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摘 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一、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武术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武术需求,而使武术产品或劳务进入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产业门类。登封以武术为平台,以武术馆校为基础,带动武术市场消费、技术培训、表演、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产业链条,向打造“中国功夫之都”迈进。经过多年的发展,登封已形成以武术为龙头,以武术产品、武术培训、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演艺等4大板块组成的产业格局。

(一)武术教育资源发展良好,国内外学武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登封已举办了8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和2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武术爱好者。当前已有10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众多习武爱好者来学武,已成立国外少林文化中心38家,全球少林功夫学员达到800万人,少林功夫喜欢者已有6000万人。登封武术学校非常多,目前,登封已形成了塔沟、鹅坡、小龙和武僧团四大武术集团,四大集团情况如下: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学生人数2.8万人,教职工人数2000多人,鹅坡教育集团,学生人数7500人,教职工453人,少林寺小龙武术教育集团,学生人数6000多人,教职工588人,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教育集团,学生人数15000多人,教职工1900多人,曾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开幕式表演。

(二)当地政府支持,武术产业快速发展

登封武术产业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包括征地,对一些城市建设配套费,该免的免,能减的减,能缓的缓,这都是政府在武校中间投资方面给的政策,下面通过表格来加以说明当地政府对武术产业的重视。

从2001年至 2010 年当地政府出台有关武术产业发展的文件统计如下表

(三)已形成四大武术市场,但其他武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按照武术市场开发的发展状况,大体上可以把武术市场分为武术技术培训、武术旅游、商业表演、武术金融、武术产品、经营性比赛等13类市场。从登封目前武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看,仅有武术旅游、产品、表演和比赛等几个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比如武术产品市场发展的很快,由原来的购销形式式转变为产销形式式,农家方式转变为厂商方式,生产规模越做越大,产品技术及质量档次也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武术产品包括:套路器具、散打器械、武术刊物印刷、武术观光纪念品等销售和生产加工的厂商已有200多家,经济收入达到6000万元以上,并且,一些大企业的武术产品还远销世界各地,还出口过美国、法国、德国等地方。另外,像武术旅游、武术比赛和武术表演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个武术产业的市场划分来看,登封今后的武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登封武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登封已将武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目标,重点发展武术教育、武术演艺及禅修体验,今后以嵩山历史文化为核心,把武术动漫产业作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体的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培育少林功夫产业,同时加快国际功夫修学基地建设,组建全球功夫擂台,完善国际接待、信息等基础设施,预期到2010年,可实现年接待入境长、中、短期少林功夫修学观摩游客10万人次;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到2015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功夫观摩修学基地,使得基地容量逐步增至每年30万人次;第三阶段是从2016到2020年,预期这个阶段将全面建成以功夫产业为龙头,届时登封的无论是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都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初步实现将登封建成国际化文化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城市的愿景。

三、登封武术产业发展策略

登封武术产业在某些方面发展的比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武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深度开发武术资源,平衡发展武术产业链条

在发展武术产业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度开发出武术内涵资源,其次在了解资源的基础上,在做好已有的4个武术市场的前提下,拉大产业链条,做好其他武术市场的发展。比如武术保健市场的开发,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为体育健身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在推广健身功法方面下功夫,生活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健康需求,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武术健身处方与健身指导。因此在武术防身、健身、修身、技能培训、休质测试及体质康复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抓住医武同道的文化的内涵,可以对此进行武术保健产品开发。

(二)丰富武术娱乐市场,完善功夫影视娱乐产业

功夫娱乐产业,是围绕功夫娱乐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条中,武术演艺业发展较好,但是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应挖掘各大武术文化流派的内涵进行整合,创造出更多的武术创意表演剧目,应用于大型电影娱乐、舞台表演、网络游戏娱乐等各个行业,通过这些武术文化产品使世界认识登封,让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影响面更加广泛。

(三)当地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实业与市场相兼顾

建立武术市场不仅可以保证武术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同时也可以使武术发展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这样还可以拓展武术产业经营的领域,从而促进了武术实业和武术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也促进整个武术产业链条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武术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规划武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时,应该考虑其实际以及必要性,坚持武术实业与市场兼顾的原则,开发武术市场。这样,才能使武术产业良性发展。

根据登封目前武术产业发展现状,需要坚持登封市政府与市场的调谐。首先要协调登封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武术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其次要强调武术产业的贡献率,逐步使武术产业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一旦武术产业得到政策和理论认可,武术产业就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赵迎辉,刘定一,登封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45-47.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问题;对策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高新技术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重大影响力,能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统称。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外部经济性等特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在国际的排名有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逐步发展;1995到2005年的10年发展期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由4098亿元增长到34429亿元,增长了8.4倍。

