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真实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真实的人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长江七号》《三峡好人》真实人生 抒写

《长江七号》和《三峡好人》两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把目光对准下层生活的平民。展示的视角都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但影片又呈现出不同亮丽的风采,蕴涵了丰富复杂的人生况味,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一、小人物人生的真实抒写

周铁和韩三明,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是建筑工人,一个是矿工。但他们都心怀梦想,不抱怨生活,在自己的苦难的岁月里。坚守一份真情、一份执著、一份良善。周铁的乐观、吃苦耐劳、对儿子全身心的关爱,虽平凡却见伟大。

韩三明,千里迢迢到奉节寻亲,他的真诚、忍耐、执著,却见出普通人许多美好的品质。面对苦难的生活,却表现出特有的坚毅,虽是小人物的平凡人生,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朴实精神震撼人心。

影片耐人寻味的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表现这两个平凡的男人,关注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他们生活中的朴实,朴实中的坚忍,坚忍中的无奈,无奈中的心酸,心酸中的忧伤。忧伤中的希望,把一种感奋的力量传达给观众,也引发观众的无限感喟!

他们生活虽然艰辛,却并不自卑和怯懦,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踏踏实实的做人原则、认真努力地工作。为自己及家人解决温饱问题,活得真实、幸福、快乐。尽管好运总是离他们太远。我们却从他们身上看出了真实的人生和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看到了普通人的别样情怀。

二、亲情映照下的人性良善

周铁和韩三明,可以说过着最艰苦的生活,在现实的追逼之下,他们唯有对亲情的追求,消解了人生的无奈和苦痛,因有亲情,内心贮满了清新、纯朴、自然、快乐,活得单纯而充实。

周铁到建筑工地拼命干活,为儿子挣昂贵的学费,为了儿子的前途,把儿子送到非常好的学校。他还常去垃圾堆里检一些可以再用的东西,如儿子的鞋、破的风扇等。父子俩居住在狭窄的地方环境极其恶劣,但父子俩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其相依为命的情形烛照两位平凡人物至深的父子情谊。周铁始终教育儿子要诚实、要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儿子用造假的分数欺瞒父亲时,他开始不相信,甚至差一点为此事与包工头大动干戈,当明白这一切都是事实时,他是心痛的:当孩子需要买“长江一号”玩具时,孩子的撒泼激怒了他,他打了孩子。其实,他是心酸的:当他意外找到一个玩具送给儿子时,他是兴奋的。面对艰苦的环境,他始终以他的乐观、坚强默默地支撑这个家,以他的善良教育着孩子。一颗平凡而美好的心灵并不因物质的匮乏而显得卑微,反而显得更加伟大和感人。

与妻儿分别了16年之久的韩三明,毅然踏上了寻亲之路,他在找寻亲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真诚、善良、急迫、忍耐,表现了一个男人的真性情。

三、表达苦难生活的不同方式

《长江七号》以喜剧的形式对苦难生活进行解构。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了生活于苦难中人们的热切呼唤和奋力拼搏追求,荡漾着温馨、宁静、和美。显然,周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没有多少文化。要改变自己的现实处境举步唯艰,但他憧憬美好生活。影片表面写周铁和儿子相依为命的故事。然而,在这表层的故事框架下,蕴涵着的是有关爱的追求、人性的丰富复杂、完善与美好、有关精神追求与世俗超越等异常丰厚而深刻的内涵。影片都极力传达了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然而却真实感性的生存体验,在迷乱、困惑、无奈中隐含着希冀。周铁身上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心地纯正、无私奉献、辛勤劳动,虽常常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无悔无愧于自己的良心、道德、情操。影片用偶然得来的“长江七号”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夸张的激情、离奇的情节,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消解了苦难。“长江七号”化解了小迪与同学问的矛盾,带给小迪无穷无尽的快乐,其独特的超凡的本领。帮助这父子俩,尤其是救活了已经死去的周铁,让小迪在痛苦中重新拥有了父亲,周铁和小迪依然快乐地生活,都各自拥有喜欢的对象,影片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一反过去表现下层人物的影视的苍凉、压抑、悲凉、焦灼。

