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工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工业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Cereal & Food Industry

主管单位:国家粮食局

主办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中国粮油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5026

国内刊号:32-1710/T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粮食与食品工业》(双月刊)创刊于2003年,是国家粮食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和中国粮油学会共同主办的集粮油基础理论、实际应用于一体的综合科技期刊,已成为米、面、油、食品、淀粉及深加工、仓储、检化验等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信息的良好载体,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技术、切磋技艺的合适平台,是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和发酵面食分会会刊、是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支持媒体。

食品工业范文第2篇

1.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基于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建立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对于来源不同的基因,基因工程根据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分子及微生物学,按照现代化的方式,实现杂种DNA分子的体外构建,通过活细胞的有效导入,完成生物遗传特性的全新转变,从而达到获得新品种的目的。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中,基因工程是关键组成,食品的包装、保藏等多个环节,都可以将该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包装材料的改变,达到降低食品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将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贮藏中,既是一种贮运方式的创新,也能获得食物贮藏期的有效延长。以延熟番茄为例,该种食物的生产就应用到了转基因技术,以调控乙烯合成途径这一办法来使乙烯的合成得到有效抑制,达到番茄延迟成熟、贮藏期延长的效果。

1.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中涉及多项生物学理论,既包括现代细胞生物学,也包括发育、遗传学,更对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运用。作为一种生物工程技术,细胞工程基于人们的需求,按照预先的设计,实施细胞层次的遗传操作,对细胞内含物进行重组,对细胞结构进行重组,从而实现生物功能以及生物结构的科学转变。通俗来讲,细胞工程主要是完成新物种的快速繁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应用了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生物学办法,引入了基因移植技术、核质移植技术等多项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办法,生物工程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看到细胞工程的渗入。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细胞工程更是得到了广泛的科学利用。

1.3酶工程

在生物技术中,酶工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质转化。就酶本身而言,是具有一定催化作用的,在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的这一作用,就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

1.4发酵工程

在生物技术组成中,发酵工程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发酵工程中,借助现代工程技术办法,通过对微生物特定功能的科学利用,实现对某一生产环节的有效控制,或是就此产生一种新的需求物质。

2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2.1肉类食品中的生物技术

在肉类食品生产中,通过生物技术的科学应用,既可以施行对肉类食物资源的有效改造,又能够实现对肉类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从而使肉制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加、肉类加工深度得到更大提升,推动肉类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2.2果蔬保鲜中的生物技术

现阶段,在果蔬保鲜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化学杀菌剂以及冷藏的处理方式了,然而,这样做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使用化学杀菌剂,果蔬中的残留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威胁;另一方面,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植物病原菌也会出现抗药性。鉴于此,需要用另一种果蔬保鲜处理方式来取代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杀菌剂,而且,新的果蔬保鲜处理还最好是对人体健康没有毒害威胁的,同时又具有高效防腐效用的,生物保鲜技术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国内外都加强了对这一保鲜技术的研究。据相关研究显示,茄子保鲜中应用木霉发酵液能达到极好的保鲜效果。实验发现,在20℃至25℃的贮藏温度范围内,茄子果实如果被木霉发酵液处理,可以保鲜贮藏长达20天。

2.3饮品中的生物技术

在饮品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使饮品的风味得到有效改变,也会使饮品品质发生变化,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发挥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饮品产业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的。据相关研究发现,在南瓜汁乳酸发酵饮料生产中,以5%的乳酸菌接种量1:1.75的南瓜浆和水配比,分别向里添加7%以及0.05%的蔗糖、蛋白糖,给以40℃以及8小时的发酵条件,由此得到的饮品,不仅可以保持稳定的外观,还有着酸甜适中的独特口感,深受大众欢迎。

2.4食品添加剂中的生物技术

当前,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生物技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型生产技术。在各种食品添加剂生产中,如何更好利用生物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在牛奶生产中,尤其是在双乙酸奶味香精生产中,可利用双乙酸乳酸乳杆菌进行发酵。向发酵液中,添加一定量的CuS04,可增加双乙酸活性,而添加一定量的0.1%柠檬酸钠,可抑制双乙酸还原酶。因此,制备的奶味香料,具有双乙酸的纯正奶油香味。

