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史记高祖本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刘邦的机智狡诈
应当说,刘邦虽然不是读书人,但他的智商是相当高的。这首先由张良的口中道出。张良原本是要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的,他只是路遇刘邦军队,但这一初识使张良相见恨晚:“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留侯世家二十五》)这说明刘邦是“天才”,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天赋。刘邦还很擅长智力急转弯。汉四年,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愿为假王。起初汉王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当时汉王正被项羽围困荥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并附耳语,怕生变故。于是,汉王顿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可谓机智,善顺风使舵。有时刘邦的机智中又常有狡诈的成分。广武对军,刘邦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高祖本纪第八》)这一随机应变的军中智诈可谓极知轻重,刘邦似乎是一个妙本天成的出色演员。另外,一出尽人皆知的鸿门宴大戏也充分例证了刘邦的表演才能。
二、刘邦为宽大长者
机智狡诈的刘邦似乎怎么也与宽大长者沾不上边,但这又确是刘邦优胜于项羽的一面。秦末讨论兵攻咸阳的时候,怀王诸老将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高祖本纪第八》)无独有偶,刘邦率军西过高阳时,郦食其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高祖本纪第八》)刘邦在伐秦的过程中也确实不负所望,具有大人长者的风度。刘邦听从南阳城守舍人陈恢的建议,劝降宛城城池数十座,既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加快了进军的步伐;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第八》)唐代李观《项籍碑铭序》说:“噫,从始而言之,盖天理有素乎!故生项以静难,生汉以牧人。静难者授勇,牧人者授仁。”
三、刘邦的政治远见
从整个秦末战争过程看,刘邦具有一统天下的帝王之志,它的站位自然比项羽高得多。比如:关于定都的问题,“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高祖本纪第八》)刘邦截然不像项羽怒烹说者的“沐猴而冠”的行为。还如关于分封诸侯的问题,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高祖本纪第八》)这与项羽在天下未定之时就大肆分封十八路诸侯致使很快就造成自己后院着火的情境大相径庭。宋代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六云:“羽皆以为按甲休兵为天下盟主之时,不知汉之心不尽得天下不止也。”凌氏《史记评林•项羽本纪》中明代凌稚隆批语:“项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岂知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
四、刘邦的知人善任
很多人也许以为刘邦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本事,怎么能与叱咤风云的项羽相抗衡呢?其实,刘邦最大的优点(也是本事)莫过于对人才的合理使用。刘邦能把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聚拢到自己的麾下(且韩信、陈平还是从项羽阵营转投过来的),如太阳周围运行着众多的行星,共同构成了一片辉煌灿烂的星空。张良入咸阳约法三章的建议、入汉中火烧栈道的绝计、行功先封雍齿之谋、入都关中的计策;陈平离间项羽范曾的反间计、荥阳突围的金蝉脱壳计、伪游云梦擒韩信及其他六出奇计;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等等,在刘邦的建国征途中无不至关重要,也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壮美的活剧。正如韩信所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得人才者得天下,刘邦践行了这一法则,孰谓刘邦无才?
刘邦有对儒生郦食其的重视和接纳:“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高祖本纪第八》)对于识人,刘邦又有一番高论:汉五年,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他曾给众将打过一个比方:“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萧相国世家二十三》)这一比喻可谓发人深省,非常人所能道出。刘邦临终前的吕后问计更说明了刘邦的识人之明:“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高祖本纪第八》)如果说这些是比较写实的记载,那么刘邦相吴濞谋反的情节就很神秘了:“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假若果真如此,刘邦的知人之明简直就是“天授”了。
五、刘邦性格的复杂性
刘邦的性格是很丰富而复杂的。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个性不可能单纯到清澈见底,他必须有让人摸不透的地方。很多人经常谈到刘邦的流氓无赖性,但笔者以为这绝非是很单纯的流氓无赖,它还含有很丰富的因素。广武对军,项羽以烹太公相要挟,这时刘邦怎么办?学三国中的徐庶吗?那就绝然不是一个政治家了。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第七》)项羽是拿太公作法码进行要挟,刘邦这样看似满不在乎的回答倒使项羽没有什么“杀手锏”了,这有刘邦的机智在里面;“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高祖本纪第八》)这是刘邦独有而项羽绝无的幽默方式;“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虽然刘邦很荒诞无赖,但他又绝非桀纣一流,所以这一破天荒的玩笑中又有他的大度在;吕公请客,“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本纪第八》)这又似乎有一股豪侠的脱略和胆气让人望尘莫及;至于叔孙通定制,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刘邦入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羽本纪第七》)彭城败逃,“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第七》)一骑士曾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这些则多可以证明其流氓无赖性。另外,刘邦的猜忌功臣之心昭然若揭(尤其是对萧何、韩信的猜忌)。李贽《藏书》曰:高祖“疑何之心,卒于何相终始”。唐顺之《精选批点史记》卷二:“汉高祖之狙诈猜忌,鲍生知之,召平知之,又一客知之,史公又从而反复著明之,而读者不察,犹谓其豁达大度,何哉?”