《三峡好人》更逼近现实。以韩三明的眼光观察到山峡移民中老百姓的生存方式。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韩三明花钱买来一个媳妇不久又被解救,同时失去妻儿。16年的分别、相思、煎熬,千里寻亲。在寻亲过程中,见到了更多像自己一样过着艰苦生活的民工,靠打工挣着微薄的工钱。居住的简陋、生活的单调、物质的贫乏等都以真实的形态展现,给观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在变迁中,每个人都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影片以较客观纪实的手法表现了下层人物的生存苦难,再现中国当下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和下层社会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揭示他们的真实状态。赋予普通生命的尊重。

四、美好理想的建构

《长江七号》和《三峡好人》都建构起了美好理想。如果说,儿子小迪的成长、成才是周铁的理想的话,“长江七号”是小迪的理想。可以用“长江七号”改变自己目前的窘境。韩三明的理想就是与妻儿再度团聚。重拾家庭的温馨。

无论是周铁还是韩三明,在为实现理想过程中展示出的人性力度、强度,原始的淳朴,直截了当的生命喷发,百折不回的追索,蓬勃的生命欲望和素朴、直率的性情,都饶有趣味。

普通人的理想看似微不足道。但要真正实现理想却是异常艰难。生活的艰难并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因心怀梦想,人生就会绽放出光芒。周铁和韩三明因为有理想,使卑微的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影片也就有了亮色。

五、对下层人物苦难生活的深刻思索

《长江七号》和《三峡好人》勇敢地拍出了真实,其中有生的真实,有死的真实,有真实的命运。有真实的梦想。以及梦想破灭之真实,再现了周铁、韩三明等人的凄苦命运,其苦难和卑微的生活却引发我们的思考。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2篇

Unlike the majority of my friends, I wasn’t introduced to the 1)jolly guy until second grade. My family 2)emigrated from Taiwan to a small town in central Georgia, where my dad got a 3)visa for his family and a job doctoring 4)inmates at a nearby 5)penitentiary. I had just learned English, and from what little I could gather from my classmates, there was this guy who would come down one’s chimney and put toys in one’s stocking on Christmas Eve! What a great country, I thought. After I looked up stocking in my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I knew what I had to do.

On that fateful night, after everyone went to bed, I took my longest, cleanest knee sock and attached it to a nail already on the 6)mantel. Obviously, the previous owners of this house were no strangers to this Santa character. Unfortunately, my parents were.

I woke up before everyone else on Christmas Day and ran to the fireplace. To make a 7)sob story short, I was hit with the reality of a 8)flaccid sock and the biggest lie ever told. I 9)indulged in a few tears, quickly took down the sock, and stuffed it in the back of a drawer. Santa was dead.

How could I know that Santa was just late? Nine years ago, on Christmas Eve, an older man with a white beard and a red cap knocked on my front door. He said, “I’ve been looking for you for 25 years.” He handed me a 10)bulging red stocking, winked, and left. On top of the stocking was a card. It read: “For Becky—I may have missed you in the second grade, but you’ve always lived in my heart. Santa.”

Through tear-blurred eyes, I recognized the 11)curlicue handwriting of Jill, a friend I had met just two months before. I later discovered that the older man was her father. Jill had seen the hurt little girl underneath the 12)jaded thirty-something woman and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So now I believe that Santa is real. I don’t mean the twinkle-eyed elf of children’s 13)mythology or the creation of American holiday marketers. Those Santas annoy and sadden me. I believe in the Santa Claus that 14)dwells inside good and thoughtful people. This Santa does not return to the North Pole after a 24-hour delivery 15)frenzy but lives each day purposefully, really listens to friends, and then plans 16)deliberate acts of kindness.