2.5食品包装中的生物技术

现阶段,在食品工业发展中,食品包装也更多的应用到了生物技术。而且,在包装食品毒理检测以及食品的防腐方面,生物技术应用也取得了效果。

2.6食品检测中的生物技术

评价食品品质、开展食品质量监督、实施食品生产监控、加强食品研究等,在食品检验的多个环节,生物技术检测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食品卫生检测环节,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提升食品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对于蔬菜食品,可以通过免疫分析、活体生物分析等生物技术办法来检测药物残留。同时,在药物残留检测环节,利用生物芯片技术也能获得准确的结论。再如,对于食品中是否含有病毒污染的检测,通过核酸聚合酶连锁反应这一生物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DNA和RN断,从而获得需要的检测数量。除此之外,将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检测,通过DNA指纹技术,食品原料是否掺假就可以准确的鉴定出来。而且,通过DNA指纹技术,也能判断出牛奶饮品中是否含有微量毒素。

3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前景展望

在高新技术中,生物技术虽然兴起没有多长时间,但却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多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全球性重点关注的问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粮食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得到科学的解决。可以说,生物技术出现而带来的种种经济、社会效益是无法预估的。而随着生物技术的继续发展,将其运用于食品工业,也必然会出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语

食品工业范文第3篇

漂烫是果蔬工业化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工序,其主要目的是使造成颜色、风味和质地变化的酶系统失活,如过氧化酶、多酚氧化酶、脂肪氧合酶和果胶酶[2]。传统漂烫方法为热水处理和蒸气漂烫,这些常规漂烫方法漂烫时间较长,造成产品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大量流失。而微波漂烫具有热穿透力强,加热速度快、营养物质损失少、能耗低和易于控制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Ponne等[3]对菠菜叶的不同漂烫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微波-蒸气漂烫的菜叶具有更好的质构,VC含量最高。与热水和蒸气漂烫相比,微波-蒸气漂烫明显改善了产品质量,这个结果与Dorantes-Alverez等的报道[4]相一致。而Devece等[5]认为,微波漂烫整块水果或蔬菜时,由于物料体积较大,加热不均匀,导致物料表面过热,因此微波不适合于大块物料的漂烫。微波漂烫在玉米保鲜方面也有相关报道。李清明等[6]利用微波漂烫技术对甜玉米进行保鲜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微波热烫处理后玉米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显著高于水煮和蒸气处理的产品,但微波热烫处理过程中易导致玉米籽粒失水,出现籽粒松散的现象。黄苇等[7]对微波-沸水结合灭菌和高温灭菌在软罐头玉米穗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沸水结合灭菌的甜玉米软罐头,其色泽比经121℃高温灭菌效果好;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其明亮度、色泽、总糖等指标均可达到显著水平。大量研究[2-3,7]表明,微波结合水或蒸气漂烫预处理具有更好的经济性,这是因为低成本的水或蒸气用于产品最初的升温,而使用成本较高的微波能完成产品内部的漂烫。目前,微波辅助漂烫在小规模生产中已初见成效,但是控制微波均匀性仍是设计大型微波漂烫设备的一个巨大挑战,还需要大量研究以探索新方法,确保加工过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温度的均一性。

