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彩球(33黄,11白);转盘;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这里有一颗漂亮的玻璃球(举起双拳),它就在我其中的一个拳头里,你们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来帮帮你们吧。(慢慢张开空着的左手,再重新握紧拳头)
师:为什么你们那么肯定玻璃球一定是在右手里呢?
(老师有两只手,玻璃球可能会在右手里也可能会在左手里;但现在已经知道左手是空的,玻璃球就不可能在左手里,那一定是在右手里了。)
师:你真聪明!看看猜得对不对?(开右手,举起一颗彩色玻璃球。)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有兴趣研究一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统计和可能性”)看看哪个小组合作研究得好,将会获得一颗“集体智慧星”。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又给同学带来了漂亮的彩球,好看吗?我现在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红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会怎样呢?
你喜欢什么颜色?你能摸到吗?(大概,可能)
师:你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呢?为什么?板书:个数相等,可能性相等。
(二)明确要求
师:如果在口袋里,再放两个黄球,让你摸一个,会怎样呢?
让学生大胆猜测。
师:现在你能不能确定自己的对呢?(不能,应该摸)
出示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组长记录摸的结果,再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10次。
指名说一说有什么要求?说一说什么是任意?
师:记录时,除了画正字的方法,书上还给我们提供了两种记录方法,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块作记录,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格作记录,作后涂成条形图。小组在实验之前可以讨论一下选择其中的一种作记录。现在明白活动要求了吗?
(三)小组开始实验活动
实验结束请小组长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内。
(四)实验分析:
1.小组交流: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吗?
2.小组汇报:
问:仔细观察,大多数小组摸到的什么球多,什么球少?
绝大多数同学摸到黄球的次数比摸到红球的次数多,你能说说原因吗?
问:为什么今天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上节课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却是相等的呢?
3.提问:如果我从这个袋子里任意只摸一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4.质疑:你的实验结果与你当初猜测的一样吗?
有没有同学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相反呢?教师解释。
5.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比一比,哪一种方法更好些?为什么?
6.学生推测
提问:如果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应该怎么放?如果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应该怎么放?如果放很多很多的红球,摸一个是不是一定摸到红球?
7.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根据袋子里球的情况,判断摸球结果。(课件出示)
袋子里8个全是黄球。 (为什么)
4个红球,4个黄球。 (为什么)
7个红球,1个黄球。 (为什么)
三、再次实践,加深理解
1.做“想想做做”第1题:抛小正方体活动
提问:一个小正方体,四个面上写“1”、一个面上写“2”,一个面上写“3”,把小正方体抛30次,猜一猜哪个面朝上的次数多一些?哪两个面朝上的可能性差不多?
同桌交流,指名说。
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做一做实验。
提出要求:自主开展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轮流抛小正方体,一人涂方格,制成条形统计图。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说一说。
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1”朝上的次数多。“2”和“3”朝上的次数比较少。“2”和“3”朝上的次数差不多。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吗?
2.装铅笔活动
下面我们来做装铅笔的游戏。
(1)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怎么装?
(2)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怎么装?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返回生活,内化提高
1.师: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的可能性的真的很多。比如,我去逛商场,经常看到一些促销的活动,我们来看一看苏果超市,发了10000张奖券,其中设:
一等奖:1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50名
如果你去抽奖,大家预测一下得奖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奖,得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师:新年快到了,还有一家商场,准备用幸运大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活动。
出示转盘。想一想:转动这个转盘,指针最后指向哪里,会出现几种可能的情况?