我相信圣诞老人。不,我不是一直都相信有这回事,不过在九年前的圣诞前夜,他敲响了我的前门,还送给我一袜子的糖果和玩具。

和我的大多数朋友不同的是,我直到二年级才认识这个快乐的家伙。我们一家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乔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小镇,爸爸为家里人拿到了签证,他在附近的州监狱里给犯人们看病。我刚学英语,根据我从同学那里得到的寥寥无几的信息,我得知有这么一个家伙会在圣诞前夜从烟囱爬下来,将玩具放在长筒袜里!我觉得这个国家真是棒极了。我用中英词典查找“长筒袜”的意思,然后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那决定性的一夜,等所有人都上床睡觉了,我拿出自己最长、最干净的过膝袜,将它挂在壁炉台一枚现成的钉子上。这栋房子的前任住户显然对这个圣诞人物毫不陌生;不幸的是,我的父母并非如此。

圣诞节当天,我比所有人都起得早,跑到壁炉边。伤心事儿就不多说了,松垮垮的袜子这个现实以及平生所见最大的谎言狠狠地打击了我。我痛哭了一场,马上将袜子取下来,一把塞在抽屉后面。圣诞老人死了。

我怎么知道圣诞老人只是迟到了呢?九年前的圣诞前夜,一位戴着红帽子的白胡子老人敲响了我的前门。他说:“我找了你2 5年呢。”他给了我一只鼓鼓囊囊的红袜子,朝我眨了眨眼便离开了。袜子最上面是一张卡片,上面写着:“送给贝姬——我也许错过了二年级的你,但我一直把你记在心上。圣诞老人。”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引导;倾听;探究规则;资源

只有通^再创造才能真正学会数学,这是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寻找东西,才能更好地记住并且具有创造力。所以随着时代的革新,教师正逐步地改变原有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讲授型的老师变成一个引导型的老师,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魅力,学习的创造力以及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

1.乐趣体验――感受数学的情感意义

数学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做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天性以及创造性的学生才能真正学懂数学。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活跃起来。比如,在学习长形体、圆柱、正方体球特征后,创设一个“搭积木活动”:4人一组,比赛谁搭的积木漂亮,搭完后再组织学生参观以及师生评比,进而选出“最佳创作奖”。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让学生在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动手操作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快乐情感意义。

2.价值体验――感受数学的内在意义

教师一定要学会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把数学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以及日常生活中,同时使学生在不同背景下去感知和验证最终的数学价值。

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使学生注重数学价值的体验。比如,在对kg进行学习的时候,我们安排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家长到超市感动重量,然后到家以后称称掂掂以及估算一下,由此可以加深学生对kg的认识。当学生看见kg的时候,可能会回想起当时的有趣画面,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质量的感知,甚至会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一些单位,并进行拓展。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没有那么大的陌生感,使他们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感受数学其中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角色转换

为了全面推进新课改,探究性学习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整个建构主义的促进者以及支持者,并不是什么提供者以及灌输者。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革新教学,摒弃原来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学生学习期间,还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自我思考以及展示探索思考的习惯。

2.创设情境

对于建构主义者而言,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不断学习,然后关键时刻借助老师以及其他学者的帮助。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加强内容上的意义建构,并在真实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另外,对于情境的创设而言,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这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关注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就像科学家做实验往往要经历多次失败才能成功一样,有时探究的结果可能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不应该仅仅关注现有的结果,而要把重心都放在学生的问题解决上,还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合作态度以及探索的精神。所以,只要学生有思考,其实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老师应当给予奖励,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激情。忽略结果,重视过程,对老师而言至关重要。

三、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对资源择优筛劣,让资源为学习推波助澜

对于学习而言,资源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学习资源。比如,教科书、图书、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学习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学习资源。但是,学习资源是为我们的学习服务的。

2.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生成性资源,达到有效学习

所谓的生成性资源,其实就是一种在课堂上教师间的互动,并在共同的思考以及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然后合理利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达到高效、自主学习

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网络从思维与习惯上正在重构整个社会,碎片化学习正在发生,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过程碎片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介入让我们几乎可以重新想象一切,未来教育一定会发生的变化,人们需要学习发展那些把分散的资源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相关的整体信息的综合能力,利用网络,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4篇

针灸铜人

误诊太多。宋仁宗下令造针灸铜人

在针道盛行的宋代,针灸大夫们就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自己对针灸医学书籍的理解给病人看病扎针,这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误诊病例。

