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
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著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 “台商投资洽谈会” “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一)全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里提出了“文化圈”模型,其中揭示了文化的再生产理论,讲述了文化的循环发展五个阶段: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在高树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经济分析模型,即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视为文化再生产,其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类别。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地区建设—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过程。
(三)南锣古巷现状分析
南锣古巷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对南锣古巷的SWOT分析,如下:STRENGTHS:历史悠久,地区特色使商业化和古老的北京胡同融合一体;WEAK-NESSES:较高的商业流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OPPORTUNITIES:文化商业街定位既很好利用了南锣古巷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方便吸引投资激活当地经济;THREATS:商业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过度的开发则导致古城特色不在,开发力度不够便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思路
(一)地区发展路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锣古巷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文化遗产丰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在城区范围内进行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南锣古巷地区投入产出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通过不断促进本地区文化建设中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使得经济发展循环上升到更进一步。
(二)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通过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流程图,来设定投入产出模型,先忽略它的循环效益,把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投入产出的过程。由此可知,在地区的范围内,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受益的过程。
(三)地区发展的路径研究
除了主要的投入外,经济效益的获得还来源其他因素,在投入产出中体现为间接消耗。在南锣鼓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最开始的对其基本设施的建设,中间产品的产出以及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文化创造对经济、人力、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此类中间产品的发展,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而中间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文化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利用文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文化产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过程,其涉及面广,辐射力度强,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地区的人、财、力充分的利用,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循环发展圈。
(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地区的繁荣
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思路,部分地区由于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利用其发展经济一方面是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免去再寻其他路径发展所耗成本,因此,地区的发展可以利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开发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加深游客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吸引招商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地区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是南锣鼓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此地区的重要优势,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一部分。南锣古巷作为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而地区发展以保护和还原原有面貌为主,以此设计旅游产品,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人流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注重商业的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
一、假日旅游经济的理论研究
1.假日旅游经济的涵义。假日旅游经济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刺激旅游消费需求,扩大旅游供给服务,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为方式。它是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旅游的政策导向而催生的产物。
2.假日旅游经济的特征。
2.1需求弹性大。旅游是非基本消费,因此无论是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还是时间弹性,甚至安全系数弹性都比较大。
2.2旅游供求矛盾突出。首先假日期间旅游需求量大增,而旅游供给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导致假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其次旅游景点位置的固定性和容量的有限性与旅游需求的空间流动性和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2.3集中性突出。具体表现为假日集中、季节集中和地域集中,首先由于假期制度全国统一,旅游消费在时间上局限于公共假日特定的时间框架。其次,“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成为旅游旺季,中间穿插暑假和春节为小旺季。最后国内假日旅游目的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传统旅游目的地、新兴旅游城市和地区以及本地游旅游区。由于旅游供给机制尚不完全成熟,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有限,只能集中在供给状态相对较好的地域。
2.4供给刚性明显。旅游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制于现实总接待能力和总容量。接待能力服从最小因子律,受基本设施中供给能力最小的设施的量的制约;总容量由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心理容量、社会容量和经济容量共同确定,同样服从最小因子律。
2.5信息缺位。旅游市场信息机制运行具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覆盖广泛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二是缺乏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分享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二、假日旅游经济均衡分析
1.旅游供给与旅游价格呈相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当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供给曲线发生平行位移。D0与S0的交叉点为E0,即市场均衡点,此时的均衡价格为P0,可提供旅游产品数量为Q0。当D0移动到D1时,与S0的交叉点为E1,对应市场价格上升到P1,即供给曲线不变时,需求由于闲暇时间整体增加,将引起价格上涨。
2.旅游需求曲线与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当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发生平行位移。公共长假使旅游需求增加,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需求曲线将向右发生平行位移到D1。
3.价格上升幅度过大,不利于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供给受旅游目的地的承载量限制。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供给量增加到Sm时,不再随价格上升而增加,而只能小于等于旅游供给极限Qm。因此,新的供给曲线是S1随数量扩张到Sm时成为垂直线的S2。此时对应的旅游均衡点为E2(S2与D1的交点),均衡价格为P2,比P0有所上升,但与E1的均衡状态相比,提供的旅游产品数量有所增加,价格有所下降。如果这种市场状况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假日旅游经济将达到新的均衡(E2),并持续发展下去。由此可见,假日旅游的市场均衡受到两个极限的挑战,即旅游价格承受极限和供给极限。假日旅游价格上涨现象由供求规律导致,价格承受极限由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所决定。旅游供给极限则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承载量,受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三、假日旅游经济的均衡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假日旅游供求关系中,旅游消费系统较为复杂,具体旅游形态难以准确预测,短期内,全国旅游总供给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饭店旅馆业和航空铁路等交通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旅游消费仅仅集中在黄金周前后,如果大幅度增加供给,必然增加非公共假日时段的设备闲置率。因此,假日旅游需求扩张并不意味着需要大幅度扩大总供给。发展假日旅游经济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实行公共休假制度与分时带薪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法律化,促进带薪休假的社会化,从而增加旅游需求实现时间的自主性,改变需求实现在时间上的冲突,在不改变现行休假总天数的前提下,改变休假时间的空间分布。
