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华侨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范文第1篇

历史表明,一家追求卓越的企业,必须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

华侨城集团诞生于1985年。31年间,华侨城不断引领和超越,不断续写着市场和行业的未来。从主题公园的开拓者和集大成者,到文化产业多维布局形成集群,再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示范者,驱动华侨城一路发展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华侨城意识到,“一招鲜,吃遍天”的老思路已成为过去,不创新就会落后。

近年来,随着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华侨城集团适时启动战略转型,在“旅游+地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业务与城镇化、互联网等领域融合。

在新的战略思想指导下,2016年华侨城已进入了新的快车道,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新业态,公司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创新思维 力推改革新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旅游业也不例外。过去,旅游多为“观光型”,“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游客看完就走,深度不够,“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如今,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已开始升级为“度假型”,更注重体验和互动。

这对中国旅游业提出了新挑战,即度假型旅游需求大,但相应的供给没跟上。

旅游业该如何应对新常态?如何才能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回得去、还想来”?华侨城将目光投向了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城镇化并不是简单地造城,而是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即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30多年来,华侨城造就了“文化”“旅游”与“造城”的核心竞争力。只不过,过去的“旅游+地产”模式造的是“小城”。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说是华侨城核心业务的延续与提升,如果把握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华侨城的核心业务将从度假“村”变成一个“镇”,与居住、健康产业结合起来,将实现从“旅游地产企业”向“城市综合服务商”的转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文化+旅游+城镇化”成为华侨城集团的新战略,并开始在全国设点布局,开启了华侨城集团的新时代。

多措并举 深耕主业创佳绩

作为华侨城集团的重要一员,2016年,武汉华侨城继续深耕主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华侨城在华中地区的品牌影响力。

欢乐海洋二期项目“五一”惊艳开园,是武汉欢乐谷探索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尝试,以蓝色“海洋文化”为背景,以合家欢项目为主打,引发全民“家庭出游”的旅游娱乐新风潮。包括华中首个7D球幕飞行影院“飞越长江”、5D模拟过山车两大科技体验设备和5项家庭互动游乐项目,自开放以来深受游客一致好评及30家强势媒体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公园的产品吸引力,助推公园经营进入新高度。

2016年,武汉欢乐谷、玛雅海滩水公园首次实现“一票双园”联动经营。在暑期联合推出“水陆狂欢”概念,以“无狂欢,不夏天”的概念打造水、陆不同风格的狂欢节,水公园推出全民Running man、泡沫大战等丰富精彩的主题活动,以及激情狂欢盛宴DJ、巴西桑巴等互动表演,打造华中最大露天派对,与欢乐谷的泼水节、啤酒节活动相互呼应,为游客带来一场顶级狂欢盛典。

2016年,武汉华侨城精心打造更生态、更人文、更纯净的高端亲水社区,对东湖湖岸景观进行升级式保护,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湖居体验。以“幸福就在华侨城”为理念,华侨城在旗下纯水岸东湖生态社区,引导着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搭建完备的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华侨城将东湖沿岸100-150米最好的区域退让出来,打造成为一个公共的区域,对所有市民开放。这座生态艺术公园,拥有 13万平方米湿地公园、1公里银杏大道、 10公顷原生水杉林,并在尊重和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园林雕琢,为游客呈现“花田、丘林、草地、湿地”等不同的景观空间,让居民感受身心的放松和艺术的熏陶。华侨城打造的1.4万方“运动生活中心”,为武汉社区最大的运动配套,伴随公园内的慢跑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滨湖体验,在运动中与艺术、自然进行亲密对话。华侨城持续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将人文、艺术、生态和运动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文化线路。关注生活品质,打造人文关怀,华侨城通过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的构建,将幸福感灌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孕育城市全新生活方式。

武汉华侨城坚持创想精神,不断超越自我,每个项目及细节都考究周详,精益求精,循序渐进,努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

积极作为 抢占市场制高点

2016年,围绕“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发展思路,武汉华侨城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打造集团在华中地区的发展新平台。