宋仁宗赵祯接到大臣关于针灸误诊的奏折,非常头疼。最终,宋仁宗意识到只有制定一个新的针灸经穴的国家标准,才能杜绝误诊的发生。公元1023年,宋仁宗颁布诏令对针灸医学专著重新进行校对整理。公元1026年,宋代著名的医学家王惟一开始组织校订古代针灸学的著作。不久,他就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仁宗认为光有医书不够,还应该有实验道具,于是下令医官院“创铸铜人为式”。公元1027年,两尊针灸铜人铸成了。针灸铜人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尊铜人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被北宋朝廷视为国宝,周边国家也将天圣针灸铜人视为奇异之物。

针灸铜人的原型是一个青年男子,身高1.73米左右,其一直保持立正的姿势,两手平伸,掌心向前。被铸成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可以进行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高水平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

最神奇的是,铜人的身体里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这些体内的脏腑器官被工匠们雕刻得栩栩如生,因此针灸铜人不仅应用于针灸学,同时也可用于解剖教学,这比西方的解剖医学早了近800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按照针灸图经上的穴位说明才能“读懂”针灸铜人,为了将针灸图经长久地保存,王惟一命人将针灸图经刻在十几块巨大的石碑上。

三个疑问

针灸铜人,“针入汞出”为哪般?

“针灸铜人铸成后,第一尊放在宋朝的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第二尊被放置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仁济殿。”南京博物院文保所专家万俐说。

说到天圣针灸铜人最神奇的功用,还在于它是医学考试的道具,学医者只有在针灸铜人上考试过关,才有资格结业,拿到上岗证书。针灸铜人作为考试道具,前后使用了100年。

古人是如何利用铜人考试的呢?有的史书记载,考试的时候,会有专人在铜人上涂满黄蜡,黄蜡封住了各个穴位,让考生看不见具体的穴位,只有靠平时的功底扎针,一针下去,如果穴位扎准了,就会针入汞出,也就是铜人身体内的水银会流出来,扎错了,就不会有汞流出。

那么传说中的“针入汞出”,是不是真的?针灸铜人真有如此神奇?对于“针入汞出”的说法,学术界至今还有争论,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也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真的。金陵“神针王”王宁生就赞同“针入汞出”的说法,他说,考试之前,在铜人里灌入满满的水银,考生用的针比较粗,一针扎进去,如果穴位准确,力道足够,在压力的作用下,水银确实会流出来,但并不多,应该是流出一点点就止住了。不然让考生碰到,那是有毒的。

万俐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确切地说,应该是“针入水出”。“考试时,老师用布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然后报一个穴位,学生如果扎对了,小孔就冒出水来;这样,老师接连报5个穴位,如果学生全扎对了,那么他就过关了。”

万俐甚至揭开了为何天圣针灸铜人能够使用百年而里面的水不会枯竭的秘密:宋代的针灸铜人是双层的,夹层里可以注水。“铜人可以分为上下两节,中间缠着腰带,其实是掩盖了拼接的缝隙,而发髻也有玄机,中间就隐藏着注水的孔。”

针灸铜人,今安在?

也许正是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珍稀奇妙,注定了它们命途多舛。百年后,劫难降临了。公元1126年,金军包围了东京,重点抢夺的就有两尊针灸铜人。奇怪的是,研究学者们并没有在金代的史书中找到针灸铜人的记录。

天圣针灸铜人究竟去了哪里?它如今安在吗?万俐说,宋天圣针灸铜人肯定没有了,而且已经消失几百年了。目前,国家博物馆里有一尊针灸铜人,但这尊针灸铜人是明代复制的,并不是宋代的真品。“明正统针灸宋铜人仿制完成后,宋天圣针灸铜人可能被当作废品扔进了熔铜炉,化作铜水永远消失了!”

鲜为人知的是,南京博物院里也曾经存放了一尊针灸铜人。而且万俐就曾经亲手复制过6尊针灸铜人。南京博物院的那尊针灸铜人从何而来,它的背后又会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从明清时期,一直到现在,针灸铜人在不断被复制、被“克隆”。为什么人们对针灸铜人的兴趣千年不减呢?是因为现代的学医者依然要靠针灸铜人来练习,来做考试的道具吗?还是另有其他什么原因呢?