2.1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全国88家高新区上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计5.96万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1595亿元。

2.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主体,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10年中国高技术企业数为28189个,较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21517个增长31%,较2000年增长了1.89倍;科技机构数由金融危机前2007年2217个上升到3184个,增长了43.6%。至2010年末,中国高技术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9.40万人,比2000年的26.097万人增加了13.3万人,增长51%。

2.4投入强度加大,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为6945亿元,是2000年的12.34倍,投入明显加大。产出效果明显,其中发明专利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专利申请数为59 683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391177的15.28%,是2000年2 245件的26.59倍;2010年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42820项,是 2000年的13.8倍,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强度加大,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5贸易额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最近10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105.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050.8亿美元,增长了8倍多。据此计算,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1.7%提高到2010年的30.4%。

三、存在的问题

3.1规模总量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其规模总量仍较小。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8.7%,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1.5%,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较低。

3.2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从R&D经费投入看,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35%,2011年该比值为1.41%,十年间仅增长0.06个百分点。从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2002年为 1.27%,到2011年该数值为1.75%,年均增长0.05个百分点,增速十分缓慢。R&D 经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难以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3高新技术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我国已经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在校研究生164万余人,毕业研究生43万余人,但最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工作的却不多。2011年我国R&D机构数3254个,R&D 人员全时当量为42.7万人年,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可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1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获取发展优势,应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网络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

4.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核心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3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政府应当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要求政府要有超前的战略意识,把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实施正确的高新产业技术路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4.4强化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掌握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一方面要加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把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强国战略的重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外在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旅游 研究进展 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5-02

中国有关医疗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随着发展势头迅猛的医疗旅游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学术界对医疗旅游的理解不尽相同,学者们出于自身的理论兴趣和对医疗旅游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研究医疗旅游的发展。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1999―2010年间在中国期刊网上出现的与“医疗旅游”有关的文章共30篇,而与“医疗保健旅游”有关的只有4篇。从增长情况来看,2008年、2009年是该类文章数量增长最快的年份。

一、医疗旅游概念及类型

医疗旅游概念界定在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世界旅游组织从医疗旅游服务主题的角度出发,将医疗旅游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学者Goodrich强调了医疗旅游的复合性,认为医疗旅游是在某些旅游设施(如宾馆)或目的地除了以当地优美的景色吸引游客外,还向旅游者有意推销其医疗健康服务设施。张文菊(2007)对国内外诸多概念进行详细分析后,认为医疗旅游是指人们由于常住地的医疗服务不够完善或者太昂贵,在异地(尤其是异国)实惠、特色的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或活动的吸引下,到异地接受医疗护理、疾病治疗、保健等医疗服务与度假、娱乐等旅游服务的过程。刘庭芳(2009)从旅游和健康互为表里的关系入手,认为医疗旅游是一切能为旅游者健康作出贡献的旅游活动,指在具备一定旅游保健、疾病防治、急救护理、康复、美容、疗养等知识的前提下,提供旅游者亲近自然的机会和环境,倡导旅游者参与健康时尚旅游活动,让旅游者开阔眼界、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田广增认为,广义的医疗保健旅游包括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两大部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重叠。随着医疗旅游的发展,已经很难从某一个角度对医疗旅游下一个全面而完整定义,我们应该同国际接轨,把保健旅游、医疗保健旅游的概念统一到医疗旅游之中,使医疗旅游的概念统一,以规范视听。

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医疗旅游进行了类型的划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中医养生类保健旅游产品、康复疗养类保健旅游产品、医疗美容美体旅游产品(黄金琳,2009);从定义出发即根据目的和功能划分,分为以康体、休闲为目的的保健旅游和以纯粹的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医疗旅游(刘炳献,2008)。张文菊则将中国医疗旅游分为五种类型:中医养生保健类医疗旅游,观赏、体验类医疗旅游,中医药购物类医疗旅游,整形美容医疗类医疗旅游,疾病治疗类医疗旅游。

二、医疗旅游特点与优势

医疗旅游除了具有医疗、旅游服务的一般特点外,还具备医疗服务不具有的娱乐性、轻松性、享受性特点,大众旅游不具有的康复性、保健性以及有别于普通旅游的高消费性等特点。杨欣(2007)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归纳,认为医疗旅游具有医疗保健性、一定地域性、经济实用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张文菊(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发性、中医药是其主要依托、以疗养保健型医疗旅游为主的特点。