新项目拓展旗开得胜。2016年8月9日,武汉华侨城市场化拿地赢得满堂红,顺利拍得杨春湖启动区P(2016)072(A地块)。该地块为杨春湖启动区的核心地块,具有引领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发展风向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秉承“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业内优秀企业“金茂”、“首开”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杨春湖启动区P(2016)074(C地块),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施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型开发与运营模式的深厚经验,华侨城旨在打造全新的城市综合体,助推武汉新门户――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的崛起。

以杨春湖启动区为起点,武汉华侨城正式开启进驻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发展的新平台,破题“一城多点”发展战略,抓紧在武汉三镇布点,持续做大武汉本地市场。与此同时,武汉华侨城还拓展视野,将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对华中区域重点城市开展市场资源调研,力争华中区域项目拓展早日落地。

勇于担当 争做“城市合伙人”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央企,华侨城深知,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光是做一些公益活动,更应积极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当地百姓受益。

当前,中气十足的武汉,正举全市之力,吹响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号角。大江大湖大武汉,不仅需要做大经济总量、壮大城市实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功能。为此,武汉发出了“城市合伙人”邀约,邀请社会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城市。

2016年,武汉华侨城积极响应武汉城市发展的号召,全速推进建设步伐,与城市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参与城市创新决策,参与城市大事件及活动的策源与实施,把华侨城从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城市的“造梦者”,成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合伙人”,助力武汉向世界级城市昂首迈进。

通过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深厚实力和影响力,武汉华侨城极大完善了东湖旅游产品体系,助力东湖晋级为国家5A级风景区,成为聚合武汉城市品牌的巨大产业力量。

凭借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公共艺术等方面的深厚经验,武汉华侨城独创性地提炼出“现代服务业成片综合开发与运营模式”,将旅游、文化、艺术、生态、商业、教育等要素充分融合,逐步兑现“四大文化公园”“三大人文中心”“两大主题酒店”“一个国际文化湾区”“一个人文社区” 的版块运营,形成立足自然生态之上,艺术与生态和谐的华侨城式优质生活。

华侨城开发的主题公园群,不仅助力武汉成为华中旅游文化的全新地标,还不断拉动关联收入,创造了就业岗位,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一切,体现了武汉华侨城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企业担当,和作为一个城市合伙人的重要使命。

与此同时,执掌文化大旗的华侨城,还赋予城市更多的活力与内涵。从2013年起,华侨城全力推进多元运动赛事开展,助力武汉向国家级规格的城市运动HYPERLINK策源地发展。2016年,华侨城首次冠名赞助武汉国际马拉松,并以全新的跑团风采亮相“汉马”,并将欢乐谷作为“汉马”的终点站,让世界看到华侨城崭新面貌。

华侨城持续关注武汉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分别冠名赞助第28届、第30届、第31届、第32届“楚才作文竞赛”,并开展“楚才大讲堂”等系列儿童公益活动,以文化灌溉幼苗,孕育城市下一代的精神气质。

连续四年举办“东湖全国青年雕塑邀请展”,数千名青年雕塑家呈现了他们的艺术观点; 41座满载创意和灵感的雕塑落户东湖,融入武汉人的生活。四年时间,为公共艺术的培育提供土壤,鼓励着青年艺术家的发芽成长,更让艺术点亮生活。

华侨文化范文第2篇

校园空间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项目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趋同的情况下,以“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为主题,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场所精神”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关键词:

校园景观、景观设计、生命文化、场所精神

一. 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涉及到人的身心两个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1]。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二. 项目背景分析: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三. 现状分析

地理位置: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地形地貌:区位条件优越,地质条件良好,位于高校园区主轴与湖岸交界处,依山面水,由北向南缓缓坡向开阔湖面。其北面孙坂路与高速路引线相隔,西北面毗邻集美文教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西南面有宽阔的集美大道。基地内有水渠若干,多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中部与北部有小山兑山,由南北望校园与天马山融为一体。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规划目标是高质量新校区、具备完善配套设施、体现华大特色――侨校特色和工程院校特色、充分体现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点

四. 设计主题分析

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五. 设计理念分析

设计方案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理念之一是场所精神中如果能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且理念之二是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主题之一也是以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表现了穆尔所提出校园“场所精神”。

六. 设计原则分析

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2、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