2微波辅助干燥

微波干燥时,微波能透射到物料内部被水分吸收,将微波能转化为热能,使得物料内外同时升温。微波干燥具有干燥速度快、均匀加热等优点,但成本较高,因而还要结合其它干燥方法。微波辅助干燥是将微波能应用于不同干燥阶段,为其它干燥方法提供热量。微波辅助干燥可以较好地阻止热量散失,充分干燥物料,因而可以有效节约能源;进而避免单纯微波干燥造成的表面过硬、局部过热等现象。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微波辅助干燥技术。利用微波与空气对流干燥物料,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产品质量,且干燥耗能和加工时间也大大减少[8]。目前,微波辅助干燥技术凭借其产品质量稳定的优势获得相关企业的大量关注,特别是在国外,微波辅助干燥在食品、药品的干燥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一些成果已成功的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目前,中国关于微波辅助干燥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微波可以和多种干燥方法联合使用,微波-热风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应用较普遍[9]。在工业化生产中,隧道式微波-热风干燥主要用于意大利面食、饼干及油煎土豆片的终端去湿处理[10]。Altan等[11]对微波辅助气流干燥意大利通心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波与热风干燥相结合不仅缩短了干燥时间,而且改善了通心粉的质构特性及烹饪特性。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的张晓辛等[12]分别对的微波干燥、热风干燥及微波-热风组合干燥的方法、工艺、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纯微波干燥由于干燥时间短,瞬间产热量大,导致温度过高,无法连续作业,难以确保产品质量;纯气流干燥时间为6h;而利用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技术可使干燥时间缩短至4h内,且干燥后的花朵整齐,色、味、形基本不变。章斌等[13]应用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方式探讨香蕉片联合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风速、干燥转换点的物料含水率、微波功率对干燥速率的影响;并以成品色差L值、复水率、VC含量、质构和复水率为指标,对联合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的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方式的干燥速率快,能耗低,产品品质与真空冷冻干燥的产品相近。微波真空干燥产品可以降低加工过程中的热量及氧化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美国加州州立大学[14]将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用于生产脱水葡萄。试验发现,微波真空干燥技术能很好地保持新鲜葡萄的风味和色泽,且葡萄外形也不萎缩,新鲜葡萄的折干率为25%。Lin等[2]比较了微波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对胡萝卜片的脱水效果。与热风干燥相比,微波真空干燥产品有较高的复水性,较高的α胡萝卜素和Vc含量,密度低,质地松软。Yongsawatdigal等[15]也证明了微波真空干燥的越橘比气流干燥的颜色和质地都好。综上所述,中国在微波干燥技术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微波干燥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研究领域较窄,微波复合干燥技术的研究有待于拓展,与微波干燥技术配套的设备开发尚需加强。

3微波辅助烘焙

烘焙是一个传热和传质同时进行的复杂过程。在食品的烘焙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包括淀粉凝胶化,蛋白质变性,二氧化碳从发酵物中释放,体积膨胀,水分蒸发,外壳形成以及褐变反应等。而微波加热速度快,烘焙反应不能充分完成,无法形成棕褐色表面及外壳。为获得与传统烘焙相同质量的产品,微波辅助产品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APVBaker开发了一种用于后烘焙的微波传统烤炉,以替代无线电射频加热[16]。这种多媒炉不仅可以获得传统烘焙方法的高质量产品,同时还具有微波技术所拥有的烘焙时间短和利于过程控制的优点。微波加热与卤光灯加热相结合也是一种常用的微波辅助烘焙方法。卤光灯-微波联合炉同时具有卤光灯加热产品的棕褐色及松脆的优点和微波加热节省时间的优点。据了解,这项技术已成功用于面包的烘焙领域,而且与传统烘焙方法相比,烘焙时间缩短75%。试验表明,微波条件是影响产品硬度和重量损失的主要原因[17]。Demirekler等[18]认为,在使用卤光灯-微波联合炉烘焙面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保持炉内的湿度来降低烘焙面包的硬度。卤光灯功率为50%~75%和微波功率20%的条件下,烘焙5min的面包可以获得与传统烘焙面包(颜色、质构特性、体积和孔隙度等方面)相近的质量。目前,利用卤光灯-微波联合炉烘焙面包已初见成效,但这种炉应用于其他烘焙产品的工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微波辅助烘焙产品的质地仍需改善,因此对微波作用下食品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为改善微波烘焙产品的品质提供依据。

4微波辅助萃取

微波萃取又叫微波辅助萃取,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萃取技术,即利用微波能加热与样品相接触的溶剂,将所需化合物从样品基体中分离出来并进入溶剂,是在传统萃取工艺的基础上强化传热、传质的一个过程。缩短提取时间是将微波引入提取系统的优点之一。BrachetA[19]从可可叶中提取可卡因和苯甲酰芽子碱,考察了微波功率、照射时间、提取溶剂、粒径等参数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提取率与传统方法相当,且提取物的质量优于传统方法,微波浸提时间仅为30s。彭应兵等[20]以乙醇溶液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茶籽壳中的茶皂素,分别考察了乙醇浓度、微波功率、固液比、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乙醇浓度50%、微波功率400W、固液体积比1∶3(m∶V)、反应时间8min,所提产率达12.16%。微波萃取系统的缺点是不易自动化,缺乏与其他仪器在线联机的可能性,如果在仪器设计方面取得突破,将微波萃取系统与检测仪器联机会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21]。