综上所述,刘邦性格的丰富性和他不同常人(起码要比项羽更优)的政治素质,是他取得最终胜利的法宝,他成为一个动乱年代的最终王者绝不是误打误撞、小人得志,它的力挽乾坤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
[2]韩兆琦:《史记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
[3]王冉冉:《史记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进行《选读》的教学无疑是教学实践中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在“应试”大山的压迫和遮蔽下,文言文的教学,特别是《选读》这样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长篇巨作” ,不仅使文言文的学习成为苦役,也使语文课枯燥而令人生厌,只要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严酷现状依旧,选修课的命运大抵也只能沦为某种附庸或点缀。本文尝试以苏教版《选读》为例,浅析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大胆取舍文本,精心合理剪裁
《〈史记〉选读》共分八个专题,如《选读》全书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研究《史记》”这些专题,前六个分别从作者、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方面选择文本,后两个专题则谈影响和研究,显然专题三至六是重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全书,每一个专题,每一个篇目都能做到如数家珍。熟知全书,就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精选一些篇目来教学。既然是选修教材,那么必然可精“选” 。选择这些篇目的原则是:一要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二要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远大志向、坎坷经历和“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三是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体会太史公的人本主义精神。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未囿于教材编排体系,而是据实际需要,大胆取舍,合理裁减,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先是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系列,包括《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等六篇文章;后是汉代风云人物系列,包括《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 、《魏公子列传》 、《淮阴侯列传》等四篇文章;最后才是司马迁及其《史记》 。这样由易及难,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开始就能亲近《史记》 ,而非对之敬而远之。
二、立足文言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在《〈史记〉选读》选修课的教学中,如果只在文本外环绕而不进入文本,只分析人物的情感精神而不抓字词句,肯定是失败的。换句话说,语文选修课程张扬“人文性”不能以牺牲知识教学为代价,必须兼顾其“工具性”。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将《史记》讲成“百家讲坛”,将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人生哲学课”,很可能使《〈史记〉选读》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误区。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基本呈现方式中“探讨”是核心,“研习”是基础,彼此交叉又互相交融。文本研习的核心并不在于“讲”,而在于“读”。“读”本身可以加强理解,出声的“读”,还可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断句的能力。
高考文科语文卷必考文言断句,从提高应试能力的角度也应指导学生多朗读,而不应默读。文本研习重在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选文均有相当的篇幅,如果教师一味串讲,一费课时,二显枯燥,这样的教学只会让老师叫苦连天,使学生终无所获。
《史记》的语言历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语言朴素简练、通俗流畅,既舒缓从容、庄谐有致又富于变化。因此阅读《史记》 ,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无论是讲读还是自读,都要重视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品味、揣摩、理解。
《〈史记〉选读》的教学方式可依从于内容的不同而相应地选择。如对《太史公自序》等语言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文章可采用讲授式,对后人争议颇多史家研究较多的篇目如《项羽本纪》 、《淮阴侯列传》等可采用探究式,也可以专家座谈、辩论会等形式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另外适当的音像资料补充也很有必要。
问题探讨教学可以抓住教材中的“阅读与探讨”,开展课堂讨论,如讲授《魏公子列传》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侯生为何北乡自刭”,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义节操守。也可以结合教材后的“参考选题”,组织学生写作研究性小论文。如学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可让学生围绕“性格影响命运”进行写作,有助于引导学生追求人格的完善。活动体验可以进行观赏电影、组织辩论赛、改编剧本等活动。
三、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探究意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史记〉选读》中所选的诸多传主更是充满人格魅力,我们要教会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以及自尊刚强的人生态度。
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事实的同时,又给了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探讨《〈史记〉选读》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这部文史巨著闪烁着的人文精神光彩。学生可通过对文本所呈现的人生智慧和人生价值的反思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1、上宫阙的拼音:shàng gōng què。多用于名字。
2、上宫:运气术语。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宫属土音,对应六气,故上宫指太阴湿土司天。出《素问·五常政大论》。
3、宫阙:宫阙是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因宫门外有双阙,故称宫阙。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高考题;课本;变式;学生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前不久在我校举行了全市对外公开课,笔者有幸被选中,通过前期的准备、课堂的呈现及反思,收获颇多,故将教学设计与思路整理成章,以之作为我们今后高三复习借鉴及推广之用.