万俐说,经过他的手复制的针灸铜人就有6尊,一尊是给北京中医药大学复制的,一尊是给山东一家中医药学校复制的,还有一尊是给德国针灸所复制的。“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在大家看来,针灸是没有副作用的,所以,针灸现在依然非常盛行。不过,如今国内外复制针灸铜人,功能已经和宋代不一样了,不是用来练习,而是作为中药史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展品。因为,针灸铜人是中医药上的一个神话,针灸医生无人不晓。”

针灸铜人,怎样被复制?

那么,万俐复制针灸铜人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现代人复制的针灸铜人,真能和古代针灸铜人达到100%的相似度吗?万俐指着办公室玻璃窗外,在一大堆的器材中,记者看到了两截石膏人,“那是我10多年前复制针灸铜人时候留下的,一直放到现在。尽管现代冶金技术已经很高超了,但是要达到10096的相似度几乎是梦想。”万俐说,南京博物馆收藏过的那尊铜人光铜人的“肤色”,就是一个难题。枣皮红是明代青铜器特有的色彩,在明代是如何烧制成这种颜色的呢?除了另外掺杂了黄金,他还发现,古代主要是靠植物酸来处理的。“枣皮红这种技术处理已经失传了。我通过研究发现,很可能是乌梅、梅子、食醋以及一些中药物质掺和在一起,让铜器表面发生变化,产生枣皮红。”

万俐说,遗憾的是,明代冶铜技术里需要的一些中药材,如今在一些中药房里也已经不见踪迹了,他复制铜人时,用的一种药材硇砂,就是在江苏省中医院托人购买的。“现在在色彩处理上,都是电镀法,但色彩没有宣德炉的理想。”

解决了铜人的肤色问题,铜人是如何铸造起来的呢?“现代人浇铸的铜制品,都比较厚,而

明代针灸铜人的厚度只有2cm~4cm,我采用了古代苏州民间的贴蜡法。我先用泥做范,然后用石膏做成人的模型,用古代贴蜡法进行浇铸。在处理模的时候,一般是采用水溶法,但是如果水温控制不好,蜡就会在水里被融掉,于是我采用了稻草,把稻草点燃,一点点把蜡均匀烧掉。”

万俐复制的针灸铜人,是否也有“针入汞出”的神奇功能?他又是如何攻克这个难关的呢?万俐坦白地笑了:他复制的针灸铜人只是一个外壳,没有内胆,并没有五脏六腑,所以,针入汞出的这项技术,他并没有尝试去攻克,因为现在人们已经不需要在针灸铜人上做实验了。

经过前前后后几个月,万俐终于把针灸铜人复制成功了。

■延伸阅读

南京博物馆昔日藏品明代铜人掺有不少黄金

明代一共复制了多少尊针灸铜人?这些针灸铜人去了哪里?万俐笑笑说,这个很难计算,明清时期铸制的铜人有正统铜人、嘉靖铜人、高氏铜人、蜀府铜人、半跪式铜人、乾隆铜人、雍正铜人、锡制铜人、乐家药铺铜人……有些是官方铸造的,有些则是私人铸造,远的不说,南京博物院就曾经珍藏过一尊明代针灸铜人。那么这尊明代针灸铜人是何时何地铸造的?它如何会来到南京博物馆?又经历过什么样的遭遇?

万俐给记者看了一张针灸铜人的照片,它高大的个头儿,头上绾着高高的发髻,身上布满一个个小洞,小洞的边上写着仿宋的繁体字。万俐介绍说,照片上的针灸铜人是他根据原件复制的,加上基座,铜人足足有2.06米高,身上一共有365个穴位。

万俐说,南京博物馆曾经收藏的那尊明代针灸铜人,所用的铜的颜色是枣皮红,是宣德炉里烧出来的。中国青铜制造有两次高峰,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就是明代宣德年间。明宣德炉里烧制的铜制品,技术非常独特,除了放置铜铅锡等金属,还在里面放了适当的黄金,而且对于黄铜的表面技术处理也已经相当成熟了。明宣德炉烧制的作品,颜色可达100多种,枣皮红就是其中的一种。