5微波辅助解冻

微波解冻是利用电磁波通过波导直接处理产品。微波解冻可以避免传统方法在长时间解冻过程中的汁液流失和表层污染,同时提高了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22]。对于有包装的物料,微波调温可以在不拆除包装的条件下进行,不仅简化了操作,而且降低了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若采用微波技术将整块冻物料完全解冻,物料表层吸收了大量的微波能,部分冰迅速融化成水,导致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出现局部过热现象,而大部分还处于冻结状态,无法实现均匀解冻。所以,要进行完全解冻,应结合其它工艺来实现[2]。微波应用于冷冻食品的解冻工艺可分为调温和融化两种。调温一般是指冷藏的食品解冻时,从较低的温度调到正好略低于水的冰点,即-4~-2℃。此时,物料处于固态,易于切片、切丁或进行其它加工。在选择工业化解冻和回温系统时,必须在解冻温度、产品表面和微生物控制以及诸如废弃物的排放和各系统的运行资金等问题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这些因素中,解冻时间是主要标准,它常常决定了系统的最终选择[2]。Virtanen等[23]联合利用微波能和不同环境温度的冷空气解决微波辅助解冻过程中的缩短解冻时间和避免热失控问题。微波动力采用“开”和“关”循环进行,利用两种温度控制方案维持基于冷点和热点间的预设温度梯度。结果表明,微波解冻时间比空气解冻缩短了7倍。尽管利用微波加热冷冻食品是一种快速的解冻方法,但其因热不稳定性而受到限制。这种热不稳定性主要发生在产品表面,已经有人尝试解冻过程中采用气流或液氮冷却。虽然试验上取得了成功,但成本较高,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食品工业范文第4篇

食品工业固有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1.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需要食品工业具有产品非标准化、品种多样化、产品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永不衰落的基础性产业。食品安全始终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是当下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而食品非标准化与品种多样化的特点又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近年来,常有因为某一个食品安全事件而致整个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发生,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都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个发展质量良好的产业必定是极少发生安全事故的产业。河南省作为食品工业大省,固然需要注意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但提升发展质量才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之策。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食品工业是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环节繁多且相互影响的产业。基于这一特点,河南省食品工业提升发展质量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可以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食品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从而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从河南省食品工业内部构成看,河南省农副食品大多是粗加工的,深加工食品较少,仅占10%,相比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中70%为食品深加工,亟需提高深加工程度,优化产品结构;同样,河南省肉类食品加工量只占全部肉类食品产量的5%,蔬菜加工量只占蔬菜总产量的30%,远低于发达国家分别为25%和90%的比例,且存在产品结构优化问题[3]。从河南省的整体产业结构看,由于食品工业关联度高、行业跨度大,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断释放,居民食品消费需求进入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表现为农村食品的多样化、城市食品的丰富化、家庭膳食的社会化、食物结构的健康化。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费总量的70%~80%,我国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加工食品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食品工业作为居民消费的基础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消费品产业,将从这些变化中直接受益。当然,这需要食品工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及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省必须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其食品工业发展质量。

4.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河南省正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三大战略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战略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使粮食产量稳定、质量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建设目标需要食品工业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来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实现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三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高地与现代产业中心,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反过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港区的发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值贡献、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效率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潜力挖掘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规模与效率可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综合实效,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来度量食品工业产业规模,河南省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据计算,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2,饮料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3,烟草制品业排名第6[5]。同时,苏静[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因子排名全国第2位,仅落后于山东省。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效率并不高,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年均从业人员)、资本产出率(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来度量发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位于全国第15名,其中烟草制品业的效率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时,苏静[6]的研究还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效率因子排名全国第15位。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虽较大但效率不高。

