的校园里,没有了象牙塔的安宁和单纯,师生们还能安心读书做学问吗?“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学术”、“教养”都不是可以靠“快餐文化”“速成”得了的,必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而且是从从容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到的。普通高校的人文社科基础性专业要继续生存,就一定要先把自己专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守好了,“立足根本”才是当下在“实用主义”、“功利化”冲击下被“边缘化”的所有基础性专业的共同求生之道。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少点波动不安,多点宁静平和,让师生们都能从容淡定地在象牙塔里潜心做点学问,成为有教养的人。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我们的决策者们应该多些远见少些短视,先将学生的专业基础打扎实了,未来自由发展的空间才会无限。立足根本是普通高校基础性专业的生存之道,英语专业如此,汉语专业也如此,所有的人文社科基础性专业都应如此!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
[2]李莎.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黑河学刊,2010(12)
[3]黄正泉.路在何方: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1):42
1、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身上的神秘异象很多,从出生时就开始了。据《史记·高祖本纪》上记载,刘邦不是他爹刘大叔的儿子,而是龙的儿子,龙的传人。
2、传说刘邦的母亲也就是刘大妈有一天在河边睡着了,睡梦中刘大妈梦中竟与一神仙不期而遇,还发生了关系。而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刘大叔出来寻找妻子,找到河边,看见有一条蛟龙伏在妻子身上。
3、结果,刘大妈回家后不久怀孕,生下了刘邦。据说出生后的刘邦是“隆准而龙颜”,隆准即高鼻子,至于“龙颜”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总之是大富大贵的相貌。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