问:根据这四块区域,如果你是经理,你准备怎么制定中奖规则?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性”。我知道我们班的体育是很棒的,后天我们学校就要举行迎新年长跑比赛了,你们觉得我们班能赢吗?(师用激情地、富于挑战性的语言提问)
师:一定能赢吗?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4~97页的内容,它包括例题、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八的部分习题。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直观的游戏活动,已经初步认识了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现象,知道在确定的事件里,事情一定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必然性);在不确定事件里,事情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性),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需要在以往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让学生由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深度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怎样表示,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设计理念
以智慧数学“板块”形式呈现内容、贯通知识、展开教学,知识的融化、深入、拓展,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把握知识内在层次、逻辑关系”的“板块”串联下,生长智慧,丰盈智慧。
目标预设
1.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摸球、翻牌、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探索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袋子中有红、黄、绿3个球,任意摸1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大?”“袋子中有红、黄、绿、白4个球,任意摸2个,摸到红、白两个球的可能性是多大?”任意摸1个,一共有3种可能,与球的总数相同;任意摸2个,这样的设计直接指向事件的总可能的数量探究,一共有6种可能,与球的总数不同,让学生感受到前一题“任意摸1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在学生探索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时,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基本思考方法;在学生经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贴近“可能性”实质。
3.能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提升理性思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可能性有大小
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有奖励,你会选择哪个袋子?为什么?
1.选3号袋的理由?
在3号口袋里,全是红球,一定能摸到红球。(板书:一定)
2.最不想选择几号袋?为什么?多摸几次呢?
在1号口袋里,不可能摸到红球。因为袋中一个红球也没有。(板书:不可能 )
3.2号袋和4号袋情况怎样?
2号袋和4号袋都有可能。(板书:可能)
既然2号袋和4号袋都有可能,相比之下,你又选择几号袋呢?为什么?2号袋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到底有多大?能准确表示吗?
智慧心语: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们要学会用一个数来描述。
板块二、可能性是一个数
用什么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
1.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2号袋:从这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共有几种可能?哪几种?摸到红球有几种可能?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大?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理由?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什么是?分母2、分子1各表示什么?分数呢?(板书:)
(2)4号袋:从这个口袋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共有( )种可能,摸到红球的可能有( )种,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完整地说一说,是怎样求得的?(板书:)
(3)追问:2号袋、4号袋中,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你会想什么办法?
2.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4号袋:如果将这个袋中的1个黄球换成红球(2红1绿),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板书:)你是怎么想的?
(2)4号袋:如果在这个袋中再加2个红球、1个黄球、1个绿球(3红2黄2绿),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样?(板书:)你是怎么思考的?
3.用特殊的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号袋、3号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1号袋和3号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板书:0、1)
小结:刚才呈现的4个口袋,尽管红球以及球的总数在不断变化,同学们都有办法准确地知道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大。
观察这些数的大小,思考:怎样用一个数来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智慧心语:可能性可以用分数准确表示。
板块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1.摸牌游戏:6张扑克牌,洗好牌后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
(1)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其他任意一张牌呢?
任意摸一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为什么?
(2)红桃的呢?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吗?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摸到( )牌的可能性和它是相等的。
(3)摸到( )的可能性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2.从这6张牌中,去掉1张黑桃3,然后任意摸一张牌,你能说说摸牌的可能性吗?
当学生回答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时,紧接着问:从摸红桃的情况,你能想到摸黑桃的可能性是多少吗?怎么想的?还有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吗?(可以,也可1-。)
智慧心语:数学学习需要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整体观察很重要。
3.连一连。
(1)在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可能性:
(2)在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4.选择题。
(1)一种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是 ,张军买了1000张这种彩票,其中有1张( )中奖。
A、一定 B、不可能 C、可能
怎样说服张军?
(2)口袋中有6个白球,1个红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完放回。第一次摸出是白球,第二次摸出的还是白球,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摸出的都是白球,那第七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 。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5.课本第97页第6题。(评价时,鼓励学生多向探索。)
6.拓展:袋子中有红、黄、绿、白4个球,任意摸2个,摸到红、白两个球的可能性是多大?
7.小小设计师:(根据要求给正方体的面写数字。)(1)正方体落下后“1”朝上的可能性是。(学生讨论交流)
各人的做法虽然不同,但其中的变与不变,你发现了吗。
(2)落下后“1”和“2”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3) “1”朝上的可能性还可以是多少?