基本情况
1. 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这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再次接触到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已经不太陌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四星级高中的理科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但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加之少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因此,教师要变换常规的复习模式,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2. 教材内容分析
作为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重点内容,它是江苏高考第18题常选考题,08年、09年连续两年考查了直线与圆的知识.《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中指出:直线的方程(C级)、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C级),直线与圆、圆与圆的性质关系(B级). 这节课有两个难点之处:①直线设成点斜式来处理切线、弦长等问题时,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易漏;②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为此,如何立足教材,结合高考风向标,利用教材来解决以上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课本问题的变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对切线、切线长、弦长、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例题的变式与类比,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水平和想象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做”数学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积极思维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切线、切线长、弦长、定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在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
教学过程实录(简案)
1. 创设情境(以高考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前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分别探究了直线的知识和圆的知识,那么直线与圆在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美妙火花呢?(板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首先让我们先到高考战场上看一看,高考考什么?(2009江苏卷及2011江苏卷第18题,题目:略)
学生1:弦长问题、定点问题、定值问题. (教师板书)
评析:以高考考题为引导,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的知识点,使学生直观上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2. 回归课本(整合课本题,让学生参与变化课本题,从而达到提炼的效果)
教师: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今年的考试说明. 直线的方程(C级),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C级),直线与圆(B级),要求还是很高的. 圆与后面的椭圆将是我们江苏第18题产生考题的一块良土,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还是先请同学们回归课本P101-P103.
课本例2:求过点A(-1,4)且与圆相切的直线方程;
课本例3:求直线x-y+2=0被圆x2+y2=4截得的弦长.
请预习,然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断?(2)课本介绍了哪几种题型?
学生2:?摇d>r?圳相离?圳Δ
(几何法)d=r?圳相切?圳Δ=0(代数法)
d0
(教师板书,用几何画板展示运动过程)
学生3:例2考查了求切线的问题,例3考查了求弦长问题
评析:课本是学生知识的来源地,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重视教材的态度尤为重要,而且教材往往也是产生考题的一块热土,不容忽视.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两道课本题还有点遗憾之处,同学们能否将例2中A点坐标改变一下,对例3反向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易错题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完成.
例2变式1:求过点A( , )且与圆C:(x-2)2+(y-3)2=1相切的直线方程;
例3变式:若过点A,5的直线l与圆C:(x-2)2+(y-3)2=1交于B,D两点,BD=________时,求直线l的方程;
对例2变式1:学生4:取A(1,4),学生5:取A(1,5),学生6:取A(3,3)……
教师用几何画板展示取点过程.
教师: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7:过一点作圆的切线的条数情况,可先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在圆外一定有两条,若只求出一个k, 则还要考虑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易漏……
对例3变式:学生8:取BD=,学生9:取BD=2……
教师: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10:过一点作圆的割线的条数情况,可先判断弦长:如果弦长小于半径一定有两条,若只求出一个k, 则还要考虑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易漏……
教师:那么弦长又如何求呢?
学生11:d2+2=r2. 其中d为弦心距, l为弦长.
评析:通过学生对课本两个例题的变化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强化了对k不存在的认识及切线、弦长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此时教师只需坐享其成即可,课堂效果显而易见——高效,较之让学生死板看例题或做题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教师:对例2的价值我们还可以再挖掘,问题:例2变式2,求切线短AB的长.
学生12:由AB2+R2=AC2得:AB=3.
教师:例2变式3:若过点A(-1,4)的直线与圆C:(x-2)2+(y-3)2=1分别相切于点B和点D, 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学生13:可转化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所以SABCD=2SABC=AB.
教师:老师觉得还不够味,如果将A点放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那又如何呢?(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课堂达到一个)
学生14:4x+y=0,学?摇生15:x=-1……
教师:例2变式4:若过直线l:4x+y=0上任一点A向圆C:(x-2)2+(y-3)2=1引切线且切点分别为B,D
(1)试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2)求证:经过A,B,C三点的圆过定点(异于点C). (学生板书)
图1
学生16:(1)思路一(代数法):
(1)设A(x0,-4x0),可得AC2=(x0-2)2+(-4x0-3)2,
所以AB = .
当x0=-=-时, Smin=·.
学生17:(2)思路一(代数法):证明:因为∠ABC=90°,所以 ·=0. 设B(x,y),?摇可得(x-x0)(x-2)+(y+4x0)·(y-3)=0,所以(-x+4y-10)x0+x2-2x+y2-3y=0.?摇?摇-x+4y-10=0,x2-2x+y2-3y=0?圯x=-,y=,
或x=2,y=3. 因此A,B,C三点的圆恒过H-,.