真实的人生范文第5篇

2008年10月30日,腾讯网“2008影响中国女性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会上,一位衣着得体、笑容端庄的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她就是兰珍珍,一家著名化妆品跨国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她拥有女性所羡慕的一切:优雅的着装、完美的事业、乖巧的孩子,可她却坦言:“我追求艺术性的生活,但我不会盲目地追求完美,更不会为了完美而疲于奔命,因为,任何事情都不会完美。”当人们试图用完美的眼光看待她的一切时,她却淡然而又固执地解释――

艺术地工作:

善待每个人,永远不要伤害别人的努力

在公司,所有的人都管兰珍珍叫“珍珍”,无论是高级别的管理层,还是普通的前台小姐。“我不是女强人,也不太喜欢‘兰总’这种正统的称呼,你就叫我‘珍珍’吧,听起来亲切而舒心。”每新进一个员工,兰珍珍都会额外地招呼一番。

兰珍珍的这份亲切平和,来自于15年前。那时,婚姻陷入困境的兰珍珍到香港寻求发展,而不会说广东话让兰珍珍在求职路上颇受歧视。为了能获得一个工作机会,多次求职失利后,她开始用流利的法语或英语打电话,并冒充是老板的私人朋友。她的这一做法被很多老板在电话里当场揭穿。可是,最后接纳她的欧莱雅总裁明知她在撒谎,但还是同意见面。面试那天,激动万分的兰珍珍刻意地打扮一番,娥眉淡扫,白色小西装里面配了件小红毛衣。这种搭配颇有些老土,但面试结束的时候,老板微笑着看着她,很认真地说了句:“你的红毛衣真好看!”一句话,让一度沮丧的兰珍珍备受鼓舞。走出大门的那一刻,兰珍珍面朝天空暗暗发誓:“兰珍珍,如果可能,你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永远都不要伤害一个人做出的努力!”

1997年,她被调到上海开创国内市场的业务。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后,她决定先从染发剂入手。可当时的中国,几乎没人对染发产品感兴趣。为了能让参加新闻会的记者们有切身感受,兰珍珍主动将自己的头发染成了棕红色。远在四川的母亲得知,气呼呼地打电话给她:“好好的黑头发,为什么要染成红色?你要不变回来,我就将你扫地出门!”无奈之下,兰珍珍只好在会结束之后,连夜赶回成都。“妈,您看,我是不是更漂亮更年轻了呢?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呀!漂亮妈妈生的女儿就是不一样!”一番撒娇后,母亲改怒为笑,可心里的那份怨气依然吞咽不下:“珍珍啊,你卖这个东西我不反对,可你为什么非要拿自己当试验品呢?你手下不是还有十来号人吗?让他们染不就得了。”“这是哪跟哪呀!您生的女儿是人,人家生的女儿就不是啦!”兰珍珍地看了母亲一眼,不停歇地继续“忽悠”:“我手下那十来号人全是‘红毛’呢!一起出门,别提多威风了。其实,染发真的可以让人变漂亮,您试试就知道了!您就当支持女儿的工作了,好不好?”大半天的口舌和一整天的形影不离后,兰珍珍终于“反败为胜”,将母亲的头发成功变色。

15年后,兰珍珍早已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可当初那句“不伤害任何一个人的努力”这句誓言,已经成了她做人做事的原则。一次,兰珍珍到一线销售柜台考察,当她走到一个专柜时,发现只有一名销售小姐在场,另外一名却不知去向。已经跑了一整天的她二话没说,挂上工作牌,上前就忙开了。标准的站姿、亲切的笑容、专业的介绍……很快为忙得不可开交的销售小姐分流了一批客人。半个多小时后,那名擅自离岗的销售员才满头大汗地跑了回来:“我……”不待那位销售员开口,兰珍珍却微笑着摆了摆手,打断了对方的话。原来,因为抢时间,那名销售员午餐时随便在街边点了份盒饭,没曾想吃过后坏了肠胃,忍无可忍之下,她才心急火燎地去药房买药。兰珍珍了解完情况后,笑着安慰她:“当初,我也是一站柜台就是十个小时,站得脚连鞋也穿不下,这份辛苦我深有体会。”她的笑容像午后的阳光抚慰着周围的所有人。