3、分期规划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资源共享原则

七. 用地布局分析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八. 功能结构组织和景观特色分析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

文化线――文脉

水景线――水脉

生态线――绿脉

游乐线――嬉脉

历史线――史线

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的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十. 道路交通设计分析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Ⅳ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十一. 植物设计分析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并且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并且表示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十二.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分析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华侨文化范文第3篇

一天,小兔、小松鼠和小猴一起去游玩。忽然,小松鼠大叫:“我听见有人在对我说悄悄话。”别人都以为小松鼠在开玩笑,因为她们是走在大街上,那么喧闹,怎么可能听见别人在跟自己说悄悄话呢?“是真的。”小松鼠很认真地说,“不信,你们听!”小动物们都仔仔细细地听,时不时摇摇头。“没有呀!”动物们异口同声地说。

“孩子们,你们在干什么呀!”风爷爷迈着沉重地脚步走来,边走边说。“哦,是风爷爷呀!”小兔反应快,“小松鼠说她听见了有人在跟她说悄悄话,可是你看呀,在这么吵闹的地方,怎么可能听见有人对她说悄悄话呢?”风爷爷低头沉思了一会,抬起头来说:“跟我来。”

他们来到金灿灿地麦田里,七星瓢虫忙着捉蝗虫。“七星瓢虫大婶,你听见过谁在对你说悄悄话吗?”“哦,听过,但不是对我说,我听见蝗虫们说悄悄话,便知道他们在哪了。”七星瓢虫说。

他们又来到森林中,夏天的森林里有知了叫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对着知了问:“知了姐姐,你听见过谁对你说悄悄话吗?”“没有,我一到夏天就‘知了知了 ’地叫,没听见什么悄悄话呀!”知了回答道。

风爷爷再一次把他们带到原来的大街上,风对动物们说:“你们明白了吗?”看着动物们疑惑的目光,风爷爷拿出一枚森林币(小动物的钱币,就和硬币一样)扔到地上,在大街上的动物们几乎都回过头去看了看风。“明白了吗?”风说,“只要仔细听,你就会发现许多。像七星瓢虫通过仔细听知道了蝗虫们在说悄悄话,就知道了他们所在的位置,而知了在叫,中要我们仔细听说会知道夏天来了,而我扔下了森林币,小动物们听到了声音就回头看。”“哦,我知道了,只要仔细听,你会发现世界万物都在与你说悄悄话。”小猴回答道。风爷爷笑了笑,边往远处走边说:“记住,孩子们,仔细观察。哦,对了,小松鼠听见的悄悄话是我说的……”

华侨文化范文第4篇

一、青田华侨资本的形成和特点

青田华侨有近300年的历史,全县有华侨华人21万,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侨属16万多。青田华侨以西欧居多,主要分布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家,从事餐饮、皮革、服装、百货、进出口贸易等行业为主,部分华侨已进入科学文化界,少数华侨跻身政界。近年来,青田华侨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华侨资本也在不断壮大。20世纪以来,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华侨资本积累过程明显缩短,回流的速度逐步加快,原因与华侨在国外经济发展趋向有很大关系。总体来看,近年我县华侨资本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经营的产业多元化。过去华侨华人生存的依托主要是餐饮业、百货业和服装皮革加工等职业,特别是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的华侨,80%以餐饮业为生。经过几十年的资本原始积累,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经验,逐步减少了对餐饮业的依赖,开始涉足国际贸易、小百货、加工制造等行业。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青田华侨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如在房地产、建筑装修、旅游、摄影等行业,也出现了一批实业家。

2.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化。老一代华侨华人的产业大都以家庭宗族为基础,在管理上属于传统的家族型,这种管理方法在创业初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随着企业的成长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固守世袭的方式会妨碍产业的发展,不少华商已认识到这一点,因而转变观念,逐步摆脱传统保守的经营方式。同时,一批在国内有经商经验的人也纷纷走出国门,用较为现代的经营方式创办服装加工,开设中国特色商店等,在西班牙、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家,形成了鞋品、小百货、服饰等规模市场,充分显示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此外,青田华侨在经营中已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影响力,部分华侨通过创办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介绍,树立华人企业的良好形象。