2.集聚初显但结构不优产业集聚与结构状况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产业集聚反映产业空间发展强度状况,而产业结构则反映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状况。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日益呈现集聚态势。郑州、漯河、鹤壁、周口、商丘、许昌6个地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61.2%以上;同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汤阴食品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遂平县产业聚集区、新郑薛店食品工业园区、郑州马寨食品产业集聚区、永城面粉产业集群、淇县禽肉加工基地等享誉省内外,临颍县、淇县、新郑市等县(市、区)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工业集聚效应在这些地区日益凸显。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据计算,2013年,河南省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8%、20.3%、14.6%、17.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较大,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高附加值的饮料制造业和高税收的烟草制品业占比偏低,相比于上海(占比为18291241),内部结构不优。从主要产品构成看,河南省生产的小麦粉、速冻米面、方便面、饼干等食品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鲜冷藏冻肉、白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3位[7];但这些产品均属于粗加工食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从企业结构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仅有5家、超50亿元的仅有10家,其他90%以上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整体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从企业品牌数量看,河南省食品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家、中国名牌产品15个[8],而山东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8家、中国名牌产品62个[9]。相较于山东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品牌结构不合理。

3.贡献较大但开放度不够产业贡献与产业开放程度也是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产业贡献主要体现在就业带动与税收方面,而产业开放度主要体现在产业对区域外的影响。就产业贡献而言,河南省食品工业贡献巨大。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3.7亿元,上缴税金428.8亿元(烟草制品业占其中的55.2%),食品工业用占全部工业140%的销售收入创造出17.3%的利润和21.8%的税金。不仅如此,食品工业带动能力日趋增强,直接安置就业人数达70多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300万人,20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0]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度不够,对区域外的影响较小。一是主要产品走出去的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出货值为66.4亿元,仅占工业销售值的1.0%,远低于山东省的1101.5亿元(占工业销售值的9.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出口占比分别是0.6%、1.8%、1.7%,远低于山东省的10.1%、10.4%、4%。二是产业利用港澳台与外商资本的较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资本构成澳台资本与外商资本合计为67.7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7%),远低于山东省的222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21.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利用外资占比分别是139%、5.6%、6.4%,远低于山东省的19.4%、297%、24.8%。由此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4.环境良好但创新不足产业发展环境与创新程度是反映产业发展质量的潜力指标,环境良好与创新能力强表明产业发展质量高。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环境良好。一是农产品资源丰富,作为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具有原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从“十五”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对食品工业进行重点培育,食品工业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出台的《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未来十年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实现路径。三是对产业发展予以资金支持,通过设立食品工业升级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近1亿元资金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首先,从创新投入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科技研发强度为0.28%,远低于山东省的0.49%,尤其是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研发强度仅为0.31%,仅是山东省的1/3;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的研发强度分别为024%、0.50%、013%,均低于山东省(其分别为036%、0.95%、041%)。其次,从创新产出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之比)为4.12%,低于山东省5.7%的水平,尤其是河南省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1.99%、3.75%,远低于山东省的419%、7.48%的水平。此外,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430个,仅接近山东省843个的1/2;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更少,仅为163个,远低于山东省386个的数量。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而创新能力弱,使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缺乏后劲,潜力不足。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建议措施

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贡献、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开放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质量必须在产业链、品牌、开放、创新等方面采取大战略、大举措。