“生活就应该是一个轻松的循环,认真工作,放松生活。一个冥思苦想不得解的问题,说不定去蹦个迪喝个茶,回来就有答案了。”这是兰珍珍在员工面前,总爱说的一句话。

艺术的情感:

投入地爱,投入地等待

如果说,工作上的兰珍珍讲求艺术地合作,情感上的兰珍珍,则更多的是追求唯美了。爱时,勇敢而大胆;爱过之后,伤过之后,依然满心期待,不怨恨,不畏缩,更不将就。

23岁时,兰珍珍痴迷地爱上了法国前夫,为了爱,她放弃了令人眼红的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工作,奔赴巴黎;接着,又只身赶往一个小小的法属海岛去陪伴丈夫;后来,因为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两人的裂痕越拉越大。为了挽救婚姻,她又闯回香港,期望能在香港给丈夫安个贴心的家。然而,一切努力最终还是付之东流,在兰珍珍33岁那年,丈夫将离婚协议书邮寄给了她。

那份协议书让兰珍珍委屈的眼泪喷涌而出,在那个幽暗狭小的办公室里,她哭得肆无忌惮天昏地暗。“珍珍,不离,死拖着也不离,不能就这么便宜了他!”同事们纷纷出主意,为她打抱不平。可擦干眼泪,兰珍珍还是平静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感情的事,说不上谁对谁错,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我爱过,真真切切全心全意地爱过。我也依然相信,我还会找到全身心爱我我也全身心爱他的男人。”

有信仰必有将来。和前夫离婚后,兰珍珍果真找到了真爱她的人。这个法国男人像绅士般呵护兰珍珍,给她无尽的关爱。可是,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让她对结婚有了一丝不自信。多年恋爱之后,她对未婚夫袒露了心声:“我对结婚没有信心,我只想保持现状。”“行,我尊重你的意见。”未婚夫宽厚地笑,点点头。于是,一年又一年,两人的关系始终保持在兰珍珍最满意的状态。兰珍珍的只恋不婚让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成都的家人。头发已经花白的老母亲隔三差五地打电话给她:“珍珍啊,一个女人终归还是要有个家的,你要给自己人生一个交代啊。”可兰珍珍只是笑,中带着不可改变的固执:“我的人生很好啊,顺其自然,随心所欲。”

兰珍珍单身着,可单身着的她还是热切地期盼过上平常的家庭生活。于是,在39岁那年,她怀上了女儿。“你没法给孩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家,要是生下来,将来,你怎么跟她解释呢?”朋友们对兰珍珍的决定很诧异,好心地提醒她。一时间,一向特立独行的兰珍珍立刻敏感起来。是啊,她可以在感情上不将就,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目光,可她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处境啊。思来想去,最终,兰珍珍选择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内心,她将自己的前世今生,一点点写下来,整理好,出成书,然后温柔地献给了即将出世的女儿。“孩子,虽然你的父亲和母亲不能天天在一起生活,但他们都是爱你的,都会对你的一生担起责任。”

这年12月,兰珍珍的女儿出生了,一年后,又一个男孩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两个可爱的混血儿,成了兰珍珍此生最大的牵挂。兰珍珍很忙,身为企业高管,她有做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可是,只要不是太繁忙,每天早上,她都会准时送两个孩子上学,晚上下班后,她会直奔家里而去,给孩子们讲故事、陪孩子们做游戏。即便有应酬,也会被她改到九点以后,因为那个时候,孩子们已经听完她的睡前故事,甜甜地进入梦乡了。“既然选择了做母亲,就要承担起责任。”说到孩子,她总是掩不住地一脸笑意。