关键词: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用合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42-03
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职“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为从事第一个职业岗位做好准备,也要为职业生涯中从事其它岗位作必要的准备。要在分析学生及岗位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一、职业岗位能力匹配分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每一个岗位由于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职业专门技能主要体现在某个具体职业中;行业通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各行各业领域里,比如个人与团体管理能力以及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六大模块。[1]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培养重点是核心能力,其次为行业通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学生及职业特点,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进行“教、学、用合一”的教学设计。
1. 岗位能力分析
岗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动手能力。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表现为能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并且能够针对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把精密的设计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
(2)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方面。他们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生产体现于产品的关键纽带,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
(3)适应能力。亦即国家人社部规定的行业通用能力,体现为适应劳动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
(4)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等,还包括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养。这些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以及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基础课培养的主要为后两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能力。
2. 学生本体分析
高职学生基本来源是通过高考上了高职高专录取线前来就读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业成绩不及本科学生。随着扩招以及生源人数剧减,来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受到局限。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来校就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学一门技术,能迅速就业。正因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也希望通过2~3年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在他们眼中,专业课的学习才是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如果只是"高四"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因而,有必要针对这个特色群体进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能“用”上技能,这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后续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对一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及其预期效果等做出整体筹划和安排。[2]文化基础课课程的整体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用”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
关键词:能力型 课程创意设计 教法
2005年以来,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做了一系列创新型、研究型学生培养的努力和尝试,开展了培养能力型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教法研究,对数码学院学生现有能力做了抽样调查测试,并简要分析了在校学生的素质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法方案。
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抽样调查,选取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各20名,研究生10名。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进校时在回答创新问题时有思路、有想法的仅占5%,二年级占25%,三年级占35%,有些学生在回答时表示有欲望但不知从何做起。四年级学生特别是设计和动画专业的学生创作欲望比较强烈,所占比例约为45%甚至更多。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为两极分化,有能力的学生已经在社会上实习两年或更长时间,认为在实习过程中面对外界变化和不确定性情况多,所以创新思考也更多些;而留在学校读书的较少参与社会实习的研究生创新思维明显要弱些。我们面对的是来自社会不断变化的挑战。大学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变化的冲击,如何运用大学资源启发学生创新,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而如何教之前又涉及如何设计课程。
一、课程创意设计思考
能力型学生培养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争创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教师更应该是能力型学生培养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近几年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笔者对能力型学生培养也进行了一些尝试。笔者把这种创意能力培养概括为AC(Art Capacity)能力型人才培养。其理念表现为5个组成部分。第一层设计为AC能力基础培养(Base),即能力生成层,重点从低年级学生开始,以扎实的艺术基本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底。第二层设计为AC能力提高培养(Advance),即能力递进层,关键放在大学二年级学生,让学生进入半自主型课程教学中,在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水平上,设题引导学生展开以课题为主的课业主动学习训练。第三层设计为AC能力优化培养(Super),即能力优化层,这一层主要体现为教育者的课程设计从半自主型教学转向自主型教学,为学生创设和营造环境,弱化共性特征而强化个性特征的教学,突出教学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增强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意化的学业考量,让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因材施教促进优秀学生的能力优化。第四层设计为AC能力应用培养(Application),即能力应用层,应用层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前三个环节上的实践型发展上,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以社会实习的方式进行协同,增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互动性、适应性。第五层设计为AC能力专业培养(Career),即能力专业素质层,这是前四层发展的高级阶段,其设计体现为学生学习能力向职业能力的转变、角色从学校的在校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化。这五层设计以递进关系推动能力型学生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课程创意设计与学生能力开发模型
能力型学生开发与课程创意有着紧密的关系,笔者把能力型学生开发的模型归纳如下:
课程创意设计的五层发展目标与能力型学生培养正好呈现出反向发展的态势。课程设计的第一层:一般为基础知识层,内容比较多,知识涵盖面广,设计学生动手能力相对少,记忆与消化的内容多。这一层与能力开发对应的正是三角形的底部,即能力型学生能力开发的底层;课程设计的第二层:以半自主课题设计来开发能力型学生的技能,这一层是正三角形的二层,学生能力开发逐步加强,这说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递进过程;课程设计的第三层:通过自主课题设计训练开发并辨析学生的能力结构,使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展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能力类型,而后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课程设计第四层:以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贯穿学习过程,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体验中获取经验的能力。课程设计第五层:以职业课程设计满足学生需求,开发学生个性能力,使学生在最后阶段中突出自己的能力类型。实践能力型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择直接走向社会的工作岗位,服务社会;研究能力型表现突出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样不仅为学生节约了时间,也为国家节约了人才资源,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学生也更能发挥其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课程创意教法特点与能力培养
1.课程创意教学法的特点
截至目前,系统定型的能力型学生培养方法还没有,教育者培养能力型学生的课程创意教法也处在不断创新、不断摸索中,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教育者在适应社会、适应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努力完善自己的教法。一般来说课程创意教法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课程创意教法重视学生个体。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是从人的个性特点出发,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典范。其二,课程创意教法重视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的结构组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发潜在能力并兼顾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其三,课程创意教法突出教学评价。传统教法重视一次性评价,即每学期结束为评价终点;而能力型培养教法则突显多次评价并把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环节的过程,进行阶段性多段评价。
2.课程创意教法嵌入能力培养
课程创意教法很多,每一位教育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是,也有很多教育者有疑惑,认为知识可以教、经验可以传,但创造、创新怎么教?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赖声川在其《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经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创意是一件神秘的、不可能‘教’的事情。多年来,当我试图传授自己的创作心得时,我经常怀疑:‘会’创作的学生是不是会了,不会的,怎么教还是不会?这听起来令人泄气,但仔细回想自己的道路,我觉得自己是从不会,慢慢摸索到会的,所以说,应该有方法教,只是还没找到。”教育者困惑创新能力不好教,是因为创新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有时可能是被逼出来的,有时可能是长期潜在能力的发挥。但从赖声川的这段话中我们已经明确知道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也是有法可寻的。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对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也有独到的方法,他在深入研究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教学法所揭示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方法和步骤的规律后,提出了课程创意教学五步法,杜威的五步法把课程中的课题嵌入了能力型学生的培养中,让学生在实际课程的解答过程里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迅速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哲伟.建设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J].科学中国人,2006.
[2]赖声川.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
[3]杨立军.从十大名校看美国式精英教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
[4]钟海青.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提升能力;必要性
课堂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教师人生的成败可谓成亦课堂、败亦课堂;课堂能够铸就教师成功人生的精彩和辉煌,也会给失败者留下不可弥补的终生遗憾。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把课上好,是每一位为人师者心灵深处与生俱存的、生生不息的、深切企盼和毕生不懈的最高追求。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克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规避错误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的效率、效益、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许多新理念已经走进课堂。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动态”的。
3.学生学习的不同
要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对应策略。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4.学习评价的不同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针对新课改对这个重要环节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各位教师要想完成任务达到要求,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就迫在眉睫,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一必要性来谈谈自身的想法和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选定教材,教师按教材内容安排讲授,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而新课程已不要求完全按照固定课程进行,随着课程资源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教学严守课程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所以教师必须摒弃原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新理念来设计教学,多方位地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做一名现代新型教师。
二、从课堂角色转变看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产品,是稳定不变的东西,可以适合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一个知识的讲授者,将教材内容贯彻到每位学生中。而且提前设计不等同于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这样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在一些课堂中,如果有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回避,因为正是这种问题可以加强我们师生间的互动,使我们共同成长,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整个科学教育的大目标。
三、从有效评价看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要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机械的记忆后,通过一张考卷来完成对自己学习成效的评价。考试内容也只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复制过程。复制内容的多与少,完全决定着这个学生能力的强弱。而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习过程入手,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展开。教师应该准确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过程、学习讨论过程、定期定时对学习过程和具体情况进行书面报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新课程体系下的学生学习依靠更多自主性和积极性。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不易操作,对教师的要求才会更高,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才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实践的改革提高创造了条件。我们只有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迅速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