1.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提高发展效率产业发展效率受结构、开放程度、创新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食品工业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提高发展效率首先应加强产业链整合。河南省食品工业可在发挥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效率,重点打造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和白酒产业四条产业链,培育和发展食品装备制造链。一要完善面制品产业链。应通过加速对现有部分骨干面粉厂的技术改造,提高面粉单厂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各类小麦专用粉;依托郑州金苑面粉、郑州海嘉面粉等企业,积极开发麦胚制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二要完善肉制品产业链。应依托双汇、大用、众品等知名企业,巩固扩大猪禽肉优势,积极发展牛羊肉及其他特色肉类品种;着力肉制品深加工,通过发展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与冷鲜分割肉制品,延长产业链;着力中高端肉制品开发,通过发展酱卤、熏烤、腌腊等肉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三要完善速冻食品产业链。应依托三全、思念、科迪、胖哥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速冻汤圆、水饺、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通过提高速冻加工技术,探索开发馒头、菜肴、面条、炒饭等多规格、多口味的新型速冻产品和微波套餐食品;积极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速冻食品物流节点网络,强力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四要完善白酒产业链。以豫酒六朵金花(仰韶彩陶坊、宋河粮液国字、杜康国花、宝丰国色清香、张弓度之度、赊店青花瓷)为重点,扩大中高端白酒生产规模;依托杜康、仰韶等知名酒厂,提高原酒生产能力;加强啤酒行业整合,着力提升金星啤酒的品牌影响力;鼓励葡萄酒、保健酒、黄酒等企业扩大发展规模。五要培育食品装备制造产业链。考虑到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河南省食品工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应重视培育、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制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食品加工与包装设备,包括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包装新材料、数码印刷和数码标签、发酵设备等。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有多种措施,包括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名企引进、创新推动等。但就河南省食品工业而言,宜依托现有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与产品链延伸相呼应,集中培育发展一大批食品工业名牌产品,以品牌效应开拓市场、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一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应依托现有知名品牌,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巩固提高一批知名品牌;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嫁接拓展一批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创建提升一批知名品牌;鼓励同类中小企业合并重组,加大营销组合与市场创新,优化整合一批知名品牌。二要以品牌效应驱动转型升级。应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延伸,开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引导高端需求,抢占中高端市场;鼓励企业加速研制功能化食品,研制开发针对“三高”群体、抗衰老抗疲劳群体、美容需求群体、提高智力需求群体的保健食品;鼓励开发时尚化、娱乐化食品,开发一些可以吃着玩、吃着炫的时尚化家庭休闲食品;探索开发具有中原特色的概念性食品。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食品企业“走出去”可以扩大对外影响,而“引进来”则可以增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生产要素,在提高开放度的同时,提升产业价值。一要大力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应充分发挥河南省成本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以现有食品工业体系为基础,重点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积极承接高端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的转移。要结合产业链带动战略,重点引进食品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缺失环节的“补链”;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金融与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科技、管理、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强链”。要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奖励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二要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应借助航空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结合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鼓励省内食品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宽食品销售渠道。要大力扶持一批行业地位领先、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综合实力强的骨干企业到省外投资建厂或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品或品牌影响力。要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加强与各地大型卖场、行业组织的合作,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食品工业范文第5篇

通过与不同类别食品企业管理专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工作人员、食品企业主要管理岗位人员等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制定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层面上,要使学生掌握食品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方法;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食品企业管理基本技能,具备现代食品企业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要达到的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除此之外,课程还增加了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即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设计能力、选择能力、批判能力等生存技能,全面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更加适应未来企业竞争环境。

2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2.1教学内容的优化

通过食品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调研,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如通过毕业班学生的实习跟踪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因缺乏市场营销经验而不能胜任销售管理工作,因此将此部分内容加以强化,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章节分别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机械设备》中均已详细讲解,所以在此做以弱化。

2.2教学结构的整合

首先,将原有教学内容整合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三大模块:基础模块、项目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为新增内容,改变了以前本课程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其次,实现了项目模块与企业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如将食品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营销章节内容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岗位对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明确企业岗位职责,提前适应岗位需求,使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2.3教学内容的特色

一是定位准确,作为我校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大多都要面向市场企业基层就业,他们所有的技术工作都要围绕着企业管理环境展开,对这种环境的熟悉与适应能力是工科学生未来成功的基本素质,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考虑食品企业基层的管理环境;二是结构合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既节约了教学资源,又体现了高等教育16号文件精神;三是适用性强。教学内容的选取充分发挥了漯河食品名城的资源优势,采用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开创“工学结合”的新局面。

3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主要体现高等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将该课程的整体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工业企业相关概念、管理基础知识;项目模块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食品企业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方法,在实践模块中,学生要掌握食品企业管理技术,并适应食品企业真实的工作管理环境。教学内容的实施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经验与技能,变“经验管理”为“实践管理”;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结合,并鼓励学生进行资格认证;最后,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到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实践,使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

4食品工业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