此时可以请两位学生分别点评以上两位学生的解答,同时请问有无其他考虑途径.
学生18、学生16:最终转化为函数来求解最值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此时教师不着急让他回答,而是另外请一位学生,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19:(1)思路二(几何法):
由学生13解答可知SABCD=2SABC=AB=,所以当AC最小时SABCD有最小值,由数形结合可知AC的最小值即为C点到l的距离,易得:Smin=.
教师:请同学们算一算kCH的值将有何发现?请告诉我.
学生20: 此时学生很容易得出CH与l垂直,由平面几何知识易得:通过作l的垂线,垂足H即为所求定点.
此时教师可板书求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①代数法;②几何法; ③利用不等式.求定点问题的一般方法:①代数法(先整理为f(x,y)+mg(x,y)=0然后由f(x,y)=0,g(x,y)=0求出定点);②几何法等.
评析:此题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板演与学生互评互点、自身实践,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较数与形及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优与劣.
3. 高考试题的巧妙处理与研究(深化重点)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定值问题的处理方法.
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O:x2+y2=4,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结AC,并延长交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对任意k>0,求证:kPA·kPB=-2.
图2
此题可以课前让学生预习,然后教师从以下三种解答中选两种进行板书,还有一种可以用投影展示出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容量.
思路一:(利用圆特有的性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设P(x0,y0),则A(-x0,-y0),C(x0,0),所以kAC==. 因为PBAC,所以kPB=-. 又因为kAP==,所以kPA·kPB=×-=-2.
思路二:(利用点差法,注重式子的结构特征)
证明:设P(x1,y1),B(x2,y2),则C(x1,0),A(-x1,-y1). 易得kPA=,kPB=.
因为x+y=4,x+y=4,所以(x1-x2)(x1+x2)= -(y1-y2)(y1+y2),变形得=-. 因为kAB=kAC,所以=,所以kPA·kPB=-·2=-2.
(投影,让生21点评)思路三?摇:(通过设直线,求出点坐标)
设A(xA,yA),P(xP,yP),C(xP,0),设lAP:y=kx. 由y=kx,x2+y2=4 得C,0,A,-.所以kAB===,kPB==-,于是 kPA·kPB=-2.
评析:通过前两种解答,教师可以提问:结论是否与半径有关呢?
学生们会很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定值.
教师:我们知道圆和椭圆是一家,那么推广到椭圆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此题进行改编.
学生22: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1(a>b>0),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 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结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 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对任意k>0,求证:kPA·kPB为定值.
图3
学生23:(师生互动)按照思路二的方法易得:kPA·kPB=-.
此时再让学生看2011年江苏高考第18题,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那么双曲线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形成结论.
评析:对高考题我们可以加工后再用,本题的处理可谓神来之笔,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深化了对定值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 通过解决圆中定值问题,让学生类比到椭圆,再类比到双曲线,得出一般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类比到椭圆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即2011年江苏高考18题的求解,从而达到了课堂的最高点. 同时,又为下一节课复习圆锥曲线埋下了伏笔,激起学生们对下一节课探究的兴趣与好奇,起到了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良好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思
1. 立足“教材”,玩弄教材——基础知识,一网打尽
作为一堂高效的高三一轮复习课,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更不能读课本或单纯地做题目. 这样既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用出新意,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可对教材作一全面的整合,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而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利用好教材,更没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然后用之即可,久而久之,学生便觉得无味、也无趣. 这就要求教师从备书本与备教材做起,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立足“学生”,突出主体——尽显纯天然课堂
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为之思考的问题.在高三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不放心,进而导致教师一人讲课精彩,满堂灌. 长此以往,效率低下,学生厌学.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投学生所好,贴近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 教师可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现有学习能力下,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从课本出发,以及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参与变式、归纳、类比、总结,让学生自觅知识,自悟性质,人人参与,从而达到了 “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
3. 立足“高考”,突出目标——精确击破各个重难点
1、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身上的神秘异象很多,从出生时就开始了。据《史记·高祖本纪》上记载,刘邦不是他爹刘大叔的儿子,而是龙的儿子,龙的传人。
2、传说刘邦的母亲也就是刘大妈有一天在河边睡着了,睡梦中刘大妈梦中竟与一神仙不期而遇,还发生了关系。而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刘大叔出来寻找妻子,找到河边,看见有一条蛟龙伏在妻子身上。
3、结果,刘大妈回家后不久怀孕,生下了刘邦。据说出生后的刘邦是“隆准而龙颜”,隆准即高鼻子,至于“龙颜”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总之是大富大贵的相貌。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