3.与国内联系经常化。青田21万华侨华人中,现有5万人从事国际贸易,每年的贸易额约100亿美元。部分从事外贸的华侨经常回到国内洽谈业务,形成内外互动;部分华侨在国外建立了市场,在国内寻找加工点,往来频繁,成了有青田特色的“跨国商人”。同时,随着通讯和网络的发展,国内外的信息沟通变得非常便捷,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更多的华侨资本向国内回流,为青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青田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侨资引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近五年青田共引进侨资20多亿元,兴办外资企业42家,成立华侨投资的房地产公司11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调查情况看,华侨资本回流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华侨资本县内投资少,流失严重。至2005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87.41亿元,比年初增加4.77亿元,外币存款余额4.95亿美元,每年境外汇入汇款达到10亿多美元,民间资金达到130亿元。据估计,21万华侨拥有可动用的资金至少1000亿元,而回流到国内的为100亿左右,回流到县内的仅有20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田县21万海外侨胞多年积累的侨资数目相当可观,但投入到家乡的建设资金所占的比例却很少。另有数据显示,我县外资企业最多时曾达到97家,后来由于部分停产或外迁,目前全县仅有42家。外资企业数的减少,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县侨资在大量流失。

2.投资领域狭窄,结构单一。从投资结构看,华侨在青田的投资领域比较狭窄,产业比较单一,主要投向房地产业和水电业。近年来,华侨在县内投资兴建小水电站就达72座,华侨回乡创办的房地产公司达到11家,投资超过10亿元,而投入其他产业的资本却很少。

3.投资水平不高,缺乏长远的投资计划。近年来,华侨回乡投资迅速增多,原因是国内投资环境趋好,资本有利可图。部分华侨完成第一次资本积累后,大多通过国内亲眷投资的形式进行再投资。由于人经营能力有限,这一部分侨资大多以购房置业、消费享受为主,并无长远的投资计划,另外,大部分资金还处于闲散状态,没有进入投资领域。

三、对策建议

1.解决好如何吸引华侨资本的问题。华侨资本的大量外流,一方面是资本寻找更大获利空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吸引侨资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够到位。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吸引侨资的力度,拓宽渠道,创新方法,让更多的侨资服务于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要动员全民参与引侨资。充分利用民间的招商资源,通过亲情招商的形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向海外亲朋好友宣传青田,介绍青田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形成全民参与吸引侨资的良好氛围。二要举办文化节庆引侨资。大力弘扬华侨文化,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定期举办诸如“华侨文化节”之类的重大节庆和大型会展等活动,通过节庆活动,聚集人气,吸引华侨回乡投资。三要通过以侨带侨引侨资。要高度重视“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连带效应,利用大华侨、大集团和大公司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动员更多的华商和亲友来青田投资经商办企业。四要主动组团出国引侨资。有针对性地组织经贸考察招商团,赴华侨集居地洽谈交流,进一步了解华侨投资的意向,宣传青田的经济政策和投资项目,以诚招商,以信引资。五要加快产业延伸引侨资。做大青田外贸服装行业,并逐步向外贸服装的加工、配套等产业延伸,为八百胞进出口公司在家乡设立加工企业提供有效平台,实现八百贸联动,以贸引侨。六要畅通信息渠道引侨资。在《青田桥报》设立海外招商专栏,在“青田瓯联网”、“青田侨网”等网站设立“投资指南”、“为侨服务”、“外贸信息”、“外贸产品”等栏目,并与在欧洲青田人创办的“欧华网”等网站进行链接,与海外信息共享互通,形成新的招商渠道。

华侨文化范文第5篇

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果子也成熟,李子说:“你看看,农民伯伯很辛苦才种出我们来。”苹果说:“秋天都来了,农民伯伯们一定会来好好的保护我们,让我的生长多一些。”

天空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

田野里,稻子黄了,风一吹,它们弯着腰好像向人们报告丰收的讯息。

小池旁的枫树的叶子黄了,风一吹,树叶都飘下来了。蚂蚁见对面有粮食,蚂蚁做树叶做床,爬过去搬粮食,他们多么勤劳啊!

我们看完了,觉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