2.运用价格杠杆调解。对假日旅游实行比平时较高的价格,通过价格的时间差来调节旅游需求时间的分布。特别是在奖励旅游、带薪休假制度形成后,时间价格的实行对于分散集中需求,促使旅游需求分布的时间均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在观光旅游产品之外,积极建设度假型旅游产品、疗养型旅游产品、探险型旅游产品,通过购入外源并进行创造性地组合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潮流,将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向老市场,不断开发新的旅游地,引导不断成熟的旅游需求,组织新兴旅游需求有序地利用“老牌”旅游地旅游景区。
4.提高旅游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假日旅游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困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使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鼓励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联合体,强化竞争能力。
5.搞好经济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及消费者均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发了不少的问题。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强整体规划,科学引导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假日旅游经济活动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保持一致,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
6.完善旅游地信息系统。建立一个联合的旅游地信息系统,系统可以通过国家权威部门在互联网以及其他比较快捷的方式进行。将中长期、近短期和即时信息结合起来,向大众和企业传递旅游信息,引导理性旅游消费。达到信息分流、游客分流的目的。
7.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目前旅游立法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而导致许多旅游纠纷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将有更多的外国旅游企业进入中国,介入旅游经营的各个环节,旅游业的发展更需要完备的旅游法制来保障。
8.增加弹性旅游供给。增加黄金周的弹性旅游供给,调解旅游旺季的供求矛盾,增加弹性供给,如积极引导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旺季开设家庭旅馆、农家饭等。
9.积极开发西部旅游资源。西部有很多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是中国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补给区”,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长途交通问题,那不仅对假日集中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很大的区域均衡调节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旅游;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能够顺应当前发展现状的经济模式,其主要是在面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时,通过开发与利用新型能源与新技术,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将该经济模式应用于当前的旅游行业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其在控制旅游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的同时,促进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但是旅游行业在当前的低碳经济模式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当前我国旅游经济低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低碳发展与消费需求存在着直接矛盾
在旅游活动当中,游客的旅游消费是支撑我国旅游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同时大量的旅游消费的产生,又势必会造成多种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对于旅游行业的低碳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限制。这主要由于车辆尾气排放量增加、垃圾问题严重等多种现象加重,对于旅游地的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与污染。
(二)旅游经济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
旅游经济低碳发展的实现,需要相关部门与旅游企业加大建设资金成本的投入,以实现多种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可循环购物袋的制造是旅游消费中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该类型的购物袋相比于传统的塑料袋而言,需要投入的成本往往更高,甚至依靠消费也难以收回所投入的成本,造成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所以,面对收入与成本投入不相符的低碳建设要求,大多数旅游企业都缺乏参与积极性,仅仅依靠政府的成本补助是难以实现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的。
(三)缺乏相应的低碳经济保证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消费与放松方式。但是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环保意识,不注重环境保护,导致景区垃圾较多。但是政府依旧没有制定相应的环保约束制度,造成环境问题难以控制。同时也没有在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造成旅游低碳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推进我国旅游经济低碳发展的具体措施探究
(一)引导旅游者形成低碳环保的消费观念
在发展旅游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部分与旅游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其还应当积极引导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当中养成低碳环保消费观念。首先,各个企业应当在旅游景区、旅游住宿点以及购物点进行低碳消费观念的大力宣传。并且旅游单位在制定旅游方案的过程中,也应当把低碳理念在其中进行体现。另外,各地区也应当积极的展开旅游结构的调整工作,加强新型能源的应用。
(二)落实可持续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成本投入过高是造成旅游低碳经济模式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落实可持续性的低碳经济发展。首先,相关企业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理念的运用。例如在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休息区时多采用环保技术。其次,相关企业还应当积极注重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以科学发展观念为基础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制定详细的资源利用方案,尽可能的避免资源浪费。以保证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环境之间形成共同发展的状态,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程度保证。此外,我国政府在发展旅游低碳事业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意识到我国低碳旅游发展与其他具有先进的低碳观念的国家之间的差距,积极向其他国家进行先进的发展经验学习。例如韩国的旅游经济模式发展是建立在低碳环保观念之上,以民宿观光为主要模式,并且还在环保旅游观念的引导下,建立了《绿色旅游计划》等法律章程。
(三)完善旅游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保障制度
在当前的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目标与方向。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相关政府企业积极提升对该发展的支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违反低碳环保观念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与保障基础。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将低碳环保观念进行整理,对旅游企业的建设进行指导与规范,要求其将旅游经济发展技术和旅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切实实现资源的有效节约,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模式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应用,是当前该行业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虽然在环境形式与经济形式的要求下,已经有意识的实现了该模式的应用推广。但是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低碳发展与消费要求矛盾较大、发展所需成本较大、发展制度缺乏等多种问题。相关人员应当积极倡导低碳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完善相关制度,以此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建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5,30(11):63-73.