在情感上,有着10多年国外生活背景的兰珍珍思想很前卫很时尚,可在这份前卫与时尚里,她依然保留着骨子里的那份传统。只要有可能,她仍然会留在家里做饭、做家务、带孩子。“我绝不会像外国母亲那样,在孩子18岁时就将他们扫地出门。我会静静地等待他们长大的那一天的到来。”

因为儿女,兰珍珍蜕变成了最普通的女人,一个对儿女投入全身心的爱的母亲。一对儿女让她学会了更好地爱,所以,面对采访者,她总会说上这样一句:“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功,就是生下了两个漂亮、可爱的孩子。”

艺术地生活:

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家庭、事业之外,如何生活绝对是件“技术活”。而兰珍珍用独特的方式细心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

她很爱旅游,足迹早已遍布世界各地。每到一处,她都会和当地的人一起吃住,感受别人真正的生活。在越南,她执意住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每天和那户人家做早餐、卖小笼包、卖菜;在日本,兰珍珍谢绝了朋友的好意,住到了一户普通日本人家……这样的生活每年都会上演,朋友们有时觉得不解,她便会带着调皮的笑,耐心地解释:“见识了真正的风景,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感恩啊。”

要知道,旅行可是件苦差事,可再苦,兰珍珍都能让它变出乐来。一次,她和朋友到中东旅游,结果车开到沙漠后迷了路,差点被沙漠里的风沙吞噬。可走出沙漠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乐呵呵地借用路边一家餐厅的厨房,为朋友和餐厅的主人做了一顿可口的中国饭!刚刚经受过死亡威胁的朋友毫无胃口,兰珍珍却吃得格外香甜:“多美好的生活啊。在这一望无垠的沙漠里,还能吃到这么美味的中国菜!”朋友们真是哭笑不得。

旅行回来,家便是兰珍珍休憩的港湾。所以,她极其热衷于装点自己的家。调任上海不久,兰珍珍就搬进了复兴西路一处僻静的小洋房。这是座老房子,房子后面有个小院落。一搬进来,兰珍珍就不辞辛劳地四处淘古旧的家具和器皿,精心地布置每个角落。然后,她又在后院里种下了最喜欢的桂花、茉莉、蝴蝶花,培植起如茵的草地。闲暇时,她会坐在院子里请朋友喝茶、聊天,或是独自一人看书、听音乐。更多的时候,她会陪两个孩子在院子里捉迷藏、玩游戏。“我留给自己的时间本来就非常有限,所以更不能潦草地打发掉。”当别人说她奢侈时,她总是报以顽皮的一笑。

虽然身为美丽职业的管理者,站在时尚的前沿。可兰珍珍却常常提醒朋友们:奢侈却不奢靡才是时尚的真谛。尽管每年她的衣橱都会更新换季,但她却从来没有扔掉过任何一件衣服。那些放置不下的东西,都会被她细心地收拾好,一部分转赠给需要的亲戚朋友,另一部分则等待下一个潮流轮回时再穿。两个孩子从小也被她灌输各种节能思想,洗手时会把水流放小,离开房间也会及时关灯。“只有懂得珍惜,才会更好地利用物质,而不被它奴役。”这是出生在物资贫乏岁月的兰珍珍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环保是这个“美丽掌门”一直以来的心愿,就像她的偶像不是光芒四射的明星,而是甘心驻扎山野20年之久的大熊猫专家吕植教授一样。因此,当你看到一个衣着光鲜,却在路上因为别人丢垃圾、乱吐痰的行为而出言制止的女人时,小心,那可能就是兰珍珍。朋友们都记得一件事:一个大冬天,兰珍珍赶去开会,突然看见前面的车主摇下车窗往外扔垃圾,她立即叫司机追上去。等红灯时,她摇开车窗,义正辞严地对那个车主说:“先生,你刚才那样做是不对的!怎么能随地乱扔垃圾呢?”那个车主又羞又怒,张口就骂:“你神经病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后面的车主也因为被堵而乱按一通喇叭,可虽然如此,兰珍珍却一早上都心情明朗。“我没觉得掉价啊,相反觉得光荣得很呢。一个女人要光彩夺目,不是只穿戴好就可以,而要发自内心去关心别人,关心我们所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