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特有的深厚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且优质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中医保健正逐渐被外国人所关注(张维艳、徐淑梅,2009)。随着大陆与台湾两岸各项交流的扩大,大陆居民赴台湾医疗旅游成为可能。据此,许观玉探讨了台湾地区开展医疗旅游的内在优势,认为台湾不仅拥有国际先进的医疗技术、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以及共通的文化底蕴,而且安全系数和旅游环境质量相对较高。黄金琳等(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分析,认为中国医疗旅游的优势在于: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中医、中药保健正受到外国人的追捧;医疗保健旅游资源丰富优质;医疗服务价廉物美。王琼(2009)等从西安发展医疗旅游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医疗资源丰富、医疗价格便宜,交通便利)出发,提出要发展医疗旅游,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医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医疗旅游起步较晚。中国较早开发医疗旅游的城市是海南三亚,随后中国各大城市如北京、桂林、宜昌、香港、台湾等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中国医疗旅游已开拓了部分市场,但尚处于混乱、无序发展状态,且规模普遍较小,各地富有特色的中医门派尚未充分发掘,也未开发出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配套产品。黄金琳(2009)从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出发,分析得出国内医疗旅游已开始萌芽,但总体还未形成规模,其发展现状呈现起步较晚,水平不高;主要以中医、中药行业为依托;市场没有形成统一且缺乏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等特征。

萍等(2008)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疗服务受国际认证程度不高,国际医疗服务形象尚未建树;管理不规范,相关法令、政策暂不完善;语言沟通尚存障碍。杨欣(2008)将中国医疗旅游与印度、泰国等医疗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发现其存在诸多不足,如中国医疗机构还未配备高素质的语言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对中国旅行社推出的中医理疗等项目认识不足误解不少以及参与医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是国际游客,牵扯的环节很多,缺乏有效地协调与监督。高静(2010)认为,中国医疗旅游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但中国目前的医疗旅游产业发展非常地初级,远远没有触及该产业的核心。

四、医疗旅游国际启示和发展对策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也相继推出了医疗旅游服务,在发展中应借鉴国际优秀经验。徐菲(2006)认为,应该从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优化发展环境给予政策支持两方面积极应对,推进中国医疗旅游业的发展,避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借鉴国际上医疗旅游发展较好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萍等(2008)提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规范市场;整合资源,构建专项医疗旅游产品系列;打好中医保健与旅游结合的特色品牌;结合中国重振中医的计划,加强宣传,推广中国医疗旅游等对策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程莉等(2008)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经验,提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应该抓住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商机,发掘医疗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快速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把握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业的关键点。刘庭芳探悉亚洲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启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在组织构架方面需要有创新和突破,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从严把关,在具体实践方面要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需要注意研究相关问题。

张维艳认为,发展医疗旅游要以传统中医文化为指导,打造中医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中医保健游。针对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田广增认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要提高认识,不断挖掘资源内涵,尽快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整合;规范市场,强化对医疗机构和旅游机构的管理,形成规范的服务标准;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培养出一支适应中国医疗旅游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队伍;培育足够品牌;推出规范医疗旅游线路。

五、小结

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医疗旅游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也不够系统,主要集中在近两年,而且真正研究中国医疗旅游及其相关问题内容的文章相当少,更多的思想观点只是零碎地散落在一些文章中间。中国医疗旅游的理论和实践更多是以国外为借鉴和参考,许多领域还存在理论空白,需要专家学者们进行大胆创新,如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等问题。

2010年6月,上海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这是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里程碑,是今后中国医疗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值得中国其他城市发展医疗旅游时借鉴和参考。结合中国实际,国内医疗旅游在未来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但是需要注意医疗旅游健康风险防范,重视发展医疗旅游中介机构,走国际化认证道路,促进医疗和旅游的产业融合程度,实现中国医疗和旅游业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奎.医疗保健与旅游[J].旅游学刊,1989,(2):57-60.

[2]李正欢,郑向敏.印度医疗旅游的发展评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张文菊,杨晓霞.国际医疗旅游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4]黄金琳,杨荣斌.中国医疗保健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1).

[5]田广增.中国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张维艳,徐淑梅.中国医疗保健旅游发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3).

[7]杨欣.医疗旅游正在成为全球的旅游热点[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

[8]徐菲.迅速发展的印度医疗旅游[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60-62.

[9]刘庭芳,苏延芳,苏承馥.亚洲医疗旅游产业探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2009,(1):74-77.

[10]张文菊.中国医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1]程莉,杜鹏程,赵捷,李岩.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