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松杜荀鹤

小松杜荀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松杜荀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松杜荀鹤范文第1篇

”凌云木“比喻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

”凌云木“出自杜荀鹤 《小松》:”时人不识凌云木,直等凌云始道高“。该句诗的意思是: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这是颇有哲理性的两句诗。一棵参天大树在它还幼小时,往往不受重视,要等到它枝干参天的时候,大家才会承认它的高大。树木如此,人也同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也往往被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所轻视。要是他们在成材之前就得到赏识、爱护和培养,那有多好。诗人在这里写的是“小松”,而真正的用意却是为年轻的才智之士发出呼吁,要求人们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成长。

(来源:文章屋网 )

小松杜荀鹤范文第2篇

一、从意象特定内涵出发,把握诗歌意象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鉴赏诗歌时,从意象的特定内涵出发,把握诗歌意象,诗歌的情感就不难把握了。如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二、从意象基本特点开始,解读诗歌意象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是解读诗歌意象的好办法。因为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着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中国的和兰草,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应当说,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诗要动人,自然要选取那些较多和较浓地浸染情思的意象。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代表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色彩艳丽;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色彩清丽;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色调残冷等等,无不折射着诗人的内在情绪。

三、从意象组合方式切入,理解诗歌意象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这“如在目前”的便是实象,“见于言外”的便是虚象。虚实相生,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组合,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风静花犹落”是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歌有时通过意象做时间上的延伸,移近就远,运古入今,今古对照,出发感慨。刘禹锡的《石头城》便是以月做时间上的延伸。淮水西边旧时月,是取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它照见过六朝腐败统治者在秦淮河上的游乐,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四、从意象构建模式深入,明确诗歌意象

诗人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物象,构成内涵丰厚的意象,其中“意”为筋骨,“象”为血肉。或撷取相似之“象”表现“意”。客观物象能够被诗人摄入笔端构成意象,通常情况下因为客观之“象”在音、形、色等方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有相似之处。如,“流莺”有飘荡流转、无所栖托的特点,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别钟情“流莺”,借以抒写心曲。或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该意象呈现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杜牧《齐安郡中偶题》,杜牧言“绿荷”含“恨”,其实是以“绿荷”之“恨”折射自己之恨,他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了风荷之中;杜牧是个有政治抱负之人,但时运不济,他受排挤时常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外出为官,因而“多少绿荷相倚恨”折射了他伤感不平之意。或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诗人借诗词中描述的长存不变这“象”来反观时代变迁、人事盛衰。刘禹锡的《石头城》正是借长存不变的山水明月俱在,让人于言外反思而得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之慨叹。

五、从诗人身世生平出发,挖掘诗歌对象

看到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应该想起作者,想起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从诗人生平身世出发,挖掘诗歌意象,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例如: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鉴赏诗歌时,先要抓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六、从诗人情感寄托思考,推敲诗歌意象

小松杜荀鹤范文第3篇

一要读懂其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诗歌主题类别,才能较准确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题“金陵晚望”,暗示了作品是“怀古咏史”之作。2006年高考安徽卷诗题“丹阳送韦参军”暗示了作品表达的是“离别之情”,2005年全国高考Ⅰ卷诗题“邯郸冬至夜思家”就暗示作者客居他乡,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弄明白了这些,有助于对整首诗歌的理解。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对诗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有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那么这就说明该诗表达的是思亲之情。另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对《示长安君》的注释“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就暗示该诗表达的离别之情。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这个“诗眼”是非分析品味不可的,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就专门有一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另如2002年全国高考Ⅰ卷《春夜洛城闻笛》鉴赏,也要求考生分析诗眼“折柳”的寓意。明白“折柳”即《折杨柳》,是一支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白了“竹”这个意象的寓意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就知道了作者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的同时,隐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⑵“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从诗题和开头可知该诗是“思家怀乡”之作,否则怎么会“夜深归家”?如此一来,结合诗中其他意象不难明白诗歌蕴含的感情: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七要读懂其技法。鉴赏古诗,要真正领会其中妙处,就不能不掌握诗歌的一些技法。比如:描写、抒情、议论。描写又分为正面与侧面描写,抒情又分为直接与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等。表现手法:烘托、反衬、象征、典故、借古讽今等。如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看似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其实是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所用的技法就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不明这一点,就难以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八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则淡雅闲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相关期刊更多

小品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

四川农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